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程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3 12:03:2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历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历程

诗歌:辉煌的历程

辉煌的历程

————建筑工人的自白

开国的礼炮刚刚散去

带着硝烟的气息从玉门关

来到天山脚下

的一声令下

查看全文

APEC贸易便利化历程研究

摘要:贸易投资自由化、贸易投资便利化、经济技术合作构成了APEC的三大支柱。在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缓慢的情况下,贸易便利化成为APEC推进的重点,目前,APEC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已取得积极进展,因此研究贸易便利化也就十分重要,本文主要对APEC贸易便利化发展历程进行研究。

关键词:APEC;贸易便利化;发展历程

1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的宗旨是:保持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促进成员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维护本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自成立以来,APEC一直致力于为地区内成员提供开放、自由、便利的贸易投资环境,目前,APEC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已取得不少成效。

2APEC贸易便利化发展历程

2.1初期准备阶段(1989年—1993年)。1989年,APEC部长级会议上提出了评估海关程序和开展协调化的可能性要求,之后APEC开始强调贸易便利化的重要性,接下来的几届部长级会议上,要求减少亚太地区货物、服务和投资流动障碍等方面的建议一直都在提出,但由于此时处于准备阶段,APEC在这一阶段开展的活动比较少。1993年APEC最重要的成果是成立了贸易投资委员会(CTI),负责贸易投资自由化方面的工作。2.2确定目标阶段(1994年—1996年)。1994年,在印尼茂物召开的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通过了《茂物宣言》,第一次提出要求发达成员在不少于2010年和发展中成员在不少于2020年实现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这一长期目标,即“茂物目标”。这一目标将会进一步减少贸易和投资的壁垒以及促进APEC经济体之间的商品、服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1995年大阪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为了落实茂物目标,把目标变为现实,会议通过了《大阪行动议程》,规定了实现贸易便利化的原则、机制和具体领域,为《茂物宣言》的顺利实现制定了行动方针。1996年,第四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菲律宾苏比克举行。会议通过了指导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亚太经合组织经济技术合作原则框架宣言》和为实施贸易、投资自由化的《马尼拉行动计划》。《马尼拉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大阪行动议程》的要求逐步和全面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决心通过加强审查和协商的过程来不断维持马尼拉行动计划的活力。并改进单边行动计划,以及这些计划的可比性和全面性。2.3调整阶段(1997年—2000年)。1997年一场金融风暴在亚洲爆发,然而这次金融危机也波及了APEC,导致APEC的发展和贸易投资自由化的进程缓慢,尤其是在1998年的吉隆会议上,部门自愿提前自由化计划遭遇挫败,这使得人们加剧了对APEC未来发展的悲观预期,APEC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几乎陷入了发展停滞状态。1998年—1999年的这两年,APEC进入了一个巩固、徘徊和再摸索的调整阶段。2002年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再次强调了各成员应当继续坚持茂物宣言中所确定的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同时还要求增强成员国人力、机构、基础设施和市场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活动。2.4持续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2001年以后APEC贸易便利化的进程得到了持续发展,主要分为两阶段来推进贸易便利化的进程,2002年—2010年,主要以降低交易成本为目标,2010年—2020年,主要通过打通供应链降低贸易成本,将区域内互联互通同贸易便利化紧密相连。2002年第十次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了“贸易便利化行动计划”和“贸易便利化行动和措施清单”等一系列重要的文件,使得APEC贸易便利化有了更具体的目标,实现贸易便利化的计划成为可操作的具体行动。以此行动计划为蓝本,各成员从中做出选择,并通过集体行动计划、单边行动计划、“探路者”等不同方式完成上海目标。在2005年APEC釜山会议上,领导人肯定了APEC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为了按期实现茂物目标,批准通过了《釜山路线图》,提出在2010年前将贸易交易成本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再降5%的目标。2010年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通过了横滨宣言,在宣言中提出执行《APEC供应链连接框架行动计划》(SCFAPⅠ),这一计划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亚太地区供应链货物和服务流动方面面临的问题,从而实现到2015年将亚太地区供应链的总体绩效提升10%的总体目标。SCFAPⅠ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实施能力建设计划,帮助APEC经济体突破透明度、基础设施、物流能力、通关、文件、运输链接、法规与标准、过境安排这八个阻塞点,以更好实现到2015年亚太地区供应链绩效提高10%的承诺。2016年,多数经济体的自评表明,通过实施SCFAP计划,各成员国在时间、成本、不确定性和总体效益的改进上已经取得了积极的进展。2016年,在秘鲁利马举行的APEC第24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批准了《第二期供应链连接框架行动计划(2017-2020)》(SCFAPⅡ),目标是进一步增进APEC地区的贸易便利化和供应链连接。2017年,在越南岘港召开的第25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通过了《APEC跨境电子商务便利化框架》,这一框架文件涉及了APEC的5个支柱领域:(1)加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电子商务法律框架的标准化;(2)加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经济体的能力建设活动;(3)推动成员国跨境贸易的隐私保护;(4)促进跨境个人数据的保护;(5)推进跨境无纸化贸易,解决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的问题。《APEC跨境电子商务便利化框架》将会推动跨境电子商务政策环境的进一步完善,提高跨境无纸化贸易便利,增强中小企业参与跨境电子商务的能力,从而全方位推动贸易畅通,为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做出贡献。

查看全文

早期钢琴作品创作历程

钢琴艺术起源于西方,在进入中国短短的两百余年时间里,尤其是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的钢琴作曲家不断吸收西方钢琴音乐的形式与技巧,同中国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不仅是对古代音乐进行延续,更在传统单音体系上发展出复音思维为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使我国钢琴艺术得到了不断丰富、繁荣与发展。

一、20世纪初的钢琴作品创作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当时爱国进步青年在思想意识上产生了重大转变,在推动中国文化界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音乐文化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活动全面展开,音乐创作开启了新的篇章。此时的音乐家从学堂乐歌时期的师法日本,将目光完全转向了欧秒H音乐,开始尝试用西方先进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突破中国传统以单音体系为主的创作手法,注重和声、旋律、调性布局的运用,与中国独特的古典诗词和韵律伴奏相结合,创作出富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曲。1915年,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先驱赵元任先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和平进行曲》,作为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钢琴创作,赵元任在作品中有意识地将欧洲和声与中国民族音调有机地结合起来,迈出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第一步。赵元任的创作具有中国化的特点,作品大多选用徐志摩、胡适、刘半农等创作的新诗,富有生动鲜明时代气息的同时又具有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保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善于借鉴西方近代多声部音乐的创作手法。同时,他非常注重歌词与歌曲自然妥帖的高度结合,创作的曲调既流畅优美,又能琅琅上口,1926年创作的钢琴伴奏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他最具有代表『生的作品。同时期另一位重要音乐家,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萧友梅先生也陆续发表了《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夜曲》等作品。1916年发表的《哀悼引》是为了纪念黄兴、蔡锷的逝世而创作的,以管弦乐曲的形式创作,以钢琴曲的形式正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品在旋律和声等方面都力求中国化,这点非常难得。《新霓裳羽衣舞》在保留中国化的同时,在和声音调技法上的运用也更为专业。萧友梅将西方音乐中的诗歌、旋律、钢琴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融合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实践中,对中国后来的钢琴音乐创作有较大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萧友梅还致力于编写音乐教材并在1925年完成《钢琴教科书》,1927年时与蔡元培等人创办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将中国的钢琴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开辟了由高等音乐学校来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新道路。2O世纪初是中国钢琴艺术起始阶段,钢琴作为舶来品的音乐艺术,在表现中国风格时必然会经历一个由试探摸索到成熟的尝试过程。这时期的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处在一个学习阶段,创作手法相对较为简单,风格略显平淡,在曲式结构、和声构思和艺术风格上带有明显的模仿西方音乐创作的痕迹,尚不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融合,但仍散发着耀眼的艺术光芒。

二、20世纪3o年代至建国前的钢琴作品创作

20世纪30年代至建国前,中华民族经历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重大的历史时期,中国一直处在动荡不安的局面,时代种体裁的音乐创作之中,这时期音乐家所创作的钢琴作品,在中国化的原则上,将中国传统与民族音乐运用得更加纯熟,并充分发挥西方音乐技法的优势,使这时期钢琴作品大多富有时代精神并得到了新的发展,创作出了一批质量非常高,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琴作品,从而成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同时,由于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的成立,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以黄自、贺绿汀、丁善德为代表的学院派作曲家。30年代美籍俄国著名钢琴作曲家齐尔品来到中国,为中国传统音乐深深吸引,并于1934年委托萧友梅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这次比赛的获奖作品包括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摇篮曲》;老志诚的《牧童之乐》《摇篮曲》;俞便民的《小调变奏曲》;江定仙的《摇篮曲》6首作品。其中,贺绿汀的获奖作品《牧童短笛》以简洁、层次分明的创作手法和简约、清新流畅的音乐词汇,将旋律和节奏紧密结合,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国民间乐器笛子的特色,犹如一幅意境悠远、清新淡雅的中国水墨画,描绘出宁静美丽的乡村生活。这部作品运用西方的音乐理论,却使之完全融合于中华民族艺术内涵之中,将西方音乐理论与中国本土艺术文化作了完美的结合,是中国近代钢琴作品创作中的重大突破,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意义上的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贺绿汀同在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并首演过其作品《牧童短笛》及《摇篮曲》的著名音乐家丁善德在40年代时创作出《春之旅》、《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等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春之旅》是丁善德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在西方传统的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之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的同时充分显示了独特鲜明的音乐个性。1948年丁善德又根据藏族民歌谱写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这些作品都表达作者向往光明和乐观向上的爱国思想,在当时颇具影响力。1946年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任教的瞿维,根据民间舞蹈及戏剧等艺术形式改编创作出的钢琴曲《花鼓》,成为40年代一部重要钢琴曲。这部作品以安徽《凤阳花鼓》为旋律,用锣鼓的节奏贯穿全曲,表现了民间热烈、欢腾的歌舞场面,用钢琴这种西方乐器成功地表现了深厚的中国乡土气息,开拓了钢琴创作的新局面。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中国钢琴作品创作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四m。

三、建国17年间的钢琴作品创作

查看全文

会计披露变化历程

会计披露起源于复式簿记,在其漫长的发展中曾先后经历以账簿披露为主体、以财务报表披露为主体以及以财务报告披露为主体等发展阶段。引致这一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会计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对于会计信息的新需求。

从16世纪到18世纪,就世界范围来看,会计披露实践虽然先后经历过上述几次转变,但这些都仅仅是对原有账薄披露方式边际的、局部的调整。会计披据实践真正的变革发生于19世纪。在英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企业的组织形式得到创新,出现了大量的公司制企业。为了实现所有者对经营者有效的监督,同时也是为了解除经营者的受托经营责任,经营者定期向所有者提供会计信息已成必然。与此同时,历经3个多世纪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准备,已经为会计披露模式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1844年英国颁发了《公司法>,对会计披露的形式——资产负债表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随后的1856年修订的《公司法》又对资产负债表的标准格式予以规范,从此,会计披露实践全面进入以财务报表披露为主体的时期。

1以资产负债表披露为中心的阶段

在19世纪,会计披露实践是通过会计信息生产者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资产负债表的方式来实现的,当时之所以采用这种会计披露模式,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

1.1外部使用者对于资产安全保障的关注。对于任何一个投资者来讲,当他(她)将自己的资产交付给经营者进行经营时,首先关注的是自己所投人资产的安全性问题,保证投人资本的完整无损是经营者所承担诸项受托经营责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此前提下,投资者才会进一步考虑资产的收益性问题,这就决定了投资者必然倚重资产负债表所披露的信息;对于债权人来讲,资产负债表传递着非常关键的关于企业偿债能力的信息,通过比较、分析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资产、长期负债等项目,债权人可以及时获取企业资本结构的有关信息,并对其相应债权的安全度作出评价;对于供应商来讲,通过比较、分析资产负债表中有关往来项目,供应商可以对企业的信用状况作出评价,进而选择不同的结算方式。

1.2政府对于资产负债表的重视。其一,政府借助资产负债表实现其征税目的,例如在德国有一段时期的税率就是依据债务额和不动产的相对比率来确定的;其二,政府借助资产负债表加强对企业的管制。

查看全文

幼儿歌曲创作历程发展对策

【摘要】随着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凸显,社会各界对幼儿培养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此发展背景下,歌曲作为辅助学前教育开展的重要手段,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在学前教育中,歌曲教学可以通过灵活的旋律为幼儿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活泼的曲调也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能在学习中拥有更高的关注度。从整体上看,幼儿歌曲创作呈现出的均是乐观、积极的特征,但是在新中国幼儿歌曲创作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因素影响创作效果。本文立足于新中国幼儿歌曲创作历程进行研究,主要分析新中国不同阶段幼儿歌曲创作的具体情况,在此基础上剖析幼儿歌曲创作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幼儿歌曲;创作;发展历程

唱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幼儿也如此,唱歌是童年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通过甜美、清脆的童声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同时也能从中获得演唱时的成就感。儿童歌曲的创作及历程前人有过一些研究,但是研究方向更多的还是把幼儿、儿童、少年期混为一谈,对于学前儿童歌曲的研究并不深入和具体,本文主要从分析儿童歌曲创作历程入手,分析其中属于幼儿歌曲创作的部分,通过创作历程研究得出有利于幼儿歌曲发展的方向和策略。

一、20世纪初期幼儿歌曲创作

这个时期幼儿歌曲创作受学堂乐歌的影响开始萌芽。学堂乐歌主要是指20世纪初学堂中传唱的歌曲,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受时代环境影响,这些作品均采用西方一些国家的经典曲目。音乐教育家沈心工作为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在音乐教育中倾尽了毕生心血。他是最先针对中小学生及学前儿童特点,以接近口语式的新词来编写乐歌教科书的音乐教育家。由于他十分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在歌曲创作和教学中都紧扣孩子的心理特点,编写的歌词意浅而不俗。他从描绘孩子的现实生活入手,呈现出平易近人的特点,创作出的《竹马》等歌曲都受到孩子们的喜爱。学堂乐歌时期,幼儿歌曲的创作秉持中西合璧的原则,推动了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随着接踵而至的五四运动,幼儿歌曲创作又发生新的变化。在歌曲创作的过程中,民族元素的应用成为这个阶段重要的特征,走出西方音乐形式的束缚,推动了幼儿歌曲民族化的发展。黎锦晖是这个阶段幼儿歌曲音乐创作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在歌曲创作中把握了孩子活泼好动的特点,将舞蹈与歌曲创作相结合,创作出儿童歌舞剧。黎锦晖所编写的歌词大多数都通俗易唱、非常口语化,剧情的发展也很适合儿童的理解力,音乐语言比较简练、生动、明快,他很好地继承和发展了沈心工等音乐教育家在学堂乐歌方面重视儿童特点的优秀传统。他创作了不少儿童歌舞剧。例如《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等,这使得幼儿歌曲创作的发展又迈上了新的台阶。

二、20世纪30—40年代幼儿歌曲创作

查看全文

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

【内容提要】各个国家在各个时代的哲学历程,既是对这个国家在该时代的历史进程的理论表征,又是对这个国家的人民在该时代的心灵历程的理论表征。因此,在世纪之交反思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及其所蕴含的哲学逻辑和它所预示的哲学未来,应当是中国哲学界的一项历史使命。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可以概括为从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开放性地理解哲学再到创造性地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哲学历程正是以理论形态表征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历程。

【关键词】哲学历程/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

【正文】

世纪之交,在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中,我们需要追问:当代中国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哲学历程?这个哲学历程究竟蕴含了怎样的哲学逻辑?这个哲学历程及其所蕴含的哲学逻辑究竟孕育了怎样的哲学未来?这个哲学历程及其所蕴含的哲学逻辑和它所预示的哲学未来,怎样理论地表征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历程?这应当是在搜集、整理和概括当代中国哲学史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

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

近年来出版的有关当代中国哲学的著作,均以建国50年来的哲学为研究对象。本文则把改革开放前30年的哲学作为理论背景,集中地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本文关于研究对象的确认,主要是基于两点理由。

查看全文

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

【关键词】哲学历程/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

【正文】

世纪之交,在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中,我们需要追问:当代中国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哲学历程?这个哲学历程究竟蕴含了怎样的哲学逻辑?这个哲学历程及其所蕴含的哲学逻辑究竟孕育了怎样的哲学未来?这个哲学历程及其所蕴含的哲学逻辑和它所预示的哲学未来,怎样理论地表征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历程?这应当是在搜集、整理和概括当代中国哲学史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

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

近年来出版的有关当代中国哲学的著作,均以建国50年来的哲学为研究对象。本文则把改革开放前30年的哲学作为理论背景,集中地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本文关于研究对象的确认,主要是基于两点理由。

首先,这个研究对象的确认是基于我对“哲学历程”与“哲学事件”的区分。建国后的前30年,特别是“”十年,由于“哲学”在我国全部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中的特殊作用,每个时期的哲学、每个时期提出的哲学问题、每个时期所出现的哲学论争,总是直接地与该时期特定的“历史事件”、特别是该时期特定的“政治事件”密切相关,以至人们只能是把前30年的哲学史当作一个个的“哲学事件”来研究。具体地说,这种对“哲学事件”的研究主要是诉诸于三个方面:一是从形成每个“哲学事件”的现实基础——“历史事件”(特别是“政治事件”)——出发,以“历史事件”为根据去诠释和评论“哲学事件”;二是直接地以研究“历史事件”的方式去考察“哲学事件”,提供一个个“哲学事件”的基本资料、描述一个个“哲学事件”的基本过程以及梳理与评论一个个“哲学事件”中的理论观点;三是把某个时期的哲学当作“哲学事件”的集合,对这些集合起来的“哲学事件”进行某种总结性的概括与评论。

查看全文

《科学的历程》读后感

《科学的历程》将思想史与社会史熔于一炉,系统疏理了世界科学技术史,其间渗透了编史观念和科学观念的全新理解。指出“科学”一词的一般含义是“人类在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协调过程中产生的理性知识”,指出中国历史上存在一种与“近代自然科学”不同的“科学”,它们在自然观、方法论上表现出各自的特色;还指出,近代自然科学亦有两种传统,一是数理实验科学传统,一是历史博物科学传统,这两种传统是西方文化中“空间性思维”与“时间性思维”方式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体现。

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他民族的某种共性,而这种共性造就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于是便产生了不同的科学体系和文化体系。

古希腊,古雅典的“为科学而科学”的思想决定了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势必会极重视思维、逻辑、科学和真理的因素,少了主观感情和形而上学的思想。

我国古代的思想和科学都是将人放在首位,其思想讲究的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关注宇宙和自然环境和逻辑思维的要少得多。在我国关于自然科学的理论比较少,这与古罗马的思维有些相似。讲伦理的多,谈科学的少。

科学的哲学思维方法,对推动一个民族的科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了解科学的发展,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推动社会的发展很重要,应该多学习这方面的的知识。

查看全文

宪政历程管理论文

引言

指出:"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的政治。""世界上历来的宪政,不论是英国、法国、美国、或者是苏联,都是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根本大法,去承认它,这就是宪法。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而且,严格意义的宪法是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和法治同时产生;现代法治应与宪政同一涵义。因此,可以说,宪法是民主与法治的集中、概括、联结部和统一体。法治是宪政之纲,民主是宪政之魂。在近现代社会,共和国首先是实行宪政的国家,正如卢梭所说:"凡是实行法治的国家--无论它的行政形式如何--我就称之为共和国②"而法治国的基本原则就是民主为本、法律至上、宪法至尊。然而世界各国所实行的宪政和法治在阶级基础,实际内容和实现过程上都迥然不同,其民主的性质和实现程度也有差别。一个国家实行宪政的历史既浓缩着这个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史,又浓缩着它法制建设的历史。

中国近现代的宪政史③是中华民族奋力从贫弱走向自强的历史,它蕴含了多少辛酸血泪和惨痛教训;而新中国成立以来40余年的社会主义宪政史,既书写了崭新的历史篇章,又留下了发人深省的足迹。

且不说从中资产阶级改良派倡言的君主立宪的破产,到民国初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被窃国大盗所撕毁;更不用说逊清末叶的"预备立宪"以及后来的北洋军阀门的一幕幕"立宪"骗局。令人感叹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一生追求民主,舍身缔造共和,衷心企盼宪政。他在完成推翻帝制,创立民国的伟业后,曾预言浩浩荡荡的民主大潮;他的《建国方略》所构想的"民国三阶段"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宪政时期"。但是,后来国民党搞出来的"五五宪章"却并没有给中国人民带来民主,而是对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一种粉饰。更有甚者,国民党政府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统治,加紧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和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斗争,继1947年7月出台《勘乱总动员令》和《动员勘乱完成实施纲要》之后,又于1948年4月通过了《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实行所谓"非常时期的宪政体制",这真是对民主的讽刺!而1946年出台的《中国民国宪法》及1947年召开的所谓"行宪国大",竟成为了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总崩溃的一曲挽歌。直到1991年5月1日台湾当局才宣布废除"临时条款",终止"动员戡乱时期"。所以,台湾出版的一部宪法学著作中有这样的慨叹:"没有一个国家的宪政象我国的宪政这么多灾多难。那就是,在国难重重中酝酿和准备宪政,在炮火下制定和实行宪法"④。宪政在国民党手中真是命运多舛。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最伟大的历史功绩之一就是立足于世界东方,把马克思的无产阶级革命论发展和实现为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把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发展和实现为人民民主专政。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争取人民民主的大旗,为致力于新民主主义的宪政运动而斗争,先后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里制定和施行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和《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等宪法性文件。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区又颁布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华北人民政府施政纲领》等。从民主政权建立时起,共产党就不懈地进行着宪政尝试。在国民党统治区,还为召开各党派和社会贤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争取民主的宪法而努力。这都足以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人民民主而不懈斗争的真诚愿望,而且共产党还曾把这种新型的民主作为建设新中国的立国支柱之一。在中,把郭沫若所著的《甲申三百年祭》列为全党干部学习的文件之一,他自己在读过此文后写到:小胜小失败,大胜大失败,何以如此?陈胜、吴广、李自成、洪秀全……。1945年7月黄炎培造访延安,向提出了同样的疑问:历代王朝几经更选,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大凡事业初起之时,面对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因此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一旦功成业就,难免就惰性发作,所以"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如何摆脱这恶性周期率?希望共产党能找出一条新路。显然已经过深思熟虑,微笑作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那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也许和黄炎培在熟读史书时亦仔细体味过唐朝名相魏徵的忠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实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物,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看来,黄炎培与魏徵之忧患同在,以史为鉴决心使共产党人摆脱这恶性周期律。这将是革新人类历史的创举。

正因为如此,伟大的历史新纪元的开始--新中国的诞生,就是在民主程序的基础上(1949年9月21日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通过宪法性文件(9月29日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同时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而于10月1日正式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新政协的召开和《共同钢领》的制定与颁行成为新中国宪政建设的奠基礼。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就出现了"立宪治国"的良好开端--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即一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五四宪法",正是建国之初至50年代中期我国社会各方面繁荣兴旺的重要法治保证。作为创建新中国和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法制总结的"五四宪法",不仅其本身是中国法制史的里程碑,而且其起草和讨论过程也成为新中国最大规模和最有实效的一次全民法制教育和宪法教育运动,关于该宪法草案的讲话,也成为他最为精辟的一次法治思想的表述。

查看全文

政治学发展历程

【内容提要】政治学在中国恢复至今已近20年。在这20里,中国政治学在与中国政治发展的相互作用中相得益彰。发展至今,经历了恢复学科、转化范式、确定价值和发展学术这四个时期,其研究主要涉及到十二大主题。政治学发展对中国政治发展的贡献是一种复合性的和内在性的贡献。事实证明,中国政治发展不能没有政治学的贡献和支持。中国政治学这20年的发展经验,对其未来发展有积极的启示和意义。

【关键词】政治学政治发展中国

如果以邓小平于1979年提出政治学要补课为标志,中国政治学恢复至今,已发展了近20年。(注: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讲到这个问题。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80页。)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实际历史不是20年,而是半个多世纪,甚至可能更长些。(注:北京大学的前身,即京师大学堂,于1902年率先开设了政治学课程。辛亥革命后,国内各著名大学相继成立政治学专业或政治学系。1932年9月1日,全国性的政治学会“中国政治学会”在南京成立。)然而,这段历史不是完全连续的,而是断断续续的,充分映照出中国政治学发展的曲折历程。中国的历史表明:中国政治学发展的曲折历程与中国政治发展的阶段性和曲折性有关;而改革开放前中国政治发展所经历的挫折以及所付出的代价,在一定程度上则与中国政治学曾经被严重忽视有关。与中国政治学发展的整个历史相比,这20年的发展要顺利许多。

20年前,长期被搁置的中国政治学在变革时代的呼唤中重新恢复,因此,中国政治学从其恢复的那一刻起,就与改革开放中的中国政治发展形成了密切的关系:20年的中国政治学发展得益于20年的中国改革开放和政治民主化进程;而20年的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又从中国政治学发展中得到重要的推动力量。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大潮表明:中国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需要政治学发展,而中国社会变革和发展所展现出的蓬勃景象,则一定会给中国政治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春天。

20年,对一门学科的发展历史来说,不算长,但对一门学科从恢复到发展,并逐步走向兴旺来说,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20年对未来的中国政治学发展会形成深远的影响。因此,总结这一段发展,对思考和设计中国政治学的跨世纪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历程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