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补助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06:14:4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林业补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林业惠农补助自查报告
根据县环境保护和林业局《关于开展推进林业惠农补助资金清查及培训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乡党委政府对我乡2016年至2017年度林业惠农补助资金工作进行了全面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管理办法
我乡严格执行相关资金管理办法,按要求及时完成报账材料,专款专用,公开公示。我乡成立以乡党委书记和副书记、乡长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成立以乡纪委书记为组长的监督小组,成立以分管财务乡党委组织委员为组长的理财小组,加强对林业惠农补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二、报账材料完成情况和资金拨付情况
(一)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
截止目前,我乡已通过一卡通账号将所有农户涉及的林业惠农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给所有农户。并根据林业局工作安排及时对外公示公告,上报相关材料。在发放资金过程中不存在虚报冒领、骗取套取、挪用、贪污等违规情况。无任何信访案件发生。
领导在林业补助座谈会讲话
同志们:
一、充分看待完美退耕还林政策的主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推进了生态建立。退耕还林执行赋税直补到农户、反省验收到农户、林权落实到农户等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阔农人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包管了造林义务完成、造林质量及格。到2006岁尾,已累计完成退耕地还林13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05亿亩,封山育林2000万亩。据林业局、计算局查询与核对,退耕还林的面积核实率、造林及格率都在90%以上。
二是改善了生态情况。退耕还林遵照生态优先、凸起重点、注重实效的准则,首要布置在水土流掉和地盘沙化严峻的地域,布置在15度以上耕地尤其是25度以上陡坡耕地。8年间,经过大规划还林还草,工程区丛林掩盖率均匀进步2个多百分点,个中内蒙古进步近4个百分点,陕西延安进步约25个百分点。
三是添加了农人收入。退耕还林津贴发到千家万户,直接完成了农人增收。中心财务已累计投入资金1300多亿元,退耕农户均匀每户取得津贴3500元。退耕津贴曾经成为农人收入的一个主要构成局部。据计算,这些津贴总体上约占退耕农人人均纯收入的10%左右,西部地域有400多个县高于20%,宁夏、云南一些县到达45%以上。
四是促进了乡村构造调整。退耕农人更多地从事林业、副业和多种运营出产。一些当地积极开展畜牧、林果、花卉、中药材和旅行旅行等财产,推进了农业财产化运营,促进了当地经济开展。经过退耕还林还草,执行树上山、粮下川、羊进圈,还改动了农人的一些传统出产生涯方法,加强了全社会生态维护认识。
林业补助与林木补偿制度分析论文
1.森林生态效益研究的误区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目前尚无统一概念,但理论界的逻辑是:由于森林具有生态效益,并且森林所有者没有从森林生态效益中获得经济利益,所以要求受益者给森林所有者补偿;获益者是广大民众,民众利益的代表是政府,政府就成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主要承担者。这一理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首先,森林具有生态效益,即理论上所说的正外部性,不能成为补偿的充分理由。外部性是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用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现象。不可否认,森林具有正外部性,即生态效益,且森林所有者也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问题是凡具有正外部性的经营活动都应该获得补偿吗?否。有一个“阿凡提”的民间故事:有一次,阿凡提在街上行走,发现有个卖羊肉串的摊贩与一个顾客发生争吵,阿凡提前去探问究竟:摊贩说顾客闻到了他烤肉的香味,理应付钱;顾客说闻到肉香味是无意地、难以避免的,他没要求摊贩给他提供这种服务,两人相持不下,阿凡提则从顾客手中拿了几串钱放在手里,合手摇了摇钱让摊贩听到了钱的响声,对摊贩说:现在你听到了钱响,也应该向这钱的主人(顾客)付费,摊贩哑然。这则故事至少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具有正外部性的经营活动,并不一定要获得补偿。有人从庇古税(是针对负外部性)理论推断出,既然具有负外部性的经营者需补偿受害者损失,那么具有正外部性的活动,受益者则需补偿经营者。实际上这一推理是不合逻辑的。大家知道,法理上的补偿、赔偿是以当事人的过错(故意或过失)为前提的。具有负外部性的污染企业,明知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会给周围的民众造成损害而继续这种行为,给民众(环境)造成损害,民众是无辜的,损害是企业强加,为了公平、正义,甚至是为了资源配置效率,制度上要求生产经营者给民众以赔偿;但具有正外部性的生产经营者所造成的损失(他本人认为应获而未获的报酬),获益者并不存在故意侵害行为,他的获益是无意的,他对生产者的“损失”不存在过错。法理上并不要求他予以补偿。大家试想一下,假设我们创建一种制度,要求获益者,对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进行具有补偿,社会将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混乱局面:穿漂亮服装的女士要求见过她的路人补偿;种花草的主人,要求邻居补偿;饭店的主人要求过客补偿,这个社会岂不乱了套!
其次,森林生态效益(即生态产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易才能实现。无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还是西方经济学,均认为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交易才能实现,森林生态效益是森林生态产品的使用价值,它不能成为森林生态产品价值的衡量标准。同一件商品,对不同的人来讲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而价值基本相同,使用价值研究的是人与物的关系,而价值则体现为人与人的关系,两者不能混淆。用森林使用价值替代法测算森林生态价值缺乏理论依据,人为地夸大了森林的生态价值。人们不仅要问,作为森林生态产品的购买者,你认可你们测算出的价值吗?我们不可否认森林生态产品具有使用价值与价值,他的使用价值(即森林生态功能或效益)非常重要,这是森林的自然属性所具有的,即只要是森林,森林生态产品使用价值就在发挥作用,而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则不然,他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而逐渐增加。人们对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属较高层次的需求,是人们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的安全需求(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求高于生理需求),这里的需求是指具有购买力的现实需求。刀耕火种年代,人们的物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森林成为农业生产的障碍而被焚烧;新中国建国初期,森林成为满足人们物质需求资源而被大肆采伐,森林生态效益问题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反,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人们产生了较高层次需求——森林生态产品,特别是1998年那次水灾,更加剧了人们对生态安全的需要,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在不断提升。森林生态产品的价值怎么体现?理论上讲它取决于森林生态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目前理论研究往往高估森林生态产品价值,一方面是由于采用森林生态产品使用价值替代法,另一方面是因为用人们对森林生态产品的理想需求代替现实需求,认为人们对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巨大,正如周生贤局长所讲,就生态来讲,我国的森林一棵都不能砍。但现实森林生态产品的需求体现在人们愿意拿多少钱出来购买,即人们购买森林生态产品的能力,就目前我国经济实力来讲,这个能力还相当有限,森林生态产品现实需求还较低,所以森林生态产品价值不会太高。
由此可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由于存在明显的漏洞,造成理论混乱,就实践来看,尽管尚处于试点阶段,但收效甚微,我们有必要重新构建一套新的制度来弥补森林生态效益研究的不足。
2.构建林业补助、林木补偿制度体系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制度
第一条为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规范和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以下简称“补助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规则》和《农业防灾减灾资金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补助费是中央财政安排用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专项经费。
第三条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危害森林、林木和林木种苗正常生长、造成灾害的病、虫、鼠(兔)和植物等。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主要包括:松材线虫病、椰心叶甲、杨树蛀干害虫、红脂大小蠹、森林鼠(兔)、美国白蛾、萧氏松茎象、松毛虫、日本松干蚧、松突圆蚧、薇甘菊等。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指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预防和除治。
第四条补助费的安排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地方投入为主,中央补助为辅;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管理条例
第一条为做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规范和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补助费(以下简称“补助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管理规则》和《农业防灾减灾资金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补助费是中央财政安排用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专项经费。
第三条林业有害生物是指危害森林、林木和林木种苗正常生长、造成灾害的病、虫、鼠(兔)和植物等。林业有害生物种类主要包括:松材线虫病、椰心叶甲、杨树蛀干害虫、红脂大小蠹、森林鼠(兔)、美国白蛾、萧氏松茎象、松毛虫、日本松干蚧、松突圆蚧、薇甘菊等。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是指对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预防和除治。
第四条补助费的安排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地方投入为主,中央补助为辅;
林业局二级单位经费收支预算管理方案
为有效促进林业工作发展,强化工作责任,提高工作效率。经林业局局委会研究决定,2012年对乡镇林业工作站、森林公安局、林业行政执法大队及林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的经费实行预算管理,现制定以下经费收支预算管理方案:
一、预算管理原则及要求
本着“法人负责、综合预算、优先保障、分类核算”的原则,做到“一个单位一本预算,一本预算管全年”,坚持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各单位要按照年初核定的预算收入数,从严控制经费支出,不得突破预算指标,杜绝发生财务赤字,强化增收节支管理,确保全年收支平衡。
二、预算管理方式
乡镇林业工作站和林业行政执法大队,经费使用实行报帐制和拨付制相结合的“双制”管理方式。
实行报帐制管理的资金主要包括林业项目专项资金和政府性基金等,各单位必须按照各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规范合理有效使用。
退耕还林粮款兑现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全面落实国家退耕还林相关政策,推动*林业生态建设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粮款补助原则
(一)坚持标准的原则。按照国家规定,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原粮200斤,粮食折现金按每市斤0.68元计算,医疗、教育现金20元(经济林补助5年,生态林补助8年)。
(二)方便群众的原则。退耕户只需持退耕还林粮食供应及现金兑现证到乡、镇(街)财政所领取粮食补助款及医疗现金。
(三)与成活率、保存率挂钩的原则。将省厅对我市新的检查验收标准及退耕还林省级检查验收结果作为政策兑现的依据:
退耕还林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退耕还林是我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程,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我国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阶段必须进一步针对新的问题与情况,落实并完善退耕还林方面的法律法规与法律机制,依法推进退耕还林的进程。
关键词:退耕还林《退耕还林条例》
一、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生态状况不容乐观。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6.9%,全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总面积174.3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9%和18.2%,并以年均1.04万平方公里和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致使我国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的生态安全受到威胁。1998年特大洪水、2000年春遭受的严重旱灾、2002年3月影响严重的沙尘暴天气,给人民敲响了警钟。人们认识到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林地作为重要的生态资源,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水质和空气,为人类提供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林地也是众多动植物生存的场所与领地,在保护物种与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但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民以食为天”,在生存压力与粮食危机下,长期以来,山区尤其西部落后地区的人民开垦陡坡地种粮、毁林开垦情况严重,这些举措虽不得已,却是造成生态恶化、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粮食还有结余,具备了屏弃毁林垦地这种以牺牲生态换取口粮之做法的条件,同时在自然灾害的警示下,生态安全被提上日程。因此,在1998年洪灾后,国务院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1999年8月,发出了《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通知》,要求立即停止一切毁林开垦行为,大力植树造林。与之相呼应,1999年10月退耕还林工程率先在四川、陕西、甘肃开展;2000年3月,退耕还林试点工作在17个省(区、市)正式启动;2002年在全国215个省(区、市)全面铺开。
森林生态效益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证伪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的两个理论假设:具有正外部性的经济活动需获得补偿,森林生态效益(使用价值)即森林生态价值。说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林业补助是政府为鼓励营林生产而对营林活动进行补助的制度设计,其理论基础是利益导向学,即生产要素向投资回报率高的行业流动。林木补偿是政府为了生态安全限制林木所有权行使对林木所有者造成经济损失的一种弥补措施,其理论依据是法理上的既得权说、特别牺牲说及公平负担说。构建林业补助与林木补偿制度替代现行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是适应林业生产发展的制度创新。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林业补助,林木补偿
长期以来,林业经济理论界非常关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政府有关部门也在施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但与理论界的预期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反思一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理论与实践,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由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概念的不确定性,导致其理论上的混乱,造成实践中的无序。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成了各级政府、林业部门及林业企业争取政府财政资金的“正当”理由,仔细推敲一下,这些理由并不充分,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持,鉴于此,本文试图构建林业补助与林木补偿制度,替代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推动林业快速发展。
1.森林生态效益研究的误区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目前尚无统一概念,但理论界的逻辑是:由于森林具有生态效益,并且森林所有者没有从森林生态效益中获得经济利益,所以要求受益者给森林所有者补偿;获益者是广大民众,民众利益的代表是政府,政府就成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主要承担者。这一理论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商榷。
首先,森林具有生态效益,即理论上所说的正外部性,不能成为补偿的充分理由。外部性是指某些个人或厂商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人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用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现象。不可否认,森林具有正外部性,即生态效益,且森林所有者也没有获得相应的报酬,问题是凡具有正外部性的经营活动都应该获得补偿吗?否。有一个“阿凡提”的民间故事:有一次,阿凡提在街上行走,发现有个卖羊肉串的摊贩与一个顾客发生争吵,阿凡提前去探问究竟:摊贩说顾客闻到了他烤肉的香味,理应付钱;顾客说闻到肉香味是无意地、难以避免的,他没要求摊贩给他提供这种服务,两人相持不下,阿凡提则从顾客手中拿了几串钱放在手里,合手摇了摇钱让摊贩听到了钱的响声,对摊贩说:现在你听到了钱响,也应该向这钱的主人(顾客)付费,摊贩哑然。这则故事至少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具有正外部性的经营活动,并不一定要获得补偿。有人从庇古税(是针对负外部性)理论推断出,既然具有负外部性的经营者需补偿受害者损失,那么具有正外部性的活动,受益者则需补偿经营者。实际上这一推理是不合逻辑的。大家知道,法理上的补偿、赔偿是以当事人的过错(故意或过失)为前提的。具有负外部性的污染企业,明知自己的生产经营行为会给周围的民众造成损害而继续这种行为,给民众(环境)造成损害,民众是无辜的,损害是企业强加,为了公平、正义,甚至是为了资源配置效率,制度上要求生产经营者给民众以赔偿;但具有正外部性的生产经营者所造成的损失(他本人认为应获而未获的报酬),获益者并不存在故意侵害行为,他的获益是无意的,他对生产者的“损失”不存在过错。法理上并不要求他予以补偿。大家试想一下,假设我们创建一种制度,要求获益者,对具有正外部性的行为进行具有补偿,社会将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混乱局面:穿漂亮服装的女士要求见过她的路人补偿;种花草的主人,要求邻居补偿;饭店的主人要求过客补偿,这个社会岂不乱了套!
林业扶持通知
各乡镇,县各部门,县直属各单位:
为进一步鼓励林农参与绿化造林和林业综合开发的积极性,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建设,确保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态功能逐步增强,林农收入稳步增加。根据《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的决定》精神和全县林业发展规划,经县政府研究决定,对林业扶持政策及办法作部分调整,具体如下:
1、生态公益林封山育(护)林:按国家和省里确定的补助标准执行。
2、生态公益林造林、补植:每亩补助100元,其中第一年支付60元,以后两年抚育每亩每年补20元。
3、用材林造林:速生丰产用材林,每亩补助140元,其中第一年支付100元,后两年抚育每亩每年补20元;一般用材林,每亩一次性补助30元。
4、退耕还林:每亩补助200元,其中第一年每亩补助160元,后两年抚育每亩每年补2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