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创新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3 16:30: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理论创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创新理论思考
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开始就为自己确立了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终极目标,夺取政权后,又将这一目标清晰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即在终极目标前设立中继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认识的深化,我们逐步理解到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间还会出现曲折乃至反复,于是在这一道路上又划出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笔者认为,初级阶段理论为人民群众认识阶段性社会状态,调整好价值标准,进而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很有必要。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初级阶段的社会形态和属性在一些群众那里并不清楚,这就容易造成思想上的紊乱,比如一段时间里有人颇为困惑地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由此,作为执政党要做到有效引领大众思想,推动社会发展,必须从理论上廓清这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形态。正是基于这样的内在动因,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应运而生。其一方面反映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特征,同时又将这一阶段予以具象化。
确立这一建设目标的重要性是确信无疑的,尤其是将其放到党的思想理论体系内,放到终极目标实现的整个过程中认识。具体来看,以往我们在信仰信念和思想理论领域常出现两大困惑:一个是虚无,另一个是摇摆,二者都从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理想目标和创新理论应有的效力。从“虚无”来看,为什么一谈共产主义理想,有人就觉得遥不可及,进而失去追求的热情?其实,并不是共产主义理想本身出了问题,既然那是一个理想的世界,值得全人类共同追求,那么“天堂”再远都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摇摆”来看,由于认识的误区,急功近利色彩过浓,较少对创新理论与基本理论的内在联系解释好,导致一些人认识不到创新理论与根本理论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到达遥远的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再立一个真实可感的阶段性目标,从理论上讲其奠基于党的根本理论之上,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诚然,和谐社会是动态的,古今中外都在追求社会的和谐,因而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政治形态上的区别那么突出和明显。但是,只要我们深入学习,认真领会,还是能够弄清其具有的特定社会形态特征的。因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已经对和谐社会作出概括:“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里还需要认识清楚的是,和谐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是目的与过程的关系,一个更多诉诸于理想和精神,一个更多诉诸于现实感和操作层面。一个成熟的社会,没有终极性追求容易堕入功利与庸俗,无以获得精神上的归宿,而没有现实可感的目标,也会走向虚无,甚至失去方向感。所以说,党在终极追求不变的情况下,为大众勾画出一个近距离的,经过执政党与人民群众共同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这是很有意义的。
思想理论创新分析论文
中国共产党在艰难曲折中走过了80年,跨入了新世纪。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史、探索史、发展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断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在中国得到极大丰富和发展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思想作为历史的源头,占有极其重要的一页。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起点。但这并不是说,适合中国情况、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就由此产生了。从这时起,中国的一批马克思主义者就在探索中国革命的特殊规律,并试图从理论上阐发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不是书本上的,也不是理论推导出来的,而是从中国革命的现实实践中提出来的。中国革命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统一战线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致力于工人运动,兴起了1922-1923年的中国工人运动高潮。这场运动的失败,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中国革命只靠工人阶级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有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这次合作,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特殊的力量,并且同国民党左派一度掌握了统一战线的主导权。然而,处于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既不懂得抓领导权,也不懂得抓军权,而是一味地埋头发动民众,结果在强大的右派势力举起杀人屠刀的时候,无力挽回大革命的失败。这个血的教训,中国共产党人刻骨铭心。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遇到的又一个问题。首先提出的是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但打的是国民党的旗子。八七会议后,响亮地提出要打共产党的旗子[1],并在攻打浏阳失利后,开创了向井冈山进军、建立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道路。从此,始终站在了对中国革命特殊规律的伟大探索的最前列,站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前列。到农村实行武装割据,是一种临时的退却行为,还是一条新的革命发展道路?中国革命到底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农村为中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武装斗争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开辟的道路,一开始并没有被中央所承认,他还为此受到过处分。但他没有气馁,而是认真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从理论上初步阐明了中国革命必须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探索中国革命特殊规律,就不能照搬书本,而要解放思想,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然而,在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对中国革命危害很大。1930年5月,为了纠正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倾向,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他后来回忆说:“这篇文章是经过一番大斗争写出来的”。[2]文章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3]这篇文章篇幅不长,却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包含着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和群众路线的思想,成为后来被概括为思想活的灵魂的雏形。中国革命的根据地在农村,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土地革命战争,主力军和同盟者是农民阶级,这就提出一个的课题:如何在小生产者的大海里建设一个无产阶级的先进政党。尤其强调从思想上建党,党员不但要从组织上入党,而且要从思想上入党,注意用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纠正党内的各种错误思想,把各种非无产阶级成分改造成为无产阶级的先进战士。他还强调保证党对革命军队的绝对领导,绝对不允许枪指挥党。在长期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这都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中国的独创。土地革命后期,中国的社会矛盾面临一场大变动。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迫切要求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再一次提出了统一战线这个中国革命的根本性课题。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中国式的统一战线理论的成功实践。中国共产党不但有了坚持统一战线内部的独立自主和领导权的总方针,而且形成了一整套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方针。抗日战争时期,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主要是通过实行什么样的抗战路线来实现的。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随后,又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阐明持久战的总方针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及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科学地预测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军事路线的解决和政治路线的确立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两篇文章,和土地革命后期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起,成为最重要的军事著作,标志着军事思想的成熟。这样,在土地革命后期特别是抗日战争前期,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作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基本成熟,解决了这三个基本问题,就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标志着思想从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第一次从理论上对这三大法宝作出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的,是作于1939年10月的《〈共产党人〉发刊词》。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克服“左”、右倾错误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的过程。在从土地革命向抗日战争的转变时期,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就是为了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教条主义。这两篇重要著作,奠定了哲学思想的基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又接连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重要演讲,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达到整顿作风、提高领导水平的目的。通过这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深入人心。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总结建党24年经验作出的历史性决策。至此,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第一次飞跃,产生了第一个理论成果。二、建国后思想的理论创新思想在建国后究竟有没有发展?有。不仅有发展,而且有重大发展。建国以后,摆在全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如何引导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传统的道路是苏联式的,就是通过工厂和土地的国有化,一举向社会主义过渡。中国共产党人从实际出发,开创了通过农业合作化和国家资本主义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新道路。不是一举过渡,而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是单一国有制,而是形成国营经济、公私合营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三足鼎立的新格局。1956年起,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时,苏联的道路暴露出不少弊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迫切问题,是如何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论十大关系》是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第一个重要成果。讲话的核心是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前几年的初步经验,从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带普遍性的问题中概括出十大关系,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它为科学制定八大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社会,但大量的已经不是敌我矛盾,而是人民内部矛盾。当时党内许多人还不懂得这个道理,习惯用战争年代对付敌我矛盾的办法来处理社会矛盾,结果造成矛盾的激化。1957年2月,提出了正确区别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突出地提了出来。这一新学说,从理论上提出和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对中共八大路线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这些都是思想在建国后的新发展。此外,在执政党建设方面,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在实现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方面,在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方面等,也有一些新的建树。思想在建国以后的理论创新,主要有哪些呢?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经济条件。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这条新道路是:通过以国家工业化为主要内容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物质基础。对个体农业,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走从互助组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样逐步过渡的道路。对个体手工业的改造,也采取类似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最终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设想过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强调,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社会生产力;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在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与此同时,开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任务。第二,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处在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从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到建成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要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使中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在社会主义社会,要善于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社会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阶级斗争基本结束的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要造成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调动国内国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始终把农民和农业问题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在经济建设上,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正确处理重工业同农业、轻工业的关系,走出一条适合中国情况的工业化道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还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等各种关系,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的关系,注意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在政治建设上,要扩大国家的民主生活,加强民主集中制和人民民主的法制,克服官僚主义;实行中国共产党和各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科学文化建设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同民族资产阶级和各派结成统一战线,吸收他们参加人民民主政权。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坚持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在对资产阶级实行赎买政策的同时,鼓励和帮助他们过好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关,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政治基础。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团结全国各民族、各阶层、各派、各人民团体、海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争取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第四,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完成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保证,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又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就是又红又专。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要牢固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文化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方针,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建设,要面向现实,继承中国优秀文化遗产,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中的长处,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重视知识分子在革命和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知识分子要在工作和学习的过程中,同工人农民打成一片,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第五,关于执政党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加强执政党建设成为党的建设的中心内容。告诫全党,在革命胜利以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严惩贪污腐败分子。同时,要警惕和抵制西方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中国实行“和平演变”的图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优良的传统和作风,这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行自我批评等三大作风。为中国共产党确立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及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具有长远的和普遍的意义。第六,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对帝国主义的本质和战争与和平问题,作过精辟的论述。他根据对国际局势的观察,先后提出关于“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思想。他认为,美苏两大阵营的对立和争夺,是战后国际局势的基本格局,真正决定世界发展方向的是亚非拉广大不发达国家和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这是制止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基本力量。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属于第三世界。中国不在任何地方谋求霸权,也反对任何形式的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独立自主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维护世界和平,为中国国内建设创造和平的外部环境,是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要把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统一起来。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第三世界国家之间,都要互相支持、互相援助,不能附加任何损害别国主权的政治条件。同时,又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中国共产党主张各国人民和平共处,平等互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的霸权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也尊重别国人民独立自主地选择本国道路的权利;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也决不允许别国把他们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自己。在国际斗争中,既要保持原则的坚定性,又要注意策略的灵活性;要用革命的两手对付帝国主义的两手;要妥善处理国际上的各种矛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敌对势力要注意中立、分化和利用。要打开国门,尽可能地同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关系。毋庸讳言,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后的探索中有过失误,本人也犯了一些严重的错误。这些错误概括起来,就是用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代替了实事求是,以阶级斗争为纲代替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党内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错当成敌我矛盾,用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代替了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这些都是严重偏离和违背思想科学轨道的后果。回顾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第一,它的创始人并没有追求百科全书式的理论体系,更没有作书斋式的逻辑推导。理论创造的起点,不是从书斋里得来的,而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不是理论推导决定着理论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起这种决定作用的力量始终是实践,是党和人民大众的革命实践。第二,理论完善的标志,不仅仅在于它是否具有完备的理论形态,归根结底取决于理论同实践的结合,取决于在这种理论指导下能否制定出一整套比较完善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实践的深入与发展,推动着理论不断完善。第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必须同时具有理论的和实践的双重品格,必须同时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教条主义的倾向,偏重于理论品格而轻视实践品格,甚至用僵化了的理论来束缚实践。另一种是实用主义,偏重于实践的眼前的直接结果,而轻视长远的影响和理论指导,甚至用对物质文明和近期利益的追求来取代对理想、道德、信念的美好追求。这些,正是等老一代革命家在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重要特征,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三、思想与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中国已经进入21世纪。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已经出现过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即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新的世纪,中国共产党还需要继续进行理论创新。不进行理论创新,党就没有了活力,就会丧失生命力。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会丧失根本。理论创新和不能丧失根本,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那么,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中,思想还有哪些重要的指导意义呢?第一,思想的活的灵魂,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从事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有人问:邓小平理论有没有哲学基础?有。这就是思想的活的灵魂,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实际上,对“活的灵魂”,生前并没有作出这样的概括。对思想的核心内核作出这样高度概括的,正是邓小平。我们在谈到邓小平理论和思想一脉相承的关系的时候,除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这个主脉以外,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哲学基础,就是思想的活的灵魂。这一概括的提出,集中地表明了邓小平理论和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高度统一,一脉相承。邓小平理论不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思想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学说,而且还直接继承并坚持了思想的哲学思想,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赋予它更加深刻的内涵。第二,思想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从事理论创新的实践基础。我们现在所从事的事业,仍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尽管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现代化的内涵,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来说,都已经取得了认识上的飞跃,但是最早提出这个历史性课题,开创了这个振兴中华的事业,并为此奠定了工业化基础的,是以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思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哪些开创性贡献呢?(1)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了在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并作出了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2)从20世纪50年代初起,开始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通过四个五年计划,为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应当说,四个现代化的第一步设想,即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就是在这个时期基本完成的。(3)初步探索出一条中国式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并作了初步的总结。我们没有像苏联那样牺牲农业和轻工业来集中发展重工业,更没有像东欧国家那样服从于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经济分工”,而是摸索出发展重工业同发展农业、轻工业同时并举的道路,把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作为首要的发展目标。“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今天的一切成就,都是继承和发展思想的结果。我们既不能站在今天的高度来苛求前人,更不能对今天的巨大进步和成就妄自菲薄。第三,思想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从事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提出来的。实践证明,它是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的锐利武器,也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是多层面的。(1)从实现形式来说,要有中国气派。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且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时又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作风、气派和智慧。(2)从实际内容来说,一定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决不能拘泥于本本,更不能从本本出发。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应当以什么为中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论断为中心,还是以实际问题为中心?主张:“应确立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方针,废除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4]党的十五大报告也指出:“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离开本国实际和时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5]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要完成改造传统文化、创造和发展先进文化的历史任务。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指导,系统地批判继承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要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创造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这方面,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民族文化优秀遗产相结合的典范,是理论创新同发扬民族传统的典范,有许多内容值得深入研究,很好地加以总结。80年过去了。继思想之后,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上又出现了一次新的飞跃,产生了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以后,同志又提出了“三个代表”等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指导思想。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能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无产阶级先进政党,是一个具有在国内外复杂形势下驾驭局势、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她的身上,肩负着民族振兴的希望![收稿日期]2001-06-04【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年谱(1893-1949):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11-212.[2]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52.[3]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5.[4]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3.
抓好理论学习 实践创新理论
两年来,我局理论学习中心组认认真真抓好学习,做到了省市要求的内容、时间、人员、成效的四落实。在连续两次获得全省区县以上党委(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先进集体表彰后,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自身存在的差距。更加注意增强学习的组织性,讲究学习的实践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突出做到以创新的精神实践创新的理论,大力推进“服务型工商”建设。这一做法,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肯定。在富民强市、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工商部门进一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人民群众评议机关活动中,进一步经受了全面的考验。现将我们的主要做法和初步体会汇报如下:
一、以创新的精神实践创新的理论,必须重视学习、加强学习,努力成为“学习型组织”
学习是创新的源泉。当前工商工作遇到许多新课题,面临许多新挑战,而我们的知识储备、思想观念、管理方式还不适应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学习,特别是加强理论学习,以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市局党组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适时地把加强学习和教育干部的问题提到突出重要的位置上来。
1、领导带头,做好表率。中心组组长作为理论学习的第一责任人,认真履行职责,亲自确定主题、主持集中学习,带头调研、带头发言、带头作辅导,通过党组的表率作用,带动机关全体党员的学习,在全系统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在理论学习中,党组成员带头先学一步。一是积极思考问题。每当中央和省市召开重大会议,都及时安排专门时间进行学习,先后学习了同志在建党八十周年的重要讲话,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决定》等重要文件。大家带头撰写心得体会,近两年共有读书笔记100多篇。通过对改进机关作风建设的深入思考,撰写了《在工作创新上下功夫,不断增强机关思想作风建设的活力》,该论文在市级机关思想作风建设十年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获一等奖;通过对监管执法中存在问题的理性思考,撰写了《整顿规范市场的几个哲学关系》,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通过对工商工作的超前思考,在市级刊物上发表了《建设服务型工商,切实改进投资发展环境》等6篇论文。二是做好中心发言。每次中心组学习,党组成员都能率先发言,积极引导,抛砖引玉,带动其他中心组成员谈观点、谈想法、谈措施,推进了中心组学习的顺利展开。在江总书记发表“5.31”重要讲话以来,我们组织了3次学习会,在学习会上,我们结合工商实际,要树立“六个第一”的观念,要求把与时俱进做为工商系统思想解放、观念更新的第一要求,把促进“富民强市、加快发展”做为工商工作的第一要务,把市场取向做为加快改革、职能转变的第一理念,把群众的满意度做为评价工商工作的第一标准,把提高干部素质做为正确履行职责的第一保证,把基层工商所做为树立工商形象的第一窗口。中心组其他成员对这一观念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就如何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六个新的观念提出了许多科学的意见和有效的措施。通过集中讨论,交流体会,相互启发,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工作。三是抓好学习辅导。党组成员在抓好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学习辅导,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增强学习的效果。通过党组成员的学习辅导,全系统理论学习的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
2、强化约束,完善措施。为了落实学习制度,提高学习的质量,我们逐渐建立了一套严格而有效的学习管理制度。一是理论学习培训制度。中心组每年都要详细地制定年度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的、学习重点、学习专题、主要阅读书目和参考书目,以及学习提示、思考题和有关的参考研究课题。规定中心组全年学习时间不得少于12天,每个季度集中学习研讨一次。每次集中学习、交流,中心组都提前通知,使成员相应做好发言准备。中心组成员因公外出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集中学习的要求主动补课。积极开展读书自学活动,提倡充分利用8小时以外的时间认真看书学习。同时,中心组成员严格执行学习考勤制度、档案制度、通报制度、经验交流制度和考核制度,确保各项学习任务落到实处。中心组成员需上交学习笔记本、心得体会文章、个人学习小结,填写个人学习登记表等。每年年底前中心组各成员都要进行一次全面的自查自评。自查的内容包括:完成学习计划、写读书笔记、个人学结、撰写心得体会、自评打分等情况。中心组成员还经常了解下属部门和单位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二是理论研讨制度。中心组成立了理论研讨小组,不定期开展理论研讨活动。今年以来,理论学习中心组又确定了研讨专题,分别就“WTO与工商行政管理”、“5.31”重要讲话学习辅导等举行5次专题研讨。结合对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讲话和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学习研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权力观,加强和改进了作风建设;结合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论述的学习研讨,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工作创新,提出建设服务型工商的目标;结合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七一”重要讲话的学习研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出了监管执法的五严十宽原则;结合对邓小平、关于时代和形势的论述的研讨学习,正确把握时代特征和当前形势,提出了要以促进“富民强市、加快发展”作为工商工作的第一要务;结合对外开放理论的学习研讨,熟悉和掌握世贸组织规则,在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上进一步拓宽发展领域与空间。三是理论学习考核制度。我们把定性与定量、考试与考核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干部理论学习考核标准体系。着重考核学以致用、推进工作、改造头脑的实际成效,把理论学习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建设的目标管理体系,纳入文明单位达标要求,纳入年终考评和选拔任用干部的程序,有效地促进理论学习的下断强化。
3、改进方式,注重实效。我们从工商部门的工作和思想实际出发,不拘一格,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学习内容上求“新”。中心组的学习内容,既体现提高理论功底,又结合时事政治;既适度安排和精选马列主义、思想的有关原著,重点学习邓小平理论、同志重要论述,又注意学习时事政治,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既注意系统性,又突出每个阶段的重点。同时,坚持把学习政治理论与学习各种新知识结合起来,拓宽知识面,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组织学习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等多种书籍,举办了三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讲座,七次领导干部法制知识讲座,丰富了领导干部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想,激发了活力,增强了综合素质。在学习方式上求“活”。跳出“一人念、大家听”的老模式,坚持以个人自学为主,个人自学与集体讨论相结合,举办读书会、报告会和专题讲座相结合,采取交流式、研讨式、辅导式等多种学习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理论学习,使中心组学习适应形势、富有成效。我们围绕“三个代表”学教活动,共举办了5次座谈会、12次报告会,深入地开展了理论学习。在学习效果上求“实”。中心组每年还围绕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确定一批调研课题,每位成员结合自己分管工作的实际到基层开展调研活动,每年至少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调研报告或体会文章。通过对广东、上海等地的学习考察,我们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促进个私经济发展、壮大郊县经济等方面进一步放开、放宽、放彻底,推动了政策创新。目前,我局正在探索注册登记承诺告知的新方式,努力对接世贸规则。通过调研、考察等现场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使理论学习取得了实效。
创新理论群众思考
认真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使之真正掌握群众,并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实践的巨大物质力量,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人民群众心坎上,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进行积极探索。在这方面,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教授方永刚以深入学习、坚定信仰、积极传播、模范践行党的创新理论的实际行动,为广大理论工作者树立了光辉榜样,也带来了深刻启示。
党的创新理论来自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然而,党的创新理论如果不能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与改革发展实践相结合,其巨大威力和无穷魅力就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和生动展现。把党的创新理论停留在书本上、深藏于高阁中,只能窒息它的蓬勃生命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与改革发展实践相结合,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切实承担自己的使命、履行自己的职责,努力在党的创新理论与人民群众之间、与改革发展实践之间架起桥梁。
在现实生活中,理论武装工作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尽如人意之处。有人曾这样形容一些理论宣讲活动:参加靠动员、鼓掌是客套;手中一张报,随时想溜号;台上开大会,台下开小会;台上滔滔不绝,台下昏昏欲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宣讲者学习研究不深入、方式方法不对路,没有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精髓,没有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试想,如果宣讲者疲疲沓沓、缺乏激情,一知半解、人云亦云;或者满足于照本宣科,习惯于老生常谈,碰到问题就绕,遇到矛盾就躲;或者居高临下、板起面孔教训人,把生动的理论讲得枯燥无味,那么,这样的宣讲又怎么能够使人入耳、入脑、入心?
同样是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方永刚善于抓住干部群众关注关心的问题,善于运用干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因而收到了良好效果。他在学校上政治理论课,情理兼备,有的放矢,深受学员欢迎;他到社会上做报告,因人而异,通俗易懂,引来广泛赞誉。方永刚以辛勤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把党的创新理论真正送到了人民群众心坎上。方永刚的先进事迹告诉我们:理论工作者要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人民群众心坎上,最根本的就在于把深入学习与坚定信仰结合起来,把真理的力量与人格的力量结合起来,把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与创新理论武装的方式方法结合起来。
我们党的理论在与时俱进,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人民群众心坎上,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像方永刚那样,适应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的要求,紧紧追随党的理论创新的脚步,以饱满热情的工作态度、直面问题的理论勇气、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在析事明理、解疑释惑中拨去群众的心头迷雾、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满足群众的理论需求。
说服别人先要说服自己,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别人。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人民群众心坎上,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像方永刚那样,深入学习研究党的创新理论,努力掌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把它升华为坚定的政治信仰,然后传播给群众,使之更好地推动伟大实践、造福千家万户。
邓小平理论创新研究
一、邓小平理论的创新点
在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创新内容也是多方面的。下面从三个方面的创新来进行分析:
第一,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在我国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阶段。邓小平提出这一理论主要是依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立足中国的国情,从实际出发。他曾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这鲜明的表现了:我们面对中国的现实情况,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只谈理论而不实践。这一创新的理论成果,积极地从本国国情出发,对自身的条件作了一个准确的定位。对世界其他国家面临自身存在的问题所采取的措施,起到了重要的表率作用。
第二,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在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得出的经验教训的总结,对马克思主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发展创新所得出的重大理论成果。面对国际上科技力量的巨大冲击和中国的发展在世界上的所处地位,邓小平以巨大的勇气指出,计划和市场并不带有社会制度的属性,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发展市场经济,并不是一个特殊的产物,而是在立足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情况下,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市场经济恰好适应了个体的发展,个体的繁荣带动了整个市场的繁荣,从而使得社会生产力不断地发展。早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些经济学家就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也是一种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市场竞争是其内在机制,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并不会阻碍社会主义的发展,反而会起到促进作用。1992年10月,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目标。这意味着我们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将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进行完美的结合,这在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也是一个伟大的创新举动。
第三,是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创新。邓小平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创造性的文化成果,是在继承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大胆的创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更有利于邓小平理论进入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更有利于形成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且将两者结合起来,有利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继续深入发展以及中国先进文化的不断创新与发展。通过邓小平理论中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创新,人们开始从精神思想上有了重大的转变,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对教育文化程度的要求也有了相应提高,从而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社会主义的发展进步更加迅速。邓小平理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
二、结语
党的理论创新交流
党的历史与党代会的历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有的党代会连接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就构成了党在探索中前进的主要轨迹。特别是每一次成功的代表大会,都标志着党在理论和实践上迈出的重大步伐,成为党在不同时期胜利前进的里程碑。纵览党的86年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党代会在理论创新方面的标志性意义。 党的发展,是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结合中实现的。实践产生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凡是成功的代表大会,都会有某些理论上的建树,甚至以理论上的重大创新载入史册。这是党代会发展历史的又一个重要的规律性的现象。
从一大到七大,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党在理论上不断思考和成长的过程。党力图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实践,由此确定了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效。阅读早期党代会文件和党的创始人、领导人的著述,我们不能不钦佩它们的探索精神。但因为毕竟是探索,遇到各种复杂问题时,往往有多种选择,是非对错一时不易判断,特别是由于还不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和外国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以,理论上的不成熟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正是党在逐步成长中的反映。
在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七大,不仅制定了正确的政治路线,而且系统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充分肯定了思想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对思想作了比较全面、系统和科学的概括,揭示了思想的丰富内涵和本质特征,将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这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的一次重大飞跃。七大因此而成为实现这次飞跃的重要标志。
在“”特殊年代召开的几次党代会,根本的错误,就在于坚持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这种错误,其实也是当时党的思想理论和政治水平的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正是吸取了这种错误的教训,解决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问题,我们才开创了新的历史时期。
从十二大到十六大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每一次代表大会都能够在实践的基础上作出重要的理论创新,从而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新世纪后,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十六大以后,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继续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思想。
由此可见,党代会往往是理论创新的最大平台、理论发展的最好契机。党代会实现的理论创新,不仅能够更好地指导当时的现实,而且能够成为党的精神财富,对党的长远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推进理论创新,是贯穿党的代表大会的一条红线。
党建理论创新思考
(一)**年沧桑巨变,**年铸就辉煌。改革开放**年来,我们党科学判断世界形势,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带领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在这个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紧紧围绕在长期执政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集中全党智慧、顺应历史潮流、反映人民心声,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党的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理论成果,既坚持了马列主义建党学说和建党思想的基本原则,又赋予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年党建理论创新的伟大历程
(二)**年开拓创新,**年主题如一。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课题的理论探索,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次全会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我们党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同时在实践上开始了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的新历程。改革开放是我们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党自身也经历了执政以来深刻的伟大变革,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史上党建理论创新的光辉篇章。
(三)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确把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自觉适应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全面对外开放,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大转变,明确提出“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明确要求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对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作出科学阐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初步回答了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既继承了建党思想,又果断纠正了过去的错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党的建设理论的开篇之作。
(四)紧紧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以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分析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的客观形势,勇敢面对国内外政治风波和经济风险的严峻考验,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用时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切实解决好“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的基础上,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我们党对长期执政条件下自身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党科学制定并正确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党的创新理论调研报告
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强调: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发展并指导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科学理论、创新理论。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孕育催生了党的创新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实践进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并借鉴其他国家谋求发展的成败得失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课题、一项全新事业,老祖宗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只能从当代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实践探索。正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和发展了党的创新理论。这一创新理论,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具体丰富了党的创新理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在这场伟大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带领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对改革开放实践的深刻总结,体现了我们党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创造性探索和回答,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进一步丰富了党的创新理论。
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必将为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发展开辟广阔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情况会不断出现,新问题会不断产生。任何一种理论要保持生机和活力,都必须及时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就是在探索回答改革开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和坚定信念。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必将为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发展开辟广阔空间,使党的创新理论不断获得新的内涵,始终保持盎然生机。
电视理论创新管理论文
【摘要题】文化与市场
【正文】
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文化产业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电视事业和电视产业的发展很快。据2004年年底统计,已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1966个,电视频道2300多个,其中卫星频道60个。数字付费电视频道已批准94套,其中36套已开播。全国拥有电视机3.7亿台,VCD、DVD机4亿多台,手机4亿多部。电视节目呈多样化传播:地面电视、卫星电视、有线电视,还有手机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楼宇电视等都在发展。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已发105家,互联网用户达1.3亿户。全国电视节目年播出量1101万小时。全国电视剧年播出量462万多小时,占播出节目总量的42%。
电视节目制作量不断增加。各级电视台和电视制作企业年制作节目212万小时。全国已注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公司1304家,其中有甲级电视剧制作许可证的144家,有经营许可证的1160家。
全国电视台广告收入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国电视广告309亿,增幅15.3%。中央台80亿,31个省级电视台156亿,增幅18.6%。省会市台和计划单列市台50亿,增幅43%。其他城市电视台广告收入也有所增加。
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电视广告增幅不小,省会市台和计划单列市台增幅最大。从这些数据还可以看出,由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广电事业的政策,大大推动了中国电视的迅速发展,我国电视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的机遇期,形势很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
催人奋进的理论创新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报告关于创新的论述特别是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的论断,换句话说就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这个论断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充满了历史辩证法,体现了时代精神,催人奋进。
突破前人的理论创新:引领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
突破前人的理论创新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新陈代谢、除旧布新、后来居上的历史。这表现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上,文化发展水平上,人的生活水平上,都在随着社会进步而提高。同时,社会的每一次进步,无一不是当时站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家、政治家,适应了时代要求,代表了人民意志,冲破旧的思想牢笼,大胆创新,提出了新的思想理论、新的政治主张、新的行动纲领,引领人民进行社会变革的结果。
以中国封建社会代替奴隶制社会为例。西周末年,奴隶制开始崩溃。由于生产工具的改革,特别是铁器农具的使用和用牛耕田,生产力进一步得到发展;同时由于奴隶们大量逃亡和起义反抗,旧奴隶制生产关系已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束缚。一些诸侯国中的奴隶主在原来的分封地之外,又强迫奴隶开荒扩大耕地面积,致使出现了大量“私田”,随之出现封建依附关系,这就逐渐形成了封建生产关系。特别是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初税亩”这种按亩收税制度,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这是新兴地主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本来,任何时代的统治思想都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孔子把维护奴隶制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概括“礼”、“乐”,所谓“礼乐不兴则民无所措手足”;把恢复和巩固西周周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所谓“民兴于仁”。但是,在春秋时期却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这个动荡年代,“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周天子一向所垄断的政权连同所垄断的思想,逐渐失去了权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必将滋生出新的思想理论。各派政治力量竞相登台表演,这就是春秋末年到战国初期的最为辉煌的百家争鸣。号称百家,其实主流不过是两家: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和没落奴隶主阶级的维护者。以法家思想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秦国迅速强盛起来,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创造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文化高潮同时也显示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理论创造力,引领中国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质的飞跃。
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理论创新,始于14世纪的欧洲的文艺复兴,而最典型的是18世纪的法国的启蒙运动。在14世纪,意大利、英国等国家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在人类历史上首先产生资本主义,当然这首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动的产物。”正是发展了的生产力要求冲破封建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呼唤新的思想理论为之扫清前进道路,才有起源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应运而生。文艺复兴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这个新文化运动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号以人文主义为强大思想武器,矛头直指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基督教神学。人文主义思想家提倡知识和理性,反对禁欲主义和蒙昧,否定神学信条,宣告以“人的发现”替代“天旨神谕”,冲破基督教长达千年的精神枷锁,在西欧“千年黑暗”的中世纪放射出思想的闪电,是欧洲新文明的曙光。以“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新的思想理论为先导到了16世纪,荷兰首先完成了尼德兰革命,在欧洲大地上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17世纪发生的英国革命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将近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终于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而18世纪发生的法国大革命是欧洲第三次资产阶级革命。这场革命,阶级斗争异常激烈,一直沿着上升路线发展,任务完成得比较彻底,这是荷兰、英国的两次革命所不及的。究其原因,可以列出许多方面,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它已完全脱掉了宗教的外衣,在启蒙运动的基础上发生的,思想理论准备相当充分。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们以“理性”作为判断一切事物的标准,完全抛弃了上帝和神学,阐述了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启蒙运动涉及社会精神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宗教、哲学、政治、经济、科学、史学、文学、美学等各个方面。这个运动以法国为中心,其中哲学界最活跃的是以百科全书派为中心的一批唯物主义哲学家。启蒙运动很快风靡西欧各国,并扩展到欧洲大陆,逐步影响到全世界。启蒙运动是人类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第二次思想解放,其基本思想观点在全世界至今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
突破前人的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