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3 12:46:1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列宁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列宁党报思想分析论文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列宁在俄国独特的斗争环境下,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917年,他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成功地发动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得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取得了胜利。这一划时代的伟大胜利,使得列宁的革命理论被许多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的革命者所接受。列宁的党报思想,也通过第三国际对各国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产生很大影响,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和宣传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列宁的革命思想,包括他的党报思想,是在一个十分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的,他个人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很不相同,他的个人经历和性格特征也颇具特色。要理解他的党报思想,需要首先考察一下他的生活环境。
一、俄国和西方国家: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参照系对列宁的影响
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沙皇俄国就被视为欧洲最后一个封建堡垒,以致马恩在1848—1849年主办《新莱茵报》时两个主要斗争目标之一,就是摧毁俄国这个最后的反动堡垒。但是直到20世纪初,俄国依然在沙皇极端专制的统治下。列宁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于1870年诞生在伏尔加河左岸小城辛比尔斯克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他的父亲是省教育厅视察员,祖父曾是农奴,母亲是一位医生的女儿。其父是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家。他的哥哥由于刺杀沙皇而在1887年被判处死刑。列宁有条件阅读到启蒙书籍和马克思的著作,痛恨专制制度,在喀山大学读一年级(法律系)时就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开除。从那时起,他始终受到沙皇政府的监视和各种迫害。后来他自学四年并获得了彼得堡大学的正式毕业文凭,在地方上做兼职律师。这为他后来发挥其论辩的才华奠定了知识基础。1887年,他的中学作文中,有一篇是专论印刷术发明意义的。这从一个侧面可以证明,列宁对于新闻出版的影响力从小就有较深刻的理解。
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他是在既定的前人提供的“主义”基础上,发展这种主义,而不是重新创造一种主义。因而研究列宁的思想,需要不断地回过头来对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以及欧洲国家,主要是德国社会的报刊工作经验对他的影响。
俄国不仅政治上是欧洲最落后的大国,而且全国民众中的文盲数量也是最多的。虽然当时俄国已有官方报纸,但是最早面向社会发行的报刊,却不得不由莫斯科大学主办,因为社会上有文化的人屈指可数。那时欧洲主要国家的人民,都不同程度地拥有普选权,以及言论出版、结社、集会的权利,而在俄国,警察密探遍布,到处都有严格的书报检查,革命政党没有集会、结社、出版的自由,人民也没有普选权。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只有9个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了党成立的宣言,指定《工人报》为中央机关报。但是很快,大会选出的三人中央委员会就被沙皇警察破获,《工人报》出版的努力也告失败。而那时,列宁还在西伯利亚的流放地。
列宁党报思想成因探析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列宁在俄国独特的斗争环境下,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917年,他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成功地发动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得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取得了胜利。这一划时代的伟大胜利,使得列宁的革命理论被许多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的革命者所接受。列宁的党报思想,也通过第三国际对各国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产生很大影响,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和宣传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列宁的革命思想,包括他的党报思想,是在一个十分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的,他个人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很不相同,他的个人经历和性格特征也颇具特色。要理解他的党报思想,需要首先考察一下他的生活环境。
一、俄国和西方国家: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参照系对列宁的影响
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沙皇俄国就被视为欧洲最后一个封建堡垒,以致马恩在1848—1849年主办《新莱茵报》时两个主要斗争目标之一,就是摧毁俄国这个最后的反动堡垒。但是直到20世纪初,俄国依然在沙皇极端专制的统治下。列宁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于1870年诞生在伏尔加河左岸小城辛比尔斯克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他的父亲是省教育厅视察员,祖父曾是农奴,母亲是一位医生的女儿。其父是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家。他的哥哥由于刺杀沙皇而在1887年被判处死刑。列宁有条件阅读到启蒙书籍和马克思的著作,痛恨专制制度,在喀山大学读一年级(法律系)时就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开除。从那时起,他始终受到沙皇政府的监视和各种迫害。后来他自学四年并获得了彼得堡大学的正式毕业文凭,在地方上做兼职律师。这为他后来发挥其论辩的才华奠定了知识基础。1887年,他的中学作文中,有一篇是专论印刷术发明意义的。这从一个侧面可以证明,列宁对于新闻出版的影响力从小就有较深刻的理解。
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他是在既定的前人提供的“主义”基础上,发展这种主义,而不是重新创造一种主义。因而研究列宁的思想,需要不断地回过头来对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以及欧洲国家,主要是德国社会的报刊工作经验对他的影响。
俄国不仅政治上是欧洲最落后的大国,而且全国民众中的文盲数量也是最多的。虽然当时俄国已有官方报纸,但是最早面向社会发行的报刊,却不得不由莫斯科大学主办,因为社会上有文化的人屈指可数。那时欧洲主要国家的人民,都不同程度地拥有普选权,以及言论出版、结社、集会的权利,而在俄国,警察密探遍布,到处都有严格的书报检查,革命政党没有集会、结社、出版的自由,人民也没有普选权。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只有9个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了党成立的宣言,指定《工人报》为中央机关报。但是很快,大会选出的三人中央委员会就被沙皇警察破获,《工人报》出版的努力也告失败。而那时,列宁还在西伯利亚的流放地。
列宁政治遗嘱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通过对列宁“政治遗嘱”中五篇文章在经济、文化、政权、认识论等方面的论述,揭示了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升华,其中的精华部分对于指导当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列宁;“政治遗嘱”;社会主义
十月革命以后,新建立的苏维埃政权仍四面楚歌,岌岌可危,特别是反革命势力试图通过谋杀列宁,妄图推翻新生的政权。在1918年8月30日,列宁在前往赫里逊工厂时被蓄谋的破坏分子刺杀,严重受伤。由于工作的压力,1922年5月和12月两次中风的列宁已处于瘫痪状态。而身体上的病痛,挡不住列宁对国家命运的思索,住院期间,他通过口授的方法,从1922年12月24日到1923年2月9日,写成了《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宁肯少些,但要好些》等文章。论文是列宁总结6年多自己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所写,是对党和人民的嘱托,因此被称为列宁的“最后遗嘱”或“政治遗嘱”。“列宁是在1924年1月过早逝世的,年仅54岁。可以说,列宁没有年龄意义上的晚年,而列宁晚年就是指思想发展阶段上的晚年。”
“最后遗嘱”是在国内战争结束后向和平建设过渡时期,列宁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再思考,其中涵盖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政权建设任务等方面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俄国实际相结合,是建设俄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后尝试。
一、经济建设
“最后遗嘱”关于经济建设任务是在《论合作社》中大量论述的。这是1923年1月4日和6日根据列宁口授整理写成的一篇文章;同年5月26日和27日发表在《真理报》第115号和116号上,后来被称为列宁关于合作化计划的代表作。列宁在这篇文章里,全面系统阐明了如何通过合作化把千百万小农引导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张。
列宁党报思想成因试析论文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列宁在俄国独特的斗争环境下,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917年,他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成功地发动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得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取得了胜利。这一划时代的伟大胜利,使得列宁的革命理论被许多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的革命者所接受。列宁的党报思想,也通过第三国际对各国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产生很大影响,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和宣传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列宁的革命思想,包括他的党报思想,是在一个十分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的,他个人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很不相同,他的个人经历和性格特征也颇具特色。要理解他的党报思想,需要首先考察一下他的生活环境。
一、俄国和西方国家: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参照系对列宁的影响
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沙皇俄国就被视为欧洲最后一个封建堡垒,以致马恩在1848—1849年主办《新莱茵报》时两个主要斗争目标之一,就是摧毁俄国这个最后的反动堡垒。但是直到20世纪初,俄国依然在沙皇极端专制的统治下。列宁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于1870年诞生在伏尔加河左岸小城辛比尔斯克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他的父亲是省教育厅视察员,祖父曾是农奴,母亲是一位医生的女儿。其父是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家。他的哥哥由于刺杀沙皇而在1887年被判处死刑。列宁有条件阅读到启蒙书籍和马克思的著作,痛恨专制制度,在喀山大学读一年级(法律系)时就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开除。从那时起,他始终受到沙皇政府的监视和各种迫害。后来他自学四年并获得了彼得堡大学的正式毕业文凭,在地方上做兼职律师。这为他后来发挥其论辩的才华奠定了知识基础。1887年,他的中学作文中,有一篇是专论印刷术发明意义的。这从一个侧面可以证明,列宁对于新闻出版的影响力从小就有较深刻的理解。
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他是在既定的前人提供的“主义”基础上,发展这种主义,而不是重新创造一种主义。因而研究列宁的思想,需要不断地回过头来对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以及欧洲国家,主要是德国社会的报刊工作经验对他的影响。
俄国不仅政治上是欧洲最落后的大国,而且全国民众中的文盲数量也是最多的。虽然当时俄国已有官方报纸,但是最早面向社会发行的报刊,却不得不由莫斯科大学主办,因为社会上有文化的人屈指可数。那时欧洲主要国家的人民,都不同程度地拥有普选权,以及言论出版、结社、集会的权利,而在俄国,警察密探遍布,到处都有严格的书报检查,革命政党没有集会、结社、出版的自由,人民也没有普选权。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只有9个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了党成立的宣言,指定《工人报》为中央机关报。但是很快,大会选出的三人中央委员会就被沙皇警察破获,《工人报》出版的努力也告失败。而那时,列宁还在西伯利亚的流放地。
列宁党报思想成因分析论文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列宁在俄国独特的斗争环境下,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1917年,他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成功地发动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得社会主义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取得了胜利。这一划时代的伟大胜利,使得列宁的革命理论被许多国家,特别是不发达国家的革命者所接受。列宁的党报思想,也通过第三国际对各国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产生很大影响,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新闻和宣传思想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列宁的革命思想,包括他的党报思想,是在一个十分特殊的环境中形成的,他个人在国际共运中的地位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很不相同,他的个人经历和性格特征也颇具特色。要理解他的党报思想,需要首先考察一下他的生活环境。
一、俄国和西方国家: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参照系对列宁的影响
早在马克思和恩格斯时代,沙皇俄国就被视为欧洲最后一个封建堡垒,以致马恩在1848—1849年主办《新莱茵报》时两个主要斗争目标之一,就是摧毁俄国这个最后的反动堡垒。但是直到20世纪初,俄国依然在沙皇极端专制的统治下。列宁就是在这种环境中,于1870年诞生在伏尔加河左岸小城辛比尔斯克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他的父亲是省教育厅视察员,祖父曾是农奴,母亲是一位医生的女儿。其父是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教育家。他的哥哥由于刺杀沙皇而在1887年被判处死刑。列宁有条件阅读到启蒙书籍和马克思的著作,痛恨专制制度,在喀山大学读一年级(法律系)时就因参加革命活动而被开除。从那时起,他始终受到沙皇政府的监视和各种迫害。后来他自学四年并获得了彼得堡大学的正式毕业文凭,在地方上做兼职律师。这为他后来发挥其论辩的才华奠定了知识基础。1887年,他的中学作文中,有一篇是专论印刷术发明意义的。这从一个侧面可以证明,列宁对于新闻出版的影响力从小就有较深刻的理解。
列宁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同,他是在既定的前人提供的“主义”基础上,发展这种主义,而不是重新创造一种主义。因而研究列宁的思想,需要不断地回过头来对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以及欧洲国家,主要是德国社会的报刊工作经验对他的影响。
俄国不仅政治上是欧洲最落后的大国,而且全国民众中的文盲数量也是最多的。虽然当时俄国已有官方报纸,但是最早面向社会发行的报刊,却不得不由莫斯科大学主办,因为社会上有文化的人屈指可数。那时欧洲主要国家的人民,都不同程度地拥有普选权,以及言论出版、结社、集会的权利,而在俄国,警察密探遍布,到处都有严格的书报检查,革命政党没有集会、结社、出版的自由,人民也没有普选权。1898年3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只有9个代表)在明斯克召开,了党成立的宣言,指定《工人报》为中央机关报。但是很快,大会选出的三人中央委员会就被沙皇警察破获,《工人报》出版的努力也告失败。而那时,列宁还在西伯利亚的流放地。
列宁体制转换探究论文
[摘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中,列宁的体制转换思路经历了不断的变化。实践证明,他的变革能力是非凡的。
[关键词]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列宁;体制转换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列宁第一次领导了苏维埃俄国的体制转换,即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体制转换,列宁在体制转换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高超政治艺术和能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现危机
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成立不久,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就爆发了,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措施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企业的产品一律归国家所有,由国家进行统一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化工资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迫资产阶级参加体力劳动。
1920年底,布尔什维克党赢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并粉碎了外国武装干涉。但苏维埃政权却面临着新的不稳定因素,即农民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对苏维埃政权越来越不满意,对苏维埃政权推动的余粮收集制越来越反感。农村出现危机。危机状态表明,苏维埃政权与农民关系出现严重问题,共产党的政策严重脱离农民,苏维埃政权已经处于危机状态。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摘要]列宁历来将马克思主义看成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内在组成部分有机结合的整体,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整体,是与人类发展紧密联系的整体,是彻底而严整的理论体系。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划分为三大组成部分,这样的划分无论从内容和方法,还是从前提和归宿看,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基础之上的。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认识对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以及创新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列宁;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完备而严密的科学世界观。[1]这篇文章能不能代表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完整认识?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仅仅就是我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分版块研究吗?列宁究竟是怎么看待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及其整体性的认识。
一、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总体认识
列宁最大的贡献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指导俄国革命取得了胜利,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不是列宁关注的重点,但在列宁的文章中散落着他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这些认识都表明一点:列宁并没有孤立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而是将它们看成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1.马克思主义是内容丰富且内在统一的整体
略论列宁晚期的文化革命思想
【正文】
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尤其是在列宁临终前口授的“政治遗嘱”中,文化建设业已成为列宁最后沉思中的一个中心问题。据担任列宁口授速记的秘书沃洛迪切娃回忆,列宁在口授之前,有一个“自己拟定的文章篇目”,在初步拟定的四个题目中关于文化建设占了两个,其中第一篇《日记摘录》专门谈了文化教育问题。可以这样认为,在列宁晚期对东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的探索过程中,列宁是沿着“文化——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思路进行思索的,其中文化建设无疑是这一战略构想中的重中之重。在新的世纪来临之际,为了把我国这样一个文化落后的东方农业大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学习和研究列宁晚期的文化革命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文化建设是巩固新生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列宁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革命胜利论的重要思想,并以此为指导,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但是,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战略家,并没有被这种胜利而冲昏头脑,他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如果出征的民族的文化高于被征服的民族,出征的民族就强迫被征服的民族接受自己的文化,反之,被征服者就会强迫征服者接受自己的文化。”(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637页。)列宁在《论合作社》中指出:“从前我们是把重心放在而且也应该放在政治斗争、革命、夺取政权等方面,而现在重心改变了,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了。……我们现在的工作重心的确在于文化主义。”列宁认为这一认识是“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的重要表现。
孟什维克的理论家苏哈诺夫等人认为,根据马克思的理论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因而十月革命不符合马克思的学说。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认为苏哈诺夫和第二国际的“英雄们”不懂得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他们一点也不理解。马克思说在革命时期要有极大的灵活性”,同时列宁又指出,苏哈诺夫等人也不懂得俄国的政治和社会变革已成为文化变革、文化革命的先导,俄国完全可以“首先用革命的手段”取得达到一定文化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因此,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并不是不需要文化,恰恰相反,在夺取政权以后必须加快文化建设,这是因为社会主义不仅同物质的贫困不相称,而且同文化的落后不相称;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文化落后的社会主义也是不合格的社会主义。所以列宁反复强调,“在一个文盲的国家里是不能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注:《列宁全集》第2版,第39卷第309页。)要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战胜资本主义,必须进行文化革命。
文化建设是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智力前提。在《日记摘录》中,列宁忍着病痛从1922年莫斯科中央统计局国民教育统计处出版的《俄国识字状况》中抄录了1897年至1920年俄国居民的识字状况。统计显示,沙皇时代的1897年,每千人中识字人数为223人,到1920年为319人,在学龄儿童中,只有1/4能够上学,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程度更低,文盲占了90%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封建迷信严重影响人们的思想,所以列宁说,“我们的进步太慢”,“我们直到今天还没有摆脱半亚洲式的不文明状态,”而在历史同期,德国、瑞士的文盲只占全国人口的1—2%,瑞典、丹麦已消灭文盲。因此列宁认为,如果说文盲现象同夺取政权的斗争可以相容,那么同经济建设的任务则是水火不相容的,他在1922年3月23日给莫诺托夫的信中十分焦虑地指出:“我们所缺少的主要东西就是文化,就是管理的本领。……新经济政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充分保证我们有可能建成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问题‘只’在于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文化力量。”(注:《列宁全集》第2版,第43卷第63页。)列宁十分担心做管理工作的共产党员缺少文化、不懂管理将会严重阻碍苏维埃社会的经济发展,因此,列宁“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注:《列宁选集》第4卷第699页。)
文化建设是政治变革、铲除官僚主义的重要条件。政治体制问题是列宁晚期经常思索的又一个核心问题,在《给代表大会的信》中列宁明确提出:“我很想建议在这次代表大会上对我们的政治制度作一系列的变动”,这一“变动”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克服官僚主义,密切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然而列宁清醒地认识到,十月革命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半文明”的国家。在这样的情况下,苏维埃不具备直接民主的条件,“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注:《列宁全集》第1版,第33卷第59页。)虽然“官僚已被打倒,剥削者已被铲除,但是文化水平还没有提高,于是官僚们占据了原有的位置。”当全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以后,才能实行直接民主,“才能彻底进行反官僚主义的斗争,才能完全战胜官僚主义”。(注:《列宁选集》第3卷第789、788页。)简言之,列宁认为“文化上的落后限制了苏维埃政权的作用并使官僚主义复活。”(注:《列宁全集》第2版,第36卷第150页。)官僚主义“这种毒瘤”不能用军事上的胜利和政治上的改造来医治,它只能用提高文化来医治。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涵义
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是一个长期探索过程。20世纪的社会主义探索主要有四次;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时期,邓小平时期。邓小平在总结本世纪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页)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邓小平是比较肯定列宁晚年那一段探索的。列宁是在1924年1月过早逝世的,当时只有54岁。因此,列宁没有年龄意义上的晚年,只有思想发展阶段意义上的晚年。他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在1921年3月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社会主义思想有一个飞跃和升华,这是列宁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高峰。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三重涵义,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新经济政策;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
新经济政策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一个层次内容体现为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布哈林和俄共(布)其他领导人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为标志实行的新政策。所以强调“新”,是针对旧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以突出“经济”,出台的政策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征集制低得多。税额在春耕前公布,以刺激农民提高农业产量。农民有权支配纳税后的余粮,用来交换必要的工业品和其它物资。列宁指出,余粮征集制是单纯从国家方面着眼,而现在的实物税则是“不但要从保证国家方面着眼,而且要从保证小农户方面着眼。”(《列宁全集》第41卷第22页)粮食税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并从经济上巩固了工农联盟。
2.工业企业非国有化。在所有制方面,新经济政策改变了国内战争时期关于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的做法,允许私人经营企业,并且将一部分国有化了的企业退还给原企业主,由私人经营。国家还采取了租赁制等措施,将一部分企业出租给私人经营。在农业方面,国家允许并支持小农经济发展。在商业方面,国家支持和鼓励私人经营中小型商业企业。在实践中,列宁阐述了多种经济成份存在的思想。
3.大力发展商业,包括国营商业机构和私商,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认为社会主义是没有商品和货币关系的社会,并试图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取消商品和货币。但是在实践中碰了壁,于是转而采取灵活措施,主张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工农业生产品的流通,以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列宁指出:“在1921—1922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过渡形式中,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列宁选集》第4卷第614页)为此,列宁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管理经济,学会文明经商。
列宁社会主义思想论文
建设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是一个长期探索过程。20世纪的社会主义探索主要有四次;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时期,邓小平时期。邓小平在总结本世纪社会主义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页)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邓小平是比较肯定列宁晚年那一段探索的。列宁是在1924年1月过早逝世的,当时只有54岁。因此,列宁没有年龄意义上的晚年,只有思想发展阶段意义上的晚年。他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在1921年3月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后,社会主义思想有一个飞跃和升华,这是列宁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高峰。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有三重涵义,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新经济政策;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
新经济政策
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第一个层次内容体现为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布哈林和俄共(布)其他领导人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为标志实行的新政策。所以强调“新”,是针对旧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以突出“经济”,出台的政策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征集制低得多。税额在春耕前公布,以刺激农民提高农业产量。农民有权支配纳税后的余粮,用来交换必要的工业品和其它物资。列宁指出,余粮征集制是单纯从国家方面着眼,而现在的实物税则是“不但要从保证国家方面着眼,而且要从保证小农户方面着眼。”(《列宁全集》第41卷第22页)粮食税的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并从经济上巩固了工农联盟。
2.工业企业非国有化。在所有制方面,新经济政策改变了国内战争时期关于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的做法,允许私人经营企业,并且将一部分国有化了的企业退还给原企业主,由私人经营。国家还采取了租赁制等措施,将一部分企业出租给私人经营。在农业方面,国家允许并支持小农经济发展。在商业方面,国家支持和鼓励私人经营中小型商业企业。在实践中,列宁阐述了多种经济成份存在的思想。
3.大力发展商业,包括国营商业机构和私商,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认为社会主义是没有商品和货币关系的社会,并试图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取消商品和货币。但是在实践中碰了壁,于是转而采取灵活措施,主张在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充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促进工农业生产品的流通,以满足城乡居民的生活需要。列宁指出:“在1921—1922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过渡形式中,商业正是我们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我们居于领导地位的共产党‘必须全力抓住的环节’。如果我们现在能紧紧‘抓住’这个环节,那么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掌握整个链条。否则我们就掌握不了整个链条,建不成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基础。”(《列宁选集》第4卷第614页)为此,列宁号召共产党人要学会管理经济,学会文明经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