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字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3 10:12: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炼字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语文古诗文炼字论文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他的妹妹苏小妹及诗友黄山谷一起论诗,互相题试。小妹说出:“轻风细柳”和“淡月梅花”后,要哥哥从中各加一字,说出诗眼。苏东坡当即道:前者加“摇”,后句加“映”,即成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苏小妹却评之为“下品”。苏东坡认真地思索后,得意地说:“有了,‘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微笑道:“好是好了,但仍不属上品。”一旁的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谷吟诵着,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这样一改究竟妙在何处?我们不妨也来玩味一番。“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下句中添“映”、“隐”也欠贴切。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么显眼。在月光照映下,也就黯然失色了。这样,好一个“失”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凡在节骨眼处炼得好字,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便是所谓“诗眼”、“词眼”。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如果去了“闹”字、“弄”字,所写景色原也平淡无奇。而着一“闹”字、“弄”字,就境界全出,顿然改观。陶潜“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与自然一体也就与天地一体,与宇宙一体,是天地境界或者近于天地境界。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

“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王驾写的《晴景》,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虽然是描写江南的初夏,但实在抵不了这一“老”一“肥”的诱惑,把它放到春天来了。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我们的思想就在“老”字中徜徉,不留神便过足了几月的时光。又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查看全文

论杜诗的炼字艺术精炼简洁论文

论文关键词:诗圣诗史炼字艺术杜诗

论文摘要:杜诗的炼字艺术历来为学界所推崇。文章重点论述了杜诗炼字的体现、规律及成就、原因。

昔人有云:“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杜甫作为诗之大家,其锤炼字句的功夫向为学界所推崇。宋代的黄庭坚断言,“拾遗句中有眼,篇篇有之。”对杜诗的炼字作了极高的评价——一句炼一字乃至数字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全句顿生异采,焕发精神。

一、杜诗炼字的体现

(一)炼动词

1.“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宿赞公房》

查看全文

鲁迅小说炼字的探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矛盾求准确;含糊求含蓄;虚词与创新;人物姓名;义深刻

【论文摘要】通过鲁迅小说中用词分析,感悟小说充满张力,准确地表情达意,耐人寻味。完美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鲁迅的小说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熟练地驾驭着独特的艺术方法和技巧来展开生活的描写和形象的塑造,使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具有不可摹拟的特色,是世界文学艺术长廊中杰出的精品。在此浅析几篇小说中的用词来一睹其用词之妙。

1阿Q正传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篇中篇小说,也是其小说创作的经典,让人百读不厌,常使你有一种走入富含珠宝的山谷,时时有着不同寻常的新发现。它的思想深刻,它的语言艺术更是匠心独运,堪称字字珠玑。细细品来,余味无穷。

1.1矛盾中求准确第二章写阿Q在戏台下赌博一事时有这么一句话: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作为一个赌徒,赢本是幸事,可在这里却与不幸连在了一起,这一矛盾的组合,巧妙地把那个时代颠倒黑白的现实写了出来。第六章写阿Q嫌举人老爷太"妈妈的"而炒了举人老爷的事说给未庄人听时,"听的人都叹息而且快意"。"叹息"分明表明了听者认为能为举人老爷做事是件荣耀的事,失去了这样的机缘当然是值得叹惋,而"快意"又真切地写出了自己没有这个机缘,而连姓氏都没有的阿Q有机缘但怎么配呢!他失去了是天经地义的事,当然是值得称快的了。这一矛盾的组合,众人的麻木、自私和幸灾乐祸跃然纸上。矛盾词语的组合,细腻、准确、透彻,既揭示了人物内心复杂的心理变化,也揭示出了精深的思想内涵,耐人寻味。

查看全文

中国古诗词修辞艺术

清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讲道“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不能言,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王国维认为,能够描写真景物,抒写真感情的诗歌才能创作出境界。所谓写“真景物”,是说写景妙造自然,体悟得神,而非刻板描摹,只求形似。所谓写“真感悟”,是说感情发自肺腑,诚挚深切,而非虚情假意,无病呻吟。当然“真景物和“真感悟”不应分成两部分,优秀的诗词应该“寓情于景”、“意高境深”、“意境两忘、物我一体”。可见既写真景物,又抒真感情,把逼真传神的写景和诚挚深切的抒情统一融合起来。这就是境界的基本涵义或基本要求。这是对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意境论的继承和发展。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用上一个“闹”字,境界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了。“云破月来花弄影”用上一个“弄”字,境界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了。

一、韵味悠长的境界

宋祁《玉楼春》春景: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张先《天仙子》时为嘉禾小倅,以病眠不赴府会。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以上两首词对比,可以看出诗的境界开阔,词的韵味悠长。“红杏枝头春意闹”之所以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是因为这“闹”字既逼真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之所以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是因为这“弄”字既细致地描绘出淡云拂月、花枝摇曳的美好景色,也隐隐透露出诗人对于春色将阑的惋惜之情。诗人把“红杏”和“花”都拟人化了。它们好像有灵性,也有情感,从而唤起读者丰富而美好的联想和想象。中国古代诗论家认为诗中应有警策和诗眼。“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灵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诗人玉屑》“唐人五言,工在一字,谓之句眼。”“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李白诗“吴姬压酒唤客尝”,“压”字表现出新酒初熟,江南风物之美。杜甫诗“轻燕受风斜”,“受”字描绘出体态轻盈的春燕迎风低飞、乍前乍后的姿态栩栩如生。两句均为警句,两句均为诗眼。钱钟书在分析“红杏枝头春意闹”时说:“‘闹’字把事物无声的姿态说成好像有声音的波动。仿佛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就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有温度,声音似乎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有体质。”诗人对事物往往突破一般经验的感受,有深细的体会,因此推发出新奇的词句。这种运用现代心理学和语言学的通感理论所做出的诠释,别开生面,深刻揭示了某些警句和诗眼为什么给人以新颖独特之感的原因。

二、平淡之中的蕴藉

语言使用中,词语的意义、色彩、风格、用法都完全符合规范,平白如话。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全诗短短20个字,意味隽永深长。第一句写见明月于床前,却暗含夜深沉、人不眠之义,而夜深人不眠,又暗示游子之深情。第二句写疑月光为霜,则不写出月光朦胧,景色迷离,短梦初回,幻觉频生的情景,还写出游子客居在外,感秋思乡之情。因为“霜”既见于字面,“秋”必含于言外。中国文人对秋天异常敏感,素有悲秋的传统情感,因此由“疑霜”而“感秋”,再由“感秋”到“思乡”的过程乃是情理之中了。三四句虽然只写“举头”、“低头”的瞬间过程,却展现出游子心理活动的细腻变化和人生情感的丰富体验。中国人常在俯仰之间观察宇宙,体味人生,人与故乡远隔千里,可此地之月就是故乡之月,故举头望月与低头思乡虽然只是空间高度的瞬间变化,但一俯一仰,神思飞扬,情接千里,空间的无限已寓于这高低俯仰的过程之间,已浓缩在这一段思乡的深情之中。纵观全诗,既无精巧华美的辞藻,亦无奇特惊心的辞格,主要靠“寻常语言”的修辞手段,激活语词的涵义,造成看似信口吟成,明白如话,实际上是平淡之中见蕴藉,寻常之处显隽永的修辞效果。

三、寻常之处的炼字

查看全文

小学语文诗词赏析教学研究

摘要: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艺术瑰宝,虽然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所占比例并不大,但是古诗词在语文教学中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一般以背诵默写与诗词赏析这两种形式的考题出现,本文主要分析小学语文诗词赏析教学的主要要求及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词赏析;策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内容,主要以唐诗宋词为主,诗歌内容涉及到抒发爱国之情的题材、抒发思乡之情的题材以及赞美友情、惜别等题材。由此可见,古诗词中多以情感的表达为主,写景写人为辅,这也是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那么在关于诗词鉴赏的突破口、着手点上应该结合诗词特点展开。

一、诗词鉴赏的基本要求

1、审美鉴赏

诗歌也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诗歌的语言艺术自“诗三百”而始,自唐而盛。那么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题材,其语言文字的特点就是审美鉴赏的一个重要方面。审美鉴赏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关键,通过删选被选用到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内容都是有较高的什么价值的,教师应该在诗词赏析教学中充分挖掘诗词中的“美”,充分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查看全文

中国诗歌诗性语言特点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大量修辞手法的使用;打破语法规则的限制;多使用词类活用、使动、意动等语法结构;语言凝练,表意的形象;感情丰富而含蓄五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修辞手法使用频繁,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和语言的美感、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会对读者理解句意产生影响、“倒置”修辞手法的使用、人们更加注意关注语句含义、很多古典诗词中,作者很少、通篇意象是中国诗性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炼字要求、诗性语言中,意象的使用、诗性语言讲求的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过于含蓄的表达,也会使人们对作品情感的理解产生障碍、语言上简单、凝练,富有韵律感且典雅精炼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对中国的文学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自春秋中叶出现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来,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古代的散文、韵文、骈文等文体,都体现出诗性语言的特点,直至到后来出现了唐诗宋词两大对峙的文学高峰,更是将诗性语言的特点展现无遗。

通过观察,我认为“诗性语言”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大量修辞手法的使用。汉语的诗性语言中,比喻、引用、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使用频繁,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和语言的美感。例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运用了比喻,将“愁”比作了“一江春水”,化无形抽象的“愁”为有形,使抽象的情思具体化了,让读者能深切的感觉到“愁”之深、之切。而其他比喻的使用,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将原本静态的红杏写活,将其人格化,表现出一派春天的生机勃勃之景。又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引用的使用不但能借典故生动的说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能使文章显得典雅精炼。再比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愁”,同样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但是,也要看到,在有些情况下,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会对读者理解句意产生影响。就如上面例子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如果不能发现其中的引用手法,而机械的对其进行翻译,就很难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而对于“白发三千丈”一句,有些人单纯从客观事实角度出发,就会说,一个人的头发怎么可能那么长,从而,忽略了对作品内在含义的理解而片面的探讨作者的写作是否符合客观事实。还有修辞中倒置的使用,如果不能应从修辞角度的去理解,注意到倒置的使用,就会影响意思的理解。例如江淹的“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其实际顺序应为“孤臣坠涕,孽子危心”,若未能注意到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翻译,就会出现错误。

二、打破语法规则的限制。一方面,正如前一点中“倒置”修辞手法的使用,并未遵循固定的句法结构,打破语法规则的限制,却收到特别的表达效果,像杜甫的“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和《诗经》中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等句,改变了句子原有的平淡,增加了诗意,增强了韵律感、节奏感,也使语意变得错落有致,而由于中断了语流,使人们更加注意关注语句含义。但也正如上文所说,对句子的理解造成困难。

查看全文

古文学中的诗性语言特点论文

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对中国的文学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自春秋中叶出现的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以来,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古代的散文、韵文、骈文等文体,都体现出诗性语言的特点,直至到后来出现了唐诗宋词两大对峙的文学高峰,更是将诗性语言的特点展现无遗。

通过观察,我认为“诗性语言”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大量修辞手法的使用。汉语的诗性语言中,比喻、引用、夸张、互文等修辞手法使用频繁,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和语言的美感。例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运用了比喻,将“愁”比作了“一江春水”,化无形抽象的“愁”为有形,使抽象的情思具体化了,让读者能深切的感觉到“愁”之深、之切。而其他比喻的使用,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将原本静态的红杏写活,将其人格化,表现出一派春天的生机勃勃之景。又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引用的使用不但能借典故生动的说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且能使文章显得典雅精炼。再比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愁”,同样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但是,也要看到,在有些情况下,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会对读者理解句意产生影响。就如上面例子中,“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如果不能发现其中的引用手法,而机械的对其进行翻译,就很难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含义。而对于“白发三千丈”一句,有些人单纯从客观事实角度出发,就会说,一个人的头发怎么可能那么长,从而,忽略了对作品内在含义的理解而片面的探讨作者的写作是否符合客观事实。还有修辞中倒置的使用,如果不能应从修辞角度的去理解,注意到倒置的使用,就会影响意思的理解。例如江淹的“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其实际顺序应为“孤臣坠涕,孽子危心”,若未能注意到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翻译,就会出现错误。

二、打破语法规则的限制。一方面,正如前一点中“倒置”修辞手法的使用,并未遵循固定的句法结构,打破语法规则的限制,却收到特别的表达效果,像杜甫的“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和《诗经》中的“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等句,改变了句子原有的平淡,增加了诗意,增强了韵律感、节奏感,也使语意变得错落有致,而由于中断了语流,使人们更加注意关注语句含义。但也正如上文所说,对句子的理解造成困难。

另一方面,在很多古典诗词中,作者很少,甚至是不使用连词、介词等,仅把多个意象连缀起来。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只是简单的将“枯藤”、“老树”、“昏鸦”等几个意象连缀到一起,却成功的描摹出一派秋天的萧瑟凄凉之景,表达出作者的孤独之感与思乡之情,并收到了电影中蒙太奇的表现效果。这种通篇意象的列举,而无句法关系的连接,可以说是中国诗性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从一般的语法角度看不合规矩且缺乏连贯性,但从诗的角度看,语言凝练、简洁,形象鲜明、突出。

查看全文

修改论文方法

一、思想观点的修改。

写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宣传自己的主张,如果自己的认识不深刻,甚至有错误,就不可能使别人得到教益,甚至会给人以坏的影响。文章的论点是文章的统帅,如果认识肤浅,见识不高,要想把文章的材料、结构等整理好,也是困难的。所以,修改论文,首先要考虑论文的主题和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深刻,文章是否有新意。

第一,要综观全局,立足全篇,审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否正确、集中、鲜明、深刻,是否具有创新性,文题是否相符,若干从属论点与中心论点是否一致,某些提法是否全面、准确。如果中心论点把握不准确,不能把最典型、最具本质意义的思想和规律揭示出来,或者有某种失误和偏颇,就要动“大手术”,进行一次大改写甚至重写;如果文章中的论点落后于形势的发展,缺乏新意,就要重新构思和概括,或改变论证角度,进一步挖掘和提高。

第二,对于论文中出现的主观、片面、空泛的地方,要进行强化、增补等改写工作,使偏颇的改中肯,片面的改全面,模糊的改鲜明,粗浅的改深刻,松散的改集中,有失分寸的改恰当,陈旧的改新颖,立意太低的加以升华。

第三,修改论文的标题。论文的题目是论文的“眼睛”,如果题目短小、精练、鲜明,就能传神生辉,使人一看就有兴趣。所以对初稿的题目进行斟酌、推敲和改动,是非常重要的。论文写作,文和题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文要切题,题要配文,如果文不对题,题目过长或太笼统,都必须修改,要使题目能概括地表达论文的中心论点和讨论的范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修改材料,主要指对论文引用的材料增加、删节或调整;材料是文章中的“血肉”,它是证明观点的论据,是论点成立的依托。因而对选用材料的基本要求是:一是必要,即选用说明观点的材料;二是真实,即所用的材料必须符合实际,准确可靠;三是合适,即材料引用要恰当,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在修改论文中,要看引用的材料是否确凿有力;是否有出处;是否能相互配合说明论点;是否发挥了论证的力量;是否合乎逻辑;是否具有说服力。要把不足的材料补足,要把空泛的陈旧的平淡的材料加以调换;要把不实的材料和与主题无关的材料坚决删除。

查看全文

论文修改范围

一、思想观点的修改。

写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宣传自己的主张,如果自己的认识不深刻,甚至有错误,就不可能使别人得到教益。甚至会给人以坏的影响。文章的论点是文章的统帅,如果认识肤浅,见识不高,要想把文章的材料、结构等整理好,也是困难的。所以,修改论文,首先要考虑论文的主题和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深刻,文章有否新意。

第一,要综观全局,立足全篇,审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否正确、集中、鲜明、深刻,是否具有创新性,文题是否相符,若干从属论点与中心论点是否一致,某些提法是否全面、准确。如果中心论点把握不准确,不能把最典型、最具本质意义的思想和规律揭示出来,或者有某种失误和偏颇,就要动“大手术”,进行一次大改写甚至重写;如果文章中的论点落后于形势的发展,缺乏新意,就要重新构思和概括,或改变论证角度,进一步挖掘和提高。

第二,对于论文中出现的主观、片面、空泛的地方,要进行强化、增补等改写工作,使偏颇的改中肯,片面的改全面,模糊的改鲜明,粗浅的改深刻,松散的改集中,有失分寸的改恰当,陈旧的改新颖,立意太低的加以升华。

第三,修改论文的标题。论文的题目是论文的“眼睛”,如果题目短小精炼鲜明,就能传神生辉,使人一看就有兴趣。所以对初稿的题目进行斟酌、推敲和改动,是非常重要的。论文写作,文和题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文要切题,题要配文,如果文不对题,题目过长或太笼统,都必须修改,使题目能概括地表达论文的中心论点和讨论的范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修改材料,主要指对论文引用的材料增加、删节或调整

查看全文

论文修改的几个方法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虚心征求别人的意见;热改法与冷改法交替使用;通过朗读,锤炼字句;拾当地使用修改符号,养成修改文章的良好习惯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在初稿完成后,请他人帮助修改的方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热改法,是指初稿完成后,趁热打铁,立即进行修改的方法、论文初稿完成后,诵读几遍,发现问题,然后修改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论文修改是交论文的必需,古今作家在修改文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在修改论文中借鉴和参考。

一、虚心征求别人的意见

在初稿完成后,请他人帮助修改的方法,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自己写的文章,总认为“文章自己的好”,看不出毛病来,而别人站在比较超脱的地位,容易发现文章中的毛病。一个人写文章,难免有考虑不周之处,文章写完后请别人来看看,听听别人的批评,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当然,作者在听了别人意见后,要进一步消化、分析、取长补短,集思广益,进而通盘考虑,据弃自己的成见,吸收他人真知灼见,使论文达到比较理想的水平。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以文会友,文人之间互相点评文章、切磋写作技艺的风气。晋代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文章篇》中指出:“学为文章,先谋亲友;得其评论者,然后出手。”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研媸,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其中矣。”(《与元九书》)白居易自己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就很有名。据宋人彭乘《墨客挥犀》记载:“白居易每作诗,令一老抠解之,问曰:‘解否’?抠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古人这种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当代作家老舍也明确指出,修改文章“念给自己听是好办法,还可以念给别人听,别人的耳朵有时候比咱们自己的更可靠。”同志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中说:“有些文件起草出来压下暂时不发,就是因为其中还有些问题没有清楚,需要先征求下级的意见。”党的文件是这样,个人写的文章也需要这样。现代科学文化比古代更为复杂宏大,把自己的论文初稿拿来征求同行或老师的意见,实为修改文章的好方法。

二、热改法与冷改法交替使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