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3 14:58: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理工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理工科高校公共美术教育研究
1在宁理工科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
理工科高校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需要接受不少于160个学分的教育,不低于60门课的学习,而公共艺术类课程仅仅占其极少的一部分,公共美术类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虽然在最近几年,南京许多理工科高校加大了对公共美术教育的投入,但是实现公共美术教育在理工科高校里生根发芽乃至蓬勃发展,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南京市5所普通理工科高校的美术教育现状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选修艺术课的出发点:35.69%的学生选修艺术课程是出于兴趣,51.78%的学生选择是根据课程性质类别学分的需要,9.2%是随意选择,3.33%是迫于无奈。从学生的出勤情况看,24.52%的学生能保证全勤,32.21%的学生基本参加、偶尔旷课,有38.64%的学生只是偶尔去,4.63%的学生很少去。而在经常去的学生中,一多半的学生会做其他课程的作业,或干其他的事情,仅有一小半的学生会认真听讲。选修艺术课的初衷直接反映了学生对学习艺术课程的态度。根据调查问卷的分析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本着是否好拿学分、课程轻松的目的,对于自己的美术素养、全面发展完全没有考虑,选课呈现盲目随意性,这也直接导致理工类院校学生的美术素养及美学知识是不容乐观的,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2关于改革在宁理工高校美术公共课程教学模式的一些建议
公共美术教育体系的建立是否科学,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是否合理,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在宁理工科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教学的突破口。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2.1设置分层次的课程体系
据了解,目前在宁高校公共美术课程设置存在一定问题。多数高校将美术课程定位为选修课程,开课数量种类十分有限,没有任何针对性,无非就是作品鉴赏,课程开设没有考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事实上,学生的美术基础千差万别,这就要求美术课程的开设,需要考虑到这种差别,对于不同的学生需求,也应有不同的内容。可以开设难易不同的多门课程,有层次、有阶段地设置高校美术教育课程。课程体系可包括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模块,如:可将涵盖美术基础理论与常识的“美术欣赏”作为核心课或必修课,基本美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是美术欣赏的基础;一些本身艺术知识稍丰富、艺术素质较好的学生,也可根据自身的需要来选修难度稍大一点的内容,如“书法”、“陶艺”、“美学”作为选修课程,需要一定基础的技能实践课。学生有机会从多个视角接触美术,可按照自身培养需要进行选择。学校通过教学计划对理工科学生选择公共美术类课程进行最低学分限制。
理工科 女性撑起半边天
笔者从本市一些理工类高校了解到,学理工的女生越来越多。以同济大学、上海交大、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这三所学校的女生人数都已逐年递增到目前的近四成。甚至一些著名的以男生为主的专业,如核电、土木专业等,如今招收的女生也不少。
来自市妇联和市统计局的数据:1959年,整个上海的女工程师只有5位。而截至2003年底,上海已拥有女工程师7.5万余人,女性专业技术人员更多达35.42万人,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44.8%。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处处长王明复表示,传统理工领域具有“脏、黑、大”的特点,不仅对从业者有智力要求,而且有较高的体力要求,因此不容易受到女性的青睐。但是,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女生不必再顾虑自身体力的不足,只需要脑力劳动,就可轻松胜任理工领域的工作。他举了个例子:该校将工科和管理、艺术专业相结合开设的多媒体设计、包装设计等专业就非常适合女性。去年该校共有897名女生毕业,其中863名顺利就业,就业率达96.2%,比男生高出0.1个百分点。“这些女生大部分都在从事理工行业。”
女性的一些独特优势也让她们在理工领域大有用武之地。去年,市妇联、市社科院等单位推出《上海市女工程师群体调查报告》,《报告》认为:女性具有较稳定的心理特性,思考问题细致周全,形象思维强,语言表达能力较好,在工业设计、软件开发等方面潜力巨大。在理工领域,“女性能带来更多的创造力、组织技巧和专业能力”。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沈秀芳曾参与许多重大工程项目,她告诉笔者:该院340多位员工中,有150多位女性,这支“娘子军”能征善战,一点不比男性逊色。
女性在理工领域的表现越来越引人注目,很大程度归因于女性自我择业观念的变革。“女生不适合搞理工”的传统观念正在被破除。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杰出女性的示范效应功不可没。同济大学电信学院女生小王说,她当年报考这个专业,很大原因是由于崇拜当时的吴启迪校长,“我和很多女生对吴校长的专业成就和人格魅力十分钦佩”。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长汪泓也是一位女性,她每个新学期伊始都会给学生们上动员课,这种“现身说法”的形象宣传也鼓舞了许多女生。
同济大学桥梁系的硕士研究生高金说,高考时是老师帮她报考的土木工程系,随着学习的深入,自己慢慢喜欢上这个专业。“女孩子当工程师,戴着安全帽,酷!”当然,她也承认搞理工科相对要比从事文科累些,但她觉得这个行当其乐无穷,而且“越老越香”,不是“青春饭”。最近,她刚跟一家建筑设计院签约,“也许不久的将来,你就能看到我设计的大桥了”
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研究
摘要: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国家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支持。理工科高校作为国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承担着培养人才、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知识产权通识教育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推动力量。当前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已不能满足创新型人才对知识产权素质的需求,尤其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存在缺陷,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需要探索“双创教育”背景下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特点,依托专业背景形成特色的“一体两翼全链式”知识产权教育体系,增强大学生知识产权创造、运营、保护和风险防范的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产权通识教育;“一体两翼全链式”
一、引言
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经济知识化、科技与经济、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高等学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技术创新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障,社会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科技人才需求显著增加,这也对理工科高校的知识产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产权素质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产权教育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重要支撑部分。理工科高校应依托自身的理工科专业和科研优势,在科技创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贡献自己的力量,其知识产权教育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缺位或流于形式,教学内容混乱,教学方式落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差。如何提高大学生知识产权素质和提高知识产权风险防范能力,成为在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理工科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中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双创”教育中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目标
(一)提升大学生的知识产权素质
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论文
一、国外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
美国理工科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是基于知识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查显示美国13所研究型大学的理工创业教育经验,可以得出美国一流理工科大学在创业教育模式方面的共同经验:
1.坚持学术性和实用性结合的原则。理工科高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基础和能力,将研究方向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研究就有了针对性,成果也更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美国理工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一条基本指导原则就是:学术性和实用性、企业与高等学校、理论创新和实践培养均紧密结合。”
2.高科技创业教育模式。当今社会最紧缺的是服务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科技创业教育模式的使命就是把科学研究推广到实践应用中。这种模式的创业教育往往在经济类或者管理类的学院(系)成立创业中心,把全校范围内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技术门类的学生吸引过来。这种模式在保证理工科专业优势的同时,也确保了学生创业的针对性。
3“.聚焦模式”和“辐射模式”协调发展。“聚焦模式”是带有精英教育刻痕的创业教育模式,只有最优秀的学生才有机会获得创业教育机会,是专业化的创业教育。“辐射模式”是一种学校层面负责的创业教育模式,不仅为非经管类专业学生提供创业教育,还鼓励教师参与创业。“聚焦模式”和“辐射模式”相结合是美国理工科大学将创业教育和普适的创业教育密切联系的体现。
4.创业教育的开放性和信息化。开放性与信息化是美国理工科大学的普遍经验。开放性是指创业教育要开门办学,体现创业教育从体系设计、实施到评价的全部环节。信息化是将创业教育与其他资源相整合,如政府基金和风险投资、孵化器和创业园科技园、施教者和受教者等,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的全程咨询服务。开放性和信息化使高等学校的创业教育资源与外界建立了密切联系。
生态文明融入理工科高校教育思考
一、理工科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
(一)理工科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生态文明教育既要求人们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大系统的规律,也要人们对自身的各种各样的行为进行价值评判,即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1](二)理工科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经济转型的迫切需求。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时期,首先应从思想教育入手解决环境问题。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作为未来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的领航人,但理工科高校的发展和教育重心倾向于科学技术应用的前景及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理工科高校要加强科学的生态道德观的引导,普及生态文明教育,明确当代大学生未来将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从源头上为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提供理论指引,从而促进经济成功转型升级。[2](三)理工科高校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的需要。面对一系列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建设生态文明型社会,实现美丽中国,使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当代人需要实现的目标。而对此大学生们大多只存有浅显的表面认识,为此,生态文明教育亟须普及,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更要接受这种教育,以加强生态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将来用科学技术活动改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时兼顾生态平衡,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和实现“美丽中国”提供理论指导。
二、现阶段理工科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校方对生态文明教育重视不够。受就业导向的影响,理工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偏向理工类专业课程,对人文类课程尤其是生态文明相关课程重视不够,不少理工科高校仅以传授简单的环境保护等显性知识为主的教育作为生态文明教育[4],而忽视了教育环境的隐性教育作用,甚至未将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科学素质列入培养目标中。(二)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知不足。理工科高校学生倾向于将重心放在专业知识的掌握和技能水平的提高上,大学生们尽管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持肯定态度,但他们了解生态文明的渠道主要是网络、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对生态文明的认知还停留在浅层次上,并未受过专业的培训。由于对生态文明教育的认知不足,大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与生态文明建设并没有很好地结合。(三)市场取向阻碍生态文明教育发展。高校的发展需要来自商业企业等社会经济力量的经费支持和机会给予。[5]高校的教学、科研、社会实践规则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功利化,这使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受到阻碍。同时,市场经济运行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而理工科高校是科技人才、智力成果的主要输出基地,所以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四)高校教学体制、教育资源制约生态文明教育开展。我国高校按文、理、工科等对学科的划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科割裂,理工类专业细化和学科壁垒的存在,导致生态文明教育在理工科高校开设的阻碍较大。
三、解决措施、路径探析
生态文明教育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呈螺旋式上升的辩证发展过程。这一特征映射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要求我们要从教育要素、教育模式和教育过程三方面着手对生态文明教育进行变革,探索最符合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新路径,解决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停留在表面的问题。(一)调整课程结构,构建生态文明教育新体系。就课程设置讲,要完善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课程设置。首先,国家教育部门应当组织编写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大纲和权威教材,为各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提供必要支撑[6];再者,各高校应开展生态文明通识教育和选修课程,将绿色理念融入“新工科”建设中,在生物、地理、思政课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同时开设生态文明选修课程,将“两山论”“美丽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述作为重点授课内容列入教学环节中,进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论素养。[7](二)提高师资水平,营造生态文明教育外部条件。鉴于当下生态文明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窘状,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来解决:一是从校外聘请具有专业生态文明知识的专家对高校现有老师进行培训,通过在职培训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二是定期组织生态环保人士进校举办讲座或者流动支教以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三是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生态学背景的专职教师,以弥补校内师资力量的不足。(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生态文明教育的育人环境。大学校园是丰富多彩的,拥有很多的辅助媒介。例如,依托学生们喜爱的校园网络媒体如学生会公众号、校园广播等推送相关的生态小贴士,学生社团开展生态公益类活动,利用榜样效应树立学生环保模范,在学校举办各种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比赛,进行生态文明宿舍的评选,举办高质量的生态文明知识讲座,带领同学们参观体验生态保护区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生态灾难的演练等。(四)运用“互联网+”模式,促进生态文明教育的智慧教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学工作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线下授课模式。在互联网的教学环境中,可以通过线上讨论与线下测验、线上录播与线下交流的混合式教学方式,构建一套个性化与智能化的教学系统。其中,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与创客运动等都是互联网时代诞生的新型教学形态。利用微课共享教学资源,挖掘网络中的在线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也可以通过慕课构建在线教学平台。同时各高校可以在互联网技术下实现共享经验和课程,实现资源的广泛共享和教学的灵活开展。(五)推动当代大学生知识技能、精神品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对象的知识技能、精神品质和社会实践本质上是“生态知识”“生态意识”及“生态能力”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而能否促使三者形成螺旋上升的辩证发展模式,则是检验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是否遵循其基本向度的标准,它决定着生态文明教育的成败。衡量生态文明教育意义的标准是受教育者最终能在正确的生态意识指导下开展社会实践,以达成生态教育的目的。
浅谈理工科专业课中的人文教育
摘要:在理工科专业课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注重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注重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试验教学以及课后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从而有助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理工科专业课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将是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离与失衡向二者融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转变的新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上看,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普遍的发展趋势。美国几所著名理工科大学,如伯克利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的研究认为:在21世纪的教学中,对学生要重点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国内高等教育的实践来看,其中选择理工科方向的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显得尤为突出。他们进入大学后,往往由于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过多关注专业学习而忽略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亟待加强。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推进高校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势在必行,所以在专业课教学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有助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人文教育在专业课教育中的重要性
1.人文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门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人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有一点必须首肯,那就是: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众所周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着眼点,都是如何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现在的普遍共识是: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不仅仅在于人才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在于人才是否具有完善的个性、良好的伦理道德、现代观念意识、高度的人文修养等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面向未来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理工科专业教师德育探究论文
一、专业课教师的德育优势
1.德育环节多
理工科教学包括专业理论的教学和专业实践的教学,具体来说有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校园科技活动、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多个环节,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过程,每个环节都可以挖掘德育素材,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2.德育机会多
在课堂之外,如课堂间隙、食堂就餐、外出实习时,师生有很多交流的机会,教师可以借机履行德育职责。只要做有心人,把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当做自己分内之事,专业课教师时时、处处有德育工作可做。由于这种德育是平等交流式的、谈话式的,容易为学生接受。
3.德育方法多
高校理工科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信息技术极大的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受到学科的影响,需要针对各学科进行实践研究。文章阐述了通信工程专业《移动通信》课程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况,对理工科专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改革;通信工程;移动通信
自2012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2—2020年)》至今,信息技术在高校教育创新和变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信息化时代对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核心课程、职业技能、创新能力、信息媒体与技术素养,这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变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确实实践能力培养,以适应信息化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信息化使翻转课堂、泛在学习等教学模式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信息技术正以迅雷之势改变着教育模式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MOOC”和“翻转课堂”在各类课程中的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公共课、软件开发类课程中,对于专业基础要求高、课程难度大的理工科专业课程实践研究较少,本文就通信工程的专业方向课《移动通信》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供相近学科教师教学参考。
一、移动通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课程的特点:移动通信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涵盖通信专业的各门基础课程,具有综合性、实用性很强的特点。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达到疏通、贯穿专业基础知识的作用,树立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正确认知,了解技术在实际系统中的应用情况,拓展学生的视野,并具有一定的工程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特点:移动通信这门课是对通信工程专业大三学生开设的,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教学现状:专业技术知识难度大,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为照顾基础薄弱的同学,教学的重点无形中向知识传授偏移,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不足。
二、信息化技术主导的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
理工科的设计教学综述
本文作者:王正才工作单位:绵阳师范学院网络信息中心
(1)打破课本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在改变中感受新的知识。程序设计教材按照“先理论后实践,先语句再程序”的顺序编排的。我认为实际教学应从建立大量的感性经验入手,坚持从实践经验到一般原理的学习原则。如我在讲《VF程序设计》第一堂课时例举了一个用VF语言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个实例,交换变量a、b的值,先让学生写出用自然语言表示的算法,然后教师给出具体的相对应的VF编程:INPUT“请输入第一个数A的值:”toAINPUT“请输入第二个数B的值:”toBT=AA=BB=T?“交换后变量A、B的值为:”,A,B让学生根据经验去理解这段程序,虽然学生的认识和得出的结论是模糊的、初浅的,但由于借助了具体的实例,学生很轻松地接受了语言的启蒙教育,也对程序设计开始萌生了一种亲切感。(2)巧设情境,布置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比如:我们在学习RAND这个随机函数时,可以这样布置任务:体育彩票5位抽奖数字的产生,我们来利用随机函数来模拟抽奖。让同学们思考如何编程实现?具体程序描述如下:FORI=1TO5X=INT(RAND()*10)?"第"+str(I,1)+"个数是",XEndfor这样的任务就布置得比较巧妙,更能贴近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注重引导,提高学生的综合编程能力。注意通过在原有程序的基础上逐渐改变和增加条件、循序渐进的方法来提高同学的综合编程能力。同样以RAND函数为例,教师引导:如果随机更多的随机数时,这种方法行吗?又怎么来解决?教师给出一个表达式:X=INT(RAND()*M+N),其中M为产生随机数的个数,N为产生随机数的的起始值,如:产生[1,100]之间的数,其表达式为X=INT(RAND()*100+1)。接着教师给出一个任务:我们要设计一个抽奖程序,在50个号中随机抽取五个数,应如何设计程序呢?同学们都会说这很简单啊,作一个5次循环。那么我们再问,在这5个随机数中有没有可能相等呢?又如何解决呢?请同学们再设计。这样就可以发挥例题的效益,多转换角度、多拓展题意,从拓中寻求变化,从变中寻找规律。(4)提倡思维方式、程序算法的多样化,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进行程序设计时,学生中往往会出现多种形式不同的程序清单。老师不能忽略这些不同形式的程序清单,而是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观点。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经验大胆思维,鼓励学生动手上机操作,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5)改革上机操作的实践环节,培养应用能力。程序设计的教学中,上机实践的作用不是验证,而是设计。而在我们平时的上机实践中,往往是照着书本的例子进行验证,学生会觉得很无聊。
我们可以精选一些有趣的习题:如“猴子分桃”、“鸡兔同笼”、“韩信点兵”等实例来组织基本语法、函数、基本语句的学习。教师在上机实践的环节中只是起引导、辅导的作用。
程序设计课程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程序设计是计算机这一现代工具为教育带来的一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新方法和新手段。遵循程序设计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组织教学,一切可行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
理工科高校新生学风建设探究
【摘要】学风建设是高校中心工作之一,是高校建构先进学校文化、创造良好学习风气的过程,是高校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地集中体现。新生始入大学校园,难免存在困惑与迷茫、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标不明确与学习方法不恰当等问题。本文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抓手,以班风营造、教师队伍建设和朋辈引领途径,形成学生、家庭与学校三方协同的工作方法来加强高校新生学风建设。
【关键词】理工科高校;新生;学风建设
一、高校新生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学风,可以理解为一所学校内的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是学生在校园中经过长期教育和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影响逐步形成的行为风尚,集中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由此可知,学风建设既是高校建设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条件。帮助大一新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树立合理的学习目标,将会对其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产生利好影响,持续地抓好新生学风建设工作,将最终提升学校的整体学风,对高校学风建设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的适应期与过渡期,也是大学生明确发展方向,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期。一方面,新生容易在适应期中陷入各种“综合症”。在学习方面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兴趣不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不得法。作为理工科院校,此时正是专业课程的基础阶段,专业课难度大,课程间的知识联系密切,若在此阶段没把专业基础课学好,到高年级时,就会出现“学习困难”现象。另一方面,新生在此阶段可塑性最强,正如大学时期“第一粒扣子”,若能加以正确引导学生,帮助新生端正学习态度、确立发展方向、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打好学习基础,不仅对他们学习高年级阶段专业课程有利,而且也为日后职业生涯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新生学风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基础建设得到很大的改善,为学生的成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当前高校整体学风是好的,大多数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大学时光和有利条件不断积累知识,充实自己。但是,确有不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受各种因素影响,不同程度地在学风上存在一些问题。(一)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目的局限于追求个人实际利益。根据已收回的“学风建设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显示,4850份样本中,94.35%的学生认为大学的发展目标是“为实现个人目标做准备”和“掌握一技之长”,由此可知,学生价值趋向于实用主义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功利性明显。当前是信息爆炸时代,学生课余生活“过分”丰富,新生自制力不足,学生精力旁移严重,根据问卷显示,全身心地学习专业知识学生仅占比28.8%,精力对半用于专业学习和课外活动上的学生占比58%,还有13.2%的学生精力完全没有放在学习上,大量精力分散导致学习目标的缺失或偏颇,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努力学习的程度。此外,在高中的高压过后,有些学生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实现了高阶段性的学习目标,但进入大学后没能及时树立新的学习目标,导致目标断层,开始报复性的挥霍大学时光,沉溺于网络游戏、同学社交、谈恋爱、兼职等等。(二)缺乏自我规划,两极分化严重。绝大部分学生在大学前都由父母照顾饮食起居,父母与老师共同督促学习,高中生活就是学校和家两点一线,并没有学习过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一直习惯“他律”,而非自律,几乎没有自己规划学习和生活的经历。相对宽松的大学管理方式下,缺乏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能力的新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不认真听讲、睡懒觉、迟到、早退、旷课、抄袭他人作业的现象。甚至有些新生产生了“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思想。同时,学习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大部分学生刻苦钻研,发奋努力,成绩优异;部分学生学习纪律松懈、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导致考试不及格和作弊人数不断上升。因为没有“扣好第一粒扣子”,许多学生落下的功课越来越多,最终积重难返,甚至被勒令退学。(三)缺乏学习兴趣。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绝大部分高中生都能上大学,高等教育门槛降低,部分新生学习的原发性诉求降低,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不强;大量扩招后,对教师的需求激增,一些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缺乏教学技巧,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同时,有一定体量的新生不是第一志愿被录取,而是调剂录取,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认为不好的专业才会招不满能够接受调剂,学习兴趣很低。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把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学习中学生才能做到有学有问,而不是只学不问,更不是不学不问。因此,学习兴趣极大影响了优良学风的养成。(四)受不良思潮影响。随着我国开放程度逐渐提升,有很多思潮涌入,当代青年社会阅历不足,不能够正确辨别,“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有些新生受一些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上大学的初衷就是混个文凭,表现出“60分万岁,61分浪费”的消极思想。还有些新生不会平衡时间,忙于社团、协会等校园活动,从而耽误了专业学习,往往考试前才“临阵磨枪”,草草地应付考试,只求考试通过,不求真正掌握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