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投融资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09:52: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林业投融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林业投融资革新战略
目前,林业资金投入不足已严重制约林业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可以说,没有覆盖林业经济建设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就不可能有现代林业经济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深化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探寻林业投融资创新途径,是加快林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部门服务林业、拓展业务、实现双赢的一个重要契机。
一、现行林业主要投融资渠道
1.政策性投入。政策性投入包括林业贷款财政贴息、国债资金、优惠的税费政策、林业保险补贴,林业基金返还等。林业贷款财政贴息及国债资金包括林业贴息贷款、治沙贴息贷款、山区综合开发贴息贷款、国家开发银行发放的基本建设项目贷款等;优惠的税费政策包括各种税费的减税、免税及税款返还等;林业保险补贴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两级补贴;林业基金返还除中央级林业基金外,已有10多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林业基金,主要包括育林基金、造林建设基金、绿化基金等,两级林业基金都规定了返还政策。
2.商业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包括商业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商业银行贷款包括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及中小企业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等形式;资本市场融资包括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目前,沪、深股市共有5家林业上市公司,它们分别是永安林业、吉林森工、景谷林业、兔宝宝、光明家具,共融资13.93亿元。
3.自筹资金。自筹资金包括林业企业留存收益及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资金等。留存收益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固定资产折旧资金是每月作为费用提取出来,留待日后更新固定资产的补偿资金。
4.其他资金。其他资金包括民营企业、个人及外商投资等。其中外商投资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商直接投资、国际无偿援助。向我国提供多边贷款的有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等组织。
探析商品林业投融资制革新
摘要: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的利益集团分为林业集团和政府部门两大类。分析了两者在制度创新中的角色与地位,提出应结合两种力量,共同推动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
关键词: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制度创新
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是打破原有低效率的制度均衡,实现新制度均衡的帕累托改进过程。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不仅取决于新的制度安排是否会给相关利益集团带来潜在收益,更重要的成本收益的比较和力量的对比。当前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中的利益集团主要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林业部门及关联部¨、林业企业、林农、合作组织、潜在的投资者、其他社会团体等。根据他们的特点.可将利益集团分为林业集团和政府部门两大类。林业集团,即经营林业的利益主体,主要包括林业企业、林农、潜在的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团体。政府部,即管理林业的利益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林业部门及关联部门。在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过程中,分析制度创新的主导力量,直接炎系列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的创新类型。
一、林业集团在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中的角色分析
在现行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安排下,商品林业投资效益低下已是一个众所共认的事实。而投资效益低下的状强必然会使人们产生获取较大收益的合理预期,对更高收益预期的产生又会导致对现存以及新的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安排的成本和收益的评价发生改变,从而强化对投融资制度创新的期望。因此,林业集团自然是新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因为,对林业经营者而言,新制度的实施,将增强他们对从事林业经营的预期和偏好,激发了他们的投资热情。对潜在投资者而言,新制度为他们提供了直接投资于商品林业的渠道和方式,使林业投资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成为可能,从而成为投资组合多元化、风险分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林业集团是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的最大受益者,由他们发起的需求诱致性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必然能够较好地满足制度的需求。但是,由于林业集团的大集团化、组织化程度低等特点,导致制度供给的速度太慢,组织、协调与谈判的成本太高。
应对林业投融资困难研讨
资金一直是林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寻求高效可靠的林业资金来源和运作方式一直是林业投融资的研究重点[1]。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林业投资不足是造成林业发展滞缓和经济低水平运行的重要原因,我国林业长期以来一直受投资不足的制约,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应予以重点关注的问题。仅仅依赖政府财政,将很难满足林业建设的融资需要。在此背景下,研究林业投融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我国林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
1.1信息不对称
由于市场经济主体是理性的,在各种约束条件下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信息优势方为了自身利益就有可能隐瞒相关信息,选择对信息劣势方不利的行为,从而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影响信贷市场的运行效率。
1.1.1逆向选择林业的特点使得金融机构在放贷时更多考虑贷款的安全问题,同时社会对林业并没有清晰的认识,林业企业与金融部门进行交易时处于信息优势,而金融部门处于信息劣势,金融部门职能根据所有林业企业的平均信用状况确定贷款利率或信贷条件,然而不同林业企业的经营效益、财务状况以及风险偏好并不相同,这就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初始平均利率—低风险企业推出市场—较高利率—较低风险企业推出市场……”。
1.1.2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信息不对称的又一结果。得到贷款后,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林业企业采取违背协议的行为选择,改变贷款资金用途,投向高风险、高收益项目,而其中的风险将由金融机构承担,这势必损害金融部门的利益。
我国林业产业投融资问题与创新
摘要:随着十三五的到来,政府积极发展林业经济,为大批林业企业带来了投资机会和新的发展机遇。但是,我国的林业经济仍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林企在投融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以林业投融资问题为出发点,针对财政依赖过重、投融资困难、渠道单一等问题,提出了优化策略并进一步进行了投融资方式创新的探究。
关键词:投融资;林业经济;政企合作;互联网
森林,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产业,是生态系统,也是经济系统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我国林业经济迈过了历史上艰难的动荡时期和市场不完善的计划经济时期,如今,在第十三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中,迎来了极大的发展的前景。自迈进“十二五”以来,我国林业产值稳步上升,林业经济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林业投资也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林业投资的增长始终处于一个缓慢的状态,林业企业经济利润也始终达不到理想的水平。林业生产与其他部门有着明显的差异。林业生产带有较强的的区域性,不同地域造就不同形态的林地,产生有天然差异化的林产品。同时,由初生林地到大型森林的培育较为复杂,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在培育过程中,其依靠自然,受制于自然的特性也为林业生产带来难以预测的障碍和极大的风险。此外,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林地具有调节生态平衡的能力,政府对林地的开发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林业经济具有投资周期长、资金需求大、开发难度大以及风险等级高的特征。林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政策的支持,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使其处于投资领域中极为弱势的地位。此外,林产业的资金匮乏也在无形之中制约了整个林业经济的增长。
一、我国林业投融资的问题分析
(一)过于依赖财政资金
目前,我国林地主要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生态公益林主要由国家管理,依靠国家财政补贴,而商品林大多为非公有制林地,补贴相对较少,以个人筹资经营为主。数据来源:《2014年中国林业发展报告》2014年林地建设资金的来源中,国家财政占据主导地位,相较于2011年占比47.45%,2012年的47.15%以及2013年的46.27%,对政府资金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但仍居高不下。虽然森林资源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但过度依赖政府资金,不仅造成了融资渠道单一,大量风险难以分散,更造成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政府通过林业税款缓解压力,致使税目增加,林企课税繁重,最终冲销了财政补贴的作用,甚至可能恶性循环。
推进林业投融资革新思路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林权证的发放,以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形式为主的林业投融资迅速发展起来。2005年8月福建省建瓯市制定了《建瓯市林业投融资改革与金融创新实施意见》,全市利用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累计发放15180万元,余额4394万元,这些金融资金、民间资本的注入,有力地促进了林业的发展。
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的几种模式
1.利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的林权证经过林权登记中心抵押登记,抵押给各金融机构取得林业小额贷款。
2.农业银行抵押贷款模式。这种贷款模式是借款人以自己所有的森林资源资产为抵押物向农行贷款,并到林权登记机关依法办理抵押登记。
3.农村信用社抵押贷款模式。2002年,建瓯市农村信用社制定了《森林抵押贷款管理办法》,在建瓯市内尝试以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主要是采取贷款时先将林权证过户到信用社,交由信用社保管,待按期收回本金后,再将林权证过户回抵押人的办法。
4.担保公司担保贷款模式。主要是“金融机构+担保公司+企业单位或林农”的融资形式,以森林资源资产作为反担保的运行机制。由从事林业生产经营的个体户及自然人出资入股成立公司,该公司与金融机构协作,共同开展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业务。其主要做法是:由企业或个人提出担保申请,担保公司受理后,对其进行资信评估,对担保项目情况进行核实和审查,对提供反担保的森林资源资产要求出具价值证明,审核通过后,签订借款合同、担保合同,依法办理抵押登记,合同生效,发放贷款。
完善林业投融资体制研讨
1林业投融资体制的发展状况
1.1国外林业投融资体制的发展状况林业作为一个特殊且重要的产业在世界各国都有非常高的关注度,被不断的高效化、多元化并可持续发展化。一些发达国家为发展林业提供持久有效的资金而将林业列入国家财政范畴,例如美国国有林的统收统支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政府掌管着全部的收入和支出,出现赤字也由财政补贴;同时,各国国家对于林业发展有不同的政策。例如发达国家普遍采取提高补助标准,实行优惠贷款和优惠税收的政策,建立林业基金的政策;而发展中国家则选择鼓励林业发展,增强国际交流,引进发达国家资本等方法。例如印度,全国有20个左右的社会林业项目得到了国际基金的援助,金额达到33.8亿美元。
1.2国内林业投融资体制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政府作出了对林业发展的重大战略调整,政府通过启动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大幅增加了对林业投资的额度。2005年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又联合出台了新的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扩大了贴息对象和贴息范围,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8]126号)中可知,把有效增多农村担保物种类作为一项重要基础条件,实行为农村担保的信贷产品形式多样化,对在农村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起到一定指导作用[1],这些政策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总体看来,除少部分是市场引导的产业发展性投资,政府投资和社会公益性投资组成了我国林业投资的绝大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专项资金提取和拨入、专项资金拨款、基础建设拨款、财政服务拨款在内的政府无偿投入;林业产业国债资金及贷款财政贴息;由绿化基金、育林基金、造林建设基金等组成的基金制度体系;发行证券筹集资;外国资金流入[2]。林业投资总量持续增长,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得到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大幅度增加了对林业的投入,实施了一系列强林惠林政策,有力促进了林业的蓬勃发展。更为可喜的是,随着林改的全面推进,一些创新性融资方式应运而生,典型的就是林权抵押贷款,不仅盘活了森林资产,调动了林农的积极性,更促进了森林资源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加速了林业的长时效发展,对国家生态环境的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2林业投资及融资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林业投入资金相对不足林业资金投入总量与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着显著差距,而且各级政府对林业的投入未正式纳入公共财政支持体系,没有形成一个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这使林业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严重制约着林权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林业的后续发展。
2.2林业融资渠道窄表现出过分依赖国家基本建设投入,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投资为例,虽然近些年来,信用贷款、国外资金、本身筹集等筹到的资金在不断增多,但事实上比例很小并且还不稳定,林业融资基本上是由国债资金、中央出资实现。
林业投融资研究思绪及结构设计
一、林业发展面临巨大的资金瓶颈
林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条件的重要部门。林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更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是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体,在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林业始终处于优化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主体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保障和支撑作用。
当前我国林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两大挑战: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森林资源的生态效益需求越来越旺盛,而我国的森林资源仅占世界的4%,森林覆盖率也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林业受到社会对生态环境需求提高的巨大挑战;另一方面,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社会对林木产品的需求急剧增加,森林资源、木材及林产品显得更为短缺。2005年,我国木材供需缺口达6000万m3-7000万m3,在未来10年内年均木材供需缺口在3500万m3-5500万m3之间,林业受到社会对木材产品需求不断提高的巨大挑战。因此,林业的发展必须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终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投资的可持续增长。
近年来,虽然我国加大了对林业的投入,但林业的投入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对林业的需要,环境问题仍然严重,木材供需缺口依旧巨大。而且林业的投入主体仍然是政府,社会投入明显偏小。1998年到2003年,我国林业总投资1245.7亿元,其中,国家投资930.6亿元,占总投资的77%,而社会投资仅有315.1亿元,只占该时期投资的23%。
二、林业发展需要金融体系的支撑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林业也不例外。目前我国林业发展正处于转轨时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金融发展的支持,需要有更多的金融机构和形式来支持林业发展,通过金融来促进林业发展,激发企业活力,推进内生经济增长机制的形成。然而,在整个林业发展过程中,我国始终没有建立一个适合林业特点,满足森林多重效益发挥的林业投融资体系,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林业发展主要依靠国家投资,未能有效地吸引社会资本流向林业,使林业发展受到资金瓶颈的制约。投资的可持续增长需要在林业产业和社会资源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林业投融资现状问题及对策
摘要:资金投入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是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变的第一启动力。本文在阐述浙江省林业投融资现状的基础上剖析林业投融资领域存在的投资主体分布不均、投资渠道狭窄、投资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完善林业投融资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林业;投资;融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林业越来越重视,林业投入逐年增多,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最新森林资源监测数据,截至2020年7月,浙江省森林覆盖率为61.15%,居全国前列。随着多项林业生态工程的推进,浙江省森林质量和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近年来,浙江省投入大量资金发展林业,但在投融资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面对新的局面,破解林业投融资难题,是实现林业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浙江省林业发展及其投融资现状
(一)浙江省林业发展现状
根据最新森林资源监测数据,截至2020年7月,全省拥有林地面积9903万亩,森林面积9113万亩,林木3.85亿m3,森林蓄积量3.46亿m3,森林覆盖率为61.15%,森林覆盖率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保持高位小幅增长,森林覆盖率比5年前增加0.24个百分点,达到61.15%,提前实现“十三五”奋斗目标;森林蓄积量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全省森林蓄积达3.46亿m3,比5年前增加0.65亿m3,年增量达0.13亿m3,年均增幅为5%;森林质量持续稳步提升,与5年前相比,生态功能较强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面积由251.11万hm2增加到278.63万hm2,比重由58.82%提高到64.56%,每公顷乔木林蓄积量由65.86m3增加到80.1m3。这些都说明浙江省林木越来越多,林分结构逐步优化,森林质量稳步提高,为浙江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态环境支撑。
创建保证林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
林业是社会重要的公益性事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需要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的不断投入,特别表现为要素或者资本的投入,构建科学的投融资制度体系是实现林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一、我省林业投融资状况的分析
林业投资主体主要包括政府、企业和农民三个方面,投入的资金渠道主要包括财政资金、金融贷款、企业和农民的自筹资金。
(一)政府林业投资及其作用
随着林业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政府对林业的投入呈现出日益增长的态势,2008年,中央政府对我省林业的直接投资规模达到10.5亿多元,比上年增加10.5%;省级财政对林业的投入为1.26亿多元,比上年增加19.6%。政府资金投入林业作用重大。一是改善了林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整体能力;二是促进了林业生态效能和社会效益的不断发挥,有效地加强了重点生态区位的森林资源保护;三是加强了林业产业的基础地位,增强了林业产业的发展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四是引导了社会资源注入林业,为各种社会主体发展林业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五是增强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带来林业行业整体素质和林业发展质量的提高,不断引导林业快速走向现代化。
(二)林业信贷资金及其效益
分类经营方式下林业投融资体系创建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一方面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另一方面又维系着社会生态环境的安全。随着对林业认识的深入,各级政府加强对林业的投入,使我国林业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资金是推动林业发展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当前,我国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林业投融资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本文基于林业分类经营的角度,对新形势下林业投融资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
一、林业分类经营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林业经济学家M?克劳森、R?塞乔等人进行了林业分工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经营模式。这一经营模式认为森林具有提供林产品、保持水土、发送环境、游憩等多种经济和生态功能,应根据森林区域、林分、树种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分工,突出其主导功能,即一方面主要通过集约经营、建立工业人工林基地,满足社会对木材及各种林产品的需要;另一方面在生态区位重要的地区培育公益林以满足社会的生态需求。新西兰、法国、澳大利亚都属于该模式。新西兰于1985年进行了林业分类经营改革,将全国森林划分为商品林和非商品林,采用不同的经营管理方法。仅用占林地面积18%的商品林就满足了全国98%的木材需求。我国早在1995年颁布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就提出林业进行分类经营的发展思路。我国林业分类经营是将全国林业区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两大类。公益林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为主体功能;商品林以发挥经济效益为主,主要利用木材及其他林产品。对公益林与商品林应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政策措施。通过林业分类经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和商品林的经济效益。投融资体制是社会经济体制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投融资体制要与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一致,才能更好地促进产业发展。我国现有的林业资金投入体系没有充分体现在分类经营模式下,对公益林和商品林投融资体制的不同要求。
二、林业投融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林业投资总量。随着对林业重要性认识的增强和国民经济实力的提高,我国林业资金投入总量在不断增加。(表1)“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期间林业基本建设投入完成额分别为:80.7381亿元、155.3631亿元、441.7715亿元、1,749.9567亿元。2011年中央财政林业投入1,207亿元,比2010年增长27.3%。虽然林业投入绝对额不断增加,但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例较低。林业投入最高的2011年也仅占全国财政总支出的1.1%。此外,林业资金投入量与需求量之间也存在巨大缺口,不能有效满足林业发展需要。
(二)林业投资主体。由于受林业投资回收期长、投资风险大、生态效益外部性等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林业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投入。2000~2010年全国林业基本建设共完成投资26,714,493万元,其中国家投入19,250,552万元,占72.06%。11年间国家投入占比在76%以上的共有7年,2008年以后国家投入占比有所下降,但仍在50%以上。可见,我国林业资金对国家投入的过度依赖。近年来,我国尝试通过利用外资、金融机构林业贷款等形式来拓宽林业融资渠道,但数量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