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网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3 06:17: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联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互联网+”时代德育研究
摘要:“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正促使我国各行各业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抓住“互联网+”时代的机遇,积极变革工作思路,以成功应对新时代的挑战,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职业学校要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加强网络德育的理论研究,丰富网络德育的内容、创新网络德育的方法、提高网络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德育;职业学校
“互联网+”的战略计划已经使我国的各行各业发生着深刻、深远的变革,使得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革,人们在网络上停留的时间明显加长。“互联网+”时代也引起了教育领域的重大变革,各地纷纷创建“智慧校园”,建设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效率。职业校学校的德育工作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变革,充分利用好互联网这把“双刃剑”,成功应对“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一、职业学校网络德育的现状
我国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网络德育的相关研究已经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相关研究的文章已经有近千篇,但是仔细分析,研究的层次总体还不高,许多研究也不规范,大多数研究的内容还集中在网络德育的现象及互联网时代给学生的德育带来的道德困惑等领域。目前职业学校的网络德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职校网络德育的观念滞后。2017年6月26日,贵州贵阳某中学在操场上公开砸学生手机。无独有偶,2017年10月8日,河南南阳某中学在学校操场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手机销毁大会,上百部从学生手中收来的手机先被扔到水桶中,再用铁锤砸烂。工作中经常听到有“要想让孩子学坏,就给他一部手机”的言论。网络的虚拟性、隐匿性、诱惑性和依赖性容易使得学生的学习受到影响,给学校的德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但这绝不能成为教育工作者粗暴野蛮、一刀切式地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的理由,出现这种集中销毁学生手机的极端做法只能说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单一,没有注意到网络的正面作用,许多教育工作者还用老眼光看新问题,他们视网络如洪水,他们不但自己不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教育工作,也不允许学生接触网络。(二)职校网络德育的资源不整。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的德育案例、德育信息、德育课件等资源实现了共建共享,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首先,虽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都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学生的“成人”教育放在首位,要“德育为先”。但由于德育工作是隐形的,是一项长期的“慢”工程,同时也是一项“良心”工程,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在急功近利的社会浪潮中,学校的德育工作往往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德育工作没有真正成为领导的“走心”工作,许多学校对学科资源库建设投入较大,但很少有主管部门、学校建设德育资源库,德育资源零星散落在各种网站上,德育资源没有系统集中地开发,这给德育工作者在研究、使用的过程中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其次,由于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使得德育资源的质量不高、许多德育资源是重复、低质的,这给经验不足的德育工作者带来不便。再次,德育资源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目前网络德育资源绝大部分是以文字、图片、PPT等静态形式出现的,集文字、声音、图像及动画游戏于一体的动态德育资源极其匮乏。形式单调的德育资源无法适应当今追求个性化和创新性的中职学生的需求,也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很难保证教育的效果。(三)职校德育队伍支撑无力。网络德育是传统学校德育的延伸和补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时代,德育工作者的网络信息素养对网络德育的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受到应试教育观念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德育工作者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网络意识淡薄,由于网络德育与传统德育相比对教师的专业要求更高,工作的难度更大,再加上部分德育工作者对网络德育的重要意义理解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相当部分德育工作者对网络德育有一定的抵触情绪,他们消极地开展网络德育。二是网络能力不强,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如要娴熟地利用网络德育资源、开发网络德育资源,需要德育工作者了解网络知识、掌握网络技术,提升信息技术素养。但是目前德育工作者中网络素养参差不齐,部分老师对网络技术掌握较少也不感兴趣,这就导致在面临网络德育时力不从心,网络德育的工作就没有针对性、实效性。
二、职业学校网络德育存在问题的归因
互联网当前形势浅析
5月4日,当我到达美国时,Nasdaq高科技股(特别是网络股)的反复震荡,正使国内网络界陷入全面的恐慌之中,国内“泡沫论者”风涌云起,媒体也似乎潘然而悟,马上反击一戈,“炮轰”互联网,大力渲染“互联网恐怖主义”,基本上篇篇表达的都是“网站死亡、倒闭”、“泡沫破灭”的恐怖气氛。而仅仅一个月之前,这些媒体还在为互联网煽风点火,极力鼓吹。如今转向之快,实在令人惊诧。“泡沫论”、“投机论”、“烧钱论”、“骗钱论”、“务虚论”、“骗局论”、“陷阱论”等等纷纷出台。而且许多网站也开始收紧腰包,从业者本身也开始发表一些自短志气的话。一些投资者也俨然以权威的姿态发表全然不同的投资新理念,认为纯互联网公司已经穷途末路。先前在互联网热潮中的失意者们和反对者们更是格外幸灾乐祸。
而当我踏上“泡沫”的大本营—美国时,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对待股市下跌的形态居然如此平和。首先,媒体上的反泡沫者并没有剧增,而多是冷静、理性、从容的语气分析产业的走向。在美国认为互联网是泡沫的人5、6年前就有,而今Nasdaq股市大调整,互联网泡沫论者并没有象中国一样剧增。
其次,美国的投资界并没有因此全面退却,他们认为目前的调整是合理的,但由于市场形势,他们的确暂时放缓了投资力度。但是只要市场阶段性调整完毕,大量积聚的资金还是会流向互联网,因为除了互联网,没有任何领域可以容纳如此众多的资金,也不可能有其他领域会比互联网更有潜力和活力。
第三,最让我欣慰的是,美国投资者对中国的兴趣并没有因此下降。相反,美国市场的调整使他们更看好新兴的中国市场。这一次,互联网实验室在国外不但达成了多项投资意向,而且达成了多项合资意向,大大超出意料之外。反观国内人人自畏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反差。
因此,实际上中国互联网与美国互联网的最重要差距,与其说是基础设施或产业成熟度的差距,不如说是中国互联网投资者(包括国内的投资者,以及主要由国内人士运作的国际资本)投资理念的巨大差距。这才是中国互联网真正的危险所在,也是自己美国之行的最大收获。
◎资本是产业的双刃剑
浅析互联网当前形势
◎“泡沫大本营”镇定从容
5月4日,当我到达美国时,Nasdaq高科技股(特别是网络股)的反复震荡,正使国内网络界陷入全面的恐慌之中,国内“泡沫论者”风涌云起,媒体也似乎潘然而悟,马上反击一戈,“炮轰”互联网,大力渲染“互联网恐怖主义”,基本上篇篇表达的都是“网站死亡、倒闭”、“泡沫破灭”的恐怖气氛。而仅仅一个月之前,这些媒体还在为互联网煽风点火,极力鼓吹。如今转向之快,实在令人惊诧。“泡沫论”、“投机论”、“烧钱论”、“骗钱论”、“务虚论”、“骗局论”、“陷阱论”等等纷纷出台。而且许多网站也开始收紧腰包,从业者本身也开始发表一些自短志气的话。一些投资者也俨然以权威的姿态发表全然不同的投资新理念,认为纯互联网公司已经穷途末路。先前在互联网热潮中的失意者们和反对者们更是格外幸灾乐祸。
而当我踏上“泡沫”的大本营—美国时,让我惊讶的是,他们对待股市下跌的形态居然如此平和。首先,媒体上的反泡沫者并没有剧增,而多是冷静、理性、从容的语气分析产业的走向。在美国认为互联网是泡沫的人5、6年前就有,而今Nasdaq股市大调整,互联网泡沫论者并没有象中国一样剧增。
其次,美国的投资界并没有因此全面退却,他们认为目前的调整是合理的,但由于市场形势,他们的确暂时放缓了投资力度。但是只要市场阶段性调整完毕,大量积聚的资金还是会流向互联网,因为除了互联网,没有任何领域可以容纳如此众多的资金,也不可能有其他领域会比互联网更有潜力和活力。
第三,最让我欣慰的是,美国投资者对中国的兴趣并没有因此下降。相反,美国市场的调整使他们更看好新兴的中国市场。这一次,互联网实验室在国外不但达成了多项投资意向,而且达成了多项合资意向,大大超出意料之外。反观国内人人自畏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反差。
因此,实际上中国互联网与美国互联网的最重要差距,与其说是基础设施或产业成熟度的差距,不如说是中国互联网投资者(包括国内的投资者,以及主要由国内人士运作的国际资本)投资理念的巨大差距。这才是中国互联网真正的危险所在,也是自己美国之行的最大收获。
互联网运营特征
构建ICT云计算服务模式
电信运营商在进入信息时代以后,必须有效定位成运算服务的提供商,同时运营商也有很重要的机会在这其中贡献其对客户需求的了解、对运营的了解,以及对各种资源的优化能力。
构建“设备+网络+应用+专线+托管+维护”的ICT云计算服务模式。
IT与CT的融合是产业融合的主题,而互联网层出不穷的新商业模式、个性化需求和新业务,使得通信行业“应接不暇”,通信的交换能力通过新技术还能“勉强维持”,但通信的控制能力和监控能力犹如“瞎子摸象”,对交换的内容一无所知,对信息的控制“无所适从”,管道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商业价值。因此,要在商业模式上重塑ICT,构建“设备+网络+应用+专线+托管+维护”的ICT云计算服务模式,构筑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广阔空间。
传统的服务器托管通常是按月向用户收取固定费用;而云计算服务是根据计算的时间、信息存储量、计算量等向用户收费。云计算带来的新商业模式还处在实践和探索之中,新商业模式犹如曙光,开始显露生机。云管端的支撑要素——业务IT化、网络IP化意味着运维体系发生巨大变化,基于网元的运维向基于业务的端到端运维转变。运维合作模式逐步向网络运营外包转变,为此,运营商的运维平台必须与设备商的运维平台有效对接、联合运作,双方的运维能力都逐步向集中化、可视化发展。此外,在构建ICT云计算服务模式的同时,加快政企OA拓展,顺势带动综V、专线、网站建设等业务拓展,构筑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广阔空间。
加快一卡通业务推广
浅析互联网之利弊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21世纪,是一个虚拟时代;21世纪,是一个网络时代。
互联网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进入到我们的生活,我们通过互联网学习,工作,交流,获取和传递信息。网络的信息资源,从天文到地理,从城市到国际,从深水到太空,大千世界,包罗万象,无奇不有。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各国的新闻杂志,获知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时事要闻,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增广见识,开阔眼界。在当代,都市人的生活节奏加快,很少有时间去各地亲身游玩,放松自己。可是,在网络里,有各种娱乐性的游戏消遣,可以欣赏幽默的动画,flash,可以点播音乐,观赏电影……从而在丰富的网络中感受生活的丰富。
但是,Acoinhastwosides.很多学生出于对学习的厌倦,为了逃避他们认为“枯燥”的学习生活而选择了“精彩”的网络世界,深陷其中,不可自拔。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信息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不良网站屡禁不止,不良信息泛滥,网络资料往往是精华与糟粕共存。据统计,网上非学术信息中47%与色情有关,每天约有2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
小学的时候我老爸就给我买了电脑,老爸从来不会怎样强硬地制止我上网,只是有一定的时间规定:平时每天不可超过两小时,假期每天不可超过四小时。他要我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会自己控制自己。那时,我学会了自控。经常会有人问我:你觉得上网的好处多还是坏处多?对上网的好与坏确实比较难说,也不能妄下结论,一言蔽之。我认为关键是看自己能不能克制自己,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凡事有度,无度则无序。比如学生上网聊天,能在网上交朋友,能与朋友谈学习,谈做人,谈一些不愿与老师、家长谈的一些问题。但是,如果一味地沉迷于网聊和网络游戏,影响和耽误学习,这就有违初衷,本末倒置了,这是极不可取的。若是接触不良的色情,暴力等信息更是具有危害。在我的周围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上高中时,某高三学生高考前一个月半夜爬墙出去上通宵网,结果学校给予留校察看处分;进入大学后,我寝室里的一位室友大学里除了睡觉几乎就是上网,整天吃泡面,搞得面黄肌瘦,整日精神萎靡。而我是绝对不会这样的,虽然偶尔我也会上网打打游戏,但从不会上瘾,只作学习之余的调节。因为我相信自己的克制力,因为我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要做什么。
网络是充满阳光的精灵,还是黑暗中的幽灵?说它有益,是片面的;说它有害,也不是绝对的。网络就像大海。在平静的时候,人人都会赞叹其美丽与神奇。但普希金曾这样对大海说:“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覆亡。”
所以,我认为我们都应该学会自控与自制,对外界能抵制诱惑,关键在于自己;同时呼吁:驱逐网络垃圾,净化网络天空,还我们一片洁净的网络空间。
互联网软实力思索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越来越重大。无庸置疑,互联网作为技术手段,是一个国家硬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互联网加速和加强了文化、制度、价值观、意识形态和信息的传播和交流,在塑造国家形象,提高社会凝聚力,影响一国国民对另一国国民的好恶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互联网能够产生软实力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同志在2007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体学习时就曾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学术界对互联网中存在的软实力已有涉及,吴瑛[1]、陈江宁[2]、李智[3]等主要是从媒体传播的视角探讨网络媒体的软实力功能。第七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也以“国家文化软实力与网络媒体新发展”为主题[4]。约瑟夫•奈近年来对互联网中的软实力保持了高度的关注,在其新作《权力的未来》(thefutureofpower)中,他重点阐述了信息网络时代对权力性质的影响,提出了网络权力(cyberpower)的概念并对网络权力的软硬方面分别进行了阐述[5]。此外,他还在纽约时报、CNN等媒体上发表多篇文章,谈论互联网对软实力的影响。总的看来,上述研究还基本停留在现象的描述层面,对于互联网为什么会产生软实力,互联网如何产生软实力等基本理论问题还没有系统论述,本文拟对此问题进行尝试性探索,力图探寻互联网与软实力的内在联系。
一、软实力的概念及其内涵
国家实力包括有形的物质性因素和无形的非物质性因素两个方面。关于国家实力的非物质要素层面,学者早有论述[6]。但第一次明确提出软实力(softpower)概念的则是美国著名国际问题学者约瑟夫•奈。在约瑟夫•奈看来,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应该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方面。所谓硬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资源、经济、军事和科技等有形实力。它是一种直接的指示性和命令式的权力方式,主要通过诱惑或威胁来实现;软实力则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等非物质性因素产生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同化力(co-optivepower)。这种吸引力、影响力和同化力能够让B国自觉自愿地跟随A国或遵循A国所制定的行为标准或制度,按照A国的设想行事[7~9]。自1990年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以来,伴随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软实力及其理论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不断增加。用约瑟夫•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很高兴看到这一概念进入公共话语,被美国国务卿、英国外交大臣、政治领袖、社论作家和全世界的学者广泛使用。”[8]在中国国内,相当一部分学者从不同视角和层面论述软实力问题。目前在中国知网上,输入关键字“软实力”和“软权力”,有约4000篇相关文章。国内的国际问题学者对软实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进行评介;二是开展软实力的国别研究,尤其是挖掘中国的软实力资源,为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建言献策;三是进行软实力的比较研究,探讨不同国家之间软实力的优劣势。此外,在国内的软实力研究中,还有一种把软实力内涵泛化的趋向,提出所谓的某个城市的软实力,某个企业的软实力、某个高校的软实力等,这与约瑟夫•奈所说的软实力已经相去甚远。秦亚青教授非常精炼地概括了软实力的三个基本特征:“权力资源的非物质性、权力手段的非强制性以及权力受动者的自愿性。”[10]本文所探讨的互联网中的软实力,主要关注的是国家层面的软实力问题。
二、互联网产生软实力
自上个世纪计算机网络诞生以来,伴随计算机网络在全球的扩展和普及,形成了整个世界互通互联的全球互联网络。这种全球互通互联的计算机网络对人类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互动方式产生了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一方通过网络对另一方的思维方式、认知方式甚至是行为方式施加影响,使对方从己所愿,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和重要的。正如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所说:“世界已经离开了依靠暴力与金钱控制的时代,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权,达到暴力与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11]因此,互联网产生软实力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问题是互联网是如何产生软实力的,其内在逻辑何在?不管我们如何去定义软实力,它存在的一个前提是所有研究者都必须接受的,即认同。不管是把软实力看成是吸引力、影响力和同化力,还是看作对内的凝聚力和对外的辐射力,都必须以认同为前提和基础。没有认同,这一切便无法发生。所谓认同,是指体认与模仿他人或团体之态度、行为,使其成为个人人格一部分的心理历程。它是一个心理学名词,一般根源于文化传统和经验事实并内在于意识结构之中,成为判断的前提或不言自明的公理。从对象来分,认同可以分为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从认同的形式和来源来分,认同又可分为合法性认同、拒斥性认同和计划性认同[12]。从国内来说,国家凝聚力提高的前提是该国国民对本国主流价值观、国家主要行为、重要制度和政策的认同;从国际来说,要让B国自觉自愿地跟随A国或遵循A国所制定的行为标准或制度,按照A国的设想行事,必须要有B国对A国文化、价值观、行为、制度和政策的认同。认同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一般是主体先要接触某种信息、思想、观念,经过主体的体验和过滤,从而达成认同。一个人或团体要对某种思想或观念形成认同,首先必须要接触这种思想或观念,因此认同的首要前提是接触。国家也是如此。日益普及的互联网络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其交流的超时空性,便利了各种信息、思想和观念的交流与传播。正是互联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接触原先无法接触的各种新信息、思想和观念的无限机会,在打破人们旧有认同的同时,又为人们提供了建构各种新的认同的可能,催生了各种新的认同。正如纽曼儿•卡斯特在《网络星河》中所说:“互联网可以把利益和价值观完全不同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人汇聚到一起。”[13]这就是互联网络的意义所在。除了提供接触、塑造认同,为软实力的产生创造可能之外,互联网交流的平等、自由、开放特点也很好的切合了秦亚青教授所说的软实力的非物质性、非强制性和受动者的自愿性的要求。首先,非物质性。虽然互联网中的内容纷繁复杂,让人眼花缭乱,但本质而言,互联网上流动和传播的是知识、信息、思想和观念。这些显然都具有非物质性特征,符合软实力资源的特征要求。其次,非强制性。交流的平等、自由、开放既是互联网的重要特点,也是其魅力所在。任何一个个人、团体或国家,在不违背基本网络协议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自由信息(这是一种理想情况,现实中当然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等的制约),但并不能强制信息的接收者接受该信息及其背后的思想、价值等。当今世界,即使是在互联网中处于绝对优势的美国,也不能在互联网上强制另一个国家接受其思想和价值观。在2010年的中美谷歌事件中,美国也只是提出要么中国完全开放互联网,要么谷歌退出中国。它无法做到强制中国接受它的要求[14]。最后,受动者的自愿性。在互联网中,受动者的自愿性是与施动者的非强制性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因为施动者不能强制受动者接受或不接受某一信息,使得受动者能够自主选择,因此,受动者接受某一信息就是出于自愿。
三、互联网产生软实力的三个维度
互联网流量流向研讨
随着宽带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互联网用户数量在不断增加,各个领域的应用也在逐步深入,网络规模持续扩展,网络流量高速增长。尤其是P2P技术产生以来,互联网网络流量激增,对网络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要合理、有效地疏导流量,必须对网络流量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通过流量分析可以有效地总结出网内、网外流量比例,各区域用户产生的流量大小,进而对用户使用习惯、各类应用带宽消耗情况等进行分析,从而可以对不同区域用户使用习惯、网内资源建设方向等进行有效的指导。不仅要依据数据的目的地址去疏导流量,还要明晰流量的来源和成分,区分流量类型,以精确地计算成本,合理分配IP地址数量和流量占用带宽,使流量管理更加规范。Netflow技术最早由Cisco公司研发,首先被用于网络设备对数据交换进行加速,并可同步实现对高速转发的IP数据流进行测量和统计。经过多年的技术演进,Netflow对流经网络设备的IP数据流进行测量和统计的功能更加成熟,并成为当今互联网领域公认的最主要的IP/MPLS流量分析、统计和计费行业标准。Netflow技术能对IP/MPLS网络的通信流量进行详细的行为模式分析和计量,并提供网络运行的详细统计数据。通过对某电信运营商的网络进行改造,引入互联网流量分析系统,以互联网流量数据为分析对象,实现以下功能:(1)精确判断流量归属地;(2)精确统计流量类型;(3)精确区分流量成分;(4)以天为单位,对某一天的流量及以天为周期单位的时间段产生的流量进行查询。
1流量分析系统设计
由于Netflow仅能宏观地对网络流量进行分析和监控,无法满足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鉴于此,需要建立网络流量分析系统。首先在省级主干路中引入流控设备,对全省网络流量进行控制。通过建立一台Linux服务器(CMserver),在流控设备中将流量镜像至此服务器的数据库中,便可采集到全网的流量明细,进而通过存储过程将各种需要分析的数据进行聚合成表,便可对全网流量进行实时监控分析。本系统包括4个功能模块,分别是数据采集模块、接口程序模块、数据库模块、页面呈现模块。
1.1数据采集模块
要实现对流量源和目的地的分析,首先要进行流量采集并存储,采集的数据中要包含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数据包发送时间等信息。本系统采用NetflowV9版本进行数据采集,需要对Netflow协议、待采集的路由器端口和数据采集存储服务器等进行配置。由于需要分析的路由器端口数据量很大,而且分析目的主要为各方向流量数据比例,综合考虑数据处理量和数据准确性之后,将采集周期定为5分钟,采样比例定为1000:1,此时每5分钟Netflow数据流约有30万~40万条,存储Netflow数据流的文件大小约20~30MB。在采集数据的端口选择方面,既要采集所有流量数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又要避免数据重复采集,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按照上述条件,选择省级主干中路由器上行端口为流量采集端口,通过该端口既可以采集所有互联网用户访问Internet的流量数据,又不会发生流量数据重复采集情况。为分析路由器端口的网络流量数据,必须将从路由器中送出的Netflow数据收集并存储,以便进一步的处理,所以需要配置Netflow采集存储服务器。具体配置为2.4GHz四核CPU、2G内存,使用Linux系统,并安装CiscoNetflowCollector(NFC)采集软件。
1.2接口程序模块
物联网关键技术及计算机物联网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使物联网技术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物联网技术在各大领域中的应用对大众生活方式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首先对计算机物联网的各项关键技术进行了浅要的分析,探讨了各项关键技术在物联网技术中所处的地位,并结合当下物联网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了其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对促进行业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物联网;关键技术;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计算机物联网技术在各大领域均发挥出了自身独特的技术优势,有效地促进了各行各业高质量发展,引领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同时,计算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潜力巨大,对其进行开发应用的空间依旧很大。为拓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思路,本文浅析了物联网关键技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并分析了物联网技术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各大行业中的应用现状。
一、计算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分析
(一)射频识别通信技术
作为计算机物联网关键技术中最为基础的一项,射频识别通信技术能够实现阅读器与电子标签进行非接触式通信交互。与传统的条码扫描识别技术的工作原理相比,二者都建立在标签识别的技术基础上,而射频识别技术则摒弃了传统条码扫描识别技术依赖光学接触的缺点。射频识别技术的核心部分由天线线圈、阅读器和电子标签组成,基于射频信号这一通信媒介来完成相应的通信传输工作,能够以电子标签对不同物品进行标记管理。同时,射频识别技术具备较高的抗干扰能力,因此其应用场景极为广泛,能有效助推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落地。
物联网数据挖掘研究
摘要:当前信息社会环境下,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其中物联网是全新信息技术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实现智能化的核心技术。物联网中的数据挖掘是物联网技术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价值体现在为物联网应用数据大量增长下提供强力补充。当前基于海量数据的增加,物联网数据挖掘正面临着一定的挑战,而云计算的出现为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该文以云计算、物联网、数据挖掘技术特征与相互联系为基础,分析基于云计算平台的物联网数据挖掘。
关键词:云计算平台;物联网;数据挖掘
物联网是当前智能化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显示,近几年随着科研事业的快速进展下,物联网以及从一个概念存在逐渐融入到现实生活中。物联网的出现实现了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智能化,极大的改变的了生活与工作方式,提升了办事效率。而物联网的实现依靠中的技术的支持,其中数据挖掘技术便是其中一个重要支撑条件,数据挖掘实现了海量信息的获取与挖掘,而这种信息能够支撑物联网在实际操作中的智能化实现。文中在云计算平台的基础上分析物联网数据挖掘的相关研究,其中包括物联网数据挖掘所面临的挑战、在云计算平台中物联网数据挖掘的相关技术以及实际应用。
1云计算与物联网理论基础
1)云计算理论云计算是一种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经由互联网服务为用户提供依据需求而明确服务的计算方式。而云计算命名的由来是由于整个服务资源的选自源互联网内的数据,且互联网多会应用云状图案对资源进行显示,因此被称之为与计算。云计算基于其应用技术的先进性具备了以下几大特征:第一,规模大。云计算中的云所显示的便是差大的规模,当前就谷歌云计算来看已经拥有了100多万台服务器,而其他较大型的搜索引擎也具备了数十万台服务器。第二,虚拟化。云计算能够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或任意终端进行服务器的登录,所有操作在云空间进行运行,由此也便形成了虚拟性特征。第三,可靠性。云计算应用数据多副本绒促以及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确保服务的可靠性。第四,通用性。云计算不会针对特定的应用,在云支持下能够创造出海量的应用。第五,可延伸性。云计算的超大规模能够支持其进行动态的伸缩,由此满足各类应用与用户规模的增长需求[1]。2)物联网理论物联网属于全新信息技术的主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信息化时展的重要阶段。物联网实际上所指的是经由多种技术的应用实现物与物之间的连接,而这种连接形成了一个局域网络,实现远程与集中操控。物联网雏形的出现可追溯到1990年,后期随着各项理论与技术的不断研发下,在近几年已经能够实现在现实生活中,且被广泛的应用。其实际意义在于,经由各项技术将多种物品与互联网进行连接,实现信息交换与通信,由此实现了物品的智能化,用户可经由远程终端进行操控,便捷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提升了各物品应用的安全性。与互联网对比物联网具备了以下几大特征:一方面表现在物联网应用到多种感知技术;第二方面表现在物联网属于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泛在网络;第三方面表现在物联网的核心价值是提供不限定任何场合与时间的应用场景与用户的自由互换[2]。3)物联网的建设物联网在应用过程中需要多个行业的参与,且需要政府方面所提供的支持,物联网具备多种优势,可广泛地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中,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技术建设始终是一大难题。就常规上来讲,物联网的建设需要经由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对需要建设物联网的物体属性进行识别,包括静态与动态的属性,其中静态属性可直接进行存储,而动态属性则需要应用传感器进行探测;第二,对识别完成后的物体属性进行读取,将读取信息转换为网络识别数据;第三,将物体的信息经由网络传输至信息处理中心,由处理中心实现物体与互联网之间的通信[3]。
2数据挖掘技术界定与特征分析
物联网技术分析及推进策略
摘要: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研究发现:广州物联网技术整体水平与深圳、北京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但射频识别领域的二类技术在全球具备较强优势,组网领域的五类技术在全球具备优势,传感器领域的二类技术在全国具备优势,广东工业大学表现突出。本文从全球发明专利视角分析了广州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态势,总结了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促进广州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分析;全球专利;广州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目前,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已将物联网作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物联网的概念最早于1999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是指依托射频识别技术和设备,按约定的通信协议与互联网相结合,使物品信息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实现物品信息互联而形成的网络[1]。物联网主要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及共性支撑层。感知层,即数据采集层,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射频识别、二维码、传感器、组网技术等,是物联网的核心;网络层,即数据传输层;应用层,则对感知层采集并通过网络层传输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作出正确的决策,实现智能化管理;共性支撑层,主要为以上3个层级实现物物互联而服务[2]。
1广州物联网技术发展态势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统计,世界上每年发明创造成果的90%~95%体现在专利技术中,其中约70%最早体现在专利申请中[3]。因此,本文按照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共性支撑层4个层级及其关键技术将物联网进行分解,结合已有文献对物联网专利的检索情况,以关键词和IPC主分类号结合的方式,使用IncoPat数据库检索物联网技术专利,对全球发明专利进行分析,进而探究广州物联网技术发展态势。
1.1广州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但与深圳、北京相比仍有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