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诗词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3 11:20:3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离别诗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离别诗词

离别诗词与杨柳分析论文

杨柳的千种风姿,万种风情,无不洋溢着诗意。历代文人墨客尤其宠爱它,以柳入诗的大概不下几千首。成为千古名句的就有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韩愈的“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杨柳走进诗词,为诗词增色;诗词装扮杨柳,使杨柳传情。

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扬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了那时赠别,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

送别难免有离别之苦,古代人们所处的环境与条件,使离别后的重逢成为十分不易的事情,有的甚至成为永别。离别就这样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为了生命价值的实现,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故乡故土告别的感情折磨。这一切,都使别离蒙上一层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情调,尽管春光无限,人们也会黯然伤神。“杨柳岸”成了凄苦离愁的地方,“烟柳断肠处”道明了柳的意境就是凄婉哀怨。

到了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长安灞桥,专门种植了许多杨柳,供人们离别时候攀折。据《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此桥,折柳赠别”故又名销魂桥,从汉、唐以来,这儿不知演过多少人间悲剧,也不知有多少文人学士将它摄入诗篇。“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年年柳色,灞桥伤别”,可见,在灞桥握别的离情有多么深厚,诗人把送别离恨写得销魂蚀骨。“为近都门多送行,长条折尽减春风”,大家送行,走出长安都门,离人去了,长条折尽,春色又减去几分。“会得离人无限意”的杨柳,就这样充当人们离愁别恨的载体,“千丝万絮惹春风”,留下了一串串带泪的故事。这些离别诗都被一种千回百结的愁肠所缠绕,被一种凄风苦雨的色彩所笼罩。直到王维一曲阳关三叠,高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一场清爽明亮的朝雨,洒洗了亘古如斯、哀怨凄苦的“轻尘”,“柳色”更新,终于使离别透露出一种富于希望的情调。

毕竟,“多情自古伤离别”,王维的“朝雨”冲不走诗人们太多的凄凉悲苦与无奈。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景物组成了一个萧瑟飒然的环境,再加一个别酒醒、不见情人的“我”,烘托出了离别者的内心苦楚,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一片悲愁难己的情怀。“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当年幼柳的嫩枝,如今都已成了衰飒垂老的古柳了,真是历尽沧桑,令人触目伤怀,词人写折柳送别的人间悲剧,一个“几”字,把多少人、多少代的共同悲哀一笔写尽了。周邦彦的“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表面上看来是爱惜柳树,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元朝赵孟頫的“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描写了郊外杨柳春光的美丽和易逝,以及送客时的惆怅心情。乔吉的“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抒写了浪迹天涯的诗人在旅途上盘缠郁结的愁思。

查看全文

离别诗词理解论文

杨柳的千种风姿,万种风情,无不洋溢着诗意。历代文人墨客尤其宠爱它,以柳入诗的大概不下几千首。成为千古名句的就有陶渊明的“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韩愈的“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杨柳走进诗词,为诗词增色;诗词装扮杨柳,使杨柳传情。

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人们送别偏要折柳写柳,这是因为“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的缘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折柳送别,自汉朝以来就有了。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扬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反映了那时赠别,马上的、马下的都折柳。

送别难免有离别之苦,古代人们所处的环境与条件,使离别后的重逢成为十分不易的事情,有的甚至成为永别。离别就这样表现了生命的不自由,为了生命价值的实现,人们不得不承受空间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故乡故土告别的感情折磨。这一切,都使别离蒙上一层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情调,尽管春光无限,人们也会黯然伤神。“杨柳岸”成了凄苦离愁的地方,“烟柳断肠处”道明了柳的意境就是凄婉哀怨。

到了唐朝,折柳送别更是盛行,长安灞桥,专门种植了许多杨柳,供人们离别时候攀折。据《三辅黄图》说:“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此桥,折柳赠别”故又名销魂桥,从汉、唐以来,这儿不知演过多少人间悲剧,也不知有多少文人学士将它摄入诗篇。“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年年柳色,灞桥伤别”,可见,在灞桥握别的离情有多么深厚,诗人把送别离恨写得销魂蚀骨。“为近都门多送行,长条折尽减春风”,大家送行,走出长安都门,离人去了,长条折尽,春色又减去几分。“会得离人无限意”的杨柳,就这样充当人们离愁别恨的载体,“千丝万絮惹春风”,留下了一串串带泪的故事。这些离别诗都被一种千回百结的愁肠所缠绕,被一种凄风苦雨的色彩所笼罩。直到王维一曲阳关三叠,高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一场清爽明亮的朝雨,洒洗了亘古如斯、哀怨凄苦的“轻尘”,“柳色”更新,终于使离别透露出一种富于希望的情调。

毕竟,“多情自古伤离别”,王维的“朝雨”冲不走诗人们太多的凄凉悲苦与无奈。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景物组成了一个萧瑟飒然的环境,再加一个别酒醒、不见情人的“我”,烘托出了离别者的内心苦楚,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一片悲愁难己的情怀。“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当年幼柳的嫩枝,如今都已成了衰飒垂老的古柳了,真是历尽沧桑,令人触目伤怀,词人写折柳送别的人间悲剧,一个“几”字,把多少人、多少代的共同悲哀一笔写尽了。周邦彦的“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表面上看来是爱惜柳树,深层的涵义却是感叹人间离别的频繁,情深意挚,耐人寻味。

元朝赵孟頫的“野店桃花红粉姿,陌头杨柳绿烟丝。不因送客东城去,过却春光总不知”描写了郊外杨柳春光的美丽和易逝,以及送客时的惆怅心情。乔吉的“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抒写了浪迹天涯的诗人在旅途上盘缠郁结的愁思。

查看全文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学习的作用

摘要:古诗词的演唱在声乐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想演唱好古诗词,就要并从古诗词的概念、古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古诗词的特点、背景、歌词内容、歌曲意境、演唱布局以及曲风及韵味进行举例分析,体现古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作为一位声乐演唱者,应该学习加强学习古诗词艺术歌曲,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内涵,把自身音乐修养和感觉融入到演唱歌曲中去。强调作为声乐学习者,不仅要学习音乐,还要去了解历史、文化、古诗词等各方面知识。

关键词:古诗词;艺术歌曲;声乐学习;作用

中国古代文化如璀璨的星河般熠熠生辉,古代文人引以为自豪的诗、词、歌、赋更是占据着文化的半壁江山,在音乐的世界中,也存在着很多以古代文化为主的艺术形式如:古琴艺术、古筝艺术、古诗词声乐作品等等。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艺术歌曲的一个种类,更是音乐史上的一朵奇葩,为声乐艺术注入诗词的魂魄,让声乐艺术更加有内涵和文化底蕴。现在古代诗词艺术歌曲已经成为声乐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能够帮助我们打好声乐基础,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也能体现一个歌者的修养与气韵,让我们在音乐中得到莫大的精神享受与慰藉。

一、古代诗歌的发展

纵观中国历史的变迁和发展,每一个关键时期都有它特定的音乐表现形式如:先秦的《诗经》,“风、雅、颂”表现了先秦各国的不通风貌和人文情怀,也有不少的人民生活在诗词中反映,那时的人们便开始了诗歌的吟唱,都是对生活的歌颂。汉时期的“乐府”作为专门的民歌收集机构,收录了非常多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孔雀东南飞》表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对爱的忠贞不渝,《凤求凰》表现了当时的女子为了追求属于自己幸福的勇敢表现,这些故事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哪一个不是家喻户晓,可歌可泣。时间一转来到宋朝,专门出现了一部分专门作词的词人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等,学生时代那一个人没有学过“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至今这些都是我们朗朗上口的不朽篇章。近现代以来,以黄自和萧友梅先生之始,中国开始受西方音乐的影响,不断的将中西方音乐和词进行了恰到好处的融合,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现代社会中,人们更是掀起了对古代诗词的演唱热潮,歌唱家姜家锵老先生对古诗词的演唱可谓是尽心尽力,他演唱了多首古代优秀文人的作品,为我们国家的瑰宝,我们应当对它进行发扬以及传承。

二、古诗词与音乐的关系

查看全文

高中语文实习教学中意象教学法的应用

一、创设意境,构建诗词意象

意境能够较好地表现诗词的情感和内涵特征,在具体的意象教学中,教师根据诗词的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意境,而这一点对于整个意象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以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段诗中,给人一种诗人虽然漂泊在外但是却自由没有拘束的情境,当诗人漂泊在外成为一种内在的生活形式时,从中又表现出诗人流落在江湖世间,内心远大理想和报复不能施展,有才而不被重用的心理状态。李白的这首诗虽然被称作游仙诗,但是全篇的内容却充满了曲折,在具体形象上散发出辉煌流利的外在氛围,给人一种压抑、抽象而又壮阔、挺拔的内心情境。

二、拓展思维,感受诗词意象

比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中有这样几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学生根据教师对作者的了解,知道作者柳永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但是其在早年生活中由于放荡不羁,并且在官场中长期没有得到重用,多次考取进士但没中。在这种背景及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作者长期停留在青楼妓院中,并且与歌妓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在其创作的诗词中大多描写的都是男女感情,反映当时歌妓等下层人生活状态的词句比较多。《雨霖铃》这首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词的内容上大多描述的就是男女之间的离愁情感,但是从中也间接地抒发出作者本身对自己不得志的感慨以及对所处政治环境的不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其内在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作者所处的环境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该词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三、角色扮演,体验诗词意象

比如,在李白的《送友人当中》中:“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萧萧班马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先对本诗的大概意思进行了解,然后在了解的基础上将其具体内容进行扩展,让学生分别扮演诗中的李白以及他的友人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要根据诗的具体内容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特征和情感状态,体会诗人面对离别却不忍离别的内心状态。通过对诗中相关角色的扮演,让学生以诗中角色的身份来感受其中意象的具体表现,从而达到对诗词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运用意象教学法,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诗词学习中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在诗词学习中善于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用活跃的思维方式来理解诗词内容和意象,有条不紊、由表及里地感受作者创作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推动高中语文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

查看全文

探索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论文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2000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简称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是每学年30篇以上,中年级30篇左右,而高年级则为20篇以上。2001年新试行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就有70首。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我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查看全文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审美论文

摘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发表大会提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诗词是经过无数岁月长河的洗礼,经得起时代的打磨,保留下来的经典之作。这些诗词可以洗涤人民的心灵,培养高尚的品格。作者主要从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中两个方面来解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与美学价值。

关键词:古诗词;审美特征;价值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所有声乐学习者和高校师生都不可避免的一种歌唱体裁,甚至可以说它在声乐学习中扮演中重要的角色。古诗词艺术歌曲一部分源于古代流传乐谱,由当今作曲家根据古诗词想表达的意境,模仿古人的旋律创作而来。形容韩娥歌唱“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动人故事,虽然已流传了几千年,但至今仍然能感受到它的意境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实际上并非指声音三日不息,它是指歌声中的那种生命状态对听着所产生的塑造过程既深且久。另一部分是有现在的作曲家在原有的基础上二度创作而来,如黄自、青主等艺术家在保留原有味道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对诗词的感悟,进而生成新的艺术歌曲。我国声乐艺术与西方声乐艺术有所不同,强调“韵味”为核心。韵味是中国声乐艺术的生命所在,无韵即无艺术可言,而我们在演唱和学习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由其要注意归“韵”,表达出古诗词最质朴、简单的意境。

一、古诗词艺术歌曲概述

1.中国古诗词有着悠久的历史,诗经、楚辞、汉乐府以及历代特别是唐、宋、元三代诗人的作品尤为丰富,品类繁多,千百年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吟咏,有许多诗句家喻户晓,是历代中华民族能人志士的智慧源泉与精神支柱。2.中国古诗词歌曲,大多数是采用我国古老文化所孕育出的古典或现代诗词为歌词,在编创和演唱等方面都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艺术歌曲。歌词优美,可以独立成诗;音乐结构简单,大多运用钢琴和古琴伴奏,具有格调高尚、雅致的特点。随着音乐界、文化界对古诗词以及艺术歌曲的研究,尤其是由董卿主持的“诗词大会”,在中央电视台热播后,瞬间刮起了古诗词热,不论是从收视率高或古诗词热中都可以看出传统文化的精髓,不管走过了多少春秋仍然屹立不倒,仍然非常受大家的欢迎。同样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传承了古诗词的根,在根的基础上经过众多艺术家的创作,茁壮成长。现古诗词艺术歌曲已经成为学习声乐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独特歌曲体裁。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审美特征

查看全文

古诗词情境教学管理论文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里,古典诗词犹如繁星点点,熠熠生辉。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学习古代诗歌,是了解传承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优秀的古诗词特有的“感情”力量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古诗词教学可以启迪学生的心智,使学生培养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可以指引他们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增进语文素养,养成健康、高雅的情趣和情操,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健康的生活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选入教材的古诗词,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地位。古诗词本身颇具情感性,如韵律之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美感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美的世界里感受真、善、美,把握古诗词中一泻千里的感情激流,领悟字里行间跳动着的感情脉搏。这样,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文字符号,而是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了。因此说,“情感教育”是古诗词教学的灵魂。

1、以情传情

情感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一个人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情感的这一特点,以情育情。首先,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憎恨老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也自然没有学习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生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而,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引导,多鼓励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现,特别是探讨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出现障碍而中断和错误时,要多引导启发,尽量让其完成,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喜悦和成功的快乐,认识自我,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也更加佩服教师,表现出更大的学习和参与热情。再者,教师要注意对孩子个性的培养,也就是说,在不忽视任何一个孩子的基础上,对于孩子的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见解要给予肯定和宽容。遇喜不狂、遇激不怒、遇繁不厌、遇挫不沮、遇惊不慌。由此看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以诚心唤醒真心,以情传情,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

2、想象入情

有些古诗词将感情寓于一定的形象融于意境之中,要启迪学生通过想象来体味和赏析。“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爱因斯坦语),令他兴奋,令他深味,令他珍藏永远,以至激发抑之不灭的兴趣,产生神圣的好奇心与惊人的创造!譬如:杜甫的《旅夜抒怀》中“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学生一般把它当作了比喻来理解,难以窥透诗人的心情。可以激发想象,在当时国灭家破、妻离子散、颠沛流离的情景之下,诗人“危墙独夜”,说自己象一只沙鸥那样渺小,那般魂无所依、漫无目的地飘忽于天地之中,该是一种怎样凄惶的心境啊!这种复杂的心境正是由“沙鸥”的形象具体表达出来的。而教学之中,教师应当引导和帮助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充分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以提供想象来源,围绕诗词中的形象进行发掘和想象,进入情境,产生共鸣,促进理解诗词的内涵,体悟到诗词的深远意境,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又如陶渊明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隐居桃源,在低头采菊与仰望见山这一不经意的瞬间,与篱笆和南山形成了一种若有若无的默契,进入了悠然恬淡自适的佳境。这两首古诗中的形象不是单一的,而是通过几种形象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意境,需要学生对诗作背景、诗人情调有所了解,并且进行想象,才能够进入情景。教学中,不宜对学生进行直接讲解,而是靠点拨,想象来自我感悟。对于学生感悟到的内容,只要不违背诗人表达意图,我们就应当给以肯定和鼓励。

查看全文

古诗词教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内容摘要:古诗词教学效果,与语文教育目标实现密切相关,关系着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但是古诗词创作年代久远,在语言表达上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学习效率难以得到提升。这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古诗词主旨与内涵,逐步提高古诗词学习效率。基于此本文将深入分析当前古诗词教学中亟待改进的地方,并有针对性提出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高效课堂;策略

古诗词不仅有着丰富的意蕴,也具备用词精练的特点,在我国文化宝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转变古诗词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让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逐步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与学生特点,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好古诗词的基础上,实现自身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古诗词中将我国各阶段文化发展特点反映出来,融入了古人的真情实感。但是很多古诗词显得过于晦涩难懂,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学生要想学好古诗词难度较大。在新课标下,教育界更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开展语文古诗词教学活动,可以有效净化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受到各种经典理念、价值观和思想感情的熏陶。由此可见,加强语文古诗词教学意义重大,不仅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理念,也能促进学生个人全面素质的发展。

二.古诗词教学亟待改进的地方

查看全文

古典诗词的艺术风采与价值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实”指的是通过对客观形象的描绘而呈现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即诗歌中的实事、实景、实像等;“虚”指的是得以借助想象和联想体验到的意蕴与境界,即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情感、意境等。诗词中的虚与实,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在实境的规范、暗示下,虚境获得特定的内容,取得艺术生命;在虚境的对照、映衬下,实境更加突出,得以扩展和深化。二者有机结合,可使作品获得更为完整、深广、多变、和谐、含蓄的意境美。

一、化虚为实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虚是指看不见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实是指具体的景物、物象。化虚为实,也就是把无形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通过景物表现出来。清代文学家王士祯云:“诗如神龙,见其首不见其尾,或云中露一鳞一爪而已。”[1](P5)神龙之韵味在于常人难以见其全貌,若把整条龙的形象用工笔的方式表现出来,定会失去想象的空间,而艺术的高妙在于借助一鳞一爪,来表现丰满、矫健恢宏的神龙形象。如王昌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这首诗表现的是江南采莲少女的劳动生活和青春欢乐,诗写的是采莲少女,但诗人并未由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创造了采莲女子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正如画一条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一爪,主体部分大都缺略掉,而让读者玩味鉴赏,联想其腾飞的姿态,整条龙便活灵活现了。化虚为实又常常表现为采用不完整或不在眼前的事物来表现完整或眼前的事物,给人留下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联想空间,从而增加作品的余韵。如陆游《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爱国忧国、慷慨救国、忘身卫国一直是陆游作品的主旨,这首词亦如此。上阕写梦游中的世界,写自己在睡梦之中不知道漫游到什么地方,只见天已破晓,雪花纷纷依然飘个不停,清脆的管笳声到处响起,这是作者所闻,突出了边塞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氛围。“铁骑无声望似水”,望过去,盔甲齐全的骑兵就像一条默默无声的河流,这是作者所见。一个“想”字,可见是推测的言辞,正好照应“梦游处、不知何地”,这里是词人的艺术联想。下阕写梦醒后的感慨,“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一觉醒来,灯光昏黄,令人生寒,一轮斜月挂在窗前,周围一片死寂。“寒灯”、“漏声断”、“月斜”,写出了环境的冷清凄凉,衬托出词人心境的凄苦悲凉,这正是词人坚持收复山河而不被理解甚至遭到打击的悲愁心境的写照。“自许封侯在万里”,词人坚定地许下诺言:在万里疆场为国杀敌建功立业,可谓志向高远。“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又有谁知道,词人虽两鬓发白,但壮志犹存———即便是死了,也念念不忘收复故土。如此爱国之情,令人敬佩不已。词人在现实中壮志未酬,抗金报国的心愿未了,于是便借助梦境来抒发对现实的种种感慨,这种为国献身的精神通过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由实入虚

前人在论析艺术作品虚与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这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王安石《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寥寥几句,却把梅花的特征都写出来了。诗人用“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墙角显得特别冷清,看似空间狭小,其实作者以墙角为中心,展开了无限的空间,正是空阔处在角落外,见角落便想到空阔。“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数枝梅”的姿态。“凌寒”两字更是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寒风未模糊掉想象中的视线,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赶跑了,带来了潭水般的清澈。所以,不管它是曲梅还是直梅,读者脑海中已有一幅数枝定型梅的清晰画面。“独自开”三字如一剑劈出分水岭,巧妙地将梅的小天地与外界隔开了,梅的卓然独“横”,梅的清纯雅洁飘然而至。“遥知不是雪”,雪花与梅花两者相映成辉,相似相融,似乎是一体的,但作者明确“看出”不是,而写“遥知”。为什么?“为有暗香来”———“暗香”虽无色,却可为画面增添一片朦胧的色彩。清晰与朦胧交错,就像雪中闪烁着一个空洞,造成忽隐忽现的动感,也像飘来一缕轻烟,波浪式前进,横拦在梅枝前。诗人用零星的笔墨层层展开意境,寥寥几笔实写提供了无限的虚景,梅之精神也被完全表现出来了。再如,朱庆馀的《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诗中表面写新妇怕见公婆的情状,实际是诗人在应考前向主考官张籍征求意见。“入时无”精心设问,反映了考生在应试前惶恐的心理。由实入虚常表现为作者在表现客观事物的外在形态时往往赋予客观事物以主观情意,而在赏析中,客观实物为实,流露出的主观情意为虚。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开采石灰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它要经过千锤万凿、烈火烧制。诗人吟咏石灰,是借这一实物来表达一种高尚人格与操守:勇于牺牲、纯洁清白、不畏艰险等。诗人正是借助石灰这种实物,由实入虚,更好地表达诗人的主观意志和情感。

三、避实就虚

查看全文

浅析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一、音乐美——于诵读中领略

在传统中学课堂的古诗词教学环节,教师教学方式大多重文本分析解读而轻诵读,在分析时也是生搬硬套诗意,因此对于诗词背诵学生也大多也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但古诗词本身,十分具有“音乐美”的特点。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和声韵,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也是极其悦耳舒适。而词,众所周知,更是如此,在古代便是拿来“唱”的。通过对古诗词的反复吟诵和朗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淀语感,感受古诗词“音乐美”的同时,更能从这种变化的韵律节奏中,体会到诗词的感情基调和诗人在创作时特有的情感情绪。因此,从诗词的“声音”入手,实际上是古诗词教学回归诗词本身特点,古诗词意蕴只有在用心且出声的诵读中才能被真正感知。1.节奏停顿。诗词的节奏停顿在诵读过程中很重要。何时停顿,何时连读,在读的过程中如何体会情感。“以李商隐的七言诗《无题》为例:此诗以“二/二/三”的节奏来停顿:“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也有按“二/二/一/二”来停顿的,诗中会有变化。但即便不懂平仄,只要读出感觉,停顿也就水到渠成。”[1]而又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2.轻重缓急。古诗词的音律富有变化,高低起伏,因此在诵读过程时讲究“平长仄短”的方法。平音轻而缓,仄音重而急,如《蝶恋花》中“山长水阔知何处”一句,在平声部分应轻而绵长读出登高后怅惘之感,在仄声部分则应重读,加强情感。在音调的处理上的轻重缓急对学生最终感悟古诗词的情感是很有帮助的。3.开闭平仄。古诗词的韵脚有开闭之分和平仄之分。如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押的韵脚是“i”韵,而“i”是舌面前音,发音时嘴唇相对闭合,有压抑之感。因此通过吟诵,学生能自然而然感受到词中悲伤凄凉的感情。又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漫卷诗书喜欲狂”、“青春作伴好还乡”、“便下襄阳向洛阳”等句,全部押的“ang”韵,且为平声开口呼,这种开口呼口腔大开,气流通畅,读起来酣畅淋漓,给人以情绪高昂,喜不自胜之感。

二、绘画美——在意象里感知

古诗词具有“绘画美”。苏轼曾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称赞王维诗的意境十分优美。王维的诗作算是“诗中有画”的杰出代表,但其实中学阶段学的绝大多数优秀诗词篇目都有鲜明的视觉画面感。而这种绘画感离不开的是意象。意象是出现在作品中的带有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多个意象所组合起来构成的整体,便是我们常说的意境。在鉴赏古诗词时应从意象入手,品味意象特征及意象中所寄寓的感情,从而整体理解,体会意境。1.意象特点。古诗词中意象万千。大致可以分为几类。“景观类:月、流水、斜阳、风、烟、霜,等等。植物类:杨柳、落花、松、菊、梅、竹、莲、梧桐,等等。动物类:鸦、子规、猿、鸿雁、鲤鱼、青鸟、鸳鸯,等等。行为类:登楼、凭栏、吹笛、吹箫、吹芦管、吹笙、捣砧、饮酒,等等。”而每种意象所寄寓的感情也是不同的。比如“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寂氛围。如李白的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如“杨柳”多表达离别不舍之情,因为“柳”与“留”谐音,如柳永《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2.意境构成。意象在古诗词中是单独的个体,且有一定稳定性。而古诗词中的“绘画美”则是通过各种意象各种形式的串连所形成独有的画面构成的。意象的叠加组合形成了意境,从而给人以视觉直观画面美感,这便也是诗词之美所在。那么如何帮助学生体会意境?在教学过程中便可以用“画面描绘法”。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的分析,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并用简笔勾勒出来大致的画面。总之,古诗词中无论是“声音”还是“画面”都能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蕴表达。从声音的开闭长短等可以体会诗词中的感情倾向;从画面的色彩构图能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如《次北固山下》一诗从“青”、“绿”等明显色彩和“日”、“春”的意象中看出的隐藏色彩可以使读者感受到诗人“思而不哀”的丰富意蕴。)从诗歌“音乐美”和“绘画美”的角度出发,立足于诗词自身特点和学生学情,这样的鉴赏品味对中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也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史新霞.浅谈初中语文古诗词的“诵读”教学[J].学周刊,2015,5:171.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