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税费制度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09:34: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林业税费制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林业税费制度

林业税费制度改革论文

[摘要]我国现行林业税费呈现出“轻税重费”特征,带来的问题包括:有悖于公共财政的原则:催生乱收费;资金使用易出现漏洞;林区地方财政困难。这不利于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构建。其解决措施在于:将林业税费制度纳入公共财政体系;规范林业税费制度;改革育林基金;建立森林生态环境利益补偿机制。

[关键词]林业税收;林业收费;林业税费改革;公共财政

我国林业在经历不断调整后,初步实现了由以木材产品为主向以生态环境产品为主的转变,税费制度在这一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行的林业税费所呈现出的“轻税重费”特征,不利于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乃至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构建。

一、我国现行林业税费制度

林业税费是指就木材、林材及其他衍生品征收的税费,由林业税收和林业收费两部分组成。其中,林业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一般的社会共同需要,凭借政治权力,以法规形式加以规定的强制性课征,国家在征税时不需向纳税人直接提供特殊服务和支付任何代价;林业收费则具有相对于缴费义务人的有偿性。林业税费制度,不仅是国家和地方收入的来源,而且是促进林业经济发展、优化生态环境、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税收制度

查看全文

我国林业税费制度改革研讨论文

[摘要]我国现行林业税费呈现出“轻税重费”特征,带来的问题包括:有悖于公共财政的原则:催生乱收费;资金使用易出现漏洞;林区地方财政困难。这不利于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和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构建。其解决措施在于:将林业税费制度纳入公共财政体系;规范林业税费制度;改革育林基金;建立森林生态环境利益补偿机制。

[关键词]林业税收;林业收费;林业税费改革;公共财政

我国林业在经历不断调整后,初步实现了由以木材产品为主向以生态环境产品为主的转变,税费制度在这一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现行的林业税费所呈现出的“轻税重费”特征,不利于林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乃至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构建。

一、我国现行林业税费制度

林业税费是指就木材、林材及其他衍生品征收的税费,由林业税收和林业收费两部分组成。其中,林业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一般的社会共同需要,凭借政治权力,以法规形式加以规定的强制性课征,国家在征税时不需向纳税人直接提供特殊服务和支付任何代价;林业收费则具有相对于缴费义务人的有偿性。林业税费制度,不仅是国家和地方收入的来源,而且是促进林业经济发展、优化生态环境、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一)税收制度

查看全文

林业革新与发展的紧迫问题

(一)我们面临严峻的现实:县级、经济贫困面大,森林面积长期徘徊,林分质量严重下降。贵州省社会经济条件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县级经济贫困面大。据省统计局提供的资料:全省86个县(含县级市、区),有65%的县要靠上级财政定额补助,有36%的县处于国务院扶贫机构划出的贫困线以下。全省贫困县贫困人口加非贫困县贫困乡贫困人口共85。万人,占全省农村人口的40%,占全国贫困人口的10%。全省10个重点产材县,除赤水县外,其余9个均为财政定额补助县。全省77%的有林地,71%的宜林荒山荒地分布在贫困或非常贫困的地区。在林业投入政策上,我们强调以群众自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因此,在分配政策上,我们能否妥善处理个别利益与整体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就直接影响着林业发展的活力。对我省1979、1984、199。年3次森林资源连续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11年来,我省森林覆盖率才提高1.7个百分点,虽然全省有林地面积增加了17%(年平均增加3.5万hm“),但用材林平均单位面积的蓄积量降低了36%。这段时间内,我省不但用材林近、成、过熟资源的蓄积降低了77%,同时还减少了13万多hm艺中龄林(详见表1)。

表1贵州省3次森林资派监侧数据指标单位197。年一984年1990年19,o比一。7。增减肠有林地面积万hmZ221.9222.12e0.317林分面积万hmZ189.5195.5219.516林分蓄积万m3一浇641396913778一13用材林平均单位蓄积量m,/hmZ57.7550.436.75一36近成过熟用材林蓄积量万m33x191936714一77据测算,我省可供采伐的近、成、过熟资源蓄积只能维持3年左右,这意味着我省资源断档期将比全国平均水平提前5年左右。在断挡期内,我们只能靠采伐中龄林来维持木材需求,从宏观看,这样做可能形成造林投资的浪费。总之,如何缩短断挡期,在增加林地面积、保护生态环境与稳定木材需求、维持地方经济收入之间,我们将面临更深的两难局面。现实要求我们尽快做出明智的决策和行动。

(二)有关政策效果分析之一:繁重的税费负担和不完善的价格制度造成的不合理分配关系,将把林业生产拒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范围之外。1985年南方林区木材价格放开之后,国家有关部门多次调整林业税费政策。目前木材采运企业执行的税费项目,仅中央一级规定的就达17个。征收这些税费在短期内对减少地方财政赤字和增加林业资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问题的关键是目前林业所承受的税费负担己超过林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的承受能力,其最终效果将削弱人们从事林业生产的积极性。我省1”1年森工财务决算数据表明:国家向森工企业征收的各项税款和林业“两金”就达7612.4万元,其中,税收3788.2万元,“两金”3824.2万元,占我省森工企业同期木材和锯材销售收入22564万元的33.7%,如果再考虑向林农征收的农林特产税和各级地方政府自定的收费项目,木材生产所承受的税费负担约为木材销售价的40%左右,如此繁重的税费负担,在市场接收能力有限和不完善的价格制度下,必然会将负担向后转嫁给林农,我省近年的林业经济运行情况可以说明这点(详见表2)。木材价格放开初期的1985一1987年,随着木材销售价格上涨,木材收购价和实际林价(指用“倒算法”计算的林价,下同)在木材销售价中的比例关系得到改善。但1988年以来,随着税费负担加重和木材采集成本上升,尽管木材销售价也有所提高,但收购价和实际林价在木材销售价中所占比例严重下降。1”1年,我省实际林价只占木材销售价的20%,为每m“94.13元。把这个价格与我省同年营林成本调查数据比较,它只能维持松树更新的静态投入,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它难于维持再生产过程。从林粮比价关系看,木材收购价也偏低,这种不协调的价格关系,怎能维持农、林、牧的协调发展。因此,在利用价格机制的同时,还应注意防止因其它因素带来的负作用。否则,林业将被挤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外。有关政策效果分析之二:林地利用政策不完兽,林业生产经营水平落后,林业产业化发育困难。

林业(尤其是用材林培育)与粮食或经济作物种植比较,具有更长的生产周期和更强的商品性特征。因此,从事商业性林业经营的组织或个人,在资金、技术、规模和生产组织诸方面应拥有更强的竞争能力。这种能力实际就是各种生产要素在林业生产领域优化组合的结果。1979年以来的农村经济改革,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体林业单一的政企合一、统一经营、集中分配模式,先后出现了以分户经营形式为主的联户林场、承包大户办林场、能人牵头造林和股份合作林场等多种经营形式。在这些经营形式中,林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在一定范围内得到分离,对调动农民从事林业生产的积极性和稳定农村社会具有较大的作用,我省林地面积增长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我们还应看到,要尽快解决木材等林产工业原料间题和实现林业现代化,仅靠这些经营形式还很不够。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改革11年,我省有林地只增加17%、林地利用率仅达35%、1984一199。年的造林保存率才提高到38.4%和林分质量严重下降等林业粗放经营问题。维持我国经济发展中木材供求大体平衡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国林业发展的同等重要的目标,目前的林业生产经营水平很难保证这两个目标都兼顾实现。发展工业人工林是世界现代林业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工业人工林的最大优点是用少量的林地来满足大部份的木材市场需求,从而兼顾林业的经济和生态目标,如意大利用2.5%的林地提洪全国1/2的木材产量,新西兰用14%的林地提供全国95%的木材总产品。显然,如此巨大的林地生产力和经济竞争力来源于资金、技术和林地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但目前在我国,要形成这种组合还有以下困难:其一,集体林区的林地使用权局限于农户和农村合作经济范围。尽管我们在林业上采取了一定的信贷扶持政策,由于农村林业经营者的经济实力弱、经营规模小、风险大,难于取得中、长期大额农业贷款。林业的资金问题就表现成两个相反的方面,即林业方面资金投入紧缺和金融方面大额中、长期农贷发放难、收回更难。其二,由于林地使用权局限性带来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将造成从品种选用、栽培技术推广和掌握、产品收集、储存和加工全过程的中间环节增加和生产波动。这也表现为两种清况,一种是某林产工业产品市场看好,大家争相建厂抬价收购原料,造成对资源掠夺性采集,另一种情况是产品市场看好,但没有稳定的原料来源基地,产品生产不能形J戈规模。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林产工业长期落后、品种单调的重要政策因素之一。

(三)政策建议:要借鉴国外林工一体化经验,就应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第一,尽快完善土地利用政策。在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做出详细的林地利用规划,着手建立林地要素(林地使用权)市场及相应管理制度。争取拿出现有林业用地的10%一15%作为林产工业原料用地,配合国家的产权制度、转换经营机制等项改革,鼓励林产工业企业长期租赁林业用地建立稳定的原料基地,或引导拥有这类林业用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林产工业企业合股联营建设原料基地。第二,调整信贷扶持政策。对建立原料基地的林产化工企业直接发放低息大额中、长期林业贷款,相应调整林业“两金”使用办法,划出30%一50%的“两金”作为林业中、长期大额贷款专项担保基金,变直接扶持为直接扶持与间接扶持相结合,既可扩大扶持面又能引导生产发展方向。第三,调整林业税收政策。对木材免征农林特产税,开征土地资源占用税,以土地使用权拥有者为纳税人,对已经开发利用的林业用地实行零税率,对闲置的林业用地按面积征税。将此税种征收总额控制在与减免的木材农林特产税数额大体相等水平上,这不仅调减了林业(木材)的税费负担,也增强了税收杠杆对资源利用和林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第四,实行最低木材收购价省级管理制度,防止税费负担严重后转。

总之,我们应针对林业经济运行中活力和效率的具体问题,尽力利用法律和经济手段,促进林业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用现代林业生产方式来保证同时实现林业的生态和经济目标。

查看全文

森林生态效益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证伪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的两个理论假设:具有正外部性的经济活动需获得补偿,森林生态效益(使用价值)即森林生态价值。说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林业补助是政府为鼓励营林生产而对营林活动进行补助的制度设计,其理论基础是利益导向学,即生产要素向投资回报率高的行业流动。林木补偿是政府为了生态安全限制林木所有权行使对林木所有者造成经济损失的一种弥补措施,其理论依据是法理上的既得权说、特别牺牲说及公平负担说。构建林业补助与林木补偿制度替代现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适应林业生产发展的制度创新。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林业补助,林木补偿

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理论界非常关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政府有关部门也在施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但与理论界的预期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反思一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理论与实践,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由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概念的不确定性,导致其理论上的混乱,造成实践中的无序。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成了各级政府、林业部门及林业企业争取政府财政资金的“正当”理由,仔细推敲一下,这些理由并不充分,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鉴于此,本文试图构建林业补助与林木补偿制度,替代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推动林业快速发展。

1.森林生态效益研究的误区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目前尚无统一概念,但理论界的逻辑是:由于森林具有生态效益,并且森林所有者没有从森林生态效益中获得经济利益,所以要求受益者给森林所有者补偿;获益者是广大民众,民众利益的代表是政府,政府就成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主要承担者。这一理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首先,森林具有生态效益,即理论上所说的正外部性,不能成为补偿的充分理由。外部性是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用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现象。不可否认,森林具有正外部性,即生态效益,且森林所有者也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问题是凡具有正外部性的经营活动都应该获得补偿吗?否。有一个“阿凡提”的民间故事:有一次,阿凡提在街上行走,发现有个卖羊肉串的摊贩与一个顾客发生争吵,阿凡提前去探问究竟:摊贩说顾客闻到了他烤肉的香味,理应付钱;顾客说闻到肉香味是无意地、难以避免的,他没要求摊贩给他提供这种服务,两人相持不下,阿凡提则从顾客手中拿了几串钱放在手里,合手摇了摇钱让摊贩听到了钱的响声,对摊贩说:现在你听到了钱响,也应该向这钱的主人(顾客)付费,摊贩哑然。这则故事至少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具有正外部性的经营活动,并不一定要获得补偿。有人从庇古税(是针对负外部性)理论推断出,既然具有负外部性的经营者需补偿受害者损失,那么具有正外部性的活动,受益者则需补偿经营者。实际上这一推理是不合逻辑的。大家知道,法理上的补偿、赔偿是以当事人的过错(故意或过失)为前提的。具有负外部性的污染企业,明知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会给周围的民众造成损害而继续这种行为,给民众(环境)造成损害,民众是无辜的,损害是企业强加,为了公平、正义,甚至是为了资源配置效率,制度上要求生产经营者给民众以赔偿;但具有正外部性的生产经营者所造成的损失(他本人认为应获而未获的报酬),获益者并不存在故意侵害行为,他的获益是无意的,他对生产者的“损失”不存在过错。法理上并不要求他予以补偿。大家试想一下,假设我们创建一种制度,要求获益者,对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进行具有补偿,社会将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混乱局面:穿漂亮服装的女士要求见过她的路人补偿;种花草的主人,要求邻居补偿;饭店的主人要求过客补偿,这个社会岂不乱了套!

查看全文

森林生态效益分析论文

1.森林生态效益研究的误区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目前尚无统一概念,但理论界的逻辑是:由于森林具有生态效益,并且森林所有者没有从森林生态效益中获得经济利益,所以要求受益者给森林所有者补偿;获益者是广大民众,民众利益的代表是政府,政府就成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主要承担者。这一理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首先,森林具有生态效益,即理论上所说的正外部性,不能成为补偿的充分理由。外部性是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用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现象。不可否认,森林具有正外部性,即生态效益,且森林所有者也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问题是凡具有正外部性的经营活动都应该获得补偿吗?否。有一个“阿凡提”的民间故事:有一次,阿凡提在街上行走,发现有个卖羊肉串的摊贩与一个顾客发生争吵,阿凡提前去探问究竟:摊贩说顾客闻到了他烤肉的香味,理应付钱;顾客说闻到肉香味是无意地、难以避免的,他没要求摊贩给他提供这种服务,两人相持不下,阿凡提则从顾客手中拿了几串钱放在手里,合手摇了摇钱让摊贩听到了钱的响声,对摊贩说:现在你听到了钱响,也应该向这钱的主人(顾客)付费,摊贩哑然。这则故事至少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具有正外部性的经营活动,并不一定要获得补偿。有人从庇古税(是针对负外部性)理论推断出,既然具有负外部性的经营者需补偿受害者损失,那么具有正外部性的活动,受益者则需补偿经营者。实际上这一推理是不合逻辑的。大家知道,法理上的补偿、赔偿是以当事人的过错(故意或过失)为前提的。具有负外部性的污染企业,明知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会给周围的民众造成损害而继续这种行为,给民众(环境)造成损害,民众是无辜的,损害是企业强加,为了公平、正义,甚至是为了资源配置效率,制度上要求生产经营者给民众以赔偿;但具有正外部性的生产经营者所造成的损失(他本人认为应获而未获的报酬),获益者并不存在故意侵害行为,他的获益是无意的,他对生产者的“损失”不存在过错。法理上并不要求他予以补偿。大家试想一下,假设我们创建一种制度,要求获益者,对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进行具有补偿,社会将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混乱局面:穿漂亮服装的女士要求见过她的路人补偿;种花草的主人,要求邻居补偿;饭店的主人要求过客补偿,这个社会岂不乱了套!

其次,森林生态效益(即生态产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易才能实现。无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还是西方经济学,均认为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易才能实现,森林生态效益是森林生态产品的使用价值,它不能成为森林生态产品价值的衡量标准。同一件商品,对不同的人来讲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而价值基本相同,使用价值研究的是人与物的关系,而价值则体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两者不能混淆。用森林使用价值替代法测算森林生态价值缺乏理论依据,人为地夸大了森林的生态价值。人们不仅要问,作为森林生态产品的购买者,你认可你们测算出的价值吗?我们不可否认森林生态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他的使用价值(即森林生态功能或效益)非常重要,这是森林的自然属性所具有的,即只要是森林,森林生态产品使用价值就在发挥作用,而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则不然,他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逐渐增加。人们对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属较高层次的需求,是人们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的安全需求(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求高于生理需求),这里的需求是指具有购买力的现实需求。刀耕火种年代,人们的物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森林成为农业生产的障碍而被焚烧;新中国建国初期,森林成为满足人们物质需求资源而被大肆采伐,森林生态效益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人们产生了较高层次需求——森林生态产品,特别是1998年那次水灾,更加剧了人们对生态安全的需要,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在不断提升。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怎么体现?理论上讲它取决于森林生态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目前理论研究往往高估森林生态产品价值,一方面是由于采用森林生态产品使用价值替代法,另一方面是因为用人们对森林生态产品的理想需求代替现实需求,认为人们对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巨大,正如周生贤局长所讲,就生态来讲,我国的森林一棵都不能砍。但现实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体现在人们愿意拿多少钱出来购买,即人们购买森林生态产品的能力,就目前我国经济实力来讲,这个能力还相当有限,森林生态产品现实需求还较低,所以森林生态产品价值不会太高。

由此可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由于存在明显的漏洞,造成理论混乱,就实践来看,尽管尚处于试点阶段,但收效甚微,我们有必要重新构建一套新的制度来弥补森林生态效益研究的不足。

2.构建林业补助、林木补偿制度体系

查看全文

林业补助与林木补偿制度分析论文

1.森林生态效益研究的误区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目前尚无统一概念,但理论界的逻辑是:由于森林具有生态效益,并且森林所有者没有从森林生态效益中获得经济利益,所以要求受益者给森林所有者补偿;获益者是广大民众,民众利益的代表是政府,政府就成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主要承担者。这一理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首先,森林具有生态效益,即理论上所说的正外部性,不能成为补偿的充分理由。外部性是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用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现象。不可否认,森林具有正外部性,即生态效益,且森林所有者也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问题是凡具有正外部性的经营活动都应该获得补偿吗?否。有一个“阿凡提”的民间故事:有一次,阿凡提在街上行走,发现有个卖羊肉串的摊贩与一个顾客发生争吵,阿凡提前去探问究竟:摊贩说顾客闻到了他烤肉的香味,理应付钱;顾客说闻到肉香味是无意地、难以避免的,他没要求摊贩给他提供这种服务,两人相持不下,阿凡提则从顾客手中拿了几串钱放在手里,合手摇了摇钱让摊贩听到了钱的响声,对摊贩说:现在你听到了钱响,也应该向这钱的主人(顾客)付费,摊贩哑然。这则故事至少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具有正外部性的经营活动,并不一定要获得补偿。有人从庇古税(是针对负外部性)理论推断出,既然具有负外部性的经营者需补偿受害者损失,那么具有正外部性的活动,受益者则需补偿经营者。实际上这一推理是不合逻辑的。大家知道,法理上的补偿、赔偿是以当事人的过错(故意或过失)为前提的。具有负外部性的污染企业,明知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会给周围的民众造成损害而继续这种行为,给民众(环境)造成损害,民众是无辜的,损害是企业强加,为了公平、正义,甚至是为了资源配置效率,制度上要求生产经营者给民众以赔偿;但具有正外部性的生产经营者所造成的损失(他本人认为应获而未获的报酬),获益者并不存在故意侵害行为,他的获益是无意的,他对生产者的“损失”不存在过错。法理上并不要求他予以补偿。大家试想一下,假设我们创建一种制度,要求获益者,对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进行具有补偿,社会将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混乱局面:穿漂亮服装的女士要求见过她的路人补偿;种花草的主人,要求邻居补偿;饭店的主人要求过客补偿,这个社会岂不乱了套!

其次,森林生态效益(即生态产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易才能实现。无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还是西方经济学,均认为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易才能实现,森林生态效益是森林生态产品的使用价值,它不能成为森林生态产品价值的衡量标准。同一件商品,对不同的人来讲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而价值基本相同,使用价值研究的是人与物的关系,而价值则体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两者不能混淆。用森林使用价值替代法测算森林生态价值缺乏理论依据,人为地夸大了森林的生态价值。人们不仅要问,作为森林生态产品的购买者,你认可你们测算出的价值吗?我们不可否认森林生态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他的使用价值(即森林生态功能或效益)非常重要,这是森林的自然属性所具有的,即只要是森林,森林生态产品使用价值就在发挥作用,而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则不然,他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逐渐增加。人们对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属较高层次的需求,是人们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的安全需求(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求高于生理需求),这里的需求是指具有购买力的现实需求。刀耕火种年代,人们的物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森林成为农业生产的障碍而被焚烧;新中国建国初期,森林成为满足人们物质需求资源而被大肆采伐,森林生态效益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人们产生了较高层次需求——森林生态产品,特别是1998年那次水灾,更加剧了人们对生态安全的需要,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在不断提升。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怎么体现?理论上讲它取决于森林生态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目前理论研究往往高估森林生态产品价值,一方面是由于采用森林生态产品使用价值替代法,另一方面是因为用人们对森林生态产品的理想需求代替现实需求,认为人们对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巨大,正如周生贤局长所讲,就生态来讲,我国的森林一棵都不能砍。但现实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体现在人们愿意拿多少钱出来购买,即人们购买森林生态产品的能力,就目前我国经济实力来讲,这个能力还相当有限,森林生态产品现实需求还较低,所以森林生态产品价值不会太高。

由此可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由于存在明显的漏洞,造成理论混乱,就实践来看,尽管尚处于试点阶段,但收效甚微,我们有必要重新构建一套新的制度来弥补森林生态效益研究的不足。

2.构建林业补助、林木补偿制度体系

查看全文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实施办法

*市关于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了加快我市林业产业的发展步伐,加强林政管理,简化办事程序,优化服务职能,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资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福建省森林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等法律法规,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创新、与时俱进的要求,对林业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林业产业现状

全市现有林地面积××万亩,森林覆盖率××%,其中用材林××万亩,蓄积量××万立方米,近期可采伐利用的近成过熟林蓄积××万立方米,年采伐限额8*万立方米,可年产商品材××万立方米。

二、未来五年林业发展计划

(一)林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查看全文

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报告

*县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重点林业县,全国森林分类经营、定向培育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首届十大“中国竹子之乡”、“中国南酸枣之乡”。全县总人口1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7万人,占79%;国土总面积301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59万亩,占86%,是一个“九分山、半分田,半分道路、水面和庄园”的典型山区县。县林业系统设19个林管站、5个森林公安派出所、5个木材检查站和11个国有林场,全系统共有干部职工3300人。

*年8月,*县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林业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后,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紧扣“多予、少取、放活”的改革方针,积极稳妥地开展了以“明晰产权,减轻税费,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权、责、利相统一的集体林经营管理新机制。

一、*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明晰产权,分山到户

一是山林所有权依据林业“三定”时颁发的山林所有权证(执照)不变,属村归村、属组归组。并按照执照核定的山场位置和四至界址,重新核发林权证书。二是集体山林属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共同所有,通过分户经营、利益共享等多种形式,让每个村民平等享有集体山林的权益。三是在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放活林地、林木的经营权,不搞“一刀切”,主要采取自留山稳定不变、保持责任山承包关系稳定等七种经营模式对产权进行明晰。四是村级林改方案的制定、山林的流转和利益的分配等都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由代表票决通过,做到内容、程序、方法、结果公开,公平竞争、公正操作。

(二)政策扶持,产业发展

查看全文

局贯彻《农业法》情况汇报

《农业法》既是一部农业基本法,也是农业发展法、农村改革促进法、农民权益保障法。《农业法》将与种植业、林业等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活动纳入了调整范围,将“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体现了农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增强依法治农、依法兴农、依法护农的观念,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和保护力度,围绕强化森林资源保护,完善林业执法体系建设,减轻林农负担,增加林业投入等影响林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全县林业快速发展。现将我局贯彻《农业法》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学习贯彻《农业法》,提高依法管理林业的能力和水平。

我们把《农业法》的学习同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中央和省委农村农业工作会议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同学习《农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紧密结合起来,迅速组织全系统各单位的干部职工开展广泛宣传,进行认真学习。首先,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简报、小册子等形式现代媒体,做好宣传普及工作。组织开展专家座谈会、送法下乡、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宣传效果。通过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这三部法律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增强法制观念,提高维权能力。其次,做好普法培训工作,要把三法培训纳入到“四五”普法的全过程。配合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突出抓好《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宣传,通过组织学习和培训,使林业系统干部职工深刻领会三部法律的基本精神,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观念,提高依法管理农业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大林业投入,搞好林业产业建设,推动农业发展

我县农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支持农业,保护农业,是我们林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我们一方面逐步提高林业投入的总体水平,二是鼓励林农增加林业投入,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林业。三是鼓励和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林业社会化服务。四是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五是搞好产业开发建设,典型示范推动林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林业体制改革以后,林业系统的主要职能转为林政管理和发展林业产业,加强造林绿化和林木管护,让**的山既出生态效益,亦出经济效益。一是发展竹业产业。根据规划,到2006年全县竹业产值翻一番,平均每亩产值500元,全县竹业总产值达2亿元。二是发展杨梅产业。在三洲、河田水土流失区进行开发性综合治理,已种植优质杨梅**亩,合计定植**万株杨梅、**万株银杏。计划至2005年建成连片万亩杨梅基地,并带动周边群众种植2万余亩,逐步把水土流失区的马尾松老头林疏林地更换成有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杨梅基地。通过种植杨梅等经济林果,使水土流失区的土壤水肥条件改善,地表植被覆盖度增加,不仅根治了水土流失,而且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提高了山地的经济效益,走出一条水土流失区既添绿又添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三是发展花卉产业。以黄馆国债苗圃为依托,重点抓好桂花项目的开发,已培育6万多株,力争2~3年内形成规模,把国债苗圃建成花卉及优良种苗的繁殖基地,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带动全县花卉产业的发展。四是发展速丰林产业。

查看全文

贯彻农业法要点汇报

重点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民。只有农村和农民全面实现了小康,小康社会才是完整的下一阶段我要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要牢牢掌握住“整改”这个中心环节,突出依法加大林业投入、依法强化基层执法队伍、依法维护林业用地、依法维护林农合法权益四个重点,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也是农业发展法、农村改革促进法、农民权益保证法。《农业法》将与种植业、林业等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活动纳入了调整范围,农业法》既是一部农业基本法。将“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考虑,体现了农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增强依法治农、依法兴农、依法护农的观念,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支持和保护力度,围绕强化森林资源维护,完善林业执法体系建设,减轻林农负担,增加林业投入等影响林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切实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全县林业快速发展。现将我局贯彻《农业法》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学习贯彻《农业法》提高依法管理林业的能力和水平。

习《农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紧密结合起来,把《农业法》学习同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中央和省委农村农业工作会议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迅速组织全系统各单位的干部职工开展广泛宣传,进行认真学习。首先,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形式,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简报、小册子等形式现代媒体,做好宣传普及工作。组织开展专家座谈会、送法下乡、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宣传效果。通过宣传,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这三部法律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增强法制观念,提高维权能力。其次,做好普法培训工作,要把三法培训纳入到四五”普法的全过程。配合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突出抓好行政许可法》学习、宣传,通过组织学习和培训,使林业系统干部职工深刻领会三部法律的基本精神,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观念,提高依法管理农业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大林业投入,推动农业发展

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还不高,县农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支持农业,维护农业,林业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一方面逐步提高林业投入的总体水平,二是鼓励林农增加林业投入,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林业。三是鼓励和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林业社会化服务。四是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五是搞好产业开发建设,典型示范推动林业继续、稳定、健康发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