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力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3 23:53: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领导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领导力

走班制教学领导力分析

一、走班制对教学领导力的现实诉求

教学领导力是教师领导力在课堂教学层面的微观呈现,是教师专业主体性的再发现。目前关于教师教学领导力的研究一般从三个视角出发:一是教师领导特质视角,即具备什么样特质的教师才能成为领导者。如:“教师领导者是那些具备各种专业素质和行为的人。”[1]“人格魅力是教师凝聚人心,有效开展教学共同体领导的重要因素。”[2]二是要素视角,关注教学领导力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一种领导者与追随者的关系,二者的互动必须依托学习活动情境。”[3]三是力量视角。“教学领导力是教学活动主体对教学活动施加影响以使教学活动有效运转进而取得预期目标的一种力量。”[4]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教师教学领导力的概念化研究具有以下表征:教师凭借基于专业权威和人格魅力的领导特质对学生产生影响力;依托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领追型师生关系;以教学目标达成为导向,教师通过明确学习愿景和共享领导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随着走班教学代替行政班教学,关于教师课堂角色和教学能力的研究,就不能仅仅聚焦在碎片化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的探讨上,而应关注如何在走班教学中发挥教学领导力的整合效应。1.选择倒置呼吁教师领导特质回归。在行政班教学模式下,学生按照行政要求被强制编班,教师不须要担心是否有课可上、有生可教。而在走班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按照兴趣意愿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和班级上课,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想办法把学生吸引到自己的课堂上来,否则就会陷入无生选择的窘地。正如有学者指出:“现在学生得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了,但他却不一定要来听你的课,也不一定要来向你学习,这就是‘走班教学’制度下,老师面临的最大问题。”[5]毋庸置疑,当学生拥有选择主动权时,教师倘若仅依靠职位本身的权威去吸引学生、组建班级,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由于学生在选择所学科目的同时,也是在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对教师个体特征构建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日常教学互动情境中,教师所展现出来的思想、言行特征,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学生肯定性的解释,并被重视,是学生走进哪间教室、选择哪位教师的重要依据。然而,这些“有效”特征既不是教师或者学生的任意构建,也不是教师假设特征的抽象存在,它具有实质性内容,更多地是基于教师专业权威和人格魅力的领导特质,它源自学生对教师专业知识、教育信念、教学技能、教学风格、品德气质的心悦诚服。尽管每位学生喜欢的教师类型有所不同,但领导者特质是一个教师赢得学生信任与尊重的基点,也是对学生产生有效“吸引和影响”的关键。2.管理功能弱化需要领追型师生关系有效建立。“选课或分层走班打破了原来固化的行政班教育秩序和组织结构,由此产生许多新的问题,如班主任作用弱化,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归属感削弱,德育工作面临挑战,行政班与教学班交汇地带可能出现管理真空,传统的教育理念、方法、手段、途径及模式等已不再合适。”[6]事实上,在推行行政班教学时,班主任肩负着班级建设和教学秩序维护的主要责任,班规班纪的制定、班级干部的选派、学习氛围的营造等工作,在学科教师走进教室之前便已安排好,各学科教师基本不须要承担班级管理工作。但是,在推行走班教学时,虽然保留了“班”的组织形式,但却不固定,学生的“走动”使整个班级呈现出离散状态,在增加班级管理难度的同时,也对班集体的凝聚力造成了巨大冲击。因此,走班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便不能仅停留在制度化的“管理”与“被管理”上,而是要诉诸领追型师生关系的有效建立。在领追型师生关系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身份被明确界定:教师作为领导者而非管理者,是凭借专业素养,以适切的思想和价值观引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从而通过教学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强化教学班的凝聚力和学生的认同感;同样,作为追随者的学生,是与教师地位平等、人格平等的“利益共谋者”,他们对教师的“服从”并非出自外在权威的管控,而是源于对走班教师专业权威和人格魅力的“崇拜”,自愿追随教师,自觉由“他律”走向“自律”。3.师生沟通无助要求领导理念充分共享。在走班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一张个性化的“行动表”,每天忙碌地穿梭在各个教室,不同班级甚至不同年级的学生会因选择同一任课教师,而临时汇聚在同一间教室,组成一个新的教学班,但新的教学班持续时间较短,随着课程结束就会解散。这就意味着,一旦45分钟课堂教学结束,学生与教师就很难再进行沟通和交流。相关调查研究也表明,“53.1%的学生和学科教师及班主任之间的关系密切度下降且在课堂之外基本没有交流”[7]。可见,在走班教学变革期,师生间沟通难度的增大,需要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领导力强调在教学组织内“人人都具有领导力”,即“教学领导力是一种组织特性,而不是个人属性”[8]。“领导力可以在学生和组织中发展。”[9]换而言之,教学领导力注重领导理念的共享,要求教师通过分权方式给学生合理授权。一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领导学习的意识、责任和能力,例如,让学生提前预习,尽量在上课前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将问题和疑惑带到课堂上来,这样,教师就能把课堂教学重心由知识传授转移到教与学的深度交流与探究上;另一方面,当领导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精髓时,自主学习领导便会成为引领学生学习意愿和学习行为的内隐理论,与此同时,学生也会逐渐地理解和认可,在课堂学习中,每个人都是领导者,都具有领导力,并自主践行课前预习、课中质疑、课后反思。因此,共享领导理念,既有助于“翻转课堂”的有效落地,也有利于破解师生沟通无助的困境。

二、走班制背景下教学领导力面临的实践挑战

在指出教学领导力对走班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成长具有必然性及合理性的同时,深入分析普通高中教学组织形式由行政班走向教学班的剧烈变动时期中教师教学领导力所面临的实践挑战,明晰阻碍因素,突破现实困境,对走班教师教学领导力的有效生成与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流动阻隔:教学领导力的生成陷入师生分离之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教学领导者,但单靠教师自身的单向领导不可能实现高水平的课堂教学。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愈发认识到,作为追随者的学生,其学习动机、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心理承受能力等都直接影响教师教学领导力效果达成程度。正如相关研究者所言:“领导者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者,而是要考虑被领导者和教学事务的复杂性、变化性和非线性,允许被领导者有自己的思想和做法,尊重差异多元。”[10]因此,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发展能力是教学领导力有效发挥的一个核心着力点。然而,在走班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流动性,使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变得相对困难。在行政班时,学生固定,学科教师按照行政班匹配,加之,班主任的全面统筹,学科教师比较容易了解每个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并据此调整教学方向,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可是,一旦进入走班教学,教师既难以把控教学班学生的构成情况和层次,又难以详尽地了解每个学生在其他学科和课后的学习生活境况和思想状态。此外,受课程计划和学生“走动”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专注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无暇顾及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征。因此,走班教学的流动阻隔使教师与学生的真实情况相分离,无疑也会限制教师教学领导力的生成和发展。2.路径依赖:实际课堂运行难逃旧模式之阻。走班制是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直接“催生”的产物,是对旧教学组织形式的摒弃和新教学组织形式的建立。根据历史制度主义者的观点,在制度变迁过程中,新制度建立之时,“旧的制度要素不会突然消失,而是为新制度提供了基础,并且影响它的建设”[11]。这是由于在旧制度长期作用下,人们所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信念、惯例和文化等,不会因为新制度的建立而立即消失,它会以路径依赖的方式继续规定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们按照既往的惯例和规则行事。长期以来,重“选拔”胜于重“育人”的传统教育体制,导致多数教师将“记忆和储存知识”作为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的最好方式,并据此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复习巩固”的教学模式和惯例。尽管,走班教学呼吁教师教学领导力的有效发挥,是旨在希望教师能够发挥领导能力,从顶层设计出发,整合运用知识“生本转化”的各项技术,对固化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解锁”,以使学生的学习能从被动接受状态走向自主探索、自主发展的交互状态。然而,由于“锁定效应”,教师可能会在思想上、理念上接受和认可教学领导力,但让他们在实际中真正践行教学领导力还是相当困难的。这意味着教师不但要否定早已高度适应的教学模式,还要费心费力去重构全新的甚至是完全陌生的教学行为路径。这种挑战是巨大的,既有心理层面的挑战,也有技术层面的挑战,从而致使教师不愿意改变现状。如此一来,在走班教学过程中,教师还会在相当程度上按照传统教学模式的指导原则、结构框架和行为路径开展教学活动,最终可能与教学领导力的生成路径相悖。3.选择功利:教学领导力的价值取向遭遇异化之困。事实上,走班制在落实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同时,也给教师的领导自主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促使教师在教学自主意识萌发的基础上,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通过审视新型班级形态下的教学现状和学生发展需求,更加清晰定位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决策,从而自主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操作。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实践可以脱离外部环境而独立运行。因为,“对于教师在课堂中的自主类型和自主程度,外部环境也会对教师的意识产生影响”[12]。目前,走班制的推行将课程选择权下放到学生,希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职业意向,自主选择所喜爱的课程和教师,然而,扩大了的选择权虽然增加了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但“这一自主选择过程受到了一定约束从而可能存在长远价值上的非理性”[13]。在选课走班的实际推行中,发现兴趣爱好和职业意向并没有真正成为学生选课的主要依据,相反,学生把学习难度小,容易取得高分的课程或能够帮助自己取得高分的教师作为首选。那么,相对于“育人导向”的政策环境而言,“利益导向”的现实环境,可能对走班教学中教师领导价值取向的影响更为明显,为了获得学生的“青睐”,教师的教学领导力可能会由原本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专业自主,异化为帮助学生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非理性自主。这样不仅容易致使教学领导力污名化,更严重的是,可能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造成不可逆转的负向影响,进而直接阻碍高考新政的践行与发展。

三、走班制背景下教学领导力的达成策略

以教学领导力引领传统教学模式的系统转型,可以使教师以一个充满活力的专业人身份去应对走班教学的变革与实施。但它的有效生成与发挥并非一件简单易行之事,需要内外多重支撑和保障机制的协同共振,才能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持久的生命力。1.提高走班教师专业素质,使教学走向领导式教学。“领导力并不是技能的固定组合,它依靠的是大量的虽看不见但却十分重要的个人素质。”[14]也就是说,教师个人素质蕴含于教学领导力发展之中,是教学领导力生成的基础性因素。事实上,具有教学领导力的教师是依靠专业权威和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认可和追随,这就意味着,相对一般教师而言,他们需要具有更高水平的专业素质。正如有论者所言:“作为领导者的教师与其他教师在个人特质、素质能力等方面有所不同,教师作为领导者同时扮演着教师和领导者的角色。教师领导者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卓越的教学知识技能以及为同事所尊敬和信任,还必须具备特殊的个人特质和知识技能,特别是与领导有关的特质和知识技能。”[15]因此,学校应重视走班教师教学领导力的培养,为走班教师提供教学领导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也应鼓励走班教师自主制定专业发展目标,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持续不断地积累有意义的专业发展经验,以努力开发和维持走班制下教学领导力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然而,在促进走班教师由传统教学模式的操作者成长为具有卓越教学水平的领导者时,除了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外,还必须关注教学领导力在走班教学中的行为维度,即行为参照标准。美国学者斯蒂夫•法尔在对优秀教师高效课堂的数千小时观察后,提出了领导式教学,为教师教学领导力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操作性借鉴:“为学生设立具有激励性、可衡量、有意义的大目标;运用多种策略激励学生和他们的家庭达成目标;对学生取得成功的定义、方向和有效路径进行有目的的计划;对教学过程和课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调节,以确保每项行动都有助于学生学习;通过批判性反思学生的进展,找出学习错误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坚持不懈地工作,相信自己有能力帮学生克服学习的障碍。”[16]可见,要发挥教学领导力,需要教师在走班教学中实施领导式教学,与学生共设学习目标,通过影响、激励、授权等领导策略来引领学生学习,并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监督、评价、反馈机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最终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2.搭建互联网+走班模式,健全教学领导力生成机制。走班教学是由单一学科组建的,而单一学科只是高中生全部所学学科中的一部分,教师要想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单靠各自孤军奋战是不够的,还有赖于师师之间、师生之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搭建管理、教学、教研、自主学习的互联网+走班模式,倡导和激励信息资源共享,既有助于推动教学领导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又有助于打破常规教学时空局限,促成学科内、学科间、年级间和班级间教师对教学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实时共享,从而使每一位教师都能随时随地查询和了解所教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此外,利用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技术,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的性别、年龄、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等,进行统合分析,进一步获悉学生基本信息、生活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等,并据此调整教学领导的方向与策略,以对学生产生有效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尽管互联网+走班模式对于教师教学领导力的发挥来说,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但其实际利用价值的大小却是由教师的领导能力决定的。由于主客体性,决定了互联网+走班模式的实际效能离不开教师的主体操作与运用。因此,在投入使用过程中,还需要教师做好以下几方面准备:第一,“备学生”优先于“备教材”。走班流动带来的师生分离,使教师在进入教学班之前,对所教学生知之甚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前,优先借助互联网,全面了解学生,实现“以学定教”。第二,树立共享意识,学会共享。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将自己的教学经验通过线下和线上及时沟通与反馈,以实现“共享与多赢”的领导局面。第三,提升技术操作能力。掌握互联网操作技术,确保能够有效获取所需的教学信息和学生信息。3.制度引领走班文化,规避教学领导力负向影响。“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土壤,是教育理念传播与彰显的场域,文化对教学领导力开发具有不可低估的引领价值。”[17]实际上,走班制下教师教学领导的价值取向之所以存在走向偏差的可能,并不是由于教学领导力本身不适应于走班教学,而是目前学校还没有形成孕育新高考理念的文化氛围与土壤。因此,在走班制背景下,要使教学领导力的影响导向切合高考新政的潜在假设,仍然须要回归到走班文化的构筑上。“一旦文化形成之后,它便进入群体职能的所有方面。它能渗透并影响到一个组织的方方面面,比如如何完成组织的主要任务,如何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以及如何处理其内部业务等。”[18]换而言之,当学校创设起有利于新高考理念传播的走班文化后,以育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便会理所当然地转化为教师领导式教学的内在规训,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会告诉教师在走班教学中该如何理解、思考和感受教学领导行为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同时,走班文化的创设又离不开制度的引领与推动。走班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需要在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每学年周期性的班集体备课、上课和课堂管理等中实现,这些常规的教学程序和行为是学校制度化的结果,直接反映着抽象文化环境的结构性和可见性。这就意味着,能够从制度上将走班文化植入并强化到走班教师的日常行为规则中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观念和价值范畴的引导上。通过新高考政策的宏观引领和学校激励育人理念制度的有效推动,走班教师对教学领导力的理解,就会弱化利益导向的消极功能,反而从内心深处真正体会和升华教学领导力的育人功能。因此,学校管理层应该切实设计作为强化机制的制度和程序,营造与学校理性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相适应的走班文化,使教师的教学领导意识和领导行为能够在无形中彰显教育的育人风范与效益。4.重构教学评估体系,保障教学领导力持久运行。教学领导力是契合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学本质回归,走班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教学领导力持久有效发挥,而不是作为时尚口号很快消散。无疑,教学领导力的引入意味着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实施领导行为,而这并没有减轻教师所面临教学负担与压力,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教师不仅需要在走班教学中承担起教学任务、管理任务,更重要的是还要认真思考如何发挥教学领导力的引领作用,使其一切教学行为都围绕如何与学生共启愿景,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激发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和能力。对此,倘若不在教学评估体系上做出调整,可能会使教师丧失领导的动力和支撑,进而引发抵触情绪。只有重新调整教学评估体系,将教师的走班教学领导行为与教学评估形式关联起来,才能保障走班教学领导力的真正发挥和持久运行。此外,在深化教学评估体系变革时,避免“一表通用”的统一走班教学评估体系,是确保教学领导力自主发挥合理性的关键。评估体系应该具有多元性,契合不同走班教师的个体领导特征和实际教学情况。正如相关研究者所言:“员工并非仅仅是‘受雇的人手’,而是心脑同时俱在的:他们是带着具有个人色彩的观念、期望和打算,而且是带着不同的价值观、兴趣和能力进入组织的。”[19]这就意味着,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具有高度自主特性的教学领导力,而是既要有综合性的教学评估体系,又要有单项性的走班教学评估体系,以从不同的视角对教师走班教学行为和效果进行考核。

查看全文

基层领导力体现

摘要:本文从笔者的管理实践出发,阐述了三种基本能力素质对提升基层领导力的重要性,对基层管理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基层领导领导力学习能力执行能力凝聚力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基层领导要想把工作做好,必须具备一定的领导力、团结并带领属下共同努力,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创造一流工作业绩。

詹姆斯·库泽尔提出:所谓领导力,是一种可以被观察到的实践和行为模式,以及一组被界定的能力和技能。既然领导力是一种技能,那么通过不断学习、实践,逐步提高个人的能力素质,就一定可以实现领导力的提升。

1.学习能力是根本

领导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领导者在社会实践中,做一个有心人,注重学习、善于总结,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特别是作为基层领导者,尤其要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兵头将尾的我们一定要沉下心、放低姿态,虚心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引领身边的同志踏实工作。而不能仅仅当一名指挥者,做一名看客。率先垂范是我们做好基层工作的看家本领。

查看全文

企业主管领导力打造

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不只是对领导重要,对任何人都是很重要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日本著名企业家、京瓷公司创始人稻盛和夫认为:在评价一个人的价值时,其思维方式应该占到50%,能力占30%,学历占20%。思维方式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领导的思维方式更是决定着领导的模式、领导的思想、领导的效益、领导的形象。

什么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就是注意抓住任何一件事物的本质。而事物的本质不是那么很容易抓住的,你必须深入工作,摸爬滚打,才能掌握它的深入内容。一个事物的本质应该怎样掌握呢?通过分析你会发现:构成决定本质。看一件事情合理不合理,就想想构成。比如:看一个单位人事工作的本质,就是它人事构成的分析。这个单位高级职称有多少人?中级职称有多少人?或者是我们大学毕业生有多少?中专有多少?这些构成分析,就决定了单位的人事政策和人事工作的方向。再如: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过去是谁出钱多谁当董事,现在有了不出钱的独立董事,如果独立董事不签字就意味着公司决议是有问题的。这就说明董事会的构成发生了变化,所以任何事情只要分析构成,就会发现问题。

我们大到国家问题,小到企业问题,都可以按照这个思维方式,根据构成去分析一件事情,然后找到这件事情的本质。然后再根据这个本质来决定我们应该怎么做工作,找出出路,找到办法,找到政策。

认清领导的本质

领导的要素

查看全文

培养领导者发展领导力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对“领导者”的研究;对“企业培养领导者”和“企业领导力”的研究;现有理论的局限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的对象、有很多学者对“管理”和“领导”,以及“管理者”和“领导者”进行了比较研究、关于“领导者的角色”的研究、关于“领导能力模型”的研究、“领导者”的跨文化研究、关于“培养领导者”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关于企业“培养领导者”的具体方式、对“培养领导者”的跨文化教育研、关于“企业领导力”、几乎所有关于领导的研究都是西方学者的进行的、关于领导的研究带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目前对于企业培养领导者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都很多等,具体请详见。

“领导”,这一古老的词汇,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的对象。大家纷纷研究“领导”对于企业发展的重大贡献,并试图揭开蒙在“领导者”头上的面纱,发现“领导者”得以“领导”的本质和奥妙。

一、对“领导者”的研究

近年来,学术界重新兴起了一股对“领导”和“领导者”的研究热潮,并将矛头直指管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对“管理”和“领导”的比较研究;对“领导者的角色”的研究;对“领导能力模型”的研究;以及对“领导者”的跨文化研究。

首先,有很多学者对“管理”和“领导”,以及“管理者”和“领导者”进行了比较研究。他们都将管理和领导放在平等的地位上来看待,进行比较和分析,特别是赋予领导以及领导者新的涵义。亚伯拉罕.扎莱兹尼克(1977)认为管理者与领导者是极为不同的两种人。WarrenBennis(1989)提出管理者与领导者的区别在于:管理者管理,领导者创新;管理者看重系统和结构,领导者看重人;管理者关心怎么做和什么时候做,领导者关心做什么和为什么;管理者接受现状,领导者挑战现实;管理者用正确的方法做事,领导者做正确的事。RichardKoch,IanGodden(1996)提出祛除管理的解决方案来解决困扰大企业的问题。他指出管理的精髓在于控制、监督和调配人员和资产等资源。管理需要通过组织,而非亲自动手来增加价值。

总之,现在普遍认为,管理和领导是两种不同的理念:管理要求规范、制度和执行,领导者需要适应、改革和创新。

查看全文

公共价值青年领导力结构与测量

【摘要】在现有领导力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以大学生作为青年代表群体,通过陈述句收集、项目分析、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分析等步骤,编制包含自我管理、人际交往、团队组织和公共价值四维度结构的青年领导力测量量表。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公共价值的四维度青年领导力测量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模型检验指标拟合度良好,可作为青年领导力测量的有效工具。

【关键词】领导力;公共价值;青年;结构与测量

一、引言

近年,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实践表明,领导力教育不仅能够使青年人掌握领导学专业知识、具备推动变革的能力,而且能够使其形成成熟、稳定和积极的价值观,帮助青年发展成为综合能力强、素质高的现代型人才。[1]从这个角度来看,进一步加强对青年群体领导力的教育和开发显得非常必要。青年群体的主要构成来源之一的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发展性。在以往针对青年领导力的研究中,国内很多研究者都以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一系列探讨。比如,孙倩茹编制了29题五因子结构量表,测评了领导感召力、决断力、前瞻力、影响力和控制力等五力结构模型在大学生领导力中的表现;李夏妍自编了35题大学生领导力自评问卷,测评构建愿景、战略决策、工作实践、人格影响、人际交往五个维度;李秀峰等人开发了包含团队领导力和社会领导力两个维度的大学生公共领导力量表。这些评估工具不仅探讨了本土化的大学生领导力评估方式,而且对现有的领导力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对后续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随着领导力研究的不断深入,在领导力的构成要素方面,领导者的价值愿景、奉献精神、道德使命等内在价值层面因素也开始受到关注。研究者认为领导者内在的公共价值追求也应该成为领导力测评的重要因素。价值引领不仅可以影响领导团体中的共同目标取向、领导行为的选择、领导过程中的角色转变,而且可以促进领导团体互助进步,实现合作共赢、服务社会。基于上述研究情况,本研究提出研究目标,通过实证的方式,尝试将传统的领导素质能力维度和公共价值维度相结合,编制一份信效度较好的大学生领导力评估量表,为我国青年领导力培育和开发提供借鉴。

二、研究设计

研究量表的编制参考了柯江林等研发的问卷开发程序,首先收集整理能反映青年领导力表现的指标项目,邀请专家审读并编制量表;其次根据预试调查数据对量表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进一步优化量表;再次根据再调查数据进行验证性分析,检验青年领导力结构模型;最后邀请专家探讨分析结果,确定最终的青年领导力量表。整个研究按照先探索再验证的思路进行,先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青年领导力构成因素进行探索,再用验证性分析的方式对青年领导力结构模型进行检验。数据分析使用统计软件SPSS18.0,验证性因素分析使用软件AMOS17.0。量表指标项目收集方法包括以下四种。一是访谈法。研究者访谈北京地区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等五所不同类型高校的200名大学生。研究者向其介绍青年领导力的简要含义,然后请其描述他所认为的相关行为表现并记录访谈文本资料。二是调查法。研究者对北京地区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开放性问卷调查,收集领导力测评指标项目。三是文献阅读法。研究者阅读青年领导力、公共领导力和大学生领导力开发相关文献并从中梳理相关指标项目。四是专家访谈法。研究者邀请5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和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的专家,以青年领导力的维度及大学生的行为表现为主题进行访谈,梳理并收集专家意见。

查看全文

组织领导力构成要素研究论文

领导者处于组织的核心地位,对于组织来说,领导者的能力是影响它生存、发展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是领导者顺利开展一系列组织活动的重要基础。作为一名优秀的现代组织领导者,应当具备强劲的领导力。本文基于现代组织的作用特征,对领导力的构成要素作了讨论。

一、领导力及其构成要素

领导活动是在一定客观环境制约下,为实现组织某一特定的共同目标而采取行动的一个创造性实践过程。领导者作为领导活动的主体,在一个组织内可以对个人和集体施加影响力,这个影响力就是现代管理学上的“领导力”。

(一)领导力的涵义。领导力是作用于领导资源配置过程的力量,是指组织的领导者在确立的组织目标与发展方向下,引导和管理组织全体成员及其相关方,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所发挥的能力和影响力。不难理解,组织的领导作用就是其“领导力”所产生的效率和结果。

(二)领导力的构成要素。研究者过去常把领导力作为领导者的自身能力内容来看,认为作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应该包含创造力、容纳力、智源力、影响力、心健力、学研力、团队力、沟通力这八项个人特质,但都还没有将其上升到“领导力”概念上来。

王革非在研究企业决策者时,站在了领导力的角度,对决策者的领导力加以解构。将领导力拆分为思维力、决策力、想像力、创新力、执行力、变革力、预测力、评估力、结构力、控制力、沟通力、学习力等十二个构成部分。

查看全文

独家原创:校长领导力培训学习体会

通过这次参加教育局组织的未来校长培训班学习,我感受良多,体会深刻。领导力就是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具有影响性的相互关系,能够激励他人自愿地在组织中做出卓越成就的能力。校长领导力就是校长在实现学校目标,推动学校发展过程中把握学校发展的使命,并动员全校师生员工围绕这个使命而奋斗的一种能力。我认为,提高校长领导力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总结,加以提高;二是通过培训,参观考察,学习别的校长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以提高自己的领导力,这次培训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下面,我对提升校长领导力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强化学习,明确职责

要提升校长的领导力,离不开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认真总结、努力反思。

一是加强学习,做师生示范者

校长是优秀的教师。校长应当是学校最优秀的教育者,校长授课也应是教师学习的典范,校长是教师的教师。校长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向学校的教师传授有关教育的观点、教育教学经验以及教育的信念。否则,校长就不可能领导教师。校长要成为教师的教师,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通过影响学校的教师进而去影响学校的学生。记得同一位名师交流,名师说:“做一名好老师可能只能影响自己的学生,而做一名好领导,影响的是自己学校的老师!你可以让这些老师去影响更多的一代一代的学生……”

二是强化思考,做自觉的反思者

查看全文

商业银行领导力与提升办法解析

本文作者:廖家旺工作单位: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区分行

商业银行高管领导力的组成要素分析

国内外众多学者对领导力的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在我国,许多学者也对领导力进行研究,通过中外学者对领导力的研究,结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商业银行高管领导力应该包含以下五对要素。(一)学习与创新能力当前,社会经济金融形势比较复杂,各项金融业务发展迅速,商业银行高管要想快速有效地适应这种节奏,从容应对变革与挑战,一方面必须要具有清醒的头脑和扎实的经济金融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这都需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不断变化的环境也同样需要商业银行高管具备创新的能力,不仅需要根据时代变化及时更新各种观念,还需要培养有利于推动业务发展的包括管理创新、方法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创新思维能力。(二)规划与决策能力商业银行高管要善于树立战略思维和全局眼光,把握商业银行发展趋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新的视野和思路,想点子、拿办法、谋大局,敢于决策、善于决策,当好掌舵人。具体来说,就是要求要将上级要求与当地经济金融实际结合起来做规划,将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与可能发生的问题结合起来分析,将国际与国内情况及宏观政策与微观行为等结合起来决策,确保各项工作具有创新性、前瞻性和实效性。(三)组织与推动能力商业银行高管,特别是“一把手”,要会选人,要以德才兼备的标准,优先提拔业务能力强、工作业绩突出、群众威望高的员工;要会用人,要认真分析每个员工的长处和短处,坚持“适人适岗”原则,尽可能把每个员工放在最能发挥优势的岗位上,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还要会教人,要重视人才培养,加强队伍建设;还要具备强劲的工作推动能力,能够将长远规划、上级交办的任务以及各项具体工作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抓落实”。(四)沟通与协调能力对于商业银行高管来说,要营造一个平等、团结、民主的工作氛围,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公平协调各类冲突;对于班子成员来说,要保持和睦、信任、融洽的关系,提高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对于各层级的中层管理干部来说,不仅要向上沟通汇报,也要向下传导反馈,还要横向沟通到位,通过各层级领导的沟通协调,商业银行才能产生一个持久的整体合力。(五)感召与凝聚能力要想领导一个团队,仅仅依靠行政所赋予的权力是远远不够的,领导力虽然依托于权力,但决不能仅仅依靠权力,作为一名领导者,除了具备上文所叙述的几种能力之外,还需要一种感召与凝聚能力,就是要通过领导的个人魅力,对团队和员工施以积极的心理影响,使他们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由衷的归属感和服从感,取得他们的认可和追随,最终产生对团队的向心力。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感召与凝聚能力也体现为我们常说的领导的气场。

提升商业银行高管领导力的意义和路径选择

(一)提升高管领导力对商业银行具有重要意义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把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核心内容抓紧抓好。对商业银行高管而言,在全球化趋势加快,政治、社会、经济等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背景下,管理能力受到了较为严峻的挑战,商业银行的日常管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计划、组织、控制等传统管理职能,还需要开展战略规划、考核激励、业务创新、文化构建等各方面的工作,这些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商业银行高管提升领导力。同时,领导力也是商业银行高管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实现商业银行有效管理的基础,是决定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高管的领导力水平不高,就不能准确的构建商业银行的发展蓝图,也不能制定出完善的实施战略,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不到位,整个组织都有可能陷入涣散的状态。因此,培养并提升商业银行高管的领导力,对于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二)影响商业银行高管领导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受学历水平与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客观因素限制,大多数高管理论水平和专业功底还不够扎实,信息处理能力、现代管理方法与技巧、政策分析能力、人际关系与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缺失或不足。二是事业心责任感不强。部分高管没有奉献精神,缺乏吃苦耐劳的素质,有的懒散、拖拉、不作为、少作为,有的安于现状,“小绩即满”,有的往往以“决心在嘴上、行动在会上、落实在纸上”的态度来应付工作,还有的是典型的老好人,不敢做、不敢管,员工队伍涣散。三是沟通协调能力不足。部分高管并不是素质能力存在问题,而是沟通协调不到位,灵活性和原则性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四是表率作用发挥不足。有的高管优先考虑的是个人的“政绩”和私利,而不是集体的利益和员工的诉求,有的高管高高在上,不深入基层,不了解民情,不善于、不乐于帮助基层解决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员工未能从心理对其产生认同,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

提升商业银行高管领导力的路径选择1.知己知彼,发挥不同领导风格的优点。对领导风格进行分类,其目的在于让每个领导者对自己进行重新认识,判断自己的管理风格和管理优势,同时认识别人的类型和特点,在此基础上了解自己是否存在过度发挥的情况,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增进与别人的沟通,促发别人的优点,进而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商业银行高管要对自己的领导风格有所熟悉,尽量避免产生触发自己风格“过度发挥”的条件,当出现过度发挥情况的时候,要通过取长补短的做法,完善自己的领导风格。要根据自己的类型,在冲突中辨识对方的风格类型,因势而变,更好地触发其他领导风格的优点和长处。以大部分高管所具有的指挥型风格为例,当决定结果的权力减少、失去势力范围和影响力、任何阻碍朝目标进发的事情等情况下,就容易触发指挥型风格的过度发挥。这个时候这一类型的人就会表现出缺乏耐心,对别人的意见越来越抗拒,感觉愤怒即将爆发等情形。这就需要通过收集有关自己的信息、向他人取经、练习说服自己的方法和让自己慢下来等措施来对自己的领导风格进行管理。2.不断学习,提升现代金融管理水平。首先,掌握现代金融管理的方法。商业银行高管熟悉和了解现代金融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具备运用调查、评估、矩阵、模型、维度、价值链等工具和方法来分析授权、激励、反馈、战略制定、愿景与战略的实施等方面的能力。其次,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计划。提高高管的战略规划能力,扩大高管参与主要决策的范围,确保他们能够反映真实的问题,对已经确立的愿景、战略与完成目标所需的计划、价值体系、实践体系之间的匹配度进行评价。第三,培养符合岗位的决策能力。增强决策的独立性,不能事事依靠上级,也不能依葫芦画瓢,要发挥高管的主观能动性,善于独立思考、独立运筹,看准时机及时决策;增强决策的创新性,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接触新事物,涉足新领域,适应形势发展;增加决策的综合性,必须考虑各种情况,开拓思维视野,学会从客观上把握全局,分析问题;把逆向思维和顺向思维、静态思维和动态思维、定性思维和定量思维,把共性和个性、把局部和整体等情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考虑,从而提高决策能力。3.强化执行,推动各项决策的具体落实。首先,完善岗位管理。在建立和分解员工考核指标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授权,将工作任务进行分配,并为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其次,学会有效授权。高盛指出,熟练地授权意味着你能够“明确而舒心地将日常工作及重要使命或决策授权给他人,可以共同分担责任,信任自己能够自始自终行使监控”,领导者应该将个人的工作“我的责任是完成某项工作”转移到“通过其他人完成某项工作”。第三,注重监督反馈。反馈是领导者的一项重要工具,商业银行高管要让员工明确上级对其工作的期望值,督促其制定明确的工作计划,抓好计划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和督办,随时掌握工作进度和效果。第四,开展绩效考核。建立以经济增加值等指标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借助强大的信息支撑,开发、运用风险定价系统、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以及管理会计系统等科技平台,实现对不同机构、业务、产品、客户的动态管理;借鉴平衡计分卡等技术,实现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从市场、客户、员工等多维度考核经营绩效。4.带好队伍,构建先进的企业文化。一是加强培训教育。商业银行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高管领导力的传导,要通过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更新素质理念,掌握核心技能,为高管各项指令的执行力度和质量奠定坚实的素质基础。二是创造优良环境。营造有利于创新、和谐的工作环境和氛围,采取措施为员工搭建发挥作用、施展抱负的舞台,发挥每个人的特点,挖掘每个人的潜能。三是保持适当激励。根据需求,灵活运用物质激励、行政奖励、职务晋升、口头表扬等不同激励方式,使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各得其所。四是构建先进文化。文化既是一个组织的软实力,又是一个组织的竞争力和生产力。要大力宣传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加强学习培训和落地深植,让新文化、新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化作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为领导力的具体实施和拓展提供平台。5.有效沟通,积极倡导无边界管理理念。曾任高盛董事总经理和首席学习官的SteveKerr认为要适应变化速度越来越快的商业环境,必须做到“无边界”管理。商业银行高管落实无边界管理理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保持好商业银行内部的沟通。加强上下级之间的垂直沟通和部门之间的水平沟通,将经营目标或者政策措施为全体员工所了解并积极响应,并且通过沟通协调,降低信息交易成本,达成团体共识,形成统一行动。第二,维护好银行客户的服务关系。善于倾听客户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进行改进,确保服务到位;同时也要积极向客户宣传自己的相关理念和政策,推介相关业务产品,深度营销客户。第三,处理好其他组织的利益关系。不仅要加强与其他银行同业的交流,还要加强与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同业的交流,同业之间除了竞争还存在合作,要通过沟通与合作,实现互相之间的共赢。第四,协调好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加强与地方党政的沟通交流,及时汇报有关情况,积极争取政策优惠;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交流,为商业银行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降低声誉风险。6.以身作则,树立员工共同认可的表率。一是树立理念。商业银行高管要树立“机关为基层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全行为客户服务”的理念,并带头主动付诸实践,在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上下一番功夫。二是改进作风。商业银行高管不能高高在上,要认真改进作风、积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切实为基层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三是锤炼品性。要进一步注重思想道德修养,既要有本事,还要守本分,既要重大节,还要慎小节。四是廉洁从业。面对各种诱惑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底线,不能把手中的权力变成自己谋取私利的武器。只有充分发挥表率的作用,商业银行高管才能把周围的员工紧密团结在一起,产生一种巨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领导力的作用。

查看全文

高校外语教师教学领导力探讨

摘要:新文科建设促使外语人才培养方法与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以培养顺应未来大变革时代和新经济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外语人才。在此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必须生成教学领导力,以领导者的姿态,积极开展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实现学科融合,才能满足新时代对高校外语教师的要求。文章对教学领导力内涵要义进行阐释,并提出相关策略,即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教学领导力生成需要在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下,通过学习探索来积极生成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外语教师;教学领导力;新文科

一、外语教师教学领导力概述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有效学校”运动引发了教学领导力研究,提出教师领导力主要体现在教师工作的热情、富于探险的精神、对工作强烈的责任心等。Cosenza界定了教师领导力的内涵,提出了教师领导模式标准,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3]。在教学领导力研究过程中,许多学者通过研究证实,教师的教学领导力在学生学习与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领导力是教师自主自觉对教学活动施加影响,以使教学顺利有效进行并取得预期目标的一种掌控力量。教学领导力决定了教师教学活动完成的质量与效率[4]。无论是从理论上讲,还是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外语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担负起外语课程教学实践、设计、开发与创新的重任。实际上,当前高校外语教师并没有参与到外语课程建设、规划、决策、设计之中,而只是外语课程被动的执行者。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及课程理论研究范式的跨时代转型,特别是新文科建设和外语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极大地推进了教师教学领导力的逐步觉醒,“把课程还给教师”的呼声以及教师教学领导力概念的提出,都标志着高校外语教师应该成为外语教学活动的领导者[5]。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教师的领导素质和能力是学校的核心要素之一。外语教师需要独自管理外语课堂,并根据自己的设计、规划,组织课程,开展外语教学活动,充分认识到其领导能力对提升学生外语学习效果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外语教师的领导力是非常重要的。为了达到外语教学效果并营造有利的外语学习环境,高校外语教师需要有决策的权利,并为学生的外语综合能力提升提供最佳机会。高校外语教师的领导力包括问责制和自主权。问责制和自主权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外语教师可以获得自主权,以自己的方式工作,又担负起责任,并争取整体上的教学领导权,他们就会既关注教学过程,也关注教学结果[6]。目前,随着教育部新文科建设的提出,外语教师如何顺应时代要求,探索跨学科融合能力的生成,探索新科技革命与外语教学融合发展,为国家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已成为高校外语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想获得跨学科能力,外语教师必须以领导者的姿态,促进教学领导力的生成,以极大的热情在教学实践中领导教学活动,领导教学改革与创新,开设与新科技融合的外语新课程,努力掌握教学领导力内涵,客观、全面、深入地分析自己的领导力现状,提升相关维度教学、教研领导力,设计相应的发展目标和计划,探索促进领导力生成的路径与策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教学领导力生成策略

(一)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教学领导力生成条件———政策支持

查看全文

校长课程领导力浅谈论文

【摘要】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指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团队在明确的课程思想指导下,通过制订和实施学校课程规划,调控课程管理行为,实现课程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制订和实施学校课程规划是校长课程领导的核心工作。学校课程规划是指学校按照国家课程设置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对本校的课程设计、实施、评价进行全面的规划。它包括:学校愿景、课程方案、课程实施和评价、课程管理制度、校本课程、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与社会沟通等。校长课程领导力需要有上位的机制予以保障,必须以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课程领导力来保障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关键词】校长课程领导力

课程领导是课程改革赋予校长新的职责,也是校长的课程思想和专业水准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校长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统一规划和实施,创造性地有效实施新课程。

1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概念

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领导力是领导者为实现共同理想或目标而影响和改变群体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能力。校长课程领导力是指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团队在明确的课程思想指导下,通过制订和实施学校课程规划,调控课程管理行为,实现课程目标,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

2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