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3 20:26: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临床应用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临床应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论文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现状

目前,我国的医疗领域对于抗菌药物的应用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抗菌药物的大规模使用已经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抗菌药物对于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所以其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但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目前对于抗菌药物的大规模应用,普遍存在较多不合理的情况。一定程度的滥用不但造成了医疗资源浪费,还容易引起耐药菌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等危险事件发生,对患者自身健康和公用医疗卫生的质量产生了不利影响。总结我国目前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1)对于临床指征不明的病例,存在错误用药情况;对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错误使用抗菌药物,造成抗菌药物滥用情况时有发生。(2)临床中存在错误应用对感染细菌不敏感,或使用具有耐药性的抗菌药物的案例。对于安全性存疑的抗菌药物,没有经过仔细斟酌比对就进行使用,造成了用药危险事件发生。(3)许多医院科室采用大处方诊疗,对于抗菌药物,动辄进行联合应用。方法不当,导致许多病例在治疗过程中延长了住院时间,且效果不佳。

2抗菌药物的用药原则与临床合理应用

2.1抗菌药物的用药原则。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原则,首先要保证使用药品的安全性,以及对症治疗的绝对安全。在此前提下确保治疗效果,在用药过程中严格应遵循明确的用药规范。其次对于非感染性疾病,或者已经确诊的病毒性感染疾病,严格禁止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病原学检查和药敏培养应认真执行,根据显示结果,审慎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与此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还应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以减少耐药菌产生和二次感染事件的发生。对于急性感染者,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72小时后,如果患者仍没有明显改善症状,则要判定药物使用是否对症,以便及时更换药品,确保治疗及时。最后要注意避免随意性联合用药。2.2TDM临床药学研究应用。开展临床药学研究,对于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具有积极意义。治疗药物监测(TDM)是目前我国开展临床药学抗菌药物干预的有效方法。TDM是近年来医学领域出现的一门新的学科,其主要研究目的,即通过对治疗药物的血药浓度测定,同时利用药学原理进行分析,促使用药的个体化和针对性,使患者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毒副反应,同时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TDM对于氨基糖苷类药物、万古霉素等糖肽类,治疗指数较低、适用安全范围较小的药物,能够进行实时的血药浓度监测,以便及时调整剂量,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2.3药师临床治疗。药师的临床治疗是临床药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表现形式。临床药师参与查房,与临床医师交流探讨,共同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对于抗菌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具有积极意义。临床药师利用自己的专业药学知识,对抗菌药物的熟悉,在对抗菌药物的选择、给药手段、用药剂量方面给与临床医师以专业性建议。这种诊疗方式大大提升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科学性。在疾病治疗监测过程中,临床药师与临床医师同时对患者进行药物检测,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研究具有个体针对性的合理用药方案。

3药学对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作用

据相关临床研究显示,药学对于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通过有效的药学干与引导,可以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水平与安全性。据某市人民医院,对于抗菌药物用药过程进行药学参与的案例总结分析,显示在治疗过程中,没有进行药学分析的病例,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率为45.3%。而进行了药学指导干预后的治疗病例,药物不合理利用率降至了32%。同时,在进行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药学干预大大减少了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疗程,极大地减少了治疗费用,降低了患者的负担。采用循证药学的手段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行管理。对比管理前后病例治疗的有效率,可以发现,采用循证药学治疗后,患者的用药有效率大大提升,感染复发率得到降低。管理后患者的抗菌药物胜率、联合用药率、抗菌药物持续使用时间均优于管理前,细菌学检查率或药物敏感性试验率高于管理前,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低于管理前。循证药学可有效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从而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减少药物滥用及药品不良反应等情况的发生,对临床药物治疗具有积极意义。由此可见,药学对于促进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而广泛深入地促进抗菌药物的安全合理应用,对与我国的医疗卫生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全文

妇科门诊中成药临床应用分析

【摘要】目的调查某医学中心门诊妇科中成药处方临床使用情况,以提高妇科中成药合理用药水平,保障妇女用药安全。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和分层定比抽样法随机抽取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2019年1~12月门诊妇科中成药处方,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点评。结果妇科中成药单张处方中使用2种药品联用比例较高(57.00%),未发现有5种及5种以上药品联用的情况;发现不合理处方32张,主要为临床诊断不规范(50.00%)、无理由使用超过7d用量(25.00%)、用法用量不适宜(12.50%)等。妇科中成药药品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系统和生殖系统,一般较为轻微。结论该医学中心门诊广泛应用中成药治疗妇科疾病,妇科中成药总体使用情况安全,但仍应加强西医师、西药师合理应用中成药知识培训。

【关键词】中成药;处方不当;合理用药;妇科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不完全统计,我国各类妇科疾病的发病率高达65%以上[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工作压力、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妇科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其临床用药也在不断改进和调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提出,到2030年中医药应在治未病中发挥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起到协同作用,在各类疾病康复中发挥核心作用[2]。中药在妇女健康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在各类妇科疾病的防治和女性孕前、孕期、产后的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实践应用。特别是在改善妇科月经疾病、妇科炎症、更年期综合征和产后调理方面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3]。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技术制成的成品药剂,具有便于携带、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近年来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4]。调查显示长期服用中药的患者对中成药接受程度更高[5]。中药的不良反应或毒性是在千百年临床应用中不断发现和总结出来的,也是现代技术应用不断深入研究的结果[6],正确合理使用中成药对减少不良反应或毒性具有重要意义。传统上对于中成药上市后的疗效再评价的缺点较多,其客观性、科学性难以让人信服[7]。本次通过调查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2019年门诊妇科中成药应用情况,分析研究,总结经验,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采用分层定比抽样法随机抽取海南省妇女儿童医学中心2019年1~12月妇科门诊中成药处方1200张,每月抽取100张,上、中旬各抽取30张,下旬抽取40张。1.2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分析方法,对抽样的妇科中成药处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计算构成比。调查分析该院妇科中成药使用现状,包括单张中成药处方应用品种数量、不合理中成药处方等信息、妇科应用中成药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情况等。

2结果

查看全文

大蒜素临床应用

1感染性疾病

1.1病毒感染

大蒜素对单纯疱疹病毒、水疱性口炎病毒、副流感病毒、人鼻病毒等具有灭活作用。临床研究发现大蒜素对骨髓移植者并发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有明显的防治作用[1]。张铭生[2]应用大蒜素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效果显著。蓝景生等[3]通过研究发现大蒜素可在体外通过抑制CVB2、CVB3、CVB6生物合成而发挥抗柯萨奇病毒B(CVB)的作用。Josling[4]在一项大型的对照实验中发现大蒜素对普通感冒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滕光英等[5]通过观察大蒜素保留灌肠佐治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发现大蒜素有抗轮状病毒的作用。

1.2细菌感染

大蒜素具有广谱的抗菌活性,对常见的G+和G细菌均有较好的抗菌作用,包括埃希氏菌、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链球菌、克雷伯菌、卡他莫拉菌、幽门螺杆菌等,甚至对耐酸的结核分枝杆菌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可治疗急性菌痢、百日咳、婴儿腹泻、大叶性肺炎、肺结核、伤口化脓、沙眼等[6]。袁耀明等[7]应用大蒜素联合小檗碱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疗效显著。杨凤仙等[8]在使用抗生素的基础上,加用大蒜素及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大叶性肺炎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吴福荣[9]经过实验得出,大蒜素注射液结合抗结核药物可以治疗肺结核。谢晓莉等[10]通过用大蒜素和甲醛甲酚进行对照治疗慢性根尖周炎发现,大蒜素能有效地治疗慢性根尖周炎。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大蒜素抗幽门螺旋杆菌(HP)的作用。薛雷[11]应用大蒜素和雷尼替丁治疗HP阳性溃疡患者,效果显著。另有柳杨等[12]报道,采用大蒜素对HP相关性消化性溃疡进行治疗,也有效。

1.3真菌感染

查看全文

手术缝线临床应用论文

缝线是手术中最基本重要的材料之一,合理应用手术缝线对加速伤口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手术室护士,有必要了解各种缝线的临床应用。

1.心血管手术常采用单股的不可吸收性无损伤缝线,如普罗伦线,主要由于非生物材料与机体原有的心血管组织不易相容,在人工瓣膜置换和人工血管的旁路转流手术,必须使用不可吸收性缝线。有研究表明,可吸收性缝线,如PDS,Maxon,能应用于小儿心血管中自身血管的吻合,较普罗伦线有更好的血管远期通畅率。

2.污染部位手术各种肠道手术的缝合肠腔内的结扎可应用“3-0”的可吸收性缝线。肠腔内含大量细菌,特别是远端的结肠,直肠,如用丝线,细菌积聚于编织线的微孔中繁殖,引起炎症反应,组织水肿和吻合口狭窄,而可吸收性缝线可避免此类感染的发生。

3.疝修补术疝修补术是用自身组织或人工合成材料修复腹壁的薄弱部位,缝合后组织间张力很高,需要缝线较长时间保持较强的张力,因此选用抗张强度较高且可吸收性缝线的10号丝线。

4.妇科手术在子宫切除阴道残端缝合时,常用可吸收性缝线,不仅减少感染的发生率,而且减轻术后病人的不适感。

5.甲状腺手术甲状腺手术切口位于颈部,切口愈合的好坏对病人外观的影响很大。应用于化学合成的可吸收或不可吸收性无损伤缝线,组织创伤小,利于切口的愈合,可吸收性缝线术后不用拆线,可减轻病人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

查看全文

手术缝线临床应用论文

缝线是手术中最基本重要的材料之一,合理应用手术缝线对加速伤口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手术室护士,有必要了解各种缝线的临床应用。

1.心血管手术常采用单股的不可吸收性无损伤缝线,如普罗伦线,主要由于非生物材料与机体原有的心血管组织不易相容,在人工瓣膜置换和人工血管的旁路转流手术,必须使用不可吸收性缝线。有研究表明,可吸收性缝线,如PDS,Maxon,能应用于小儿心血管中自身血管的吻合,较普罗伦线有更好的血管远期通畅率。

2.污染部位手术各种肠道手术的缝合肠腔内的结扎可应用“3-0”的可吸收性缝线。肠腔内含大量细菌,特别是远端的结肠,直肠,如用丝线,细菌积聚于编织线的微孔中繁殖,引起炎症反应,组织水肿和吻合口狭窄,而可吸收性缝线可避免此类感染的发生。

3.疝修补术疝修补术是用自身组织或人工合成材料修复腹壁的薄弱部位,缝合后组织间张力很高,需要缝线较长时间保持较强的张力,因此选用抗张强度较高且可吸收性缝线的10号丝线。

4.妇科手术在子宫切除阴道残端缝合时,常用可吸收性缝线,不仅减少感染的发生率,而且减轻术后病人的不适感。

5.甲状腺手术甲状腺手术切口位于颈部,切口愈合的好坏对病人外观的影响很大。应用于化学合成的可吸收或不可吸收性无损伤缝线,组织创伤小,利于切口的愈合,可吸收性缝线术后不用拆线,可减轻病人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

查看全文

深究各种手术缝线的临床应用

缝线是手术中最基本重要的材料之一,合理应用手术缝线对加速伤口愈合,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手术室护士,有必要了解各种缝线的临床应用。

1.心血管手术

常采用单股的不可吸收性无损伤缝线,如普罗伦线,主要由于非生物材料与机体原有的心血管组织不易相容,在人工瓣膜置换和人工血管的旁路转流手术,必须使用不可吸收性缝线。有研究表明,可吸收性缝线,如PDS,Maxon,能应用于小儿心血管中自身血管的吻合,较普罗伦线有更好的血管远期通畅率。

2.污染部位手术

各种肠道手术的缝合肠腔内的结扎可应用“3-0”的可吸收性缝线。肠腔内含大量细菌,特别是远端的结肠,直肠,如用丝线,细菌积聚于编织线的微孔中繁殖,引起炎症反应,组织水肿和吻合口狭窄,而可吸收性缝线可避免此类感染的发生。

3.疝修补术

查看全文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管理分析

医疗技术可以说是凝聚着医务人员智慧的结晶,由于临床工作存在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如不加强监管,临床科室随意开展各种医疗新技术,很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甚至影响医院的声誉。新技术管理是医疗技术规范化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准入、过程控制、效果评价、安全管理、伦理把握等方面。医疗技术的管理是一项经常性工作,既需要常抓不懈,更需要与时俱进。一方面开展医疗新技术给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带来技术进步、声誉和经济上的获益,另一方面开展医疗新技术作为一种创新性实践,具有探索性特征,因此,进行系统规范的管理,不断探索医疗新技术应用管理的理论和制度体系,在促进医疗新技术的健康发展的同时,维护患者健康安全,是非常有必要的[1]。

1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管理的必要性

2015年7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国家、省卫计委分别取消第二、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改为备案公示制度,医疗机构对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和管理承担主体责任。医疗技术的广泛开展和应用,作为一种创新实践,具有探索性特征,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包括:①技术风险。医疗新技术因其创新性和探索性,存在技术上的不确定性,以及医务人员对技术应用不熟悉等情况;②管理风险。医疗新技术的应用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协调配合,在临床应用过程及医疗保障环节,需要磨合、完善,必须全面、系统地管控,以达到预期实施目标;③法规风险。开展医疗新技术面临管理法律法规滞后,必须通过科学严谨的程序规避法规风险;④伦理风险。医疗新技术的开展,可能带来医学及社会伦理问题。构建医疗技术规范化管理模式,可以促进医疗技术规范化管理,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速学科建设,扩大医院辐射能力,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南京鼓楼医院重视医疗技术管理,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构建了较为全面的制度和体系[2]。

2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2.1建立规范化制度,健全体系框架。2.1.1健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相关管理制度。医疗机构应积极探索和创新医疗技术分类分级管理方法,遵循“围绕临床工作需求,细化分类分级,突出管理核心”的原则。在《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试行)》、《医疗机构手术分级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基础上,因地制宜健全完善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相关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管理[3]。2.1.2构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管理体系。医疗机构可以构建院科两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体系,成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委员会,负责全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工作。技术管理委员会下可成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专家库。设置医疗技术管理办公室或指定职能部门,具体负责医疗技术管理工作。科室成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小组,负责本科室医疗技术管理。医疗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负责医疗技术的伦理审查及监督工作。2.1.3建立重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对重点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制度,加强对本机构医务人员的技术培养[4]。如成立腔镜培训中心,配备多台腔镜模拟操作系统,动物腔镜手术室,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前来授课等。2.2强化临床应用管理,构建评估体系。2.2.1重点加强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医疗新技术发展是医疗机构创新驱动的核心竞争力,医疗机构应重点加强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包括准入管理、过程管理及评估管理等。开展医疗技术评估,实行医疗技术准入管理制度,是规范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保护患者利益,维护医务人员实施技术的合法权益,是不断提升医学科学技术水平、科研能力的有力手段。2.2.2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相关评估体系。医疗机构建立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相关评估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包括医疗新技术准入评估、过程评估、成果评估等,利用定量及定性指标加强对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的管理。医疗技术评估是新技术临床准入和应用推广的基础,是医院实施激励、扶持措施的前提也是项目推广的依据[5]。2.3加强过程监督控制,持续质量改进。2.3.1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质量控制。医疗新技术开展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因其具有创新性、探索性的特征,实施风险远大于一般医疗活动,医疗机构在开展医疗新技术的同时,要加强对医疗新技术临床应用的质量控制,确保患者人身安全。如对批准医疗新技术开展的前5例应按医疗机构相关规定到医务处备案。在开展医疗新技术前要加强医患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等,对患者进行随访和记录,产生不良事件时及时处理并上报等。2.3.2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档案管理。医疗技术档案具有真实性、实用性、保密性、专业性的特点。医疗机构应重视并完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相关档案管理,完善对医疗技术应用管理中的相关资料及患者随访记录,进行留档保存,便于随时查阅,总结上报。应以医院档案管理部门为依托,建立健全医疗技术档案管理体系,由指定部门负责部署、监控及协调技术档案的开展,指导临床科室规范开展医疗新技术。2.3.3对医疗技术实行负面清单管理。“负面清单”管理作为一种创新管理模式,是指医疗机构制定禁止类医疗技术和限制类医疗技术目录,禁止类医疗技术不得开展,限制类医疗技术经医疗机构准入后开展,清单外技术由科室做好技术档案记录后可开展。医疗机构可以全面梳理本机构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机构《限制临床应用的医疗技术》目录,对存在多重身份的医疗技术进行统一、分类的管理[6]。2.3.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医疗技术授权及动态监管。设计开发“医疗技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加快信息传递、加强技术监管、规范评审过程、充分利用资源、减少管理成本。医疗机构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进行授权及动态监管,建立医疗技术管理信息系统、手术分级管理信息系统、不良事件直报系统等[7]。2.4实行公正评选,加大经费投入公平公正的奖励是提高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技术创新的增强剂。因此医院成立“医疗新技术”专家评审委员会,负责医院内医疗新技术申报材料审查、评议和评选工作,每年组织对提交的医疗新技术项目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设有专门的评选指标。医院为鼓励医疗新技术开展,合理加大对医疗新技术临床研究经费投入及保障,并扶持新技术的开展。如腔镜手术补助,晋升前强制进修培训,进修后待遇提升,腔镜及配套设备,医保政策的支持;开通绿色通道,优先改善硬件条件;加强人才培养,满足医疗新技术人才需求。

3小结

查看全文

PPH术式临床应用论文

根据“肛垫下移学说“这一新理念,1998年美国医生Longo研发开展了痔上黏膜环切吻(钉)合术,简称PPH手术。其含义是:在脱垂内痔的上方近内痔上缘的地方环行切除直肠下端肠壁的黏膜和黏膜下层组织,并在切除的同时对远近端的黏膜进行吻合,使脱垂的内痔及黏膜被向上悬吊和牵拉,不再脱垂;同时由于位于黏膜下层的痔上动脉被切断,术后痔的血供减少,痔体趋于变小,从而达到治疗痔病的目的。这项新技术与传统术式相比,痛苦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我院2005年3月~2007年12月共收治住院治疗痔病患者126例,其中采用PPH术式治疗66例(1组),其余60例(2组)患者采用Miligan-Morgan术式(2组),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组66例患者中,男50例,女16例;年龄17~74岁,以35~55岁居多。多为混合痔Ⅲ~Ⅳ期,个别有内痔Ⅱ期便血较多者。其中合并低位肛瘘者2例,合并肛裂者2例,合并直肠前突者2例,合并直肠内脱垂者3例,合并贫血者3例,合并直肠炎者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疾病程度上没有明显差异。两组病人大多数有长期吸烟、饮酒、久蹲厕所排便等不良习惯。

方法:术前口服肠道抗生素及缓泻剂2~3天,术晨清洁灌肠或术前晚上口服泻药清洁肠道。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取截石位,术区肛管直肠常规碘伏消毒,1组四指扩肛后置入透明肛镜,并与肛周皮肤缝合固定,半弧肛镜下,距齿状线2.5至4cm做荷包缝合1个或2个,两个荷包距离0.5~1cm,采用痔上黏膜环切吻合器切除痔上黏膜2~4cm,如外痔较大,上提不理想者,取小切口剥离切除外痔,手术时间15~20分钟。2组V形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并分离至齿线上0.5~1.0cm,8字缝扎后剪去多余痔组织,切除不超过3个痔核,手术时间30~40分钟。两组术后进半流食2~3天,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3~5天。

结果

两组126例患者术后、便后肿物脱出、便血症状均得到改善,从表1中可以看到,1组病人在住院天数、手术时间、疼痛持续时间、恢复工作时间上明显优于2组。1组病人术后疼痛轻微,并发症少,其中1例术后24小时出现便血,量约200ml,肛门镜检查见吻合口局部有渗血,经压迫止血治疗好转;1例合并环状纤维结缔组织外痔,术后外痔仍然存在,但便血症状消失。有2例手术后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每日4~5次,便意感强,嘱病人排便后温水坐浴,练习提肛,随访1~2个月后症状消失。术后发生尿潴留者11例,经过留置导尿1~2天后均可自行排尿。2组患者术后疼痛持续时间长,需用长期镇痛药治疗,不敢排便,发生尿潴留12例,肛门狭窄、排便困难5例,便血5例。见表1。

查看全文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措施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措施研究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的患者420例作为对象,2018年1月-12月未实施管理措施,2019年1月-12月实施管理措施,各210例。比较干预前后多重耐药菌检查结果、护士干预前后对抗菌药物的了解情况。结果:干预后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检查低于干预前(P<0.05);干预后护士对抗菌药物储存条件、抗菌药物有效性的保持、溶媒禁忌、不良反应级抗菌药物使用范围等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对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管理干预,有助于减少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关键词: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措施

抗菌药物是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可用于治疗细菌、真菌等所致的感染性疾病[1]。抗菌药物的种类繁多,长期滥用抗菌药物,导致病原体逐渐产生耐药性,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是消失,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或者无效[2-3]。为促进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根据相关文件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措施并落实[4-5]。因此,本研究中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的患者420例患者作为对象,探讨分析医疗机构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措施研究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的患者420例作为对象,实施管理干预前患者210例,男113例,女97例,年龄(23~70)岁,平均(49.68±7.46)岁。实施干预后患者210例,男108例,女102例,年龄(22~68)岁,平均(50.36±6.58)岁。

查看全文

神经干细胞的临床应用透析

摘要:干细胞是上世纪生物医学领域的重大发现,是当前生命科学的研究热点,为世人瞩目。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NSC)是其中最有发展前景的重要分支,它具备未分化特性、增殖和自我更新以及分化产生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类型细胞的能力。Mckay将NSC的概念概括为:能无限增殖,具有分化为神绍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能力,能自我更新并提供大量脑组织细胞的细胞。

关键词:神经干细胞临床应用

1NSC的来源

据来源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胚胎来源及成体来源,分别称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Cell,ESC)及成体干细胞(AdultStemCell,ASC)。ESC来源于胚胎胚泡阶段,即胚胎发育过程中植入于宫壁内之前阶段。ASC来自于成体组织,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准确复制自己,进行自我更新,能生长成成体的细胞类型,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指定的功能。由于ESC研究与应用面临伦理、宗教、法律、免疫排斥和潜在致瘤性等问题,在实际操作上仍有一定困难。而ASC“可塑性”的发现及相关研究在不同程度上避免了这些问题,是细胞替代治疗和基因组织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

2临床应用

对于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及严重损伤,NSC移植有可能替代衰老、变性和死亡的神经细胞,重建神经网络,恢复受损的脑功能。这种治疗方法具有以下的特点:a.NSC在脑中能根据周围环境的诱导而分化成相应的细胞类型,其形态功能与附近原有细胞非常类似。b.免疫源性弱,免疫反应小。c.低毒性,致瘤性弱。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