林则徐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10:42: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林则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板报墙报资料之林则徐

(1785─1850年),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俟村老人,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入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历任江西、云南乡试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浙江杭嘉湖道,江苏和陕西等省按察使,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布政使。道光十一年(1831年),道光皇帝以则徐“出膺外任已历十年,品学俱优,办事细心可靠”,擢升为东河河道总督,主持修浚黄河、运河等工程。十二年升江苏巡抚,十八年(1838年)任湖广总督,严禁吸食鸦片,成效卓著,十一月,钦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并节制广东水师。林则徐在广东宣誓旦旦:“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英商义律等慑于林则徐的正气,被迫缴出鸦片2万多箱,即于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林则徐因此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第一个民族英雄。

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病逝。咸丰元年(1851年),咸丰帝赐祭葬,谥号“文忠”,晋赠太子太傅。林则徐逝世后,全国哀悼,福州建祠奉祀。

福州的林则徐祠堂额称“林文忠公祠”,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大的牌楼式的大门樯,气势凌空。大门前有一对石狮拱护,栩栩如生。入大门是“仪门厅”,中间石铺甬道,两侧分立8尊青石雕刻的石人、石兽,两旁的回廊里,则陈列20多面的仪仗执事牌。在“紫禁城骑马”、“湖广总督”、“两广总督”、“江苏巡抚”、“陕西巡抚”等等。有楹联曰:“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征夺鬼魅人心。”令人高山仰止,感佩万端。

“林文忠公祠”是于1982年改为“林则徐纪念馆”的,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临街的门墙新匾“林则徐纪念馆”,又左匾“中兴宗衮”,右匾“左海伟人”。福州市人民教育委员会以“林则徐纪念馆”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基地。这里在福州人民,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个硕大的丰碑。

查看全文

廉政故事:刚直不阿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一1850年),清末政治家。字元抚,一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嘉庆进士。任东河河道总督时曾尽力修治黄河。后任江苏巡抚,又兴修白茆、浏河等水利。1838年(道光十八年)在湖广总督任内,严厉禁烟,成效卓著,为禁烟派代表人物。同年12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与总督邓廷桢协力查办,严令英美烟贩缴出鸦片237万多斤,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1840年1月任两广总督。6月,鸦片战争爆发后,严密设防,使英军在粤无法得逞。10月受诬陷,被革职。次年派赴浙江,协办海防。不久充军新疆,曾在新疆兴办水利,开辟屯田。后被起用为陕西巡抚擢云贵总督,因病辞职回籍。1850年受任钦差大臣,途中病逝于广东普宁。

廉吏有三个层次之分。第一个层次是不贪不占,洁身自好,两袖清风,淡泊高洁;第二个层次是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第三层次当是视个人的荣华富贵如粪土,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最根本利益,不顾个人的安危,刚正不阿,不怕“犯上”。虽然要做到第一、第二层次已属不易,然而,这只是廉吏的基本条件。第三层次才是更高层次的廉吏,要做到这一点,可谓难上加难。而林则徐则是明知“廉吏不可为……廉吏不可为而非为”(林则徐《云左山房诗抄·卷三》)的人。他在另一首诗中写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集中而鲜明地表达了这种信念和决心。

早在1833年(道光十三年)林则徐在任江苏巡抚的时候,该地就因连年水灾,民不聊生,灾民“鸠形鹄面,扶老携幼,流浪四处,亦恐不被逼而倒毙,而流窃,而造乱……窘迫之状,已致极端矣”,为此,林则徐认为只有上奏皇上缓征漕赋、拨发赈银,才能“以苏民困,解燃眉之急”。但是,对漕政只有部分议事权的林则徐不能为此事单独上奏,需与两江总督陶澍一起才可。

林则徐便上门与陶澍商量此事。陶澍说:“例行报告秋灾、请缓征赋已超过时限,即是急奏,亦大为迟矣。”林则徐说:“迟也当奏必奏,此事实在是不可不奏之急务也!”陶澍又说:“如此硬是不可奏而硬奏,必将上千圣怒,以至获罪……”林则徐说:“既是获罪,自由徐一人当之!”

正在两人商讨的时候,传来了皇上的圣旨。道光在谕旨中说“朕闻近来江苏等省几于无岁不缓,无年不赈,国家经费有常,岂容以展缓旷典,年复一年,视为相沿成例”,道光在谕旨中还指责“该都巡等不肯为国任怨,不以国计为亟”。

这一道谕旨让林则徐想奏请缓征漕赋、拨银发赈的希望,一下成了泡影。

查看全文

林则徐禁烟运动评析论文

一百六十年前林则徐在中国发动了一场"禁烟运动",不仅在当时轰动世界,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林则徐也从此成为中国的"民族英雄"而名扬中华,流芳百世。今天,一百多年后,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再度就林则徐当时的"禁烟运动"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有许多问题需要人们进行新的认识,特别把林则徐的行为完全称之为"爱国行为"有许多值得怀疑和商榷的地方。本文就此做分析,以引起人们争论。

一、林则徐"禁烟运动"前的中国

从十四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文明,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新航线的开通,现代工业的兴起,缩小了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的距离。古老的东方,特别是充满神迷感的中国,西方各国早就意欲打开闭关锁国的古老中国的大门。最早来华的是十六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些当时海上的强国,葡萄牙是自西而东,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印度,明朝正德九年到十一年间(公元一五一四至一五一六年)间到达广州沿海,在广州附近的一些小岛做一些中介商人,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年)有八条葡萄牙船来到广州珠江口岸。明朝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八年),在宁波,明朝官兵还与葡萄牙人发生武装冲突,据西方人记载,葡萄牙死于此役的有五百多人。一五六一年左右来华的葡萄牙人因船上货物湿水,需要"借地晾晒",重金贿赂广东地方官,租下了澳门,每年完纳地租银一千两,一七四0年减少为五百两,历来均向山县缴缴纳。

西班牙来华的方向则是自东而西,由南美洲到达菲律宾,一五七一年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人曾帮助当时的明朝政府夹攻以林凤为首的中国海盗,这样便开始了与中国最初的关系,但是当时的交往只限于在福建海口进行通商,一五七五年西班牙首次到达了中国大陆,要求与中国通商,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允许。

继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荷兰也开始寻找与中国发生关系,荷兰是一个后起的西方强国,明朝万历二十九年(一六0一年),荷兰的商船首次来到了广州,要求与中国通商。但是未得到明朝政府的允许,以后荷兰人曾两次占领澎湖列岛,明天启四年,明朝官兵夺回澎湖列岛,接着荷兰人又占领了中国台湾,到了清朝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中国民族英雄郑成功从台湾赶走了荷兰人,荷兰人的"武力通商"的办法才告结束。

英国是从十六世纪开始,英国女王伊利莎白曾两次致书中国皇帝,要求建立关系,但都没有成功。一六三七年英国派了四只军舰来华,驶入珠江和广州,要求与中国建立关系,结果与中国发生了最初的冲突。一七九二年,英国又以补贺干隆皇帝八十寿辰为名,派遣马嘎尔尼为首的使团启程来华,九月在热河觐见了皇帝,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通商口岸,设立商馆等建议,均被干隆皇帝向英王颁发"敕谕"拒绝,马嘎尔尼被迫扫兴而去。一八一六年,英国又派遣阿美士德为首的使团来华,主要目的是谋求驻使北京,开放北方通商口岸及争取广州的的英商有更大的自由。但是,因阿美士德等人坚持不行跪叩之礼,同清延争执不下被逐回。一八三二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一个名叫礼士的船主,带领广东商馆职员林塞,化名胡夏,及传教士郭士立,化名甲利,一行七十多人,对中国进行实地贸易考察。

查看全文

林则徐禁烟运动新评

一百六十年前林则徐在中国发动了一场"禁烟运动",不仅在当时轰动世界,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林则徐也从此成为中国的"民族英雄"而名扬中华,流芳百世。今天,一百多年后,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再度就林则徐当时的"禁烟运动"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有许多问题需要人们进行新的认识,特别把林则徐的行为完全称之为"爱国行为"有许多值得怀疑和商榷的地方。本文就此做分析,以引起人们争论。

一、林则徐"禁烟运动"前的中国

从十四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文明,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新航线的开通,现代工业的兴起,缩小了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的距离。古老的东方,特别是充满神迷感的中国,西方各国早就意欲打开闭关锁国的古老中国的大门。最早来华的是十六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些当时海上的强国,葡萄牙是自西而东,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印度,明朝正德九年到十一年间(公元一五一四至一五一六年)间到达广州沿海,在广州附近的一些小岛做一些中介商人,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年)有八条葡萄牙船来到广州珠江口岸。明朝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八年),在宁波,明朝官兵还与葡萄牙人发生武装冲突,据西方人记载,葡萄牙死于此役的有五百多人。一五六一年左右来华的葡萄牙人因船上货物湿水,需要"借地晾晒",重金贿赂广东地方官,租下了澳门,每年完纳地租银一千两,一七四0年减少为五百两,历来均向山县缴缴纳。

西班牙来华的方向则是自东而西,由南美洲到达菲律宾,一五七一年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人曾帮助当时的明朝政府夹攻以林凤为首的中国海盗,这样便开始了与中国最初的关系,但是当时的交往只限于在福建海口进行通商,一五七五年西班牙首次到达了中国大陆,要求与中国通商,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允许。

继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荷兰也开始寻找与中国发生关系,荷兰是一个后起的西方强国,明朝万历二十九年(一六0一年),荷兰的商船首次来到了广州,要求与中国通商。但是未得到明朝政府的允许,以后荷兰人曾两次占领澎湖列岛,明天启四年,明朝官兵夺回澎湖列岛,接着荷兰人又占领了中国台湾,到了清朝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中国民族英雄郑成功从台湾赶走了荷兰人,荷兰人的"武力通商"的办法才告结束。

英国是从十六世纪开始,英国女王伊利莎白曾两次致书中国皇帝,要求建立关系,但都没有成功。一六三七年英国派了四只军舰来华,驶入珠江和广州,要求与中国建立关系,结果与中国发生了最初的冲突。一七九二年,英国又以补贺干隆皇帝八十寿辰为名,派遣马嘎尔尼为首的使团启程来华,九月在热河觐见了皇帝,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通商口岸,设立商馆等建议,均被干隆皇帝向英王颁发"敕谕"拒绝,马嘎尔尼被迫扫兴而去。一八一六年,英国又派遣阿美士德为首的使团来华,主要目的是谋求驻使北京,开放北方通商口岸及争取广州的的英商有更大的自由。但是,因阿美士德等人坚持不行跪叩之礼,同清延争执不下被逐回。一八三二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一个名叫礼士的船主,带领广东商馆职员林塞,化名胡夏,及传教士郭士立,化名甲利,一行七十多人,对中国进行实地贸易考察。

查看全文

林则徐禁烟运动评价论文

一百六十年前林则徐在中国发动了一场"禁烟运动",不仅在当时轰动世界,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林则徐也从此成为中国的"民族英雄"而名扬中华,流芳百世。今天,一百多年后,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再度就林则徐当时的"禁烟运动"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有许多问题需要人们进行新的认识,特别把林则徐的行为完全称之为"爱国行为"有许多值得怀疑和商榷的地方。本文就此做分析,以引起人们争论。

一、林则徐"禁烟运动"前的中国

从十四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文明,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新航线的开通,现代工业的兴起,缩小了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的距离。古老的东方,特别是充满神迷感的中国,西方各国早就意欲打开闭关锁国的古老中国的大门。最早来华的是十六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些当时海上的强国,葡萄牙是自西而东,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印度,明朝正德九年到十一年间(公元一五一四至一五一六年)间到达广州沿海,在广州附近的一些小岛做一些中介商人,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年)有八条葡萄牙船来到广州珠江口岸。明朝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八年),在宁波,明朝官兵还与葡萄牙人发生武装冲突,据西方人记载,葡萄牙死于此役的有五百多人。一五六一年左右来华的葡萄牙人因船上货物湿水,需要"借地晾晒",重金贿赂广东地方官,租下了澳门,每年完纳地租银一千两,一七四0年减少为五百两,历来均向山县缴缴纳。

西班牙来华的方向则是自东而西,由南美洲到达菲律宾,一五七一年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人曾帮助当时的明朝政府夹攻以林凤为首的中国海盗,这样便开始了与中国最初的关系,但是当时的交往只限于在福建海口进行通商,一五七五年西班牙首次到达了中国大陆,要求与中国通商,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允许。

继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荷兰也开始寻找与中国发生关系,荷兰是一个后起的西方强国,明朝万历二十九年(一六0一年),荷兰的商船首次来到了广州,要求与中国通商。但是未得到明朝政府的允许,以后荷兰人曾两次占领澎湖列岛,明天启四年,明朝官兵夺回澎湖列岛,接着荷兰人又占领了中国台湾,到了清朝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中国民族英雄郑成功从台湾赶走了荷兰人,荷兰人的"武力通商"的办法才告结束。

英国是从十六世纪开始,英国女王伊利莎白曾两次致书中国皇帝,要求建立关系,但都没有成功。一六三七年英国派了四只军舰来华,驶入珠江和广州,要求与中国建立关系,结果与中国发生了最初的冲突。一七九二年,英国又以补贺干隆皇帝八十寿辰为名,派遣马嘎尔尼为首的使团启程来华,九月在热河觐见了皇帝,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通商口岸,设立商馆等建议,均被干隆皇帝向英王颁发"敕谕"拒绝,马嘎尔尼被迫扫兴而去。一八一六年,英国又派遣阿美士德为首的使团来华,主要目的是谋求驻使北京,开放北方通商口岸及争取广州的的英商有更大的自由。但是,因阿美士德等人坚持不行跪叩之礼,同清延争执不下被逐回。一八三二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一个名叫礼士的船主,带领广东商馆职员林塞,化名胡夏,及传教士郭士立,化名甲利,一行七十多人,对中国进行实地贸易考察。

查看全文

林则徐禁烟运动研讨论文

一百六十年前林则徐在中国发动了一场"禁烟运动",不仅在当时轰动世界,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始,林则徐也从此成为中国的"民族英雄"而名扬中华,流芳百世。今天,一百多年后,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再度就林则徐当时的"禁烟运动"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有许多问题需要人们进行新的认识,特别把林则徐的行为完全称之为"爱国行为"有许多值得怀疑和商榷的地方。本文就此做分析,以引起人们争论。

一、林则徐"禁烟运动"前的中国

从十四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西方现代文明,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新航线的开通,现代工业的兴起,缩小了世界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的距离。古老的东方,特别是充满神迷感的中国,西方各国早就意欲打开闭关锁国的古老中国的大门。最早来华的是十六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些当时海上的强国,葡萄牙是自西而东,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到印度,明朝正德九年到十一年间(公元一五一四至一五一六年)间到达广州沿海,在广州附近的一些小岛做一些中介商人,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年)有八条葡萄牙船来到广州珠江口岸。明朝嘉靖二十五年(一五四八年),在宁波,明朝官兵还与葡萄牙人发生武装冲突,据西方人记载,葡萄牙死于此役的有五百多人。一五六一年左右来华的葡萄牙人因船上货物湿水,需要"借地晾晒",重金贿赂广东地方官,租下了澳门,每年完纳地租银一千两,一七四0年减少为五百两,历来均向山县缴缴纳。

西班牙来华的方向则是自东而西,由南美洲到达菲律宾,一五七一年在菲律宾的西班牙人曾帮助当时的明朝政府夹攻以林凤为首的中国海盗,这样便开始了与中国最初的关系,但是当时的交往只限于在福建海口进行通商,一五七五年西班牙首次到达了中国大陆,要求与中国通商,得到了明朝政府的允许。

继葡萄牙和西班牙之后,荷兰也开始寻找与中国发生关系,荷兰是一个后起的西方强国,明朝万历二十九年(一六0一年),荷兰的商船首次来到了广州,要求与中国通商。但是未得到明朝政府的允许,以后荷兰人曾两次占领澎湖列岛,明天启四年,明朝官兵夺回澎湖列岛,接着荷兰人又占领了中国台湾,到了清朝顺治十八年(一六六一年)中国民族英雄郑成功从台湾赶走了荷兰人,荷兰人的"武力通商"的办法才告结束。

英国是从十六世纪开始,英国女王伊利莎白曾两次致书中国皇帝,要求建立关系,但都没有成功。一六三七年英国派了四只军舰来华,驶入珠江和广州,要求与中国建立关系,结果与中国发生了最初的冲突。一七九二年,英国又以补贺干隆皇帝八十寿辰为名,派遣马嘎尔尼为首的使团启程来华,九月在热河觐见了皇帝,提出开放宁波、舟山、天津通商口岸,设立商馆等建议,均被干隆皇帝向英王颁发"敕谕"拒绝,马嘎尔尼被迫扫兴而去。一八一六年,英国又派遣阿美士德为首的使团来华,主要目的是谋求驻使北京,开放北方通商口岸及争取广州的的英商有更大的自由。但是,因阿美士德等人坚持不行跪叩之礼,同清延争执不下被逐回。一八三二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一个名叫礼士的船主,带领广东商馆职员林塞,化名胡夏,及传教士郭士立,化名甲利,一行七十多人,对中国进行实地贸易考察。

查看全文

林则徐 岭南文化 学术尊严

90年代又见文化热:文章多,会议多,名目多(中西文化、中国文化、地区文化、校园文化……乃至饮食文化),会长也多。五彩缤纷,目不暇接。是喜是忧,众说纷纭。但方家杰士大概都会同意,培育正常的文化学术环境,让人们自由评点,放言争议,必当有助于激浊扬清,百舸竞进。

笔者不敏,近年涉足文化讨论,亦有一二感慨。野人献曝,略抒所见。窃以为治学尤其是治史必须有根有据,切忌信口开河。大哉文化,亦不妨由两件小事略窥其秘。(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

林则徐纪念馆《前言》风波说明什么

翻开3月28日《光明日报》,第二版头条以“展出面积缩小,《前言》错讹频出,不该如此整修林则徐纪念馆”的大字标题登出一条该报的专讯。一口气读完,可令我吃惊和苦笑不已。

请先看看《前言》如何“错讹频出”:

“展厅《前言》约300字,差错至少10处以上。《前言》中数字大写与小写混用,繁体字与简体字混用……。《前言》中的差错以‘师敌之长技以制敌’一句为最。这句林则徐名言原文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辞海》对夷字解为外族或外国人。林则徐的名言体现了可贵的开放思想。把‘夷’错为‘敌’,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查看全文

清朝吏治腐败探究论文

摘要近代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不仅领导了禁烟运动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而且开启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河,提出了“师夷长技”的思想。但由于清朝吏治的腐败注定了林则徐的悲剧结局。

关键词禁烟师夷长技

提到林则徐稍有点中国近代史知识的人都知道他领导了中国人民的伟大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领导禁烟运动的林则徐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英雄。如果近代史知识再多一点,还会知道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那么,这样一位干国忠良怎么落得被充军发配的下场呢?又怎样从他的被充军反映出清朝的吏治腐败呢?

一、禁烟

十九世纪中期的中国,在政治上虽仍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之下,但是封建社会即将走到尽头;在经济上,产生于明朝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由于受到占统治地位的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及历代统治者奉行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正在缓慢地发展着;在对外关系上,极力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企图割断与世界的联系,继续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然而,此时英国已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法美紧随其后,为夺取更多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加紧对外进行侵略扩张。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国弱民穷的中国成为他们理想的对象,但由于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西方国家的商品在中国销路不畅。从1781年到1790年中国卖给英国的茶叶的总值为九千六百多万银元,而1781年到1793年英国卖给中国的货物的总值仅为一千六百多万银元,只及茶价的六分之一。①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殖民者无耻地向中国走私鸦片。他们贿赂清政府官员充当鸦片走私的保护伞,有的官员还直接参与走私。广州水师巡船“每月受规银三万六千两,放私入口”。水师副将韩肇庆专门护送走私,走私鸦片干脆由水师包办运输,每万箱抽数百箱报功。韩肇庆竟因此“保擢总兵,赏戴孔雀翎”。福建水师居然全靠协办走私鸦片为业,甚至“夷船之鸦片一时不能进口往往寄顿于炮台附近”。浙江官军也不甘落后。可见,鸦片走私发展成为由军队参与的武装押运储存贩卖的巨大的走私网。英国政府蓝皮书称:“在过去二十年中,中国高级官吏与政府人员,对于走私鸦片的默许,前任和现任巡抚都从中取利,听说北京的军机处也暗中允许”,“他们纵容烟贩从外国船上取走鸦片,有时甚至将官船借以转运”。在军队官吏的保护下,鸦片公开走私。致使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从1799年的4000多箱激增到1839年的40200箱。增长了10倍之多。②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1823年~1831年),岁漏银一千七八百万两。自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1831年~1834年)岁漏银二千余万两,自道光十四年至今(即1838年)渐漏至三千余万两之多。此外福建江浙山东天津各海口合之亦数千余万两”。③为了维护民族利益和清朝统治,当林则徐向道光帝提出禁烟主张时,清政府内部引起巨大的争论,遭到以军机大臣穆彰阿和直隶总督琦善为首的官员的反对。如果他们也是从民族利益出发那么他们的争论尚属政见的不同,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他们之所以反对就连道光帝也认为他们是鸦片走私的最大的受益者。如果鸦片走私一旦被禁止,他们将失去巨额财富。但是由于道光帝支持林则徐禁烟,他们也只好暗中作梗俟机报复落井下石了。他们为了一己之私不惜用民族的利益去换取,可见当时清朝的吏治是多么的腐败。难怪马克思也在当时的报纸上发表评论说:“那些纵容鸦片走私聚敛私财的官吏的贪污行为,都逐渐腐蚀着这个广大的国家机器的各部分之间的唯一精神联系。”当今中国黑恶势力之所以越打越猖狂。竟和当初鸦片走私惊人的相似。这难道与某些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权钱交易没有关系吗?这些官员自甘沉沦丧失了人民公仆的起码的尊严,死心塌地地充当黑恶势力的保护伞。执法机关一旦要对黑恶势力采取行动,他们就通风报信使行动落空。这类事件在现实生活和影视作品中我们已经见得不少了。因此要彻底铲除黑恶势力,必须撕破他们的保护伞,清除腐败分子。还社会一片蓝天,还人民一个安宁。二、师夷长技

鸦片战争前的清朝依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皇帝和多数大臣闭目塞听不了解也不愿意了解外部的世界和时代的变化。早在乾隆时期英国派使者马戛尔尼到中国商讨通商事宜。马戛尔尼邀请大将军福安康观看他的卫队演习欧洲新式的火器操法,福安康却冷淡地说:“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希奇!”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清朝统治集团虚骄自大,不愿意了解西方情况,所以到鸦片战争爆发以后,清朝统治集团对敌情的无知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中英交战两年了,道光帝还不知道英国在何方。他派人审问英俘竟提出这样的问题:“究竟该国地方周围几许?”“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罗斯是否接壤?”④清政府就是在不知己更不知彼的情况下同英国进行较量的。林则徐率先从虚骄自大的状态中惊醒,在广州主持禁烟期间,设立译馆将“所得夷书就地翻译”,还组织编译出《各国律例》和《四洲志》直接为抗英斗争服务,在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积极仿制西方战舰还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遭到了顽固派的攻击和满清贵族的猜忌。清入关后为了确立对全国的统治,平息汉人的抵抗,开始笼络汉人上层为其统治服务但对汉人又保持高度的戒备心理和排斥,阻止汉人的权力太重,为此,清政府实行“满汉双制”。所以当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时,如不加以阻止,就势必提高林则徐的声望,很多不满于清朝统治现状的汉人,就会聚集在林则徐的周围而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这是满清贵族最不愿意和最害怕的结果。还有林则徐提出的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由于林则徐已经设法购买了英制大炮,又从美国商人手里购买了一艘英国制造的商船并改造成为一只战舰,接着又捐资仿制两艘欧式双桅战舰,还搜集并绘制了多种新式战舰图样交给工匠研制。⑤这说明林则徐在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主张的同时,已经着手前期的准备工作了,他的这一主张一经道光帝批准,大清国的新式海军即告问世,国防状况也因之而改变。那么,林则徐在清政府中的地位就可想而知了。满清贵族的权力将会受到汉人集团的有力挑战。这当然更是满清贵族和一些别有用心的汉人官僚不希望的,所以他们疯狂地跳起来进行阻挠以一己之私而置民族利益于不顾。清政府的吏治腐败昭然若揭。

查看全文

反抗帝国主义道路研究论文

[摘要]蒋廷黻的琦善研究以中外档案为依据,填补了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空白,并且成为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新标准。他对琦善的一些论断即便在今天的研究水平下也是不能被推翻的。时人对他做翻案文章的理解与他的真实意图存在着差距。他的目的在于为中国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找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即运用外交手段求得和平,以现代化的方法来与帝国主义相抗衡。

[关键词]琦善;鸦片战争;反抗帝国主义;中国近代外交史

在鸦片战争史研究中,琦善的地位远逊于林则徐。头一次以琦善为主角并且还为他说了一些好话的,当推1931年蒋廷黻发表在《清华学报》上的《琦善与鸦片战争》一文了。对此当时既有人吹捧,也有人批评。1980年以来,这种褒贬不一的情形又再度出现。实则蒋廷黻后来还在一些文章中继续讨论过这个问题,下面就先总结一下他的基本观点。

一蒋廷黻关于琦善的基本观点

蒋廷黻主要从军事及外交两个方面人手研究琦善在鸦片战争中的言行及功过。军事上主要有三个问题:首先,琦善应负撤防的主要责任吗?其次,琦善到底有没有开门揖盗?最后,琦善有没有拒绝增兵、陷害忠良?他认为,琦善未主持交涉之前,道光帝即已制定并下达了撤防的命令,因此“道光二十年秋冬之间,撤防诚有其事,并且是沿海七省共有的,但撤防的责任不能归诸琦善,更不能归诸他一人”。其二,说琦善开门揖盗有失偏颇。谈判破裂以前,“琦善不但不愿散漫军心,且思‘激励士气’;不仅未撤防具,且派员前往虎门‘妥为密防’”。谈判渐趋破裂以后,琦善一方面仍不放弃谈判,一方面又不得不加强军备。在两种矛盾的策略下,广东的防务呈现出偏重于虎门以内的局面,并且一直秘密从事,结果于国内国外均不得谅解,终致开战。从大角、沙角之战与虎门之战的战况来看,中方“失败的理由不在撤防,因为炮台上的兵实在多,炮位亦甚多,而在兵士缺乏训练及炮的制造与安置不合法。失败之速则由于关天培忽略了下横档”。“中国的策略只图以台攻船,而二月六日英人实先以台攻台。”“战争的失败,琦善或须负一部分的责任,但是说他战前不预备,战中节节后退,不但与事实相反,且与人情相反。”总起来说,琦善在军事上的表现“无可称赞,亦无可责备”,失败的根源还是在于当时战斗力“远不及英国”。不过蒋廷黻也承认,虽然客观上琦善没有撤防,没有陷害忠良,但在他的主观看法上,对于战争是十分悲观的。

蒋廷黻对琦善的外交是基本给予肯定的,认为“他的外交有时人的通病,也有他的独到处”。一是尊重英国人;二是基于中英实力的悬殊而坚持以交涉的方式来结束冲突,堪称“中国第一任外交总长”;三是当谈判破裂后,签订了一个实际上令英国政府极为不满的《穿鼻草约》,与后来的《南京条约》相比,这是“琦善外交上的大胜利”。

查看全文

反抗帝国主义研讨论文

[摘要]蒋廷黻的琦善研究以中外档案为依据,填补了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空白,并且成为了这一研究领域的新标准。他对琦善的一些论断即便在今天的研究水平下也是不能被推翻的。时人对他做翻案文章的理解与他的真实意图存在着差距。他的目的在于为中国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找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即运用外交手段求得和平,以现代化的方法来与帝国主义相抗衡。

[关键词]琦善;鸦片战争;反抗帝国主义;中国近代外交史

在鸦片战争史研究中,琦善的地位远逊于林则徐。头一次以琦善为主角并且还为他说了一些好话的,当推1931年蒋廷黻发表在《清华学报》上的《琦善与鸦片战争》一文了。对此当时既有人吹捧,也有人批评。1980年以来,这种褒贬不一的情形又再度出现。实则蒋廷黻后来还在一些文章中继续讨论过这个问题,下面就先总结一下他的基本观点。

一蒋廷黻关于琦善的基本观点

蒋廷黻主要从军事及外交两个方面人手研究琦善在鸦片战争中的言行及功过。军事上主要有三个问题:首先,琦善应负撤防的主要责任吗?其次,琦善到底有没有开门揖盗?最后,琦善有没有拒绝增兵、陷害忠良?他认为,琦善未主持交涉之前,道光帝即已制定并下达了撤防的命令,因此“道光二十年秋冬之间,撤防诚有其事,并且是沿海七省共有的,但撤防的责任不能归诸琦善,更不能归诸他一人”。其二,说琦善开门揖盗有失偏颇。谈判破裂以前,“琦善不但不愿散漫军心,且思‘激励士气’;不仅未撤防具,且派员前往虎门‘妥为密防’”。谈判渐趋破裂以后,琦善一方面仍不放弃谈判,一方面又不得不加强军备。在两种矛盾的策略下,广东的防务呈现出偏重于虎门以内的局面,并且一直秘密从事,结果于国内国外均不得谅解,终致开战。从大角、沙角之战与虎门之战的战况来看,中方“失败的理由不在撤防,因为炮台上的兵实在多,炮位亦甚多,而在兵士缺乏训练及炮的制造与安置不合法。失败之速则由于关天培忽略了下横档”。“中国的策略只图以台攻船,而二月六日英人实先以台攻台。”“战争的失败,琦善或须负一部分的责任,但是说他战前不预备,战中节节后退,不但与事实相反,且与人情相反。”总起来说,琦善在军事上的表现“无可称赞,亦无可责备”,失败的根源还是在于当时战斗力“远不及英国”。不过蒋廷黻也承认,虽然客观上琦善没有撤防,没有陷害忠良,但在他的主观看法上,对于战争是十分悲观的。

蒋廷黻对琦善的外交是基本给予肯定的,认为“他的外交有时人的通病,也有他的独到处”。一是尊重英国人;二是基于中英实力的悬殊而坚持以交涉的方式来结束冲突,堪称“中国第一任外交总长”;三是当谈判破裂后,签订了一个实际上令英国政府极为不满的《穿鼻草约》,与后来的《南京条约》相比,这是“琦善外交上的大胜利”。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