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投资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09:55: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林业投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林业投资

林业投资成效考评

投资效益是激发投资欲望的催化剂,更是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灼核心内容。因此,如何科学地合理地评价林业投资效益,便是总结林业建设经验、解决整个林业投资问题的突破口环节。随着经济体制的全面进行,银行的信贷职能将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信贷投资取代行政指令投资,这就更突出了研究林业投资效益问题为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将以效益评价灼社会要求和林业生产的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为问题讨论为中轴,以从投资上解决问题、促进林业良性循环为目的,谈一下肤浅看法。

(一)当前,如何评价林业投资效益大体上有三种观点:一是从横向比较,用投资效果的若干项指标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进行投入与产出方一面的比较,认为林业投资效益是好的;二是扩大投资效果内含外延的含义,从纵向方面进行若干项投资效果的比较,认为我国林业投资效果有逐年降低的趋势;三是用社会需求和林业生产规律特点进行系统效益的综合评价,认为林业投资效益很差。问题十分明显,这三种观点均分歧,实质上来源于林业投资效益概念的不同理解,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评价方法和不同的评价结论。这就有必要先探讨一下林业投资效益的概念。首先从投资效益概念来讨论,投资刃\一止是从宏观范围和社会效益角度表示新增投入所表现出来的新增生产能力或新增工程效益,其原则不仅讲求个别项目的投资效果,而且特别强调全面的、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个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投资原则。因此,构成投资效益的要素不仅仅是微观投资项目的各种技术经济要素,更包括宏观范围内诸如决策、布局等非投资产生的效果在内。据此观点,我认为社会主义林业投资效益的概念是以一定的投入形成最优化的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获取尽可能高而多的“系统”的多种效益,以满足社会对林业的多方面需求。这一概念不仅包括了讲求个别投资项目的效果在内,而且体现了“全面的、最大的经济效益”这个社会主义客观经济规律的投资原则,既考虑了投资效益的投资性要素作用,更反映了材业生产的自然、经济活动规律特点对效益的制约作用,即林业生产必须最合理地有效地利用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劳动资源和生产资料以及林业内部各部门的协调组合,才能实现一定的投入获得系统最高的产出;与此同时,这一概念还反映了森林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特点和自然生态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性规律及系统论原则的客观要求,从而比较科学地把共性和个性结合在一起。

(二)基于上述概念,我认为我国林业投资效益为基本沽价是投资效益均虚假性和林业下滑“谷底”的危险性。不过,为了有充分说服力,这里,还是按照对投资效益概念为三种认识逐一对照评价:

其一,单个指标反映的投资效益较好。国家对造林自扶持投资共有三项,即营沐基本建设投资、林业事业费拨款.泪育林堪金提取,其中前二项役资属国家拨款,后一项资金属自筹资金。很居有关部门统计资料,从1052年到1979年全国累计灼营林苍本建设投资总领为48.24亿元,占全国同明生本建设总没资;冷6.2%;从1952年到198。年林业事业费累计52.07亿元,占全因农业部门事业费总领力8.2%;从1953年至193。年全国育林基金提取泳领48.31亿元,三项合计148.62亿元。这期间我国平均年造林面积500万公顷,年保存叮积约170万公顷,年造林所增加的森林蓄积600万立米,这就是说,我国单位森林经营面积的投资量是微乎其微的。从这一点说,造林投资为效益还是比较好的。森工投资为效益更好。森工基建国家投资从1952{年到1979年间共94.62亿元,仅占全国基建国家投资的1.76%,每年平均生产商品材4700万立米;从1951年到1979年国家森工基建投资总额为117。17亿元,在此期间,形成的新固定资产为89.97亿元,即28年平均交付使用率为了6.78%,远高于同期全国工业部门平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68.6%;林业部门投资效果系数也高于全国平均数,从1952年到1978年26年间森工部门投资效果系数为1.17,同期,全国投资效果系数为。.427,即森工部门投资效果为全国平均效果的2.7倍,同期全国森工部门投资的回收年限1.4年,诸如新建住宅造价、新建林区道路造价也低于全国平均数。

其二,林业投资效果逐年下降,林业企业经济陷于恶性循环。据资料报导,1980年全国森工企业平均每一职工占有固定资产5081.6元。1952年森工企业每百元固定资产提供的产值为2654.8元,而1962年为186.8元,197。年为85.8元,1980年回升到135.2元。据我省森工部门资料分析,单位木材成本80年代高出60年代的一倍。目前,全国森工采运企业大部分面临资源枯竭,靠贷款维持简单再生产。我省森工企业生产每立方米木材的利润只有7一一1。元,而每立方米木材还本付息额为31.08元,形成了生产木材越多越亏本。全国造林成效更差。平均保存率32%,我省保存率只有14%。在已保存的造林面积中,成林不成材的“小老头”树占三分之一以上。其三,林业投资的系统综合效益差,林业已面临滑向谷底的危险。系统的综合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衡量投资效益好坏的重要标志。我国林业总的趋势是森林赤字越来越严重,林地生态环境恶化,森林分布的上限下降,下限上升,干谷发展,森林草场退化,林地生产力衰退,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低于国际水平,林业与社会需求及国外差距日益扩大。现将有关资料列表说明。

(三)投资效益是投资环境各要素、各因子的相互影响和综合运动见之于投入与产出关系上的表现,其中投资系列要素中的投资规模、投资结构、投资项目的决策更直接制约着投资效益的发挥。我国林业投资体系是整个国家基本建设管理体制乃至更高层次的经济管理体制中的一个部分,这就不可避免地使林业投资体系受到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单、统、大、左、旧、死”一套的嵌制和影响,表现出许多与这种体制相适应的功能和特征:诸如单渠道行玫指令投资,缺乏可行性论证;缺少社会的动力和压力,只有争投资、争项日的积极性,缺乏共月为搞好基本建设,提高投资效益的负责精神;缺乏整体规划和综合平衡,重复布点、损失浪费;不考虑国情、国力,形成了基建规模失控、原材料供需紧张;不按基本建设顺序办事,只求数量、不讲质量;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考核办法,资金中间占用大等等弊端和同题。在这里,我们暂且撇开这些体制上的共性jfiJ题,而仅就林业生产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津对林业投资要素的选择进行讨论。从这一思维途径探讨,我认为我国林业投资体系的庄结间题在于投资理论上的主观随意性和落后性,即整个林业投资理论是以天然林采伐为出发点、以原木生产为中心、以粗放经营为目的这样一种自然经济思想和落后生产方式为依据的,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林业生产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及现代林业发展的趋势要求,形成了我们对林业投资要素选择的片面,最终使林业投资反映不了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地位以及自身经济活动对投资的需要,从而限制了整体林业生产力的发挥和森林资源经济优势的实现。具体表现为:

查看全文

林业局林业投资调研报告

一、河南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现状

据调查,全省现有个体私营造林户861*3户,承包造林1909万亩。其中面积在200亩以上的个体私营大户有4376户,共承包荒山、荒滩172.66万亩,已完成治理面积125.76万亩,占总承包面的72.8%;从承包期限上看,其中30年至70年使用期的有2380户,面积89.8万亩,占承包大户的54%,50年以上使用期的有341户,面积21万亩,占承包大户的7.8%(2002年数字)。全省现有木材加工厂7000多家,年加工能力为65万立方米,其中企业总数的90%以上和生产能力的80%以上为非公有制(2002年数字)。主要经营形式如下:

(一)营造林方面

1、独资经营:承包人通过协商转包农民土地或通过参与集体组织竞标拍卖买断或获取宜林“四荒地”废弃地、农地或河、路、沟、渠林地使用权,自行投资兴办林业。这种形式的特点是外界制约因素少、自主经营权力大、投资风险小。如鲁山县司法局副局长宋健民,一次性买断董周乡石峡沟村5140亩荒山40年的使用权。引种栽植丰雪桃、巨桃、日本斤柿、美国无核提子、凯特杏、欧洲李、金太阳杏、美国纯种8号油桃等18余种优质果树及绿化树18万株。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并与河南农大、北京农大合作推行无公害栽培管理,他注册的丰雪桃个大、质优,远销香港、深圳等地,供不应求。今年采摘鲜果10万斤,育苗100万株,净产值可达160万元。

2、合资经营:①由多户农民合伙出资参与竞标或通过其他形式获得“四荒”宜林地使用权,共同开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②农民联户承包,统一出资规划、购苗、栽植,分户经营管理,收益自行支配。③当地农户出面竞标或其它形式获得土地使用权,以土地和日常管护入股,同资金入股方共同开发。这种形式的特点是投资主体多,造林规模大,产品易形成市场。

3、公有民营:将国有或集体所有的宜林地,利用国家造林项目资金或集体出资统一治理造林后,交农民经营管理,集体收取少量的承包费。这种形式的特点是能够解决农户有劳动力,但缺乏资金投入的问题,最终实现集体得绿、群众得利。

查看全文

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增长的联系

林业投资就是筹集到一定的资金对林业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与生产,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林业投资还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于林业投资这一项目来说,必须把握当中的一个平衡,因为林业投资不仅是生态保护工作的一个切入点,而且也肩负着经济增长的艰巨任务。地方的林业建设应当把国家财政拨款与自筹资金结合起来,进行大规模的林业建设。

1林业投资的概念

林业投资,顾名思义就是将一定的资金投入到林业建设当中去,保护环境的同时还能够提升经济增长的一个途径。林业投资可以分为经营性投资与非经营性投资两种。经营性投资是为了从林业投资中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例如种植的一些景观树之类的。那非经营性投资就是为了生态建设,例如在风沙较大的西北地区种植一些树木,防风固沙。但是从这两种投资模式来看,林业建设都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的。不论是处于哪一种投资目的,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于林业投资必须也是有计划性的,充分发挥出林业投资的价值。

2林业投资机制与林业分类经营

林业要取得发展最关键的还是林业投资这方面的,对投资方面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对于国家还是地方来说,林业投资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工程,不可能由一个部门单独完成,林业部门绝对是难以独自承担如此艰巨的任务。所以是应该由各个政府部门相互配合完成的一项工作,同时也可以寻找一些社会机构进行协助,共同投资林业的发展。分类经营,顾名思义就是要对森林进行种类的划分,分开建设。可以按照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以及特殊用途五个标准进行划分。按照经济性质来划分的话又可以划分为商品林业与公益林业。但是工艺林业的大量建设就对商品林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大量的资金难以回笼,对林业发展也是一个非常大的阻碍。林业分类经营是按照林业的物质产品生产功能与生态环境功能两大标准划分的,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存在。所谓的对立统一就是指如果要实现商品功能对林业的生态功能就必然会产生破坏,统一森林资源的存在,不论是何种性质,存在即合理。按照这样的分类,和林德规划林业投资。

3林业投资体制与林业经营思想

查看全文

林业项目投资监管探索

21世纪是绿色的世纪,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近几年随着国家对林业建设投资的大幅增加,林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如何加强林业项目投资监管,保证林业投资安全有效运行,使林业建设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已成为当前的重大课题。由于林业投资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林业部门比较粗放的管理模式,投资监管体系建设仍然滞后于迅速扩大的林业投资规模,林业完全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健康有序运行的基础条件尚不完备,致使林业投资和项目建设领域的监管和预防腐败工作仍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如何加强林业项目投资监管,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建立健全项目投资管理规程

随着国家对林业投资的大幅增加,林业部门对林业项目的投资监管也非常重视。但由于造林工作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林木成活和保存受气候环境、营造质量诸多因素的影响,弹性系数较大,由此形成林业部门比较粗放的管理模式,缺乏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监管规程,资金投放存在着随意性。这就给林业项目投资的安全有效运行埋下了不良因素,也使腐败有了可乘之机。在管理学上有一句名言“:向管理要效益”。林业也需向“管理”要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重视项目投资规划,加强项目跟踪管理。林业发展规划是贯彻落实国家林业建设方针、实现林业建设目标的宏伟蓝图,也是国家投入林业建设资金的科学依据。而林业建设项目的投资规划是实现林业规划目标,完成林业资金投入的具体步骤,又是考核林业建设资金投入效益的基础环节。加强林业建设资金监管,首先必须重视林业建设项目的投资规划工作,其建设项目,必须严格界定在国家林业发展规划的框架之内。其次,批准立项投资的建设工程项目,在项目实施前,组织监管人员到施工现场进行实地监测,确保计划目标和实际施工任务相一致,从源头遏制项目交叉重复,弄虚作假,虚报冒领国家投资问题的发生,并改革过去项目实施完成组织验收为分阶段验收,确保林业建设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

2.严格遵守林业项目投资的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合同制,项目招投标制。对林业项目投资,要按规定执行林业项目投资的项目法人责任制,合同制,项目招投标制,属于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和林产工业工程建设的,还要实行建设监理制。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按照该“四制”组织实施林业项目工程,使项目投资在“阳光”下有效运行。

3.严格竣工验收。对林业项目,特别是营造林项目,要严格实行检查验收制度,并以验收结果作为资金拨付和项目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检查验收单位根据下达投资的项目建设内容、承担单位上报备案的项目规划和实施方案进行检查验收。对营造林面积、造林合格率、成活率重点进行检查,并出具由验收单位盖章验收人签字的验收报告,谁验收谁签字谁负责。把每一次检查验收关把好。

查看全文

林业直接投资对策意见

1我国企业对非洲林业直接投资的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我国对非洲投资迅速增长,截止到2008年,我国对非州投资总量已达50.5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4%。远高于我国对外整体投资60%的平均增长率(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2008)。涵盖了贸易、生产加工、资源开发、交通运输、农业及农产品综合开发等十几个领域。其中,以资源开发为主要特征的林业投资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一批投资额度高,投资影响大的涉林投资项目已经建设完成或正在建设中。但从总体上考察,我国对非洲林业的直接投资刚刚开始,还有明显的初期阶段的特点。

1.1林业直接投资的比例小近年来,中国企业在中国政府政策支持和民间资本逐利性的推动下,对非洲直接投资非常踊跃,对非洲直接投资额(非金融类)从2003年的6454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5.5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22%(具体如图1所示)。特别在2007年,同比增幅高达209.72%①。从投资领域上看,主要集中在制造、采矿、纺织及服务等行业,其中对制造业直接投资约占我国对非洲投资总量的31.5%、采矿业投资约占18.8%、纺织品投资约占10%、服务业投资约占总量的12.5%,而农林方面的投资仅占对非洲投资总量的4.8%,其余约占22.5%②,由此可见,我国对非洲的林业投资在对非洲整体投资中只占很小的比例,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1.2林业直接投资的覆盖面窄虽然近年来我国对非洲林业直接投资在规模上增长比较快,但对非洲林业投资的覆盖面还非常窄,由目前资料来看,以贝宁、突尼斯、多哥等国家为代表的大部分非洲国家都没有经使馆注册的规模以上的中资林业企业,中资林业企业主要集中在加蓬、南非等森林资源比较丰富同时政治又相对稳定的国家。据统计,我国对非洲国家或地区的林业投资覆盖率尚不足50%,远低于中资企业对非洲整体投资覆盖率的81%(中国商条部统计公报)。从区域上看我国对非洲林业投资主要集中在中部非洲和南部非洲,西部非洲次之,东部非洲和北部非洲最少。

1.3投资对象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目前我国企业对非洲林业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木材加工、橡胶加工、森林采伐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如利比里亚的李氏集团、加蓬的华嘉木业、赤道几内亚的吉兴公司等等,其业务均属于劳动密集型。相对而言,从事造纸、地板等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企业则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只有加蓬的艾龙淋漆地板公司和科特迪瓦的中迪有限公司等为数不多的少数中资企业。从经营模式上看,中资企业也多以原木及锯材等半成品的生产和出口为其主要经营内容,很少有公司进行相关林业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

1.4大型企业投资唱主角,合资经营为主体在对非洲林业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中,既有国有大型企业,也有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其主要为大型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如在赤道几内亚从事森林采伐及板材加工的吉林森工集团、在加蓬从事锯材、单板生产的中林国际等等。与此同时,大量民营企业对非林业直接投资比例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已成为中国对非洲林业直接投资的生力军。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加纳的金鹏木业公司、几内亚比绍的皇森资源贸易公司等等。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首选非洲国家,比重高达32%,远高于第二名东南亚的20%和拉美地区的18%。在合作形式上多采用合资方式,这一方面是为了规避有些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外国资本进入的限制,另一方面是为了降低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目前来看,在非洲的很多林业企业都采用合资方式进行经营,并且合资企业数量正呈上升趋势。

查看全文

林业投资缺陷原因与对策

在市场经济取向的投资体制改革过程中,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林业投资,客观上面临着投资不足的客观现实,这不仅是因为林业长期依赖政府投资而不能适应现行投资体制改革的需要,更主要的是因为林业的基础产业特征和由此而形成的体制性投资障碍的存在。

一、林业投资不足的宏观环境原因

林业投资不足有多方面的原因,就经济环境而言主要有:

(一)分配体制改革使得中央政府对林业的投资能力相对减弱。因为财政分配体制的改革一直都是过量地向地方、部门、企业和个人方面倾斜,财政占国民收入的比重相对减少,使中央集中分配的财力越来越少,这直接影响了中央对林业的投资规模,中央政府对林业投资相对减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林业所承担的社会,经济任务却日益加重,林业不仅要向社会低价提洪木材原料和其他林副产品,而且还要承担繁重的环境和生态的保护任务,因而林业的投资需求是日益增大,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林业投资缺口进一步扩大。

(二)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使得地方政府对林业的投资相对减少。固为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强化了地方利益,促使地方政府的短期化行为,地方政府对实现任期目标,对投资风险大,利润薄,周期长的林业投资毫无兴趣,而把财力集中于高效益,回收期短,见效快的产业部门,使原有的林业投资照常处于被挤占,一压再压的境地,进一步加剧了林业投资的短缺。

(三)投资体制的改革促使林业资本非林化倾向。随着投资体制的改革,传统的林业投资机制被商品林业和现代林业需要的新机制取代,新的林业经营主体有了较大的投资自主权和投资选择领域,投资的效益和风险是投资者决定l的主要参考因素,这从某种程度__匕增加了林业投资的机会成本,必然导致林业资源、资本的非林化倾向。如对林业事业经费非法和合法的侵蚀,林农和林业经营单位把从国家或集体得到的林业资金或补贴用于搞多种经营,非林产业和消费领域等,使得林业投资进一步恶化。

查看全文

提升林业投资效益的路径

林业投资效益包括社会效益、企业经济效益和个人生活效益。社会效益主要反映的是投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就业状况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主要反映的是投资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个人生活效益反映的是投资对个人生活水平的影响。追求良好的投资效益是每个投资者共同的目标。在此,试从投资观念、投资体制、产权制度和政府职能等方面对提高林业投资效益的途径进行探讨。

1.端正投资观念

正确的投资观念会减少林业投资决策失误和因失误而造成的损失。为此,在林业投资活动中应树立四个观念。首先,应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不能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只重视对已有资源的利用而忽视了资源的再生。那种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的行为,是对生态平衡的严重破坏,从社会的角度看,得不偿失。据1997年的资料,黑龙江省的森林可采资源比建国初期下降了85%左右,40个林业局中有一半无林可采。黑龙江省水土流失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11.2%。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对黑龙江三江平原9个县(市)、内蒙古24个旗(市)、甘肃河西走廊17个县(市)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地区3个县(市)共53个县级单位的1986一1996年卫星遥感图像进行判断比较,发现北方四省区10年来刨草毁林现象严重,开垦土地总面积194万h时,其中有49.2%的面积在开垦后因沙化而撂荒。在林业投资中,应该把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来考虑,严格限制采伐和加工利用天然林项目及毁林开荒项目。其次,应树立科技开发观念,提高科技对林业投资效益的贡献率。科技开发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资源开发。林业科技开发是大有潜力的,如,快速育林技术的开发、果树新品种的开发、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开发等。此外,蘑菇、木耳、人参、鹿茸、灵芝、熊胆等山、林地区的特产,长期以来总是以原始形态展示在商品拒台上,对这些特产有效成份的提炼技术也有待于开发。总之,林业生产不能停留在自然水平上,而应该加大高新技术的含量。再次,应树立综合开发的观念,提高林业投资的总体攀益。.林业投资不仅仅是将资金投入生产周期较长的植树造林项目和消耗资源的木材生产和加工项目上,还应该投入到森林旅游误乐项目、森林休闲公园项目、野菜种植加工项目、中药材种植加工项目、野生动物驯养繁育基地项目、以动物为原料来源的制药项目、果林投资项目等多种经营项目,以增加林区资源利用价值。最后,应树立地尽其用的观念。长期以来,我们对土地所有权的保护考虑比较多,而对土地的利用考虑较少,宁肯让土地撂荒,也不肯让个人开发利用,甚至当荒地承包人辛辛苦苦地把荒地利用起来,将要取得经济效益时,发包方以保护国家或集体利益为名撕毁合同,强行收回土地使用权。在国家和集体无力开发荒地的情况下,应鼓励个人投资开发,特别是对于已沙化的土地、荒山,可以对个人放开。在个人得到经济利益的同时,社会也得到了因生态环境改善而产生的效益。

2.深化投资体制与产权制度改革

林业投资体制合理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林业投资效益的高低,应该根据不同项目投资效益的性质构造林业投资体制。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应侧重投资于经济效益不明显但社会效益突出的项目,如,农田防护林带的投资,天然林保护工程项目投资,造林工程投资,林业科技开发投资,林业院校、科研单位、行政管理单位的投资,城镇绿化投资等。政府投资项目的决策权可按项目的大小在中央和地方政府计划部门之间划分,由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申报项目,城镇绿化项泊由城建主管部门申报。政府投资项目所需资金应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拨付,并建立跟踪审计投资使用情况的制度。城镇绿化所需资金还可按“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通过适当的方式从社会集资。企业作为利润的追求者,侧重投资于有盈利可能的项目,如,森林旅游娱乐项目、各种制品加工项目、经济林繁育项目等。企业投资项目的决策权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凡是步及土地开发利用或林草资源利用的项目,企业都应报当地林业主管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审批,报计划主管部门备案。企业投资项目涉及哪个行业的,就将立项情况报哪个行业的主管部门备案。凡是不涉及土地开发利用和林草资源利用的项目,均应由企业自主决策,报计划主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备案。当然,有些事项需要依法办理手续,但这不属于项目决策问题。简化企业项目审批程序,对某些项目以备案登记制代替审批制,有利于提高投资效率,便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企业投资不得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个原则问题。企业有盈利性的投资项目,必须由企业自筹资金,政府不负责为企业筹集资金。国家不负责为企业提供资金,可以从预算上对企业投资项目决策形成一种约束,避免企业向国家争资金、盲目上项目的现象。个人侧重投资于荒山、荒滩、荒地、荒沟的开发利用项目、沙化土地利用项目、山野菜种植加工项目等适合个体经营的项目。应鼓励个人承包沙化土地、贫奋土地的开发利用(用于植树造林或种粮种草),承包期应在2于一50年之间,以保证投资者的投资收益,调动其投资的积极性。对于个人投资,从个人立场上看要考虑经济效益,而从国家立场上看,要考虑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除了土地承包需要依法签仃合同、占地要报批外,个人投资于什么项目,只要不属于国家禁止的范围,就应由个人自主决策,同时报当地政府部门备案登记。就是说,个人投资项目的选择应由市场去调节,而不是素行政拉制,如果由政府审批,社会管理成本就太高了。个人投资所需资金也是由个人自行解决。个人筹资的主要途径是申请银行货款、从他人那里借款和自己的积累。

投资项目的产权管理体制也是影响投资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产权不明,投资者和经营者的责任心就不强,投资效益自然会受到影响,应按照“谁投资谁拥有”的原则来建立产权管理体制。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探讨:一是个人承包土地时,由个人投资形成的林木等地上定着物和附着物,其所有权应归投资者,那种以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或集体为借口肆意毁坏承包者投资培育的林木的做法是错误的。二是国有林业企业用银行货款、发行债券等负债所形成的资产所有权的归属问题。从法律的角度说,在债务未偿还以前,这部分资产应归债权人,但债权人对这部分资产只有依法受偿的权利,而没有支配的权利。当债务偿还之后,如果企业的净资产价值增加,则增值部分的所有权归属于原值部分的所有者,即归国家(股份制企业则归各股东),而经营权仍归企业。应将经营者的利益与资产增值率挂钩,以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提高投资效益。三是对于国有林业企业投资形成的资产,没有必要单设林业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来负责产权管理,因为经营权既然归企业,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所有权管理,再另设公司就只能徒增管理成本,降低投资效益。

查看全文

做好计划财务监管提升林业投资成效

为了严格基本建设程序,严肃财经纪律,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做到专项资金帐户储存、独立核算,管好用好国家资金,省厅就加强计划财务管理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一、充分认识搞好计划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随着天保、退耕还林、“三北”四期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等在我省的启动实施,我省林业建设资金投入大I幅增加,为我省林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严格执行计划、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加强财务管理是保证国家各项重点工程在我省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前提。各级领导和计划财务工作人员,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切实履行职责,准确运用政策,严格基建程序,严肃财政纪律,确保资金安全,服务林业建设。

二、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办事,坚决维护计划的严肃性。国家规定,基本建设前期工作程序一般为:编报项目建议书(又称立项申请)、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设计一经批准,计划一经下达,任何项目实施单位未经原审批部门允许,不得以任何理由和方式变更和调整计划和设计内容,否则视同改变资金用途、挪用资金(此要求也适用于造林项目)。投资计划下达后,根据有关规定,对项目建设实行招投标管理,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建设工期,保证工程质量,提高投资效益。

三、遵守国家规定,搞好银行帐户管理工作。各单位要切实按照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帐户管理办法》(银发「1994〕255号),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外资金银行帐户管理的规定》(则.综字「1999〕88号)要求,认真检查本单位是否按规定审批程序开设和使用帐户,对多头开户,私设帐户,公款私存,违规提现等问题要及时纠正,撤消帐户必须按规定及时办理消户手续。对违反规定,仍擅自开设银行帐户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降级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职或开除处分。

四、强化资金管理,确保专款专用。国家和省上安排的四大工程的前期工作费、科技支撑费、建设资金以及其他各项有专门用途的基建投资和财政事业费等均属专项资金。必须实行专户存储、单独建帐、专款专用、封闭运行,严禁挪用、串用和截留项目资金,专项资金绝不允许垫支其他项目开支或周转,绝不允许用于还旧帐,绝不允许私设小金库。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必须严格按照《天然林保护经费会计核算暂行办法》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公益林项目会计核算办法》进行核算。省厅资金稽查办将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稽查。

五、实行收支两条线,管好用好预算外资金。预算外资金必须上缴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和预决算制度。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政府批准的范围和标准收取和提取,任何单位不得违反规定擅自设立收费项目,随意调整范围和标准;必须按财政部门规定的时间及时上缴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的预算外资金专户,不得拖欠、截留和坐收坐支;必须使用国家和省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不得无证收费。预算外资金的使用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财政部门核定的收支计划和单位财务收支计划执行,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不得乱支挪用,严禁将预算外资金转交非财务机构管理、帐外设帐、私设“小金库”和公款私存等。不按照规定将行政事业性收费缴入国库或者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给予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处分。不按照规定将罚没收入上缴国库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理。

查看全文

企业境外林业投资现状分析与建议

摘要:通过对我国企业境外林业投资的现状分析,总结我国企业对外林业投资的若干特点,以及林业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合作的主要问题。从政策、财税金融、服务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林业企业;对外投资;合作

近年来,我国企业在境外初步打造了多层次、宽领域的林业投资合作平台,促进了我国林业与全球经济的融合。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林业投资合作仍然会遇到很多问题,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林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政策措施还不完善,需要国家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支持。

1开展林业投资合作的发展阶段

我国企业跨出国门,开展境外林业投资合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约有30多年的历史。从时间跨度和投资规模上大体可分为2个阶段。

1.1林业企业包袱沉重

查看全文

林业投资机制变革及结构分析

一、引言

林业投资问题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基本问题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分别对林业资金的特征、林业资金结构和使用效率、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宏观投资体制改革条件下的林业投资体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曲折(1989)认为森林资源再生周期长、投入多、效益低下等特点构成了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增长的矛盾;李开平(1988)认为林业的发展需要长期的不断投入的资金来源,林业只有高投入才能高产出;张大红(1995)以及廖士义、陈建(1997)认为中国林业发展存在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投入的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田国强(1995)对中国林业经济增长问题作了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第一次对建国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林业经济增长和投资结构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张彩虹(1997,2001)对中国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刘国成(2002)研究了公共财政体制下的林业投资体制改革问题;谢志忠(2001)、田治威和麦家松(1994)研究了林业资金市场化运营问题。而此后类似研究就鲜见了。本文作为上述研究的延伸和深化,以1950—2005年相关统计数据为主要依据,对我国林业投资机制生成机理和规模变迁进行数量分析,对营林投资的森林资源发展绩效进行初步评价,并结合林业投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林业投资性质与投资机制转变

(一)林业投资性质、机制及挑战

林业投资指投入林业的各种资财和要素的价值量。林业作为具有基础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性质的综合行业,决定了林业投资具有产业性和生态性双重属性。从三次产业分类和森林客观功能分类角度理解,林业产业性投资主要是促进和支持林业第二、三产业即森工产业和林业服务业的资金投入;从广义上理解,生态性投资则主要是促进和支持林业第一产业即营林资金投入,而营林投资中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投资则属于狭义上的生态性林业投资。在进入市场经济时期,我国林业投资方向发生了深刻变化,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生态性投资日益成为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的重点之一,且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从全国范围来看,1993年前生态性林业工程投入中财政资金占重要地位,1993年后财政资金投入绝对量持续增长,增长速度年均20%,其他投资的增长速度25%。林业生态性投资财政机制的转变,为我国林业主导功能由产业型向公益事业型转变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时,受国家财政总量供给结构非均衡性影响,生态林业建设资金面临来自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的竞争,林业生态性资金总量需求和结构性供给矛盾突出,林业生态性财政资金投入占国家公共财政投入总量比例增长乏力。以“三北”防护林为例,根据国家林业局统计,截至2000年底,“三北”工程建设共完成投资72•67亿元(不含群众投工投劳),为规划投入的87•99%,其中国家投资37•69亿元,占实际投资的51•9%。而根据估算,“三北”建设1970—2000年的第一阶段三期工程群众人工造林用工量合计折合约439•57亿元,远远高于国家投入资金的水平;1991—1997年,国家预算投入在林业重点工程总投资中的比重下降了55•4%;尽管1999年国家相继启动了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财政对生态林业的投入呈现出跳跃性增长,但仍集中在工程建设上,而投向后续管护的资金比例很低,资金结构性短缺问题仍然未有效解决。因此,在新的国家公共财政支出体制下,林业生态投入资金筹措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林业生态性投资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