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体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00:50: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领导体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协调领导体制意见
县(市、区)党委在一个地方执政,常委会是核心,常委会自身建设如何,执政能力如何,直接影响着我们党执政为民宗旨的实现,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局。当前,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繁重。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县(市、区)委常委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今年县(市、区)委换届后,副书记职数减少,常委班子结构优化,新进常委人数较多,也需要我们加强常委班子建设,强化常委分工负责制,创新常委会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市委及市委组织部把我市作为强化常委分工负责制的试点,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市委及市委组织部的指导下,我们以强化常委分工负责制为抓手,对创新常委会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行了积极探索,进一步突出了常委会的领导核心地位,促进了市级领导班子的统一协调,提高了市委工作效率。强化常委分工负责制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课题,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有些做法、成效尚未充分显现;有些问题还需要大家共同探讨。下面,我将我市强化市委常委分工负责制的一些思考和探索作一汇报,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强化常委分工负责制
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领导体制是我们党民主集中制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历史经验。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完善和创新这一领导体制,对于我们更好地肩负起执政为民的历史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新跨越、新任务的迫切需要。要切实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必须发挥好党委班子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常委会执政能力建设。常委会是由常委组成的,常委的个体形象,决定着班子整体形象;常委抓工作的力度,关系着班子整体抓工作的成效。因此通过强化常委分工负责制,可以进一步明确每一名常委的工作职责,增强常委个人抓好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成就感、荣誉感,从而提升班子的整体战斗力。**市第五次党代会明确要求高邮市在2012年之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我们根据**市委要求,结合高邮实际,提出到201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主要指标,力争提前1-2年完成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全面达小康、建设新高邮”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届市委的历史重任,事关党的宗旨的实现,事关83万高邮人民的福祉。尽管我们去年实现了GDP超100亿元、财政收入超10亿元的“百十”奋斗目标,但是我市经济总量偏小、发展后劲不足、缺少大项目支撑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跨越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因此,迫切需要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迫切需要强化市委常委会一班人的能动作用,形成既统一协调、又高效运作的市委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是党的领导体制改革新形势、新格局的明确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根据上级的统一部署,今年我市市委换届,除市政府市长外,只配备了一名副书记,同时有2名副市长进入常委班子。这一改革措施在强调坚持常委会集体领导的前提下,淡化了书记办公会这一领导层次,强化了常委分工负责制,推进了常委班子领导体制和领导方式的重大转变。过去,我市对重大问题的决策,都是先由书记办公会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提交市委常委会决策。书记办公会书记、副书记、分管常委都参加,人数有时超过常委半数。事实上,书记办公会上已经主导了常委会的决策,常委会讨论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了程序性的过程。过去,常委分工负责层次较多,交叉重叠。比如,过去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既有一名副书记分管,也有一名常委分管,基本上是常委有事先向分管副书记汇报,然后再向书记或常委会汇报;常委会的决策和工作部署也是由分管副书记同常委研究后,交分管常委落实。在这种机制下,副书记事实上成了一个领导层次,常委往往陷入“过问多了越权、过问少了失职”的两难境地,工作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因此,只有强化常委分工负责制,加快构建全新的常委会领导体制,明确每位常委的责任,才能保证市委工作的高效运转,才能更好地推动工作。
三是发挥常委核心作用新使命、新要求的必然选择。地方党委常委班子是一个地区的领导核心。能否把上级精神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关键在常委班子;能否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形成四套班子同心干、协调推进各项工作的生动局面,关键在常委班子。就县级而言,党委的主要职责就是抓贯彻,抓落实,抓好各项重点工作的推进到位。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固然也有一个如何按照党章的要求,按照宪法、法律和章程的要求,各自履行好职责、独立开展好工作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围绕大局、围绕中心,整合领导力量,聚焦工作重点,主攻重点任务,推动面上工作。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党委班子的领导核心作用。近几年来,我市在市委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市四套班子总体上形成了目标同心、力量同向、工作同步的良好局面。因此,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市委集中统一领导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强化市委常委分工负责制度,进一步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起来,汇集到全局工作和中心任务上来,合力推进高邮的全面小康建设。当然,要发挥好常委会的核心作用,书记是关键。书记不只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要团结带领好常委一班人的问题。要使常委会协调整合好市四套班子力量,书记必须首先要统揽全局,依靠全体常委,团结协调好常委一班人。
领导体制运行思考
根据党的**大要求,结合党委班子配备改革后出现的新问题,笔者就如何改革完善区县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作一些初步思考。
第一,坚持合理分工,确保常委权责匹配。1.力求工作全覆盖不交叉:兼顾工作量多少、关联度高低、落实有难易及常委成员特长进行分工,做到职责清楚、人岗相适、各尽其才,专职副书记协助书记处理日常事务但侧重党的建设。2.力求人人参与经济工作:突出经济建设中心,在常委分管党务工作的同时,安排联系一些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负责一些阶段性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对于兼任政府副职的常委,其工作分工和职责定位以政府为主。3.力求强化常委主体地位:常委对负责、分管、联系、协助的工作全权履行职责;不再实行书记办公会制度,重要事项由书记、副书记及相关常委根据需要适时召开酝酿会研究,确保常委由协管变主管、副将变主将、配角变主角。
第二,坚持高效运转,不断完善执行机制。1.建立定期汇报制。各位常委、“三个党组”、基层党组(党委)定期汇报工作,以便常委会及时掌握各项重大决策和部署的进展情况,研究解决突出矛盾和重要问题。2.建立限时完成机制。坚持全年目标阶段化、工作任务指标化、落实责任明确化、完成要求时限化,做到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精确设计、定点落实,以个体目标责任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完成。3.建立执行保障机制。保证常委有充足的人权、事权、财权,对负责、分管、联系、协管的工作享有日常事务的领导权、决定权、监督执行权,对分管负责工作的重大突发事件有临机处置权。
第三,坚持科学决策,着力规范执政行为。1.对重大发展规划的决定作出“四不”规定:议题事前没提出不上会,相互衔接不到位不研究,协商论证不充分不讨论,多数人员不赞同不通过;2.对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作出“四不”规定:未经调研不决策,未经专家论证不决策,未达成四大班子共识不决策,未经集体讨论不决策;3.对人事提拔任用的决断作出“四不”规定:未经民主推荐不考察,未经组织考察不上会,未经上会决定不算数,未经公示检验不行文。坚持凡超过领导职责范围的决策一律无效、凡重大问题的决策一律经过集体决策、凡是重大事项的决策一律进行社会公示、凡属于重要问题的决策一律实行票决制。
第四,坚持狠抓落实,努力增强履职实效。1.强化执行机制:探索完善议事决策交办制、分级分工负责制、重要工作报告制、重大事项限时办结制、专项工作述职报告制、突出贡献激励制等制度,促进常委会成员带头提升落实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2.强化任务分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党委决策进行责任分解,逐一明确牵头常委和责任部门,把常委承担的工作任务制作成目标体系图,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同时以党委文件印发执行并接受监督。3.强化目标考核。坚持作表率、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建立并发挥党委政府督查办公室和《常委会决策通报》作用,结合常委分工实际,进一步细化、实化、具体化常委工作目标,加强动态跟踪考核。
第五,坚持统筹协调,凝聚各方工作力量。1.对综合工作:实行全年统筹、月预安排、周部署制度;对重点工作实行几大家领导共同参与、协力推进的运行模式;对正常工作中形成的边缘地带、交叉地带、空白地带及其它突出矛盾和问题,由书记或指派专职副书记、其他常委进行协调;对工作中涉及多名常委的由主要涉及的分管常委牵头处理,相关常委予以配合;正确处理党代会与人代会、政府全体会和政协会的关系,防止重复建设和决策冲突。2.对重要活动:凡需要常委参加的重要会议、集体重要活动、重要接待工作,由党委办、政府办统筹协调,报主要领导审定后统筹安排;调整和规范各类领导小组,确有必要组建的领导小组,实行几大家班子成员共同参与,由分管常委负责牵头协调。3、对分管工作:常委实行“AB角”分工负责制,对常委负责、分管、联系、协管的重大事项,采取会议通报、谈话了解、专项报告等形式进行协调。
党的领导体制工作思考
今年1月,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重大命题。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实质上是进一步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建设和永恒课题,是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举措。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必须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1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加强先进性建设的重大课题
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执政党的先进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先进性、奋斗目标和基本纲领的先进性、成员素质和组织原则的先进性、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先进性。这四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可见,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体制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内涵,一是指党内组织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的制度,二是指党领导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的制度。党的工作机制也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内涵,一是指党内各机构的相互关系及其工作方式,二是指党在领导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生活过程中同国家各职能机构的相互关系及其工作方式。领导体制决定工作机制,工作机制体现和保证领导体制。从某种意义上讲,党在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先进性、奋斗目标和基本纲领的先进性、成员素质和组织原则的先进性等,都需要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来保证、来落实。因此,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既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又对保持党的先进性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我们党加强先进性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我们党始终注重加强先进性建设,成为执政党以后又将先进性建设同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坚持把它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产生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十六大以后又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始终保持党的思想理论的先进性。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仅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整个先进性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创新,党的奋斗目标和基本纲领的与时俱进,党的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组织结构的不断健全,都同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密切相关。
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仍然是一个紧迫任务。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执政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至关重要。党的先进性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在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基本纲领、成员素质和组织原则既定的前提下,党的先进性建设就主要体现为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和完善。第二,我们党现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方面。第三,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也是需要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对我们党完善执政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也必须与时俱进。
领导体制工作建设调研报告
今年*月,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重大命题。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实质上是进一步解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建设和永恒课题,是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举措。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必须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1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加强先进性建设的重大课题
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执政党的先进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先进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先进性、奋斗目标和基本纲领的先进性、成员素质和组织原则的先进性、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先进性。这四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可见,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领导体制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内涵,一是指党内组织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的制度,二是指党领导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机构设置和权限划分的制度。党的工作机制也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内涵,一是指党内各机构的相互关系及其工作方式,二是指党在领导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生活过程中同国家各职能机构的相互关系及其工作方式。领导体制决定工作机制,工作机制体现和保证领导体制。从某种意义上讲,党在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先进性、奋斗目标和基本纲领的先进性、成员素质和组织原则的先进性等,都需要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来保证、来落实。因此,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既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内容,又对保持党的先进性有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我们党加强先进性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我们党始终注重加强先进性建设,成为执政党以后又将先进性建设同执政能力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坚持把它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产生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十六大以后又提出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始终保持党的思想理论的先进性。不断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仅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整个先进性建设产生重大影响。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的创新,党的奋斗目标和基本纲领的与时俱进,党的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组织结构的不断健全,都同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不断完善密切相关。
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仍然是一个紧迫任务。在新世纪新阶段,进一步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执政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至关重要。党的先进性是一个动态的建设过程,在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基本纲领、成员素质和组织原则既定的前提下,党的先进性建设就主要体现为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和完善。第二,我们党现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方面。第三,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也是需要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对我们党完善执政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也必须与时俱进。
党委领导体制调研报告
多年来我们拘泥于“议行合一”的党委领导体制的束缚,不敢解放思想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没有找准并抓住“议行合一”体制弊端对症下药,不仅影响了党内民主的发展和党内监督的强化,而且也影响了加强和改进执政党的建设。
一
130年前,马克思根据巴黎公社短暂的72天执政经历,即在《法兰西内战》一文中指出“公社不应当是议会式的,而应当是同时兼管行政和立法的工作机关。”经典作家在经典著作的个别论断,竟成为我们80年来几乎一成不变的“议行合一”的党委领导模式。
在中国共产党内最早思考并认识到发展党内民主,强化党内监督重要性的是邓小平同志,最早想着手改革“议行合一”的党委领导体制的也是邓小平同志。1956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无论党内的监督和党外的监督,其关键都在于发展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为“把党的民主生活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党中央委员会在党章草案中,决定采取一项根本的改革,就是把党的全国的、省一级的和县一级的代表大会,都改作常任制,多少类似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那样。”从而“使代表大会可以成为党的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使党内民主得到重大发展。”为解决“议行合一”问题,他强调,在县以上地方委员会“都设立常务委员会和书记处。”
建国以来,我们党在党内民主方面虽然取得明显成绩,但由于过分依赖于战争年代形成的“议行合一”领导体制,对如何科学分解党内权力,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考虑不多。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那样:从1957年的反右派扩大化,到1959年的“庐山会议”反右倾后,“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逐渐不正常”,“家长制现象,不断滋长。”由此引发那场史无前例的“”,给党和国家带来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党和国家民主生活遭此重创,同“中央领导小组”把“议行合一”体制提升到无以复加的高度不无关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最大功绩,不仅确定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而且为发展党内民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确立,有力地推进了我们党和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我们制定了党内民主政治生活的准则,实现了党内政治生活正常化;扩大了党的代表大会的职权,确立了领袖是一个集体的原则,逐步废除了领导职务终身制;重建了党的各级纪律检查机关,修改和制定了一系列党规党法等等。
地方党委领导体制分析论文
一、地方党委新型领导体制的主要特点
新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模式总体上可概括为“一正两副、党政交叉、分工协作”,完善了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党委会制度,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特点。
(一)领导职位精简,有利于降低执政成本。在目前全国已换届的省、市、县三级党委内部,除民族地区外,书记、副书记基本上都按照“一正两副”的要求配备,常委人数基本控制在11至13人。据有关部门预计,这次换届完成后,约有10多万名干部要离开原有岗位,数量之大前所未有。从深层次来看,这样的改革,决不是简单的干部数量减少,而是体制层面的改革。干部制度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并且随着由职务管理向职责管理的转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有可能成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新突破口。
(二)领导层级减少,有利于发扬党内民主。换届后,各地普遍取消了书记办公会这一议事层次。从决策体制上看,由原来的“书记一副书记一常委”三级架构向“书记一副书记或常委”两级架构运作机制转变,根据分工,各项议题由常委直接提交常委会,减少了领导层级,决策链条明显缩短。一方面,在常委分工负责制下,扩大了常委会的议事范围,党内民主和集体领导制度得到发扬和强化;另一方面,减少了常委对副书记的依赖性。
(三)职能配置更加优化。有利于提高科学执政的水平。“扩大党政交叉任职的比例”是新的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的一个重要突破。基于党的中央和地方组织的不同特点,在地方党委会组成中存在一定程度和范围的交叉任职,只要党委和政府的权力边界划分清晰,会有利于提高党委会的科学决策水平,有利于加强党对经济和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是优化领导职能的重要尝试。
(四)权力结构更加明晰,有利于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党委会内部权力关系倒置或紊乱是地方党委传统模式运作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试行)》,党委会内部的权力授受关系为“党代表大会一全委会一常委会”,书记办公会是议事机构不是决策机构,不得决定重大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党委对于重大问题,往往是先上书记办公会,参会人员已经接近或超过了常委的半数,事实上已主导了常委会的决策,使常委会的职能受到削弱,影响了其他常委作用的发挥。同时,在缺乏对书记办公会相关制度约束的条件下,使一些“隐性规则”得以通行,容易导致个人集权,加剧了一些地方“一把手”权力的扩张。换届后,书记办公会这一机构被明确取消,一方面,突出了常委会在党代会和全委会闭会期间的领导职责,为使其真正成为一个权责对称的决策主体清除了体制障碍,进一步理顺了党内权力关系;另一方面,为实现常委分工负责的集体领导体制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党内权力运作的透明度和公开度。
垂直领导体制与检察权独立
司法公正是人类法制建设中永恒的追求,而司法独立是保障司法公正的必要前提,这已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基本法治原则。1985年联合国大会批准的《关于司法机关独立的基本原则》中规定:“各国应保证司法机关的独立,并将此项原则正式载入其本国的宪法或法律之中,尊重并遵守司法机关的独立,是各国政府机关及其他机构的职责”。
我国《宪法》第131条也对司法独立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但是独立行使检察权的现实与现代法制中司法独立的合理性标准之间存在着两方面的差距:“一是制度层面,即使在立法上做出了声明和宣言式的规定,制度保障问题亦未解决;二是实践层面上,现实与设想的差距更为突出”。①笔者在此力图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检察机关领导体制上的各种理念障碍进行分析,从变革观念入手,使司法独立获得真正的生命力。
一、对检察机关领导体制的理性反思
现行《宪法》及《人民检察院组织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在领导体制上实行上级领导下级,最高人民检察院领导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及专门人民检察院。这种规定表面上看实行的是一重领导,但事实上,根据正在运行的各种法规、规章及政策规定,目前我国检察机关的领导体制难以定论,名曰直接领导,实则管家太多。“上级管指标、党委管纱帽、政府管钱袋、人大管选票”。具体表现在:
一是检察权力地方化。长期以来,我们国家按行政区划设置地方各级检察院,司法管辖区从属于行政管辖区,检察院对地方行政机关存在着机构、人员和经费等依附关系,使设在行政辖区内的国家检察机关,实际上成为“地方检察机关”,处于当地政府下属的一个执法部门的地位,造成了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管不了人的不合理现象。不少部门和领导出于地方或个人的利益,利用手中管人、管钱、管物的权力直接干预检察工作,而检察机关亦往往出于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不得不委曲求全。
二是检察活动功利化。由于目前检察机关的经费是由各级财政负担,因此地方财政收入的差异成为影响检察系统内部各地区经费保障不均衡的关键因素。于是,一些检察机关在地方政府创收指标和自身利益驱动的双重制约下,违心地将办案与创收联系起来,使得检察权不得不向行政权妥协。
新型领导体制架构探析论文
[摘要]党的委员会制度是党的领导体制的核心和关键。地方党委换届后,在领导体制架构上体现出了一些带有趋向性的新特点,同时,也有一些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还需要在常委分工负责制、委员结构、工作机制等方面提供制度支持,保证新型地方党委领导体制的高效和谐运行。
[关键词]党委换届;领导体制模式;新特点;基本思路
党的领导与决策体制是党内权力运行的载体,在执政条件下,其运作状况既直接反映出党内民主的质量,也是衡量整个政治体系民主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党的委员会是党的各级领导机构的重要组织载体,是党的领导体制架构的核心。在党的整个组织体系中,地方党委既是一个重要的决策和执行机构,又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汇集、处理和传递层次,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去年以来,根据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的要求,各地党委换届工作陆续结束。从换届后的情况看,地方党委新型领导体制在架构模式上体现出一些新特点,也存在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在实践中逐步解决,保证新的领导体制的和谐有效运行。
一、地方党委新型领导体制架构的主要特点和基本效能
换届后,地方党委的领导体制模式总体上可概括为“一正两副(或三副)、党政交叉、分工协作”,完善了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党委会制度,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特点。
1.领导职位精简,有利于降低执政成本
县党委领导体制运行机制思考
根据党的十七大要求,结合党委班子配备改革后出现的新问题,笔者就如何改革完善区县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作一些初步思考。
第一,坚持合理分工,确保常委权责匹配。1.力求工作全覆盖不交叉:兼顾工作量多少、关联度高低、落实有难易及常委成员特长进行分工,做到职责清楚、人岗相适、各尽其才,专职副书记协助书记处理日常事务但侧重党的建设。2.力求人人参与经济工作:突出经济建设中心,在常委分管党务工作的同时,安排联系一些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的工作,负责一些阶段性重点工作和重大项目;对于兼任政府副职的常委,其工作分工和职责定位以政府为主。3.力求强化常委主体地位:常委对负责、分管、联系、协助的工作全权履行职责;不再实行书记办公会制度,重要事项由书记、副书记及相关常委根据需要适时召开酝酿会研究,确保常委由协管变主管、副将变主将、配角变主角。
第二,坚持高效运转,不断完善执行机制。1.建立定期汇报制。各位常委、“三个党组”、基层党组(党委)定期汇报工作,以便常委会及时掌握各项重大决策和部署的进展情况,研究解决突出矛盾和重要问题。2.建立限时完成机制。坚持全年目标阶段化、工作任务指标化、落实责任明确化、完成要求时限化,做到横向到底、纵向到边,精确设计、定点落实,以个体目标责任的落实来保证整体目标的完成。3.建立执行保障机制。保证常委有充足的人权、事权、财权,对负责、分管、联系、协管的工作享有日常事务的领导权、决定权、监督执行权,对分管负责工作的重大突发事件有临机处置权。
第三,坚持科学决策,着力规范执政行为。1.对重大发展规划的决定作出“四不”规定:议题事前没提出不上会,相互衔接不到位不研究,协商论证不充分不讨论,多数人员不赞同不通过;2.对重大投资项目的决策作出“四不”规定:未经调研不决策,未经专家论证不决策,未达成四大班子共识不决策,未经集体讨论不决策;3.对人事提拔任用的决断作出“四不”规定:未经民主推荐不考察,未经组织考察不上会,未经上会决定不算数,未经公示检验不行文。坚持凡超过领导职责范围的决策一律无效、凡重大问题的决策一律经过集体决策、凡是重大事项的决策一律进行社会公示、凡属于重要问题的决策一律实行票决制。
第四,坚持狠抓落实,努力增强履职实效。1.强化执行机制:探索完善议事决策交办制、分级分工负责制、重要工作报告制、重大事项限时办结制、专项工作述职报告制、突出贡献激励制等制度,促进常委会成员带头提升落实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2.强化任务分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党委决策进行责任分解,逐一明确牵头常委和责任部门,把常委承担的工作任务制作成目标体系图,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同时以党委文件印发执行并接受监督。3.强化目标考核。坚持作表率、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建立并发挥党委政府督查办公室和《常委会决策通报》作用,结合常委分工实际,进一步细化、实化、具体化常委工作目标,加强动态跟踪考核。
第五,坚持统筹协调,凝聚各方工作力量。1.对综合工作:实行全年统筹、月预安排、周部署制度;对重点工作实行几大家领导共同参与、协力推进的运行模式;对正常工作中形成的边缘地带、交叉地带、空白地带及其它突出矛盾和问题,由书记或指派专职副书记、其他常委进行协调;对工作中涉及多名常委的由主要涉及的分管常委牵头处理,相关常委予以配合;正确处理党代会与人代会、政府全体会和政协会的关系,防止重复建设和决策冲突。2.对重要活动:凡需要常委参加的重要会议、集体重要活动、重要接待工作,由党委办、政府办统筹协调,报主要领导审定后统筹安排;调整和规范各类领导小组,确有必要组建的领导小组,实行几大家班子成员共同参与,由分管常委负责牵头协调。3、对分管工作:常委实行“AB角”分工负责制,对常委负责、分管、联系、协管的重大事项,采取会议通报、谈话了解、专项报告等形式进行协调。
党委领导体制交流
改革完善党委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委领导水平的关键。今年,各区县党委在换届中普遍进行了班子配备改革,减少了副书记职数、扩大了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建立了常委分工负责制。笔者认为,适应新形势,应探索建立和完善党委领导体制机制。探索完善党委分工负责机制。一是合理进行常委分工。按照避免党委工作分工交叉和确保常委分工“全覆盖”的要求,根据每个常委的能力特长,将区县党委常委会职责分解到每名常委。党委专职副书记应突出党委日常事务的处理、社会各方的协调沟通、党委全局性工作的检查督促,做到与其他常委分工不交叉。二是正确处理区县党代会、全委会、常委会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党委权力架构。强化党代会的决策监督职能,探索建立党代会常任制,党代表一任五年,每年“七.一”前后或年末岁尾召开一次党代会年会,集中研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改变党代会缺位的状态。借鉴人大代表管理的做法,确保党代表成为党内民主决策的主体。强化全委会的集体决策职能,落实全委会对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等方面的决策权。强化常委会执行协调职能,常委会重点负责抓好党代会和全委会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协调解决执行过程中的有关具体问题。三是正确处理党代会与人代会、政府全体会和政协会的关系。按照党委宏观决策的要求,由党代会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作出战略部署,通过人代会把党的主张、建议、意见上升为人民意愿;通过政府常务会研究具体贯彻落实措施;通过政协会议集合社会各界人士参政议政,聚集力量。
探索完善党委科学决策机制。一是建立广泛参与的民主决策机制。党委在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决策参谋作用的同时,努力拓宽公众沟通渠道,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问卷调查、民意测验,通过建立群众商谈会、网上论坛和决策听证、民意恳谈等形式,广泛吸纳群众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进行党委决策。通过召开会议、个别征求意见等形式,广泛听取专家、学者和离退休老干部的意见,并广泛征求政协组织、各派、工商联等社会团体的意见,确保各个方面各个阶层在重大决策中充分发挥作用。二是建立程序规范的高效决策机制。规范党政机构设置,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进一步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面,减少领导职数,尽量避免党政分工重叠。制定党委政府《议事决策规则》,进一步明确党委常委会与政府常务会在经济工作决策上的职责。对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干部任免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由党委常委会集体讨论决定;经常性工作由政府及其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决策和管理。三是建立集体领导的科学决策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集体领导的科学决策机制,确保凡是超过领导职责范围的决策一律无效,凡重大问题的决策一律经过集体决策,凡重大事项的决策一律进行社会公示,凡属于重要问题的决策一律实行票决制,凡属于集体决策的事项未经集体决策为无效决策。
探索完善党委沟通协调机制。一是调整和规范沟通协调机构。大渡口区对原成立的108个非常设性工作协调机构进行统一整合,设立党的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财经工作、城乡统筹发展、社会稳定工作等6个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或副书记任组长,每个领导小组分别由2-3名常委具体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实行“AB角”分工负责制,实现了对全区重大事项的有效综合协调。二是新辟和拓展沟通协调渠道。积极开辟和拓展党委工作沟通渠道,灵活沟通形式,确保党员群众充分了解党内事务,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三是明确和丰富沟通协调内容。党委工作沟通协调应着眼工作大局,负责对辖区内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正确引导;负责对辖区内重要干部人事调整、经济项目审批、大额度资金使用、重大安全稳定问题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沟通和交流;负责对人大、政府、政协,以及司法机关、人民团体和群众团体、“两新”组织、统一战线各方面重要问题处理的沟通协调,支持其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探索完善党委能力提升机制。改革完善党委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必须着眼于优化结构、增强功能,高度重视班子整体能力的继续提升,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党委班子,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手段获取知识,在工作实践中积累和总结经验,在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中增长才干。要切实加强党委班子作风建设,强化班子成员理想信念教育、根本宗旨教育、民主集中制教育、廉洁从政教育,切实解决党员领导干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的突出问题,自觉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永葆党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