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片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3 04:44: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连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连片特困区精准扶贫探究

摘要:文章基于2003-2015年样本数据,结合精准扶贫内涵,构建包括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水平和生态环境水平四个维度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模糊数学评价法,对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及12个县域精准扶贫绩效进行多维评价,并依据隶属度判断级别,为加快该地区脱贫攻坚步伐提供一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精准扶贫绩效整体呈现出波动中逐渐上升趋势;第二,各县域精准扶贫绩效差异较为明显,空间上大体呈现中部较好、边缘一般的分布格局;第三,各维度绩效差异性较大,经济发展、生产生活方面成效较好,而生态环境、社会发展方面成效相对较差。

关键词:大别山连片特困区;精准扶贫绩效;模糊评价

一、引言

精准扶贫是提高扶贫绩效的重要举措,是实现贫困人口持续永久脱贫的重要途径(汪三贵、刘未,2016)[1]。连片特困区集老、少、边、穷等特点,贫困面广、贫困发生率高,成为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主战场(张琦、陈伟伟,2015)[2],由于需求排斥、入门排斥以及规模排斥(邓维杰,2014)[3]等原因,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停留在零散、自发实施层面,还没有走上标准化、规范化道路(张玉强、李祥,2017)[4]。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是大别山贫困核心区,贫困人口覆盖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规模占全省农村贫困人口30%以上,贫困发生率达到30%左右。因此,及时对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绩效进行评价,有利于创新扶贫模式,对推动安徽省以及大别山连片特困区脱贫攻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扶贫在宏观方向上表现为经济增长促进扶贫(Barro,2000)[5],微观方向上表现为绩效评估和最优扶贫政策选择(Besley,1990)[6]。关于扶贫绩效评价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些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关于扶贫绩效评价的研究方向趋于多元化,包括扶贫瞄准绩效评价(叶初升、邹欣,2012)[7]、扶贫资金使用效果评价(蔡昉等,2001)[8]、扶贫项目实施效果评价(李佳路,2010)[9]以及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扶贫绩效进行综合评估(魏后凯,2009)[10]等;②扶贫绩效的评价方法逐渐多样化,主要有主成分分析法(焦克源、徐彦平,2015)[11]、因子分析法(黄梅芳、于春玉,2014)[12]、层次分析法(陈小丽,2015)[13]以及静态DEA数据包络(Havibov,2010)[14]和模糊综合评价(庄天慧等,2012)[15]等;③扶贫绩效评估模型来源于政策绩效评估模型,由最早的政策绩效评估战略模型(Jackson,1993)发展至后来的绩效评估通用模型(Ghobadian&Ashworth,1994)[16]、全面绩效评估模型(Santa&Clam,1998)等。关于连片特困区扶贫绩效评价的文献较少,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对连片特困区多维贫困测度上,如陈琦(2012)运用AF多维贫困测量方法对武陵山片区贫困进行了测量,认为武陵山片区存在多维贫困,其中住房、收入、教育等对贫困指数影响较大[17];郑长德、单德朋(2016)基于县域数据对连片特困区贫困进行测度,认为经济机会差异和风险冲击下的行为差异是贫困形成主要原因,由于贫困维度不同,扶贫政策应该因地实施[18]。还有一些文献对扶贫模式创新进行了研究,如旅游扶贫模式(黄国庆,2013)、科技扶贫模式(肖海金,2016)以及教育扶贫模式(张翔,2016)等。仅有的关于连片特困区扶贫绩效评价的文献也主要集中在对资金扶贫绩效(郑瑞强,2016)以及旅游扶贫绩效(何红,2014;李佳,2016)等测度。综上所述,虽然国内外一些学者将政策绩效模型和评估方法尝试性地引入扶贫绩效评估,也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模型构建和指标选取还有待改进,对于连片特困区扶贫绩效评估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对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扶贫问题研究以及扶贫绩效评估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文章基于多维贫困内涵,构建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模糊评价法,对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精准扶贫绩效进行了多维评估,以拓展扶贫研究视角、丰富扶贫绩效评估方法,为相关扶贫决策提供一定借鉴。

二、模型构建

(一)计量模型建立。模糊数学评判法是一种运用模糊数学原理分析和评价具有“模糊性”的事物的系统分析方法,它是一种以模糊推理为主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精确与非精确相统一的分析评判方法。选用模糊数学评判法对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的精准扶贫绩效进行评判,评判模型如下:B=WR=w1,w2(,…,w)nr11r21…rn1r12r22…rn2r1mr2m…rnm=b1,b2(,…,b)n其中,为模糊算子,选用加权平均型M(•,)算子进行计算,以便兼顾更多的影响因素;W为指标权重向量,R为评价特征矩阵;bj是由W与R的第j列运算得到,它表示被评价指标对评语集的隶属度,根据计算结果bj的值来分析判断扶贫绩效,bj值越大则单因素对评语集的隶属度越高,即对扶贫绩效的影响越大,反之则越小。确定权重是综合评价的核心步骤,常用的赋权法有Delphi专家打分法或者层次分析法等,这类方法主观性较强。采用客观赋值方法赋权重不仅能克服这些缺点,而且具有更强的可行度、移植性和再现性。在确定指标权重时,为了使指标权重的确定更加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采用客观赋值法中的熵值法来确定指标权重。结合前面的标准化特征矩阵,第j个指标的熵为Hj=-kmi=1fijlnfij(j=1,2,…,n),其中,fij=rijmi=1rij;第j个指标的熵权为wj=1-Hjnj=1(1-Hj)(j=1,2,…,n)。这样就得到评价指标的权向量W=(w1,w2,…,wn)。模糊统计法是确定隶属函数的主要方法之一,步骤为先划分指标值在不同等级的变化区间,然后通过计算指标值的历史数据在各等级变化区间出现的频率,以此作为对各等级模糊子集的隶属度。为了使计算结果便于区分、量化和比较,结合实际情况,对每一个指标设定五个级别评语,即“很差”、“较差”、“中等”、“较好”、“很好”,通过专家打分法对其赋值,分别为(0,0.19)、[0.20,0.44)、[0.45,0.69)、[0.70,0.84)、[0.85,1.00)。(二)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说明。1.指标体系构建随着贫困内涵的延伸和贫困理论的发展,单一从物质收入角度来衡量贫困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多维度贫困内涵的要求。基于理论研究,结合实地调研,依据代表性、科学性、区域性及系统性等指标选取原则,经过筛选细分,最终从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水平及生态环境水平四个维度选取了15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安徽省大别山连片特困区精准扶贫多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见表1所列。2.数据来源与处理结合研究目的和数据可得性,将研究样本时间定为2003-2015年,数据主要来源于《安徽统计年鉴》和《中国县域统计年鉴》以及《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同时也参阅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等资料数据,一部分数据来源于实地走访调研。由于各评价指标具有不同的内涵和性质,相互之间可比性较差,波动和噪声较大,因此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其转化为无量纲的数值。同时,所涉及的指标类型有负向指标和正向指标两种,利用极差变换公式,

查看全文

副市长在连片扶贫推介讲话

同志们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做好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加快老区脱贫致富的迫切需要。市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一做好片区连片扶贫开发。省政府批准认定的革命老区县。由于多方面原因,市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普遍严重滞后,农村行路、饮水、上学、就医、住房、增收等“六难”问题十分突出。片区连片扶贫项目区域覆盖4个乡镇15个村,都是非常典型的集中贫困区域,有贫困户1404户5615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9.5%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960元,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382元、2088元、2180元,发展差距较大。同时,规划区为大山区、深山区、高寒边远山区,十年九灾、一年多灾”基础设施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户居住环境较差,贫困群众盼望脱贫的愿望极为迫切。实施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必将切实有效改善该区域的基础设施条件,必将切实有效壮大助农增收产业,必将切实有效提高该区域的公共服务水平。

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老区特殊关怀的迫切需要。去年以来,二做好片区连片扶贫开发。省委书记,省政府省长以及崇禧副书记、副省长等领导多次亲临老区视察调研,对加快革命老区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和重要指示,并在项目资金上给予了直接照顾支持,项目总投入达2.56亿元,其中省级相关部门整合投入1.2亿元,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和特殊关怀。实施片区连片扶贫开发,省实施升钟库区、广安水淹区、二滩库区和巴中革命老区连片扶贫开发之后,对特殊困难地区实施的又一项连片扶贫开发,旨在整合资源、集中力量。省委、省政府的特殊关爱,既是动力,更是压力。只有实施好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工作,才能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对我殷切厚望;只有扎实推动贫困地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才能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对我深切厚爱。

建设秦巴地区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的迫切需要。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举措,三做好片区连片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的深化和升华。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要突出抓好农民新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五大建设”注重结合连片扶贫开发、集中拆迁安置、乡村旅游发展、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灾后恢复重建等项目,加快建设秦巴地区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市革命老区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和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有机结合,对加快建设秦巴地区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必将起到积极而重要的推动作用。市及相关部门要主动争取并认真实施好片区扶贫连片开发,做好农村生产能力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产业化经营项目以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项目,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展现特点,真正使片区连片扶贫开发成为农村改革发展先行先试的试验场所,成为秦巴山区特殊困难地区脱贫致富的典型案例,成为秦巴山区新农村综合体试验区建设的精品工程。

二、锁定目标。明确片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查看全文

连片贫困区整体脱贫实践研究

消除贫困和饥饿是全世界的首要共同目标,也是我国党和政府一直以来关注的焦点。党的“”报告明确提出:要“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说明中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更大决心、更精准思路、更有力措施,采取超常举措,实施脱贫攻坚工程,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①集中连片的区域性贫困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深层次性,一直是影响地区发展的突出难题。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不断发展,区域瞄准始终是反贫困中的重要策略,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成为精准扶贫的重点和难点。③集中连片贫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落后的发展基础,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贫困程度相对其他地区更为突出,是各地脱贫攻坚的主战场。④当前,脱贫攻坚的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大,解决集中连片贫困区整体脱贫成了“坚中之坚”“难中之难”“困中之困”。集中连片贫困区往往兼具老区、边境和少数民族地区特征,需要选择适合片区自身经济、文化、民族、自然禀赋等条件的扶贫和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多元发展。⑤多年来我国农村贫困治理的演进路径主要是以经济带动为主、促进贫困人口及贫困地区的发展和开发为辅的路线。⑥由于受地理环境、社会文化、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等因素影响,各地在解决集中连片贫困区整体贫困问题时,探索了不同的实践方式。云贵高原边缘地带的武陵集中连片山区从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入手,提高集中连片贫困的治理效果。①贵州省的黔南州、黔东南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河池市、百色市“四地”金融扶贫连片试验区探索集中连片贫困区合作扶贫工作的新模式。②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地区,是集边疆、山区、民族、贫困、革命老区为一体的省份,全省129个县(市)区中连片特困区县和重点扶贫县共88个,数量居全国第一位。昆明作为云南省会城市,仍有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川区三个国家重点扶贫县区。三县交界集中连片处于昆明最重度贫困区,由于三县行政区划分割,行政边界犹如一堵“看不见的墙”阻碍了跨行政区域的物质和能量传递,③区域发展滞后、扶贫效果不明显。行政区划边界不同程度上影响资本、信息、技术、人才、管理等跨行政区域自由流动,④并形成长期的区域管理界限,容易产生行政边界效应。⑤此外,行政边界阻碍经济主体的空间相互作用和跨界交往,对区域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形成行政边界的屏蔽效应;⑥加之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意识,这种屏蔽效应在有的地方还会放大。⑦集中连片贫困区需要加强地区内部的区域协调,加快贫困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实现精准扶贫从个体脱贫到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双赢目标。⑧⑨跨行政边界的集中连片区域发展,尤其是集中连片贫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急需探索实施协同发展的有效路径。2009年,云南省昆明市经云南省委同意开始在“倘甸片区”(指昆明市管辖的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川区相交处的集中连片贫困区域,该区域也属于国家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的乌蒙片区)进行“行政管理托管”的实践,积极探索解决跨行政区域集中连片贫困区整体脱贫的现实困境。在同一个时期托管的云南省昆明市与玉溪市“两市三县(区)”阳宗海风景名胜区,为探索和总结跨行政区域托管的结构模式和发展规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瑏瑠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云南“倘甸片区”2019年4月实现了整体脱贫验收。从理论层面对这一实践探索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政策和实践意义。

一、制度创新与发展贫困:云南“倘甸片区”探索

“行政管理托管”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背景云南省昆明市管辖的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川区,共占昆明市国土面积的57.38%、人口的28%、贫困人口的85%。三县区交界处共有9个乡镇(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管辖的雪山、转龙、乌蒙,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管辖的倘甸、凤合、金源、联合,东川区管辖的红土地、舍块),统一简称“倘甸片区”。该片区东接东川,西倚禄劝,南联寻甸,北隔金沙江与四川会东县相望,国土面积1837.54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99%,坝区面积仅占1%。总人口共22.03万,其中农业人口21.26万,非农人口0.77万。辖区内居住着彝、回、苗、壮、白等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7%。2009年,昆明开始在“倘甸片区”探索“行政管理托管”实践,主要基于以下理论依据和现实背景。(一)理论依据。制度也是一种生产力,不同制度安排下的社会经济效益是不一样的。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斯认为,有效率的组织需要在制度上做出安排,就可以起到激励人行为。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作为非物质和非技术要素,是经济绩效的决定因素,它可以约束和激励经济主体行为,进而规范经济运行秩序,激发经济行为有效生成。地区之间之发展差距,就在于制度差异。通过制度创新改变陈旧制度因子所造成的影响,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激活潜在市场,获得当前社会潜在效益,让社会焕发新的生机。可以说,制度经济学这些学说为昆明“倘甸片区”实行的“管理托管”提供了理论依据。(二)现实背景。“倘甸片区”的显著特征是地位边缘和发展贫困。“地位边缘”是指该片区离云南昆明市主城区和三个县区的县区主城区地理距离远,常常处于“都不管”或“管不到”的“真空地带”或“边缘地带”,远离“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的辐射带动。“发展贫困”主要是指“倘甸片区”一直是云南昆明市的脱贫攻坚的“坚中之坚”“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总体贫困状况呈现出:致贫因素复杂、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等特点,其贫困发生率在20%左右。2009年“倘甸片区”9个乡镇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昆明全市的10.4%和33.8%,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昆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从经济发展来看,它处于山谷之间,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很少,产业结构也较单一,生产效率低下,生产要素缺乏,居民的基本生活主要依靠家庭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从公共产品供给来看,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交通、供电、供水、邮电、通讯、学校、医院等严重滞后。上学难、看病难、生活难的问题依然严重。交通滞后导致劳动力外出和物资进入极为不便。从人力资本来看,由于教育水平低,人力资本极度匮乏,人员综合素质偏低,只能从事低水平的体力劳动和低技术的农业生产劳动,收入基本上只能靠天收,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即使外出打工,也只能从事简单的工资较低、工作环境较差、收入不高的体力劳动。从反贫和发展机制来看,在反贫资金的筹措和使用等政策措施不健全,扶贫措施缺乏多元机制,发展缺乏统筹兼顾,扶贫长效机制没有形成。特别是,该片区9个乡镇,分属禄劝、寻甸、东川管辖,受“谁属地谁管理”思维影响,片区发展资源难以整合共享,整体脱贫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导致该片区成为昆明建成小康社会的最重要“短板”。

二、“区划分割”与“各自为政”:“倘甸片区”整体脱贫的制度障碍和现实困境

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呈现块状格局,形成了明显的行政管理边界,通常经济发展边界与行政管辖边界高度稳合,区域行政中心和经济发展中心高度稳合,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些地方保护主义与本位主义会阻碍相邻行政区划间的经济要素的自由流通,造成区域整体社会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影响整个区域整体经济社会发展。那些处于经济政治中心较远的边缘地区,由于受“中心”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弱小,发展常常受到制约。特别是不同行政管辖区域的交界地带,通常是远离经济政治中心的“边缘地带”,也经常是行政管理的“真空地带”。现实管理中,各行政区划内的行政管理主体主要负责本行政辖区的经济社会等事务管理。每当出现跨行政管辖区域管理范围之外的公共问题时,往往借助上级行政管理部门的力量来统筹协调。在面对集中连片整体脱贫问题时,“各自为政”的行政管理方式,难以实现区域整体资源的综合利用,难以形成集体公关的整体合力,也难以达到整体脱贫的行动效果。单个行政管辖的贫困区要在周边都是“贫困共生”集中连片区域,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脱贫攻坚“突围”,力量之弱,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只有依靠上级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统筹协调形成向下“压力”,多方借助“外力”,协同一致形成合力,加强合作,整合资源,共同开发,“捆绑”发展,才能走出集中连片贫困的集体困境。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东川区交界的“倘甸片区”,虽山水相连,但缺乏基础设施联通;虽各具发展特色,但缺乏统筹规划;虽各具资源优势,但缺乏整合发展;虽可以连片整体开发,但缺乏形成合力发展的机制。所以,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状态,集中连片的整体脱贫问题也一度处于“没人管理”和“无力管理”的状态,成为昆明北部片区最边远最贫困的地区,严重制约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

三、“行政管理托管”:解决“倘甸片区”整体脱贫的实践探索

查看全文

连片扶贫开发工作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点面结合创新推进1+6连片扶贫开发”的要求和县委创建“全国连片扶贫开发示范区”部署要求,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六大扶贫工程”,围绕建设新居改善居住条件,强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保护改善发展环境,提升劳动技能、科技含量促进创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促进增收致富,突出精准扶贫促进贫困对象脱贫解困,着力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强力推进连片扶贫开发,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二、目标任务

2015年,县委、县政府全面启动连片扶贫开发,我乡7个村:。通过强化村级组织建设,强力推进片区“六大扶贫工程”,使片区人口聚居度达40%以上;通村公路硬化率达100%;自来水入户率达90%以上;每户有1-2人成为产业工人;适龄儿童入学率、新农保参保率、新农合参合率、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均达100%,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800元以上;通过精准扶贫减少连片区域项目村贫困对象人以上。促进片区内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

1.新居工程。建设聚居点2个,建新居265户(其中新建90户),配套完善村级阵地、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设施建设,群众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2.乡村道路建设工程。新建整治村组道路19.5公里、硬化13.5公里,切实解决群众行路难问题。

查看全文

连片特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论文

一、可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精髓

马克思关于发展的自在和自为形式,虽然存在差别,但有内在的统一性,体现为人在实践活动中能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如果“使自在和自为互相分离、使实体和主体互相分离,这是抽象的神秘主义。”自为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形式,这是马克思研究发展形式的主要目的,自在和自为这两种发展形式的和谐共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从上可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内含可持续发展这一精髓。主要体现在:其一,从发展的动力看,历史和现实的人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发展如果没有规律性,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的人,如果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其结果只能是一种盲目、短暂甚至是错乱的发展,谈不上可持续,人类也不能满足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尊重发展的唯一性,即生产方式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其二,从发展的结构看,发展不仅具有整体性,而且还考虑各部分的影响,做到整体与局部的科学结合。这里的整体,既是对周围事物发生作用的整体,又是对内高于各个部分从属于自身的整体。在发展中处理好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等级系统的发展原则,探讨发展的模式,为人类实现发展提供各种优化方案和路径,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其三,从发展的过程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强调人、自然、社会的协调;主张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协调;同样也是唯一性与多样性、整体与局部性、自在和自为性的协调,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体现。其四,从发展的结果看,作为处理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一种发展范式,发展的目标是不断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需求,实现人、自然与社会和谐,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指向。因此,可持续发展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发展的整个过程,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的精髓。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回答了连片特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发展虽具有唯一性、整体性和自为性,但也有多样性、局部性和自在性的特点与结果。发展的结果如是各得其所,这种多样和局部性的存在就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发展失衡而导致局部贫困,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现实难题。贫困问题的产生,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方式和地域的不同紧密关联,还受地域、人力、自然资源等因素影响,但总体来说是生产方式的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的。在我国连片特困地区,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当然,要实现这一目标,人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分阶段地有序推进。在此过程中,社会发展首先要实现人类财富的增长,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不平衡中产生的贫困问题。而连片特困地区当前最大的现实是贫困,最大的任务是解决贫困问题。如何解决这里的不平衡和贫困?找准连片特困地区贫困之症结才是关键。我们认为,连片特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在于没有处理好唯一与多样、整体与局部、自在与自为的统一关系,究其原因是连片特困地区没有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导致了贫困。一方面,由于技术、人力、地域环境等因素影响,连片特困地区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低下,内生式发展源动力不足,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效应。“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另一方面,虽然连片特困地区也具有某些独特的地域优势,但长期以来,从整体视角统筹设计并探索一条独特而又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存在缺失。连片特困地区优劣势区分不明确,优势资源长期忽略,内生潜力未能挖掘,或者遭到破坏性开发,没有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基本原则,致使连片特困地区特色可持续优势产业无法形成,产业结构长期固化在收益低下的农业层面,造成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方式自在成分较多,自为而无能为力的现象比较普遍。因此,连片特困地区在坚持唯一性和自为性的基础上,还应以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升为根本出发点,发展社会生产力,形成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一条可持续的精准扶贫开发之路。以此为根本,实现连片特困地区局部均衡发展,进而实现整体性飞跃,最终解决贫困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回答了连片特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

发展有一定模式,这并不是将发展机械化和简单化,而是规定了实现好发展的最一般模式。如前所述,发展体现在唯一与多样、整体与局部、自在和自为的统一关系上。其中,唯一是前提基础,多样性是唯一中展现出的多样性,而唯一性与多样性也体现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社会发展从整体上来说是遵循唯一性的发展规律,而各个局部就是多样性的具体体现。当然,不管是唯一与多样、整体与局部,都内含了自在和自为的基本方式。在连片特困地区的发展中,就同一区域而言,发展以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为中心,基于内部的资源、制度和技术为要素,重点实现自为式的发展。就不同区域而言,由于发展的历史进程、人力、自然资源等方面的不同,社会发展还具有内源性和外生性的特点。外生性体现在,一区域的发展还要受到区域之外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东方社会的发展是整体的世界发展的一部分,其现代化的进程具有外生性。”内源性体现在一区域的发展必须以自身的优势为主,摆脱对外界的各种依附,实现自力更生和内生型发展。因此,发展的模式,作为一种生产实践活动,存在内生型和外生型这两种最一般的模式,其中内生型发展带有根本性,外生型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二者关系辨证统一。这是马克思关于发展模式的基本形态,也构成了连片特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

查看全文

农村环境连片治理实施办法

为切实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发挥中央、省、市专项资金的最大效应,力争使我区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建设名列全省前茅,争创全国先进,为市先导区“两型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农村环境“以奖促治”、“以奖代补”政策,按照区委“建新城、冠三、创示范”要求,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资金、整村推进、连片整治,解决我区重点流域和区域最为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通过连片整治示范,在农村环保体制建设、政策机制创新、农村环保实用技术推广等方面形成典型示范经验,实现我区农村环境显著改善。

二、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通过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工程建设,用1年左右时间建设示范区2镇15村(社区)农村环境基础设施、镇环境监督与管理机构,完善农村环境监督与管理制度和机制,有效解决示范区2镇15村(社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禽畜粪便等污染环境问题,使示范区2镇15村(社区)农村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稳步推进我区城乡环境一体化。

(二)具体指标。根据《省财政厅省环保厅关于申报我省2012年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区的通知》(财建[2012]26号)等有关指标要求,从连片整治、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等五个方面确定示范区2镇15村(社区)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指标体系,作为综合整治成效评估指标,详见表一。

查看全文

地区连片扶贫经验交流

建区设市后,经由历届市委、市当局和全市人民持之以恒的起劲,贫穷掉队相貌获得很大改动。但根底单薄、贫穷掉队、开展缺乏仍是的根本市情,贫穷问题仍是老区最大的民生难题。为推进跨更加展,与全省同步完成具体小康,2009年9月,省委、省当局出台《关于加速革命老区开展的定见》,决议用三年左右工夫,在我市通江县和巴州区施行连片扶贫开拓试点,项目掩盖通江县沙溪—瓦室、巴州区上八庙—青木两个片区10个乡(镇)、45个村、313个社、15939户农户6.2万人,总投资4.89亿元。

一、初步成效

自试点任务启动施行以来,我们依照“改善民生、统筹规划、聚合伙金、整合项目、立异机制、注重效益”的总体思绪,充沛发扬群众主体效果,凸起重点,梯次推进,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竭尽全力推进各项任务。截止当前,已累计完成投资3.68亿元,占规划投资的75%。

根底设备分明改善。整治村路途32.5公里,硬化村路途146.4公里;新建社路途42公里,整治社路途57.5公里。打机压井725口,新建集中供水滴64处,铺设供水管道76公里,新修蓄水池115口,新建堵水坝3座,新建、整治山坪塘8口,整治水库3座,新修浇灌渠39.1公里。整顿地盘8000亩。农网革新悉数完成。乡村“四难”问题获得初步处理。

财产培养初具规划。新建生果栽种基地6080亩、蔬菜栽种基地9210亩、中药材栽种基地1760亩、茶园15000亩。新培养生态猪规范化养殖小区17个、豢养规划为1000头以上的优质肉牛养殖小区2个,开展土鸡50万只。

社会事业长足开展。改建村小校舍1715平方米,置办教育设备1100套;置办医疗设备23套,培训医务人员14人。新、改建村务运动室1230平方米,新建敬老院1个。培训乡村劳动力2440人(次),对14000余人次进行了适用技能培训。

查看全文

连片扶贫开发会议纪要

2014年8月11日上午,由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长同志在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副局长办公室主持召开了知乡连片扶贫开发道路项目实施程序的会议,与会后经过热烈讨论、研究,会议最后议定以下事项:

一、实施项目程序要求

首先,召集村民召开村民大会,就确定村民自做项目进行表决,同意的在表决记录上签字并盖指姆印,如占不同意的比例占大多数村民就不能自己实施项目,如比例小,就写明不同意的理由,并签字盖指姆印。

其次,村民要在项目实施前选出项目监督组、物资采购组。物资采购组主要是采购水泥、砂石、碎石等,采购的材料要逐一进行登记。项目监督组要对该项目采购的物资、质量都进行全程监督、确保项目质量。采购组和监督组都要在采购的物资清单上签字。

项目实施中要把村民投工投劳的天数进行登记。项目实施完成后,乡政府和村委会进行初验,在初验中认为质量有问题的就进行整改,整合合格后就发函请财政、扶贫等相关部门验收,验收合格后才能做报账的资料。

二、施工队实施项目要求

查看全文

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集中资金、整合资源、连片整治,解决我镇重点区域最为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通过连片整治示范,在农村环保体制机制建设、政策机制创新、农村环保实用技术推广等方面形成典型示范经验,着力改变农村地区的脏、乱、差现象,切实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促进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二、工作意义及目标

(一)工作意义

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一是有利于健全体制机制、加大投入、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投身农村环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倡导文明生产生活方式,促进文明乡风的形成,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二是有利于避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先污染后治理、先建设后规划的现象,促进环境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环保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逐步做到基础设施衔接配套、公共服务同等享受、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三是有利于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权益,促进农民安居乐业,维护农村和谐稳定。

(二)工作目标

查看全文

环保局连片整顿总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开展观为指点,以报酬本、注重民生,把乡村情况综合整治作为改善乡村人居情况、进步农人生涯质量和安康程度、保证农产物质量平安、建立国度粮食出产中心区、推进社会主义新乡村建立的严重行动。统策划划、突出重点,整合伙源、协调联动,集中连片、分步施行,出力改动乡村情况的脏、乱、差景象,实在处理风险群众身体安康、影响乡村可继续开展的突出情况问题。经过“抓点、带线、促面”不时深化乡村情况综合整治,完成乡村经济社会开展与乡村情况维护良性互动,促进乡村走上出产开展、生涯敷裕、生态优越的开展路途。

二、任务目的

依照国度、省乡村情况连片综合整治任务的有关要求,针对我市乡村突出的情况问题,确定乡村情况连片整治任务重点;经过乡村情况连片综合整治,使整治局限内乡村饮用水水源地获得有用维护,乡村生涯污水、渣滓、畜禽养殖污染获得有用管理,面源污染获得分明缓解,村容村貌面目一新,人居情况具体改善。详细目标为:

(一)自来水普及率≥90%,村民饮用水卫生及格率100%。

(二)乡村生涯污水处置率≥80%(污水集中处置形式),乡村生涯污水处置率≥60%(污水涣散处置形式)。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