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互换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3 18:24:5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利率互换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利率互换应用研究论文
利率互换的应用机制
假设A公司(AAA级)和B公司(BBB级)都需要一笔1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来进行投资,由于两公司的信用等级不同,A公司在长期资本市场上借款具有比较优势,而A公司投资的收益是随市场利率浮动的;B公司投资的是固定收益的资产,却经常在短期货币市场上进行筹资,通过中介银行进行利率互换以达到各自的目标。A、B公司筹资利率见表1。利率互换业务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A公司向资本市场支付10%的利率,从中介银行获得补偿,同时向中介银行支付LIBOR的利率,比自己在货币市场借款可以节省0.35%的利率;B公司向货币市场支付LIBOR+0.85%的利率,从中介银行获得补偿,同时向中介银行支付11%的利率,比自己在资本市场借款可以节省0.5%的利率;中介银行作为互换交易的一个环节,可以获得11%-10%-0.85%=0.15%的利率收益。利率互换交易可以使三方都获得收益,并减少A、B公司的筹资成本。
利率互换的定价理论
利率互换的定价是寻找一种合适的固定利率,使某一笔新互换交易净现值为零。刁羽的文章中阐述了利率互换的定价理论分为无风险定价理论、单方违约风险定价理论和双方违约风险定价理论等三种,都是参考交易活动中的不同机构有没有违约行为而分析出的定价理论。现有的定价模型有零息票互换定价法、债券组合定价法及远期利率协议定价法等。
无风险定价理论是指在进行定价活动中不考虑双方违约的情况,交易双方都按照预先签订的合约参与交易,最早是零息票互换定价法,把利率互换看成是两个债券的交换: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债券。他们认为定价就是确定浮动利率债券价格,即金融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这是定价的基础和关键。
利率互换在公司理财中的应用
利率互换是20世纪80年代三大金融创新业务之一。虽然其产生的历史不长,但“在为银行间债券市场提供新的交易工具的同时,也为利率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提供了新的渠道”,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金融机构的青睐。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和演变,利率互换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运用于融资、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结构管理等诸多方面。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中,利率互换交易已经占到全部金融衍生品交易量的80%左右。
所谓利率互换是指双方签订一个合约,规定在一定的时间里,双方定期交换以一个名义本金作基础,用不同利率计算出的现金流。这里交换的本金之所以是名义上的,是因为双方并不交换本金,只是用它来计算互换的利息额。
利率互换作为一种常用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参与者能够把固定利率转换成浮动利率,或把浮动利率转换成固定利率,使它们的资产和负债的期限更加紧密及匹配,从而达到规避利率风险、降低融资成本、调整和改善资产负债结构的目的。
在我国,利率互换还是个新生事物。2006年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利率互换市场的正式启动。但它一经出现,就表现出了迅猛的发展势头。截至2006年3月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在推出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成交的名义本金总额就已经达到145.1亿元,其中1年和3年期利率互换的名义本金量为10.1亿元,而5年和10年期互换的名义本金则高135亿元。具体而言,利率互换产品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企业使用任何资金都有其相应的成本。一般而言,不同的公司由于其资信等级不同,在筹集资金时的利息成本会存在差异。利率互换是一种基于比较优势、实现利益共享的交易,即互换得以发生的基础是交易双方关于资产价格的走势的准确性判断具有比较优势,并且在不同的利率借贷市场上具有比较利率优势。其具体做法:持有同种货币资产或负债的交易双方,以一定的本金为计算基础,其中一方以固定利率换取另一方的浮动利率,通过互换,交易一方以其某种固定利率资产或负债换成对方浮动利率的资产或负债。
货币利率互换交易会计处理研究
【摘要】在外币长期借款利率波动不确定性较大的市场条件下,货币利率互换交易有效锁定融资成本、降低管控财务风险的特性,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竞相采用这种衍生金融工具对冲消弭利率风险。而现行会计准则体系并未就货币利率互换交易的会计确认、计量和列报披露作出明确指引,需要在深入探究交易实质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加以透彻剖析阐释,揭示其混合合同嵌入式衍生金融工具和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的经济实质,推演归纳出在分拆单独确认后以公允价值计量,并将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合规处理路径。
【关键词】货币利率互换交易;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列报与披露
作为一种利率掉期的互换合同,所谓货币利率互换是指市场交易双方基于名义本金数额的不同性质利率支付的彼此交换,也即同种通货不同利率的利息相互交换。透过该互换交易活动,交易一方可把某种浮动利率资产或负债换为固定利率资产或负债,而交易对方却刚好相反,但他们的目的完全一致,皆在缩减各自的资金成本,通过换取各自期望的固定亦或浮动利息支付方式,从而对冲规避利率变化风险,缓解利率变化环境下的风险敞口和经营压力[1]。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后,跨境业务量较大的企业更为留意汇率的变化及影响。如何规避汇率风险和探索获取汇兑收益,已经成为理论和实务界尤为关注的重要课题。特别是近年来,受市场情绪疲软、经常账户顺差消失和境内外利差持续收窄等因素的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持续走弱,对于国内出口企业而言选择货币利率互换交易金融工具不啻为上佳之选,可以在不额外占用资金的情况下,仅需支付掉期利率差异成本便可长期持有美元资产实现汇兑收益[2]。然而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模型设计和实际运用本就十分复杂,利率互换经济实质判断以及企业会计处理方法尚无定论,分析视角和准则运用一旦相左,难免在会计确认、计量和列报披露方面南辕北辙,甚或出现疏漏偏差,应当引起管理层和财会实务操作人员的足够重视。
一、货币利率互换交易的实质及会计处理依据探究
(一)货币利率互换交易经济实质管窥。透过货币利率互换作为衍生金融工具所固有的交易结构、机制、报价方式及精算等复杂表象,就其交易实质而言不过是固定利息与浮动利息的通货掉期交换而已,运用该金融工具能够按照所有者的期望最大程度地改变自身资产或负债的特征,完成从一种货币向另一种货币的转换,也即在利率掉期合约执行的起始与终止两端把类别殊异的两种货币本金两相逆向交换,在此过程中对换出货币收取和对换入货币支付不同利率利息,从而达致缩减融资成本、消弭利率风险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的最终目的[3]。实际运用中,利率掉期合约到期结算时一般由一方支付差额即可,并不像真正互换各自本金那么麻烦。1.货币利率互换交易经济实质分析(1)期汇合约视角与即期交易刚好相反,远期外汇交易期汇合约的交易双方在成交后并不立即交割,而是合约到期时按照预先约定的各种交易条件办理交割结算,其交易实质为预购和预售的外汇业务。期汇合约视角下的货币利率互换交易,就是将其视作未来特定交割日期以事先约定价格定额买进外汇资产,起始转换汇率即为远期交割价格,名义本金与期汇价格和交割价格价差乘积的现值即为远期合约的价值,因而在会计处理时应把合约自身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确认为金融资产亦或金融负债。(2)质押借贷视角质押借贷视角下的货币利率互换交易,其交易实质可视作将特定数量的外汇资产作为质押从而获取一定量本币借款的交易过程。故而企业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应确认诸如“应收美元利息”“汇兑损益”等的资产权益,同时还要确认诸如“应付人民币利息”等的负债义务。(3)数个合同部分共同构成混合合同视角同一合同中包含两个以上各不相同的法律关系合同的即为混合合同。混合合同视角下的货币利率互换交易,可将其视作抵押贷款与期汇和互换合同的混合,且明显存在衍生金融工具的嵌入附加情况,故此在会计处理时既要确认资产与负债,又要按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要求,对货币利率互换交易合约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会计确认并计入当期损益。2.货币利率互换交易经济实质分析结论本着实质重于形式、客观反映交易实际和谨慎性会计原则,结合国内现阶段货币利率互换交易的市场运作现状,笔者更倾向于将其视作数个合同部分共同构成的混合合同。从企业作为会计主体的角度来看,识别判定金融工具的种类只能依据合约条款和交易实质。审视货币利率互换交易的合同构成,其实就是质押贷款主合同与期汇和互换合同的混合合同。换言之,就是在质押贷款合同中附加了衍生金融工具,从而使合约价值随着汇率变化而变化,原本的质押贷款也便具备了外汇远期合约的特性。(二)货币利率互换交易会计处理依据。国内对于包括货币利率互换交易在内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在相关会计准则制定方面也相应滞后。2000年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首次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价方法、表外项目和风险头寸等信息披露作了明确要求;2006年初开始在上市商业银行中试行按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进行会计处理;同年,会计准则顶层设计与国际准则接轨,与金融工具有关的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应运而生;2017年进行了修订完善,并要求企业在执行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同时,执行最新修订印发的“金融资产转移”(第23号)、“套期会计”(第24号)、“金融工具列报”(第37号)和“公允价值计量”(第39号)。上述五个会计准则共同构成了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的准则体系,也成为选择货币利率互换交易会计处理方法的主要依据[4]。既然货币利率互换交易可以确定为嵌入式衍生金融工具,那么就应遵照最新修订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财会〔2017〕7号)第五章“嵌入衍生工具”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五条和第三章“金融资产分类”第十九条之规定,将货币利率互换交易归类于嵌入衍生工具范畴,在有效拆分混合合同的基础上分别对主合同和嵌入衍生工具实施会计处理,并且考虑到企业持有该金融资产或承担该金融负债是以交易为最终目的,故而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应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理当计入当期损益。
二、货币利率互换交易会计处理的实例分析
中国利率互换的运用与定价
利率互换的定义及理论基础
利率互换也称利率掉期,是指持有同种货币的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约定的名义本金为计息基础,按不同利率进行的交换支付,整个交易过程不发生本金的转移,只支付利息差,是一种利率套期保值工具。
利率互换的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理论,是Bicksler和Chen(1986)提出的,认为利率互换交易同国际贸易交易一样,交易双方根据各自的优势生产产品而进行交易,均能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从而使经济效益达到最优,市场的不完备性使这种比较优势变为可能,由于不同机构在这些市场上进行筹资产生的成本不同,也就有了进行利率互换的必要。
利率互换的应用机制
假设A公司(AAA级)和B公司(BBB级)都需要一笔1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来进行投资,由于两公司的信用等级不同,A公司在长期资本市场上借款具有比较优势,而A公司投资的收益是随市场利率浮动的;B公司投资的是固定收益的资产,却经常在短期货币市场上进行筹资,通过中介银行进行利率互换以达到各自的目标。A、B公司筹资利率见表1。利率互换业务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出,A公司向资本市场支付10%的利率,从中介银行获得补偿,同时向中介银行支付LIBOR的利率,比自己在货币市场借款可以节省0.35%的利率;B公司向货币市场支付LIBOR+0.85%的利率,从中介银行获得补偿,同时向中介银行支付11%的利率,比自己在资本市场借款可以节省0.5%的利率;中介银行作为互换交易的一个环节,可以获得11%-10%-0.85%=0.15%的利率收益。利率互换交易可以使三方都获得收益,并减少A、B公司的筹资成本。
公司理财应用管理论文
利率互换是20世纪80年代三大金融创新业务之一。虽然其产生的历史不长,但“在为银行间债券市场提供新的交易工具的同时,也为利率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匹配管理提供了新的渠道”,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包括金融机构的青睐。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和演变,利率互换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运用于融资、风险管理和资产负债结构管理等诸多方面。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中,利率互换交易已经占到全部金融衍生品交易量的80%左右。
所谓利率互换是指双方签订一个合约,规定在一定的时间里,双方定期交换以一个名义本金作基础,用不同利率计算出的现金流。这里交换的本金之所以是名义上的,是因为双方并不交换本金,只是用它来计算互换的利息额。
利率互换作为一种常用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参与者能够把固定利率转换成浮动利率,或把浮动利率转换成固定利率,使它们的资产和负债的期限更加紧密及匹配,从而达到规避利率风险、降低融资成本、调整和改善资产负债结构的目的。
在我国,利率互换还是个新生事物。2006年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利率互换市场的正式启动。但它一经出现,就表现出了迅猛的发展势头。截至2006年3月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在推出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成交的名义本金总额就已经达到145.1亿元,其中1年和3年期利率互换的名义本金量为10.1亿元,而5年和10年期互换的名义本金则高135亿元。具体而言,利率互换产品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企业使用任何资金都有其相应的成本。一般而言,不同的公司由于其资信等级不同,在筹集资金时的利息成本会存在差异。利率互换是一种基于比较优势、实现利益共享的交易,即互换得以发生的基础是交易双方关于资产价格的走势的准确性判断具有比较优势,并且在不同的利率借贷市场上具有比较利率优势。其具体做法:持有同种货币资产或负债的交易双方,以一定的本金为计算基础,其中一方以固定利率换取另一方的浮动利率,通过互换,交易一方以其某种固定利率资产或负债换成对方浮动利率的资产或负债。
人民币国际化之货币互换路径探析
通过央行间互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难点
从目前的情况看,货币互换确实起到了扩大人民币国际影响的作用。在与我方签约的对方国内,起码表示官方愿意接受人民币、承认人民币地位,营造了进一步推动双方贸易、投资的氛围。实际上,这些效应在互换协议甫一签署便可产生。在总额高达16662亿元人民币的互换协议签署后,实际上协议动用的比例仍然较低,这与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使用程度仍然较低、境外对人民币流动性需求有限的现状有关。但是,换个角度思考,如何在人民币仍然未实现国际化的背景下,真正将互换运用起来,实现互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而不是坐等人民币国际化后才出现对互换动用的需求,这应该是现阶段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就商业意义而言,货币互换是国际上广泛运用的衍生筹资方式,对企业筹资方式的创新和资本结构的调整具有明显影响。央行之间互换,也是基于商业意义上互换的优势而衍生的。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只要满足以下两种条件,就可以进行货币互换:一是不同借款人在不同市场上筹资具有比较优势;二是不同借款人需要的货币不同。假如一家美国公司在德国的子公司(简称A)需要欧元,而另一家德国公司在美国的子公司(简称B)需要等值的美元。两个公司在本国均具有筹资优势,而在非本国筹资则需要花费更多的费用来补偿贷款人的信用风险,因此为了降低总筹资成本,双方进行了货币互换,如表3所示:表3筹资成本矩阵从表3可知,双方所需的比重和筹资优势错位,因此存在互换的获利空间。若不进行互换,两家公司的总筹资成本为14%(7%+7%);而如果进行互换,两家公司的总筹资成本为12%(6%+6%),互换总收益为2%(14%-12%)。A公司借美元,替B公司还德国欧元的借款利率为6%;B公司借欧元,替A公司还美元的借款利率为6%,这样双方都获得了1%的互换利益,节省了筹资费用。货币互换除了能降低筹资费用,还有利于企业拓宽筹资渠道。货币互换业务可以打破特定市场对信用等级产品的限制,即使公司的信用等级不允许其在国外某市场发行债券,但只要其信用等级可以在国内发行债券,那么就可以通过货币互换得到其需要的币种资金。同时,有了货币互换,筹资者的资金来源不再局限于本国市场,双方可以在各自熟悉的市场上筹集资金,互换之后达到各自的目的,而不需要到自己不熟悉的市场上寻求筹资机会。另外,通过货币互换,不同国家币种的借贷市场被有效连接起来,不同借贷款项之间转换的摩擦也大大减少,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筹资平台,使得双方的筹资来源更加合理。对于央行间的本币互换而言,双方央行都是各自本币的发行者,从央行直接融资应具有比市场利率低的优势。这样一来,才能充分发挥上述提到的种种互换功效。从央行间互换协议制度设计初衷来看,协议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的机制如下:一是两国银行业可受益。有助于各银行为在两地的分支机构提供融资便利,两地银行可借此获得更多流动资金抵御风险,在应对流动资金安排的时候也掌握了很多的主动权,可以实现很多业务方面更便利地发展;二是两国贸易企业可受益。对各进出口企业来说,互换货币进行贸易可使两地的进出口企业免去了外汇收支进行套期保值的成本支出,也可以让外国企业以人民币购买中国产品,大大增加了中国出口产品在外国的竞争力,能刺激中国产品对外的出口,使中国的出口企业受益。外国贸易企业在进口中国商品时,也可以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成本,便利结算手续,所以两国贸易企业应该是最受益的实体之一;三是可促进两地发展且稳定地区经济。互换协议的签署意味着双方承诺一定的互换额度在任何特定情况下随时启动。具体而言,两地通过本币互换可相互提供短期流动性支持,能促进两国间汇率水平、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提高调节与平衡两地经济的能力。稳定的汇率也消除了因地区内投机性资本流动而产生的储备需求,从而节约了外汇储备。两国用本币互买产品,不受外汇波动的风险,这能促进两国发展,稳定地区经济。以上这些功效,都建立在通过互换获得的对方本币融资成本应小于市场融资成本的前提下。一般而言,在境外的本币流动性不足、离岸本币利率高于在岸利率时,境内的本币发钞行可通过与境外央行进行本币互换的形式向境外输出本币流动性,从而达到缓解境外本币流动性不足、压低离岸本币利率的目的。因此,互换的利率应设定在低于离岸本币利率、高于在岸人民币利率的水平。例如,2008年10月13日纽约联储与欧央行签署的本币互换协议规定美元的适用利率为同期限的美元隔夜指数利率掉期(OIS)加100个基点;2008年10月29日纽约联储与韩国央行签署的本币互换协议规定美元的适用利率为美元隔夜指数利率掉期(OIS)加50个基点。目前,在岸的人民币利率水平在大部分时候高于离岸人民币利率,这就为央行通过互换形式向境外输出流动性提出了难题:如果出于向境外提供人民币流动性的目的而将互换利率设定在低于离岸人民币利率的水平,则这时候的互换利率水平将远低于境内的人民币利率水平,这时候输出的流动性将可能出于套利的目的返存在岸市场,抵消央行政策目的。如果将互换利率设定在传统互换协议中的在岸利率加点的水平,则由于离岸利率远低于互换利率,使互换在实际上用不起来。具体到人民银行与境外央行签订的互换协议上,如果将利率设定为在岸利率基础上加点的水平,加上人民币升值趋势,境外央行向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动用互换并用于双边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的成本将远高于市场融资成本。
进一步通过本币互换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
在国际化初期,为了通过以货币互换形式向境外提供流动性的捷径来推动人民币走出去,应以央行为主导,以各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为辅助,通过央行间本币互换、商业银行间的商业性本币互换等形式对外提供流动性。具体方式包括:目前,我国已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这些协议的宗旨之一就是促进双边贸易结算,然而实质性用于双边贸易结算的非常少。建议在新签的协议中,通过灵活的互换安排促进资金的实际使用。例如,有条件地降低互换资金动用利率。包括:将对方央行接受我方货币计价开展的跨境贸易融资票据再贴现作为条件,在一定额度的资金使用范围内,降低对方使用人民币所需支付利息;或者以对方接受我方货币进行能源、原材料大宗采购为条件,降低对方动用互换资金的利率。这些举措,都可以实质性地推动实体经济使用双边货币结算跨境贸易的开展。此外,通过与外国央行间互相接受对方货币结算的、双边贸易形成的贸易融资票据的再贴现,还可以在央行层面构建一个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通道,并形成央行间货币金融资产的互持,为开展央行间的实质性合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性互换形式推动人民币走出去2011年4月,金砖五国的国家开发银行签署了一项协议,各方将以本币形式相互授予信贷额度。2012年3月,金砖五国的进出口银行签署两份信贷协议,旨在向彼此提供本币信贷安排,并减少对可自由兑换货币的需求。这种商业银行之间的本币信贷安排,实质上是央行间本币互换的延伸,通过商业机构先行的模式,虽然在融资成本上不具有央行间互相融资的优势,但可以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探索出一条如何将双方本币运用于贸易和投资的路径。为了解决在互换到期后仍然可能需要的推动双边贸易、投资或者解决存在的流动性不足、信用危机等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将本币互换安排制度化长期化,使之成为国际金融秩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央行之间长期合作的项目。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应该将互换的标准协议文本条款固定化,这样一来,一旦有需要,新的互换安排就能比较迅速和稳妥地确定下来。
央行间互换可能存在的风险及其控制
在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签署时,首要考虑的应是汇率风险。由于互换协议中对于双边互换金额的数额是固定的,因此,在对方货币面临大幅度贬值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对方在实际动用互换资金时,对我们的负债与在我方的资产抵押不相匹配。此时,我方向境外通过互换形式提供的流动性支持可能面临类似“贷款抵押品不足”的风险。基于这种考虑,在签署互换协议时,应考虑汇率避险,并在互换标准文本中,增加汇率调整条款。如双方本币之间汇率波动范围每超过5%,自动调整双方互换本币金额比例,本币贬值方应相应提高己方本币额度,相当于提高本币抵押额度。例如,假设A国本币A元兑人民币汇率为1000A元:100元人民币,双方本币互换金额为100亿A元/10亿元人民币。则当A元贬值为1050A元:100元人民币时,双方本币互换金额自动调整为105亿A元/10亿元人民币,A国央行应在人民银行的A元账户上新增贷记5亿A元。具体的汇率调整触发值可由双方央行根据协议签署的具体情况进行商议。央行在境外的本币流动性不足时,通过互换提供流动性时,相当于货币发行国央行将其公开市场操作延伸至境外。一般而言,央行为了避免直接向境外商业银行直接贷款,进而卷入境外的信贷危机,通常采用向境外央行提供流动性的方式。境外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由其所在国央行承担。但是,央行向境外央行提供本币流动性时,仍然会面临资金接受国的主权信用风险。此外,这种风险虽然还通过持有对手方央行的本币存款作为抵押品的形式得到降低,但并未完全消除。例如,互换对手方央行可能在互换安排到期后无法偿还其动用的互换资金。在这种情况下,被动用资金提供方央行可能就需要对自己持有的,以对手方央行所在国货币形式存在的存款进行清算。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持有的对手方货币形式的存款可能已经由于对手方货币的汇率变动而贬值,即使在互换的条款中有针对贬值情况调整(主要是增加)作为抵押品的存款金额,持有抵押存款的央行也无法在短期内将这么一大笔对手方货币存款在流动市场上卖出或者对外支付完毕。因此,在决定是否向境外央行提供互换便利时,本国央行应考虑相应的偿付风险。降低风险的其中一种方式是,如果面对主权信用风险较大的国家提出的互换需求,同时该国又与我国双边贸易投资关系较为紧密时,应选择人民币与某种国际货币,而不是与资金接受国的本币直接进行互换。当然,这种形式的互换对于对手方而言将相对难以接受。另一种降低风险的方式是要求对方提供以资金提供方本币计价的高质量资产作为抵押。例如,欧洲央行向匈牙利和波兰央行提供的互换便利允许这两个国家的央行用各自的储备去购买高质量欧元资产以换取欧元现金(这种情况下,这种融资便利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互换)。除了经济层面的风险,中央银行在决策的时候也需要考量政治风险。类似货币互换这种看起来向外国人提供融资便利的行为,很容易受到国内政治家的批评,特别是在经济比较艰难的时刻。在我国,受中央银行独立性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央行在签署互换协议时受政府影响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相关的政治风险。但是,对于一般民众而言,类似互换这种看似对外贷款的行为可能不大容易理解。基于这种考虑,中央银行应该多做宣传,让公众明白:货币互换并不是简单地对外借款,这种借款是有抵押、偿付是有保证的。此外,还应积极宣传本币互换之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六、结论从上文介绍的美联储对货币互换的实践可以看出,美联储提供的互换便利对于缓解外汇交易市场上的压力以及美元流动性压力具有显著的效果。美元作为贸易和投资货币的吸引力因为美联储的这些举动得到了增强。因此,从推动人民币境外使用的角度看,本币互换协议有利于境外认可和持有人民币,我方可从互换中获得的好处不应仅仅从资金收益和资金成本上考虑。此外,人民币要走出去,央行在必要的时候向境外提供流动性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国际货币发行国的义务。因此,从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角度考虑,应采取更加灵活的互换方式,建立更加标准化和长期化的互换制度,延伸央行对外提供本币流动性的地域范围。
浅析利率掉期业务发展
摘要:人民币利率掉期业务开办一年多以来发展势头良好,但也面临着一些障碍,如市场缺乏成熟的基准利率等。从未来发展方向看,掉期交易的市场准入条件有望进一步放宽,产品种类将进一步丰富。商业银行应积极利用人民币利率掉期进行资产负债管理和产品创新,并着重防范该业务的利率风险和信用风险。
关键词:人民币利率掉期;参考利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人民币利率掉期又称“人民币利率互换”,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根据约定数量的人民币本金交换利息额的行为,最为常见的是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之间的互换。作为一种债务保值工具,它具有降低筹资成本、规避利率风险、增加资产收益、固定边际利润等功能。2006年2月9日,央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正式启动。该项业务开办一年多时间来,参与交易的机构数量不断增多,交易量增长平稳并在今年初开始呈现迅猛增长势头。可以预见,人民币利率掉期市场的活跃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影响将更趋扩大。本文旨在分析人民币利率掉期市场的近期发展特点及走向,并就商业银行如何发展该项业务提出相关建议。
一、人民币利率掉期市场近期发展态势及未来走向
人民币利率掉期业务开办以来呈现以下特点:交易范围以银行间市场为主,部分银行自发性提供双边报价、充当掉期交易中间人;掉期交易需求以银行机构对冲自身利率风险敞口为主;市场交易量出现爆炸式增长,中长期交易逐渐活跃,市场流动性提高;离岸人民币利率掉期同步发展。但我国货币市场目前尚缺少成熟的市场基准利率使利率掉期面临较大的发展障碍,Shibor的推出及日臻活跃有望解决这一问题。从未来发展方向看,掉期交易的市场准入条件有望进一步放宽,新型利率掉期产品也会逐步进入市场投资者的视野。
(一)人民币利率掉期市场近期发展特点
金融理财风险控制管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理财
论文摘要:作为规避风险和投机套利的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为金融机构、非金融性公司、企业和投资者进行保值、风险管理、资产组合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同时,它以小博大的特性及在市场博弈中所表现出的较强的获利能力使其成为部分投资者投机获利的最佳选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国家对衍生金融工具限制的逐步放开,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发展,其将成为企业理财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对不同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避险功能的分析,论述了企业选择和应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策略。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特征
(一)金融期货的风险特征。金融期货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金融现货的交易方式,两相比较,前者具有独特的保证金制度、结算制度和数量限额制度。其中,交易保证金是金融期货投资者获取收益或承担损失的杠杆。从交易结果上来看,交易保证金既不限制收益,又不限制风险,合同持有者最终究竟是受益还是受损,关键取决于其对市场价格走势的判断是否正确。当然,有时即使判断正确,也有可能在短期的逆势中因支付不起保证金而被迫平仓受损。
由于金融期货主要是在场内交易的,各交易所完善的保证金制度、结算制度和数量限额制度,使得金融期货交易的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相对较小。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不能履行合同而形成的风险,若金融期货交易在交易所内进行,则每一个交易者最终都将和清算所进行结算,这样,清算所实际上承担全部可能违约的责任,在此情况下,即使有一部分交易者违约,对其他的交易者也不会产生影响。至于流动风险,在正常的交易过程中也是基本上不存在的,因为交易所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确保交易对象的流动性。
(二)金融期权的风险特征。期权是一种不对称的合同,所谓不对称是针对期权所特有的风险和收益机制而言的。正因为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所以期权的风险要分买卖双方来进行识别。在期权交易中,合同买方所承担的风险是有上限的(最大损失为期权费),而其获利的可能是无限;与买方相反,合同卖方所承担的风险是无限的,而其获利的却是有上限的(最大收益为期权费)。因此,从表面上看,期权交易对合同买方是有利的,因为合同购买者可以根据现货市场的价格来决定是否履行合同,从而既可得到市场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好处,又可避免市场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最大的代价只是付出一笔期权费。但是,在实际交易中,买卖双方获取收益的概率也是极不对称的,通常卖方获利的概率要大于买方,期权交易的首要风险是市场风险,而且在市场风险方面,合同卖方承担的风险要大于合同买方。不过,期权市场中的四种期权工具可以进一步降低交易者的市场风险,这四种期权工具是买入看涨期权、卖出看涨期权、买入看跌期权、卖出看跌期权,它们提供给那些刚做卖出或买入的一方,在发现价格波动不利于自己时做出反向对冲来弥补损失。一般来说,在行情看涨时,采取买入看涨期权或卖出看跌期权的做法,而在行情看跌时,则采取卖出看涨期权或买入看跌期权的做法。此外,就市场风险而言,合同买者支付的期权费的大小也是衡量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民币货币掉期发展研究
一、货币掉期概述
货币掉期(CurrencySwap)通常是交易双方在期初交换本金、期间定期交换相应货币的利息、期末再换回本金的一种金融衍生品合约。ISDA将其定义为:“在约定的期间内,一方定期向另一方支付一种货币的以某一固定或浮动利率计算出的利息金额,以换取另一方向其支付另一种货币的以某一固定或浮动利率计算出的利息金额。”在实践中,货币掉期产品形式日益多样化,在本金互换方面有交换、摊销或不交换等不同类别;在利息互换方面,以浮动利率交换固定利率的品种称为“交叉货币互换”(CrossCurrencySwap),以浮动利率交换浮动利率的品种称作“基差互换”(BasisSwap)。货币掉期由于涉及到两种不同货币币种之间的互换,多用于转换资产或者负债的币种,作为资产负债货币错配的避险或管理工具。具体而言,货币掉期对于客户主要有以下几个功能:一是降低负债成本,客户可以选择利率成本较低的市场进行贷款或发行债券,再通过货币掉期转换成所需的币种。二是资产保值,客户可以通过货币掉期锁定非本币投资(本金和收益)的汇率和利率风险。三是调整资产负债错配,帮助客户调整其资产负债的汇率错配问题,也可用于改变目前资产负债的利率属性。货币掉期和外汇掉期(FXSwap)存在一定联系和差异。两者均涉及两种货币的两次反向交换,且都受到本外币利率、汇率、利差、市场预期等因素影响。两者差别在于,双方运用周期不一样,外汇掉期成交活跃的期限一般在1年以内,而货币掉期的合约周期相对长,因此外汇掉期更多用于短期流动性管理,而货币掉期多用于资产负债币种错配的风险管理。此外,货币掉期的报价形式是以利率或利差,而外汇掉期是以远期点来表示。
二、我国人民币货币掉期发展现状
2007年8月,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正式推出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业务。主要由银行的对客交易和银行间交易组成,参与者主要包括银行和三类机构(央行类机构、国际组织、主权财富基金)。目前我国人民币货币掉期业务发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客盘基础薄弱。自2007年推出货币掉期业务以来,人民币长期处于单边升值预期中,企业客户对冲外债敞口的需求并不强烈。从合约周期来看,境内人民币货币掉期交易以1年以内的短期限为主(2016年有85%的交易集中在1年以内),而国际货币掉期市场通常体现出长期限特征。这也表示境内银行间货币掉期的主要需求来自银行自身短期资产和负债的币种调整,而非来自客盘。二是市场发展动力不足。由于货币掉期的产品结构复杂、交易效率较低,银行更愿意采用标准化程度更高的外汇掉期或利率互换来对冲客盘需求,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货币掉期市场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2016年货币掉期交易量只占外汇衍生品市场交易总量的0.2%,而同期外汇掉期占外汇衍生品市场交易总量的91.5%。三是定价曲线尚不完善。由于超长期限货币掉期业务估值体系尚不健全,美元等外币端缺乏长期可参考汇率曲线和利率曲线,也一定程度上造就了目前市场难以有效开展三年以上掉期业务的局面。
三、未来发展展望与建议
一是人民币国际化成果显著,为境内人民币货币掉期良性发展提供契机。近年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的逐步开放等,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境内外主体对人民币金融衍生产品的需求。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境内外市场主体在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多元化需求将产生更多的定价和对冲需求,更多参与主体更活跃地加入其中,也会促进货币掉期长端定价曲线的形成和完善,货币掉期有望变成更成熟、更广泛使用的产品定价工具。二是加强交易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市场参与者多元化需求。在目前银行间交易中心交易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交易平台功能,满足标准化与个性化需求。长远来看,可以借鉴目前交易中心标准化远掉期产品的经验,构建标准化人民币货币掉期产品交易子平台,提升市场交易流动性和便捷性。三是用好陆港两地共同市场,扩大境内外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范围。目前境内和香港两地股票市场互联互通计划已经顺利实施,“债券通”也将在年内落地,而如何契合投资者对冲跨境投资组合的需求则是急切需要面对的问题。在内地资本市场尚未全面开放之前,陆港两地“共同市场”将是提供多元投资和配套风险管理工具的市场模式。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以货币掉期等外汇金融衍生工具也能降低进入门槛,纳入陆港两地债券交易等共同市场。一个开放、多元的资本市场,将为境内人民币货币掉期市场建设提供有利支撑。
简析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摘要】
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并根据巴塞尔协定对利率风险的定义,讨论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中存在的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选择权风险。并根据我国金融改革的现状,提出了商业银行控制利率风险的措施。
【Abstract】
ThispaperanalysesexternalreasonsofproductionofinterestrateriskwithinbankingsysteminChina。AccordingtothedefinitionofinterestrateriskintheBaselAccord,itdiscussesre-pricingrisk,spreadbasisrisk,yieldcurveriskandoptionriskincommercialbanks。ItalsosuggestssomemeasurementsoncontrollinginterestrateriskbasedonpresentprogressofChina’sfinancialreformation。
【Keywords】关键词
利率风险interestraterisk巴塞尔协定theBaselAcc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