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关税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02:01: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零关税机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零关税机制现状分析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发展,关税减让,尤其是零关税协议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利用五年的时间已基本实现了其“入世”承诺;非但如此,中国还与某些贸易伙伴签订了零关税协议,进一步降低了其平均关税水平。目前,中国的零关税机制仍处于发展初期,产生了一定的贸易创造效应,但中国仍需更合理、更策略和更有效地发展零关税机制,从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关键词:零关税,经济效应,贸易自由化
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一直致力于逐步降低平均关税水平,实现自己的人世承诺。目前中国的平均关税水平虽仍高于发达国家3.8%的平均关税率,但与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已处于较低的水平;不仅如此,中国与某些贸易伙伴签署的零关税协议又进一步降低了中国的平均关税水平,帮助中国在双边或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中获取更多的优势与利益。
一、中国零关税机制的沿革与现状
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曾屡次遇到零关税问题,而不参加零关税协议是当时中国入世谈判的原则之一。但是,对于《信息技术协议》,中国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调查以及多方权衡,最终决定在1997年加入该协议。经过谈判,我国的信息产业又争取到几年的过渡期来进行调整,从而在2005年1月1日前实现所有的信息技术产品零关税。此后,中国又陆续与几个国家(地区)签署了双边或多边零关税协议,其中较重要的有:
第一,2001年11月,中国和东盟领导人达成了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意向,并于2003年正式开始这项工作。双方决定从2004年起逐步废除6000项产品的关税,在第一批拟废除关税的约600项产品中,涉及了500多种《税则》第一章至第八章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将从2004年1月1日起降低关税.到2006年关税降为零。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最终在2010年或2012年全面落实。在此基础上,中泰两国自2003年10月1日起就决定提前把双方蔬菜、水果贸易的平均关税由目前的30%降为零,这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的第一个“零关税”协议,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零关税机制发展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发展,关税减让,尤其是零关税协议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利用五年的时间已基本实现了其“入世”承诺;非但如此,中国还与某些贸易伙伴签订了零关税协议,进一步降低了其平均关税水平。目前,中国的零关税机制仍处于发展初期,产生了一定的贸易创造效应,但中国仍需更合理、更策略和更有效地发展零关税机制,从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关键词:零关税,经济效应,贸易自由化
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一直致力于逐步降低平均关税水平,实现自己的人世承诺。目前中国的平均关税水平虽仍高于发达国家3.8%的平均关税率,但与某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已处于较低的水平;不仅如此,中国与某些贸易伙伴签署的零关税协议又进一步降低了中国的平均关税水平,帮助中国在双边或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中获取更多的优势与利益。
一、中国零关税机制的沿革与现状
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曾屡次遇到零关税问题,而不参加零关税协议是当时中国入世谈判的原则之一。但是,对于《信息技术协议》,中国通过对相关企业的调查以及多方权衡,最终决定在1997年加入该协议。经过谈判,我国的信息产业又争取到几年的过渡期来进行调整,从而在2005年1月1日前实现所有的信息技术产品零关税。此后,中国又陆续与几个国家(地区)签署了双边或多边零关税协议,其中较重要的有:
第一,2001年11月,中国和东盟领导人达成了在10年内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意向,并于2003年正式开始这项工作。双方决定从2004年起逐步废除6000项产品的关税,在第一批拟废除关税的约600项产品中,涉及了500多种《税则》第一章至第八章的农产品,这些农产品将从2004年1月1日起降低关税.到2006年关税降为零。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计划最终在2010年或2012年全面落实。在此基础上,中泰两国自2003年10月1日起就决定提前把双方蔬菜、水果贸易的平均关税由目前的30%降为零,这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的第一个“零关税”协议,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意义和不足
摘要:《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生效后,两国经济关系迈上新台阶。本文拟结合中韩双边贸易发展背景,试探讨中韩FAT对双方经贸往来的积极意义,并研究其仍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两国企业抓住机遇、共同发展给出参考。
关键词:中韩;自由贸易协定;意义;不足
党的十七大后,我国把自由贸易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要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韩国自2003年将国家间自由贸易协定(FTA)列为国家外交战略。韩国总统朴槿惠就任后对负责对外经贸(含FTA协商)机构进行了专业化改革,更加凸显对经贸和国际关系的重视。2012年5月中韩自贸协定谈判正式启动。在当年11月于北京举行的APEC会议上,两国元首宣布结束中韩自贸区谈判,进入推进落实阶段。2015年6月,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与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长官尹相直签署《中韩自贸协定》。同年11月经韩国国会批准,12月20日正式生效。
一、双边贸易快速发展为自贸协定出台打下基础
2000-2014年,中韩贸易增长了8倍,贸易总额从312亿美元跃升至2354亿美元,中国在韩国对外贸易中的占比从9%上升到12%,成为了韩国的最大进口和出口对象。双边服务贸易总额从2000年的46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的361亿美元,年均增长约7%。占韩国对外服务贸易总额的16%,仅次于美国的21%。韩国对华服务贸易出口自2000年以来每年平均增长21%。过去20年内中,韩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349%,其中对华投资增长了6倍。2014年,韩国对华直接投资占所有外商投资的18.4%,大多集中在移动通讯和IT生产设备方面,同时也开始更多关注中国消费需求,如化妆品等。
二、协定对促进两国经贸往来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RCEP下中日经贸关系探讨
[摘要]在新冠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的背景下,通过RCEP,中日经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给中日经贸关系带来许多新的机遇,极大地促进两国经贸合作。在RCEP的历史背景下,有利于构建稳定经贸格局,深化多方贸易关系,降税安排创造新机遇,拓展投资与服贸领域合作,货物贸易有望扩大。为加强中日经贸合作,促进中国和日本双方合作共赢,应妥善解决贸易摩擦问题,加快中日投资发展进程,推动中日产业优势互补。
[关键词]RCEP;中日经贸关系;研究
一、引言
在全球政局、经济格局的变动和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的蔓延下,对中国而言,抓住进一步扩大开放的机会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变局的重要方式。2012年,RCEP协定由东盟启动,经过多方8年31轮的协商后达成协议,不仅仅作为推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中最为重要的成果,也是在外部环境复杂化背景下,给中日双方的国际贸易合作带来强劲动力。未来,RCEP的签署会给中日经贸关系带来了许多利好因素,中日双方经贸合作关系也会将RCEP作为契机,迎来更多的新机遇。
二、中日经贸关系发展现状
(一)经贸合作
我国与外国自由贸易协定法律问题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协定
[论文摘要]中国与智利签订和实施自由贸易区协定结束了中国与拉美国家没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历史,具有里程碑意义。与其他自由贸易区协定相比,其结构是体例上更为严谨,内容表述上更为精炼,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区协定提供了范本和借鉴作用。
2005年11月18日,中国政府与智利政府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智利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协定》),是中国同拉美国家建立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结束了中国与拉美国家没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历史,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与智利签订和实施自由贸易区协定不仅有助于加强两国政治、经贸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促进双边贸易的迅速增长和投资领域的合作,也为推动南南合作树立了典范。该《协定》于2006年10月1日起开始付诸实施,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区协定提供了范本和借鉴作用。与此同时,也为中智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一、中国与智利自由贸易协定的出台背景及其意义
中国与智利的友好关系由来已久。我国之所以选择智利作为签署第一个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首要的原因是两国在政治上的互信。智利是南美国家中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第一个支持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国家,拉美第一个率先和中国签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的国家,也是第一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现在又是与中国第一个开展双边自贸区谈判而且签署贸易协定的拉美国家。从这个意义说,智利在拉美国家中确实与众不同,它对中国始终表示了一种很友好的政治上的诚意,这种友好关系源远流长。
智利是一个法制健全的贸易自由化的国家,与中国合作关系也非常密切。2002年6月,我国提议与智利开始自由贸易区协定的谈判,2004年1月至10月中国与智利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可行性进行研究,2005年11月18日,在APEC高峰会议双边接触中,智利总统与中国国家主席宣布FTA的谈判正式启动。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与智利政府签署了关于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体育总局与智利体育局合作协议、关于禽肉贸易检验检疫的议定书、关于建立检验检疫磋商机制的合作备忘录、中国旅游团队赴智利旅游实施方案的谅解备忘录、加强两国经贸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卫生与医学合作框架协议等一系列合作文件,为两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有利的法律条件。2005年1月至10月两国分别在北京、无锡和圣地亚哥举行五轮会谈,于2005年11月在韩国高峰会议上中国商务部长与智利外交部长签署了FTA协议。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食品的影响
摘要:随着RCEP的签署与全面实施,我国与东盟的关税壁垒逐渐消失,但是东盟的TBT/SPS通报逐年增加,技术性贸易壁垒愈加严苛,导致我国出口企业直接遭受巨额损失。但是中国和东盟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在此国际形势和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了解并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促进中国食品农产品出口和双方贸易便利化有着积极的影响。东盟十国的食品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为认证管理、进口许可证、检测结果认可和标签审核等规定,为此,建议我国建立健全政府、行业协会、生产企业、贸易企业多元化主体参与的战略机制。
关键词:RCEP东盟;技术性贸易壁垒;食品农产品
一、前言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食品农产品贸易不仅关乎着国计民生,也是我国对外经济的重要支柱,同时有助于我国产业规范化发展,在促进农业和食品业升级和动能转换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往我国对农业贸易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的重点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更多的在于消除加工技术和水平差异造成的贸易保护。但是自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成立以来,东盟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对象,而且贸易规模和贸易份额逐年提高,2020年东盟超过欧盟首次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也连续12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的绝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还是以出口贸易为主导,在出口产品中农业产品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进出口农业贸易政策以扩大出口和抑制进口为导向。东盟各国农业经济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为了防止进口食品农产品对国内农业体系造成冲击而设置了严苛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这些正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农业贸易的重要障碍。作为我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东盟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一步了解东盟十国的农业法律法规,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分析和研判,采取有效应对,有助于促进我国外贸发展和贸易便利化。
二、东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食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一)东盟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双边贸易的总体影响
国际法环境下中国文物保护的创新思路论文
摘要:由于意识到文物在塑造共同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保护文物则体现了对国家、民族历史和传统的尊重,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建立文物保护的有效机制,这一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文物资源丰富且在历史和现实中遭受严重文物流失的国家来说尤为重要。本文对完善中国的文物保护提出了一些思路,例如应建立文物保护的激励机制,规范文物收藏和拍卖,实施开明的文物出口政策,促进文物保护中的公众教育与公众参与并加强文物保护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文物保护完善策略中国
文物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或群体的成就、价值和信仰,在塑造共同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护文物是对国家、民族历史和传统的尊重,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因此,建立文物的保护机制,制止文物的非法流转,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在情理之中了。具有五千年璀璨历史文化的中国蕴藏着丰富的文物资源,中国文物流失的历史让人痛心,文物非法流转的现实让人堪忧。保护现有的文物,遏制文物的进一步非法流转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新世纪的中国应在文物的保护方面有所作为。借鉴国际经验,完善中国的文物保护制度,坚持文物领域的国内保护与国际交流并行,应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
一、建立文物保护的激励机制
(一)鼓励上交新发现文物
根据我国2002年《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发现文物及时上报或者上交,使文物得到保护的,将由国家给予“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尽管法律明确规定对主动上交发现文物者进行物质奖励,但多数情况下这种奖励只是“名义上”或者“象征性”的,无法激励文物的发现者积极上交。在一些国家,例如韩国,根据法律,发现文物也必须上报有关权力机关。对发现者的补偿视文物发现地的权属而定。如果发现地属国有土地,则发现人获得的补偿数额是文物价值的一半;如果土地属私人财产,则土地所有人和发现人各得文物价值一半的补偿额。根据韩国的经验,有学者认为,“政府给予发现人较高的价格补偿是阻止走私和非法交易的最好方法。”为鼓励上交新发现文物,应该通过激励机制向文物的善意发现者支付合理的现金补偿。尽管补偿金不一定与发现文物的市场价格相同,但如果政府给予的奖励接近文物发现者可能从黑市交易中获得的非法收益,文物的发现者也必定乐意上交,因为这毕竟是合法行为。
国际法背景下我国文物保护完善制度改革论文
【内容提要】由于意识到文物在塑造共同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保护文物则体现了对国家、民族历史和传统的尊重,越来越多的国家致力于建立文物保护的有效机制,这一点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文物资源丰富且在历史和现实中遭受严重文物流失的国家来说尤为重要。本文对完善中国的文物保护提出了一些思路,例如应建立文物保护的激励机制,规范文物收藏和拍卖,实施开明的文物出口政策,促进文物保护中的公众教育与公众参与并加强文物保护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文物保护完善策略中国
文物体现了一个国家、民族或群体的成就、价值和信仰,在塑造共同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保护文物是对国家、民族历史和传统的尊重,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因此,建立文物的保护机制,制止文物的非法流转,就显得尤为重要也是在情理之中了。具有五千年璀璨历史文化的中国蕴藏着丰富的文物资源,中国文物流失的历史让人痛心,文物非法流转的现实让人堪忧。保护现有的文物,遏制文物的进一步非法流转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新世纪的中国应在文物的保护方面有所作为。借鉴国际经验,完善中国的文物保护制度,坚持文物领域的国内保护与国际交流并行,应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
一、建立文物保护的激励机制
(一)鼓励上交新发现文物
根据我国2002年《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发现文物及时上报或者上交,使文物得到保护的,将由国家给予“精神鼓励或者物质奖励”。尽管法律明确规定对主动上交发现文物者进行物质奖励,但多数情况下这种奖励只是“名义上”或者“象征性”的,无法激励文物的发现者积极上交。在一些国家,例如韩国,根据法律,发现文物也必须上报有关权力机关。对发现者的补偿视文物发现地的权属而定。如果发现地属国有土地,则发现人获得的补偿数额是文物价值的一半;如果土地属私人财产,则土地所有人和发现人各得文物价值一半的补偿额。根据韩国的经验,有学者认为,“政府给予发现人较高的价格补偿是阻止走私和非法交易的最好方法。”为鼓励上交新发现文物,应该通过激励机制向文物的善意发现者支付合理的现金补偿。尽管补偿金不一定与发现文物的市场价格相同,但如果政府给予的奖励接近文物发现者可能从黑市交易中获得的非法收益,文物的发现者也必定乐意上交,因为这毕竟是合法行为。
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规模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分析了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现状,特别是法律制度、组织框架、运行机制方面的特点和内部走向一体化、外部更趋开放性的特点;继而在评述其成就和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正在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践,提出了若干设想与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法、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模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议与启示
一、从东盟到东盟自由贸易区
(一)东盟的发展
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EAN),成立于1967年。最初的成员国为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菲律宾,文莱1984年加入(以上通称之为“东盟六国”或“东盟老成员国”)。尔后,越南1995年、老挝和缅甸1997年、柬埔寨1999年相继加入(以上四国通称之为“东盟新成员国”)。至此,山水相连、互为邻邦的东南亚十国均已成为东盟正式成员。
东盟所做的第一个方面的努力,是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安全。从1976年东盟首脑会议通过的《东盟协调一致宣言》到1976年签订、1987年和1998年两次修改的《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都旨在“促进该地区各国人民间的永久和平、友好和合作,以加强他们的实力、团结和密切关系”。经过不断努力,形成了以求同存异、循序渐进为原则的、被国际社会广泛称道的“东盟方式”(ASEANWay)。“东盟方式”所体现的不干涉内政和协商一致的原则,又使东盟各国之间增加了理解与互信,解决了成员国之间的某些矛盾。东盟“在本地区问题上采取符合亚洲价值观的方式解决矛盾与冲突;对外,则用一个声音说话”。(注:参见EstrellaD.Solidum,"TheRoleofCertainSectorsinShapingandArticulatingtheASEANWay"inR.P.Anand&PurificacionV.Quisumbing(eds.)ASEANlearningInstitute,1981,P132-133.)近年来,东盟更是不断加强政治与安全合作,包括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9.11”之后,东盟各国在反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方面更加紧密联手。因而,大大提高了本地区的国际地位。
政策调整入世研究管理论文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同主要贸易伙伴就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谈判达成双边协议,有望在2000年成为WTO成员。这将是中国迈人新世纪,推进改革开放的又一个里程碑,以此为契机,政府需要对不符合WTO规则的政策法规进行调整,改变对经济贸易的管理方式,为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
一、中国需要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
(一)经济开放度的国际比较
如果用出口与GDP的比率和占世界出口的份额来衡量,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确实比20年前有了明显的提高。1978年中国的出口仅相当于GDP的5%,而1998年这一比率已超过了20%。中国占世界出口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0.78%,提高到了1988年的3%。不过,除了1994年,中国的出口依存度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周边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
大国经济由于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国内市场和资源,贸易依存度一般要比小国低。国内一些学者也认为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已高于美国、日本、印度和巴西,如果继续提高开放程度,会因贸易条件的恶化,造成资源外流。不过,中国的贸易依存度有可能被高估,据世界银行专家分析,中国的非贸易产品价格被低估了,按购买力平价对GDP进行调整后,中国实际的贸易依存度应下调10个百分点,高于印度,相当于巴西的水平。
(二)市场过度保护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