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3 11:13: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李白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李白的山水诗论文
【摘要】提起李白,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从小我们就读着他的诗歌长大,他的生死及其不平凡的经历,都给人留下了疑问和话题。故一直以来人们对他的研究很多,如对李白出生地、家世及卒年等的研究。中国传统的山水诗,便是一副山水画,诗乃大自然山水的墨之韵。北宋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无独有偶,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斯有云:“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诗是一种有声的画”。可见中西关于诗画的关系同源,那就是追求一种意境。李白并不是以山水诗闻名,但是,李白的山水诗以雄奇、豪迈、大气、苍凉见长,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诗的借山水以自娱的窠臼。也同样取得了叫大的成就。
【关键词】李白;山水诗;诗人
提纲:
一、李白生平介绍
二、李白与山水诗之间的关系
三、李白山水诗的漫游
从李白诗意解读环境设计
摘要:诗意是我国特有的艺术概念,起源于文人墨客对意境的一种提炼。而李白又是一座中国诗坛不可逾越的高山,其诗意充满了浪漫含蓄、意境玄妙、奇幻瑰丽、人文主义情怀等特点,这恰好与环境设计中运用的概念不谋而合。文章在对李白诗意感悟的基础上,结合环境设计中的概念与案例,阐述两者的艺术通感,并探究诗意与环境设计的融合。
关键词:李白;诗意;环境设计;融合
设计的目的在于“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设计师王澍也说“设计师,首先得是个文人,诗意是应有的情趣。”诗意可以激发一个人所有认知的可能性,在意识中留下痕迹,与人发生互动,被人所感知,从而达到精神上的共鸣。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中说到:“凡艺术家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工匠。优秀的创作艺术都可以成为一首优美的诗,不从诗歌入手,谈艺术的根基就缺少厚重。”
一、对李白诗意的解读
唐代是诗歌的国度,而正是这样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李白这个绝世天才如彗星般闪耀于诗坛,并牢牢占据榜首的位置。其浪漫主义的诗风、豪放洒脱的气度、傲世独立的人格,一直被后世所歌颂。他的诗歌,充满了创作者自身澎湃的激情与无尽的想象,字里行间,给予读者的是波澜壮阔的山河、是一望无垠的荒漠、是超脱世俗的幻境、是极目无穷的洒脱。大凡一个集大成的作者,风格总是多样的,其表现出的诗意,也呈现多维度的艺术美感,结合作品,大致可分为如下几个特点:1.浪漫含蓄。诗歌之美美在简短而精炼,言有尽而意无穷,需细细品味,借助联想,补白诗歌的言外之意、韵外之致,方能领会作者的诗意。这里体现的,就是含蓄之美。李白早期受儒家思想中朴素持重、温柔敦厚的影响,其诗风除了磅礴大气之外,在触及个人情感表达的诗作上,如描写友情、闺怨、怀思等情感时,易表现出含蓄的一面。在《送友人》中最后两句写到:“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用“浮云”比喻即将远去的友人,飘忽不定、任意东西。用“落日的余晖”象征自己的心情,不忍心友人的离去,就像落日,在完全沉入海平面之前,还要把余光洒向世间万物。而最后一句的“萧萧班马鸣”,更是用马匹的长鸣之声指代离别之声,隐晦的衬托出离别情绪。将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充分表达出李白浪漫含蓄的特点。2.意境玄妙。关于“意境”一词,宗白华先生这么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景,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艺术境界主于美。”代山川立言,是诗人赋予的意境。李白总是能做到将内心主观世界艺术外化而出,在《月下独酌》中写到“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官场失意,孑然一身,花间买醉。以月造境,托月寄情。后句写到“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看似自得其乐,实则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旧孤独。三两句话,便能勾勒出一个孤独寂寥的意境。反映出他的作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的特点。3.奇幻瑰丽。诗人正是凭借异于常人眼光、天马行空的幻想,才得以吟出脍炙人口的诗句。谈及李白,必然会谈到他奇幻瑰丽的想象。他善于抓住一个点,进行夸张放大,创造出神奇瑰丽的艺术形象。在其代表作之一的《梦游天姥山留别》中,利用自己的梦境来描写现实人生。开头的“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里把虚无缥缈的瀛洲和明灭可见的天姥山做对比,一虚一实,突出天姥山的地位。下一段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开始,虚写自己的梦境。梦中描写空中天鸡、千岩万转、熊咆龙吟、云青欲雨、水澹生烟、霓衣风马、云中仙君等,种种幻想,描写出一个奇之又奇的场景,令读者身如其境。充分表现出他诗词的奇幻瑰丽的特点。4.人文主义情怀。到达一定境界的诗人,其诗词中必然会有其内心感性的流露。思想上的上层建筑,大都包含了人文主义精神。以人为本更是亘古不变的核心,关注人的生存状态、情感价值。李白在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谪仙人”,仿佛生活在云端,其实不然,他也像好友杜甫一样,关心人民疾苦,感激劳动阶级。在《丁督护歌》中,李白写到“万人凿磐石,无由达江浒。君看石芒砀,掩泪悲千古。”一字一句中,细致刻画出民夫拖船的痛苦,回归到人的本质,反映出民间疾苦,传达了自己的人文主义情怀。
二、环境设计中诗意的表现
解读李白坎坷悲愤的一生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其非凡的自负和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造的情怀,充分体现了盛唐士人的时代性格和精神风貌。
李白是时代的骄子,一出现就震惊了整个诗坛。他气狭风雷的诗歌创作,及其天才大手笔,当时就征服了众多的读者,朝野上下,许为奇才,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地位。李白是一位旷世奇才,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是,人们在盛赞李白的“斗酒诗百篇”的创作豪情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盖世绝伦的神奇艺术感染力的同时,却不得不对这位顶礼膜拜的心中偶像的坎坷、悲愤的一生的慨叹与惋惜。按理说,盛唐孕育了天才诗人,诗人将唐诗推向了史无前例的高峰。像这样一位旷世奇才,应该是宏图大展,平步青云,人生如意,功德名标青史而唾手可得。假如是这样一位罕见的诗人,与政治联系在一起,用一种政治的手段来推动文化的进步,那唐代文化的成就领域就绝非是仅限于唐诗;而且有着这种成就的人也决不会是廖若晨星。然而,李白的一生也许是与政治相背离的,所以充满了坎坷和艰辛。更可叹的是“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报负化为泡影。是他自己想作一位不问政治的闲云野鹤吗?不是的。是他自己想求仙访道,不问红尘,作一个与世无争的圣贤吗?更不是。他与一般盛唐士人一样,是一个功名心很强的诗人,但他又不愿意走科举入仕之路,想像古代的策士一样,“编干诸候”,“历抵卿相”,寄希望风云际会,一鸣惊人。与25岁就开始了长达18年的漫游与干谒生活,想实现自己的“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理想。干谒失败后,隐于徂徕山,到42岁,天宝元年(742)才奉召二入长安,他自以为时机以到,在《南京别儿童入京》诗中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但是好景如昙花一现,他终因其狂放的性格和行为触怒了朝中的权贵,遭到谗毁,于天宝三年以“赐金放还”之名,被迫离开长安。此后,李白寄家东鲁,开始了漂泊十年的第二次漫游。特别是他于暮年时期,在752年,误入永王李嶙的幕府,当永王以叛乱罪被肃宗李亨下令讨伐时,李白也以反叛罪,蒙冤入狱,并长流夜郎。759年,李白在流放的途中遇赦放回,他悲愤交加,次年病逝于当涂,年仅62岁。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败笔,使他遗恨终生。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样一位旷世奇才难展胸图大志,并且一生坎坷、漂流、悲愤、艰辛,以致含冤蒙羞地死去呢?翻开李白沉重的人生档案,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权贵们的嫉贤妒能外,更主要的是他自己那种狂傲不羁、自视清高、自以为是、喜为大言、目中无人、“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性格,造就了他悲惨的人生。也许人们会翘起大拇指称赞说,人生的悲剧美在李白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是又有谁愿意自己亲身实践着这种人生的悲剧美呢?
李白那种平交诸候,长揖万乘的人生理想过于高傲自负,过于理想化,在现实的生活中是很难实现的。浪漫主义与严峻的现实矛盾,常使李白陷于悲愤不平、失望之中,可是他又始终向往着这种理想,这就注定了他的一生要漂流、漫游、流放和蒙羞。然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有几多人,他们的才华远不及李白的百万份之一,与李白相比,可以说是胸无点墨;但是他们的狂傲之心与李白有过之而无不及。似乎自己“身现强虏尽,谈笑静胡沙”。我想,这种人是没有好结果的。它自己不学无术,却又要自高自大,这个也不好,那个也不行,似乎天底下只有他才是对的,可就是没有人认可。所以,我奉劝一切有识之士,在拜读李白壮丽诗篇的同时,又要以李白的人生悲剧为借鉴,不能让李白的人生悲剧在你的身上重演。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时时自省,处处谦虚,审时度势,左右逢源,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更臻完美,才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成为一个为社会所用的人。事实上,一切希望成功的人,处世为人的艺术尤为重要。一个不会处世,不会生存,不会做人的人,其实也并不是一个合格的人材,他的人生也一定不会很完美。即使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与政治家的雄才大略,放眼全球的胸怀与眼光相比,不知要渺小多少倍。你在政治家的心目中只不过是一介书生,文人、墨客而已。如果文人墨客就自以为了不起,也“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话,那他将会与人生悲剧共度一生。
愿天下有识之士,在效仿李白飘逸洒脱的气度和自信豁达的精神风貌的同时,摒弃那种自命不凡,喜为大言,孤傲不群,狂放不羁的性格。只有这样,你的人生才会与时俱进,充满灿烂的光辉。
道教对李白诗风的影响论文
【论文关键词】李白道境仙韵飘逸诗风
【论文摘要】学道求仙、服食炼丹几乎贯穿了李白一生。李白还两受道策,成为道教徒。探讨了道教信仰与李白诗歌创作、诗歌风格的深层联系。
李白“始终是个世外的道士”①,尽管他的思想构成驳杂,但其主导未出道家一道教界内。他不但以道教教义为高标,塑造着自己的人格风范,而且以道境为理想,把其作为毕生不懈的追求。其飘逸诗风,正是他体悟“道”境的产物。然而,探讨李白诗歌与道教关系者,多着眼于诗人寻仙访道的具体活动及其诗作中对道教典故、神仙意象的运用,对道教信仰与其诗歌风格的深层联系,尚涉笔不多。本文拟就此作粗浅的探讨。
作为道教教义核心的“道”,具有不同层面的多重意蕴。依据历代道教学者较具普遍性的论述,我们将其形态特质概括为四:①玄远窈冥;②超绝无限;③流动变幻;④逆向体悟的思维方式。它们都深刻作用于李白的艺术趣味、艺术构思,体现于取材、炼意、造境、建构诸方面,形成了其飘逸的诗歌风格。“飘逸”,司空图描述为:“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氤氲,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期之,欲得愈分。”②其品格,贵在精神超迈,气韵飞动,境界清虚,无论从创作或欣赏哪一方面把握,都可谓是一个同于“道”的境界。而李白则始终以道教徒的执着沉迷,以穷化探元之心,在诗中体悟建构着这一境界,塑造出“谪仙人”的自我形象。有关道境的玄远窈冥与“飘逸”的超迈精神、道境的超绝无限与“飘逸”的洒脱韵度两方面,笔者已于《道教清境与李白的飘逸诗风》一文作了论述,下面则着重从道境的流动变幻与“飘逸”的飞动气势、道境的逆向体悟与“飘逸”的厚重底蕴两方面进行讨论。
一、道境的流动变幻与“飘逸”的飞动气势
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先生得仙秀气耶?不然,何异于常人耶?或日:太白之精下降,故字太白,故贺监号‘谪仙’,不其然乎?故为诗格高旨远,若在天下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
唐诗的传播方式对李白诗风的影响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李白诗歌风格传播因素
论文摘要:李白诗歌风格的多样化,前人多认为来自于对鲍、谢的学习,自然山川的陶冶和李白自身性格使然。文章通过对李白诗歌的分析,认为李白是在考虑了唐诗的传播方式以及诗歌的传播对象后而创作的,因而对其诗歌风格产生了影响,目的是为了制造特定声誉以获得社会的承认和皇帝的赏识,从而走上仕途,建功立业。
一前人对李白诗歌风格形成原因的认识
李白在世时已名闻宇宙,以匹夫而动九重,诗名之盛远非时人可比,“千载独步,唯公一人”。论及李白诗歌风格,千载以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李之作,才矣奇矣,人不逮矣。;将其风格概括为一个“奇”字;元镇说李白的风格是“壮浪纵志,摆去拘束”,沧浪诗话》贝组谓“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将其归于飘逸一类;王世贞《艺苑厄言》卷四云:“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现在一般文学史和研究者多以“飘逸”总括之。至今一些有影响的中国文学史教材仍然采用“飘逸”之说概括李白的诗风。
其实,李白的风格有其多样性。朱熹说曾说“李太白诗不专是豪放,亦有雍容和缓的”。如“抒发性灵,寄托规讽”的五十九首古风就不都是“飘逸”的,恐怕是以古朴厚实为主。这一点不但从前人“指事深切,言情笃挚”的评论见出消息,而且从“自风骚以迄太白,皆一线相承”的赞誉亦能悟出道理。又如李白140多首乐府诗,有人跟老杜对照,认为“工部缓,供奉深”,像《梁甫吟》、《行路难》、《将进酒》等名篇,多以哀怨骚人的笔触极尽感士不遇之苦,实在看不出“飘逸”来。及至律诗、绝句,李白写得各具特色,要以“飘逸”概夕.寒难特合。
对于李白诗歌风格的成因,也有不同的看法。如杜甫就说“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认为是学习庚信、鲍照的结果;《河岳英灵集》评李诗云:“李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将诗歌风格归结为人格的反映;同是李白朋友的另一位诗人任华在《杂言寄李白》中对李诗的风格和形成原因作了更为详尽的分析和描述,诗云:“古来文章有奔逸气,耸高格,清人心神,惊人魂魄,我闻当今有李白……登庐山,观瀑布,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隋唐遗址研究论文
中国古代,一位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我曾经,在黄昏的伊河上仰望过龙门石窟,顶着浓冽的秋霜拜临过白马寺,而今年的初冬又一次摸到了隋唐遗址。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
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流连在洛阳已经一年有余,小时候那些美好的诗中描绘栩栩如生的洛城在脑海中变成了不可磨灭的现实。
谁家玉笛暗飞声,
诗歌艺术风格论文
高考题目中关于诗歌鉴赏的角度有形象、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几个方面。有时候命题人可能会提一个看似笼统,实则具体的问题,比如:对这首诗歌的艺术风格方面进行鉴赏。我们很多同学便对这么个庞大的问题无从下手了。其实,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必惊慌。要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这样的概念。什么是艺术风格,它包括那些方面,而在这一首诗歌中比较突出的是什么,顺着这个思路走,你就知道命题者想让你从什么角度答题了。
那么什么是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就是一个作家或者艺术家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个性。这种特色和个性的形成,往往与个人的身世与人生际遇有关系。所以,了解一个诗人的艺术风格的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能够知晓一点有关这个作者的知识,比如他所生活的时代,他一生有哪些重要的作品,这些作品有无因时代或者生活变故而发生风格上的改变?贯穿此人一生的有那些重要的人生理想或者抱负,这些都是了解一个作者一首诗歌的一些必要前提。
再者,艺术风格分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表现手法,比如修辞手法,比如其他的表达技巧等等。
在这里以李白的诗歌为例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情,神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从诗人身世遭遇解读诗歌的艺术风格
高考题目中关于诗歌鉴赏的角度有形象、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等几个方面。有时候命题人可能会提一个看似笼统,实则具体的问题,比如:对这首诗歌的艺术风格方面进行鉴赏。我们很多同学便对这么个庞大的问题无从下手了。其实,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不必惊慌。要在脑海中形成一个这样的概念。什么是艺术风格,它包括那些方面,而在这一首诗歌中比较突出的是什么,顺着这个思路走,你就知道命题者想让你从什么角度答题了。
那么什么是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就是一个作家或者艺术家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个性。这种特色和个性的形成,往往与个人的身世与人生际遇有关系。所以,了解一个诗人的艺术风格的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能够知晓一点有关这个作者的知识,比如他所生活的时代,他一生有哪些重要的作品,这些作品有无因时代或者生活变故而发生风格上的改变?贯穿此人一生的有那些重要的人生理想或者抱负,这些都是了解一个作者一首诗歌的一些必要前提。
再者,艺术风格分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表现手法,比如修辞手法,比如其他的表达技巧等等。
在这里以李白的诗歌为例
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情,神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可以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李白的诗富于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十分浓烈,感情的表达具有一种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气势。比如,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这样一些诗句都是极富感染力的。
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让人感到的却是高度的真实。在读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些诗句时,读者不能不被诗人绵长的忧思和不绝的愁绪所感染。李白的这一艺术表现手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等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我国唐代诗人诗歌创作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诗歌创作方法上的不同;诗歌风格的上不同;诗歌意象上的不同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都有满腔的爱国热情、活的经历各异,所以在其艺术形式上也有所不同、创作方法是作者根据一定的观念和原则塑造艺术形象的方法、对朝廷的腐败、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主要表现在其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上、“风格”就是指作品的整个风貌和格调的基本特点、语言方面的不同、杜甫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李白诗歌气势豪迈、月是诗人经常吟咏的对象之一、意象是一种“表意之象”,一种象征性的形象、李白诗歌的浪漫意象在诗中充分表现出来、杜甫是按照生活本身来塑造形象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论文摘要: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李白、杜甫的诗歌思想有着一致性,他们同样爱祖国、爱,关心国家的命运,关心人民的疾苦。本文主要从诗歌创作方法、诗歌风格、诗歌表现意象三个方面比较了李白与杜甫诗歌的不同。
论文关键词:李白杜甫创作方法风格意象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后世敬仰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作为封建社会的文人墨客,他们都有着自己的抱负,想为国家、为皇帝尽心尽力。因此他们都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对国家有一份炽热的感情,国家强盛时那种欢喜、自豪感在他们笔下流露;但国家处于忧患时,他们又忧心忡忡。他们反对唐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反对分裂战争。如李白的《古风渡泸及五月》、杜甫的《兵车行》都是抨击唐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李白的《奔亡道中》五首和杜甫的《北征》、《三吏》、《三别》都是对安史之乱的痛斥。他们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但是他们在仕途中又不得志。李、杜二人结下“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游的友谊,他们的诗歌在思想上有一致性。但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不同。生活的经历各异,所以在其艺术形式上也有所不同。
一、诗歌创作方法上的不同
创作方法是作者根据一定的观念和原则塑造艺术形象的方法。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文学史上两种主要的创作方法。李白以浪漫主义为主,杜甫以现实主义为主。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是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火热的激情来描绘生活图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对生活的真实描写,如实反映生活,因此也叫“写实主义”。
我国古典诗歌中真挚情谊研究论文
摘要:中国古代歌颂真挚情谊的诗篇,在内容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抒发挚友之间互相眷恋的无限深情:二是抒发挚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三是抒发对挚友的慰勉和赞美之情。中国古代这些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将魅力长存,光芒永在。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真挚友谊
友谊是人生旅途中激人奋进的伴侣,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友情与亲情、爱情鼎足而三,成为除血亲、姻亲之外的以道义、志趣相维系的一种重要感情。在崇尚友情的中国古代社会,不少侠义之士甚至把这种感情看成比姻亲感情更为重要的一种感情。所谓“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即是这种朋友感情重于姻亲感情的最好注脚。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提倡这种“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狭义的朋友情感,只是证明友情的重要而已。庞坚先生在《海内存知己》中说:“如果说没有亲情,社会将紊然无序;没有爱情,生活将索然乏味,那么没有友情,世界也将黯然失色。”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在他的经典著作《论语》的首章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实际上孔子是在教给他的学生求学、做人的道理。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有朋友。《礼记·学记》中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说明没有朋友对于成就一个人的学问是很可怕的障碍。要在社会上立足,没有真挚的友谊更是不行,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友情是一个多么亲切的词汇,友情对于人生来说,又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说,人生离不开真挚的友情,事业离不开志同道合的朋友。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洋溢着关山难阻,心心相印的真挚友情。朋友只要知心,就不会因为分隔万里而彼此疏远,即使是远在天涯海角,也会觉得好像近在咫尺一样。明代陈子龙的《仲夏直左掖门送夏彝仲南归》诗中也写过类似的诗,“丈夫重知己,万里同一乡。”意思是说大丈夫交友看重的是知己,即使远隔万里,也象是同在一乡一样感到亲近。正是因为这种朋友间的真挚友谊,才使好友之间的离别呈现出一种高昂的气势和壮阔的情怀,可见朋友间的真挚友谊对彼此的鼓舞和砥砺是何等的重要。
重视朋友间的真挚友谊,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流传着多少动人的心心相应的友谊故事啊!著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中记载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心友情,至今仍振聋发聩。钟子期亡故,伯牙痛失知音,伤心欲绝,将琴摔碎,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以表示对知心朋友的哀悼。也正因为这感人的真挚友谊,《高山流水》的古琴曲一直流传到今天。1977年8月22日,《高山流水》作为友谊和“知音”的象征,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发射到太空,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地球人类文明的信息,向宇宙其他星球的高级生物寻求友谊和“知音”去了。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又有多少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章在广袤的大地上流传啊!可以说,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就产生了人类追求真挚友谊的诗章。《诗经·小雅·伐木》中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以幽谷的鸟寻求和鸣之声来比喻人对朋友的寻觅。从西汉开始,随着社会的动乱,产生了一大批抒写朋友离别之情的诗。如《文选》中收录的四首苏武诗,其中第四首中的“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就写出了作者对友人离别,天各一方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别意萦回。此后历经各代,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便不绝如缕,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蔚为大观的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所谓“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更是说明了这些诗篇中所描写的朋友之间的情谊之深。古往今来的歌颂友谊的诗篇从不同的角度歌颂了人类最美好的朋友之情,堪称中国古典诗歌这个丰富的矿藏中一批熠熠生辉的珍宝。
一、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的形式
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大多在形式上有明显的标志。一是挚友不在身边而生思念挚友之情。这样的诗作常常用“寄”,如王僧孺的《春日寄乡友》和庾信的《寄徐陵》;“怀”,如谢胱的《怀故人》和杜甫的《天末怀李白》,如白居易的《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和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得”,如元稹的《得乐天书》和陈与义的《得光书因以诗迓之》;“思”,如王安石的《思王逢原二首》;“闻”,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赠”,如曹植的《赠王粲》和陆凯的《赠范晔》。二是偶遇挚友而引发叙旧之情。这样的诗作常常用“逢”,如严羽《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和徐熥《酒店逢李大》;“遇”,如吴伟业的《遇旧友》;“会”,如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三是送别挚友而抒发依依不舍之情。这类诗作常用“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和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别”,如谢胱的《别王丞僧孺》和何逊的《与苏九德别》;“留”如叶清臣的《贺圣朝·留别》和刘辰翁的《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此外还有两者皆可用的有“示”,和“酬”等等。前者如王安石的《示长安君》;后者如朱彝尊的《酬洪异》。最为感人的是“见”和“哭”。前者的“见”并非指人,而是见到挚友的诗作,而陡生思念挚友之情。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全诗短短28个字,写出了元、白之间珍贵的真挚友谊,正象赖汉屏先生所说的,“尤其可贵者,结处别开生面,以人物行动收篇,用细节刻划形象,取得了七言绝句往往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这种细节传神,主要表现在‘循、绕、觅’三个字上。墙言‘循’,则见寸寸搜寻;柱言‘绕’,则见面面俱到;诗言‘觅’,则见片言只字,无所遁形。三个动词连在一句,准确地描绘出诗人在本来不大的驿亭里转来转去,摩挲拂拭,仔细辩认的动人情景。且七言中三用动词,构成三个意群,吟诵起来,就显得节奏短而迫促。如繁弦急管并发,更衬出诗人匆遽的行动和急切的心情。通过这种传神的细节描绘和音乐旋律的烘托,诗人的形象和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深深地为他怀友思故的真挚情意所感动。”后者的“哭”则表示了挚友亡故后自己的悲痛之情,正是由于悲痛,更显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如李商隐的《哭刘蕢》:“上帝深宫闭九阍,巫成不下问衔冤。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李商隐和刘蕢有着共同的政治倾向的好朋友。刘蕢是唐敬宗宝历二年进士。唐文宗时曾召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刘蕢在对策中曾大胆地揭露了当时朝政的黑暗腐朽,引起了考官的激赏,但也触怒了掌权的宦官。李商隐出于哀时忧国和痛恨宦官乱政,对刘蕢的高风亮节表示异常的钦佩,把刘苜引为知已,并写过《赠刘司户蕢》一诗。该诗把同情知友之情和忧时愤国之情结合起来,抒写了自己对刘蕢的敬佩和同情。刘蕢去世后,李商隐又先后写了《哭刘蕢》、《哭刘司户二首》、《哭刘司蕢》等诗。这些“哭”诗,特别是这首《哭刘蕢》,不但表达了李商隐对刘蕢的真挚情谊和由衷敬佩,也显示了产生这种情谊的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由于全诗深挚的感情和朴素真切的表达,该诗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评价。清代大诗人纪昀称这首诗“一气鼓荡,字字沉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