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01:54: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灵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灵感

探究绘画创作灵感的源泉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绘画创作灵感的源泉,认为灵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文化底蕴;来源于勤奋;来源于独立思考;来源于个性。其次描绘了本人对灵感的一些看法和自身体会。最后论述了绘画的艺术展现以及灵感与艺术展现技法的关联。笔者认为绘画表现技法基本功的深化和积累可以帮助画家发现思想潜意识中的可燃点,从而增加了突发的灵感所诱燃的机率,增加了灵感出现的机会。

关键词:灵感来源创作思维积累展现

1灵感源于生活

画家必须深入生活,随时留心观察自然景色、周围环境、各阶层人物、各民族风情、各种建筑、社会现象、特别是人情世故、风俗习惯、历史渊源等。将这些观察、感受、分析、研究的信息储存在脑海中,形成许多艺术显现,成为日后创作的积淀。伴随着创作思路,逐渐从已有的积累中迅速地搜索出有关信息,并将其范围逐渐缩小,向创作思维靠拢、逼近、诱出若干思想火花,当突然爆发出一个偶然的奇想时,点燃了整个思路而突然贯通,形成灵感。这就是灵感产生的过程,生活中看到的景物,有的当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有的是一时没悟出合适的表现形式。在冥思苦想进行创作的构思时,这些潜藏在脑海深处的东西,在翻阅速写的偶然启示下,会突然爆发出来。如果创作时没有真实甘受,就应该放下画笔去感受生活,等充实后再回到画架前。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灵感的源泉,一切灵感都是生活经验的产物。所以说生活的积累是产生灵感的基础源泉。

2灵感源于文化底蕴

艺术各门类是相通的、交叉的、互动的,文学、诗歌、绘画、音乐、雕塑、舞蹈、建筑都有相互融通和渗透的界面。文学的美和境界有助于提高绘画的品味。诗歌与绘画更是关系密切。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作品既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中的标题音乐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既是音画,以音乐语言表现田园风光。雕塑的表现手法也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舞蹈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生动绚丽的舞姿是绘画的丰富素材。叶浅予的画表现舞姿最为传神。建筑艺术中的对称、高耸、曲线、直线的协调、凝重、流畅等要素对绘画都有借鉴价值。作为一个画家,要对文学、诗歌、音乐、舞蹈、建筑等学科都要涉猎,加深研究以拓宽自身的文化底蕴。

查看全文

诠释绘画的灵感与艺术表达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绘画创作灵感的源泉,认为灵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文化底蕴;来源于勤奋;来源于独立思考;来源于个性。其次描绘了本人对灵感的一些看法和自身体会。最后论述了绘画的艺术展现以及灵感与艺术展现技法的关联。笔者认为绘画表现技法基本功的深化和积累可以帮助画家发现思想潜意识中的可燃点,从而增加了突发的灵感所诱燃的机率,增加了灵感出现的机会。

【关键词】灵感来源创作思维积累展现

1灵感源于生活

画家必须深入生活,随时留心观察自然景色、周围环境、各阶层人物、各民族风情、各种建筑、社会现象、特别是人情世故、风俗习惯、历史渊源等。将这些观察、感受、分析、研究的信息储存在脑海中,形成许多艺术显现,成为日后创作的积淀。伴随着创作思路,逐渐从已有的积累中迅速地搜索出有关信息,并将其范围逐渐缩小,向创作思维靠拢、逼近、诱出若干思想火花,当突然爆发出一个偶然的奇想时,点燃了整个思路而突然贯通,形成灵感。这就是灵感产生的过程,生活中看到的景物,有的当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有的是一时没悟出合适的表现形式。在冥思苦想进行创作的构思时,这些潜藏在脑海深处的东西,在翻阅速写的偶然启示下,会突然爆发出来。如果创作时没有真实甘受,就应该放下画笔去感受生活,等充实后再回到画架前。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灵感的源泉,一切灵感都是生活经验的产物。所以说生活的积累是产生灵感的基础源泉。

2灵感源于文化底蕴

艺术各门类是相通的、交叉的、互动的,文学、诗歌、绘画、音乐、雕塑、舞蹈、建筑都有相互融通和渗透的界面。文学的美和境界有助于提高绘画的品味。诗歌与绘画更是关系密切。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作品既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中的标题音乐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既是音画,以音乐语言表现田园风光。雕塑的表现手法也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舞蹈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生动绚丽的舞姿是绘画的丰富素材。叶浅予的画表现舞姿最为传神。建筑艺术中的对称、高耸、曲线、直线的协调、凝重、流畅等要素对绘画都有借鉴价值。作为一个画家,要对文学、诗歌、音乐、舞蹈、建筑等学科都要涉猎,加深研究以拓宽自身的文化底蕴。

查看全文

作文灵感来源分析论文

[内容]

大多文章认为灵感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且是神秘莫测、不可名状的,或说是祖上的遗传基因的作用,甚或说是神赐的、天赋的、不可企及的。古典作品上说得神妙莫及,如“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凝神静坐,忽而顿悟”。文论家说到灵感,大多只对经验的描述:它常常在长期的寻求探索中“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灵感来时文思泉涌,顺畅如流,得心应手;消失时意志消散,文思冷涩,笔下艰难。总之,人们谈及灵感便在羡慕之余望而却步,使灵感终归在神秘的光环中令人可望而不可知。

其实,灵感并不神秘,是完全可道清说明的。灵感思维是人们对自在之物的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从心理学角度讲,人脑的全部思维活动为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又称潜意识)。形象思维用表象去思考。抽象思维用概念去思考,二者都是在经过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程序之后转入不直接接受意识支配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因此,其感觉、知觉、表象、想象是灵感来源的必不可少的意识阶段,它是无意识阶段的基础和前提,换句话说,灵感来源于长期观察和思考。当然,灵感是朦胧状态中以直觉接通媒体而不是用概念和逻辑、思维和表象,但它并不是直觉,即使是,也是一种特殊情形的直觉。明确了这一点,对于我们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或许有人认为灵感之出是瞬息的,难以预测且稍纵即逝,何谈训练呢?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尽管灵感是随机的、突如其来的,但它毕竟经过了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突变,不再拘泥于原来的框框,对事物形成了全新的认识,这种创造思维能力体现是可以通过思维能力的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得以形成的,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因此,认知了其来源,只要经过扎实而科学的训练,是完全可以成为每个学生的思想武器的。

一、广泛积累知识是灵感来源的“泉眼”。

有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进行长期的广泛的知识积累才有可能在实际运用中触发而产生瞬间的灵感。一方面,要广泛积累生活素材。它不单是家庭、学校、社会的真人真事真场面,可以广泛接收电视、广播、报刊、图书中的知识信息,以至于他人的讲述、偶尔的发现,从直接到间接接受。同时,并非单从语言文学角度,而是从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广泛采集。另一方面,是重视思想、观点的积累。灵感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道理或一般规律,这种道理或规律是从生活实践中领悟出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因而要有的积累。其一是来自教材。议论文中常饱含辨证分析的力量,记叙文中常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对生活的领悟。如《卖油翁》中卖油翁对陈尧咨“发矢十中八九”和自己酌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得出感悟“惟手熟尔”。其二是来自生活。在《记一次野炊》的作文课上,有学生写:山上煮牛肉面条时,锅上层,面条丝纹不动,但已闻到锅底面条烧焦的味儿;当吃着“焦面”时却才记起未下盐巴等调料。同时几人写到这情节,只一学生在末尾写道:什么事情,不经过自己实践是难有深刻理解的。这次野炊,让我懂得了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的道理。可见,生活无不给学生以广泛的滋养。教师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只有训练出敏锐而具有透视力的眼光,才能捕捉到生活的真善美,增加生活积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

查看全文

作文灵感来源探讨论文

大多文章认为灵感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且是神秘莫测、不可名状的,或说是祖上的遗传基因的作用,甚或说是神赐的、天赋的、不可企及的。古典作品上说得神妙莫及,如“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凝神静坐,忽而顿悟”。文论家说到灵感,大多只对经验的描述:它常常在长期的寻求探索中“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灵感来时文思泉涌,顺畅如流,得心应手;消失时意志消散,文思冷涩,笔下艰难。总之,人们谈及灵感便在羡慕之余望而却步,使灵感终归在神秘的光环中令人可望而不可知。

其实,灵感并不神秘,是完全可道清说明的。灵感思维是人们对自在之物的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从心理学角度讲,人脑的全部思维活动为有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又称潜意识)。形象思维用表象去思考。抽象思维用概念去思考,二者都是在经过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程序之后转入不直接接受意识支配的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因此,其感觉、知觉、表象、想象是灵感来源的必不可少的意识阶段,它是无意识阶段的基础和前提,换句话说,灵感来源于长期观察和思考。当然,灵感是朦胧状态中以直觉接通媒体而不是用概念和逻辑、思维和表象,但它并不是直觉,即使是,也是一种特殊情形的直觉。明确了这一点,对于我们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或许有人认为灵感之出是瞬息的,难以预测且稍纵即逝,何谈训练呢?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尽管灵感是随机的、突如其来的,但它毕竟经过了感性到理性的认识突变,不再拘泥于原来的框框,对事物形成了全新的认识,这种创造思维能力体现是可以通过思维能力的长期坚持不懈的训练得以形成的,所谓“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因此,认知了其来源,只要经过扎实而科学的训练,是完全可以成为每个学生的思想武器的。

一、广泛积累知识是灵感来源的“泉眼”。

有道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进行长期的广泛的知识积累才有可能在实际运用中触发而产生瞬间的灵感。一方面,要广泛积累生活素材。它不单是家庭、学校、社会的真人真事真场面,可以广泛接收电视、广播、报刊、图书中的知识信息,以至于他人的讲述、偶尔的发现,从直接到间接接受。同时,并非单从语言文学角度,而是从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广泛采集。另一方面,是重视思想、观点的积累。灵感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道理或一般规律,这种道理或规律是从生活实践中领悟出的,而不是凭空产生的,因而要有的积累。其一是来自教材。议论文中常饱含辨证分析的力量,记叙文中常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对生活的领悟。如《卖油翁》中卖油翁对陈尧咨“发矢十中八九”和自己酌油“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得出感悟“惟手熟尔”。其二是来自生活。在《记一次野炊》的作文课上,有学生写:山上煮牛肉面条时,锅上层,面条丝纹不动,但已闻到锅底面条烧焦的味儿;当吃着“焦面”时却才记起未下盐巴等调料。同时几人写到这情节,只一学生在末尾写道:什么事情,不经过自己实践是难有深刻理解的。这次野炊,让我懂得了自己动手才能丰衣足食的道理。可见,生活无不给学生以广泛的滋养。教师要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只有训练出敏锐而具有透视力的眼光,才能捕捉到生活的真善美,增加生活积累。积之愈厚,发之愈佳。

此外,积累素材必须辅之以记诵,即用笔随时“记”下来,有些内容还要熟读成“诵”。如典型例子(人和事)、名言(诗、文)、警句、谚语、格言、生动的口语、佳句、精彩的描绘片断、有特色的顺口溜、含意隽永的解说词、名联等。诚然仔细体会和玩味,是吸收的过程,让材料料熟于心,在头脑里活起来,以备用时之需,作文时得心应手,随意驱遣。运用,是积累的目的,既是积累之果,又是积累深入的过程。

查看全文

探讨绘画的创作灵感和艺术表现特征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绘画创作灵感的源泉,认为灵感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文化底蕴;来源于勤奋;来源于独立思考;来源于个性。其次描绘了本人对灵感的一些看法和自身体会。最后论述了绘画的艺术展现以及灵感与艺术展现技法的关联。笔者认为绘画表现技法基本功的深化和积累可以帮助画家发现思想潜意识中的可燃点,从而增加了突发的灵感所诱燃的机率,增加了灵感出现的机会。

关键词:灵感来源创作思维积累展现

1灵感源于生活

画家必须深入生活,随时留心观察自然景色、周围环境、各阶层人物、各民族风情、各种建筑、社会现象、特别是人情世故、风俗习惯、历史渊源等。将这些观察、感受、分析、研究的信息储存在脑海中,形成许多艺术显现,成为日后创作的积淀。伴随着创作思路,逐渐从已有的积累中迅速地搜索出有关信息,并将其范围逐渐缩小,向创作思维靠拢、逼近、诱出若干思想火花,当突然爆发出一个偶然的奇想时,点燃了整个思路而突然贯通,形成灵感。这就是灵感产生的过程,生活中看到的景物,有的当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有的是一时没悟出合适的表现形式。在冥思苦想进行创作的构思时,这些潜藏在脑海深处的东西,在翻阅速写的偶然启示下,会突然爆发出来。如果创作时没有真实甘受,就应该放下画笔去感受生活,等充实后再回到画架前。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灵感的源泉,一切灵感都是生活经验的产物。所以说生活的积累是产生灵感的基础源泉。

2灵感源于文化底蕴

艺术各门类是相通的、交叉的、互动的,文学、诗歌、绘画、音乐、雕塑、舞蹈、建筑都有相互融通和渗透的界面。文学的美和境界有助于提高绘画的品味。诗歌与绘画更是关系密切。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的作品既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音乐中的标题音乐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乐既是音画,以音乐语言表现田园风光。雕塑的表现手法也与绘画有许多相通之处。舞蹈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生动绚丽的舞姿是绘画的丰富素材。叶浅予的画表现舞姿最为传神。建筑艺术中的对称、高耸、曲线、直线的协调、凝重、流畅等要素对绘画都有借鉴价值。作为一个画家,要对文学、诗歌、音乐、舞蹈、建筑等学科都要涉猎,加深研究以拓宽自身的文化底蕴。

查看全文

专业演讲技巧;起草文稿的灵感信息法

专业演讲技巧 在文稿起草之前和起草中间,有一个重要的心理现象,这就是灵感。在起草之前产生的灵感,可以称为整体结构灵感,是产生文章整体的契机。而在起草中间产生的灵感,不断涌现,可以称为部分灵感,或灵机、灵气等,是形成文章实体的生机。不论是起草文学作品,还是起草论文,都要有灵感的参与,否则必定流于平庸。还可以说,只要是创造性的操作,必定产生灵感。

灵感,是最高级生命刹那间独创性极强的表现,它是在人脑意识层面积聚大量信息并在潜意识中隐信息随时涌出的可能之后,往往在巨大的情绪高涨的推动下,或者在理性约束力大大减少的情况下,由于一个途径不一的关键信息的加入,所有信息迅速沟通形成一种创造性有机体。古今中外,人们对灵感这一神秘现象进行了探究。我国古代称为“兴会”、“机遇”、“感兴”、“灵机”、“神遇”和“顿悟”等。灵感的特点是稍纵即逝。灵感是建立在思维势态和大量信息的必然性上的偶然性,正如梦一般,难以再现。作者必须在灵感出现时,快速地记录下来。

产生灵感的关键信息,途径不一,大致可以分为:

A.外界信息。伟大的古典物理学家牛顿散步中苦苦思索,只因一个苹果的落地,茅塞顿开,豁然贯通,发现了万有引力。列夫·托尔斯泰看到路边一种生命力顽强的植物——牛蒡,联想到一个民族英雄,于是写出了中篇小说《哈吉·穆拉特》。唐代李商隐的诗“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其中可以看出诗人看到夕阳这一信息后陡然联想到大唐帝国的没落,写出了这首意象雄浑的小诗。

B.思维信息。在苦思冥索中,潜意识的大海里突然跃出一个信息,使已有的多种信息一下子沟通,形成一个创造性整体。大科学家阿基米德绞尽脑汁,苦求多时,在洗澡时却忽然来了灵感,高兴得不顾一切地冲上街道大喊;柯岩一直想写一首怀念的诗,感情十分真挚,却苦于构思平常,“突然,我想到我们的民族有一个为逝者喊魂的习俗……”于是,《,你在哪里?芽》这一反映全国人民心声的绝唱诞生了。论文、哲理诗的写作往往更多地出现这一类信息,造成顿悟型灵感。

C.启迪信息。郭沫若说他创作是“先看大家之作”,目的是得一点“暗示”,促进“兴趣”。他还坦率地说:“我有一个秘诀,就是多看作品,用人家的构思,套自己的生活。”欣赏郭诗,多方比较,明显可以看出他向歌德、泰戈尔和惠特曼借鉴摹仿或者说从中提取启迪信息。许多作者还从别的艺术意象中找启迪信息。诗人白居易从音乐中获得灵感,写出《琵琶行》。杜甫、苏轼等写了很多题画诗。文章摹仿、艺术意象等都能成为启迪信息产生的来源。

查看全文

试议服装设计寻找灵感的途径

一、服装设计灵感

服装设计灵感是设计师在设计服装时的构思过程开始的启发,是产生服装设计思路的指引,是一切服装设计的源头。当下社会中,服装种类多种多样,其在设计中融入了各种不同的元素与风格,而这些元素与风格的源头,即为服装设计的灵感。服装设计灵感在服装设计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好的灵感往往会造就一件举世闻名的服饰。世界著名的法国设计大师皮尔·卡丹,曾从大自然的花卉中寻找灵感,创作出一组如花似玉的花神女装。伊夫·圣·洛朗的设计作品风格新颖别致,这与他周游全世界综合东西南北各种设计风格的设计方法是分不开的。在他的代表作品中有热情洋溢的西班牙风格,也有庄重典雅的中国风格;有纯情奔放的非洲风格,也有高贵华美的俄罗斯风格;有色彩绚丽的毕加索式套装,也有蒙德里安简洁明快的色彩与线条配成的着装等等。这些例子都充分证明,好的创作灵感对于服装设计的巨大作用。

二、服装设计中灵感来源的途径

(1)从历史文化中寻求服装设计灵感。人类社会历史从原始社会开始已有二、三百万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有五、六千年。各种文化及艺术源远流长。服饰历来反映它所处的世界,反映着时代价值,是时代的象征,直接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所以研究历史可以从中诱发出新的设计灵感。历史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炫美的壁画、大气的青铜方鼎、清秀的青花瓷韵、浑朴的书法、优美的国画等等。在前人积累的文化遗产和审美趣味中,可以提取精华,使之变成设计服装的灵感来源。这种方法在成功的设计中不胜枚举,例如:取材于远古题材的获奖作品“秦俑”、“青铜时代”“战魂”等。

(2)从民间艺术中寻求服装设计灵感。传统、民间艺术是我国上下五千年文化艺术的珍宝,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其中的许多奥妙之处仍值得现代服装的借鉴。世界的每一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风俗、文化。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节日:“泼水节”、“女儿会”、“架桥节”等,这些风俗是民众生活中深层次的文化,它既反映了物质文化特征,也反映出群体的历史传承,即精神文化特征,而往往服装装饰就是这种反映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另外,民间的手工艺品也是服饰的来源,例如:贵州的蜡染、东阳的木雕、苏州的刺绣等,其中一个造型、一个图案、一朵绣花、一组配色等都是很有特点的素材,经常给创作者以每秒的灵感,例如:第四届兄弟杯大赛中一举夺魁的金奖作品剪纸儿,该设计用羊皮和纸相结合,平面剪纸和立体剪纸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将民间艺术表现的淋漓尽致。

(3)从姊妹艺术中寻求服装设计灵感。音乐、舞蹈、建筑、摄影、书法等即为姊妹艺术,它们是服装设计最主要的灵感来源。艺术中的许多语言是相通的,尤其在这些姐妹艺术中,包含着许多服装上所需要的信息。姊妹艺术与服装的流行和发展有不解之缘,服装也被称为“凝固的音乐”、“流动的建筑”、“绚丽的绘画”、“变幻的电影”等。在世界时装中心的巴黎,时装被列为第八艺术。在高级手工时装会中和著名时装设计师的作品中,借鉴多种艺术形式而设计的力作屡见不鲜。有些设计师是学建筑出身的,他们往往做得很成功,那是因为在建筑设计的学习中所培养起来的空间感知力在服装设计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建筑设计师的空间感知能力包括视觉空间判断、空间建构的空间方位设置等。这些能力是以其主体的大脑中的认知加工模式为中介的,无论是看到一种建筑物还是在设计一种建筑物之前,其头脑里就已形成了一个设想的建筑,这个表象是唯美的、合情合理的一种认知模型,当建筑师转向服装设计时,就会有意无意地以这种模式来设计服装,表现为良好的空间感知力。例如:在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伊夫·圣洛朗先后推出的西班牙艺术的、俄罗斯古典艺术的、中国古典艺术的系列服装,还有源于毕加索绘画艺术的套装,蒙德里安冷抽象艺术系列装和欧普艺术系列装等。在赫本从影的30多年里,纪梵希一直为她设计不同角色的电影服装,长期的合作,也使纪梵希不断从影视艺术里吸取灵感,用于创作。

查看全文

艺术设计灵感分析论文

构思是设计的灵魂。人在构思过程中,思想是以模糊的形象出现的,而这一形象在成为具体的形态的过程中,有一个叫“第六感”的东西在影响它,这可称为“灵感”,因此,构思实际上是在想象和灵感的基础上,同设计师以往的经验、知识、技巧结合,并加以提炼、推理,最终塑造出新艺术形象的过程。

设计构思,不仅要考虑本质功能,而且还要考虑视觉美的传达,是设计师全身心投入创造活动的结晶。一个设计师仅有熟练的制作技能,而缺乏设计构思能力,其艺术作品是不会有视觉感召力的,是不会成功的。那么设计的深理何在呢?其实它是在社会、在人生、在人性、在大千世界的千变万化之中的。设计需要灵感,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对于设计师而言,灵感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活动,没有灵感也就没有创作。笔者认为,灵感实际上是设计师潜意识的直觉性顿悟,是一种突然发现的心理奇迹,它预示着创造的来临。灵感不是从天而降的,它来源于任何地方,也产生在任何时刻。

灵感来源于自然界的各种形态

从原始社会至今,从人类开始有设计起,自然界的人物、动物、植物、矿物、风景、天文、器物、文字等等便成为设计的对象且被当做主要的造型。在中国古代,除了龙、凤图案外,山、云、水、花、草及孔雀、仙鹤、燕子、鱼、鸳鸯、蝴蝶等等都被用在设计上;在古埃及的设计作品中尤喜使用纸草、莲花等植物和圣甲虫、眼镜蛇等动物图案;在古希腊、罗马的造型与艺术中,也常借用月桂树、常青藤、葡萄等植物。直至今天,不论是哪个艺术流派,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仍是设计的重要元素并对之加以充分利用。

灵感来源于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

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生产的集约化、组织形式的军事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标准化,设计的商业性特质越来越浓厚,设计已不再局限于某一国度、某一民族、某一社会阶层之间的模仿现象,而是向更大规模、更广范围、更多速度、更短周期的方向加速发展。设计的灵感来源无限拓展。首先,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绘画、雕塑、建筑等人类文明的丰富宝藏常常带给设计师无穷的创作灵感。其次,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传统色彩装饰的启示、传统造型艺术的精髓、传统纹样的千变万化都对设计者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工艺的悠久与精湛是设计者灵感的来源。再次,各种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肌理的奇异效应,比如说陶瓷、塑料、贝壳、金属、有机玻璃、铝、乙烯、合成树脂等材料,都给现代设计创作带来了新的灵感。

查看全文

艺术创造灵感来源分析论文

摘要:人的生存形式决定着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人的世界有时很矛盾,人的行为和内在性情也很矛盾,对于人来说,处于生命两极的东西都是真实的,完全对立着的生活事实也同样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也许就是生活本身的原来面貌。创新与守旧都是人所需要的,多样化更使人所可望达到的生存形式。

关键词:极端感性理性灵感状态对抗空间虚无现实纯粹浓烈第二自然沉溺生存形式

在现代文明中,人的理性过度发展,情感的进化却大大滞后,理性获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他分析着、切割着世界和我们生活中的一切,他残酷的肢解着我们有机的生命。现代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变成了理性的怪物,他们长期分析和判断,缺乏有机丰富的感情和生命感觉的圆满,看上去即智慧又冷淡。这种分析、判断、智慧、冷淡,是对于艺术、对于创造致命的弱点,为了艺术创造,就要不断的寻求新的感觉方式,开启新的的感觉之门,打破原有的感觉的世界的极限,进入生命感觉的崭新境界。艺术的生涯必将依存于感性生活,极端重视自己的感觉,对于感性生活产生一种偏好并乐与沉溺于其中,艺术的世界把创造者置身于一种非常的境地,只是获取生命的纯粹、强度和浓烈,将一切能产生强烈感觉的生活都推至极端,进行试验,并在极端上寻找它们所需要的感觉,极端是灵感的来源,即使不停的寻求各种高强度的刺激,并主动的置身于各种高强度的刺激构成的环境中,觅找新感觉,进行创造。

这种极端是创造者追寻灵感来源的途径,是属于共存共有的。当然,有些极端是不被允许我们去做的。比如说,在一些艺术家的心中,似乎只有艺术的创造才是至高无上的,一切行为都以艺术创造为终极指引,为了艺术创造,他们有权利选择任何形式生活;他们有尝试罪恶的生活的权利,蔑视道德的权利,罪囚极致、过渡、冒险和违禁的权利,艺术之高于一切他们生活在世界上的唯一理由就是完成艺术创造的使命,其他一切都无足轻重。是的,这的确是一种灵感来源的基地,也是一种极端的方式,但他是片面的,是不可为之的,对于更多的人,这种片面的方式只是虚无的。

当然,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常湖人理性状态的存在。艺术家便是一种与天俱来的力量,很多政治家和社会秩序的捍卫者都不喜欢艺术家的各种行为、各种极端的生存方式,在他们心中,这些极端的座位是一种理想与浪漫的力量,这种力量往往可以在芸芸众生的内心里掀起巨大的波澜,从而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固和安定,始终是在用理想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用理想的愿望来要求生活,用理想的方式来表现生活。现实与完美的理想相比,现实总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甚至是丑陋的。所以,有些艺术家们总有里有谴责现实、诅咒显示,有理由要求改变现实,因此,他们往往会用他们的理想是片煽起人们要求改变现实的愿望和现实生活的不满情绪,力图使维护现存秩序的人处于被动的地位。艺术家们如果可以代表着创造的力量和冒险的力量,社会本身则代表着持存的力量。创造就意味着冒险,意味着就的、现存的秩序的破坏以及新秩序和新的形式的出现;相反,持存就意味着保守、意味着旧的、现存的秩序的无条件的维持,他强调安宁稳定,反对任何形式变化,这样,创造和持存就形成了一种对抗。艺术家与社会就处于一种对立状态,射虎压制艺术的无限发展是因为,就艺术家本身的创造而言,它预示了社会的未来,但对于社会来说,艺术家的创造恰恰是对社会的破坏、颠覆,甚至是观念上的毁灭(个人见解)。这就是为什么艺术家往往不为他们同时代的社会和生活在这一社会中的大宗所接受的原因,还有的是,社会和大众在观念上尚未能达到艺术家所站的高度,但更重要的事,社会的当权者和芸芸众生的人们生活在现实之中,而艺术家生活在未来,他们的生存不属于同一时空,艺术家的生存时空是未来,所以他们总被也只能被未来的社会和大众接纳。

当然,这些都是极端中的极端,更属于艺术家们独有的创造灵感来源,都仅限于在极端中寻找的。他也有一定的普遍性,它是每个人都关系着的一种存在。每个人进行艺术创造都得以拓展新的生命的空间、得以从新安排世界的秩序,随心所欲的制造第二自然。他讲仁义如一敞开的生存之境。在这里,中断了现实世界乏味的日常事务的纠缠,摆脱了尘世生活中功名利禄的庸俗纷争,摆脱了是我们生命力枯萎、心灵之光泯灭的存在,让人进入了诗意的硒居。

查看全文

服装设计中以自然为灵感的意象方法

1服装设计灵感取材自然的历史文明进程

服装设计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从以树叶蔽体的原始社会开始,人类对服装设计就开始有了一定的创造性,而在原始社会,人类的这种创造性思维多来自于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大自然。在原始社会,人类用树叶、羽毛等装扮服饰,服装材料直接取材于大自然。而在古希腊、罗马、埃及以及印度时期,服装主要以包缠形式出现,整块面料没有裁剪制作,穿着在身上形成一定的飘逸感,这样的设计也有一部分原因源于那个时期的人类对于海洋的崇拜和征服的心理,他们觉得这种“波涛汹涌”的服装廓形可以显示他们战胜自然的勇气,并且这种宽松、飘逸的服装造型穿着在身上也十分舒适、适体。从那时起的服装设计,人们就开始将“人——服装——环境”下意识地结合在一起了。我国古代服饰的设计也多取材于大自然,中国人喜欢把一些大自然中有着吉祥寓意的植物和动物作为图案运用到服装上。例如,牡丹、仙鹤等,也会将一些动物的形态进行设计改造,变成穿着方便舒适的服装形态,譬如马蹄袖、孔雀裙等等。除了中国,西方也很早运用自然界生物的形态来进行服装设计。例如,我们常见的羊腿袖、荷叶领、蝙蝠衫、燕尾服等。服装造型大师ChristianDior在1953年推出的“NewLook”中,郁金香型的衣裙始终是永恒的造型经典,天才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更是巧妙地把飞鸟和鱼结合在一起,以自然、生动的设计手法在时装中充分体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之美。[1]这些经典的设计都源自于设计者对自然的洞察力,然后将这些元素通过其创造思维加以锤炼,结合到服装中,最终成为一件服装艺术品的点睛之处。

2以自然为服装设计灵感的思想理念

(1)“师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21世纪的设计主题是“回归”的主题,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加深,人们发现单纯的“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往往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随着人类对环境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美好向往之情,设计已经渐渐从之前的“以人为本”的观念过渡到了尊重自然规律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中来了。“师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精髓,它与以自然为灵感的服装设计理念同出一辙。[2]设计师热爱自然的仿生设计也使得穿着者切身体会到大自然的存在,同时通过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告诉人们,设计应先尽量遵从自然法则,向自然界学习,将“人——服装——环境”融为一体,这是对“师法自然”与“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的传承与应用,也是人类对自然万物、生态环境的向往与热爱的一种表达方式。(2)追求自然生态美学。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使用生态环保面料,还是形式上追求简约、自然的风格,对服装材料的物尽其用和对设计形态结构的精雕细琢,都只局限于具象的美学空间。而现代对于自然题材的服装设计意象表达已经把触角延伸到更为广泛的视域,在具象手段运用的同时,设计师们常利用抽象手段在作品中展现人与自然、环境、社会、艺术的审美关系,开始强调形神和谐的整体美,设计者常以自然生态主题进行服装设计,从而展现自然问题,将其对大自然的热爱、关注、倾诉、保护、忧虑等丰富情感,凭借设计师的巧妙创意,结合具象与抽象的表达方法,把这种生态美学理念写意性地流露出来。[3]

3以自然为服装设计灵感的意象表达方法

(1)以展现自然生态为服装设计主题。以自然为灵感的服装设计意象表达,其首要是要从服装设计作品中表达出自然生态的理念。不论是从灵感来源、设计理念、设计风格上,都要符合自然生态的主题,这是一件作品的灵魂,也是其意象表达的基础。以自然生态为灵感,就要求设计师热爱自然、细心观察,无论是花草树叶的形状、飞禽走兽的姿态、河流山川的走势,还是日月星辰的变换,都需要设计师能够敏锐迅速地捕捉自然规律及生物特征,从生命的角度着眼,透过独特的引申想象力,给服装设计作品确定主题,其后再从具体的形、色、质等方面进行创意设计。(2)从自然万物的形态中汲取服装造型。以自然界万物的形态为灵感,进行相似形态的服装设计是现代概念设计中仿生方法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所谓仿生学,就是向大自然学习,它体现了人对大自然中所蕴藏奥秘及其中智慧的欣赏与尊重。自然界本身具有特殊的深不可测的魅力,所以设计师可以借鉴自然界万物的形态,结合服装的外部造型、功能形态结构,甚至其动作和神态,与自然环境统一协调,从而进行模拟设计。大自然不仅向人类奉献了无尽的资源,也为时装设计师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许多设计大师们就向观众们展示了他们以自然为灵感的意象创作,表达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众所周知,McQueen是一位鸟类爱好者,1995年他将自己的春夏系列命名为“TheBirds”,采用大量羽毛堆叠,展现出类似于鸟兽类“野性之美”。随处可见的翅膀造型装饰,同时呈现着具有维多利亚时期阴郁的哥特式美感。甚至在SarahBurton接手之后,羽毛与飞鸟元素在全新的AlexanderMcQueen中得到了继承,使得服装作品中继续延续着AlexanderMcQueen对鸟类的迷恋。McQueen将自己对鸟兽的热爱,凭借他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创造力,将自然界的灵感元素在他的艺术作品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3)从大自然中汲取色彩灵感。《天工开物》记载:“霄汉之间,云霞异色,阎浮之内,花叶殊形。天重象而圣人则之。以五彩彰施于五色……”服装最先在人的视觉上传递出信息的便是色彩,而大自然有着丰富的美丽色彩,也是服装色彩最直接借鉴的来源。人们往往将自然万物与其颜色之间进行联想。譬如桃红、湖蓝、土黄、橄榄绿以及更加意象的沙滩色、晚霞色、森林色、天空色等等,都表现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如今,国际流行色的很多也是以自然界的色彩为灵感进行提取。将自然界的灵感元素不通过形态塑造,而仅通过色彩的运用和表达,同样传达出设计师所要表达的灵感主题。在2009年的秋冬巴黎时装秀上,夏姿陈就以敦煌的壮丽色彩为创作灵感,将数百年来这条承载着东方文化和艺术瑰丽的丝路景象透过色彩意象表达出来。夏姿陈设计总监王陈彩霞咏叹于盛唐文化的辉煌与敦煌艺术的壮丽,以靛蓝神秘的月牙泉和苍茫的大漠色彩作为其服装作品的主要基调,从而引发对丝路的意境想象,演绎出充满诗意与艺术的新时尚风貌。(4)将大自然中的元素作为服饰图案。将源于自然中的灵感体现在服装艺术作品中最直接的手法就是图案。宇宙万物都有其特有的图案形式,它们或大或小或复杂或简约的图案纹样,构成了我们美丽的自然世界。所以将这些元素以图案的形式运用到服装设计中来,是设计师们最常用的手法,也是他们对自然生态最直接的情感表达。在今年的春夏季时装秀中,Missoni将深色的大海、礁石以及天空中黑色的海鸥直接剪影作为图案运用到服装中,将人们带向了微凉的美国东海岸以及映刻在深沉海景中的度假别墅,将湛蓝的大海及海面上大片海鸥飞翔的美丽的大自然景象,全部直接意象表达在服装上,使服装也随着海面的流动和海鸥的飞翔变得灵动起来。AngeloMarani以卡通风格的长颈鹿图案结合H字形的连衣裙,设计整体散发着少女的气息,唤起了我们童年的记忆。此外,自然元素的图案在童装设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儿童最直接观察和接触到的就是大自然,用大自然花卉、动物作为图案用在儿童服装中,充分展现出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和对自然万物的喜爱与好奇。(5)展现天然材料的魅力。服装材料是服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自然为灵感的服装作品所选用的材料也应该遵循绿色、自然、健康、舒适的理念。21世纪是提倡绿色环保的时代,服装设计也倾向选用可循环再生、加工、使用、废弃过程远离化学污染的面料来进行制作,所以选择天然织物已经成为绿色服装的主要前提。除了选择绿色材料制作服装的传统方法外,设计师还可以通过利用天然织物的肌理,设计出契合自然生态主题的服装。在设计中强调材质的天然肌理,让人们感知自然材质的魅力。材质本身的缺陷并不一定要我们通过人为的化学、工艺等手段去改造,相反地,我们应该对这些特性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通过一些创意的设计手法将它们变成更具创造性的优势,让人们充分体会自然的本质。日本设计师三宅一生对于褶皱的研究成果就充分展现了他对于材料运用能力,他改变了高级时装及成衣一向平整光洁的定式,以各种各样的材料。例如,日本宣纸、白棉布、针织棉布、亚麻等,这些同时都是绿色环保的天然材料。三宅一生通过挖掘这些材料的特性和天然魅力,创造出各种肌理效果。对于他来说,在服装艺术设计上是没有任何禁忌的,他可以使用任何看似可能与不可能的材料来织造布料,作为制作服装的材料。三宅一生是一位服装设计的冒险家,他不断尝试着前卫、大胆的服装设计方法,他设计的褶皱服装结合了创意、美感、舒适与便捷,让穿着者感受到服装除了平整光洁之外的另一种美。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