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02:22:5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灵活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公司投资决策与灵活性价值论文
论文关键词:投资分析不确定性灵活性价值期权
论文摘要:传统的项目评估方法由于忽视了包含在投资项目中的灵活性价值而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本文从期权分析的角度#以可延迟投资的项目为例探讨灵活性价值的性质,估算方法以及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公司投资决策分析的基本目标是设法在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中正确选择投资方向,以实现企业有限资源的最优配置。为此,企业需要对每一可能的投资项目作出合理评价,因而项目评估成为投资决策分析的主要内容。在现有的各类项目评估办法中,DCF法应用的比较普遍。DCF(discounted-cash-flow)包括净现值法(简称NPW法)和内部收益率法.其中又以DCF法最为常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的前提条件与现实情况差距过大,常常使其在评估真实的项目价值时遇到几乎无法克服的障碍,大量的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是现实经济的本质特征.无论是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如自然灾害,还是来自人类的行为。如竞争对手的加入,都会加剧项目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造成项目现金流价值的随机波动,增加投资分析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依然用事先预计的贴现率估算项目的净现值,十之八九会超出投资人的预期。除了其假设条件不符合充满着不确定因素的现实情况外。由于DCF完全不考虑投资人对不确定性所采取的能动性反映,就必然忽视了由此给项目价值带来的变化。总之,传统的DCF法实际上遗漏了隐含在项目之中。极大地影响着项目投资价值的某类重要因素,后面的分析表明,这一致命的遗漏很可能会在实际的投资决策中酿成大错。以下我们将揭示这类重要因素。
二、灵活性价值的性质及来源
先看一个简单常见的例子:假设一个项目的投资额为667万元,一年后"该项目产生的现金流有两种情况,180万元或者60万元,两种情况的概率各为50%。项目寿命期是1年,无风险利率是8%经风险调整的贴现率为20%该项目是一个好的投资项目吗?
留守儿童认知灵活性对进食态度的影响
摘要:目的了解基于数据分析背景下的新疆农牧区留守儿童认知灵活性和抑郁对进食态度的影响,为该地区留守儿童保持健康饮食行为和干预提供借鉴。方法2019年9—11月在新疆农牧区对1426名留守儿童进行认知灵活性、抑郁状况和进食态度的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新疆农牧区留守儿童在不同性别、有无抑郁方面进食态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24、-4.56,均P<0.01)。有无进食障碍留守儿童在抑郁状况总分、认知灵活性总分、灵活性控制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865、8.090、6.923,均P<0.01)。女生、存在抑郁、低灵活控制性均对进食障碍起到显著预测作用(OR=2.42、1.77、1.95,95%CI=1.86~3.25、1.36~2.32、1.49~2.56,均P<0.01)。结论新疆农牧区留守儿童中女生、较差的认知灵活性控制、抑郁症状者容易发生进食障碍。
关键词:农牧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饮食行为
随着城乡结构的不断变化,我国留守儿童群体庞大且不良心理健康状况、不良饮食行为和不良生活习惯日益严重,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民生问题[1]。所谓进食态度是指进食中表现出的行为、情感及认知方面的倾向,受环境和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较大[2]。研究显示,个体面临心理压力和认知错误等问题时极易产生不良进食行为,如暴饮暴食或节食等行为[3]。认知灵活性、应激障碍及抑郁不良情绪的发生也对进食行为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4]。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普通儿童心理行为与进食态度之间关系,而针对不良行为、环境影响较大的留守儿童群体的调查研究较少。新疆农牧区作为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地区,我们对该地区留守儿童的认知灵活性和抑郁对进食态度的影响进行分析,旨在为该地区留守儿童保持健康饮食行为和干预提供借鉴。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9年9—11月在新疆伊犁农牧区选取4所中学,按照班级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随机抽取的96个班级的3817名牧区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后按照留守儿童的界定标准,即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6个月且<18岁的学生。调查后收回留守儿童的有效问卷1426份,其中男生680人,女生746人,平均年龄为(15.12±1.87)岁。本调查得到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1.2方法1.2.1基本人口学信息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班级及留守情况。1.2.2认知灵活性采用认知灵活性量表[5]进行调查,该调查量表共20个题目组成,分为2个维度,每个题目为1~7级评分,其中部分题目采用反向计分的方法进行。该调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4[6]。1.2.3抑郁状况采用青少年抑郁简表[7]进行调查,该调查简表共11个题目,分为2个维度,每个题目采用0~3级评分,当被试得分≥9分时认定为存在抑郁症状。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6[8]。1.2.4进食态度采用进食态度问卷[5]进行调查,量表共26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6个等级计分,得分越高说明被试者的进食态度障碍倾向越加明显。被试者的进食态度为正常、厌食、进食障碍的界值评分为0~10、11~19和≥20分。本次调查中将厌食和进食障碍界定为进食障碍者。该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2[9]。1.2.5数据收集问卷调查由调查人员带领学生进班调查,调查前采用统一的指导语说明调查的要求和目的,问卷当场下发后填写,并当场收回,问卷要求自身匿名独立填写,在收回时存在缺失项等问题的问卷进行及时补全后上交调查人员。1.3统计学分析采用EpiData3.1进行数据录入,利用SPSS25.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x±s描述,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M(P25,P75)描述,采用t检验、U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中学体育的约束力与灵活性研究
一、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约束力与灵活性
教学目标是预期教学结束时所应达到的学习结果,它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2]理想而科学的教学目标不仅对教学有激励和导向作用,而且也是教师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检验学生学习结果的标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体育教学目标的研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新的体育课程实施以来,体育教学目标更是显示出科学性和人文性等特征,但为了学生能够获得更全面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我们认为把握好教学目标的约束力与灵活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约束力是指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它是进行目标教学的前提,可以使教学活动从一开始就处于教者有目的的控制之中,使教学方向始终明确。教学目标的确立要严格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技能技巧水平、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学生的专业特点及学校的场地器材设备等具体情况。[3]教学目标确立首先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向学生展示课程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并且指出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以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教学目标确立后,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影响教学目标完成的多种因素,主要有:(1)通常情况下,对于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来说,确立的教学目标符合实际,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能达到目标管理;相反,身体素质差、运动场能力欠佳、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是缺乏信心,对所确立的教学大纲目标难以达到。(2)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对于爱好体育运动、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可能性就较大,反之则较小。(3)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对实现教学大纲目标管理的影响有时很大,如有条件能经常观摩各种赛事活动,无疑会有助于教学目标管理的确立和完成;家长对体育的爱好程度,也直接关系到子女对待体育课的态度;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大纲目标的完成。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灵活性是指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可以有一个适宜的调整空间。它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体育能力现状和体育教学及锻炼的相关条件等因素来展开教学工作,提出与中学生基础和教学条件相适应的分类目标,体现出对现实情况的正视和对学生的尊重,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发展更加符合客观实际,对健康个性的形成具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教学目标的调整不仅有助于实施教学目标,而且有助于即时发现问题,进行纠正,使教学目标趋于合理。充分把握好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约束力与灵活性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重要的活动任务上,有助于动员能量,增加体育学习中的努力程度,并主动寻求克服困难的途径与方法,对提高运动成绩可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二、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约束力与灵活性
体育教学内容是体育教育的载体,它是根据体育课程的目标、体育教学的内在规律以及社会需求确定的。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主线,是主体直接作用的对象-----客体,客体能否直接引起主体的心理矛盾,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基础。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种现象,酷爱体育运动的学生进入体育课堂,却怕上体育课,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教学方法手段的原因外,很大程度上是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体育教学内容的约束力与灵活性处理的恰当与否是非常重要的。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约束力是指要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的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结合自己所具备的教学条件,选出能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内容。中学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要求:(1)负荷学生年龄、性别和身心发育特征;(2)体育练习形式活泼,能激发学习兴趣;(3)具有鲜明的健身性和知识性;(4)对增进健康,发展体能有较强的效果;(5)动作简单。中学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对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如:中学投掷垒球项目的教学,包括助跑、交叉步、最后用力挥臂等技术动作,其中的“交叉步”就带有很强的专业化、竞技化特征。回想我们在课余运动训练中,投掷运动员要掌握此技术动作,也要费很长的时间,更何况课堂教学面对的是普通学生,而且时间远远不及运动训练,因此教学中学生就很难有成功,缺少成功喜悦滋润的心理,也就很难激发学生为之努力的动力和热情。与其这样,我们不如舍弃其中交叉步动作的教学,由助跑直接过渡到最后用力挥臂,学生学起来容易,其目标就是投掷的远度,而不是精雕细刻的专业化技术动作。这样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也能达到掌握基本技术的目的,并且主动参与、积极进取的精神也能得到培养,还能提高投掷能力;其次,是将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活动兴趣,原体育课程内容中没有的,民间传统的乡土体育游戏引入体育课程内容。如:造洋房、打石砖等乡土游戏引入课堂,操作简便,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能联系日常生活,学生练习自然兴趣浓厚,积极参与。第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安排时间空白带,让学生自主选择内容进行活动。学生自己作出选择的决定,肯定是自己需要的内容,学生也将从此活动中得到积极的发展。
三、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组织的约束力与灵活性
体育课堂教学组织是指体育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教学任务、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对学生、场地器材进行合理安排时所采用的措施。由于体育教学是一项比较复杂和细致的工作,是具有高度组织艺术的教学过程,其教学组织是否严谨、合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5]体育课堂教学的特殊环境,显得课堂教学组织尤为重要,所以把握好体育教学组织的约束力与灵活性是关键的。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组织的约束力是指严格按照体育教学常规和场地、器材的布置。建立体育教学常规,可以使教师把教学的组织环节、教学环节等形成规格化,有助于加强教学组织工作。教学常规是教师进行正常教学所必需的,对保证有秩序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有其重要作用。同时对学生积极地上好体育课,更好的掌握“三基”,防止伤害事故发生以及养成好思想、好作风也有积极作用。[6]场地、器材的布置,是教师按计划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物质保证,充分利用器材,可增加学生练习次数和合理安排密度,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组织的约束力是保证课堂有序、顺利进行的基础,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组织的灵活性,一方面是指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的形成由学生自主搭配,可以按不同需要选择友伴型、同质型、异质型、兴趣型等不同类型的学习小组,这样可以拓宽中学生的发展空间,松绑学生手脚,使学生自由探索知识与技能的奥秘。如:在游戏:叠罗汉教学中,教师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后,让学生自主选择3—4个学生为合作伙伴组成学习小组分散练习,学生就会根据达成目标的需要,自主寻找合作伙伴,尝试动作,体验动作要领,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是指静听讲解和细看示范时队伍的组织。为解决某一动作的难点和细节问题时,便于学生观察理解、思考讨论、仔细琢磨和自由消化,可以让他们自由放开,无拘无束地在规定的教学场地上,只要保证教学的常规秩序,打破原自然教学小组的界限,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选择观察面、方向、角度去听讲解、看示范。如:在技巧:肩肘倒立教学中,为解决两肘关节内夹的细节问题而示范时,为了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清楚该动作,应允许学生,特别是后排和两侧的学生自由移动自己的位置,以选择自己最适合的观察角度。教学组织的灵活性更加发挥创造能力,取到更好的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是数学教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它主要表现在使学生能根据事物的变化,运用已有的经验灵活地进行思维,及时地改变原定的方案,不局限于过时或不妥的假设之中,因为客观世界时时处处在发展变化,所以它要求学生用变化、发展的眼光去认识、解决问题,“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思维灵活性的表现。
数学教学中,“一题多解”是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的一种良好手段,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能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逐步学会举一反三的本领,在教材安排的例题中,有相当类的题目存在一题多解的情况。例初中数学教材第三册《线段中垂线性质》一节中有一例。
在△ABC中,∠ACB=90°,CD⊥AB,D为垂足,
AE是CF的中垂线交BC于E,求证:∠1=∠2
分析:
方法(1):因为∠1与∠CFA互余,
数学教学灵活性研究论文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在他所著的《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种提法,是符合数学教育发展要求的,在数学教育改革的今天,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非常必要。
所谓数学活动是指把数学教学的积极性概念作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思维活动的形式和发展来理解的。按这种解释,数学活动教学所关心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过程,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儿童去研究不同水平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智力。
那么,要想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主要应考虑哪几个问题呢?下面谈谈笔者一些想法。
一、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什么是知识结构?一般人们认为:在数学中,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人们从一定角度出发,用某种观点去描述这种联系和作用,总结规律,归纳为一个系统,这就是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
透析教育资源配置调整的灵活性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中所遇到的难题,最为人所关注的莫过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尤其在政策制订过程中,究竟如何推进教育均衡,常常是人言人殊。围绕教育均衡,在实践中出现了两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当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中从强势地区、学校向弱势地区、学校流动时,这种情况下的教育均衡观通常被称为“削峰填谷”。与此种观点相反,有人提出了基于“造峰扬谷”的教育均衡观,即认为教育系统中的强势地区、学校与弱势地区、学校能够实现双赢,实现共同发展。这两种教育均衡观及取向均有可取之处,但也各有局限性。本文试图对两者的不同取向加以反思,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教育均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一、对两种教育均衡观的反思教育均衡主要是指从各个层面对各级各类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条件,以保障每一个受教育者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川根据这一界定,不难看出教育均衡的关键在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换句话说,就是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弱势方与强势方之间)应实现合理流动。在这过程中,又形成了“削峰填谷”和“造峰扬谷”两种观点。
所谓“削峰填谷”,按照一般的理解,就是平等对待,补偿弱者。这种观点认为,教育均衡是“在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实现;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正常的教育全体之间平等地分配公共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在实践层面上就是一方面对重点学校的资源投入进行控制,一方面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这种教育均衡观源自于对改革开放初期大力发展重点中小学这一政策的纠偏。1977年5月,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确立了基本方向:“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才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自此,我国的教育政策开始以精英教育为主要价值取向,在办学过程中集中建设了一批精英学校。这在当时看来无疑是合理的。
可是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它所导致的教育非均衡化发展成为人们不得不重视的一个问题。
从“削峰填谷”论出发,许多地区通常采取的对策是中小学建设的“标准化”。其做法是按照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制订相应的办学标准。政府通过教育资源向弱势方倾斜的方法,使每所中小学拥有大致相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水平,并能依照办学标准办学。例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农村的办学水平;对城市中小学的薄弱校进行改造、撤并或迁建,增加学校的教学人员编制,使其符合普通中小学学校建设的一般标准。
保险理赔服务:论商业医疗保险理赔服务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保险理赔服务
[摘要]保险业是金融行业,同时也是服务行业,而服务业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在可能的范围内找到让客户满意的方式,理赔服务是保险业各项服务的核心,特别是面对理赔案件愈来愈多的健康保险,就其理赔服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把握好商业医疗保险理赔服务的原则性与灵活性是做到保险公司与客户双赢的关键。
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商业医疗保险是对社会医疗保险的补充。但在目前,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市场还处在初级阶段,远未发挥出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在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应有的作用,主要面临的问题是被保险人的带病投保,挂床住院,医疗方的不规范诊疗,小病大治,所以各家经营健康险的保险公司为了控制赔付率,在理赔实际操作中,通过严格的调查并充分引用相关的依据把不予赔付的项目和内容一一列明。
其实,许多保险公司都会很好的把握理赔的原则性,对于拒赔的项目和内容也都言之有据,但在一些时候,客户并不能完全接受保险公司的理赔结果,虽然保险公司向客户出示了不予理赔的依据,但客户还是认为保险公司的做法太不尽人情,合理但不合情。所以既要让客户满意,又要对公司负责,这是最困扰理赔工作人员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说到底就是如何做到理赔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原则是灵活的基础,而灵活又要以放弃一部份原则为代价,如何把握好这个度,对让公司与客户做到双赢是至关重要的。
一、正确认识商业医疗保险的风险
经营商业医疗保险的风险主要是疾病风险和道德风险,前者是正常的风险,是厘订健康险费率的精算基础,通常保险公司在开发保险产品时还会根据自己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加上一定的系数对该风险做一个前瞻性的技术处理,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发病风险相对稳定,保险公司是能够承受的,对于这样一个风险的防范主要是前期制定条款和厘订费率时需要做的。而道德风险则是不正常的风险,该项风险管控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赔付率,进而决定商业医疗保险是否能健康地发展,所以道德风险才是保险理赔时应重点防范的。
教育资源配置调整的灵活性论文
摘要:教育均衡不能单纯理解为教育资源配置的“削峰填谷”或“造峰扬谷”。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育均衡所涉及的不同要素问存在一定的辩证关系,所以有越要思考三大问题:在量变到质变原则下,如何优化教育资源;在对立统一原则下,如何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在否定之否定原则下,如何灵活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关键词:教育均衡;教育资源配置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进程中所遇到的难题,最为人所关注的莫过于教育的均衡发展。尤其在政策制订过程中,究竟如何推进教育均衡,常常是人言人殊。围绕教育均衡,在实践中出现了两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当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中从强势地区、学校向弱势地区、学校流动时,这种情况下的教育均衡观通常被称为“削峰填谷”。与此种观点相反,有人提出了基于“造峰扬谷”的教育均衡观,即认为教育系统中的强势地区、学校与弱势地区、学校能够实现双赢,实现共同发展。这两种教育均衡观及取向均有可取之处,但也各有局限性。本文试图对两者的不同取向加以反思,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理解教育均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一、对两种教育均衡观的反思教育均衡主要是指从各个层面对各级各类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教育条件,以保障每一个受教育者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川根据这一界定,不难看出教育均衡的关键在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换句话说,就是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弱势方与强势方之间)应实现合理流动。在这过程中,又形成了“削峰填谷”和“造峰扬谷”两种观点。
所谓“削峰填谷”,按照一般的理解,就是平等对待,补偿弱者。这种观点认为,教育均衡是“在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实现;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正常的教育全体之间平等地分配公共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在实践层面上就是一方面对重点学校的资源投入进行控制,一方面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这种教育均衡观源自于对改革开放初期大力发展重点中小学这一政策的纠偏。1977年5月,邓小平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确立了基本方向:“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才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自此,我国的教育政策开始以精英教育为主要价值取向,在办学过程中集中建设了一批精英学校。这在当时看来无疑是合理的。
21世纪冲突法中灵活性高于确定性发展趋势论文
摘要:“概念法学”和“自由法学”的辩争催生了法律确定性和灵活性这对永恒矛盾。法律发展的整个历史就是交替赋予法律更多确定性或灵活性的历史。欧美冲突法在20世纪的不同演变轨迹,体现了人们在法律确定性和灵活性之间寻求平衡的尝试与努力。欧美冲突法的发展历史表明,将灵活性置于比确定性更为重要的地位是当今乃至21世纪冲突法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冲突法;法律选择;概念法学;自由法学;法律确定性;法律灵活性
一、法律确定性与灵活性的法哲学思潮
19世纪初期至中叶,欧洲大陆法学界被“概念法学”之阴影所笼罩。“概念法学”主要源自“德国古典法学”,以萨维尼、普希达和温德夏特等人为代表。“概念法学”认为法院判决是“法律严格之复印”,而法官则“是一部一切按照法律条文含义适用法律之机器”、“宣告法律语言之嘴巴”、“无能力或无意志自行左右自己之生物”。法官判决时,不能加入个人之“利益衡量”、“目的考量”或“价值判断”,仅得纯为逻辑的机械操作。例如,萨维尼主张任何法律问题皆可“依概念而计算”,为形式逻辑演绎之操作。法官的职责在于发现法律、适用法律,绝不容以自己的智慧来创造法律。普希达指出遇到任何法律问题,只需将有关“法律概念”纳入“法律准则”之中,依靠逻辑方法归纳演绎一番即可获得解答。温德夏特宣称法官的职责乃在根据法律所建立的概念,用逻辑推演。法官断案尽往“概念堆里”取之即已足够,无须在“法条”之外另寻他求。
19世纪末叶20世纪初期,“概念法学”遭到了“自由法学”的激烈抨击。“自由法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德国的耶林和坎托罗维茨、奥地利的埃利希、法国的撒来和叶尼等。耶林认为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每条法律规则的产生都源于一种目的,即一种实际的动机。“目的”是全部法律的创造者,是指导未来法学的“导引之星”。因此,法官解释法律不能热衷于抽象的概念游戏,而忘却法律对实际社会生活所负的使命。坎托罗维茨认为法官不仅应该将法律条文应用于各个案件,而且应该在成文法有缺陷的情况下创造法律。埃利希认为每一种制定出来的规则从其本质上来说都是不完整的,而且一旦它被制定出来,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很快就变得过时了。因此,应该根据社会生活的变化,自由地去发现法律。撒来认为法律固然应与社会并行进化,但同时亦不能忘却规范之本质,须求安定。故法律解释必须调和法律的进化性与安定性。叶尼指出人类创造之实证私法难以尽善尽美,必有许多法律漏洞,绝非如概念法学般以逻辑的演绎方法来补充,而应从法律之外科学、自由地探求“活的法律”加以补充。
“概念法学”和“自由法学”的根本差异在于:(1)前者独尊国家制定的成文法,以法典为唯一法源;后者强调法律应为“科学之自由探索”,除法典外,实际社会生活中“活的法律”亦为法源,而且为真正的法源。(2)前者强调法律体系具有“逻辑的完足性”;后者认为法律有漏洞存在。(3)前者对于法律的解释偏重于形式逻辑的操作,排除法官对具体案件的利益衡量及目的考量;后者强调活的法律之探求,法官对于具体案件除运用逻辑的演绎方法外,亦应为利益衡量及目的考量。(4)前者否定司法活动的造法功能;后者肯定司法活动的造法作用。(5)前者认为法学是一门纯粹理论的认识活动,法官无须为价值判断;后者认为法学除理论的认识活动外,亦兼具实践的性格,包括评价的因素在内。
行政管制人性化研究论文
【摘要】行政管制的政策标准、措施及其执行强调统一性。要求统一性的管制理念,体现了行政公平原则。但是在实践中,同一个管制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在不同的受管制对象间呈现出非均衡分布。受相关因素制约,小企业和实体往往很难承受高昂的管制成本。管制政策形式上的统一和一致对待可能引发不公平的结果;管制政策可能成为大企业用来排挤、打击竞争者的工具。因此,管制的统一性必须同时兼顾灵活性,这是行政管制公正性、精细化和人性化的要求。
【关键词】管制;管制灵活性;管制影响分析
【写作年份】2008年
【正文】
一、问题的提出:管制的“灵活性”与公平
行政管制强调管制政策及其实施的统一性。从行政法视角看,这也是平等对待、公平行政的要求。但是,对行政过程的观察表明:同一个管制性的规章、政策、标准等,对受其影响的不同对象,将产生不同的影响。换言之,管制所产生的影响在不同的对象间呈现出非均衡的分布。一般来说,大企业、组织和实体具有更强的承受管制成本的能力和资源,而较小的实体则很难承受高昂的管制成本。正因为如此,在有些情况下,大型实体甚至可能利用管制政策,排斥和打击潜在的较小的竞争者。在这种情况下,管制政策应当对较小的实体和组织予以必要的“灵活性”,这不仅是实质性公平的要求,而且也是现代行政管制过程精细化和人性化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