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农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04:52: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林农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林农合作社提高林农收入思考
1981年,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山区林业经营的主要方式,林农成为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激发了林农生产积极性[】],促进了林业发展。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小规模家庭经营已经不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林农收入增长缓慢。怎样解决这一矛盾成为山区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的关键。林农合作社作为提高林农组织化程度的一种有效途径,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4-6],成为山区林农增收的新动力。发展林农合作社,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口],有利于促进区域特色产业的形成,提高林业生产效率,增加林农的生产经营收入,从而促进林农增收。因此,林农合作社有利于促进林农增收已是公认的观点川,但现有研究缺乏通过数据分析做实证分析‘。本研究运用实际调研数据,在对样本农户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Eviews统计软件回归分析了林农合作社对山区林农收入的影响。
1研究点及数据说明
1.1研究点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陆域面积为l0.18万km,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4%,集体林面积占森林面积的95.O%以上,全省90个县(市、区)中有51个是林区县,是中国集体林改革和林农合作社发展的先行省份。截至2009年,浙江省有林农合作社15l2家,其中省级示范性林农合作社93家。合作社社员数l3.45万人,带动农户92.40万户,带动基地27.00万hm,涉及花卉苗木、笋竹、干鲜果品、营林等主导林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各领域。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边境,土地总面积0_31万km,其中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7.1%,是浙江省最大的林区县,素有“浙南林海”之称。2009年,龙泉市有林农合作社47家,社员2094人,带动农户15000多户,现有资产3359万元。涵盖了笋竹、食用菌、山茶油、苗木、水果、香榧、营造林以及山林托管、农村山地整理等各个方面。
1.2数据采集
数据收集采用参与式乡村快速评估(PRRA)的方法,包括二手资料收集、参与式半结构小组访谈、农户问卷调查、关键信息人访谈等。2009年l2月,在浙江省龙泉市根据林农合作社的分布状况随机选取4个分别位于不同乡镇的合作社(表1),对合作社所在地农户(含社员和非社员)展开调研,共收回问卷150份,经过分析整理得有效问卷139份,其中社员问卷77份,非社员问卷62份。不同合作社拥有的林业经营基地面积相差很大,最大的为能福营造林专业合作社,拥有7563.0hm,最小的为盛源山茶油专业合作社,只有13.3hm。4个合作社平均拥有经营面积为2269.1hm。同时合作社经营面积占当地林地总面积的比例也相差很大,最大达到100%,而最小的只有3.61%。
林农对科技服务要求研究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的全面铺开,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林改也进入了最后的攻坚阶段。广西从2008年起,按照中央的计划需在5年之内(即在2012年末)全部完成区内的林权制度改革任务。2010年是区内扩大试点的中期阶段和整体推进的起始阶段,到2010年末要完成整个林权改革任务的1/2。随着林改工作的深入,后续的林改配套措施也提上议事议程,尤其是林农获得林地之后,如何进行经营管理使其增值增效,并保证其能永续利用,成为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为保证该工作的顺利进行,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需要建立林业科学技术服务于林农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而建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之前,深入了解林农对林业科技的需求程度和意愿,客观分析林农对林业科技服务的满意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
1.1国内外研究动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林权的变更起伏经历了60年的变化。然而,有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的研究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研究范围十分宽泛,然而更多的是关于林权制度改革的理论、政策和现状分析,较少涉及到林权制度改革后科技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郑风田[1]等对我国林权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林权制度改革分为4个阶段。田淑英[2]论证了其政策激励悖论的理论渊源在于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的目标不一致和管制导致的产权残缺,提出了森林资源管制制度重构的基本思路。徐晋涛等[3]基于8个省份的实地调查分析后,认为我国林权改革模式呈现多元化,其改革已见初步成效。张蕾等[4]基于江西等4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的实地调查资料,分析林改前后农户林地面积、林分构成、林业收入、外出打工人数、林地流转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并采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估计。肖泽忱等[5]从林业工作人员和林农2个不同主体对林权改革的认知差异角度,分析了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国外学者对于林权的改革也有自己的观点,如Gregersen[6]通过对亚太地区21个国家的情况研究后,认为“分权并不是一种万能药,也并不总是有效或公平的。它可能是一种促进民主治理的方式,在分权的过程中,它可能有助于减缓贫困和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足够的措施。”目前关于科技服务林改的研究成果较少,且仅有的研究内容多为定性分析。如李建民等[7]以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推行的林业科技推广功能性改革为研究对象,对其推行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述;詹祖仁[8]以南方集体林区尤溪县为例,从创新体制、机制层面入手,提出了创新林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夏文忠[9]建议,林改后要对林农的科技需求进行调研,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采取对林农进行技术培训等一系列科技服务林农的措施;党宏发等[10]提出应用科技知识发展“立体林业”,即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并开展旅游活动和专题观光,以促进林农增收致富。
1.2研究方法
该调研小组主要是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等方法获得相关的数据资料以及林农的真实感受、需求和满意度等。具体的研究步骤为:
林农培训工作计划
为贯彻落实藏族自治州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开展2020年林农培训的通知》文件精神,为了充分开展好实用技术培训工作,进一步提高林农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科技水平,加快林业科技进村入户,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从实际出发,结合实际情况,特制订县2020年林农培训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针对林农文化水平低、技术掌握有限、林农生产积极性差的现状。以提高广大林农的思想素质为重点,用技术培养提高林农群众素质,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创新能力,培养一支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林农队伍。以广大林农的综合素质为主题,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科学实用技术,提高广大群众的整体素质,扎实推进新型职业林农队伍建设的步伐。
二、培训目标
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素质为重点,用科学理论武装农民群众,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创新能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
三、培训对象及任务
致林农朋友的一封信
林农朋友,你们好!
我县是东江源头县,本应山青水碧。然而,由于近年来果业的过度开发,侵占用林地偷挖开采稀土的行为日渐增多,致使涵养水源的森林面积逐年减少,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水流减少、河床裸露等现象日益加剧,全县生态环境有逐步恶化的趋势,别说支持香港的繁荣稳定,就连自身的饮水安全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面对这种情况,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集中打击非法开采稀土行为的专项行动,并及时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打击非法开采稀土行为的通告》。
林农朋友,为切实把县委县政府的决策落到实处,林业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开展集中打击非法占用林地资源开采稀土的行动,为确保林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请遵守以下林地管理规定。
一、稀土资源属于国家实行保护性开采的特定矿种。只有持有合法手续的才能开采,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市、县审核批准的一律严禁开采稀土,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二、严禁擅自转让林地经营权。凡林地经营权转让未报县林业主管部门登记审核的,一律以非法交易林地论处,并依法没收非法所得,同时按相关规定予以严厉处罚;严禁将林地改为非林地(包括擅自在林地内非法开采稀土或流转给他人非法开采稀土),违者将从严查处,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三、森林资源的转让应当按照《省森林资源转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的权限,由转让人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批准。依法实行承包经营的集体森林资源需要流转的,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办理;未实行承包经营的集体森林资源的转让,在报管理该森林资源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前,还应当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村民代表会议三分之二以上代表的同意。
集体林改革后林农思想调研汇报
改革林业管理体制。林业管理部门、林业工作者要从重管理向管理、服务偏重转变。尤其是为林农提供技术服务上下功夫,5.转变职能。深入基层农村,为林农解决技术、组织、管理等难题。林业机构的设置应独立,增加人员编制,大乡(镇)7-9人,小乡镇3-5人,选调农林类大学毕业生空虚乡(镇)林业站,林改中充分发挥他专业和特长
推动全省林业大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经营制度的又一重大变革。为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承当了重点政研立项课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思想状况的调查与思考》调研工作。抽调专人组成专题调研组,针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农的思想状况走村入户进行专题调研,全面总结了市林改工作的做法和成效,并针对林农思想状况和存在突出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一、关于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胜利实践
得到林农一致拥护,市在具体工作中大胆实践“均山”均利”均股”均山+均利”等多种林改模式。顺利完成了林改工作。有效维护了森林资源。2维护了农村稳定。3促进了林农致富。4加快了林业发展。5推动了农村民主。
二、林权改革后存在主要问题
1.一些地方存在不稳定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确权争议引发矛盾。二是利益再分配引发矛盾。2局部林农对林改政策有后顾之忧。3.一些地方林牧矛盾依然突出。4林木砍伐及融资难问题突出。5林业技术服务存在滞后问题。
金融服务革新对林农营林的制约
2009年5月25日,由人民银行、财政部、银监会、保监会和林业局5部门联合《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170号),强调了作为五大林改配套改革中的林业投融资改革和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改革,笔者将其简称为“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工作主要是指为了适应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需要,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林业信贷办法,政府财政部门进一步完善林业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和森林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政府行政部门在改革过程中配合进行行政管理工作和多利益方的协调工作,评估机构完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工作,社会服务机构积极参与的服务工作。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是“三农”问题、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中国农村金融改革三者结合的产物,为林农,尤其是为身处林区多年的林农,提供一种新的获取营林资金的方式或途径。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改革涉及的相关利益主体可以看出,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是五大配套改革中涉及机构和工作最广泛的改革(表1),需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评估机构和保险机构等各相关利益方的积极配合。
1陕西省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情况
1.1陕西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2007年,陕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正式启动以来,积极响应中央号召,按照“先易后难、循序渐进,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工作要求,在所辖的10个市各选1个县,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至2008年底,10个试点县已勘界确权、分林到户,基本上完成了主体改革工作;2009年,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陕发[2009]3号),全省启动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0个试点县开展配套措施改革,其他县(市、区)计划3年内完成主体改革任务,同时有条件的县(市、区)可以同步开展配套改革。陕西省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过程中呈现出了2个比较显著的特征:①严格贯彻省、市、县三级政府逐级制定政策和行政制度。陕西省的省、市、县三级政府分别成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事机构,落实专职办事人员;分别制定了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意见和实施方案并结合实际贯彻执行。②陕西省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侧重林业金融服务的改革。陕西省是一个欠发达的内陆省份,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发优势。林改过程中资金问题是造成林改深化停滞的主要因素,因此切实给予林农营林资金支持,让林农获得发展林业生产经营的资金,才能真正发挥陕西资源优势,充分实现林改促进经济发展的力量。笔者通过对陕西省延安市富县和汉中市西乡县的林改办和金融机构进行走访,以及对农户进行调查问卷,分析各种措施对林农营林活动的内外部因素与不可控和可控因素两方面产生的影响。
1.2陕西省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情况2007年陕西省政府下发的《关于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在林改配套改革中提出要加强财税金融扶持体系的建设,意见中指出:金融系统要加大对林业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在确保信贷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允许林业经营者以林木作抵押申请贷款并积极开展林权证抵押试点,拓展林业投资渠道。2008年陕西省林业厅与农村信用社开展金融合作,进行林权证抵押贷款试点。规定:凡取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颁发的全国统一的《林权证》,且无山林权属纠纷的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的林木资产及其林地使用权和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的林地使用权均可作为林权抵押贷款抵押物。2009年在全国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工作开展下,陕西林业厅陆续与各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2009年中国农业银行陕西分行约定:农行陕西分行将在未来5年里,为陕西省林业厅提供300亿元的意向性授信额度,支持陕西林业产业发展。2010年8月,陕西省林业厅与中国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林权抵押贷款工作的通知》,9月陕西省林业厅与开发银行陕西省分行又联合了《林权抵押贷款工作实施细则》,通过与各金融机构合作来指导陕西省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开展。
2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对林农营林活动的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分析
林农贯穿整个改革过程,林农是决定改革是否有效,政府和各部门的政策、制度和贯彻执行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林业发展金融服务改革各措施可以从其对林农营林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1]的影响和对林农营林的可控因素与不可控因素影响这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农业局加强林农香榧种植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镇政府出台扶持政策,鼓励林农开展香榧生产,县政府出台香榧扶持政策,每亩补助*元,我县掀起了香榧种植热潮。今年5月,县政府出台了《*县扶持香榧产业发展意见》(松政办:县财政每年安排*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香榧产业发展,计划到2020年,争取全县香榧面积达到5万亩,并对今后10年的香榧发展对进行了规划,进一步推动了我县香榧产业的快速发展。据初步统计,今年新发展香榧面积在*亩以上,全县累计栽培面积已达*余亩,已成为我省“香榧南移”工程的亮点。
二、存在问题
1、产业投入大、产出慢,群众生产积极性受挫
投产的香榧经济效益很高,发展香榧具有非常诱人的前景,但香榧生产存在一个投入大,投产慢的缺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林农的生产积极性。采用嫁接苗造林,一般第5~6年开始结果,经营管理水平好的,15年后进入盛果期。前期投入每亩在1千元以上,投入较大。一些群众虽然也看到了香榧的潜力,但在高投入、慢产出的现实面前,往往缺乏耐心,影响了生产积极性。
2、林农缺乏种植管理技术,香榧成林率较低
林农对科技服务需求调查研究
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的全面铺开,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林改也进入了最后的攻坚阶段。广西从2008年起,按照中央的计划需在5年之内(即在2012年末)全部完成区内的林权制度改革任务。2010年是区内扩大试点的中期阶段和整体推进的起始阶段,到2010年末要完成整个林权改革任务的1/2。随着林改工作的深入,后续的林改配套措施也提上议事议程,尤其是林农获得林地之后,如何进行经营管理使其增值增效,并保证其能永续利用,成为目前最重要的工作。为保证该工作的顺利进行,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需要建立林业科学技术服务于林农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而建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之前,深入了解林农对林业科技的需求程度和意愿,客观分析林农对林业科技服务的满意程度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
1.1国内外研究动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林权的变更起伏经历了60年的变化。然而,有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理论的研究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研究范围十分宽泛,然而更多的是关于林权制度改革的理论、政策和现状分析,较少涉及到林权制度改革后科技服务体系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郑风田[1]等对我国林权制度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林权制度改革分为4个阶段。田淑英[2]论证了其政策激励悖论的理论渊源在于管制者与被管制者之间的目标不一致和管制导致的产权残缺,提出了森林资源管制制度重构的基本思路。徐晋涛等[3]基于8个省份的实地调查分析后,认为我国林权改革模式呈现多元化,其改革已见初步成效。张蕾等[4]基于江西等4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情况的实地调查资料,分析林改前后农户林地面积、林分构成、林业收入、外出打工人数、林地流转规模等方面的变化,并采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估计。肖泽忱等[5]从林业工作人员和林农2个不同主体对林权改革的认知差异角度,分析了辽宁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国外学者对于林权的改革也有自己的观点,如Gregersen[6]通过对亚太地区21个国家的情况研究后,认为“分权并不是一种万能药,也并不总是有效或公平的。它可能是一种促进民主治理的方式,在分权的过程中,它可能有助于减缓贫困和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但它本身并不是一个足够的措施。”目前关于科技服务林改的研究成果较少,且仅有的研究内容多为定性分析。如李建民等[7]以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推行的林业科技推广功能性改革为研究对象,对其推行的效果进行了分析和评述;詹祖仁[8]以南方集体林区尤溪县为例,从创新体制、机制层面入手,提出了创新林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基本思路;夏文忠[9]建议,林改后要对林农的科技需求进行调研,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采取对林农进行技术培训等一系列科技服务林农的措施;党宏发等[10]提出应用科技知识发展“立体林业”,即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复合经营,并开展旅游活动和专题观光,以促进林农增收致富。
1.2研究方法
该调研小组主要是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和入户访谈等方法获得相关的数据资料以及林农的真实感受、需求和满意度等。具体的研究步骤为:
提升林农抗风险能力坚定集体林改信心
1集体林改成果遭受雪灾重创
福建遭遇了历史罕见的长时间持续雨雪冰冻天气,木竹、种苗和基础设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给林业生产造成了巨大损失。截至2008年2月24日,全省受灾县(市、区)33个,受灾人口达190万人,受灾森林面积达72.7万hm2,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4.4亿元。大范围、大面积、高程度的灾害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更是深远的,不仅严重地破坏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碳库,而且极大地削弱了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及防止地质灾害发生地森林生态服务功能,且这种生态影响将会是长远的。
此次灾害主要发生在南平、三明、龙岩、宁德等主要林区,也是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重点区,对来之不易的林改成果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不仅损毁了由林改发展起来的林木,而且严重挫伤了日益高涨起来的兴林致富的信心。
一是林改区受灾面广。福建全省灾害损失涉及已林改的33个县、33.29万农户、144.89万人口,占该集体林区受灾农户数的91.60%;受灾的林改面积达32.1万hm2,占受灾集体林的86.49%;受灾的林改森林直接经济损失达24.80亿元,占集体森林直接损失的82.67%。
二是林改森林受灾重。林改激发了林农投资投劳经营森林的积极性,高标准的造林、及时的营林抚育促进了森林快速生长,而这次受灾严重的却正是生长好的竹林、中、幼松杉林。光泽县华桥乡大禾山自然村已林改的46.7hm2中成松木林,平均亩出材量在180m3/hm2,全部被拦腰折断,损失材积量在4~5成;66.7hm22中幼龄用材林,平均出材量120m3/hm2,全部被毁,需要重造;光泽县太银村的林改竹林1531.4hm2全部受灾,其中重度受灾占70%,平均损失达15300元/hm2。
三是林改农户生计受灾影响深。一场雪灾就让林农多年投资投劳和主要经济来源化为乌有,林农生产生活没有了着落。建宁县濉溪镇圳头村际上小组农户李晓仔,在2004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全家六口分得2.6hm2杉松中龄林和承包了3.3hm22竹林,投工投劳,并贷款15万元投入杉松中龄林和毛竹林,可这次雪灾对老李家造成了近10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同时还要花5万元进行灾害木清理、更新造林和毛竹林的垦复。林业收入是老李家的主要收入,这次对他家2008年乃至今后较长时间内的收入将带来巨大影响,面对两个就读的孩子和马上到期必须还贷的借款,老李茫然无措。
独家原创:县调整林种结构 加快林农增收致富的研究
关于调整我县林种结构,加快林农增收致富的问题研究
**县位于**,是我国南方集体林区和**省的一个重点林业县。自从实施天保工程以来,**是**省中心林区,森林覆盖率达70.8%。1998年前,林业产值占到该县总产值的40%,林业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60%以上,是典型的“木头财政县”。1998年,国家实施天保工程,**林业也实现了角色转换,从经济获利走向生态保护。8年间,全县森林覆盖率从56%上升到70.8%。生态越来越好,林农却难以通过林业获利。因此林业发展至今,改变生态林和经济林比例失衡现状,调整林种结构,加快林农致富,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全县林业基本情况尤其是林种结构现状
(一)气候条件及植被资源
**县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区。因境内植被条件较好,对气侯的分配有了相应的调节,故气侯温和,雨量充沛。由于受到境内复杂的地形和植被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具有明显的山地主体气侯和林区气侯的特点。
在植物地理上,**地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由于自然的变化和人类长期的活动,使原生常绿阔叶林植被已被破坏殆尽,继而由以杉极为主的次生植被更替。县境内植被分为8种主要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