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碑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3 12:06: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里程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论国际贸易里程碑
摘要:通过对克鲁格曼1980年代的四篇经典论文的研读试图对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做一些浅析。克鲁格曼在这些论文中对国际贸易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他引入一系列的模型并通过模型的推导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决定国际分工模式的因素、贸易政策的后果的问题。
关键词: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产业内贸易;国际贸易新理论
不同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用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贸易的产生,克鲁格曼指出:国家之间比较优势的不同只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基本原因,而规模报酬递增则是另一个基本原因。不同于传统的贸易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之上,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以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为前提,能更好的解释现实中的问题:为什么比较优势基本相同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远远超过比较优势有明显差别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额。为什么各个国家的工资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克鲁格曼之前也有很多经济学家研究过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俄林理论(1933年)中的一个重要分课题就是大规模生产的经济作用,巴拉萨(1967年)和克拉维斯(1971年)也曾提到规模经济理论在解释战后工业国家间国际贸易不断增长的现象时所起的关键作用。而克鲁格曼在前人的分析和研究上,创新的将规模报酬递增作为贸易产生的一个原因并结合均衡贸易理论和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系统的做出理论分析。
一、克鲁格曼论文中主要使用的模型和推导脉络
在克鲁格曼的论文中有诸多的假设并引用了多个模型,它们对理解克鲁格曼经典论文、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新理论中的推导和结论很有帮助。在这四篇克鲁格曼的经典论文中有许多相似的假设,其分析和推导方式也很有类似之处。克鲁格曼在论文中,假设规模经济是企业内生的,并且假定市场具有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市场结构。同时,引入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DS模型并对其作了一些修改。首先,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对这些理论加以变化并进行推导和分析:他将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DS模型简化。只考虑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并假定所有居民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数,所有产品以相同成本函数进行生产。其中和分别为劳动投入量和产量。并且假定,产量等于消费量,其中,成本函数表明:每件产品生产中使用的劳动力数量是产量的线性函数,并且随着产出的增加平均成本递减,边际成本则保持不变。很明显,这是一个规模经济的成本函数。而后,克鲁格曼假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劳动力全部用于各个产品的生产中,所以有且所有的产品都是对称的。克鲁格曼根据上述假设和模型,从效用函数开始,结合效用最大化原理推导出需求函数;根据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求出产品价格;根据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市场并且均衡利润为0的假设(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市场结构)得出生产产品的种类。在分析完封闭经济之后,克鲁格曼在各篇论文中进一步进行了推广和引申,或是考虑要素流动,或是加入运输成本,或是考虑要素比例,或是考虑自由贸易的福利效应,使得理论推导更具有现实意义,更能说明现实的问题。
石油物业企业安全里程碑活动思考
一、石油物业企业安全里程碑活动要有具体的目标和内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开展活动前,应就基层单位安全现状和队伍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摸底,有针对性地制定活动方案,对目标、内容、形式、考核、奖惩等提出明确要求。活动目标要鲜明突出,可以针对企业不同业务、不同规模、不同层级、不同管控难度等,分级分类分阶段制定活动目标,如物业企业所属大队、基层队和班组,逐级挑战100天、1年、2年等阶段里程碑目标。活动内容要紧密结合实际,如结合水电气暖入户安全检查、安全社区创建,明确“关注业主生活安全,确保小区公共安全”;针对生产经营特点,明确“确保雨季安全,防止触电事故发生”;可与具体工作紧密联系,明确“节日亮化,安全运行”、“做好春季排污设备检修工作,保证安全运行”、“春节期间高层建筑禁止燃放鞭炮,保证小区安全”等主题;可以与岗位工作结合起来,明确“加强卫生消毒工作”、“加强变电巡检工作,消除各类事故隐患”、“正确佩戴劳保用品、提高劳保意识”等目标内容,方便在工作中具体操作实施,取得实实在在、事半功倍的效果。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必须有醒目的里程碑标志牌,可以制作经济实用的手工标志牌,可以利用办公场所、住宅小区LED显示屏,可以在电灯开关、水龙头等位置粘贴小标贴,等等,使安全里程碑活动的目标和内容“目视化”,起到提示经常化的作用。
二、石油物业企业安全里程碑活动要抓住关键的运行因素
影响安全里程碑活动效果的因素很多,笔者认为,主要因素有四个。一是管理者的示范引领。“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企业各级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明确在活动中的职责,带头参加活动组织机构,带头进行研究部署,带头制定活动方案,带头检查指导、解决问题,齐抓共管,确保活动执行到位。二是安全知识的普及。“知”是“行”的基础,要以生动的故事和画面警示、震撼员工“要安全”的自觉性,以深入浅出、全面详细的安全技能灌输增强员工“会安全”的本领。三是全员参与。采取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报纸、网络、展板、专栏等媒介,开展大讨论、大排查、安全经验分享等,最大限度地吸引职工群众参与。四是严格奖惩。制定详细的检查考核办法,严考核、硬兑现,奖励先进、鞭策后进,必要时严格追究责任,使基层单位和员工尝到甜头、有所奔头、避免苦头,不断向着更高级的安全目标迈进。
三、安全里程碑活动要逐步固化成文化
物质容易湮灭,文化却可以千古流传。安全里程碑活动上升为安全文化,才能长久地指导和转化成员工的自觉行动。一是固化活动中形成的理念。充分尊重和发挥员工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提炼“我的安全我负责、你的安全我有责”、“无违章、无伤害、无污染、无事故”、“零伤害、零三违、零事故”等员工的认识、体会、期盼,以理念的形式转变成企业和全体员工的共同意志、共同愿景,时刻激励企业员工。二是健全完善安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一方面可以将经常教育普及、实际行之有效的安全知识转变成规定要求,另一方面可以将安全里程碑活动的流程、步骤等固化成制度,还要针对安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修订规章制度、堵塞管理漏洞。注重制度的配套,教育、检查、考核、奖惩等环节相互衔接,形成完整的长效运行机制。三是固化安全里程碑的行为。通过推广典型经验,现场观摩资料,经常学习讨论交流,将安全里程碑的好的做法经验变成企业各级组织的共同行动。也可以将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化成制度,确保安全里程碑活动长效化、常态化。
马克思主义发展新里程碑
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思想,伟大变革必然产生伟大理论。凡是重要的历史发展时期,凡遇重大的社会变革实践,总能出现能够反映时代特征,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统御和引导历史前进,产生深远重大影响,具有新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从马克思主义诞生到列宁主义、思想创立无不如此。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新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应指导欧洲工人运动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伴随着引领和指导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等重大社会变革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在每一个重要历史时期产生的相应理论创新成果,推动着工人阶级及其先进政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指导着人类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持续深入,以新里程碑的历史姿态丰富、发展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彰显着这一科学理论的强大生命力。
一、马克思主义诞生,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崭新里程碑意义的开创性的起点标志
在19世纪上半叶,自由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并被人们宣扬为“永恒的社会”、社会主义运动刚刚兴起的时候,随着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英国、德国、法国等欧洲工人阶级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先进的理论来武装和指导的时候,迫切需要回答“什么是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矛盾,它能不能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一重大和带有根本性问题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马克斯、恩克斯充分借鉴和批判地吸收前人研究的重要成就,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结合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以超凡的理论开拓精神,进行了独树一帜的伟大理论创造,为人类贡献了剩余价值理论、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创立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理论在内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开创性的起点标志。而这个标志起始于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尽管在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就已发现《宣言》的“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但它的基本原理至今还是正确的。其基本结论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其不可克服的痼疾,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个结论有力地鼓舞和指导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二、列宁主义的创立,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崭新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与时代同行,与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指导实践取得成功,不断产生理论创新成果。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世界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而处于帝国主义各种矛盾交汇点的俄国,由于沙皇专制统治、国家政权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俄国人民此起彼伏的革命斗争发展,迫切需要布尔什维克党人从理论上正确回答:“社会主义革命能不能首先在俄国取得胜利”这个新时代必须解决的重大和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直接涉及到社会主义革命在资本主义统治薄弱链条的俄国能否首先取得成功。因为马克思、恩克斯曾认为,社会主义要想取代资本主义,“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至少在英国、美国、德国同时发生革命”。列宁从不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论断,他说:“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断,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他立足于当前,立足于俄国实际,全面、系统分析了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绝对规律,得出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取胜利”的基本结论。这就为俄国十月革命提供了科学的指南,指明了胜利的前景。1916年发表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等著作,是列宁主义代表性和标志性著作,是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初期,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新里程碑意义的理论创新成果。它不仅指导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而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工人运动。
“三个代表”,兴国安邦的里程碑
“三个代表”,兴国安邦的里程碑
滋润百花的是甘露,晕映神州的是朝霞,光芒四射的是日出,指引我们前进的是灯塔,在新世纪的开启之初,我们的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这在国际共运史上又树立了新的里程碑,为马列主义理论宝库谱写了划时代的新篇章。
回忆20世纪的中国,有仓桑,有巨变。(来自)多灾多难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揭杆振臂,平地一声雷,拉开民族解放的序幕。20世纪的中叶,经过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百折不挠的斗争,终于建立起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20世纪的下半叶,我们党为了富国强民,几经探索,终于寻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落后就要挨打,新世纪开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正确出台,更能说明我们的党是正确的党、发展的党、前进的党。
“三个代表”,你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实践“三个代表”,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惟有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把握风云变幻的局势,“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党将更加生机勃勃,我们的事业将更加蒸蒸日上。
实践“三个代表”,坚持加快发展,这是兴国安邦的第一要务。综观全局,21世纪的头二十年,对于我国来说,是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才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肩负使命,加快发展,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我们一定能让沸腾的沿海掀起阵阵改革巨浪,让神奇的西部在大开发中勇立潮头,让东北工业老区重现生机,让文明古国跨入信息时代,让载人飞船畅游浩瀚的宇宙,高峡出平湖,卫星邀明月,马头琴奏响大西北的旋律,达甫鼓鸣放新时代的乐章。我们一定能绘出新“三步走”的宏伟蓝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炎黄子孙的梦寐以求。
国际贸易发展里程碑分析论文
摘要:通过对克鲁格曼1980年代的四篇经典论文的研读试图对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做一些浅析。克鲁格曼在这些论文中对国际贸易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他引入一系列的模型并通过模型的推导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决定国际分工模式的因素、贸易政策的后果的问题。
关键词: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产业内贸易;国际贸易新理论
不同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用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贸易的产生,克鲁格曼指出:国家之间比较优势的不同只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基本原因,而规模报酬递增则是另一个基本原因。不同于传统的贸易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之上,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以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为前提,能更好的解释现实中的问题:为什么比较优势基本相同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远远超过比较优势有明显差别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额。为什么各个国家的工资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克鲁格曼之前也有很多经济学家研究过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俄林理论(1933年)中的一个重要分课题就是大规模生产的经济作用,巴拉萨(1967年)和克拉维斯(1971年)也曾提到规模经济理论在解释战后工业国家间国际贸易不断增长的现象时所起的关键作用。而克鲁格曼在前人的分析和研究上,创新的将规模报酬递增作为贸易产生的一个原因并结合均衡贸易理论和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系统的做出理论分析。
一、克鲁格曼论文中主要使用的模型和推导脉络
在克鲁格曼的论文中有诸多的假设并引用了多个模型,它们对理解克鲁格曼经典论文、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新理论中的推导和结论很有帮助。在这四篇克鲁格曼的经典论文中有许多相似的假设,其分析和推导方式也很有类似之处。克鲁格曼在论文中,假设规模经济是企业内生的,并且假定市场具有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市场结构。同时,引入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DS模型并对其作了一些修改。首先,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对这些理论加以变化并进行推导和分析:他将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DS模型简化。只考虑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并假定所有居民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数,所有产品以相同成本函数进行生产。其中和分别为劳动投入量和产量。并且假定,产量等于消费量,其中,成本函数表明:每件产品生产中使用的劳动力数量是产量的线性函数,并且随着产出的增加平均成本递减,边际成本则保持不变。很明显,这是一个规模经济的成本函数。而后,克鲁格曼假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劳动力全部用于各个产品的生产中,所以有且所有的产品都是对称的。克鲁格曼根据上述假设和模型,从效用函数开始,结合效用最大化原理推导出需求函数;根据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求出产品价格;根据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市场并且均衡利润为0的假设(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市场结构)得出生产产品的种类。在分析完封闭经济之后,克鲁格曼在各篇论文中进一步进行了推广和引申,或是考虑要素流动,或是加入运输成本,或是考虑要素比例,或是考虑自由贸易的福利效应,使得理论推导更具有现实意义,更能说明现实的问题。
诠释西方国际贸易发展的里程碑
摘要:通过对克鲁格曼1980年代的四篇经典论文的研读试图对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做一些浅析。克鲁格曼在这些论文中对国际贸易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他引入一系列的模型并通过模型的推导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决定国际分工模式的因素、贸易政策的后果的问题。
关键词: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产业内贸易;国际贸易新理论
不同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用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贸易的产生,克鲁格曼指出:国家之间比较优势的不同只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基本原因,而规模报酬递增则是另一个基本原因。不同于传统的贸易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之上,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以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为前提,能更好的解释现实中的问题:为什么比较优势基本相同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远远超过比较优势有明显差别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额。为什么各个国家的工资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克鲁格曼之前也有很多经济学家研究过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俄林理论(1933年)中的一个重要分课题就是大规模生产的经济作用,巴拉萨(1967年)和克拉维斯(1971年)也曾提到规模经济理论在解释战后工业国家间国际贸易不断增长的现象时所起的关键作用。而克鲁格曼在前人的分析和研究上,创新的将规模报酬递增作为贸易产生的一个原因并结合均衡贸易理论和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系统的做出理论分析。
一、克鲁格曼论文中主要使用的模型和推导脉络
在克鲁格曼的论文中有诸多的假设并引用了多个模型,它们对理解克鲁格曼经典论文、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新理论中的推导和结论很有帮助。在这四篇克鲁格曼的经典论文中有许多相似的假设,其分析和推导方式也很有类似之处。克鲁格曼在论文中,假设规模经济是企业内生的,并且假定市场具有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市场结构。同时,引入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DS模型并对其作了一些修改。首先,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对这些理论加以变化并进行推导和分析:他将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DS模型简化。只考虑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并假定所有居民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数,所有产品以相同成本函数进行生产。其中和分别为劳动投入量和产量。并且假定,产量等于消费量,其中,成本函数表明:每件产品生产中使用的劳动力数量是产量的线性函数,并且随着产出的增加平均成本递减,边际成本则保持不变。很明显,这是一个规模经济的成本函数。而后,克鲁格曼假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劳动力全部用于各个产品的生产中,所以有且所有的产品都是对称的。克鲁格曼根据上述假设和模型,从效用函数开始,结合效用最大化原理推导出需求函数;根据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求出产品价格;根据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市场并且均衡利润为0的假设(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市场结构)得出生产产品的种类。在分析完封闭经济之后,克鲁格曼在各篇论文中进一步进行了推广和引申,或是考虑要素流动,或是加入运输成本,或是考虑要素比例,或是考虑自由贸易的福利效应,使得理论推导更具有现实意义,更能说明现实的问题。
实事求是的里程碑研究论文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井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特征,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其精神实质就是实事求是;而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就是要把普遍真理与兵体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逻辑联系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分别形成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两次历史性飞跃,既具有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原则和鲜明中国特色的活的灵魂,又具有科学严谨、有机统一的内在逻辑结构。
一
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可能有被压迫阶级,即历史上最革命的阶级的世界上最伟大的解放运动。”在旧中国那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领导亿万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而奋斗,如果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之所以在中国大地上根深叶茂地蓬勃发展,正是因为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有了这样的迫切需要,而马克思列宁主义又极大地满足了这样的需要,所以它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成为救国救民的科学真理。然而从中国和世界革命的历史来看,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在一个国家能否得到实现,不仅仅取决于它能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而:目,取决于这个国家的共产党人能否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它。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出:“中国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中国的面貌就起了变化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思考自己的问题,懂得了要救中国,要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只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另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中国无产阶的先进分子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产生了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新型的工人阶级政党,这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从此,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向着不断胜利的道路迈进,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浅论西方国际贸易发展里程碑
摘要:通过对克鲁格曼1980年代的四篇经典论文的研读试图对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做一些浅析。克鲁格曼在这些论文中对国际贸易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他引入一系列的模型并通过模型的推导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决定国际分工模式的因素、贸易政策的后果的问题。
关键词: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产业内贸易;国际贸易新理论
不同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用比较优势理论来解释贸易的产生,克鲁格曼指出:国家之间比较优势的不同只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个基本原因,而规模报酬递增则是另一个基本原因。不同于传统的贸易理论建立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之上,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以规模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为前提,能更好的解释现实中的问题:为什么比较优势基本相同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额远远超过比较优势有明显差别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额。为什么各个国家的工资率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在克鲁格曼之前也有很多经济学家研究过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在俄林理论(1933年)中的一个重要分课题就是大规模生产的经济作用,巴拉萨(1967年)和克拉维斯(1971年)也曾提到规模经济理论在解释战后工业国家间国际贸易不断增长的现象时所起的关键作用。而克鲁格曼在前人的分析和研究上,创新的将规模报酬递增作为贸易产生的一个原因并结合均衡贸易理论和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系统的做出理论分析。
一、克鲁格曼论文中主要使用的模型和推导脉络
在克鲁格曼的论文中有诸多的假设并引用了多个模型,它们对理解克鲁格曼经典论文、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新理论中的推导和结论很有帮助。在这四篇克鲁格曼的经典论文中有许多相似的假设,其分析和推导方式也很有类似之处。克鲁格曼在论文中,假设规模经济是企业内生的,并且假定市场具有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市场结构。同时,引入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DS模型并对其作了一些修改。首先,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对这些理论加以变化并进行推导和分析:他将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的DS模型简化。只考虑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并假定所有居民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数,所有产品以相同成本函数进行生产。其中和分别为劳动投入量和产量。并且假定,产量等于消费量,其中,成本函数表明:每件产品生产中使用的劳动力数量是产量的线性函数,并且随着产出的增加平均成本递减,边际成本则保持不变。很明显,这是一个规模经济的成本函数。而后,克鲁格曼假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劳动力全部用于各个产品的生产中,所以有且所有的产品都是对称的。克鲁格曼根据上述假设和模型,从效用函数开始,结合效用最大化原理推导出需求函数;根据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求出产品价格;根据企业可以自由进入市场并且均衡利润为0的假设(张伯伦垄断竞争模型的市场结构)得出生产产品的种类。在分析完封闭经济之后,克鲁格曼在各篇论文中进一步进行了推广和引申,或是考虑要素流动,或是加入运输成本,或是考虑要素比例,或是考虑自由贸易的福利效应,使得理论推导更具有现实意义,更能说明现实的问题。
我国宪政史里程碑分析论文
(一)
2004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是中国宪政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
1949年-1978年:中国人民获得国家独立和国家权力,也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的政治保障。
1978年至今: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得到进一步改善。
2004年3月14日宪法修正案的通过,标志着中国人权事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对反腐败具有里程碑意义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出台对现实的反腐败斗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
为什么因为这一《条例》从制度层面上解决了长期困扰中国反腐败斗争的最大难题即从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权力层面上的权力制约问题。
执政党的监督问题——即能不能强化权力制约,的确是一个事关其政权兴衰、存亡的重大问题。因而,当中国共产党还没有执政时就开始认真思考、认真探索执政党的监督问题,1944年与郭沫若的关于《甲申三百年祭》的对话,以及1945年与黄炎培关于“政怠宦成”、“人亡政息”的“政权交替周期律”的讨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条例》的出台,为治理当今社会突出的、难治的“一把手”腐败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印发《条例》的通知中指出“颁布实施《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对反腐败斗争而言,《条例》究竟提供了哪些制度保障呢
第一,提供了对“一把手”监督的合法性保障
《条例》明确提出“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这就是说,它非常清楚地向社会发出了这样一个信号在中国共产党党内没有任何人可以不接受监督的,越是主要负责人,越要接受监督,在这个问题上,任何权力者都不存在不接受监督的特权。这就是说,从这个条例公布之日起,各级领导都要接受监督。过去,的确谁都没有说过“一把手”不能被监督,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尤其是在一些位高权重的“一把手”的潜意识中,存在相当严重的不能被监督的特权意识。例如,河北的程维高将试图对自己监督的郭光允,罗列了一个所谓“反对省主要领导人”这一罪名。沈阳市原市长慕绥新自称“党内个体户”,重大决策几乎从来不经集体讨论。云南省原省长李嘉廷以巨额受贿罪被判刑入狱后曾痛心疾首地说“要是当初有人敢于监督、自己又乐于接受监督,该有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