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结构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07:43: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林业结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林业技术进步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摘要: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和产业结构层次系数测度林业技术进步和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并检验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相关性,以及进行林业技术进步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空间计量。结果表明: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有明显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各区域存在高值集聚、低值集聚现象;林业技术进步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区域空间影响效应表现为东部区域不显著(P>10%),中部区域负显著(P<10%),西部区域正显著(P<10%)。
关键词:林业技术进步;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空间相关性
林业既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也是关键的公益事业,林业的发展一直受到社会的关注。长久以来,我国林业经济以粗放式发展为主,依靠高投入驱动所带来的林业产业结构红利减少,粗放经营成为制约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瓶颈。在《林业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了林业技术进步对于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性。因此,要解决林业发展的问题,研究林业技术进步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非常关键。国外相关成果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领域研究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有关学者从产品生命周期角度分析了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论证了技术进步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1];也有部分学者通过构建两部门或多部门增长模型,发现技术进步导致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间流动,进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2-3]。国内学者主要使用向量自回归模型、联立方程模型、投入产出模型以及空间计量模型等定量研究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4-9];也有学者通过影响路径和作用机理等方面定性研究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的影响[9-11]。在农林业方面,研究了技术进步对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并运用多省份面板数据来分析技术进步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12-14];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等研究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了技术进步对促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15]。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宏观经济领域。由于我国各区域的森林蓄积量和林地面积存在一定差距,相应的林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水平存在差异性。因此,本文在测度林业技术进步指数以及林业产业结构升级水平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不同区域林业技术进步对林业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空间差异性,为促进区域林业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1研究方法
1.1数据来源
数据源自《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09—2017)》、《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0—2018)》、《中国统计年鉴(2010—2018)》。
林业产业结构论文
1吉林省林业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
1.1林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特点
吉林省最初的林业产业采取的是粗放式快速发展模式,是对天然林的采伐利用及一些简单的林木加工业。直至1995年以后,森林结构的变化使得可采资源的减少,木材的综合利用才得到重视。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和“生态和产业协调发展”方针的指导下,不断加大林业产业的建设以及结构调整。由图1可知,2007~2013年吉林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保持快速增长的速度,2008年和2011年吉林省林业产值总量增长速度分别达到77%和34.5%。2008年之后增长速度虽处于波动中但仍保持在快速增长的势头,2012年最低也达到12%。在图2中,可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占总产值的一半以上,2007~2010年吉林省林业第二产业呈现稳步增长状态,产值所占比重也在不断加大,2010年以后至2013年吉林省林业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呈稳定趋势,基本在61%上下波动;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虽有高低交错的波动,但其总体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较低,但就其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已逐步超过第一产业。表明吉林林业产业正在逐渐从以林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其产业结构也逐步由“二、一、三”向“二、三、一”格局靠近。
1.2林业就业结构的变化与特点
吉林省一直以来定位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一直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林业产业作为吉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其就业结构如图3所示,吉林省林业就业结构远远滞后于产业结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远远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2010以后第二产业就业和第三产业就业结构所占比重均有所上升,2013年第三产业就业结构所占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表明第三产业具有较大的吸收转移劳动力的空间;第二产业吸收转移劳动力的空间虽有上升,但在工业结构的调整下就业比重有下降趋势;主要劳动力仍聚集在第一产业,从事简单再生产的工作,这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可见目前吉林省林业产业的就业结构效益较低。
2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林业产业结构发展研究
摘要: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国家宏观经济发展中更是强调与环境的协调,进行可持续发展更是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黑龙江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林业相关资源总量巨大也使得黑龙江林业产业发展规模相对较大。低碳背景下,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结构发展的压力相对较大,现阶段林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现象更是十分明显。本文将对低碳背景下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结构的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并就如何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低碳;黑龙江;产业结构
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黑龙江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一直存在,产业结构不合理不仅为黑龙江林业产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也对黑龙江省内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制约。低碳背景下,黑龙江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的紧迫感不断增加,且黑龙江林业产业结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正因如此,探寻出新时期黑龙江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一般性策略也十分必要。
1黑龙江林业产业发展概述
黑龙江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得益于丰富的林业资源作为支撑,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程度较高,林业发展规模及林业产业总值均位居国内前茅。计划经济时期,黑龙江林业资源的粗放式利用导致林业产业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在新时期,低碳经济已经深入人心,黑龙江林业产业发展也需要迎合低碳经济发展理念进行跟进式调整。国内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历史时期,调整产业结构谋求更好的发展也是国内宏观调控的基本目标。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发展潜力依然存在,渡过深化改革的阵痛期后,黑龙江林业产业会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2黑龙江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林业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做好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生态林业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方向,可以有效提高林业产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在分析林业产业结构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林业产业结构的措施,促进生态林业的进步。
关键词:林业;产业结构;问题;生态林业
1林业产业结构存在问题分析
1.1林业第一产业结构问题
就我国林业情况来看,全国林业用地面积2013年为31259.00万hm2,林业总产值为3902.43亿元,相较于2012年,林业用地面积没有增加,林业总产值比2012年的3447.08亿元有所增长(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由此可知,在我国林业第一产业结构中,林木的培育与种植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林业资源的开发却持续增长,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无法满足林产品加工的需求。
1.2林业第二产业结构问题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1通州区林业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对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
(1)忽视林业的放大效应,对林业所蕴含的数倍乃至数十倍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视而不见,只看到林业的直接效益,大搞掠夺式经营,致使林业不能持续发展。(2)完全为应付一时检查而栽树,不顾水土流失、栽植管护等现实,看不到发展林业的紧迫性,缺乏抓林业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认为林业生产只是林业部门的事,栽不栽树都无所谓,看不到林业的社会属性,缺乏兴办林业的积极性。
1.2林业资源未有效利用,产业体系不够完善
(1)第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林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龙头组织少、产业链条短、林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未能真正将资源转化为商品,资源利用率不高,目前林业主要是木材卖“方”的原始经营方式。(2)结构不够合理,林种、树种结构较单一。全区优质用材林资源少,长期以来都是杨树一统天下,工业原料林和高效经济林比重偏小,且速生品种不多,林带抵抗力较弱;果树中葡萄比例大,优质桃、梨品种少,优种干果比例偏小;苗木、花卉基地建设进展缓慢,不能满足生态林业建设的发展需要。(3)市场开拓不力,销路不畅。由于林业普通品种较多,名、特、稀等精品相对较小,导致市场竞争力较弱,市场覆盖范围偏小,销路不畅。
1.3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难,林分质量下降
林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分析
摘要:林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势在必行,是确保林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于提高林业经济发展价值有着重要作用,有效的对林业经济结构数据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对林业经济结构进行优化与革新是确保林业经济系统稳定的重要举措,因此本文就林业经济结构的优化进行分析,并总结出林业经济结构优化的主要措施与方案。
关键词:林业;经济结构;优化
近年来,环境的不断恶化使林业发展不断受到重视,但由于林业规划范围的巨大,导致林业维护与管理所需的经济支出过高,需要林业能够以自给自足的方式,满足林业发展的需要。而今虽然林业经济结构体系已经形成,但其中所存在的问题还有待解决,进一步对林业经济结构进行分析与梳理,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的林业经济结构进行优化,对于建立完善的林业基础经济结构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效益评价分析
林业结构调整分析论文
一、对全省林业形势再认识,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林业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截止1998年底,全省有林地面积为5349万亩,活立木总蓄积为811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近19%;全省果树面积为1800万亩,年产量为63.8亿公斤,居全国第二位;花卉作为新兴产业,种植面积已达6.44万亩,年生产鲜切花4300万支、盆花4000万盆、园林苗木1.2亿株,成为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1998年,林业实现总产值115亿元,其中:果品产值83.1亿元、林产品产值27.4亿元、花卉产值4.5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2.8%,林业已成为大农业的一项支柱产业。目前,全省已有20%的贫困村靠林果业及其相关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而且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专家测算,我省森林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高达162亿元!
但是,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林业资源匮乏、林产品短缺、整体防护功能差、结构性矛盾还相当突出。一是林业内部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就建设速度而言,我省果树业发展相对较快;造林、营林业多年来由于自然条件、资金等因素限制,发展速度和成效不尽人意;花卉业尽管发展势头很好,但距形成大产业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程。二是林业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林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龙头组织少,产业链条短,林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未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三是林分结构单一,林种结构不合理。我省地处京津周围,在改善京津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肩负特殊责任。目前防护林面积仅为856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6.0%,且分布不均,人工纯林较多,整体防护功能差。优质用材林资源少、形不成规模,不能满足经济建设需要。四是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从目前情况看,造林主要树种优良品种比例少、规模小,不能快速、有效地形成生产能力。果树树种中,苹果、梨、桃等水果比例偏大,优种板栗、核桃、杏扁等干果比例偏小;水果中以苹果、梨等大路品种较多,名特稀果品、错季果品、优种杂果等面积和产量相对较小。加之对新品种选育和引进力度不够,更新换代树种不足,造成品种档次低、质量差、名牌少,缺少特色,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和分析林业诸多结构性矛盾,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认真研究和谋划林业结构调整。
二、兼顾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搞好林业结构调整
(一)林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调整林业结构的指导思想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民增收的主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争创优质林业工程、发展名特稀优果品和特色优势产业为切入点,健全两大体系,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结合,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林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协调发展。
林业投资机制变革及结构分析
一、引言
林业投资问题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基本问题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分别对林业资金的特征、林业资金结构和使用效率、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宏观投资体制改革条件下的林业投资体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批很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曲折(1989)认为森林资源再生周期长、投入多、效益低下等特点构成了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增长的矛盾;李开平(1988)认为林业的发展需要长期的不断投入的资金来源,林业只有高投入才能高产出;张大红(1995)以及廖士义、陈建(1997)认为中国林业发展存在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投入的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田国强(1995)对中国林业经济增长问题作了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第一次对建国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中国林业经济增长和投资结构作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张彩虹(1997,2001)对中国林业投资与林业经济增长问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刘国成(2002)研究了公共财政体制下的林业投资体制改革问题;谢志忠(2001)、田治威和麦家松(1994)研究了林业资金市场化运营问题。而此后类似研究就鲜见了。本文作为上述研究的延伸和深化,以1950—2005年相关统计数据为主要依据,对我国林业投资机制生成机理和规模变迁进行数量分析,对营林投资的森林资源发展绩效进行初步评价,并结合林业投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林业投资性质与投资机制转变
(一)林业投资性质、机制及挑战
林业投资指投入林业的各种资财和要素的价值量。林业作为具有基础产业和社会公益事业性质的综合行业,决定了林业投资具有产业性和生态性双重属性。从三次产业分类和森林客观功能分类角度理解,林业产业性投资主要是促进和支持林业第二、三产业即森工产业和林业服务业的资金投入;从广义上理解,生态性投资则主要是促进和支持林业第一产业即营林资金投入,而营林投资中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投资则属于狭义上的生态性林业投资。在进入市场经济时期,我国林业投资方向发生了深刻变化,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生态性投资日益成为我国政府财政支出的重点之一,且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从全国范围来看,1993年前生态性林业工程投入中财政资金占重要地位,1993年后财政资金投入绝对量持续增长,增长速度年均20%,其他投资的增长速度25%。林业生态性投资财政机制的转变,为我国林业主导功能由产业型向公益事业型转变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同时,受国家财政总量供给结构非均衡性影响,生态林业建设资金面临来自不同行业和不同领域的竞争,林业生态性资金总量需求和结构性供给矛盾突出,林业生态性财政资金投入占国家公共财政投入总量比例增长乏力。以“三北”防护林为例,根据国家林业局统计,截至2000年底,“三北”工程建设共完成投资72•67亿元(不含群众投工投劳),为规划投入的87•99%,其中国家投资37•69亿元,占实际投资的51•9%。而根据估算,“三北”建设1970—2000年的第一阶段三期工程群众人工造林用工量合计折合约439•57亿元,远远高于国家投入资金的水平;1991—1997年,国家预算投入在林业重点工程总投资中的比重下降了55•4%;尽管1999年国家相继启动了包括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财政对生态林业的投入呈现出跳跃性增长,但仍集中在工程建设上,而投向后续管护的资金比例很低,资金结构性短缺问题仍然未有效解决。因此,在新的国家公共财政支出体制下,林业生态投入资金筹措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林业生态性投资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林业结构调整研究论文
林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一项基础产业,又是一项关系生态环境建设的公益事业,肩负着优化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面对当前农业结构调整这个大课题,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构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林业发展新格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进行林业内部结构调整已显得十分突出、十分重要、十分迫切。下面就搞好林业结构调整,谈几点想法。
一、对全省林业形势再认识,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林业建设取得了较大发展。截止1998年底,全省有林地面积为5349万亩,活立木总蓄积为811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近19%;全省果树面积为1800万亩,年产量为63.8亿公斤,居全国第二位;花卉作为新兴产业,种植面积已达6.44万亩,年生产鲜切花4300万支、盆花4000万盆、园林苗木1.2亿株,成为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1998年,林业实现总产值115亿元,其中:果品产值83.1亿元、林产品产值27.4亿元、花卉产值4.5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2.8%,林业已成为大农业的一项支柱产业。目前,全省已有20%的贫困村靠林果业及其相关产业实现了脱贫致富,而且林业作为生态建设的主体,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专家测算,我省森林每年产生的生态效益高达162亿元!
但是,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林业资源匮乏、林产品短缺、整体防护功能差、结构性矛盾还相当突出。一是林业内部行业之间发展不平衡。就建设速度而言,我省果树业发展相对较快;造林、营林业多年来由于自然条件、资金等因素限制,发展速度和成效不尽人意;花卉业尽管发展势头很好,但距形成大产业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程。二是林业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林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起步阶段,龙头组织少,产业链条短,林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生产工艺和设备落后,未能真正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三是林分结构单一,林种结构不合理。我省地处京津周围,在改善京津生态环境建设方面肩负特殊责任。目前防护林面积仅为856万亩,占有林地面积的16.0%,且分布不均,人工纯林较多,整体防护功能差。优质用材林资源少、形不成规模,不能满足经济建设需要。四是树种、品种结构不合理。从目前情况看,造林主要树种优良品种比例少、规模小,不能快速、有效地形成生产能力。果树树种中,苹果、梨、桃等水果比例偏大,优种板栗、核桃、杏扁等干果比例偏小;水果中以苹果、梨等大路品种较多,名特稀果品、错季果品、优种杂果等面积和产量相对较小。加之对新品种选育和引进力度不够,更新换代树种不足,造成品种档次低、质量差、名牌少,缺少特色,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和分析林业诸多结构性矛盾,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认真研究和谋划林业结构调整。
二、兼顾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搞好林业结构调整
(一)林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调整林业结构调研报告
*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东南部,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努鲁尔虎山北麓,科尔沁沙地南缘。总土地面积1245万亩,辖15个乡镇苏木,总人口60万。1978年到*年的27年间,全旗造林保存面积达409万亩,年均15万亩,由于生态建设成就显著,国家有关部委先后授予*旗三北防护林体系一、二、三期工程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治沙先进单位、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单位、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单位、全国科技兴林示范县、全国林业宣传先进单位、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旗“全球500佳环境奖”,*年全国绿委会、国家林业局又单独授予*旗“再造秀美山川先进旗”称号,“绿色*”已成为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但*旗林业经济贡献率还很低,围绕效益调整林业结构,追求林业效益最大化,是保持*旗林业高位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重新定位林业,明确发展方向
从1980年开始,*旗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林木产业从小到大,迅速成长起来,目前,全旗有林面积达533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42.8%,森林覆被率达39.96%。但绿起来,并为富起来,*年全旗林业产值才达1.88亿元,只占全旗地区生产总值6.1%,农牧民来自林业收入只占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3%,农牧民收入低与林业经济贡献低有关。主要问题是:林业树种结构不合理,杨树、松树占主体;可利用资源少,年可利用杨树只有6-8万立方米,沙棘果*吨左右;林业资源利用率低,粗加工产品多,资源浪费的多,有好多沙棘果采摘不了。因此要提高林业的经济贡献率,由林业大旗变为林业强旗,必须调整林业结构,由单一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型转变,走向依靠林业自身提升来拉动林业的发展之路。*年,旗委、旗政府在上三级林业部门的指导下,制定*年至2010年《*旗生态建设规划》,为全旗生态建设绘制了中长期发展蓝图,提出坚持生态立旗战略,以项目工程为依托,实施二次创业,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有机统一,促进全旗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建设杨树防护兼用林、山杏经济林、沙棘经济林、灌木饲料林、蚕桑基地等五大林业产业基地,建设中密度纤维板厂、沙棘饮品、杏仁饮品等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到2010年,全旗人均来自生态产业收入达到1000元,变林业大旗为林业强旗。
二、多措并举调整结构,全力提高林业发展水平
一是发扬接力赛精神,营造良好生态建设氛围。*旗历届领导始终将生态建设作为立旗之本、生存之本、发展之本、振兴之本。在工作中,始终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几大班子共同抓,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接力赛精神,换人不换目标,换届不换蓝图。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旗委换了七任书记,政府换了七任旗长,生态建设不仅从未间断,而且形成了一任比一任建设得多、建设得好的势头。实行生态建设一票否决制度,在干部使用方面,有10多个乡镇因生态建设滞后被一票否决,有近百名在生态建设中做出突出成就的干部先后被提拔任用。几年来,由注重生态效益向注重经济效益转变,形成了用生态建设和生态产业开发综合绩效评价干部和用人机制及“不干不行,干就干好”的创业精神,围绕基地建龙头,建设龙头带基地。全旗形成了以造林推动开发,以开发带动造林的良好生态建设氛围。
二、突出农牧民及财政增收,加强林业基地建设。*年以前,为治理沙化和水土流失,*旗主要实行带网片、草灌乔相结合,以生态效益林为主。随着全旗防护林体系的初步建立,围绕农牧民和财政增收,依托国家生态建设工程,重视林产业发展,加快了杨树防护兼用林、山杏经济林、沙棘经济林、灌木饲料林、蚕桑基地等五大林业基地建设步伐,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取得了明显成效。*年以来,建设仁用杏基地46万亩、杨树商品林基地29万亩、沙棘经济林基地21万亩、叶用桑基地9万亩、饲料和能源转化灌木林基地15万亩,占五年营造林面积的76%。目前全旗林业产业基地达236万亩,占全旗现有林业面积的44%。据不完全测算,全旗每年木材产量达10万立方米,年产值2600万元;农户烧柴40%来自于林木副产品,价值2900万元;经济林产值达140万元;林木种子产值达700万元;天然食用菌产值120万元;林木饲草价值930万元。六项总计达到6090万元,年为农牧民增收114元。农牧场防护林体系的建立,还促进了农业和草业的发展,初步估计,农田防护林对粮食和秸秆年均增产价值达0.95亿元,农牧民人均增收178元;草和草籽年均增产价值0.49亿元,农牧民来自林业人均收入4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