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特点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3 20:04: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临床特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临床特点

病毒肺炎患者临床特点与防控

摘要:目的分析宿迁地区病毒肺炎患者的特点,为宿迁市的疫情防控提供经验。方法收集在本院住院的所有确诊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这些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总结。结果宿迁市地区共确诊病毒肺炎患者13例,其中11例为外省市输入,临床分型属于普通型或者轻型。宿迁地区的患者大部分为年轻人,首发症状大部分为发热,经应用网络进行远程多学科会诊,中西医并用,治疗效果佳,预后良好,实现了零死亡,百分之百治愈。结论宿迁市地区病毒患者以输入型为主,疫情防控中对外来人员进行医学观察隔离及核酸检测是非常必要的。治疗方面网络远程多学科会诊及中西医结合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西医结合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院陆续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对病例呼吸道标本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结果为一种病毒,并根据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肺部影像学特点判定为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WHO命名为COVID-19[1]。宿迁市传染病防治中心作为宿迁市突发公共卫生处理中心负责收治宿迁地区的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宿迁市地区共确诊13例病毒肺炎患者均收治在本院。本院自2020年01月24日开始收治第一例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到2020年03月03日,最后一名患者出院,共收治病毒肺炎确诊患者13例。现将2020年1月以来宿迁市传染病防治中心收治的病毒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治疗及住院经过、出院14天进行回访,对临床资料梳理总结,为今后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病毒肺炎诊断及分型标准。所有病毒肺炎患者的诊断及临床分型均参照国家卫健委颁布的《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2-3],为主要标准,并参考不同阶段不同时期的各个版本。根据病毒肺炎防控指南标准,我市患者临床分型12例属于病毒肺炎普通型,1例患者属于病毒肺炎轻型。在12例普通型患者中仅有1例患者有重症倾向,属于重症病例前期,但是经积极采取高流量吸氧、俯卧位呼吸、甲泼尼龙琥珀酸应用等措施后患者症状迅速改善,患者氧合指数迅速好转,经专家组讨论后仍定义为普通型患者。1.2病例资料。全部病例资料均取自宿迁市传染病防治中心自2020年01月25日-2020年03月03日收治的13例确诊的COVID-19住院患者。我市确诊的13名病毒肺炎患者中有9例患者有湖北旅居史(其中武汉5例、黄冈4例),2例在淮安工作返乡,另有2例有疫区(睢宁县中医院)接触史。其中家庭聚集发病6人,分别属于武汉和黄冈两个不同家庭。人口学特点:性别方面:男性6例,女性7例;年龄方面:最大年龄48岁,最小年龄12岁,平均年龄32.3岁;职业:3名学生,2名公司职员,6名个体经营人员,1名急救车司机;1名家庭主妇,受教育程度:中学12人,大学1人。从发病到确诊时间:最短时间10小时,最长时间10天。首发症状:8例以发热为首发症状,3例无症状,2例咳嗽、咳痰为主诉,其中发热患者以中低度发热(体温在37.4~38.5℃之间)为主。1.3实验室及器械检查。所有入院患者均按照国家卫健委颁布的COVID-19诊疗指南的不同版本,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感染指标、血气分析等检查[1,4]。住院期间至少进行4次咽拭子检查,部分患者进行了肛拭子检查。患者入院时、住院期间、出院前、出院14天均进行了胸部CT检查。1.4统计学方法。本研究样本总数较少,应用了excel表格进行数字的统计分析。

2辅助检查

查看全文

临床价值论文:腺瘤的临床特点及价值探索

本文作者:张丹吕发金张丽娟姚开情工作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7例发生于腭部小涎腺者,均位于粘膜下,粘膜完整,4例发生于硬腭者,邻近骨质出现弧形受压、凹陷吸收改变,骨皮质光整,无破坏中断(表3)。2.3CT表现病灶具体分布:发生于腮腺者以浅叶为主,发生于颌下腺者以腺体内为主,发生于腭部者硬腭略多于软腭,发生于颊部者颊肌前外侧多于后外侧(表4)。数目及大小:89.4%(42/47)为单侧单发,10.6%(5/47)为单侧多发,无1例双侧发病者。腮腺病灶大小均值为(1.9±0.9~2.6±1.0)cm,颌下腺(2.6±1.0~2.9±1.5)cm,腭部(1.5±0.5~1.9±0.7)cm,颊部(1.9±0.2~2.5±0.5)cm。形态及边界:74.5%(35/47)病灶形态规则(包括圆形、类圆形)、边界清楚,25.5%(12/47)形态不规则(包括分叶状)、边界欠清,其中有6例患者邻近皮肤出现增厚改变(腮腺5例,颌下腺1例)。平扫及增强:平扫87.2%(41/47)病灶密度均匀,14.9%(7/47)密度不均,其中6例位于腮腺,4例为复发或多发者,95.7%(45/47)增强后呈持续性强化(表5)。4例发生于硬腭,其中3例病灶较小(长径<1.5cm),于常规CT轴位图像显示不清,而在多平面重建(MPR)的冠状位及矢状位上,清楚显示了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及邻近骨质的改变,利用容积再现(VR)下切下视还可直观显示邻近骨质的压迫吸收改变,及准确测量骨质吸收的范围。见图1。

多形性腺瘤是最常见的涎腺肿瘤,占全部涎腺上皮性肿瘤中的56.8%,涎腺良性肿瘤中的80.9%,以腮腺最多,约占85%,其次是颌下腺,约占8%,舌下腺极少见,发生于小涎腺者,以腭部为最多,约占7%,颊腺、上唇、磨牙后腺和舌等均可发生。本组病例腮腺发病率为59.6%,颌下腺17%,腭部14.9%,颊部8.5%。颌下腺及小涎腺发病率是否有上升趋势,有待进一步探讨。病理上多形性腺瘤来自闰管或闰管储备细胞,它既可向腺上皮分化,又可向肌上皮分化,肿瘤性肌上皮细胞进一步形成黏液软骨样组织,从而表现为镜下肿瘤细胞类型多样,结构复杂,其基本结构为腺上皮、肌上皮、黏液、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腺上皮形成腺管样结构,腺管的外围为梭形的肌上皮细胞或柱状的基底细胞。管腔内有粉染的均质性黏液。肌上皮细胞可分为浆细胞样、梭形、透明和上皮样四种形态。肌上皮细胞常与黏液样组织和软骨样组织相互过渡。肿瘤的间质较少,纤维结缔组织常发生玻璃样变性。病变多呈规则形,部分表面有结节,本组病例9例术中表面扪及结节,占19.1%。肿瘤剖面多为实性,呈灰白色或黄色,部分病灶内见囊腔形成,囊内含透明黏液,有时可见浅蓝色透明的软骨样组织或黄色的角化物,偶见出血及钙化,本组病例6例位于腮腺者呈囊实性,囊液透明,1例发生于颊部者病灶内见单个结节状钙化灶。肿瘤大部分有完整包膜,但厚薄不一,少部分包膜消失,本组病例93.3%(42/47)术中见完整包膜。包膜不完整者,腮腺3例,颌下腺及腭部各1例,表面扪及结节者,颌下腺6例,腮腺3例。临床表现为缓慢长大的无痛性肿块,查体病变质地中等,可活动,发生于腭部和复发者一般活动性差,少数与皮肤发生粘连,本组病例6例与邻近皮肤发生粘连。本组病例男女之比为1:2,而文献男女发病率未见确切报道。多形性腺瘤易复发,文献报道复发率为0~50%,以腮腺最为多见,本组复发率为10.6%。5例复发病例中,腮腺3例,追查病史,初次手术均为单纯肿瘤摘除术,颌下腺2例,本次手术时,发现此2例颌下腺均在,说明原来手术仅为单纯肿瘤摘除,而没有摘除颌下腺。复发原因:一方面与其包膜不完整或瘤组织呈多结节状穿透包膜的生物学特性有关,现已证明原发性多形性腺瘤有2种生长方式:(1)肿瘤膨胀性生长,压迫包膜,使包膜变薄或消失,瘤细胞侵入腺小叶中。(2)瘤细胞先穿入包膜或穿破包膜外,在该处形成小的瘤结节,随结节增大,与母瘤融合而形成一个大结节。另一方面与其手术方式有关,发生于腮腺者,由于面神经的解剖关系,腺体不易彻底切除而导致复发,文献报道腮腺混合瘤术后复发率为2%以内,普通机构为5%以内[3][4];发生于颌下腺者因其表面常形成结节侵入邻近腺小叶,若不摘除腺体易导致术后复发。多形性腺瘤CT表现大多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或结节,部分可呈不规则分叶状,边界不清,与周围结构(腺实质、皮肤、神经血管束、粘膜等)粘连,与其包膜不完整或结节状穿透包膜生长有关,本组病例74.5%(35/47)形态规则,12.8%(6/47)与皮肤有粘连,而病灶与血管神经束及粘膜的粘连CT显示不佳。病灶常为单发,部分可为单侧多发,本组病例未见双侧多发者。肿瘤绝大多数密度均匀,少部分中央部或偏中央部可见低密度区,钙化少见[5],本组6例病灶出现低密度无强化区,CT值约17-32HU,较水样密度高,可能与肿瘤含有软骨粘液样基质有关,CT双期增强扫描病灶多表现为持续性均匀强化,本组病例95.7%(45/47)出现延迟强化。发生于颌下腺者,依肿瘤与颌下腺的位置关系分为腺体内型和腺体外型[6],前者肿瘤位于颌下腺内部或者周边三分之二为正常腺体包绕;后者肿瘤位于颌下腺周边,局部与颌下腺相连或者无明显相连,多数为腺体内型,本组病例87.5%(7/8)为腺体内型。发生于小涎腺者,利用三维重组技术行MPR及VR图像后处理,更清晰的显示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边界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尤其是对发生于硬腭者,因硬腭在解剖上呈穹窿状,故常规轴位图像显示欠佳,本组4例发生于硬腭者,3例病灶较小(长径<1.5cm),于常规CT轴位图像显示不清,而在多平面重建(MPR)的冠状位及矢状位上,无论是病灶本身还是邻近骨质的改变,均得以良好的显示,容积再现(VR)还可以直观的显示邻近骨质的压迫吸收改变。

总之,涎腺多形性腺瘤的MSCT多表现密度均匀的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及结节,密度不均者以发生于腮腺的多发及复发者最常见,增强后本病具有延迟强化的特点[9],利用三维重组技术MPR及VR的图像后处理方式可以较好的显示发生于小涎腺病灶,尤其发生于硬腭者,病灶多较小,不仅可以更好的检出病灶,还可了解邻近骨质的情况。结合其好发部位及发病年龄,在术前可以做出定性诊断;根据其发生部位、形态、边界及与邻近结构关系,结合临床可以指导手术方式的选择,减低术后复发率。

查看全文

腮腺分泌性癌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

[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分泌性癌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1月~2020年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手术经且病理诊断为腮腺分泌性癌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结果:研究共纳入10例患者,男5例,女5例;发病年龄2~68岁,其中儿童2例,青少年1例,平均年龄38.5岁;肿物最大径在2.5~4.8cm,病变多数累及腮腺浅叶及深叶、质地中等偏硬、边界清晰、活动度差,临床表现为渐进性生长的无痛性肿物。B超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囊实性病变,且囊性为主,未见明显的血流信号(5/7);5例CT显示病变呈浅分叶状,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可见囊性低密度区及结节状影像,边界清晰(5/6);MRI示:圆形或结节状等T1长T2信号,压脂像高信号,ADC呈低信号,囊性成分在T1加权成像和T2加权成像时,显示为高信号,实性成分在T2加权成像时显示低信号(4/4)。结论:腮腺分泌性癌为比较罕见的低度恶性唾液腺肿瘤,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为腮腺分泌性癌的术前诊断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分泌性癌;腮腺;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

唾液腺分泌性癌是一种较罕见的唾液腺肿瘤,由Skálová等[1]于2010年首次报道,因其形态学、免疫表型、分子学上与分泌型乳腺癌相似而得名。在最初描述之前,因重叠的结构生长模式,唾液腺肿瘤大多数被诊断为腺泡细胞癌或者黏液表皮样癌[2],2017年世界卫生头颈肿瘤分册将其收录。唾液腺分泌性癌70%发生于腮腺,7%累及颌下腺,小唾液腺较少发生。本研究对腮腺分泌性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此类疾病术前诊断有所指导。

1一般资料

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0月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且病理诊断为腮腺分泌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例,女5例。发病年龄2~69岁,平均38.5岁,中位数为43岁,多表现为腮腺区渐进性增长的无痛性肿物,伴面神经损伤者1例,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者1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2019-KY-305)。仪器和方法(1)GELOGIC-E9超声仪,探头频率7~15MHz;(2)Aquilion16CT(Toshiba,日本),层厚5~10mm,层距5~10mm,电压120~140kV,电流250~280mA。增强CT采用碘海醇作为对比剂,1mL/kg,流速3mL/s,经肘静脉注射至体内;(3)SignaExciteHD1.5TMRI(GE,美国),常规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和脂肪抑制矢状位、冠状位、横轴位扫描。扫描范围为下颌骨下缘至耳屏上缘,观察腮腺肿物的大小、密度、边界、内部回声、血流、强化程度等情况。

2结果

查看全文

小儿结核病的特点及临床防治体会

结核病防治知识

目前,小儿结核病的发病率仍较高。了解小儿结核病的特点,是防治小儿结核病的重要一环。

小儿结核病多为结核杆菌初次侵入肺部后发生的原发感染。在调查中发现,以儿童原发型肺结核最为常见,婴幼儿多表现为急性发病,出现高热,2~3周后降为持续低热,若支气管淋巴结高度肿大可出现压迫症状,表现为双音性咳嗽,声音嘶哑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喘憋、窒息等,甚至引起肺不张,肺气肿,支气管或血行播散等并发症。年长儿可不出现任何症状,仅于X线检查时被发现,较重者以结核中毒症状为主。

原发型肺结核包括原发综合征及胸内淋巴结结核,X线下病灶多呈哑铃形双极阴影。原发病灶大多为良性过程,于3~6个月后自然愈合或治愈,病变吸收或形成硬结钙化灶,遗留支气管淋巴结结核为独立病灶,可历时一年或更长时间,在临床成为原发型肺结核的主要表现及其演变发展的根源。

对小儿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应注意以下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几点:①控制传染源,减少传染机会,早期发现和合理治疗结核菌涂片阳性肺结核患者是预防小儿结核病的治本措施;②及时诊断、合理治疗小儿结核病;③普及卡介苗接种;④对有密切接触史、结核菌素试验阳性或长期使用其他免疫抑制剂者以及新患麻疹或百日咳患儿一般用INH10mg/(ks·d)进行预防性治疗,疗程为6~12个月。

查看全文

小议白内障复明手术的临床特点

白内障是当前全球范围之内致盲的最重要原因,是当前我国排在第一位的眼科疾病,也是一种可治性盲病。目前,我国每年大约有400万左右的白内障致盲患者需要实施手术复明,而且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目前,我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了1.32亿,每年新增的白内障失明人群将达到40万至50万之多。根据这一发展速度,估计用不了10年时间,我国白内障失明人数将会再增加1倍。根据眼科发展现状,手术治疗是目前白内障复明的唯一一种有效方法。白内障患者的主要症状为视力模糊与减退,而且绝大多数白内障不能预防,现在还尚无已知的药物能够可靠而有效的预防或者阻止白内障之发生。运用手术摘除患者混浊的晶状体,并设法去补偿其晶状体的屈光度,这是如今恢复病人视力的唯一一种有效治疗方法。为强化防盲和治盲工作,解决好本地区老年人所患的白内障复明问题,本院眼科施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对象

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本院开展的眼科白内障复明手术638例(638眼),其中男336例,女302例,年龄为45岁至87岁,平均年龄为63岁。

1.2方法

全部638例白内障患者在术前一天开始用5%氯霉素眼液,每间隔2小时点双眼一次。同时,施行各种术前检查,主要包括了血常规、尿常规、出血与凝血时间检验测、心电图与胸部X射线透视、血糖检查、血压检查等。在术前检查中合格的白内障患者,在手术当日上手术车后再行眼A/B超检查,并进行人工晶体测算。在术前的15分钟,对患者术眼行球周麻醉术,麻醉药物为2%利多卡因3ml,加0.75%布比卡因3ml,再加玻璃酸酶100U。术前进行常规消毒和铺巾,用4万单位庆大霉素与100ml的生理盐水冲洗患者结膜囊,做上方形成以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形成月型宝石刀距角。在巩膜缘后2.5mm形成巩膜隧道的切口,应3.2mm的穿刺刀穿刺进入前房,再行环形撕囊或者开罐式破囊,将切口扩大到7mm,用水分离晶体核,并分别在晶体核的前面与后面注入粘弹剂,即透明质酸钠或者甲基纤维素。随后,用晶体匙套出晶体核,再注吸晶体之皮质,又一次注入粘弹剂直至前房和囊袋之内,再植入PMMA硬质人工晶体,同时置换粘弹剂。在结膜瓣下注射庆大霉素2万U+加上地塞米松2.5mg,用10ml生理盐水再次冲洗患者的结膜囊,涂典必舒眼膏之后予以包扎。术后,按照常规分别给予病人口服阿莫西林及强的松,用0.5%氯霉素眼液和可的松眼液以预防感染,并用双星明眼液散瞳3日。

查看全文

不同性别抑郁症患者临床特点和防御方式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性别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防御方式的差异性。方法对164例抑郁症患者以不同性别进行分组,其中男性组71例,女性组93例。采用半定式检查法,严格按照遗传学研究用诊断检查问卷内容询问入组患者临床症状,应用防御方式问卷、汉密顿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定分析。结果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男女患者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女性患者早醒、躯体性焦虑、胃肠道症状因子分均高于男性。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女性患者哭泣因子分显著高于男性,焦虑不安、体重减轻因子分显著低于男性(P<0.01),总分及其他因子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防御方式问卷评分男性患者被动攻击、退缩、假性利他等因子分显著高于女性,而抱怨、躯体化、制止等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女性,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不同性别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存在差异性,其防御方式有一定的性别差异性。

【关键词】抑郁症;临床特征;防御方式;性别

探讨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防御方式是否存在性别的差异性,对研究其发病机制以及临床医生的识别和进行心理康复治疗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且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报道。Young[1],陈宏[2]研究均显示不同性别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性。BruderMattson[3]﹑Hanninen[4]研究显示男女抑郁症患者的应付方式存在差异性,Spinhoven[5],郭文斌[6]研究则显示男女抑郁症患者的应付方式无差异性。为了进一步探讨不同性别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防御方式,我们进行了相关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04年5月~2005年3月分别在湖南省脑科医院,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株洲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抑郁症患者。入组标准:(1)符合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2)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总分≥17分;(3)单相抑郁,既往无躁狂史,无精神病性症状;(4)年龄18a~60a。(5)排除严重的脑器质性疾病及躯体疾病,妊娠与哺乳期妇女。男性共入组71例,平均年龄(32.8±12.0)a,平均病程(18.0±12.4)mo;女性共入组93例,平均年龄(34.5±12.5)a,平均病程(15.2±13.1)mo。男女性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查看全文

病人镇静镇痛的临床药理学特点和用药原则论文

摘要:本文从病理生理学角度,讨论了在危重病人进行适当镇静镇痛治疗的必要性,并简要介绍了此类病人镇静镇痛的临床药理学特点和用药原则。

关键词:危重病人镇静镇痛

一、危重病人镇痛镇静的必要性

1.1危重病人对镇静的需求

近来,围术期危重病人应激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已引起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危重病人在诊治过程中常见的焦虑、恐惧和躁动等应激反应的发生过程及其临床调控程度直接关系到病Bion和Ledingham对ICU病人的调查表明:焦虑和疼痛是其所经历的最常见的不愉快的记忆。对此类病人给予必要的镇静治疗可以:①提高病人的舒适程度;②减少病人的应激反应;③便于进行特殊治疗操作。镇静的指征包括:①机械通气;②昏迷病人;③ICU躁动综合征;④诱导睡眠等。

1.2危重病人对镇痛的需求

查看全文

在职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论文

1在职临床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背景

1.1教学内容缺乏在职临床专业特色和临床实用性

成人临床专业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迫切要求理论知识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己的临床业务水平。但长期以来,由于生物化学是医学生第一学期的课程,他们还末接触到临床知识,所以无论从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执行,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都是针对普通的医学生,即我们一直在将在职临床专业的学生当作初入大学的没有临床知识的学生一样在培养。所以在调查中发现,在职临床专业学生普遍感觉生物化学学习内容偏多、偏深、偏难,与专业课和临床实践联系不紧密、不实用。不能满足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需求,缺乏在职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

1.2生物化学教学方法陈旧

在职临床专业学生不同于普通大学生,他们脱离课堂时间比较久,年龄偏大,记忆力减退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同时他们大量的时间及精力主要放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也没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生物化学的学习上。所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只能使课堂气氛沉闷,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生物化学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

查看全文

口腔临床医学研究医患沟通研究

摘要:新时期医患沟通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同等重要,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减轻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焦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对本院在临床学习口腔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调查发现存在较明显的医患沟通不足。本院通过增加医患沟通教育小讲座、临床实践和自我评价3个方面从理论基础和临床诊疗过程逐渐提升医患沟通能力。

关键词:口腔临床医学;研究生;

医患沟通能力医患沟通是在医疗、保健工作中,医患双方围绕疾病诊疗、健康及相关因素,通过多种信息交流,由医方科学地指引诊疗患者的病情,使医患双方达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以保证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有效的医患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基础,然而目前我国的医患关系却依然严峻。2013年中国医院协会和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共同完成的一份调研报告指出,导致暴力伤医事件的直接原因之一就是医患沟通不到位。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患沟通能力与专业技术能力同等重要,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减轻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焦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同时增加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对疾病的控制感及战胜疾病的信心。随着社会对医学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口腔临床医学研究生是未来口腔医疗工作的骨干力量。目前本院有大量口腔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在临床学习,对其调查发现存在较明显的医患沟通不足,分析存在以下原因。

1课程设置欠合理

口腔临床研究生培养包括理论基础学习和临床实践学习两部分,理论基础学习由研究生院负责组织完成,医患沟通也属研究生院统一开设课程,由综合医院的教师承担,课时少,仅有十几个学时,教学基本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多为概念性知识为主,列举的临床案例以综合医院病例为主,很少涉及口腔临床方面案例,对提高口腔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效果不佳。

2研究生自身问题

查看全文

临床药学教学论文

摘要:当前临床药学专业生药学课程内容和教材缺乏中医药理论基础知识,导致学生对生药的临床应用及功效作用等存在一定困惑。因此在生药学教材及教学大纲中补充相关中医药理论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在未来临床药师工作中对生药能熟练应用,突出临床药学专业教学特色。

关键词:临床药学专业;生药学;中医药理论

临床药学是近年来出现的以具有专业教育背景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过程、指导患者用药为特点,使药物治疗及疾病预防达到最合理化的学科。随着我国各级医疗单位的不断发展,临床药师在疾病治疗及药物合理应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我国大多数县级及以上医院设立了临床药学科,配备了相应数量的临床药师,这不仅使临床药师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还对其培养质量提出了较高要求。传统中医药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为保障国民身体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我国各级医疗单位中,采用中医药治疗方法的中医院占有一定比例,同时中医药也是很多患者选择的常用治疗方式之一。作为临床药师如何正确指导患者使用中药进行治疗,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这也对临床药学专业生药学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所在教研室在临床药学专业教学实践及授课反馈中,发现补充中医药理论基础知识有助于临床药学专业学生理解生药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相关内容,有利于其未来在临床药师实际工作中对生药能熟练应用,突出临床药学专业教学特色[1,2]。

1中医药理论在临床药学专业生药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临床药学专业是药学类专业中与临床合理用药关系最紧密的一个专业,学生将来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及特点,要求其掌握的临床医药知识范围更广、难度更深。生药学是药学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目前国内医药类高等院校所使用的教材主要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生药学》,内容以生药的植物来源、形态、采收时期、性状理化鉴别、药理学研究等为主,比较适合传统药学专业本科生。对临床药学专业学生来说,传统药学专业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生药学中占较大比例的生药植物来源、采收时期、性状鉴别等内容,在临床药师工作中应用较少,而药理活性、功效、用药禁忌及临床应用等知识,则是临床药学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在临床药学专业生药学教学及考核中,生药的功效是一个很重要的知识点,但是目前教材中药物功效部分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内容相对较难理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因为没有学习过中医药理论,对生药的功效特点、配伍等存在一定困惑。学生对于传统中医药基础知识,如阴阳五行理论、寒热虚实等八纲辨证知识、药性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配伍中的君臣佐使等没有概念,导致在学习生药的功效及临床应用时无法结合中医药理论进行准确理解。因此,在临床药学专业生药学课程中合理、适当引入相关中医药理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必要性。笔者所在教研室根据临床药学专业特点,组织生药学课程授课教师学习、探讨中医药基础理论与临床应用相关知识。为使学生全面理解和系统掌握生药的功效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除对生药学传统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外,着重结合中医药理论讲解生药的药性、功效及临床用药特点。同时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文献及相关报道进行综合分析、讲解,使学生不仅掌握生药的基本性状、理化鉴别、炮制等知识,还对临床应用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临床生药学》教材的编著与探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