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就业家庭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02:33: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零就业家庭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零就业家庭方案
各科室、中心:
为进一步强化就业服务,促进困难群体再就业,根据山东省劳动保障厅、民政厅、财政厅、地方税务局、国家税务局、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总工会《关于做好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鲁劳社[**]28号)及市劳动保障部门有关文件精神,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和谐社会,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为目的,以市场就业与政策帮扶就业相结合为原则、以提高“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就业能力为目标,通过职业指导、技能培训、市场就业、自主择业、政策扶持等方式,促进“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就业和再就业。
二、工作目标
(一)9月份以前,将符合“零就业家庭”条件的失业或“协保”人员全部纳入就业困难群体台帐管理。
零就业家庭意见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就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面临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特别是部分社会弱势群体就业难的问题仍很突出。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要求,为进一步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现就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加大就业援助力度,促进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一)明确帮扶对象和工作目标。零就业家庭是指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均处于失业状况的城镇家庭。各地要切实按照“源头控制、动态管理、政策扶持、跟踪服务、确保落实”的要求,加快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对经申报认定的零就业家庭,确保1个月内至少有1人实现比较稳定的就业,年内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对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不挑不拣就业岗位的就业困难人员,帮助其在登记后1个月内实现比较稳定的就业。比较稳定的就业的标准是:被用人单位招聘录用的,应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费;自谋职业的,应正式领取工商营业执照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月均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缴纳社会保险费,并正常经营3个月以上;灵活就业的,应由本人向劳动保障部门申报,月均收入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缴纳社会保险费,并稳定在3个月以上。
(二)建立健全申报登记制度。实行零就业家庭专项调查、登记统计制度,按照省统一规定建立基础台帐和数据库,全面摸清底数,做到家庭情况清、就业要求清、培训愿望清、身体状况清。零就业家庭的认定按统一程序进行,具体由居民持有效证明到居住地社区申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负责登记并对其就业状况进行核实后,报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认定。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工作机构要将认定办法和相关就业扶持政策告之于民,并采取适当方式向社区居民公示被认定的零就业家庭。
(三)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各地要进一步拓宽公益性岗位范围,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的力度,大力开发公益性服务岗位、公益性管理岗位、公益性事业岗位等,优先安排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公益性岗位的具体范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实际确定,享受省财政补助的经济薄弱地区报省劳动保障、财政部门备案。
对由政府投资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安排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按规定享受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的具体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所需资金由当地政府解决。
零就业家庭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赣劳社就[2005]50号)及《关于贯彻落实省长吴新雄对“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重要批示的通知》(赣就办[**]6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大力扶持“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促进全县就业再就业工作协调发展,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援助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为重点,通过采取入户调查、分类指导、政策帮扶、跟踪服务等措施,大力开展援助“零就业家庭”活动,帮助“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进一步推进就业工作向纵深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二、工作目标
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属地管理”的原则,全面建立“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制度,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年底要确保已认定的“零就业家庭”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今后对新产生的零就业家庭,在6个月内保证至少1人实现就业。
“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分稳定就业和就业两种。稳定就业的标准是被用人单位招聘且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人员正式领取工商营业执照,月均收入达到全县最低工资标准;灵活就业人员,月均收入达到全县最低工资标准,并缴纳社会保险费。就业的标准是连续三个月工资收入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援助动员讲话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工作是一件重要而紧迫的大事;要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再就业援助工作;要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帮助零就业家庭的良好局面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和谐之基,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长远生计的大事、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周密安排,尽心落实,坚决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实好、今年以来,我们关注民生民安促进社会和谐,解决了不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搞好调查摸底。据前段时间初步调查统计、努力开发就业岗位、切实落实好就业再就业政策、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工作,是一件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是一项需要带着感情、责任和义务来完成的工作,是一项需要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系统工程、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可以说涉及各部门、各单位,涉及到方方面面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上午我们刚刚为市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奠了基,现在我们又对实施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援助工程进行部署,这是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构建和谐*,深化“学树保促”活动的具体行动。市委、市政府就是要从这些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期盼解决的问题入手,来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全市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刚才,宣读了市政府《关于实施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援助工程的意见》,对这项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工作是一件重要而紧迫的大事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和谐之基,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长远生计的大事。在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城镇新出现了一些特殊困难群体,他们的家庭成员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但由于种种原因,处于失业、待业或离岗状态,成了零就业家庭。这些家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十分困难。解决这些家庭的困难,除了发放低保补贴、社会救济之外,更重要的是给他们一个就业再就业机会,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稳定的收入。在“输血”的同时还要“造血”。做好这项工作,十分紧迫,意义重大。
第一,这是执政为民的内在要求。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我们坚持执政为民,就必须始终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利益,始终以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大责任。执政为民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在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中,落实在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行动上。就要从群众的衣食住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件件、一桩桩具体事情入手,排民忧,解民难,让困难群体分享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就业再就业问题,是城镇零就业家庭最现实的利益,最直接的要求,最迫切的愿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我们“执政为民”的责任所在。
第二,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安居乐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每个社会成员充分就业,有事干、有饭吃,才能安居乐业,才能社会和谐。《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关切。”维护根本利益,发展共同利益,照顾特殊利益,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同层面的要求。零就业家庭是当前需要特别照顾的特殊群体,是我们这个社会大家庭的一部分,没有他们的生活改善,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和谐。“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是我们落实中央《决定》的具体行动。对零就业家庭进行就业再就业援助,对这些家庭本身来说,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激发家庭的内在活力,使这些家庭和谐美好起来;从全社会来讲,可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可以塑造互助友善的人际关系,这本身也是凝聚人心力量。从这种意义上讲,做好这项工作就是在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夯实基础。
零就业家庭援助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
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扩大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着力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的精神,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提出的“争取到今年底基本解决零就业家庭就业问题”的要求,现就全面推进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通知如下:
一、明确零就业家庭援助工作的目标任务
各地要在今年7月底前全面部署实施零就业家庭援助工作,并初步摸清本地区零就业家庭数量,到今年年底基本消除城镇现有零就业家庭。其中,有条件的地区要力争全部消除,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年底前要大部分消除,并力争在2008年上半年全部消除。各地要积极探索建立动态援助的长效工作机制,做到零就业家庭“产生一户,援助一户,消除一户,稳定一户”。
二、建立申报认定制度
零就业家庭是指城镇家庭中,所有法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均处于失业状态,且无经营性、投资性收入的家庭。
就业局零就业家庭援助情况汇报
自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以来,我县高度重视,认真贯彻省、市的有关要求,把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制定了援助工作方案,通过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全力促进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今年,我县新增5户“零就业家庭”,其中低保对象1户,截止目前,已消除“零就业家庭”5户。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基础工作,实施动态管理
为落实省、市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的目标要求,2006年6月,我局与恩江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组织开展了全县失业人员家庭状况入户调查,从各居委会入手,分组进行入户调查,摸清了零就业家庭的基本状况。今年3月份,再一次开展了历时一个月的下岗失业人员状况入户调查,对目前零就业家庭情况做了进一步的调查。经过两次入户调查,较为准确地掌握了零就业家庭的数量、生活现状和就业需求,从而,为有针对性的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就业援助的长效机制奠定了基础。
(二)明确工作目标,落实援助责任
为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我县明确提出了零就业家庭成员稳定就业的标准,即被用人单位招聘的,应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对自主创业、自谋职业人员,应正式领取工商营业执照,月收入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灵活就业人员月收入达到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缴纳社会保险费。通过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提供协约式就业服务等方式,推进援助工作。
完善五项政策措施 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
南充市自200年8月起,把消除零就业家庭作为解决百姓疾苦的头等大事来抓,在全省率先启动了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将零就业家庭成员全部纳入享受再就业政策扶持范围,及时对符合条件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发放了《再就业优惠证》。在此基础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大对零就业家庭成员的援助力度。截止今年3月底,全市共认定零就业家庭3985户,单位安置就业2757户,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614户,劳务输出492户,实现了现有的零就业家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成员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的工作目标。
一、鼓励单位吸纳
对吸纳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的单位,财政按每人每月260元的标准给予岗位补贴,以及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补贴。仪陇县还规定,机关事业单位腾岗安置零就业家庭成员,在落实岗位、社保补贴的同时,政府给予相关单位每个岗位2000元的奖励。
二、鼓励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并已办理了《工商营业执照》或《社区就业服务证书》的零就业家庭成员,财政给予1000元的启动资金,并可在三年内免收属于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免征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所得税。营山县规定,对进入再就业示范园区自谋职业的下岗失业人员,经营期间所产生的一切税费全免,零就业家庭成员还可享受1500元的启动资金。蓬安县针对零就业家庭申请小额贷款难以提供反担保的实际情况,由县财政局和相关街道办事处出面,为再就业一条街自主创业的每户零就业家庭,在商业银行申请免除反担保的贴息贷款3000—5000元,作为启动资金。
三、鼓励灵活就业
市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扎实细致地做好“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援助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办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就业是民生之本,开展“零就业”家庭就业再就业援助活动,是关注民生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各县区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切实把帮助“零就业”家庭成员实现就业再就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抓实抓好,圆满完成市政府下达的援助任务。
二、摸清底子,规范程序
(一)准确掌握全市“零就业”家庭基本状况。各县区劳动保障部门要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乡镇、街道社会保障服务站(事务所)、工作站的职能作用,深入街道社区,逐户走访调查,摸清“零就业”家庭的基本情况。摸底调查工作要做到“四清”,即:下岗失业情况清、家庭经济状况清、个人技能素质清、本人就业愿望清。要逐级建立健全基础台帐,对新出现的“零就业”家庭及时登记,确保调查摸底工作不漏一户,不错一人。
(二)摸清全市各级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中省驻安单位临时性、非营利公益性服务岗位供需情况。按照《安康市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暂行办法》文件规定的公益性岗位范围对象、管理原则,逐单位摸底统计,各有关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挠和拒绝。
加强信息采集利用 促进零就业家庭就业
近年来,天塔街道建立各类服务对象信息库,加强岗位信息收集,开辟就业渠道,推动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开展,特别是消除零就业家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156户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至少一人就业,50%以上家庭实现双人就业。
一、建立零就业家庭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
为使辖区劳动力资源管理科学、便捷、实用,街道完善了管理软件,在建立下岗失业人员数据库、社区下岗失业人员基本情况信息库、新生劳动力信息库、外来务工人员信息库等9大类共23本台账的基础上,又单独设立了零就业家庭信息库。利用四个月的时间,对辖区2.5万余户家庭进行了入户调查,全面掌握了辖区内零就业家庭的基本状况,并将调查内容录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同时,为每户零就业家庭成员制作了就业状态信息卡,按照楼栋号以一览表的形式列出,使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状况一目了然,并对他们的就业动态定期进行分析,实施就业援助,使工作有的放矢。
二、充分利用用工信息,实现服务双满意
一是加大用工信息采集力度,扩大信息存储量。为更多更好地掌握信息,工作中做到眼勤、腿勤、嘴勤。通过报刊、电视、网络收集信息;通过走出去,到开发区等用工需求量较大的地方挖掘信息;通过日常接触的居民、驻街单位了解信息。200年,仅通过媒体收集的用工信息就有200余条,到招聘会、人才交流中心等地获取信息100余条,从居民、单位了解的用工信息近1300余条。辖区20个社区工作站,均将信息采集工作纳入目标岗位责任制,对工作站负责人和64名协管员实行目标考核,引进竞争激励机制,每月兑现奖惩。二是严把质量关,增强信息的含金量。对收集来的信息,街道不是拿来就用,而是经过精心筛选,再推荐给用工单位和零就业家庭,提高了工作质量和信誉。2006年,共采集信息1684条,筛选后的信息1432条,采用率达到95%以上。同时,对推荐上岗的人员,主动回访,跟踪服务,了解上岗表现和待遇兑现情况,让服务实现双方满意。目前,已与163家单位建立了长期用工关系,经问卷调查,接受服务的零就业家庭和用工单位的满意率达100%。三是发挥网络作用,充分利用信息。街道将20个社区分别编成4个工作组,每个工作组设立一个终端,街道利用滚动屏幕随时更新就业信息,同时将在第一时间传播给各社区工作站,各社区收集的信息也同样通过网络回送到街道,利用有效的时间和空间让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强化服务 建立机制 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鞍山市的就业压力一直很大。200年10月,我市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作用,对全市下岗失业人员家庭进行了入户调查,排查出零就业家庭5005户,其中低保户1983户,急需就业援助。针对这一情况,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快速、稳妥地解决这类家庭的就业问题,并将此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四年来,我市积极采取措施,深入开展援助零就业家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截止今年一季度末,累计消除零就业家庭13365户,其中低保户9105户,实现“双就业”2289户,始终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一、实施六大举措,强化三项服务
200年初,我市出台了《援助零就业家庭工作方案》,明确了援助目标、具体措施和工作要求,并细化了六大举措,保障工作开展。一是实施专项推进。成立由市委、市政府领导挂帅,政府相关部门组成的援助零就业家庭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调度会,加强专项督促检查,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保证援助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建立责任制度。将这项工作任务分解到各县区、街道和社区,层层落实,并纳入全市促进就业目标责任管理体系,作为重要指标来考核。三是设立专项基金。在再就业资金中划定专项经费,用于援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几年来,我市用于援助零就业家庭的专项资金累计达6000多万元,保证了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就业援助补贴和各项保险补贴落实到位。四是创新服务模式。采取社区“对口”帮扶、劳动保障部门领导重点“包户”等办法,做到“一家一策、一人一策”,增强了零就业家庭援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五是优化管理水平。开发使用了零就业家庭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对零就业家庭实施动态跟踪管理,及时掌握帮扶对象的情况变化,确保了零就业家庭成员尽快实现就业。六是推动社区就业。在全市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把消除零就业家庭作为充分就业社区的首要指标,使社区成为援助零就业家庭的有效平台。
在实施六项举措的同时,我市还强化了三项服务制度。一是强化“零距离”就业服务。通过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一方面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实现了职业介绍、培训报名、保险申报、申领补贴“四不出社区”;另一方面开展以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送服务和落实社会保险补贴为主要内容的“四送一落实”活动,为零就业家庭提供上门服务。二是强化“特区式”创业服务。对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零就业家庭成员,由社区帮助联系创业服务机构,优先为其提供创业项目,帮助落实经营场所,协助办理小额担保贷款及减免税费等事宜。零就业家庭成员王颖失业后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经过市创业服务中心的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扶持,2005年创办了服装加工厂,不但自己实现了再就业,还先后安置下岗失业人员300多名。三是强化“公益性”安置服务。政府不断加大对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力度,特别是对其中的低保户,号召“以劳代赈”,以就业援助代替生活补助,变低保户为“就业户”。对年龄偏大、技能单一、就业困难的零就业家庭成员和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由市、县(区)两级政府出资购买保洁、保绿、保安等公益性岗位,实行“兜底”安置。目前,我市已开发公益性岗位10588个,建立零就业家庭及低保户就业安置基地18个,可随时安排人员上岗。
二、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动态为零
通过近一年的努力,到2005年8月,全市5005户零就业家庭已全部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但是,零就业家庭的产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原有的被消除了,新的又出现了。为了做好这项工作,市政府又向社会承诺,零就业家庭随时产生随时安置,确保动态为零,并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消除零就业家庭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按照“源头控制、动态管理、跟踪服务”的思路,建立起六项新的工作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全市零就业家庭始终保持动态为零。一是建立预警预报制度。加强对企业裁员行为的调控,明确规定企业裁员20人以上或者裁员比例达到职工总数10%以上,必须事先向劳动保障部门报告,从源头上控制和预防零就业家庭的产生。二是建立申报登记制度。通过广泛宣传,告知新产生的零就业家庭主动到社区申报登记,寻求帮助;社区也要及时登记,随时掌握辖区零就业家庭的动态变化情况。三是建立入户调查制度。社区每月对零就业家庭进行一次入户走访,核实其就业状况,防止出现遗漏和偏差。四是建立统筹管理制度。依托全市四级就业服务网络系统,及时掌握街道、社区和用人单位反馈的零就业家庭增减变化情况,实现信息共享,为统筹调剂安排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提供可靠依据。五是建立专项扶持制度。通过建立安置基地、开展免费培训、提供专项基金、落实专项扶持政策等措施,保证援助零就业家庭的各项帮扶措施及时到位。六是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把消除零就业家庭作为市委、市政府考核各县区及有关部门权重系数最大的一项指标,对完不成任务的单位一票否决,取消先进评选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