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权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00:18: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领导权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浅论基层领导权威
基层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战斗堡垒文秘部落,基层领导是执行党和国家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前沿一支领导队伍。因此,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能否充分发挥基层领导者的权威作用,直接关系到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执政地位,关系到党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的发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国家政权的稳定和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一、基层领导权威的重要作用
所谓领导权威即影响力,是职务权威(即权力)和信任权威(即威信)构成的。职务权威是组织和人民赋予的。职务权威具有强制性、外在性,它是由领导者的职位和社会观念决定的,对于一个基层领导者来讲,职务权威是外来的东西,当在其位时,它与你结合在一起,一旦职位解除,它就自然和你分离。信任权威则是基层领导者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渗透性和内在性,是由基层领导者的品德、才能,实践经验、思想水平、群众关系、执政能力、工作方法等因素产生的,在一般情况下,职务是个常数,不论哪个领导者,只要是同一等级和同一范围的领导职位,就具备相同的权力,相同的职务权威。而信任权威则是一个变量,它可因领导者素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也可以因一个领导者在不同时间和空间所具有的不同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而有所差异,所以基层领导权威的大与小、高与低起决定作用的是信任权威,是人格的力量。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当领导者的信任权威和普通常人的信任权威等同时,或不及常人的信任权威时,就说明该领导的领导权威丧失殆尽,就是一个不称职的领导者了。一般来说,领导者没有和领导者职位相适应的信任权威时,就应该调整其职务。
基层领导权威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主面:
(一)职务权威(即权力)是进行领导活动的必备条件。人类社会的领导活动总和权力关系联系在一起。领导权力可以使领导拥有强制下属的力量,凭借权力可左右下属的行为、处境、前途和命运。随着基层政府职能转变,其领导职务权威逐渐弱化。
(二)基层领导的信任权威与领导功能是同向同步,水乳交融,密切联系的。“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古训也正是对领导权威特别是领导者信任权威作用的最好注释。具体的讲,基层领导的信任权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行政领导权力异化
一、行政领导权力异化的表现
行政领导权力异化主要表现为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而权力的异化最终必然导致腐败的产生。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1、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
行政领导权力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公共利益。但如果缺乏相应的利益协调和权力制约机制,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就有可能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凭借机构或职务上的便利,非规范地运用或滥用公共权力满足私人欲望,管理者就变成贪官污吏。腐败行为对国家形象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严峻考验着社会的承受能力。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腐败如此盛行不衰,肯定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如果我们舍本逐末,只讲教育和‘严打’而没有解决源头上的问题,腐败蔓延的势头恐怕是很难得到遏制的。”
2、权力寻租现象突出
当前我国处于政治、经济转型时期,相关的制度及法律还不健全,为权力腐败留下了生存空间。在行政领导权力归少数人所有与支配的社会形态中,利益错位、权力角逐和特权化等腐败现象司空见惯。权权交易、权法交易、权钱交易以及权力寻租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些权力腐败现象涣散党心民心,损害政府公正形象,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危害,对社会稳定构成严重威胁。
与文化领导权问题
摘要:“再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感觉那好像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人人需要改造,剥削者要改造,劳动者也要改造,谁说工人阶级不要改造?――工人阶级要在阶级斗争中和向自然界的斗争中改造整个社会,同时改造自己。工人阶级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逐步克服自己的缺点,永远也不能停止。――后退是没有出路的。”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爱无疑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但是,对于一个博学善思的民族而言,爱一个人不是指爱他给我们留下和提供的结论,而在于爱他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包括他对我们的批评。提出的那些问题依然困扰着现代人类,他的批评今天依然有力量。自这个伟人逝世后中国与世界所发生的变化已经表明: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当代就不可能不是一个毛主义者,无论‘葛兰西派’(Gramscians)还是‘阿尔杜塞派’(Althusserians)其实都一样。毛是第一个在历史的终结处开始思考的思想者,在这个意义上,他值得我们去爱戴。这意味着:我们不应回避他向我们提出的问题,特别是他对我们的批评。”[1]
――AlainBadiou,ThecultureRevolution:ThelastRevolution?
领导权术与领导艺术的共同结构
【摘要】领导权术与领导艺术都是以领导科学作为共同结构,是领导能力高度升华的体现。领导权术和领导艺术所具有的科学性共同构成其存在基础,而对待信念的态度则成为其异质性的分野所在。新时代,唯有将“以人民为中心的领导思想”作为理念遵循,做到“领导为了人民,领导依靠人民,领导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实现领导权术向领导艺术的转变。
【关键词】领导权术;领导艺术;领导者;同构;异质无论
我们说一个领导者是精通权术也好,还是极具艺术也罢,都毫无疑问是对其领导能力的肯定。有趣的是,当我们把权术与艺术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时,给人的感觉却是大相径庭、高下立见,甚至二者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权术这一概念总是与中国古代社会的阴谋诡诈之术联系在一起,因此其内涵也从最初的“权衡之法”变成了如今所理解的“权谋之术”,通常给人的感觉是贬义的;艺术一词则恰恰相反,往往是创造性和超功利性的体现,一般多为中性的或者是褒义的。那么这样两个概念在具体转化为领导权术与领导艺术时,它们在结构上和性质上究竟存在着哪些差异和共性呢?
一、领导科学:领导权术与领导艺术的共同结构
领导权术与领导艺术都是建立在领导者对领导科学高度的领会和深层次的把握之上的,任何脱离领导科学而空谈领导权术与领导艺术的行为都是极度危险的。有不少人容易望文生义,一看到权术或艺术的字眼就片面地认为领导艺术和领导权术只是个人风格化的东西,却没有认识到领导科学构筑了二者的基本形态和架构。也正是因为领导权术与领导艺术都是以领导科学作为其共同的结构,所以二者都是领导能力的体现。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科学乃是对事物本质性和规律性的总结,并且都以系统化理论体系的方式呈现出来。领导科学当然也不会例外,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是领导权术还是领导艺术的形成,都必须重视系统性的理论学习。对领导力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是领导者提升领导能力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并且有助于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树立全局意识、统筹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其能够做到见微知著、举一反三。当今时代背景下,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领导者每天需要面对各种纷繁复杂、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曾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现在,我们遇到的问题中,有些是老问题,或者是我们长期努力解决但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或者是有新的表现形式的老问题,但大量是新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领导者所做出的决策和判断能够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新时代的领导者必须具备科学的领导观念、系统性的工作方法和综合性的思维方式,做到权衡利弊,统筹全局。当然,科学并不是只谈理论,而是要作用于实践的。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1]292他还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1]292同样地,领导科学也不只是简单地通过理论的学习就可以掌握的,领导权术与领导艺术都是来源于领导者日常生活中领导经验的积累。片面地重视理论并不是科学性的体现,对于领导活动而言也是十分危险的。“纸上谈兵”的故事就是个最好的案例。赵括自幼熟读兵书,对兵法的熟悉程度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赵奢,但在之后的长平之战中,因为缺乏实战经验而不知变通,导致四十万赵兵被秦军坑杀,从此赵国江河日下。这种只知道夸夸其谈的行为绝称不上是权术或是艺术。不过,如果只是单纯地积累经验,并将理论作用于实践,那么这个人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普通的领导者,还远远达不到权术或艺术的高度。那些优秀的领导者除了是理论的实践者,往往还是理论的修正者和创造者。他们或许并未对理论工作进行过最后的梳理,但一定都对理论有着自己独到和创造性的理解。这是因为,领导科学作为领导权术与领导艺术的共同结构,既重视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也注重对实际生活中领导工作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以达至理论的第二次飞跃。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1]293可见,只有做到自我创造、自我实践和自我修正,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才能得以保证;领导者也只有通过理论的学习、经验的积累和规律的总结,才能真正打开通往领导权术与领导艺术之路的大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善良的人可以用它来造福人类,邪恶的人也可以用它来危害人间。领导科学同样如此,这世界上既有像诸葛亮这样极具领导艺术之人,同时也存在像司马懿这样精通领导权术之人。虽然领导权术与领导艺术都以领导科学作为基本形态,从而保证了其自身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但其在实践中所造成的结果是天差地别、完全不同的。有不少人将权术与艺术的这种差异性完全归因于某种外在因素,即领导主体的人格的好坏。这些人简单地认为只要是好人运用领导科学就是领导艺术,而坏人运用领导科学就是领导权术。这种判断无疑是不准确和错误的,它并没有从权术与艺术的内在性质出发来看待二者之间的真正区别,因此也无法真正指导我们避免领导艺术向领导权术的堕落性转化。实际上,造成领导权术与领导艺术在结果上的差别的原因是二者在根本性质上的不同。
二、领导信念:领导权术与领导艺术的分野所在
领导权变论:西方领导理论的主流
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西方组织行为学家、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领导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经历了几十年的演进,已经由一般的领导形态学(Morphologyofleadership)、领导生态学(Ecologyofleadership)发展为领导动态学(Dynamicsofleadership)研究,导致了领导权变理论的诞生与发展,成为当今西方领导理论的主流。因此,回顾领导权变理论的产生历史,科学地评介这种领导理论,对于我国的领导科学的发展不无积极意义。
从权变理论的产生到现在只有20多年的时间,但是它的影响已经波及到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许多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60年代初,人们逐渐地认识到,要找到一个适合于任何组织、任何性质工作和任务、任何对象的固定的领导性格特质、领导类型和领导行为方式,都是不现实的,明白了组织管理应根据组织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普遍认为领导过程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环境因素的方程式,即领导的有效性=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领导的效率与领导者所处的具体情境和环境有关,不能用固定的模式进行管理。
权变理论(Contingencytheory)或情境理论(Situationtheory)的基本观点认为,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佳管理理论和方法,组织管理应根据组织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权变理论把内部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看成是自变量,把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技术看成是因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管理者应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一种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权变理论的产生,起源于系统理论的发展,系统理论强调从整体出发而不是从局部出发去研究事物。Tovistock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系统论用于管理过程,提出了“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指出所谓社会技术系统是指一个企业是由各种子系统构成的完整系统。其中包括目标价值系统、组织结构系统、心理社会系统和管理系统等等。在企业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具有系统的开放性。组织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因素必须同技术——环境因素相适应,才能达到最佳的组织绩效。因此,权变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把组织绩效看成是这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领导权变理论是继领导者行为研究之后发展起来的领导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现代西方领导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领导权变论:西方领导理论的主流
自本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西方组织行为学家、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领导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经历了几十年的演进,已经由一般的领导形态学(Morphologyofleadership)、领导生态学(Ecologyofleadership)发展为领导动态学(Dynamicsofleadership)研究,导致了领导权变理论的诞生与发展,成为当今西方领导理论的主流。因此,回顾领导权变理论的产生历史,科学地评介这种领导理论,对于我国的领导科学的发展不无积极意义。
从权变理论的产生到现在只有20多年的时间,但是它的影响已经波及到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许多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60年代初,人们逐渐地认识到,要找到一个适合于任何组织、任何性质工作和任务、任何对象的固定的领导性格特质、领导类型和领导行为方式,都是不现实的,明白了组织管理应根据组织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普遍认为领导过程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其环境因素的方程式,即领导的有效性=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领导的效率与领导者所处的具体情境和环境有关,不能用固定的模式进行管理。
权变理论(Contingencytheory)或情境理论(Situationtheory)的基本观点认为,不存在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佳管理理论和方法,组织管理应根据组织所处的内部和外部条件随机应变。权变理论把内部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看成是自变量,把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技术看成是因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管理者应根据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来确定一种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权变理论的产生,起源于系统理论的发展,系统理论强调从整体出发而不是从局部出发去研究事物。Tovistock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系统论用于管理过程,提出了“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指出所谓社会技术系统是指一个企业是由各种子系统构成的完整系统。其中包括目标价值系统、组织结构系统、心理社会系统和管理系统等等。在企业中,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并具有系统的开放性。组织中的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心理因素必须同技术——环境因素相适应,才能达到最佳的组织绩效。因此,权变理论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把组织绩效看成是这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领导权变理论是继领导者行为研究之后发展起来的领导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现代西方领导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传媒与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分析论文
现代传媒的发展,已不止是科技神话,无所不能的现代技术和光怪陆离的资讯及想象的合谋,使传媒的整体形象正趋于"人妖之间"。一方面,它几乎无处不在地填充着日常生活,以尽其所能的方式为所有的人提供"满足"和欲望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它似乎仅仅是看得见的可供选择的视觉符号;一方面,也正是这些貌似"亲和"的符号,"不为人知"地改变和控制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性,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是一只"看不见的隐形之手"。因此,传媒研究成为当下学界的一门显学,就不应将其看作是一种随波逐流的庸俗时尚。这个由印刷和电子符号构成的幻觉世界,使人们产生了生活仿佛被"故事"置换的虚幻感,在传媒中构成的那个世界不断地闪灭,可期望而不可指望的现代"故事",就象街头广告一样,它若隐若现但并不属于你,同时,我们在传媒不间断的宣谕中又时常体验着快乐和需要。传媒带来的失落和满足,背后隐含的也就是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复杂心态。
现代传媒改变了传统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被称为"印刷资本主义"的早期现代传媒的出现,使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无须再面对面就可以实现。生产和交流方式决定的以地域而形成的流派,也代之以传媒为中心。更重要的是,传媒不止是工具,它是带着它的观念一起走进现代社会的。现代传媒在中国的出现,是被现代化的追求呼唤出来的,它适应了社会政治动员的需要,国家与民族的共同体认同,被现代传媒整合起来。或者说,是现代传媒推动或支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动向。那些与现代民族国家相关的观念和思想,正是通过传媒得以播散的。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传媒甚至成了某一时代的象征。比如"五四"与《新青年》,延安与《解放日报》,新中国与《人民日报》,与"两报一刊"等等。因此,传媒被称为"一种新型的权力"。1这个权力不止是话语权力,在其传播的过程中如果为民间社会所认同,它也就获得了"文化领导权"。传媒和文化领导权的关系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当然,问题远不这样简单。在阿帕杜莱看来,"印刷资本主义的革命,以及由它释放出来的文化凝聚力与对话关系,只是我们现在居住的这个世界的一个作用有限的先驱。"当电子传媒统领了这个世界之后,虚假的"地球村"带给我们的矛盾则是:"一方面是个人与个人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异化状态和心理距离,另一方面则是那种天涯若比邻的电子幻觉(或梦魇)。我们正是在这里才开始触及到今日世界上各种文化进程的核心问题"。2因此传媒的复杂性可能是我们在当下情境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这里所要讨论的问题与传媒密切相关,但我将重点讨论的问题,限定于传媒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关系上。
一
文化领导权的概念是葛兰西首先提出的。英语hegemony在中文的翻译中多译为"霸权",如被普遍使用的"文化霸权","话语霸权"等等。在这个意义上"文化霸权"同汤林森(Tomlison)使用的"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极为相似。在葛兰西的理论中,研究者和翻译者将其译为"领导权"是非常准确的。文化领导权就是"文明的领导权",它是政治民主的根本原则,是民众同意的领导权。它不是意识形态的强制推行,也不是对某种政治文化的被迫忠于。因此,在葛兰西那里,"文化领导权"非常酷似"婚姻"和"合同",它是以自愿的方式为前提并最终得以实现的。葛兰西这一理论的提出,原本是试图探寻出一条适合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和策略。在他看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结构和革命胜利前的沙皇俄国的国家政权结构是非常不同的:在俄罗斯,(革命前的)国家是包罗万象,代表一切,市民社会却是方兴未艾,呈现胶状冻结的状态。在西方国家与市民之间有着适当的关系,一旦国家根基动摇,则市民社会坚实的基础就显现出来。西方的国家只是城市外围的壕沟,在它之后屹立着堡垒围墙般的强有力的体系。因此,在发达的西方社会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象俄罗斯那样仅仅通过"运动战"-----用暴力夺取政权是不可能的。更有效的途径是应该通过"阵地战"的形式,在市民社会建立起关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和文化的领导权。他的具体解释是:"一个社会集团通过两条途径来表现它自己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作为’统治者’和作为’文化和道德的领导者’。一个社会集团统治敌对集团,它总想’清除’他们,或者有时甚至动用武力对他们进行镇压;它领导着与它亲近的和它结成联盟的集团。一个社会集团能够,的确也必须在取得政府权力之前已经在行使’领导权力’(这的确是赢得这种权力的基本条件之一);当它行使权力的时候,接着它就变成统治力量,但是即使它牢牢掌握权力,也仍然继续’领导’"3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在取得革命成功之前,必须取得文化领导权;在革命成功之后,并不意味着"领导权"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它仍处在被认同的过程中,仍有旁落的危险。
在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中,"市民社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是与"国家"不同的属于上层建筑的概念。在他看来,强制,统治,暴力属于国家;而同意,领导权,文明则属于市民社会:"现在我们固定两个主要的上层建筑方向-----一个可以称为’市民社会’,即是通常称作’私人的’有机体的总体,另一个可以称作’政治社会’或国家。这两个方面中的一个方面符合于统治集团对整个社会行使的’领导权’功能,另一个方面则符合于通过国家或’法律上的’政府行使的’直接统治’或指挥。"4在另一处他又说:"我所谓市民社会是指一个社会集团通过象社会,工会或者学校这样一些所谓的私人组织而行使的整个国家的领导权。"5因此,市民社会是指不受国家干预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没有市民社会文化领导权也就不能诉诸实施。同样的道理,国家也并不等于强权政治,它还必须有为民众认同的伦理基础,这就是葛兰西所说的"道德国家","文化国家"。6葛兰西的这一理论,他自认为是来自列宁,在《马克思主义》一文中他说:领导权这一概念是由伊里奇负责(制定和实现)的。7研究界也普遍是来自列宁的理论,新近出版的著作还认为:"’领导权’概念是列宁首先提出来的,他主要强调的是政治领导权,其核心是无产阶级专政,即通过暴力夺取政权。"8葛兰西的自述是令人费解的,因为在列宁的著作中根本没有出现过领导权(hegemony)这个词。而研究者试图用谱系的方法寻找葛兰西理论的来源,但其论证出来的结果恰恰说明了列宁理论与葛兰西的矛盾。也就是说,列宁强调的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暴力夺取政权的理论,而葛兰西所强调的是通过道德与知识在市民社会建立起文化的领导权。列宁是急风暴雨式的,是"运动战",葛兰西是渐进式的,是"阵地战"。因此葛兰西与列宁不存在谱系关系。倒是意大利学者萨尔沃。马斯泰罗内在《对〈狱中札记〉的历时性解读》中,对葛兰西的理论来源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他说:"葛兰西眼中注视着列宁的形象,但他心里一直牢记着马克思的思想。葛兰西的研究者们没有记住,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英文版中不仅谈到’凌驾于市民社会之上的中央集权国家机器’,而且还谈到’由市民社会和人民群众重新夺回国家权力’。"9因此,葛兰西的关于领导权理论的来源,毋宁说来自马克思更可靠。
村领导权利监督思考
一、基本情况:
**镇共有9个村,是在原19个村的基础上于2001合并而成的。从**年开始,我镇在**村实行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2008年,通过村委会换届选举,支部书记当选村委会主任的村有3个,分别是大庄子村、巴扎街村、和**村,其他还有3个村是党员党员当选村委会主任,为推行“一肩挑”奠定了群众基础和组织保证。
二、对村干部的监督方式:
由于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可以说村上的大小事情,最后拍板决策的似乎就是“一人”了,财务审核审批也只有一人签字了。针对干部权力相对集中的实际情况,**镇对村干部的监督采取的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农经站、村理财小组监督,按时公布、公示支出。二是党员或群众代表、群众会议监督。重要事项在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或村民大会(很少采用,只有“一事一议”等事上采用)上讨论通过,然后实施。三是领导监督,通过检查工作,或进村入户了解情况进行监督。
三、目前存在的不足:
一是对“一肩挑”村领导在事务性决策方面监督不够,有决策随意性倾向。在原村组合成的大村,“一肩挑”村的主要领导和小组长相互监督不规范、不到位,在没有产生村主任的组的村民不关心村主任的事,只关心本组组长的事,不太过于关注监督“一肩挑”的干部,甚至还有村民(没有选“一肩挑”干部的村民)不愿让“一肩挑”的干部关注该组事情;二是发挥村“两委”专职委员作用不够,仅仅是让他们开开会、议议事、听听通报、学学文件,没有安排具体负责的工作,这样一来,村“两委”专职委员对村中重大事情了解的不够深、不够细,无法在议事决策上提出可行性意见建议;
传媒与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研究论文
现代传媒的发展,已不止是科技神话,无所不能的现代技术和光怪陆离的资讯及想象的合谋,使传媒的整体形象正趋于"人妖之间"。一方面,它几乎无处不在地填充着日常生活,以尽其所能的方式为所有的人提供"满足"和欲望对象,在这个意义上,它似乎仅仅是看得见的可供选择的视觉符号;一方面,也正是这些貌似"亲和"的符号,"不为人知"地改变和控制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性,在这个意义上,它又是一只"看不见的隐形之手"。因此,传媒研究成为当下学界的一门显学,就不应将其看作是一种随波逐流的庸俗时尚。这个由印刷和电子符号构成的幻觉世界,使人们产生了生活仿佛被"故事"置换的虚幻感,在传媒中构成的那个世界不断地闪灭,可期望而不可指望的现代"故事",就象街头广告一样,它若隐若现但并不属于你,同时,我们在传媒不间断的宣谕中又时常体验着快乐和需要。传媒带来的失落和满足,背后隐含的也就是对"文化帝国主义"的复杂心态。
现代传媒改变了传统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被称为"印刷资本主义"的早期现代传媒的出现,使人与人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流,无须再面对面就可以实现。生产和交流方式决定的以地域而形成的流派,也代之以传媒为中心。更重要的是,传媒不止是工具,它是带着它的观念一起走进现代社会的。现代传媒在中国的出现,是被现代化的追求呼唤出来的,它适应了社会政治动员的需要,国家与民族的共同体认同,被现代传媒整合起来。或者说,是现代传媒推动或支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动向。那些与现代民族国家相关的观念和思想,正是通过传媒得以播散的。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传媒甚至成了某一时代的象征。比如"五四"与《新青年》,延安与《解放日报》,新中国与《人民日报》,与"两报一刊"等等。因此,传媒被称为"一种新型的权力"。1这个权力不止是话语权力,在其传播的过程中如果为民间社会所认同,它也就获得了"文化领导权"。传媒和文化领导权的关系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当然,问题远不这样简单。在阿帕杜莱看来,"印刷资本主义的革命,以及由它释放出来的文化凝聚力与对话关系,只是我们现在居住的这个世界的一个作用有限的先驱。"当电子传媒统领了这个世界之后,虚假的"地球村"带给我们的矛盾则是:"一方面是个人与个人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异化状态和心理距离,另一方面则是那种天涯若比邻的电子幻觉(或梦魇)。我们正是在这里才开始触及到今日世界上各种文化进程的核心问题"。2因此传媒的复杂性可能是我们在当下情境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这里所要讨论的问题与传媒密切相关,但我将重点讨论的问题,限定于传媒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关系上。
一
文化领导权的概念是葛兰西首先提出的。英语hegemony在中文的翻译中多译为"霸权",如被普遍使用的"文化霸权","话语霸权"等等。在这个意义上"文化霸权"同汤林森(Tomlison)使用的"文化帝国主义"的内涵极为相似。在葛兰西的理论中,研究者和翻译者将其译为"领导权"是非常准确的。文化领导权就是"文明的领导权",它是政治民主的根本原则,是民众同意的领导权。它不是意识形态的强制推行,也不是对某种政治文化的被迫忠于。因此,在葛兰西那里,"文化领导权"非常酷似"婚姻"和"合同",它是以自愿的方式为前提并最终得以实现的。葛兰西这一理论的提出,原本是试图探寻出一条适合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和策略。在他看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结构和革命胜利前的沙皇俄国的国家政权结构是非常不同的:在俄罗斯,(革命前的)国家是包罗万象,代表一切,市民社会却是方兴未艾,呈现胶状冻结的状态。在西方国家与市民之间有着适当的关系,一旦国家根基动摇,则市民社会坚实的基础就显现出来。西方的国家只是城市外围的壕沟,在它之后屹立着堡垒围墙般的强有力的体系。因此,在发达的西方社会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象俄罗斯那样仅仅通过"运动战"-----用暴力夺取政权是不可能的。更有效的途径是应该通过"阵地战"的形式,在市民社会建立起关于社会主义的道德和文化的领导权。他的具体解释是:"一个社会集团通过两条途径来表现它自己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作为’统治者’和作为’文化和道德的领导者’。一个社会集团统治敌对集团,它总想’清除’他们,或者有时甚至动用武力对他们进行镇压;它领导着与它亲近的和它结成联盟的集团。一个社会集团能够,的确也必须在取得政府权力之前已经在行使’领导权力’(这的确是赢得这种权力的基本条件之一);当它行使权力的时候,接着它就变成统治力量,但是即使它牢牢掌握权力,也仍然继续’领导’"3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在取得革命成功之前,必须取得文化领导权;在革命成功之后,并不意味着"领导权"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它仍处在被认同的过程中,仍有旁落的危险。
在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中,"市民社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是与"国家"不同的属于上层建筑的概念。在他看来,强制,统治,暴力属于国家;而同意,领导权,文明则属于市民社会:"现在我们固定两个主要的上层建筑方向-----一个可以称为’市民社会’,即是通常称作’私人的’有机体的总体,另一个可以称作’政治社会’或国家。这两个方面中的一个方面符合于统治集团对整个社会行使的’领导权’功能,另一个方面则符合于通过国家或’法律上的’政府行使的’直接统治’或指挥。"4在另一处他又说:"我所谓市民社会是指一个社会集团通过象社会,工会或者学校这样一些所谓的私人组织而行使的整个国家的领导权。"5因此,市民社会是指不受国家干预的相对独立的社会组织,没有市民社会文化领导权也就不能诉诸实施。同样的道理,国家也并不等于强权政治,它还必须有为民众认同的伦理基础,这就是葛兰西所说的"道德国家","文化国家"。6葛兰西的这一理论,他自认为是来自列宁,在《马克思主义》一文中他说:领导权这一概念是由伊里奇负责(制定和实现)的。7研究界也普遍是来自列宁的理论,新近出版的著作还认为:"’领导权’概念是列宁首先提出来的,他主要强调的是政治领导权,其核心是无产阶级专政,即通过暴力夺取政权。"8葛兰西的自述是令人费解的,因为在列宁的著作中根本没有出现过领导权(hegemony)这个词。而研究者试图用谱系的方法寻找葛兰西理论的来源,但其论证出来的结果恰恰说明了列宁理论与葛兰西的矛盾。也就是说,列宁强调的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是暴力夺取政权的理论,而葛兰西所强调的是通过道德与知识在市民社会建立起文化的领导权。列宁是急风暴雨式的,是"运动战",葛兰西是渐进式的,是"阵地战"。因此葛兰西与列宁不存在谱系关系。倒是意大利学者萨尔沃。马斯泰罗内在《对〈狱中札记〉的历时性解读》中,对葛兰西的理论来源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他说:"葛兰西眼中注视着列宁的形象,但他心里一直牢记着马克思的思想。葛兰西的研究者们没有记住,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英文版中不仅谈到’凌驾于市民社会之上的中央集权国家机器’,而且还谈到’由市民社会和人民群众重新夺回国家权力’。"9因此,葛兰西的关于领导权理论的来源,毋宁说来自马克思更可靠。
行政领导权力异化防范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腐败渎职事件时有发生,行政权力异化现象不断出现。要遏制这些事件的发生,必须建立完善合理的制约机制。
关键词:行政领导权力异化防范
一、行政领导权力异化的表现
行政领导权力异化主要表现为玩忽职守、滥用职权,而权力的异化最终必然导致腐败的产生。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1、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
行政领导权力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公共利益。但如果缺乏相应的利益协调和权力制约机制,在权力行使过程中就有可能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凭借机构或职务上的便利,非规范地运用或滥用公共权力满足私人欲望,管理者就变成贪官污吏。腐败行为对国家形象和社会心理的影响是巨大的,严峻考验着社会的承受能力。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腐败如此盛行不衰,肯定有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如果我们舍本逐末,只讲教育和‘严打’而没有解决源头上的问题,腐败蔓延的势头恐怕是很难得到遏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