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革新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06:39: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林业革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林业革新加强森林防火
在当前改革的新形势下,森林防火工作应当进一步加强。
一、正确对待近年来森林防火工作的成绩与问题,必须克服盲目乐观和麻痹松劲思想这几年,我省森林火灾显著下降,森林火灾综合控制能力明显增强。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经验有两条:一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真抓实管;二是各行各业支持配合,群策群力,群防群治。具体讲,这些成绩的取得有三个“分不开”:一是与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从上到下有专人抓这项工作分不开,二是与加强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提高防火灭火能力分不开,三是与加强扑火队伍建设,力争做到打早、打小、打了分不开.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不可忽视存在的间题:一是在成绩面前有的同志滋长了麻痹思想和松劲情绪,以为森林防火工作已经抓的差不多了,有些县在机构改革中,减少防火办人员,和其它股(室)合并甚至取消防火办。二是森林火灾综合控制能力还较低,特别是受夭气条件的影响较大,森林火灾受害率时升时降。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四网两化”建设任务还相当艰巨.四网:①通讯网还需向基层林区进一步延伸;②观察了望网全省还有三分之二的林区属于“盲区”,③预测预报网基本上还是空白;④阻火隔离网全省还需开防火线6000公里。二化:①扑火机具化程度低;②扑火队伍专业化程度低。
二、森林防火工作在新的形势下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一)随着十年林业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森林防火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全省林业用地面积为370万公顷,其中现有森林防火任务面积为207万公顷(含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按照十年林业发展规划,到1997年我省将基本消灭荒山,森林面积将增加约160万公顷,森林防火任务也将随之增大.另一方面,新增林地多分布于浅山丘陵区,与现有森林多集中在深山区相比,人为活动颇繁,火源增多,森林防火工作的难度将大大增加。
(二)随着林区商品经济的进一步活跃,火源管理工作的任务和难度也将进一步增大目前林区同其它地区一样,都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林区的商品经济将更加活跃,进山入林人员大幅度增加.人为火源也将随之大幅度增多,火源管理的任务和难度都将进一步增大.因此.可以这样说:林区越是改革开放,越应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
(三)随着全球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也将越来越高根据第十届世界林业大会资料,温室效应及其造成的全球升温使与会的专家们优心仲忡。人们主要担心的是,由于温室效应,“干旱和风暴会频繁地出现”,“由于缺水和二氧化碳而滋生的易燃物的堆积,火灾的发生率会增加,其强度也更大”。因此,从长远的战略眼光看,森林防火工作也应该进一步加强。(四)根据森林防火工作的特点和防火办的职能,农口机构改革不应削弱防火办力量森林火灾是一种自然灾害,突发性强,危害严重。森林防火属抢险救灾性质,是一项社会性、群众性极强的工作.因此,设立防火办,搞好组织协调,坚持常抓不懈,是十分必要的.《森林防火条例》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组织有关部门和当地驻军设立森林防火指挥部.县级以上森林防火指挥部应当设立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负贵日常工作”。由此可见,各级防火办是同级政府森林防火指挥部的常设办事机构,农口机构改革不应削弱防火力量。
甘肃林业发展与林业教育革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对林业空前重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林业要求越来越高。林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甘肃省林业四大工程的启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中一个明显的亮点。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新定位,不仅使林业生态建设获得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而且给长期从事林业生产的广大林业职工带来了新的希望。为了适应我省林业跨越式发展,积极有效的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防风固沙工程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林业教育作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库、先进文化的辐射源、技术创新的推进器,必须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1林业教育创新是我省林业跨越式发展的迫切要求
调查结果表明,我省林业生产方式落后,经济效益偏低,人均产值低。与浙江省146.51万元/人林业产值相比甘肃省林业人均产值只有11.1万元/人,这说明甘肃林业欠发达,人力资源素质不高,林业处在低效益阶段。大量资料分析表明,我省林业人才数量少,素质低,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实际需要极不适应,因而林业教育和培训任务十分繁重,必须加大林业教育投资历力度,林业院校要继续扩大办学规模,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以保证后备人才有稳定而可靠的来源和渠道。
2观念创新是林业教育创新的先导
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从事林业工作是造福全人类,造福子孙后代的理想选择,林业工作者是绿色使者,是国家生态安全的忠诚卫士,林业职业是光荣的职业,必将得到全社会地承认和尊重,全社会应提高对林业工作者在现代化建设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林业教育是不断提高从业者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的教育行为,是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催化剂,必将为我省林业事业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各类实用人才。因此应在全省形成学林爱林的良好风气,通过改善林业职工的社会地位、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使林业行业成为最具吸引力的行业之一,从而吸引大批有志于林业建设事业的热血青年,投身于我省生态环境建设中来,为保证林业教育人才出口畅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3制度创新是林业教育创新的关键
强化林业革新促进林业发展
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给我国林业生产建设带来了勃勃生机,增添了新的活力。近十多年来,我国林业有了长足进展。在全国范围内,造林绿化成效显著,长期以来存在的森林蓄积年消耗量大于年生长量的被动局面开始转变,森林资源布局正朝着合理化方向发展,部分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林业产业结构己有较大幅度调整,林业生产建设正逐步走向稳定、协调发展的道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森林资源现状和林业经营状况同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当前,至关重要的是:要遵循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精神和今年3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全体会议精神,牢牢把握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林业改革和林业建设步伐。要以深化林业改革、发展林业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林业活力为中心,进一步加快资源培育,加强森林保护,强化林业管理,发展加工利用,建设好生态屏障,办好绿色产业,充分发挥林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我认为:在深化林业改革和加快林业发展中,要以增加森林资源为根本,合理调益林种结构和产业结构,并进一步加快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现就此谈几点个人浅见。
一、增加森林资源仍然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的根本任务
森林资源是林业的主要经营对象租发展林业的基础。森林资源的多寡、优劣及其分布状况,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是衡量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十分重视发展林业,在尽可能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木材等林产品需求的同时,努力把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切实保护现有森林资源和发展森林资源上来。从60年代开始,一方面确定以营林为基础的林业经营方针;另一方面致力于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对主要产材省、区提出合理定产要求,积极倡导木材综合利用和节约代用,努力控制森林资源消耗。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社会造林绿化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全民义务植树为重要标志的群众性植树造林活动蓬勃展开,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治沙工程等各项造林工程建设陆续实施,我国造林绿化事业发展很快。近年来,每年的人工造林保存面积都在330万hm,(公顷,下同)以上?全国现有的人工造林保存面积已达3331万hm‘,居世界首位。同时,从1987年开始,全国实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以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使森林资源消耗量不断增加的情况开始逆转。据1988年至1991年的森林资源调查结果与1984年至1988年的第三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相比,森林面积已由1.2亿多hm“增加到1.28多亿hmZ,森林覆盖率由12.98%上升到13.4%;活立木蓄积量增加到108.68亿m3,按可比口径,增加1.7亿m3。特别是全国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蓄积量持续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长。第三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期间,全国森林蓄积量年生长量为3.16多亿m“,年消耗量为3.44亿In3,年均森林蓄积赤字2800万m“,1988年至1991年森林资源调查期间,年生长量为3.66亿m3,年消耗量为3.27亿m“,年均森林蓄积盈余390。万m“。这就说明,只要抓住加快培育后备森林资源和严格控制森林资源消耗,遏制森林资源下降趋势并进而使林业生产走上良性循环轨道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我国森林资源难以为继的局面是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因此,改变这一局面需要时间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而林木生长周期长和森林破坏容易恢复难更增加了这一转变的难度。尽管林业生产建设取得了很大戍就,尤其是近些年来发展更为迅速,但森林资源的仕会需求与可能供给之间的矛盾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森林资源要从两大方面满足社会需求:一是提供以木材及木材制品为主的各种林产品,以满足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物质需要;二是提供生态防护效益,以抵御自然灾害,维持生态平衡,为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提供环境条件。就我国森林资源现状而言,这两方面的要求都远远难以满足。
从社会对森林资源提供林业主产品木材的需求看,长期以来的木材供需尖锐矛盾依然存在。这些年来的木材洪应,一直是通过抑制消费及进口木材与木材制品才得以维持的。我国木材消耗至今还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年人均消耗木材仅。.Zm“,只及世界人均消耗水平的1/3、发达国家人均消耗的1/5。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又因木材具有很多其它材料难以替代的特点,木材需求量将越来越大。据有关研究报告分析,由于人口增加,即使人均木材消耗水平不变,本世纪末的年森林蓄积消耗量将达4亿m“。况且木材消耗不可能一成不变,如果年人均消耗木材增加0.lm3,本世纪末的年人均森林蓄积消耗量将达5亿m3以大。据第三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我国现育的用材林蓄积为61.7亿m“,但其中的戎过熟林仅26.2亿m3。扣除不宜开发和不可及部分后,可供采伐的用材林蓄积仅14亿至15亿m3,即便加上用材林的生长量,按目前年均用材林蓄积赤字1.7亿m3计算,最多能维持8至9年。如果不大大增加森林资源,我国林业很难承载本世纪末沉重的木材生产负担。从社会对森林资源提供生态防护效益的需求看,我国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不少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早汾灾害频繁,风沙危害不断加剧,一些地方甚至失去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虽经40多年治理,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各防护林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尤其是自1978年开始建设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截至1990年,造林保存面积已达730多万hm“,使“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19了7年的5.05%提高到了.09%,生态条件得到初步改善。但就总体而言,由于其它防护林体系的大规模建设起步于80年代后期或90年代初,短短儿年不可能有显著效果,因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依然存在。因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仍多达13。万km,,江河湖泊泥沙量剧增,大量水库被泥沙淤积,土地风沙花和沙漠化趋势严重。据第三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我国防护林面积仅1456万hmZ,还不足全国有林地面积的12.2%,只占国土面积的1.5%左右,且在各种自然灾害频繁的地区少有分布。显然,不大力增加森林资源,就不可能扭转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
林业投融资革新战略
目前,林业资金投入不足已严重制约林业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可以说,没有覆盖林业经济建设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就不可能有现代林业经济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深化林业投融资体制改革,探寻林业投融资创新途径,是加快林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部门服务林业、拓展业务、实现双赢的一个重要契机。
一、现行林业主要投融资渠道
1.政策性投入。政策性投入包括林业贷款财政贴息、国债资金、优惠的税费政策、林业保险补贴,林业基金返还等。林业贷款财政贴息及国债资金包括林业贴息贷款、治沙贴息贷款、山区综合开发贴息贷款、国家开发银行发放的基本建设项目贷款等;优惠的税费政策包括各种税费的减税、免税及税款返还等;林业保险补贴包括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两级补贴;林业基金返还除中央级林业基金外,已有10多个省(区、市)建立了省级林业基金,主要包括育林基金、造林建设基金、绿化基金等,两级林业基金都规定了返还政策。
2.商业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包括商业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商业银行贷款包括林权抵押贷款、林农及中小企业小额信用贷款和林农联保贷款等形式;资本市场融资包括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目前,沪、深股市共有5家林业上市公司,它们分别是永安林业、吉林森工、景谷林业、兔宝宝、光明家具,共融资13.93亿元。
3.自筹资金。自筹资金包括林业企业留存收益及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资金等。留存收益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固定资产折旧资金是每月作为费用提取出来,留待日后更新固定资产的补偿资金。
4.其他资金。其他资金包括民营企业、个人及外商投资等。其中外商投资包括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外商直接投资、国际无偿援助。向我国提供多边贷款的有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等组织。
探析商品林业投融资制革新
摘要: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的利益集团分为林业集团和政府部门两大类。分析了两者在制度创新中的角色与地位,提出应结合两种力量,共同推动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
关键词: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制度创新
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是打破原有低效率的制度均衡,实现新制度均衡的帕累托改进过程。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不仅取决于新的制度安排是否会给相关利益集团带来潜在收益,更重要的成本收益的比较和力量的对比。当前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中的利益集团主要有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林业部门及关联部¨、林业企业、林农、合作组织、潜在的投资者、其他社会团体等。根据他们的特点.可将利益集团分为林业集团和政府部门两大类。林业集团,即经营林业的利益主体,主要包括林业企业、林农、潜在的投资者和其他社会团体。政府部,即管理林业的利益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林业部门及关联部门。在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过程中,分析制度创新的主导力量,直接炎系列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的创新类型。
一、林业集团在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中的角色分析
在现行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安排下,商品林业投资效益低下已是一个众所共认的事实。而投资效益低下的状强必然会使人们产生获取较大收益的合理预期,对更高收益预期的产生又会导致对现存以及新的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安排的成本和收益的评价发生改变,从而强化对投融资制度创新的期望。因此,林业集团自然是新制度的最大受益者。因为,对林业经营者而言,新制度的实施,将增强他们对从事林业经营的预期和偏好,激发了他们的投资热情。对潜在投资者而言,新制度为他们提供了直接投资于商品林业的渠道和方式,使林业投资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成为可能,从而成为投资组合多元化、风险分散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林业集团是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的最大受益者,由他们发起的需求诱致性商品林业投融资制度创新必然能够较好地满足制度的需求。但是,由于林业集团的大集团化、组织化程度低等特点,导致制度供给的速度太慢,组织、协调与谈判的成本太高。
林业供给侧改革新路径分析
1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研究现状
1.1森林康养的内涵界定。森林康养是森林与康养相结合。目前国内学术界对“森林康养”没有统一概念界定标准,概念界定主体多样。从森林康养发展的切入点不同,有学者强调森林康养产业是与大健康产业及医疗服务设施相结合发展的产业。孙抱朴[2]指出,“森林康养”就是以丰富多彩的森林景观、优质富氧的森林环境等主要资源,配备相应的养生休闲及医疗服务设施,开展以修身养心、调试机能、延缓衰老为目的的森林游憩、度假、疗养等活动的统称。而有学者将所结合产业具体化。邓三龙[3]和刘拓[4]就强调森林康养是把优质森林资源与现代医学和中医等传统医学有机结合开展一系列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另外有学者在界定概念时就森林功能方面对森林康养下定义。吴后建[5]等在总结相关学者的观点后将森林康养概念以广义与狭义相区分,将狭义的森林康养定义为以森林资源和森林环境为基础,以健康理论为指引,以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相结合为支撑一系列有益人类身心健康的活动;广义的森林康养被定义为依托森林及其环境,开展维持、保持和修复、恢复人类健康的活动和过程。国外对森林康养的定义则趋于实用性,所指范围较明确。比如欧洲等国将森林康养定义为“natureexperience”或“interactingwithnature”,在自然环境中积累一系列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经历[6]。日本则将森林康养称为“shin-rin-youku”(forest-airbathingandwalking)即“森林浴”,很容易理解,就是指人置身于以森林为代表的自然环境中,利用森林步道进行徒步运动,通过在林间放松休憩等方式达到放松身心、改善身体状态的目的[7]。而后日本也将其推广发展,具体与医药事业结合发展,提到“森林浴”也就知道“森林医疗”(forestmedicine)。在综合已有定义和当前时展趋势的基础上考虑“技术”要素,笔者认为森林康养是以丰富多样的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发展载体,将休闲娱乐项目及观赏性旅游事业与现代医学及传统医学相结合,融合互联网技术开展的养老、运动、亲子、饮食、休憩等一系列丰富人们精神生活、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的活动。1.2森林康养产业与传统旅游产业比较分析。森林康养是一系列活动,而森林康养产业则属于第三产业范畴,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结果。森林康养产业的出现,传统旅游等受到了关注。传统旅游更强调的是自然景观的观赏及文化特质的欣赏与享受,其主要目的在于消遣与娱乐,并不是对生态资源的保护[8]。很显然,传统的旅游方式已经不适应这个生态价值凸显的时代。陶智全[9]就提到与传统旅游的取向比较,森林康养有依托于植物对人体健康的作用。1.3森林康养医疗功能国外对森林康养的医疗理论研究开展较早。在1998年,日本研究人员就通过相关研究指出森林浴有益于高龄糖尿病患者的治疗[10]。另外,森林康养与医疗结合的理论研究集中于寄希望于利用森林康养解决高血压、糖尿病等甚至抗癌等医学难题。LIQ等人研究发现进行森林浴能够尿肾上腺素降低,尿多巴胺上升,血清脂联素增加,降低心率,减少负面情绪,增加活力,甚至具有抗癌效果,能够提高NK细胞活性,增强人体免疫力[11]。国内对这个方面的研究较少但也存在,比如周玉丽,任士福研究森林对人体健康时发现不同树种分泌的植物杀菌素不同。森林释放出的负氧离子被人体吸收后,能够有效增强人体心脑、肺功能,减轻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12]。
2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实践
2.1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国外经验借鉴。国外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起步早发展快。我国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当前一些学者在提及森林康养发展实践方面集中于对他国经验的研究。韩国建设自然休养林、健全政策法律体系、制定《森林文化•休养法》等[13];对德国创建森林浴基地建设、提出“森林地形疗法”和“自然健康疗法”、建立森林幼儿园等[14-15];所有国外发展已经成熟的实践都在研究时作为了可借鉴对象。2.2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中国实践。国内森林康养实践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举办研讨会,加强顶层设计,另一方面是森林康养基地建设。2012年引入森林康养理念并在北京及重庆举办主题研讨会。2015年在成都举办了全国森林疗养国际理念推广大会。与此同时,以国家森林公园为依托的多个示范基地开始试点发展。基于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需求,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成为研究的又一热门领域。刘朝望等人根据国内外森林康养基地建设的实践经验,将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分类建立。潘阳刘[16]等人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明确了各指标的内涵及其权重值;建立了更加详细的指标评分标准。中国还启动了五大林业生态亮点工程,以此将其作为给生态服务生产者或供给者提供激励、提供实际生态系统服务的政策工具[17]。
3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与林业供给侧改革
生态建设与产业经济的均衡性逐渐向好但均衡水平仍不高[18]。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符合减少林业无效供给,扩大林业有效供给,提高林产品质量与服务的林业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将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作为林业供给侧改革的新路径之一是林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产业融合三个维度是基于我国国情对可作为林业供给侧改革新途径的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必要考虑。要能够有效推动林业供给侧改革的进程,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就必须以生态文明为支撑背景,以制度创新为发展手段,以产业融合为发展核心。3.1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当代生态文明是人类史上继工业文明之后吸收工业文明优势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19]。森林康养产业以生态文明为支撑背景,它本身便已经被规制为增强整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绿色产业。将生态文明背景融入森林康养产业,才能使该产业的发展紧随国家发展战略,通过生态文明作用于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又通过森林康养产业反作用于生态文明建设。3.2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与制度创新。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医学保健知识及林业管理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改变现有专业人才录用考试制度,增加类似于森林康养师、健康管护师等资格考试内容;采用企业与国内外林业高校合作培养机制或是林农培养机制等。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强调对人们的健康的管理,在该产业与传统医学或是现代医学结合的过程中,将其纳入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中,激励人们消费,推动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3.3森林康养产业发展与产业融合。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符合各产业主体以集聚优势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的目的。从供给与需求角度更加能够明确森林康养产业与产业融合之间的关系:森林康养产业是产业融合的必然趋势,产业融合是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中,包括了相互关联后产业在地理上的共同集聚[20]。和非地理上的集聚。产业集聚是影响区域及产业经济效率的重要因素[21]。需求方看似独立的需求实则紧密联系,养老与健康相联系,健康与运动相联系,扶贫与产业发展联系,产业发展与改革及环境保护联系。尤其我国正处于扶贫攻坚关键期,森林康养发展推动生态文明以促进生物多样性发展。而生物多样性发展与减少贫困存在正向相关性[22]。
做好治理整顿强化林业革新
林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项产业,又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加快林业发展,对于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社会进步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发达的林业,是国家富足、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
(一)建国以来,我国林业生产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在东北、内蒙古、西南、西北等国有林区建成了131个林业局,在全国建立了4000多个国营林场、11万多个集体林场和300多个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我国林业已成为包括造林营林、采伐运输、加工利用、多种经营、机械制造、科技教育等综合性的产业部门,有职工240多万人。40年来,共生产木材30多亿立方米和大量林副产品,造林保存面积达5亿亩,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多的国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林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各项林业生产建设得到进一步发展。过去无林少林的平原地区,造林绿化有了突破性进展,到1989年底,已有253个县达到平原绿化标准,不但促进了农业生产,还解决了当地部分用材,增加了群众收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已进行12年。第一期工程于1985年完成,共造林近1亿亩,保护农田1.2亿亩,现正进行第二期工程建设,先后共造林1.37亿亩。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已在39个县启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也将全面展开。封山育林,飞播造林,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经济林建设和城市造林绿化,都有新的发展。
总体来看,林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全国林业形势继续向着好的方面健康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关怀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林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和林农群众,按照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林业活力的基本思路,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1989年的林业改革和林业建设又取得新的成绩,有些方面还有突破性的进展。特别是1989年召开了全国绿化委员会第八次全体(扩大)会议,了第三次(1984一1988)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成果,全面制定了1989一2000年全国造林绿化规划,在实践中对林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各项林业工作又向规范化、制度化方面前进了一步。现在森林资源有了底数,造林绿化有了规划,工作有了一定基础,林业改革的方向更明确了。这就为1990年林业工作迈出更大步伐创造了条件。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林业多年来积累的问题不少,面临的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森林资源危机和林业经济危困的局面还没有扭转。森林资源是林业的基础,是林业兴衰的重要标志。从这次清查结果来看,当前我国森林资源的间题相当严重。与上一次(1977一1981)清查结果相比较,森林面积有所增加,森林覆盖率略有提高,但森林资源的消耗量大于生长量,森林蓄积量持续减少,森林质量下降,尤其是用材林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大幅度减少,这部分可采资源已濒于枯竭。森林资源危机的主要表现,一是用材林中的成过熟林面积和蓄积量大幅度减少,7年多时间减少了12.24亿立方米,消耗掉1/3,年均赤字1.7亿立方米。全国现有用材林中的成过熟林蓄积量扣除不宜开发和不可及部分后,只有14亿至15亿立方米可供开采,按目前的消耗水平,只能采伐7至8年。
东北、内蒙古国营重点森工企业只有7.4亿立方米,六、七年后即无成过熟林可采资源。二是森林资源消耗量增加,年均消耗蓄积量已由第一次清查的1.96亿立方米增加到第三次清查的3.44亿立方米。用材林的年消耗量超过生长量9700万立方米。三是因长期重采轻造,近熟林资源接续不上。因此,当无成过熟林可采后,将被迫大量消耗中龄林,那时,森林覆盖率缓慢上升的趋势也将消失,林分质量会出现恶性下降。四是因资金短缺,大量中幼林未能及时抚育,严重影响林木生长量,林地生产力降低。五是森林质量下降,林龄结构低龄化,主要用材树种和珍贵树种蓄积量大幅度减少。由于森林资源形势严峻,给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一是使长期存在的木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由于木材缺口越来越大,一方面不得不靠连年过量采伐,用拚资源的办法来加以维持,另一方面还要用大量外汇进口木材及其产品。从长远看,靠这两种办法来解决木材缺口是难以为继的。二是使生态环境恶化。由于森林资源减少,使水土流失加剧,沙化面积不断扩大,江河水库淤积,水早灾害频繁,风沙危害严重,给农牧业生产、水利建设和人民生活带来许多困难。三是使林业企业出现经济危困。为了保护森林资源,必须减少采伐,而木材产量减少,企业的经济状况就难以维持,只得用减少造林营林投入的办法来维持最低限度的开支,这就更加剧了森林资源危机,形成越砍越穷、越穷越砍的恶性循环。此外,影响林业发展的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还远未解决,特别是在政策上、科技上和投入上都急需采取有力措施来加以扶持,林业职工队伍的素质和现状,.与林业发展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因此,必须全党动手,全民动员,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植树造林,加快国土绿化进程,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林业活力,尽快扭转林业落后的局面,为国民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作出新的贡献。
(二)当前的林业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届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增强林业活力的目标,进一步搞好治理整顿,深化林业改革,抓好林业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全面完成各项计划,争取林业工作有新的突破性进展,实现林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林业发展要靠深化改革。要通过深化改革,发展林业生产力,增加森林资源、增强林业活力,促进我国的林业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采伐利用天然林为主,转为以营林为基础,加强人工林建设。二是由单一木材生产为主,转为多种经营、综合利用,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三是由粗放经营为主,转为重视科学技术,实行集约经营、科学管理。四是由林业部门为主,转为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增加森林资源是林业的首要任务,要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和综合治理的方法,实行加快森林培育,加强森林保护,强化林业管理,合理利用资源,四管齐下。要采取得力措施,实现到本世纪末的造林绿化奋斗目标,即从现在起到2000年,在保证采伐迹地及时更新的前提下,全国增加森林面积4.5亿亩。要实现这个目标,既要抓好面上造林,又要抓好重点工程:一是营造1亿亩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二是建设五大防护林体系,即“三北”防护林第二期工程及京津周围绿化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第一期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和平原农田防护林工程(即平原绿化工程)。发展林业,要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当前,应重点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执行造林绿化规划,加快造林进度,提高造林质量。
加强森林资源是林业革新的需要
1现状与问题
森林资源是国家重要的资源,也是林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是林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衡量我们一切林业工作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林业部把加强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工作作为深化林业改革的一件大事来抓,为了加快森林资源培育,尽快地消灭资源“赤字”,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重要决策。各级林业部门在深化林业改革中,紧紧围绕发展森林资源,实行“加快资源培育、加强森林保护、强化林业管理、合理利用资源”四管齐下,综合治理,促进了森林资源的发展。扭转了长期以来森林蓄积量持续下降的局面,开始走向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标志着资源和林政管理工作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
尽管全国森林面积和蓄积实现了双增长,森林覆盖率略有提高,但我国森林资源采伐消耗量大于采伐限额的情况仍然十分严重,过伐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我国人口众多,森林资源相对较少,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木材及其产品的需求超过森林资源的承受能力。(l)用材林可采资源继续下降。1984一1988年全国用材林成过熟林蓄积26.2亿m3,1988一1990年期间,用材林成过熟林蓄积减少了约1.2亿耐,年均减少4千万m3,下降了1.5%。(2)用材林成过熟林面积继续下降。1988一1990年期间比1984一1988年期间减少96.。万hm,,年平均减少约32.0万hmZ,下降了3.0%。(3)单位面积蓄积持续下降。2984一2990年期间降至78.om3,下降率为1,5%。(4)有林地面积损失严重。根据1988~199。年清查统计,每年由有林地转变为其它地类面积约250.0万hm,,其中由于采伐、经营管理不善致使有林地变为疏林地、灌木林地及无林地约200、o万hmZ,被非法侵占的约50.0万hmZ。
造成我国森林资源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长期积累下来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工作薄弱,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以致有的单位产生“砍的多,报的少;造的少,报的多”的情况,无证采伐、无证运输、乱砍滥伐现象越演越烈,国家下达的森林采伐限额层层加码,乱批条子开口子超限额采伐;各级管理机构尚不健全,人员少,经费不足,各项规章制度尚不配套。尤其是基层检查、监督、执法机构不健全,力量非常薄弱,林政装备简陋,未统一着装,调查设计手段落后,所有这些都不能适应林业发展和深化林业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2指导思想和目标
针对目前森林资源面临的形势,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来解决。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是关系到林业改革和林业发展全局的带有根本性的基础工作。因此,在当前加强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加强森林资源和林政管理就是要:(l)紧紧围绕着控制资源消耗这个主线,建立完善体系,加强资源监测,强化管理监督,严格控制消耗,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方法,科学、准确、及时地提供森林资源数据和消耗动态;(2)配备林政人员的执法装备,解决统一着装,强化资源和林政管理监督,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严格依法治林;(3)大力加强对现有林的合理经营和科学管理促进和提高林地生产力;(4)同时,对不合理的消耗要严格控制,有效地控制资源消耗量,调整消耗结构,促进资源增长。首先要稳定地达到森林资源消长平衡,然后达到森林资源总生长量大于总消耗量,最后达到森林资源用材林总生长量大于用材林总消耗量。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九五”期间至本世纪末,森林资源予计可达到如下目标:
强化林业革新完成林纸一体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发展商品经济的新时期,但是我国林业在旧的传统体制和保守思想意识的长期束缚下,森林资源濒临枯竭,经济出现危困,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面对新时期的挑战,我国林业的出路,在于更新观念,深化林业改革,迅速改变传统僵化的林业经济体制和经营模式。加速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过渡,实行集约经营,大力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按照商品经济的运行职能来转轨变型。自育林,采伐林副产品的深加工,树立系统工程观念。从系统上优化组合,实现系统的多种最佳效益,充分发挥林业自身的优势,走经济上自我奋起之路。美国一磅玉米只值6美分,但是把它加工成味美可口的玉米片,一磅就要卖3美元。
对初级产品进行多层次深加工,可以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经济的增长因素是我国林业发展战略决策不可忽视的出发点。在合理利用和充分利用木材资源方针的指导下,利用林业的优势,发展木材造纸工业,实现林纸一体化,是我们林业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林纸分家旧体制的反思建国以来,我国林业和造纸分属两个业务部。部门分割的结果,林业只管生产原木,重采轻造,后续资源不足。采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及抚育间伐材和劣质材,长期得不到充分利用和合理利用。一方面人们大叫大嚷林业资源短缺夕一方面木材利用率很低,浪费又十分惊人。
造纸工业原料结构不合理也长期得不到扭转。五十年代,国内曾掀起过“草木之争”造纸原料大辩论。由于当时部门分割,体制分家。轻工部门认为生产木材是林业部门的事,缺乏木材造纸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丧失了自建原料基地林的大好时机。册多年以后,“草木并举,逐步增加木材比重”的原料方针,没有得到贯彻。我国造纸工业的原料,还是停留在“以草为主”的格局,大大阻碍了我国造纸工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品种的增加,原材料消耗的降低和污染的有效防治,阻碍了我国造纸工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
再说,在五十年代末,开始以后,四川林业部门曾多次作过“林纸联合”的尝试。早在60年,宜宾纸厂支援一台1575双缸双网造纸机和一台SMs立式蒸锅,在西昌木材厂配套建成了造纸车间。63年投产仅一年,因木材厂下马受到夭折。63年轻工业部从辽阳纸板厂调出一台日产3一4吨浆的袋式磨木机,在川西米亚罗配套成龙,在四川林区建成第一个磨木浆厂。由于产品方案决策失误,不能适销对路,年年出现亏损,以后转产包装纸及水泥袋纸,经过了漫长岁月,才开始扭亏为盈。65年成都木材综合工厂建成年产量2,000吨浆粕车间,产品以调拨价交付青白江人纤厂生产粘胶纤维,每吨浆粕要亏损200一300元,产品质量还常常受卡扯皮,废水治理长期得不到解决,弄得怨声载道。以后经过扩建转产牛皮纸,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产品供不应求,已成为该厂主要的经济支柱。72年全国林业系统新建100套小浆厂,由轻工业部负责设计,机械工业部负责制造设备,林业部投资建厂。由于设计有较大缺点,早先建成的小浆厂投产后远远达不到设计要求,最后决定小浆)一全部停建,设备统统报废,国家投入1亿多兀资金泡汤,时至今日,仍记忆犹新。
过去三十年来林纸联合走过的道路表明,把耗资巨万和难以奏效的污水治理,数量庞大原材料运输上的困难和经济上的低效益或负效益,交给林业部门。把工艺比较简单的纸浆加工和经济上的高效益交给轻工部门,结果必然会出现利益分配上的不公正,苦乐不均和一头热一头冷的情况,调动不了一部份人的积极性,历史的经验,值得我们反J息。林纸一体化是深化改革的方向国外对木材的经营利用的实践已经证明:木材造纸的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好。许多发达国家将造纸工业作为森林工业的一个主要组成部份,来考虑木材的综合利用。
世界上多林国家,瑞典造纸用材占森林采伐量的63.8肠,芬兰占55.5舜,加拿大占55肠,发达的造纸工业是这些国家主要的经济支柱。美国造纸用材也占36帕,日本占33%。林业和造纸关系如此密切,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国内森工生产的调查资料表明;七十年代,佳木斯纸厂有职工4,000余人,年耗木材80万M“,年利润达6,00。万元,人均创利1万余元。当时伊春林区有林业职工15万人,年产木材500多万M3,年利润只有3,900万元,人均创利仅260元。北京光华木材厂是国内先进的大型木材综合加工企业,有职工3,000余人,年利润达1,100万元,人均创利近3,了00元。国内森林工业的经营情况同样是单一生产原木的经济效益最低,搞木材加工,人造板和家俱生产综合加工联合企业的经济效益次之,唯独搞木材造纸创利最多,经济效益最好。
林业革新及以营林为基本
林业要振兴,关键在改革。在改革上,有一种意见认为,振兴林业巫要简政放权,搞活企业,将林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笔者认为,森林除具有经济效益外,还具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森林是一种可再生性资源,具有破坏易、恢复难、生长慢的特点,而且我国森林资源少。因此,林业改革必须与贯彻以营林为基础方针紧密结合,实行管严和放活相结合的特殊战略。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围绕牙克石林区的资源势态,探讨以营林为基础方针不能完全贯彻的症结,并对相关间题提出改革意见。
一、林业面临的严峻课题
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提出已经多年。1984年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森林法》中,进一步明确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遍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可是以营林为基础方针到底贯彻落实得如何呢?无庸讳言,牙克石原始林区的开发建设,明显偏离了以营林为基础的轨道。具体表现为:(1)资源蓄积锐减。先后开发的17个企业局区域内的天然用材林蓄积,已由1956年的3.6亿立方米,锐减至1982年的2.5亿立方米,净减1.1亿立方米,_且减少数均系可采伐利用的用材林中的精华部分。据统计,1983年企业局资源消耗量超过生长量280.8万立方米,1984年超过139.5万立方米。1983年17个企业局,有14个消耗量成倍高过生长量,其中金河林业局的消长比率竟高达584%。(2)森林逆行演替,林质下降。历年来更新造林面积仅占采伐总面积的38.7%。迹地往往被先锋树种白桦、山场、黑桦等阔叶树所更替,加之对天然次生林抚育改良不够,致使优质材种迅速减少,次质材种增加。企业域内溶叶松与白桦的蓄积比,已由1956年的6比1下降到1982年的2.6比1。(3)部分局、场出现资源危机。其中伊图里河、图里河、吉文三个林业局资源已接近枯竭;金河、根河、库都尔、乌尔其汉、阿尔山、甘河、克一河等7个林业局潜伏着资源危机。据估算库都尔林业局仅可维持14一16年,金河局仅可维持12二14年。这是当前林业发展首先面临和急待解决的严峻课题。
二、对问题的分析
原始林区开发后,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功能综合、影响因索繁多的生态系统。营林子系统培育、保护森林,是投之于林;森工采伐子系统采伐利用森林,是取之于林。据前两年的统计数字,牙克石林区营林子系统工人数不足森工于系统的五分之一,营林公路只是运材公路的十分之一,营林用汽车只是运材汽车的二十分之一,而且,营林系统职工中老弱病残多,领导力量薄弱,因而形成采过于育。企业如何贯彻以营林为基础方针,我想从以下几方面作一系统分析。
第一,林业企业没有自我发展和自我改造的能力。主要是:(1)森工采伐型的投资体制,构成了森工采伐型的企业。确定对企业投资数量的主要依据是新增木材生产能力。新建局只要原木生产达到了设计能力,不管营林基本建设是否完成,林场、道路是否铺开,生产设施是否配套,就按建成掌握,随即中断国家投资。企业只能用更改资金维持简单再生产,自然无力去建设营林基建项目,这样必然把林业局建设成为森工采伐型的,而不是森工营林综合型的企业。例如伊图里河林业局于1953年筹建,到1930年可采资源己近枯竭时,实际投资数仅为计划投资数的61%;单纯取材,营林工作几乎没有开展,仅经过30年就已陷入采伐无资源、企业亏损、难以维持的困境。(.2)育林资金不足。以营林为基础的方针不能真正落实,亦与林业财务管理体制不合理有关。一是财源叹足。育林基金的来源,按企业采伐生产的木材,每立方米提取ts元,薪材提取5元,数量远远满足不了恢复森林所需要的资金。二是使用不当。营林支出的相当部分被用到养人、养机器上去,1978年到1986年,.牙克石林区营林管理机构的经费,占营林支出总额的49.5%。营林事业费被挪作它用,据财务部门统计,牙克石林区从1981年至1983年,营林事业费支出仅占国家营林总投资的47%,而直接用于营林生产的又只占其中的62%,三年中挪用于计划外基本建设的支出竟达30.4%。(3)林业收益率低。目前林业产业结构属于资源开发型和林产品初加工型。价格又不合理,木材生产成本和销价中,不包括“林价”,对原始森林实行无偿使用,提取的育林费低于森林恢复费用(即营林成本)。森工采伐创造的价值,多以税、利的形式上缴国家财政;而采伐原始森林获取的“超额利润”,又被流通、分配、销售、加工等环节所占有。林业收益率低,致使林业本身恢复森林无足够的资金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