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大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3 14:54: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理工大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理工大学

理工大学艺术创作论文

在艺术界“深入生活”这句话,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在美术创作中,深入生活却是一个基本原则。要深入生活,首先必须端正生活态度。我们要学会怎样去熟悉、热爱生活。要想从生活中获得真挚的感受,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分析、研究,选择认为最有意义的生活经验,而对于所要表现的生活,就要经过一个艰辛的体验过程,才能熟悉它。要认真做到这一点,就不是一个生活的旁观者,而是生活的参与者;不是以艺术身份自居,而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与群众打成一片。这样,才能做到对生活的热爱,对群众产生感情,也才能深刻认识生活的意义,分享生活的甘苦。于是画家便能在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发现生活的本质,来按照自己的艺术特点和思想感情,选择最有意义、最值得表现的主题,从而进行艺术构思,运用逻辑思维,创造自己的艺术语言,完成一幅既表达了自己,又能感动观众的优秀作品。

端正了生活态度之后,我们该如何来表现生活呢?当我们进行创作的时候,时常会遇到这几种情况:一种是先有主题构思,然后到生活中搜集创作素材;一种是在生活中有所感受,进而创作构思;再一种是从间接资料中获得启发,然后到生活中收集材料,进行创作。不论是哪种情况。作者都得先去熟悉生活,熟悉人物,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但是,我们必须记住,如果只满足于把在生活中见到的东西如实地再现在作品中,那就成为自然主义了。我们要抓住生活的本质,扩大和深化创作的主题思想,把生活内容表现得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这才符合现实主义创作的要求。

创作必须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是在美术作品中,如何把生活内容表现得高于生活,同时又能感染观众,使他们相互理解而产生共鸣,这还需创造一种“意境”。艺术的意境也来源于生活,却不是从生活本身单方面产生出来的,它是生活与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相融合,相渗透,从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境界。要创造艺术意境,首须进行艺术加工,所谓艺术加工就是艺术家从他的生活感受中概括提炼,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即所谓情景交融,然后升华为艺术境界。要产生艺术意境,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没有生活就没有意境。意境是从生活中来的,故曰:没有生活就没有意境。这是因为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作者必须从生活中提炼出主题思想,这就意味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生活相结合,即主观融入客观,从而产生意境。作者理解生活越深,作品概括出来的意境越真切而明确。2.没有感情就没有意境。意境是作者感情思想的凝聚,故曰:没有感情就没有意境。情与意是相通的。对生活缺乏感情,作者只能做到对生活纯客观地反映。这样的作品,自然不能够表现生活的本质,也就决不能引起观众的联想,扩展思路,产生共鸣。意境就不复存在。所以感情越丰富,意境越广阔而深邃。3.没有形象就没有意境。形象是思想感情的具体表现。而文艺创作的构思,有赖于形象思维,因此由形象产生出来的意境,必须依靠形象才能表达。所以形象越明确,意境越具体;形象越生动,意境越活跃。4.没有联想就没有意境。联想扩大人们思维的境界,也扩大人们生活的感受。由此及彼的联想,使人们的思想获得自由驰骋的天地,意境就体现在思维驰骋之中。联想越广泛,意境越丰富。5.没有想象就没有意境。想象是思维的飞跃,想象是感情的升华,想象使现实生活多姿多彩,想象使具象成为抽象的概念。而抽象的概念往往成为孕育意境的因素。想象越丰富,意境越深远。6.没有夸张就没有意境。如实地反映生活实际,是无法产生意境的。意境既然是对生活实际的抽象和概括,就必须高于生活,故而强化生活的某些特征就成为必要。夸张是意境所具有的一个特点。夸张越适当,意境越鲜明。总之,艺术意境的创造,既要通过作者与欣赏者的思想交流,又要产生精神共鸣,才能完成。社会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在进步。美术创作也需要创新,从而符合人民日益增长的欣赏水平。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这是党提出的一个发展文艺创作的方针。我们时常把“推陈出新”理解为对文化遗产的新创造,这是对的。但是,我们也应把它扩大理解为打破一切文艺创作的俗套,进行新创造的一个方针。在美术创作上,必须时常突破一些陈套,进行新创造,才能“百花齐放”。也只有不断产生新形式,新意境,新内容,才能使文艺的生命永远地放射光芒。艺术的创新意味着标新立异的创造精神。要打破常规陈路,想别人所未想,说别人所未说,画别人所未画,不甘与别人雷同,不愿重复自己过去的做法,这就要在创作的过程中,处处体现匠心。所谓匠心,就是有独到的见解,独特的技能。这要求画家有正确的思想,高度的技巧与丰厚的修养。要大力提倡艺术创新,我们应做到这几点:1.必须深入生活,从生活出发进行构思。决不能从概念出发,从口号出发。遇到别人出题目的场合,也必须补足生活经验这一课。只有作者有充分的生活感受,才可以说有艺术创新的基础。缺乏这个基础,创新只会流于形式,仍不能彻底避免公式化、概念化。2.含有新意的构思,当然是艺术创新的基本要求,但还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艺术手法。如构图、用笔(用刀)、设色、塑造形象、创造艺术语言等,都应是有创造性的。艺术手法要丰富多彩,花样翻新,具有出人意料的创造,耳目一新的技巧,这样才能引人入胜。3.艺术创新立足于画家的个性上。画家有个性才能有独到的表现,才能有鲜明的艺术风格。所以,画家平时要注意提高思想水平,培养性情,扩展趣味,增强文艺修养,要学习理论,了解社会,读书看画,使自己思想境界提高,艺术知识广博,创新就有深厚的基础了。4.艺术创作必须胆大心细,没有胆识,就不敢迈步前进。而胆大首先要解放思想。思想解放了,创新也就迎刃而解了。5.创新是为了增强艺术的感染力,不只是为创新而创新。创新不是单纯为形式服务,应为主题服务。美术创作是创造社会美育,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明尺度之一。所以,具备优良的美术创造能力,是我们从艺人奋斗的最终目标。

作者:邓少波单位:东华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查看全文

华北理工大学文化建设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出曹妃甸的区域文化特色,依托曹妃甸区的功能和战略定位,探索搬迁后的华北理工大学在延续原有的历史底蕴和学科特色基础上,构建区域特色大学文化的有效途径,创建出具有曹妃甸特色的华北理工大学文化。

关键词:大学文化;区域特色文化;华北理工大学

美国教育家泊尔凯和史密斯曾说过:“一个办得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而著称”。大学不仅承担着培养人才的责任,更肩负着传播先进思想、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大学文化的建构和传播不仅应该纵向汲取大学自身的历史和文化特质,更应该吸收大学所处区域的优秀文化成果,才能促进大学文化的长远与个性化发展,提升大学的软实力。本文以河北省曹妃甸区的华北理工大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基于区域特色文化的大学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1华北理工大学所处区域的文化资源

华北理工大学,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前身是河北联合大学,由原河北理工大学和华北煤炭医学院组建而成。2016年华北理工大学又迎来了一次重要的历史机遇——由唐山市区迁址到曹妃甸,学校以整体搬迁为契机,在整合校区和优化整合学科群的基础上,力图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打造国内知名大学。学校在自身受益的同时,与曹妃甸发展产生共振,起到辐射周边区域、带动区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华北理工大学迁至的曹妃甸区是2012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南部沿海,地处渤海湾中心地带,下辖四大功能板块:工业区板块,主要是港口和临港产业集聚区;南堡开发区板块,这里主要是海洋化工产业,有完整的盐化工产业链;唐山湾生态城,这是唐山“双核城市”中的重要一核,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产城融合的新城区;垦区板块,这里主要是农垦体制下的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曹妃甸区域文化呈多样化发展态势,既包括具备深厚文化底蕴、历史悠久的妈祖文化、曹妃文化、农垦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又有伴随着曹妃甸经济社会发展而形成的湿地文化、港口文化等现代文化资源。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学校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2华北理工大学所处区域的文化特色

查看全文

理工大学毕业学生自荐信

毕业将至,又一个新开始即将来到,等待着我继续努力奋斗、迎接挑战。时光飞梭,将带着童年的梦想、青年的理想离开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大学四年是我思想、知识结构及心理、生长成熟的四年。惠于理工大学的浓厚学习、创新氛围,熔融其中四年使我成为一名复合型人才。

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所以我掌握了较强的专业知识,并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期末总评成绩名列年级前茅,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二等、三等各两次,荣获校级三好学生称号。我所学专业是计算机,对电脑有着近乎狂热的喜爱,在熟练掌握各种基本软件的使用及硬件维护过程中,有独特的经验总结。顺利通过国家社会和劳动保障部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模块资格高级操作员考试。在个人爱好的带引下,入校我便参加了校书画协会,由干事到副会长,这是对我的付出与努力的肯定。我们根据理工校人文气氛不浓的状况,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丰富校园生活,被评选为重邮优秀学生社团。所组织的跨校联谊活动,达到预期目的,受到师生首肯,个人被评为重邮西政两校现场书画大赛优秀领队。静如处子,动如脱兔,181cm的身高和出众的球技,使我登上球场后,成为系篮球队主力小前锋,与队友一起挥汗,品味胜利。文武兼备,则是我大学生活的一重要感悟。此外,在担任班团支书和辅导员助理期间积极,为同学服务,表现出色,贡献卓越荣,获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大学三年级,我以优异的成绩与表现,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加入这个先进的团体,是我人生的一次升华。在保先教育中,我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带领身边同学,一起进步。曾获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称号。在参加义务献血后,让我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假期中,我根据专业特长,在电脑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这对我的经验积累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考取了机动车驾驶执照(C型)。对即将步入社会的我,充满了信心。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怀着饱满的热情、坚韧的性格、勤奋的态度,等待着我的是机遇与挑战!抓住这个机会,为单位尽自己绵薄之力。

查看全文

理工大学文科培养思考

摘要:本文从教育学视角讨论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理据。理工科大学创办与发展文科是理工科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过程的需要,而非国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使命的需要。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文科教育学视角

理工科院校文科的发展,不仅是创办文科专业与设置文科课程的问题,而且是对理工科学生实施人文教育过程的问题。理工科高等学校要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思考文科发展的问题,将自然科学的问题与社会问题相结合,将理工科的自然科学知识与技能同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幸福观等相结合,将理工科的科学问题纳入哲学社会科学的视域加以审视与研究。因此,本文将讨论理工科大学文科发展的教育学视角。

一、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当代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生态、人口、经济规划、城镇建设等,内在地要求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二者通力合作,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即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理工科大学人文学科的建设,顺应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大趋势,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使学生学习与掌握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但不是高等教育的全部目标。我们不仅要传授理工科自然科学与工科知识技能,我们还要从道德品质、工作态度、社会责任、文化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培养教育学生,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科学技术问题只能解决人与自然的问题,解决物质层面的问题,但解决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

查看全文

理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情况

2004年以来,“大学语文”一直作为我校大一各理工科学生的选修课30学时和各文科学生的必修课45学时,自2005年起,学校将“大学语文”列入基础平台。在2006年中央公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后,“大学语文”被学校确定为学生的通识平台必修课。而2010年起,学校明确“大学语文”课时的开设统一为30学时。从上可知,“大学语文”经历了从选修课到必修课的阶段,课时也从理工科专业30学时,文科专业45学时调整到不分文理统一为30学时。随着学校这一政策的调整,为了更好地发挥“大学语文”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修养方面所起的作用,作为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人文学院中文系也进行了相应的教学内容调整和教学改革。2005年9月中文系召开“大学语文”专题讨论,围绕“大学语文”作为基础教学平台课程制定相应的教学实施方案。2008年8月-11月,课程组根据人文学院中文系学科建设与课程规划的要求,为配合大学语文教学开展与精品课程建设,在范崇高老师的组织下,先后5次召开了《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会,并有效地组织相关教师开展了教材的编著工作。2009年9月起,我校大一新生全面开始采用这部教材。

二.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由于“大学语文”课程理念不断的改革,由于学校对于“大学语文”政策的不断调整,特别对于理工院校“大学语文”任课教师而言,对于开设这门课程的终极目的把握不够准确,认识有些模糊,因此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1.“大学语文”教学整体把握不够好

由于受传统“国文教学”思想和“补课”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注重讲授文选中的基础知识如《论语》、《孟子》等选篇,侧重给学生讲授字、词、句的意思和用法,相对忽视孔子等先人思想的介绍,更少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化层面上的熏陶和审美教育。此外,在四川理工学院“大学语文”开设在大一并且只开设一学期,总课时为30学时。由于课时太少,教师多是选讲教材中少部分作品,而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文章,外国文学中的优秀作品,分析介绍不够,同时忽略了汉语基础、应用写作的讲解。因此,造成了对语文教学的整体性把握不够好,忽视了理工科学生对于“听、说、读、写”训练的需求。

查看全文

理工大学留学生先进事迹材料

他是孟加拉“高干子弟”,在××留学4年,有着两年的义工经历;

他每月的生活费是800元的奖学金,却坚持到协和医院帮助白血病患儿;

除夕之夜,他冒着严寒从湖水中救起一个轻生的××女学生。

在××,提起加力布,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只有23岁的孟加拉国留学生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人物。今年4月,他荣获“××五四青年奖章”,成为××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外国人。

“加力布--就是你家里的一块布。”初次见面,这个皮肤黝黑的孟加拉国小伙子这样介绍自己。他现在是××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的一名留学生,来中国已经4年的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从外貌上看,很难想象出这个年纪轻轻的外国小伙子在中国已经救了3个人的命。

除夕跳湖救起轻生女

查看全文

理工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探讨

法制教育是我国有计划地开展提升全体公民法律素质的宣传教育活动。对于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性质应如何界定,教育界一直有争议。尤其是在2006年教育部“05方案”将法律课程与道德课程进行整合后,学界对法制教育的性质的看法更是莫衷一是。有人认为,大学生法制教育不同于“法律教育”和“法学教育”,它不属于智育而应属于德育的范畴。反对者则认为,法制教育有其独立的存在意义,不应当成为德育的附庸。不管存在怎样的分歧,强化理工专业大学法制教育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人才强国战略需要强化对理工专业学生的法制教育。通常认为,理工专业的素质教育应涵盖知识、能力和品德三个方面。复合型知识结构成为未来人才的基本特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理工人才应具备外语、法律、媒体表达等综合能力。基本的法律素养和一定的法律技能,是理工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对优秀理工人才的基本要求。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强化理工专业的法制教育。“缺乏综合素养的技术人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不断出现的大学生涉法事件以残酷的事实和惨重的代价,表明了大学生法制教育形势的严峻与紧迫。理工专业大学生人文基础相对薄弱,法律意识相对淡薄,违法犯罪的概率相对更高。所以,切实有效的法制教育能够真正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未来发展保驾护航。课程体系建设也需要强化对理工专业学生的法制教育。工科教育的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大部分。按照目前的通行设置,法制教育类课程属于公共基础课的性质。应通过增加质量高、数量够、层次多的法制教育公共课程,使理工专业的课程体系趋于科学完善。由于课程设置、专业基础、思维方式、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理工专业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高校法制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线性思维定势和重理轻文的心理取向,使理工专业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更容易被忽视,法制教育的实效相对更差,面临的问题也更多。从调研数据与社会现实看,高校法制教育的整体情况与预期目标有较大差距。政策导向的制约。教育部将原来全国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整合成了一门课程,使法制教育完全从属于德育的范畴,法制教育在工科院系中彻底丧失独立课程的地位。在理工院校中基本上很少有相关法制教育课程的专门设置。整合后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法律内容被大幅删减,课时被大量压缩,而事实上这又是很多理工院校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法制教育平台。由此,理工专业法制教育的渠道被减少、手段被限制、效果被弱化。观念的制约。理工专业大学生多以理科背景为主,对法律类课程既无基础又无兴趣。重专业轻人文的倾向在理工专业学生中普遍存在,加之线性的思维定势,一些学生甚至把法制类课程完全等同于“政治”活动而心存抵触。专业至上的心理偏差,使他们对所有法制活动或法律社团淡漠甚至不屑一顾。当然,这种认识误区不仅普遍存在于理工大学生中,甚至在理工院系的领导与专业课教师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客观条件的制约。理工专业法制课程完全以理论讲授的方式进行,实践环节基本上被虚化。当前,存在实践训练侧重于专业技能,很少涉及法制教育。课程整合后,法制教育师资呈现出良莠不齐的状况,不少法制类课程的教师是出自原来的思想政治专业或伦理专业,通过短训或自学转岗而来。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师,是由以大学辅导员为主体的政工干部兼任的。外部环境的制约。理工专业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是在法治社会与法治校园的背景下进行的,但是法治社会与法治校园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社会上,工程建设领域的贪腐案件不断发生。在校园内,侵犯学生权益的事件以及校园刑事案件不时出现。学校不是独立于社会的象牙塔,整个社会的法治进程与法治水平也会影响理工专业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开展。所有上述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理工专业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

理工专业大学生法制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其目标是培养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而非法律专才。所以,法律意识与基本的法律技能将是理工专业学生法制教育的重点。树立起对法律的信仰,则是理工专业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最高目标。如果说法律观念是法律大厦的基本框架,那么法律知识则是这座大厦必不可少的砖石。所以,除了要求拥有观念层面的法律意识外,大学生法制教育也不应排除知识与法律技能层面的内容。理工专业法制教育是一个全程性、全面性、多元性的持续过程。时间上贯穿了大学四个年级,内容上包括实体法与程序法,形式上除了课堂教学还包括法制讲座、法律辩论、模拟法庭、“法律三下乡”等多种途径。即使同样是课堂教学,既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公共必修课程,还包括《知识产权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专业选修课程。理工专业面临繁重的专业课程,学生无暇也无力参与过多的法制教育课程或活动。所以,在确定理工专业法制教育的重点内容时,必须以针对性与实效性为原则进行精心筛选。在法律理念的培养上,重在塑造理工大学生崇法守法的观念。首先,是法律至上的观念。旨在通过对法律概念的准确诠释,引领学生透析法律的内涵、本质、特征、功能,为整个法制教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是权利与义务的观念。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是理解法律关系的钥匙。大学生应在掌握法律权利与义务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行使权利,积极履行义务。再次,是自由公正观念。自由表明了公民享有和行使受法律保护的各种权利,而公平正义是法治社会的价值目标与应然要求。理念层面的教育主要应以法学理论课程和法制专题讲座来完成。在法律技能方面,重在培养理工大学生知法用法的本领。宪法与行政法知识是公民教育的基本范畴,也是未来工程管理人员的基本培训内容,这自然应成为理工大学生的重点学习内容。另外,还应包括三个方面内容。首先是民商法律知识。理工专业大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人,必然会与他人和社会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民商事法律关系,例如继承、婚姻、合同、公司等行为,作为市民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相关基本素养。其次是知识产权法律知识。虽然其属于广义的民法范畴,但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与他人的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是一个理工专业学生所应当了解的。再次是民事诉讼法与仲裁法。作为程序法,它有助于引导学生通过法定渠道合理解决与他人间的权益纠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一部分主要以《产品质量法》等选修课程,以及与之相配合的一系列专题法制教育活动来实现。

要将法制教育的主要内容成功转化为法制教育的现实效果,就必须借助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理工专业法制教育是一个全程性、全面性、多元性的持续过程,但课堂教学仍然是当前理工专业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模式之一。理工专业的学生人文基础普遍薄弱,法学理论与法律条文晦涩枯燥,所以必须从课堂教学的方法着手,才可能真正提升法制教育的效果。鉴于当前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为,执教理工专业大学生法制教育类课程应注意以下问题。教学模式的多元化。应将传统的讲授法、案例式教学、参与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不同的教学班级,探索最适合的教学模式,追求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学方式单一,过分依赖讲授的模式,是法制教育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专题式小讲座的使用。开设专题式小讲座有助于教师从宏观上、整体上对某些观念或知识进行纵深讲解,也有助于形成理工专业学生立体的、体系化的法律知识与能力,从而突破教材内容的平面化与条块化。专题的确定既需要养眼于教学的方便,更需要考虑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有条件的学校应在法律教研室的统筹安排下,推动法制课程整体式的专题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结构与内容,非常适合以专题式教学的方式进行法制教育。重视教学语言的工具性价值。教学语言是法制教育最核心的教学工具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法制教育的成败。为避免法制教育的枯燥与死板,在教学语言上要恰当地处理好导向与幽默、生动与准确、传统与时尚、激昂与舒缓等多重关系。教师应有熟练驾驭法制课程教学语言的能力,充分利用字、词、句、段、声音与形体等的巧妙组合,为课堂营造出纯净高雅、行云流水般的意趣与境界。同时,通过对相关案例的精彩演绎,对法律理论的有力论证,使学生体会法律的魅力,感受法治的力量。教学环节的完善。从教学实践看,法制课程案例的筛选、视频的制作、专题的确定、知识点的诠释等教学环节,都是影响理工专业法制教育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要真正提升法制教育的实效,就必须从细节上着手处理好上述环节。比如法制案例的筛选,应力求补充最新的、最典型的、最有感染力的案件,以强化教学效果。教学专题的确定,应超越教材体系,以有利于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遇到的问题为原则,结合理工专业的特殊需求来设置教学专题。教研室应当在教学视频、教学课件及文字资料等方面扮演统筹管理的角色,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有。

查看全文

理工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供电局实结

实结

理工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供电局实结

我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后即正式奔赴到一个全新的工作岗位——鹰潭供电局,开始我新的工作、生活。

二零零#年九月五日,我与刘建春、龚薇等五位今年刚毕业分配的大学生正式奔赴供电局的各个工作岗位,开始我们为期一年的实习生活。

何谓实习?!实习是每一个大学生结束学业走上工作岗位所必经的一个历程。它可以帮助我们将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客观真理必须与具体实际紧密相连”,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假如说我们在学校里是学会如何去“融”,那么实习可以说是教会我们如何去“通”。只有将课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生产、工作实际,方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真理所在。我的实习工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调通中心,实习期为三个月;第二阶段为变电工区,实习期也是三个月;第三阶段为月湖分局,实习期为四个月;四系答辩日为2003年7月底。提及实习答辩,我记起了一年前毕业实习答辩时的情景,此情此景,仍记忆犹新。此非同彼,这一次的实习答辩又会是一副什么模样?!和大学里的毕业答辩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一想到这,我的心不免有些担心,担心自己会有这或那的地方做的不够好,回答也不尽如人意。尽管之前也有人劝过我不用担心,只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做好每一天的实习笔记,真正掌握相关知识,答辩其实并不难的!可我仍旧有些担忧,毕竟我并非电力学校毕业的,所学也并非电力专业,实习期间出现了或这或那的问题,我又该如何应对呢?!带着心中种种的疑惑,我和龚薇来到了我们实习的第一站——调通中心。和同年分配定岗的八位同事一起,我们也被相应地定到各自所需的岗位上开始我们的实习工作。一、调通中心随着电网的扩大,设备增多,结线复杂,鹰潭供电局开始设置运行方式专职人员,编制月、日调度计划,审批检修计划,安排电网结线方式及继电保护配置,由调度所统一安排调度员定时报典型负荷,统计系统内潮流、电压、功率、力率及低周装置所切线路的负荷量等作为电网的主要参数,并以此为据,随时调整电网运行状况。从而在保证了供电质量的基础上更好地加强了调度管理,在提高电网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局成立之初,设有鹰潭供电局调度所,主要负责110千伏及以下输变电设施和用户自备电厂、变电站的调度,同时对地区电力配电网的运行操作和检修进行协调指导。局成立后,为加强调度管理,自1993年6月1日成立鹰潭电力地调,负责鹰潭电网电力调度。鹰潭供电局调度所(地调)下设有调度班、继保班、远动班、载波通信班4个专业班组,我实习的第一站的调通中心继电保护班,龚薇与我不同,她则去了调度班。继电保护班组下设班长、工作负责人及班员总共八人,班长姓张,是位四十多岁的阿姨,班组的同事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张阿姨”。最初来继电保护班实习的最主要目的是帮助画autocad图纸,这是我所学专业的主攻方向,所以我并不是特别担心,大学的毕业设计,我还交过好几副大型的图纸呢。在之后的工作中,我渐渐发现:其实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熟悉工作的方式,随着图纸的越画越多,我开始对渐已陌生的绘图软件重新熟悉起来,绘图也较往日更加地得心应手了一些。刚进继电保护班,班长即向我介绍了班上的几位同事的情况,我惊喜地发现,居然有好几位都是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毕业出来的,瞬间,我对这个班组忽然有了一种无比亲近的感觉,不象是第一次认识,倒象是一群久违了的朋友。(一)220千伏月湖变电站在继电保护班实习的第二天,张健班长就带着我来到鹰潭供电局220千伏月湖变电站参观学习。

220千伏月湖变电站于1997-1998年新建,该站位于鹰潭市区东郊约3千米处,由江西省电力设计院设计,江西省送变电公司承包安装,于1998年12月28日一期工程建成投运。随着月湖变的投运,既结束了鹰潭地区电网无220千伏变电站供电的历史,又有力地提高了鹰潭电网的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从而结束了因贵溪电厂110千伏出线间隔限制而使鹰潭市辖区供电卡脖子的困难局面。一期工程装有1台主变,型号是sfpsz9-150000/220,合肥abb变压器厂生产,高压开关实现无油化,继电保护实现微机化,办公已实现无纸化,是鹰潭地区电网现代化的中心站。这是变电站留给我的第一印象。

查看全文

理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研究

一、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使用更加的全面、客观,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其中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1]此后,一些高校响应此号召,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也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除了讲解专业知识外还要更加注重对大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当前,这一重任就落到了人文素质课程教师的身上,特别是大学语文教师,国家把这一课程看作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的课程实践,非但要把人类优秀的人文素质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使之成为学生生命意识中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即如何处理好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为大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参与竞争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础。同时,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2]。因此,国家十分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二、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提倡素质教育大的前提下,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遇到了一些问题,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中仍然是存在着重视自然科学轻视人文社科类课程,重视专业学习轻视思想道德修养的倾向。这样的问题不得不引起关注。首先,在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每个人都是从义务教育阶段走过来,通过努力地学习才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那么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是作为一门主要的学科开设的,学生要想考上好一些的学校离不开对语文的学习。所以,在当时来看这样一门关系到个人发展的学科得到了教育部门、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家长的重视。可是,到了大学以后,虽然有一些高校开设了大学语文课程,但由于受到高等教育专业化的影响,大学语文课程往往被逐渐的边缘化,变得越来越不重要[3]。特别是理工科院校为了培养专业性更强的人才,往往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忽视了大学语文在对大学生素质全面培养上所起到的基础性作用。面对此种情况,大学语文在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就形成了比较尴尬的局面。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于外语教学越来越重视,而忽视了汉语的学习与提升,造成了“母语放逐”的现象,引起一些著名学者的重视与呼吁。特别是在理工科院校中,大学语文与“两课”、英语一样属于公共基础课,但在课时的安排,受重视的程度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大学语文在国家课程设置的要求最初是108学时,后来逐渐的缩短为36学时,再后来一些学校根据自身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把大学语文课缩短为24学时。只有短短的20几个学时的来提高理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确实很难,教学过程中只能是蜻蜓点水。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我国的应试教育阶段更多注重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很多知识需要死记硬背,这种强化式的教学方式也会使学生对语文会产生厌倦的心理状态,进入大学后,他们更多的学习兴趣在于专心学习专业知识。这些都是引起里工科院校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的重要原因。再次,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无法打开理工科大学生的视野。目前,理工科院校的大学语文授课主要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整个一个学期结束,大概讲解20左右篇的文章,教学的内容文学性很强,没有突出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的思维接受特点,教学方法单一老化。很难实现大学语文对于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特别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从事专业课的教师受重视的程度相对较高,还有人们头脑中的功利主义思想泛滥,从事大学语文的教师被认为是博而不精,会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同时,有些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也存在不稳定因素,教师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年轻教师缺少教学经验难以驾驭大学语文课堂,有经验、有水平的教师又不安于大学语文的教学,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最后,教学理念落后。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经常是满堂灌输,精细的讲解文章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这就忽视了文学的审美性和人文性。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语文课与基础教育时期相比更加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时让学生们从大学语文的课程中受益,体会到大学语文给予他们的良好文化修养、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文化追求。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大学语文任重道远[4]。

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大学语文是我国各高校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基础课,这门课程的开设为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但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更全面地发挥它的作用。

查看全文

理工大学毕业生工作组工作计划

一、工作宗旨:通过毕业生工作组的投入工作,引导2010届毕业生塑造好形象、树立好榜样,留下好印象。

二、学校成立以毕业班优秀学生干部为主的2010届毕业生工作组,具体负责实施为期一月的毕业生系列活动。

三、毕业生工作组主要开展的工作有:

1、配合校团委组织毕业班团支部开展以“我为*理添彩、*理为我感动”为主题的大学最后一次团日活动。通过毕业生回顾四年大学生活的精彩与光荣,引导毕业生思考和实践:*理为我提供了什么,我应为母校留下些什么。(6月18日各学院上报团委活动情况)。

2、通过校内各种媒体,如:横幅、海报、广播等,营造毕业生离校的温馨氛围。(校主干道、勤奋路悬挂横幅,海报栏公布毕业生离校前注意事项,学联、社团联悬挂祝福横幅、广播台制作面向毕业生的专栏节目,周三前主要横幅悬挂到位)。

3、组织优秀毕业生风采展示。以“你的风采,我的光彩”为主题集中组织市、校优秀毕业生风采橱窗展示。(每学院一块展板,固定格式,喷绘,各学院周五前做好电子版,交发送校团委,周五、周六校团委安排专人统一制作模板,统一喷绘、下周一集中展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