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缝防治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3 12:35:2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裂缝防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裂缝防治

楼板裂缝防治

一、设计必须尽可能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采取合理配筋和构造措施

在设计时严格执行规范和强制性条文要求,做到既能满足结构承载力要求,又能满足板的挠度及裂缝等变形要求,减少结构出现裂缝的可能性。

设计中的重点加强部位:从住宅工程现浇楼板裂缝发生的部位分析,最常见和数量最多的是房屋四周阴、阳角处,即在楼板的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未端或外侧发生45度左右的楼地面斜角裂缝。其原因主要是砼的收缩特性和温差双重作用所引起的,并且愈靠近屋面处的楼层裂缝往往愈大。从设计角度看,设计人员侧重于按强度考虑,未充分考虑温差和混凝土收缩特性,而房屋的四周阳角由于受到纵、横二个方向墙体或刚度相对较大的楼面梁约束,限制了楼面板砼的自由变形,因此在温差和砼收缩变化时,板面在配筋薄弱处(即在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和放射筋的未端结束处)首先开裂,产生45度左右的斜角裂缝。虽然楼地面斜角裂缝对结构安全没有影响,但在有水等特殊情况下会发生渗漏,引起住户投诉,是裂缝防治的重点。根据上面的原因分析,对四周的阴、阳角处楼面板配筋进行加强,负筋不采用分离式切断,改为沿房间全长配置,并且适当加密。实践证明,按上述设计的房屋,基本上不再发生45度斜角裂缝,已能较满意地解决好楼板裂缝中数量最多的主要矛盾,效果显著。

二、施工措施

施工中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楼面裂缝的发生除以阳角45度斜角裂缝外,其他还有较常见的两类:一类是预埋线管及线管集散处,另一类为施工中周转材料临时较集中和较频繁的吊装卸料堆放区域。现从施工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并分类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技术措施:(一)严格按设计图纸绑扎钢筋、预埋管线、预留洞口,必须有效保证板的厚度、楼面上、下层钢筋网钢筋的位置准确。钢筋在楼面砼板中的受力,起着抵抗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砼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有效。在实际施工中,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在受到砼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比较容易控制。与此相反,控制楼面上层钢筋网的保护层厚度,一直是施工中的大问题。其原因为:板的上层钢筋受到人员踩踏后弯曲、变形、下坠;各工种交叉作业,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被大量踩踏;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小撑马凳设置间距过大,甚至不设(仅依靠楼面梁上部钢筋搁置和分离式配筋的拐脚支撑)。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加以解决:A、合理和科学地安排好各工种交叉作业时间,在钢筋绑扎后,减少板面钢筋绑扎后的作业人员数量。B、在楼梯、通道和必须的通行处应搭设临时的简易通道,供施工人员通行。C、加强教育和管理,使全体操作人员充分重视保护板面上层负筋的正确位置,必须行走时,应自觉沿钢筋小马撑支撑点通行,不得随意踩踏中间架空部位钢筋。D、在砼浇筑前及浇筑中及时进行整修,特别是支座端部受力最大处以及楼面裂缝最容易发生处(四周阳角处、预埋线管处以及大跨度房间处)应重点整修。E、砼工在浇筑时对裂缝的易发生部位和负弯矩筋受力最大区域,应铺设临时性活动挑板,扩大接触面,分散应力,尽力避免上层钢筋受到踩踏变形。(二)预埋线管处的裂缝防治:预埋线管,特别是多根线管的集散处截面受到削弱,是容易导致裂缝发生的薄弱部位。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小、房屋的开间宽度也较小,同时线管的敷设走向又不垂直于砼的收缩和受拉方向时,一般不会发生楼面裂缝。反之,当预埋线管的直径较大、开间宽度也较大,并且线管的敷设走向又垂直于砼的收缩和受拉力向时,就容易发生楼面裂缝。因此对于较粗的管线或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应设垂直于线管的短钢筋网加强。线管在敷设时应尽量避免立体交叉穿越,交叉布线处采用线盒,同时在多根线管的集散处宜采用放射形分布,尽量避免紧密平行排列,确保线管底部的砼振捣密实。(三)材料吊卸区域的楼面裂缝防治:在主体结构的施工过程中,当楼层砼浇筑完毕后不足24小时的养护时间就进行钢筋绑扎、材料吊运等施工活动,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材料吊卸冲击振动荷载的作用而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并且这些裂缝一旦形成就难于闭合,形成永久性裂缝。对这类裂缝的综合防治措施如下:A、主体结构的施工速度不能过快,楼层砼浇筑完后的必要养护必须保证。B、科学安排楼层施工作业计划,在楼层砼浇筑完毕的24小时以前,不允许吊卸大宗材料,避免冲击振动。C、在模板安装时,吊运上来的材料应做到尽量分散就位,不得过多地集中堆放,以减少楼面荷重和振动。D、对计划中的临时大开间面积材料吊卸堆放区域部位的模板支撑架在搭设前,考虑采用加密立杆和搁栅,增加模板支撑架刚度的加强措施,以增强刚度,减少变形来加强该区域的抗冲击振动荷载,并应在该区域的新筑砼表面上铺设旧木模加以保护和扩散应力,防止裂缝的发生。(四)加强对楼面砼的养护:砼的保湿养护对其强度增长和各类性能的提高十分重要,特别是早期的养护可以避免表面脱水并大量减少砼初期伸缩裂缝发生。确定保温覆盖层的厚度和撤除时间,养护严格按标准执行。(五)严把原材料质量关:使用的各种材料必须符合设计及国家有关规范标准要求。优化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设计,加入高效减水剂,适当减小水灰比。

三、对裂缝的弥补处理

查看全文

楼板裂缝防治分析论文

1混凝土的材料、水灰比、塌落度不当造成裂缝及控制措施

混凝土的粗细骨料含泥量过大,造成混凝土收缩增大。骨料颗粒级配不良或采取不恰当的间断级配,容易增大混凝土的收缩量,诱导裂缝的产生。骨料粒径越细、针片含量越大,混凝土单方用灰量、用水量就越多,收缩量就越大。混凝土外加剂、掺和料选择不当、或掺量不当,也可能大大增加混凝土的收缩。水泥品种选择如:矿渣硅酸盐水泥收缩比普通碳酸盐水泥收缩大、粉煤灰及矾土水泥收缩值较小、快硬水泥收缩大等。水泥等级及混凝土等级原因:水泥等级越高、细度越细、早强越高对混凝土开裂影响就越大。混凝土设计等级越高,混凝土脆性越大就越易开裂。

混凝土强度值对水灰比的变化十分敏感,基本上是水和水泥计量变动对强度影响的叠加。因此,水、水泥、外加剂的计量偏差,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而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制的混凝土收缩大,抗拉强度低,容易因收缩而产生裂缝。泵送砼为了满足泵送条件而生产的砼坍落度大,流动性好,易产生局部粗骨料少、砂浆多的现象,施工时,砼的快速脱水干缩就会产生表面裂缝。混凝土浇筑振捣后,粗骨料沉落挤出水分、空气,表面呈现泌水而形成竖向体积缩小沉落,造成表面砂浆层,它比下层混凝土有较大的干缩性能,待水分蒸发后,易形成凝缩裂缝。而模板、垫层在浇筑混凝土之间前洒水不够,过于干燥,则模板吸水量大,引起混凝土的收缩,产生裂缝。

对混凝土的材料、水灰比、塌落度不当造成裂缝,可根据结构选择合适的混凝土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应尽量避免采用早强水泥。选用含泥量小的原材料,严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选择级配良好的骨料,减小骨料的空隙率以减少收缩量,积极采用掺和料和混凝土外加剂。可以明显地起到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降低混凝土成本的作用。正确掌握好混凝土补偿技术的运用方法,对膨胀剂应充分考虑到不同品种、不同掺量所起到的不同膨胀效果,应通过试验确定膨胀剂的最佳掺量,避免盲目选择掺加量。配合比设计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依据施工现场的浇捣工艺、构件截面等情况,合理选择混凝土的坍落度,针对现场的砂、石原材料质量波动情况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协助现场搞好构件的养护工作。

2重点加强部位施工中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从住宅工程现浇楼板裂缝发生的部位分析,最常见、最普遍和数量最多的是房屋四周阳角处(含平面形状突变的凹口房屋阳角处)的房间在离开阳角1米左右,即在楼板的分离式配筋的负弯矩筋以及角部放射筋末端或外侧发生45度左右的楼地面斜角裂缝,此通病在现浇楼板的任何一种类型的建筑中都普遍存在。其原因主要是砼的收缩特性和温差双重作用所引起的,并且愈靠近屋面处的楼层裂缝往往愈大。对这类裂缝重点加强加密双层双向钢筋即可。

查看全文

房屋裂缝防治分析论文

一、混凝土结构裂缝产生的原因和特征

混凝土是由水泥石、砂(细骨料)、石(粗骨料)组合而成的材料。在水泥石结硬过程中,存在气穴、微孔和微裂缝多种结合体,由于混凝土的组成材料、微观构造以及所受外界影响的不同,混凝土(房屋)产生裂缝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引起的裂缝;二是混凝土干缩引起的裂缝;三是结构基础不均匀,沉陷引起的裂缝;四是钢筋腐蚀引起的裂缝;五是荷载作用引起的裂缝;六是塑性收缩裂缝;七是混凝土塑性塌落引起的裂缝等等。

二、裂缝的防治基本措施

混凝土内部的温度与混凝土厚度及水泥品种、用量有关。混凝土越厚,水泥用量越大,水化热越高的水泥,其内部温度越高,形成温度应力越大,产生裂缝的可能性越大。因此防止大体积混凝土出现裂缝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控制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温度差。

1.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的选用要科学。

(1)水泥品种选择和水泥用量控制。大体积钢筋混凝土引起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水泥水化热的大量积聚,使混凝土出现早期升温和后期降温,产生内部和表面的温差。减少温差的措施是选用中热硅酸盐水泥或低矿渣硅酸盐水泥,在掺加泵送剂或粉煤灰时,也可选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同时,可充分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以减少水泥用量。在取得设计单位的同意后,可用56天或90天抗压强度代替28天抗压强度作为设计强度。(2)掺加掺合料。国内外大量实验研究和工程实践证明,混凝土中掺入一定数量优质的粉煤灰后,不但能代替部分水泥,而且由于粉煤灰颗粒呈球状具有滚珠效应,起到润滑作用;可改善混泥土拌合物的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从而改善了可泵性。特别是掺加原状或磨细粉煤灰之后,可以降低混凝土中水泥水化热,减少绝热条件下的温度升高。

查看全文

建筑物裂缝防治

1建筑物的常见裂缝为例

实际工程中,在砖混结构房屋内产生裂缝的原因很复杂,但荷载作用、温度变化以及不均匀沉降是产生裂缝的基本原因。常见的裂缝,有:(1)斜裂缝。裂缝部位在窗口转角、窗间墙、窗台墙、外墙及内墙上,大多数情况下,纵墙上端的两端部出现的斜裂缝概率较高。斜裂缝常常是沿窗口的两对角线方向发生,且在窗口处裂缝宽度较大,向两边逐渐变小,斜裂缝在靠屋顶下面的外墙、内墙或在山墙上时,裂缝常为八字形,有些裂绦在外墙下部也呈正八字形,而且缝宽是下大上小,在个别建筑上,还出现过倒八字形裂缝。(2)水平裂缝。当砖混建筑物全长或两道伸缩缝之间的距离超过40m时,夏季施工的房屋到了冬季,常在纵墙两端部屋顶圈梁下一、二皮砖的砖缝处出现水平裂缝,窗口外侧角部兼有45°斜裂缝。(3)竖向裂缝。常出现在窗台墙上(窗口的两个下角处),有的出现在墙的顶部,裂缝特征是上宽下窄,墙体若承受负弯矩作用时,其中部也可能出现上宽下窄的竖向裂缝。

2建筑物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

建筑物混凝土裂缝是建筑结构构件中较常见的现象,从产生的原因不同可将裂缝分为温度缝和收缩缝。建筑物裂缝的形态和形状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大多数是混凝土楼板的表面或顶层墙顶发生单纯的水平裂缝或梁下墙顶间的墙面粉刷层呈爆裂状,甚至粉刷层剥落。这些裂缝一般不会影响结构的安全,但对结构的正常使用和观感却有一定的影响。

建筑物裂缝产生原因主要有:混凝土干缩引起体积变形不均匀或某一部位的收缩变形过大,可能引起裂缝;受热胀冷缩、季节施工等因素的影响引起的温度变化而产生裂缝;施工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动荷载、冲击荷载,模板、钢管等周转材料的集中堆放高于荷载而出现裂缝;混凝土拌和物中含有黏土、淤泥、细屑等杂质,降低混凝土强度而产生膨胀性裂缝;施工缝的留设部位不当、必要的措施不到位或失效、拆模过早等不良施工质量而导致的裂缝。

建筑物裂缝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因此,对于出现的此类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原因,然后通过正当渠道进行解决。

查看全文

混凝土裂缝的防治

1凝土工程中常见裂缝及预防

干缩裂缝及预防

干缩裂缝多出现在混凝土养护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或是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一周左右。水泥浆中水分的蒸发会产生干缩,且这种收缩是不可逆的。干缩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内外水分蒸发程度不同而导致变形不同的结果:混凝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表面水分损失过快,变形较大,内部湿度变化较小变形较小,较大的表面干缩变形受到混凝土内部约束,产生较大拉应力而产生裂缝。

主要预防措施:一是选用收缩量较小的水泥,一般采用中低热水泥和粉煤灰水泥,降低水泥的用量。二是混凝土的干缩受水灰比的影响较大,水灰比越大,干缩越大,因此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应尽量控制好水灰比的选用,同时掺加合适的减水剂。三是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和施工中的配合比,混凝土的用水量绝对不能大于配合比设计所给定的用水量。四是加强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并适当延长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冬季施工时要适当延长混凝土保温覆盖时间,并涂刷养护剂养护。五是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合适的收缩缝。

塑性收缩裂缝及预防

塑性收缩是指混凝土在凝结之前,表面因失水较快而产生的收缩。塑性收缩裂缝一般在干热或大风天气出现,裂缝多呈中间宽、两端细且长短不一,互不连贯状态。较短的裂缝一般长20~30cm,较长的裂缝可达2~3m,宽1~5mm。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或者混凝土刚刚终凝而强度很小时,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影响混凝土塑性收缩开裂的主要因素有水灰比、混凝土的凝结时间、环境温度、风速、相对湿度等等。

查看全文

砌块墙体裂缝防治论文

摘要:用新型砌块砌筑的墙体发生裂缝,是我国墙体材料革新后产生的一种新的质量通病,已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就墙体发生裂缝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新型砌块墙体裂缝防治

一、前言

近几年来,建设部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加上新型砌体材料比粘土砖有许多优点(自重轻、节能、造价低),使得各种轻质砌块得到广泛使用,而大量使用轻质砌块后,由于设计与施工对砌块性能的掌握不够以及生产监管力度不到位,致使建筑物建成后墙体开裂渗漏问题较多,工程质量投诉很多。为此,有必要对新型墙体材料砌块的特性进行研究分析,并采取合适的设计和施工方法,避免墙体开裂质量通病的继续扩大,确保工程质量。

二、产生裂缝的原因分析

1.砌块材质的问题

查看全文

现浇胸墙混凝土裂缝防治论文

1.工程概况本工程共有104段胸墙,设计长度12.015m/段,宽度分5.6m和5.0m两种,高度3.2m,设计等级C30F250;含两种断面型式

2.无害裂缝与有害裂缝的区分

水泥砼裂缝是混凝土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病情绝大多数发生于施工阶段,其原因复杂多变,从裂缝外观可分成微观裂缝和宏观裂缝两大类。

微观裂缝是指肉眼看不到的、水泥砼内部固有的一种裂缝,它是不连贯的。宽度一般在0.05mm以下,但是要比肉眼可见的即宏观裂缝多得多。这种水泥砼本身固有的微观裂缝,在荷载不超过设计规定的条件下,一般视为无害。用实体显微镜观察、X射线或超声波探测仪等物理检验手段都可鉴定出这种裂缝。另外一种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用渗水观察,一定压力的水可以从水泥砼内部的裂缝中渗透出来。

宏观裂缝宽度在0.05mm以上,并且认为宽度(最终宽度,即裂缝不再扩展的宽度)小于0.2~0.3mm的裂缝是无害的;继续发展可能会影响到结构性能、使用功能和耐久性的裂缝称为有害裂缝。本文中的裂缝指有害裂缝。

3.有害裂缝的区分有害裂缝按照成因可分为以下几种:

查看全文

现浇板裂缝防治论文

摘要:针对住户对现浇板裂缝问题的投诉,以工程实例进行研究,分析产生裂缝的原因主要有混凝土收缩、温度裂缝、结构体型突变及未设置伸缩缝、支座处负筋下沉等原因,提出加强现浇板的混凝土养护、控制砂的粒径及含泥量、板角增加辐射筋、平面布置减少凹凸并设置伸缩缝、控制负筋的保护层厚度等防治措施。并通过在另一工程中试用实践,取得了可观的成效。

关键词:裂缝收缩约束应力伸缩缝保护层

一、工程概况

近年来,传统的预制板逐渐被现浇板所取代,由于使用了现浇楼板,房屋的整体性、抗不均匀沉降性和结构安全性均有很大提高,但也伴随产生了一些楼板裂缝的情况,不少住户担心这些裂缝起因房屋的基础沉降而向有关部门投诉。

某小区共建住宅楼14幢,建筑面积约8万m2,砖混结构,全部为现浇板,板厚100~120mm,混凝土强度等级C20,楼板与梁连接处均配负筋,房屋高5层,底层设架空层高2.2m,房屋约长80m,无伸缩缝,基础采用混凝土灌注桩。工程于1999年12月陆续竣工。竣工验收时,尚未发现明显的裂缝现象,住户陆续购房进行装修时,发现楼板裂缝。经现场勘察(包括尚未售出的房屋)发现,14幢房屋均存在裂缝,开裂户数达124户,占总户数450户的27.56%(而投诉用户21户,占总户数的4.64%),其中位于板角处的裂缝占绝大多数,约占总数的90%,其缝宽一般在0.1~0.2mm。

二、裂缝原因分析

查看全文

楼面裂缝防治分析论文

1施工中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楼面裂缝的发生除以阳角45度斜角裂缝为主外,其他还有较常见的两类:一类是预理线管及线管集散处,另一类为施工中周转材料临时较集中和较频繁的吊装卸料堆放区域。

现从施工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并分类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技术措施:

1.1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钢筋在楼面砼板中的抗拉受力,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砼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在实际施工中,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在受到砼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比较容易正确控制。但当垫块间距放大到1.5m时,钢筋网的合理保护层厚度就无法保障,所以纵横向的垫块间距限制在1m左右。与此相反,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较难解决的问题。其原因为:①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较软,受到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坠;②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③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难免被大量踩踏;④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小撑马设置间距过大,甚至不设(仅依靠楼面梁上部钢筋搁置和离式配筋的拐脚支撑)。上述四种原因中,后二种原因在施工中必须大大加以改进,对于最后一个原因,根据大量的施工实践,建议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包括分离式配置的负弯矩短筋)必须设置钢筋小撑马,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700mm(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只),特别是对于Ф8一类细小钢筋,小撑马的间距应控制在600mm以内(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只),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第3条原因,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1.1.1尽可能合理和科学地安排好各工种交叉作业时间,在板底钢筋绑扎后,线管予埋和模板封镶收头应及时穿插并争取全面完成,做到不留或少留尾巴,以有效减少板面钢筋绑扎后的作业人员数量;在楼梯、通道等频繁和必须的通行处应搭设(或铺设)临时的简易通道,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员通行;

1.1.2加强教育和管理,使全体操作人员充分重视保护板面上层负筋的正确位置,必须行走时,应自觉沿钢筋小马撑支撑点通行,不得随意踩踏中间架空部位钢筋;

查看全文

楼面裂缝防治分析论文

1施工中应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楼面裂缝的发生除以阳角45度斜角裂缝为主外,其他还有较常见的两类:一类是预理线管及线管集散处,另一类为施工中周转材料临时较集中和较频繁的吊装卸料堆放区域。

现从施工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并分类采取以下几项主要技术措施:

1.1重点加强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措施钢筋在楼面砼板中的抗拉受力,起着抵抗外荷载所产生的弯矩和防止砼收缩和温差裂缝发生的双重作用,而这一双重作用均需钢筋处在上下合理的保护层前提下才能确保有效。在实际施工中,楼面下层的钢筋网在受到砼垫块及模板的依托下保护层比较容易正确控制。但当垫块间距放大到1.5m时,钢筋网的合理保护层厚度就无法保障,所以纵横向的垫块间距限制在1m左右。与此相反,楼面上层钢筋网的有效保护,一直是施工中的较难解决的问题。其原因为:①板的上层钢筋一般较细较软,受到人员踩踏后就立即弯曲、变形、下坠;②钢筋离楼层模板的高度较大,无法受到模板的依托保护;③各工种交叉作业,造成施工人员众多、行走十分频繁,无处落脚后难免被大量踩踏;④上层钢筋网的钢筋小撑马设置间距过大,甚至不设(仅依靠楼面梁上部钢筋搁置和离式配筋的拐脚支撑)。上述四种原因中,后二种原因在施工中必须大大加以改进,对于最后一个原因,根据大量的施工实践,建议楼面双层双向钢筋(包括分离式配置的负弯矩短筋)必须设置钢筋小撑马,其纵横向间距不应大于700mm(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2只),特别是对于Ф8一类细小钢筋,小撑马的间距应控制在600mm以内(即每平方米不得少于3只),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第3条原因,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加以解决:

1.1.1尽可能合理和科学地安排好各工种交叉作业时间,在板底钢筋绑扎后,线管予埋和模板封镶收头应及时穿插并争取全面完成,做到不留或少留尾巴,以有效减少板面钢筋绑扎后的作业人员数量;在楼梯、通道等频繁和必须的通行处应搭设(或铺设)临时的简易通道,以供必要的施工人员通行;

1.1.2加强教育和管理,使全体操作人员充分重视保护板面上层负筋的正确位置,必须行走时,应自觉沿钢筋小马撑支撑点通行,不得随意踩踏中间架空部位钢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