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大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06:21: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林业大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东北林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
很荣幸老师能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参加了2006年东北林业大学首届大学生绿色营,第一次真正进入了自然,感受了自然,了解了自然。这十几天的集体生活使我受益匪浅,可以说对我一生都会有很大影响。做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和环境生的我觉得身上的担子更重了,我将更加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我们美丽的大家园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7月29日晚8点半我们开始了此次旅程。在途中我们遇到了一个小女孩,她的出现让我们有了先为她做个小环教的想法,于是我们便主动和她聊了起来,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她是一名小学生,我们问她平时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她说:“不破坏花草树木,不随地丢垃圾……听着小女孩幼嫩的声音,看着她那双纯洁又明亮的大眼睛,让我们觉得未来的一代是有希望的,我们要不断的传送给他们好的新的信息,让他们在更好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分手前我们送给了小女孩环保书籍并鼓励她好好学习、保护身边的环境,同时留下了她学校的地址,我们将长期与她和她的学校联系。
7月31日下午,我们抵达太平沟,正式开始了此次行程。稍做修整我们便到当地老乡家进行入户调查,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当地村民只能靠做小买卖,种地,养家禽来维持生活。即使村子被林场环绕他们也不能轻易进入林场拾柴,只能捡一些林场工人砍伐树木后留下的碎木头烧火取暖。进行完入户调查的第二天我们一大早便来到了太平沟小学给这里的小学生做环保知识教育。远远望去学校的门口早已挂上了欢迎我们到来的条幅,沿着一排水泥路,我们走进了简单而又明亮的教师。在做环教时我们接触的都是些孩子,他们的心灵是那般的纯真和干净,他们所拥有的那些话语和行动都是最真切的,纵然有时候也会犯些错误,但那都是无心的。当你给了他们一点爱,他们会很感恩的,他们甚至会对你以及你的伙伴们都很好,会亲切的叫我们每位‘大哥哥’或者‘大姐姐’;他们不知道“用心去爱”,但他们一直在用心去爱——纯洁无暇的爱!和我们一起上课的小学生是我所见过的最可爱的小学生,他们是那么的爱学习,对外面的世界那么的向往,在那个村子里他们是幸福的,他们还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上课,而许多村子里的孩子却不得不担负起家庭的责任,相比之下我们的城市孩子幸福到不知哪里去了,他们有耐克鞋穿,可那个村子的孩子们却不知道什么是‘耐克’,他们有美味的蛋糕,而那个村子的孩子吃上一个椰子都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城市里的孩子做着美丽的梦的时候,农村的孩子做着什么样的梦,我无从知道。环境教育就不应该让我们这样一堆成天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义务去做,它本来就应该让教师去做,然而中国的农村教育体制被排离在城市教育体制外,在农村九年义务的基础教育都得不到保证,而我们怎么要求在农村实施环境教育?还是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吧,把一切不开心的东西忘掉,在游戏里面我们还能找找属于孩提时代的梦。
“付出得越多,收获的也越多”,真心的付出会让人得到最有价值的回报!
环教中的付出、收获,我很满足!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为此我们无怨无悔。我们会这样做,我们一定能做到的!
我们心中不变的追随的梦,在不断鼓舞着我们每一个绿色战士在前进,为了共同的家园,为了每一种生物,为了每一滴纯净的水滴,为了每一缕不搀杂污染物的空气,为了地球的健康,为了孩子纯真的微笑,我们愿意为环保事业坚守到底。
林业大学生学业总结
四年的大学时光过的很快,随着这学期的最后一堂课程考试的结束,我们的大学生活算是接近尾声了,因为在剩下的不多的时间里我们已经是半个踏入社会的求职者了。在求职的路上,我也时常感到很迷茫,虽然总是在不停的奔波于各大招聘会之间,也参加了不少公司的面试,但总觉得这不是“忙”而是“盲”。冷静的想下来,也许我该好好的给自己作个总结,及时给自己定位,迈好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第一步。
回顾已经过去的的三年多,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觉得自己过得很快乐,也很充实。除了努力学习基础课程和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外,我还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文体活动,在这三年多里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在学习成绩、工作能力、思想觉悟等方面比起刚来大学的时候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学习上,我一贯保持着高中时代的良好学习作风,并不断的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虽然大学里的学习方式和高中完全不同,但通过我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在这三年中我每年都获得了学校的奖学金。在学习方面,除了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外,我还很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大二开始我就积极地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多次随老师、师兄、师姐到顺德乐从中学、英德金海湾、深圳园林科学研究所、肇庆鼎湖山等地作调查。大三参与科技创新项目调查,作为该项目的主持人,我积极地找老师和同学交流和沟通,改善研究方法、提高调查效率,最终提交了较高质量论文一篇,目前正在送审中;大三暑假随师兄到湛江参加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工作。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我不但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专业知识,还提高了我的实际动手能。平时我还非常注重英语能力的培养,涉猎了大量英语方面的课外书,并通过了国家英语六级考试。同时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了现代办公所需要的各种软件工具,以进一步完善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体系。
在工作方面,我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前三年先后在院学生会、生命缘志愿者协会、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工作,赢得同事的好评。到大四的时候,我积极地搜集各种招聘信息,努力地为自己创造就业机会,并先后获得了在市西美化工有限公司和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实习机会,在实习期间我努力学习这些专业外的知识,弥补了专业上的不足,拓宽了我的就业范围。同时我还积极参加各种面试以求取得更多的经验。
在生活方面,也许是受家人的影响,我向来崇尚质朴的生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派的作风。虽然家里经济条件很拮据,但是学校的补助和奖励以及老师的帮助和同学们的关心让我感受了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使得我并没有为生活上的问题而操太多的心思。同时我还积极参加学校、系和班级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并在每年的水运会中都获得奖项。
在思想品德上,本人有良好道德修养,并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虽然在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还是懵懵懂懂的,什么都不懂,而且不善言语,但那种农村学生特有的质朴、诚实气质,使我很快就和同学们建立了很融洽的关系。随着社会阅历的增加,我开始主动的和同学沟通,了解关心同学,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去帮助同学排忧解难。在空闲时间,我经常到图书馆借书、查阅资料,通过几年的学习积累,我的思想渐渐成熟,考虑问题比以前要更加全面。同时我还很关心时事方面的知识,了解最新时事动态、关注专家的时事见解,这是我的思想觉悟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三曾被授予优秀团员称号,之后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预备党员。现已经参加了转正通表大会。虽然我现在已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是我清楚地认识到我离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是应该继续努力掌握各方面的知识信息,提高为人服务的本领,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起到到头模范作用,提升自我修养,提高思想觉悟,向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靠齐。
林业大学外语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1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外语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构建
奚洁人(2007):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那些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创造新形式,为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查找国外的文献,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完全与“创新人才”或者“创造性人才”完全对应的概念。但存在一些相似的概念,如creativemind、creativeman、criticalthinking等,国外对于创新型人才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词汇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特点。海外创新人才的理解比中国更广泛。从外国大学的培养目标,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大多强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强调人格的全面发展。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郭广生(2011)指出: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对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本质特征是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关键是培养目标的多样化。张大良、吕浩雪(2003)认为:建立现代教育观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打好基础,拓宽知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石;浓厚的学术氛围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科学的管理机制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保证。创新人才的培养以改革突破为重点,转变观念难度较大。因此,一个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贯穿于教学和实践各个环节的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实践教学的目标;(2)实践教学内容;(3)实践教学保障、管理和考核评估。三者有效连接、互联互通、形成完整体系。要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的目标,必须在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和保障管理和考核评价等诸多方面贯穿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
2确立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目标
郭广生(2011)指出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创新人才的关键在于培养目标的多样化。依据“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强、质量高”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参照《纲要》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教育质量、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各项关键指标的要求。着眼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英语能力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确立了“视野国际化,培养立体化,能力多元化”的“三化”教学理念。用国际多维实验教学理念指导英语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采用立体化训练方式,突出教育人的做法;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等多元能力。通过各种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细分确立了大学英语实践教学的目标如下:2.1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英语语言技能。在“课堂教学+网络自主学习”在这一模式下,我们实际开展了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加强学生的语言基础,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张大良、吕浩雪(2003)认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储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石。缺少了这个“基石”,所谓的创新人才培养就是空谈,毫无意义。因此必须重视学生语言基础的提高,在这个环节中要求教师开设多样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的自觉性,为语言能力提高打下坚实基础。2.2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除了加强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之外,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差异化需求,定期、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内外活动。在活动中融合学术性、信息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挥专长,激发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使用创新思维的英语语言能力。针对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等不同级别,分层次地对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和训练,满足学生不同类型的需求,对于学生也是“因材施教”和分类指导。2.3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实验室新进的设备,不断吸收先进的教学理论,结合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的需求,针对我校“一校多纲”培养特色,模拟各种主题情景,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协作、角色扮演、竞赛竞争等形式的外语主题活动,如联合国大会、中外记者新闻会、商务英语谈判和学术研讨等,主要是应用型高技能和交际能力的课程训练,锻炼学生综合语言能力和语言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参与社会服务、设立翻译工作坊、承接翻译业务,提高学生实际翻译水平。鼓励学生参与国内外外语实习基地的各类实践活动,在完全真实语言环境中得到锻炼,通过各类志愿服务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3完善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大学英语实践教学内容
3.1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大学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是学生实践的第一战场。课堂内容和教学重点应结合实践,面向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针对相关专业学生对英语语言水平和运用能力的不同需求,安排相应的英语实践教学内容。大学英语实践应建立多层次、多模块、多元化的实践操作单元。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分项训练到综合应用,采用“大学英语+ESP(专门用途英语)+专业英语”的模式,该模式旨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科学设计大学英语实践教学内容。课外学习和实践的第二战场同样不可忽视。新进的网络促进了两者的相互融合,网络自主学习加上课堂教学的模式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重要的途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合理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学习和自觉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语言创新能力。3.2坚持英语第二课堂与个性化实践的有机结合。结合我们学校的林业特色和学生特点,利用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我们开展了各种学生活动。“绚外之音-外文歌曲大赛”“元旦圣诞派对”“英语文化节”“英语演讲比赛”“外国生态文学作品朗诵会”“模拟联合国”“口译大赛”等等。通过各种活动,来自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机会参加活动。此外,我们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外研社杯”英语写作比赛,演讲比赛和辩论比赛等系列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跟全国的大学生同台竞技,更好地审视自己、学会思考。尤其是“英语辩论赛”,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3.3坚持校内校和校外实践的有机结合。学校坚持校内外教育资源的同步整合与协同创新。英语“工具性”属性决定了它的实践性很强,只有在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充分使用语言,才能真正体现其实用性。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通过积极整合校园内外的资源,全面革新大学英语理论教学方法,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学校可以安排学生参加外国留学生的接待工作、旅行安排,参与广播剧的制作和英文字幕的翻译,让学生可以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使用他们所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校外实践还包括,在老师的指导下,担任商务洽谈会和学术研讨会的志愿者;建立工作坊并开展各种翻译服务。我们的联合国志愿服务计划得到了有关联合国组织的高度认可。志愿者高水平地完成了奥运会、青奥会和亚洲青年志愿服务活动。同时,我校还在外企和21世纪报等媒体以及博物馆、旅游景区建立实习基地;在小学和中学建立英语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支教等活动。这些活动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资源,帮助学生理解课内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平台。
林业经济的产生及历程浅析
二战以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随着环境问题的突现,促使林业经济学科在研究林业生产和贸易经济的同时,发达国家开始把注意力逐步转向森林生态系统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如美国的《森林资源经济学》(G•鲁宾逊•格雷弋里著;许伍权等译。《森林资源经济学》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年版)。日本的《现代林业经济论》(铃木尚夫编著;陈陆圻等译《现代林业经济论》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年版),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
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起步相对较晚。20世纪40年代,朱江户和王长富等老一辈林学家将国外林业经济思想带入国内,并在农林院校开设林业经济及林政学等课程,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开始了中国发展之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林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对林业经济研究及林业经济管理人才的需求有所增长,推动了学科发展。早在1955年,苏联林业经济专家(谢•瓦•马雷歇夫)在我国东北林学院(现为东北林业大学)开办了林业经济研究生班和教师进修班,为我国培养出第一批本学科的教师,形成了本学科的骨干队伍或创业者。由于教学改革的需要,当时我国成立的北京林学院(现为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学院和南京林学院(现为南京林业大学)都选拔了少量年轻教师到农业经济学科方向进行学习,而后又都集中到东北林学院培训学习(张建国,2004)。1957年,张建国先生试编了第一本林业经济学教材。20世纪60年代,北京林学院和东北林学院相继招收了林业经济本科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以林业生产关系和林业计划经济管理作为核心,以林业生产组织作为主体内容,并受到计划经济和木材利用思想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变革及林业发展催生了新一轮林业经济研究高潮,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也得到较大发展。北京林学院、东北林学院、南京林学院和福建林学院(现为福建农林大学)相继在本科生培养的基础上,招收了硕士研究生(张建国,2004)。1979年创办《林业经济》期刊,1980年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成立;1981年,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与福建林学院联合主办《林业经济问题》期刊。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张建国先生主编出版《中国林业经济问题》(1985),廖士义先生主编出版《林业经济学导论》(1987),东北林业大学主编出版《林业经济学》(1987)。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版了一批教材和论著等理论成果。就教材而言,包括谢家祜先生主编的《林业经济管理学》(1995),张建国先生主编的《中国林业经济学》(1996),邱俊齐主编的《林业经济学》(1998)等。在诸多论著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包括张建国先生出版的《现代林业论》(1995),雍文涛先生出版的《林业分工论》(1992)等。20世纪90年代中期,通过教学改革,撤销了林业经济专业而设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研究生培养上,按新的学科划分体制,新建了管理类“林业经济管理”则作为“农林经济管理”的二级学科(张建国,2004)。进入21世纪以来,学科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得以进一步丰富。其中,高岚教授于2005年出版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祝列克先生于2006年出版了《林业经济论》。上述学科成果继承了以往林业经济学精华,结合了我国林业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对林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体系结构等进行了创造性研究和探索,也推动了学科发展。目前,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学校都设立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部分学校还获准设立了农林经济管理博士一级学科点,每年获取林业经济管理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毕业生数百人(谢屹等,2007)。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于2007被列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随着新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及林业快速改革与发展,特别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开启,如何结合相关科学发展,特别是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构建和发展新的林业经济学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现代林业发展已成为林业经济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
本文作者:高祥工作单位:汪清林业局
林业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
1研究林业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在社会发展中,长期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益粗放型增长模式使得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了党的建设纲领,党的十八大重要议程明确确立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关系着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分析现状,资源紧缺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建设生态文明,林业高校要做好生态文明教育.人人都应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现在直到生态环境问题严重了人们才意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重要性,实际是非常错误的,应该从根本上杜绝对生态的破坏.传统的利用自然的观念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毁灭性破坏已经很严重,甚至给人们带来一定程度的惩罚.人们应该意识到需要调整思维方式,杜绝传统对自然破坏的行为发生.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被提上日程,尤其是林业高校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我们要建立新的价值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建立人类与自然是和谐关系.我国地域面积广大,幅员辽阔,在实施及普及生态文明观思想过程中最先实践的人群便是当下的高校学生.而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将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到每个中国公民的头脑当中,而这项复杂又庞大的工程所倚靠的主要途径便是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前导者与开拓者,林业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走在中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最前列.针对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这六所国内林业高校做研究对象,研究林业高校的生态文明教育,并将其吸收归纳出符合当代国情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对推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十八大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对高校学生,尤其是对林业高校的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将林业生态文明与工业、科技、生活紧密联系,最终运用到社会生活当中.高校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从高校做好生态文明教育能够更好更快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真正实现生态文明战略目标.
2林业高校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中取得的成果
2.1以高校校为依托,开展有针对性的生态教育课程
2011年秋北京林业大学首次开设生态文明课程作为全校公选课.并在与生态文明密切相关的专业中开展绿色科学研究,推进高校创造绿色科技,促进学术创新.高校教育科研资源丰富,应该充分利用,做好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工作.并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相关课题的研究,以科技创新推进生态文明的进程,培养学生自觉形成生态文明观.
2.2以专业为导向,开展有特色的生态教育教学活动
林业设计专业教学创新探索
一、非艺术类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
目前,我国开设视觉传达设计类课程的有美术院校、师范院校、艺术研究院和非艺术类院校。其中,美术院校、师范院校、艺术研究院的视觉传达设计类课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具有丰富的办学经验,而非艺术类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起步较晚,还处于探索与完善阶段。近几年,我国非艺术类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发展迅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目前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专业招生录取人数超过了文学、法学和临床医学等热门专业,跃升至第6位[1]。但是,非艺术类院校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内容与形式不能充分体现综合性大学艺术教育的内在要求。同时,有些非艺术类院校在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开设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又降低了就业率。1999年,北京林业大学森工学院成立艺术设计系,开设的第一个专业就是视觉传达设计,至今已有18年的办学历史。2013年北京林业大学对分散于材料学院、工学院、信息学院的艺术设计专业进行全面整合,成立了艺术设计学院。2015年,艺术设计学院在修订2015版教学大纲时,结合北京林业大学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按照多学科交叉、艺术与科技相互渗透、知识结构综合化的思路对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独有的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模式,为非艺术类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二、北京林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创新的实践
(一)改变传统的以技艺为本的教育观念。非艺术类院校的视觉传达教育多重视技艺的传授和训练,忽略文化素养的培养。这种重技术而轻人文、厚实用价值而薄文化价值的“技术本位”培养方式,造成了学生修养浅薄、视野狭隘,缺少文化底蕴的不良后果。良好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既要有专业技能的培养也要有文化素养的培养,不能唯技术论,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陷入“技术本位”化的误区。为了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在开设了“艺术设计史”“中外美术史”“美学”等专业必修课程的同时,还开设了“艺术设计鉴赏”“艺术哲学”“中国美学”“中国传统文化”等内容丰富的通识课程。同时要求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要融入文化素质培养的内容,使专业技巧的训练成为突出展示设计精神和挖掘丰厚文化底蕴的教育。(二)选择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教学内容。教育部原副部长陈希在“新时期高校艺术类人才培养和学术繁荣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要遵循艺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要强调多样化、个性化和鲜明的办学特色[2]。北京林业大学是一所具有浓厚艺术设计氛围的综合性高等院校,其中园林学院、材料学院、工学院、信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都设置有与艺术设计相关的专业课程。而艺术设计学院作为成立不久的新学院,要想在专业上办出自己的特色,就不能照搬原有的课堂教学内容,而是应该探索具有特色的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的需求。1.结合生态环境建设确定课程教学内容视觉传达设计教研室依托北京林业大学“知山知水、树木树人”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以视觉设计为基础,生态环境设计为特色的教学路径。如在“交互设计”“广告设计”“CI设计”“信息设计”“标识设计”“包装设计”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中加大了对生物学、植物学、地理学、气象环境学等与绿色生态相关的学习内容,同时课程作业的命题也从传统的商业设计转变为与绿色生态相关的各种视觉设计。例如,笔者在设计课程作业时,将图形设计课程作业布置成可视化设计,像植物分类系统、中国植物物种分布图、鸟类迁移路线、木材干燥途径等,让学生通过图解、图标、统计图等可视化设计手段进行表达,使设计达到简单易懂的效果。而海报设计作业的主题是保护自然、关爱动物、绿色生态、循环利用等内容。通过课程内容和作业命题的改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2.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开展视觉设计的专业训练党的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这表明国家对我国绿色环保事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北京林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围绕这一理念,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强化了图形、色彩、文字、版式、标识等视觉元素的表现技巧,通过图解、图标、图表等形式的设计训练,培养学生能够把林木品种识别、水土环境破坏、城市环境污染、林业经济结构等复杂、晦涩、枯燥的文字信息转化成通俗易懂、生动美观的视觉形象语言的设计能力。(三)构建多学科交融的课程体系。视觉传达设计是一个强调形象思维和个性创造的学科,融合了多学科知识。目前非艺术类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大都模仿传统美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多从单向的思维方向出发,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差。要打破这种局面,课程设置应多元化,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以适应社会多元化需求[3]。北京林业大学艺术学院在参考学校其他设计类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大量的选修课,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不同学科、不同流派、不同导师的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多方位、多角度观察规划未来。北京林业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探索了“混班教学”的模式,例如数字艺术与视觉传达两个专业学生一同上“图形创意”课程,教学任务分别由这两个专业的教师承担;而“包装结构设计”课程则聘请了材料学院包装工程专业的教师任教。再如“交互设计”课程作为大学二年级的选修课程由信息学院的专业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作为大学三年级的必修课程由本院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授课。“跨界融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产生出跨专业学习的兴趣点,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2015年中国国际包装创意大赛中,视觉传达专业的一名学生通过深入研究包装结构造型与包装装潢,将二者进行巧妙融合,设计出的作品获得了大赛三等奖。(四)强化项目教学。由于忽视实践性教学,非艺术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实践技能普遍低下。为了能培养出满足当前社会需求的实用性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北京林业大学视觉传达教研室提出了“实验室教学”的理念,有计划地建立了苹果电脑机房、丝网印刷、3D打印、包装模型制作、手工书籍制作、综合材料等实验室,学生在实验室可以自己动手,进行各种实验性的尝试,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北京林业大学视觉传达专业的任课教师还探索了“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项目教学具有信息资源丰富、信息呈现方式多样、交互性广泛等特点。通过项目教学,学生不仅可以学到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能锻炼实际动手能力。教研室把导师科研课题、青年教师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创新计划等作为项目来源,把课题研究内容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促进项目教学的开展。项目教学的对象是大三、大四年级学生,学生一旦进入项目团队就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并能分配到具体的设计任务,教学的全过程都是围绕项目研发来展开。项目教学营造了一种合作互助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分享经验、共享资源、同伴互助、开展良性竞争,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项目教学可以说是一种探索互动合作式教学的新模式[3]。教研室规定,项目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按教学大纲自主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但教学内容则必须符合视觉传达专业核心课程的要求。项目教学把课程变成了课题,作业变成了提案,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在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教研室采取了“真题真做”或“模拟真题”的实践性教学,积极主动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渠道,把公司企业的设计项目与课程教学内容相结合,围绕企业的具体需求开展实地调研与方案设计,为学生提供商业环境下工作体验的机会。教研室倡导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就业为导向,瞄准人才市场需求,主动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学生就业订单。通过学校、企业两个教学点的实践教学,使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五)培养具有艺术设计专业背景的教学管理人员。目前,非艺术类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着开设时间短、后备专业人才缺乏、教学管理与教辅岗位空缺大的问题。虽然综合性大学有着教学资源丰富、学科相互交融等优势,但由于设置了文理多种不同的学科专业,导致学校的统一管理与各学科的个性化发展面临着冲突和矛盾[4]。例如在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室分布等方面,学校采取了文、理科通用的管理模式,忽视了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实践性、创作性、自由性等教学特点,导致了非艺术类院校艺术设计教务工作上下不联动,专业教师与教务工作者沟通不畅,甚至产生相互抵触的后果。因此,教研室提倡、鼓励没有艺术设计专业背景的教辅人员进修艺术设计专业,选拔和引进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从事日常教学管理工作,这样具备了一定的艺术设计专业技能后,教学管理人员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能够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从而缓解教学与管理工作之间的矛盾。
三、北京林业大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创新的成效
(一)促进了视觉传达设计与绿色生态设计的有效结合。围绕建设有北京林业大学特色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核心理念,教研室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创作、参观讨论等众多教学环节中践行了与绿色生态设计紧密结合的中心思想。通过专业基础训练及旅游景区调研,教师带领学生开发、设计了18个自然类景区与14个人文类景区的旅游导向图标。这些图标是我国旅游景区标准图形符号中还没有涉及到的内容,目前正在申请成为国家旅游局的行业标准图形符号,如果这些导向图标作为标准开始应用,会提高我国旅游景区导向系统的完整性及游客的旅游体验。原有28个国家标准导向图标与新开发的32个导向图标对比见图1、2。图1自然类景区原有的11个国家标准导向图标与新开发的18个导向图标对比图图2人文类景区原有的17个国家标准导向图标与新开发的14个导向图标对比图同时,在艺术学院教师指导下,学生为“绿桥杯”全国大学生环保艺术设计大赛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学生设计的获奖作品在北京林业大学学研大厦进行了展览,学生设计作品见图3。通过这次活动,学生将生态环保的理念融入到艺术设计中,实现了从艺术设计观向生态环保设计观的转换。目前,教研室已形成一套与林业科学、绿色生态相关的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方案,以培养出用视觉设计语言为我国绿色事业发展而服务的创新型人才。(二)实现了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个具有较高实践性的专业。它要求学生要将设计创意与设计实践融会贯通,将设计理念注入到设计的实践操作中。艺术学院通过“真题真做”、企业订单、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设计等实践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精准适应社会需求的目的。例如笔者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如下课程设计:①课程设计对象必须是实际企业的上市新产品,且是陈列在大型超市货架上的商品;②教师带领学生围绕产品进行实地调研,现场分析同类产品与竞争对手;③结合调研报告,教师讲解理论知识;④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实验室制作包装模型;⑤学生课堂展示作品并相互评价;⑥教师邀请企业负责人在现场进行作品评价;⑦举办包装设计作品展,相关企业购买设计方案。通过这些教学设计,学生在宋河酒业、汾酒集团、金沙河面业等企业举办的包装创意大赛中,均获得了好成绩。针对社会需求开展实践教学,使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毕业生在近3年的就业中,就业率达到99%。北京林业大学艺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14—2016年毕业生的就业率见表1。资助项目: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BJFU2016JG064。
林产化工专业毕业设计论文
1林产化工专业本科生毕业现状
我国林产化工专业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大学期间,除重点学习4大化学及化工原理外,还包含多门专业课程,如植物纤维化学、木材化学、造纸原理与工程及天然产物化学等。由于我国林产化工工业基础相对较薄,林产化工企业又大多归类于化工企业,因此社会对林产化工专业认知不足[8],导致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不如普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毕业生,找工作难度较大。以北京林业大学2011~2013年林产化工专业本科生就业率(表1)为例,林产化工方向本科生就业率普遍不高,连续3年低于90%,最高就业率为2011年的88.0%。而林产化工(制浆造纸)方向由于相关企业相对较多,该方向本科生就业率连续3年均高于90%,最高就业率为2012年的95.7%。然而,整体而言,2011~2013年北京林业大学林产化工专业本科生就业率并不是很理想。需指出,随着当前可再生生物质资源研发及相关产业的持续发展,林产化工专业本科生的就业渠道将不断拓宽。除毕业生就业率这一直观数据外,笔者对北京林业大学2011~2013年林产化工专业本科生对口就业率也做了统计,结果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林产化工专业本科生对口就业率不及50%,其中林产化工专业就业人数更是不超过1/3。虽然林产化工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能胜任不同领域的多种岗位的工作,但用人单位不了解,或者本科毕业生往往对专业对口的工作期待较高,加之对对口企业了解不足、个人能力与对口岗位需求不符等,导致林产化工专业本科生对口就业率偏低。
2毕业设计周期与选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这种大背景使得社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也愈加严格[7]。为保证学生的未来发展,毕业设计成为影响应届毕业生就业的关键环节。借助毕业设计,可以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了解自己专业的对口企业。此外,通过毕业设计的系统训练,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对口岗位的需求来提高个人能力,以增加就业成功率。显然,如何发挥好毕业设计环节的积极效应,与本科生的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密切相关。综合上述对北京林业大学近3年林产化工专业本科生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两项数据的解析,在全面分析毕业设计各环节后,笔者发现毕业设计周期与选题两个环节至关重要,毕业设计存在问题如下。
2.1毕业设计周期过短
按照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关于本科生毕业设计工作的规定,本科生毕业设计选题工作于第7学期末完成并落实到学生,各学院可根据专业特点制定具体的时间安排。当学生开始选题时,毕业设计环节正式启动。通常情况下,本科生毕业设计周期为1个学期。由于本科生在第4学年时,往往忙于两件事情,一是完成毕业设计,二是确定未来方向[8]。面对现今社会就业压力大、就业难等问题,大部分准备直接就业的学生都在大四伊始,即开始着手投递简历、参加面试,将主要精力投放在求职上,而忽视毕业设计这个关键环节对自己择业的重要性。据笔者了解,在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中有少部分更是在其他学生都早已开始毕业设计的工作后,才在指导老师的催促下开始毕业设计的实验或设计工作。而选择读研的学生,大多会认真对待毕业设计,希望能够通过毕业设计的训练,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实际操作技能。然而,无论对于哪种类型的毕业生,1个学期的毕业设计周期明显过短。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方法
摘要:“算法设计与分析(双语)”是北京林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以赛启教”的教学实践思路,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3个方面加以实施。在教学内容方面,对国内外知名院校相关课程进行了调研分析,并参考了竞赛常用算法,精选了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方面,利用竞赛平台在线评判系统,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贯彻了“实践最重要”的教学理念;在考核方式方面,结合竞赛形式提出了一套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以赛启教”的教学实践促进“算法设计与分析(双语)”课程完成从知识型向能力型教学的转变,并反哺了竞赛。
关键词:算法设计与分析;程序设计竞赛;能力型课程;工程实践;过程化考核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算法至关重要[1]。正如经典巨著《TheArtofComputerProgram-ming》的作者、1974年图灵奖获得者DonaldEKnuth[2-3]所说“Myfavoritewaytodescribecom-puterscienceistosaythatitisthestudyofalgo-rithms”(计算机科学就是算法的研究),而算法研究的核心就是算法设计与分析。北京林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19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算法设计与分析(双语)”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强调夯实编程基础,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2],为各行各业输送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3]。
一、“以赛启教”的“算法设计与分析
(双语)”课程教学的思路近10年来,北京林业大学每年都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这是一项已经举办50余年的全球大学生顶级程序设计竞赛,该赛事的核心是考察学生的算法水平。受竞赛的启发,“算法设计与分析(双语)”课程组提出了在该课程教学中开展“以赛启教”的教学构想。首先,充分考虑“算法设计与分析(双语)”课程与先修课程“数据结构”的衔接,调研分析国内外知名院校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精选教学内容,并增加竞赛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算法内容。其次,鉴于竞赛的形式是使用计算机编程解题,“算法设计与分析(双语)”课程组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实践教学,在每个教学环节都始终贯彻“实践最重要”的理念。最后,在实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的评分标准上参考竞赛中的排名方案,增设大作业考核。
二、“以赛启教”的“算法设计与分析(双语)”课程教学的实践
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新媒体应用现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美丽中国”,并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自此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国家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发挥着核心作用。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林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之一,而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是林业科技成果、展示与传播的重要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的阅读需求和阅读习惯发生了较大转变,对传统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国内学界和期刊界针对科技期刊的新媒体建设已陆续开展起来,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鲜有关于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新媒体的研究成果。因此,笔者根据《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列表(2019-2020年度)》收录的林业科技期刊目录,并结合实际情况,选取了22种林业科技核心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新媒体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以期为当下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的发展提供策略支持,使之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更大贡献。
一、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新媒体应用总体情况
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挑战与机遇并存,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林业科技核心期刊陆续开始尝试利用新媒体服务期刊影响力提升。本文主要对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的门户网站、开放获取、在线搜索、E-mailAlert、RSS订阅、优先出版、在线留言咨询、XML在线生产一体化平台、Endnotestyle输出、分享至社交平台、二维码、微信公众平台、微博、QQ/微信读者交流群和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研与分析。从总体情况来看,我国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目前应用的新媒体主要有13种,其中官方网站、在线搜索、开放获取、Endnotestyle输出、微信公众平台的使用较为普遍,占比超过80%;其次是RSS订阅和E-mailAlert,占比分别为54.5%和40.9%;在线留言咨询、分享至社交平台、微博、二维码、优先出版、XML在线生产一体化平台等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使用率依次降低;QQ或微信读者交流群功能及专属客户端的功能尚未受到关注,使用率为0。从上可知,我国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新媒体的发展进程整体较为缓慢,使用类型较为单一,与纸刊的融合程度较低,总体上呈现“少而散”的特点。
二、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典型新媒体应用情况
笔者选取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应用较多的7种新媒体平台,具体分析其应用情况、特点及问题。1.官方网站。门户网站是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宣传展示杂志风采的重要媒介,也是读者和作者了解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的重要渠道之一。所有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均有自己的门户网站,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期刊概况、投稿指南、编委会、联系方式等信息。然而,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官网认证率不高,仅为63.6%,在所考察的22种期刊中还有8种的官网未完成这一认证。这些建设水平低、未进行认证的期刊网站给予不法分子假冒网站、诱骗科研人员投稿、缴纳审稿及发表费等,对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2.开放获取。开放获取(OpenAccess,OA)的核心特征是在尊重作者权益的前提下,利用互联网为用户免费提供学术信息和研究成果的全文服务。研究表明,开放获取可以显著提高文章的应用率。虽然22种林业核心科技期刊的论文当下均提供了开放获取,但《木材工业》和《林产工业》直到2019年6月份才开通此项服务,《林业资源管理》的论文并非在本期刊的网站,而是在中国林业网上提供开放获取服务。此外,仅有7种林业核心科技期刊同时提供了HTML格式和PDF格式论文的开放获取,占比仅为31.8%。3.优先出版。优先数字出版是指以印刷版期刊录用稿件为内容,先于印刷版期刊出版日期出版的数字期刊。仅有《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种林业科技核心期刊采用了优先出版,占比仅为13.6%。4.XML在线生产一体化平台。XML在线生产一体化实现了无纸化期刊论文生产与管理全过程网络操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保障期刊质量、方便作者实时了解文章最新动态、推动文章在移动端和PC端的阅读和传播。林业科技核心期刊中仅有《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和《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采用了这类平台,占比仅为9.1%。5.Endnotestyle输出。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可极大方便科研人员检索、管理和引用文献,因而被科研人员广泛采用。而文献信息导入Endnote软件需要符合其规定的格式要求,因此,若期刊编辑部为每篇发表的文献提供符合Endnote要求的著录格式,可为科研人员提供较大便利,同时也提高了期刊论文被引用的概率,对期刊影响力的提升很有帮助。目前,林业科技核心期刊中有20种期刊提供了Endnotestyle输出服务,占比为90.9%;有15种期刊同时提供了中英文格式的Endnotestyle输出服务,占比为68.2%;仅有《东北林业大学学报》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尚未提供该服务。6.分享至社交平台。科技论文作为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价值在交流与分享过程中能得到更大程度的彰显。因此,国外顶级科技期刊均非常重视论文的传播和交流,通常设置了Twitter、Facebook、LinkedIn、Mendeley、Google+等社交媒体的转载和分享功能,对论文的扩散和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反观我国的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目前仅有7种启用了文献QQ空间、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上分享的功能,占比为31.8%。7.微信公众平台。2012年8月微信公众平台正式上线,因其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及成本低等优势迅速应用于各领域。我国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普遍意识到了微信公众平台对于期刊影响力提升的积极作用,仅有《西部林业科学》、《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种期刊尚未开通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率达86.4%。通过进一步调研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和运营现状发现,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绝大部分在2016年以后才开始启用微信公众平台。公众号类型有服务号和订阅号,占比分别为47.4%和52.6%,绝大部分公众号完成了认证,认证比率达84.2%。从推文频次来看,绝大部分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推文频次极低,尚无法保证每周更新一次的频率,仅有《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林业工程学报》《木材工业》《林产工业》4种期刊推文频次超过10条/月。从推文内容来看,绝大部分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微信公众平台主要以期刊目次和编辑部动态为主,其中《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林业工程学报》和《世界林业研究》还定期期刊论文;而《木材工业》和《林产工业》微信公众平台已超越了纸版期刊的报道范围,经常推送行业新闻、会议通知、人物访谈、政策标准专利动态和技术进展等。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我国林业科技核心期刊对微信公众平台的认识较为迟缓,虽然大部分林业科技核心期刊盲目跟风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但运营状况惨淡,并未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的优势以提升期刊影响力。
三、林业科技核心期刊新媒体发展建议
外语教学实验实训论文
摘要:通过分析西南林业大学外语教学实验实训平台在日常教学中实施情况和使用效果,说明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在日常教学管理、学生任务型学习、教学辅助等方面,能让教师在一定范围内减轻工作的重复性,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是一个较好的教学学习平台。
关键词:实验实训平台;传统教学;混合型教学;大学英语
“混合型教学”就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互联网络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这种教学方式要求老师在课程设计和知识传递中,将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融合,使教学过程“线下”(面授教学)与“线上”(网络教学)有机结合[1]。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使用混合型教学模式,在原有传统教学方式下加入了网络学习实验实训平台作为辅助,使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把碎片化时间利用起来,让学习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2]。进行灵活的学习,以学习者为中心,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激发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高效的获取所学知识。
一、外语教学实验实训平台概述
外语教学实验实训教学平台由朗文交互英语自主学习平台、句酷英语作文自动批改系统实训平台、中国翻译协会“语言服务能力测试与评估LSCAT”翻译实训平台三个平台组成;三个平台的使用是针对外语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译的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朗文交互英语自主学习平台基于标准内容的完全可定制的开放课程框架模式,从课程学习单元中听、说、读、写等学习活动层面对标准课程进行个性化教与学的课程内容,完全可定制的开放课程框架模式允许师生进行个性化的教与学,教师进行宏观调控,对活动、单元、模块可自行添加,学生在平台上进行测试并制订学习计划,自主安排时间与地点进行学习[3]。提供多元交互,体现在人机交互训练、师生交互、生生交互;课程内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规划、学业规划、就业规划、新闻导读及就业面试等方面,能够满足学生日常学习和日常生活的需要;学习平台中的音频、视频材料都是由外教进行录音、录像,使学生在日常教学中增加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句酷英语作文自动批改系统实训平台对教师布置的作文进行简单错误自动批改,自动识别词汇、搭配、语法等常见错误并给出修改建议;学生能对同一篇作文进行多次修改、润色,把作文修改到自己满意为止;还能记录学生的作文写作的成长过程,完成学生日常写作习惯的统计,让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做到有目的教学,有个性化的教学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能够有效的辅助教师完成作文统计工作[4]。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查看班级学生共性问题,减少教师查找问题的时间,在教学中对共性问题进行辅导。中国翻译协会“语言服务能力测试与评估LSCAT-Transmate”翻译实训平台,教师利用教学管理平台翻译实训项目,取代了传统课堂以零散或单一文档材料为教学内容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就某一类文本类型开展强化训练和学习,有利于将语言技能、语篇意识和专业背景知识通过笔译训练整合在一起。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项目化的笔译实训,一方面是各司其职的分工作业,另一方面是要完成集体项目的责任与压力,这种将学习任务细化到个人的方式提升了学生的危机感和参与度。同时,以内容为导向的分工与协作为学生创造了更直接、自然的争论、商讨和决策的氛围,有助于相互学习。
二、教学实施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