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3 01:39: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联合国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伊战后联合国何去何从
伊拉克战争改变着世界,也造成了一些悬而未决的世界性问题。联合国的未来走向就是其中一个具有重大现实和战略意义的问题。
伊战爆发前,英国首相布莱尔就曾指出,伊拉克危机将会决定新一代国际政治的模式、联合国的发展方式以及美国与联合国的关系。事实也的确如此。
伊拉克危机和战争对联合国的作用、权威、地位的挑战和冲击都是空前的,也是相当残酷的。这背后深埋着世界各种力量的国际秩序观、国际安全观的较量,也缠绕着单极与多极的斗争。
牺牲在美国霸权阴影下
伊拉克战争毕竟是局部战争,没有改变国际格局的总体框架,但却使单极倾向占了上风,使美国的国际秩序观、国际安全观占了上风,而联合国也不幸地成为美国霸权阴影下的牺牲品。
联合国的权威受到前所未有的蔑视,美国最终抛开了它,独自发动了战争。联合国的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个全世界最具有广泛代表意义的国际组织,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因为各种讨价还价而让人大跌眼镜。
联合国日的由来历
“联合国”一词最早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发明的。1942年1月1日,美、苏、中、英等二十六个国家为了建成统一战线,共同打败法西斯强盗,聚会华盛顿,签署发表了一个共同宣言。根据当时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提议,称其为《联合国家宣言》,亦可译为《联合国宣言》(UnitcdNationsDeclaration)。到了1944年8月,英、美、苏三国代表在华盛顿的敦巴顿橡树则举行会议,讨论起草关于建文战后国际组织的具体方案。在谈到个国际组织的名称时,三国都同意沿用1942年“共同宣言”所用过的”联合国”一词,把未来的国际组织命名为“联合因”。这个提议最后获得了旧金山制宪会议批准。
1945年二战结束后,中国、法国、苏联、英国、美国五国以及大多数签署国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并规定联合国这一国际性组织于1945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从此,10月24日就成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徽章图案的由来
1945年4月25日至9月26日,在美国的旧金山,各国代表讨论并制定了联合国宪章。10月24日起宪章开始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友好关系,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联合国徽章的设计就考虑到这个宗旨,其图案是用两根橄榄枝衬托着整个地球,意味着争取世界和平。用橄榄枝代表和平,来源于一个古老的神话故事。
联合国改革分析论文
联合国会员国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发展是40年代后半期至50年代中期。这是亚洲崛起的时期。从1946年至1950年,就有阿富汗和印度尼西亚等7个挣脱殖民统治获得民族独立的亚洲国家加入了联合国。1955年12月8日,联合国大会又打破多年因东西方冷战而导致的“接纳会员国僵局”,一次接纳了16个新会员国。(注:参见梁西:《国际组织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4-65页。)这标志着联合国会员国迅速增加的开端。60年代是非洲大陆觉醒的年代。1960年,随着法兰西殖民帝国的瓦解,17个新独立国家都加入了联合国。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从此,亚洲国家、中小国家在联合国的地位日益显得突出。原来,亚洲的创始会员国只有9个,而现在的会员国则已增加到40多个,是原来的5倍。非洲在联合国创建时只有4个会员国,而现在已达51个,是联合国全部会员国总数的近1/3。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联合国会员国又有一次大规模的增加。随着原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的解体,这一地区的国家总数已从原来的10个增加到现在的29个。1991年第41届联合国大会,于9月17日一次接纳了7个新会员国:朝鲜南北两方、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立陶宛、拉托维亚、爱沙尼亚;其后,又于1992年3月2日接纳了8个新会员国:圣马立诺、摩尔多瓦、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亚美尼亚、塔吉克、土库曼、阿塞拜疆。1993年先后接纳了斯洛伐克共和国、捷克共和国、摩纳哥、厄立特立亚和安多拉;1994年12月15日接纳了贝劳(Palau);(注:SeetheUnitedNationsDepartmentofPublicInformation,TheUnitedNationsat50,p.77.)1999年12月接纳汤加。至此,联合国已有会员国188个。其中纳入会员国137个,是创始会员国的2.6倍还多。
就力量对比关系而言,联合国成立的头20年,基本上是在美国的操纵和控制下动作的。美国在一年一度的联合国大会上以及各委员会的表决中可以稳操胜券。但在安理会中,苏联的否决权则成为美国操纵安理会的最大障碍。美国为了绕过这一障碍,采取一些策略,将一些涉及国际和平与安全、原本由安理会讨论的问题,直接交联合国大会讨论。如早在1947年第二届联大时,美国就操纵大会成立了一个由全体会员国组成的“临时委员会”,即所谓“小型联大”,规定它可以在例行年会之间举行会议讨论包括国际和平与安全在内的各项问题。而频频召开的大会却基本上根据美国意志行事,以致当时的联合国被称为西方国家的“表决机器”(votingmachine)。(注:参见袁士槟:“世界格局转换与美国对联合国的政策”,载陈鲁直、李铁城主编:《联合国与世界秩序》,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69-71页。)
联合国从6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1960年的第十五届联大会议上,43个亚洲国家倡议并起草了《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要求“迅速和无条件地结束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及其一切表现”。这一提案以89票赞成,零票反对和9票弃权通过。至1965年,联合国会员国已达118个,其中第三世界国家已有将近90个。一大批过去被人瞧不起的中小国家现在终于在联合国内团结起来,向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发起了挑战,改变了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的局面。
期间,由广大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非洲统一组织、阿拉伯联盟、东南亚联盟等,在联合国内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它们经常采取联合行动,提出各种重要议案,深刻地影响着联合国的发展方向。冷战结束后,一大批新的东欧国家加入联合国。联合国内部进一步从两极对抗走向缓和,国际关系中的协商对话逐渐代替传统的冷战思维。与此同时,尽管超级大国在联合国中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已很难随心所欲地操纵或控制它了。
(二)联合国组织机构的发展
秘书长联合国日致辞
今天,值此欢庆60周年之际,我们必须看到,今天的同当初创建之时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必须体现这一新的时代,应对这个时代的种种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我们都知道,上数以亿计的人无依无助,遭受着饥饿、疾病和环境退化的折磨,尽管不乏拯救他们的能力。
上个月,领导人在纽约聚集一堂,共商应付这些挑战的共同对策。
无论是富国还是穷国的领导人,都作出了具体的政策承诺,倘若这些政策得到充分落实,可在今后十年中将饥饿和贫穷减少百分之五十。
他们决定设立新的机构来促进人权,以及为饱受战乱的国家建立持久和平。
他们许诺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并在必要时采取集体行动,保护人民免遭种族灭绝及其他滔天罪行之害。
联合国的发展与改革研讨论文
联合国会员国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发展是40年代后半期至50年代中期。这是亚洲崛起的时期。从1946年至1950年,就有阿富汗和印度尼西亚等7个挣脱殖民统治获得民族独立的亚洲国家加入了联合国。1955年12月8日,联合国大会又打破多年因东西方冷战而导致的“接纳会员国僵局”,一次接纳了16个新会员国。(注:参见梁西:《国际组织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4-65页。)这标志着联合国会员国迅速增加的开端。60年代是非洲大陆觉醒的年代。1960年,随着法兰西殖民帝国的瓦解,17个新独立国家都加入了联合国。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从此,亚洲国家、中小国家在联合国的地位日益显得突出。原来,亚洲的创始会员国只有9个,而现在的会员国则已增加到40多个,是原来的5倍。非洲在联合国创建时只有4个会员国,而现在已达51个,是联合国全部会员国总数的近1/3。
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联合国会员国又有一次大规模的增加。随着原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的解体,这一地区的国家总数已从原来的10个增加到现在的29个。1991年第41届联合国大会,于9月17日一次接纳了7个新会员国:朝鲜南北两方、马绍尔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立陶宛、拉托维亚、爱沙尼亚;其后,又于1992年3月2日接纳了8个新会员国:圣马立诺、摩尔多瓦、哈萨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亚美尼亚、塔吉克、土库曼、阿塞拜疆。1993年先后接纳了斯洛伐克共和国、捷克共和国、摩纳哥、厄立特立亚和安多拉;1994年12月15日接纳了贝劳(Palau);(注:SeetheUnitedNationsDepartmentofPublicInformation,TheUnitedNationsat50,p.77.)1999年12月接纳汤加。至此,联合国已有会员国188个。其中纳入会员国137个,是创始会员国的2.6倍还多。
就力量对比关系而言,联合国成立的头20年,基本上是在美国的操纵和控制下动作的。美国在一年一度的联合国大会上以及各委员会的表决中可以稳操胜券。但在安理会中,苏联的否决权则成为美国操纵安理会的最大障碍。美国为了绕过这一障碍,采取一些策略,将一些涉及国际和平与安全、原本由安理会讨论的问题,直接交联合国大会讨论。如早在1947年第二届联大时,美国就操纵大会成立了一个由全体会员国组成的“临时委员会”,即所谓“小型联大”,规定它可以在例行年会之间举行会议讨论包括国际和平与安全在内的各项问题。而频频召开的大会却基本上根据美国意志行事,以致当时的联合国被称为西方国家的“表决机器”(votingmachine)。(注:参见袁士槟:“世界格局转换与美国对联合国的政策”,载陈鲁直、李铁城主编:《联合国与世界秩序》,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69-71页。)
联合国从60年代中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在1960年的第十五届联大会议上,43个亚洲国家倡议并起草了《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的宣言》,要求“迅速和无条件地结束各种形式的殖民主义及其一切表现”。这一提案以89票赞成,零票反对和9票弃权通过。至1965年,联合国会员国已达118个,其中第三世界国家已有将近90个。一大批过去被人瞧不起的中小国家现在终于在联合国内团结起来,向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发起了挑战,改变了超级大国控制联合国的局面。
期间,由广大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非洲统一组织、阿拉伯联盟、东南亚联盟等,在联合国内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它们经常采取联合行动,提出各种重要议案,深刻地影响着联合国的发展方向。冷战结束后,一大批新的东欧国家加入联合国。联合国内部进一步从两极对抗走向缓和,国际关系中的协商对话逐渐代替传统的冷战思维。与此同时,尽管超级大国在联合国中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已很难随心所欲地操纵或控制它了。
(二)联合国组织机构的发展
推动联合国改革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
每一次国际危机总伴随着联合国的危机
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已经进入最后阶段。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也从战场转移到战场之外。对于那些在战前就存在着争论的国家,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分歧的消弭,而是新背景下的新分歧的展开,在新的争论中,核心是伊拉克战后的主导权:究竟是美英主导呢还是联合国主导?而这个问题说到底,是联合国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对这个问题,看法上的差异是很大的。4月11日,《华尔街日报》发表措词强硬、尖锐的社论,驳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只有联合国对战后伊拉克重建的认可才有合法性的说法。社论说,联合国没有资格同美国争夺合法性。社论历数联合国的失误和荒谬,指出联合国在历史上的两次辉煌都是美国努力的结果。文章发表的同时,法德俄三国首脑正在俄罗斯彼得堡会晤,首脑们认为应当让联合国在伊拉克重建问题上发挥中心作用。会晤之前,曾传出联合国秘书长也将与会的消息,但是,安南并未成行。显然,安南谨慎地同主张联合国应当成为重建中心的的法德俄三国保持了距离。
在联合国作用的持久争论中,总是传出着联合国应当改革的呼声。实际上,联合国应当改革的观点自冷战结束以来,一直都是舆论界的热门话题。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的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编的《国际社会科学》组织了一组纪念文章,在编者撰写的社论中写道:“1995年将会表明:掌握着问题答案的世界上各个主权国家是否有充分的决心来再一次明确界定联合国及其各个专门机构的任务,进行必要的改革,从组织和预算方面赋予联合国相应的能力,以应对它们所面临的挑战”。在该期杂志上,一位作者写道:“应当强调的是,‘国际社会’,甚至‘联合国’这种提法本身是一种婉词,均泛指世界各个主权国家,这些国家表面上同心协力,如果不是这样,则它们隶属的组织便徒有其名”。“国际社会”以及通常作为其具像的“联合国”,常常被那些用词谨严的人拒绝,比如英国《金融时报》主编说,在他的报纸上,禁止使用“国际社会”一词,因为它们指称模糊,更像是一种奢华的妄想。就像那位作者所说,联合国只是一个“婉词”,是主权国家为自己的国际行为进行辩护的托词。
联合国“能力”不够的问题,根植于联合国体制。它有三个层次:联合国大会,安理会和秘书处。根据联合国宪章,联合国大会只就政治问题向有关各方或安理会提出建议。安理会则拥有决定的权力。安理会中的五个常任理事国更拥有否决权,在表决时,哪怕有十四票赞成,如果一个常任理事国不同意,决议也无法通过。早在1950年代,著名的国际政治学家汉斯·摩根索就指出了联合国体制的弊病,他称之为“一种分裂人格”、“一个怪体制”。他说:“宪章的词句所激起的民主期望与实际职能分配所昭示的专制行为之间的这种反差,构成了联合国体制规定的特征”。成员国都认可联合国宪章,但是,主权国家通常把宪章作为掩盖自己意图的意识形态。当他们使用联合国这个词时,他们的真实意思可能只是要伸张自己的要求。
进入1990年代以来,对于国际多边框架的质疑,尤其对于联合国的质疑,已经很少从主权国家的口中说出来了。联合国成为所有国际行为合法性的来源。我在一篇文章中,把这种现象称作“联合国主义”。
但是,对联合国的这种一致尊重,并没有改变联合国“无能”的状态。它仍然是一个论坛。比如,在伊拉克问题上。从海湾战争以来,这个国家一再违背联合国决议,但是,联合国对此毫无办法。2002年11月通过的1441号决议的执行情况也不理想。在美英明确提出动武的要求后,联合国陷于严重的分裂。尽管美国在安理会得不到多数支持,但是,美国毕竟有相当多的追随者。联合国无法阻止美英及其同盟对伊拉克开战。其结果是,与每一次国际危机伴随的总是联合国的危机。
联合国维和行动研究论文
摘要:联合国雏和行动是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项重大创新,它不但促进了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而且对构建和谐世界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多极化、多速主义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作为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联合国在构建和谐世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堆护联合国的权威和继续积极开展联合国维和行动。结构现实主义是当今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为分析联合固雏和行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构建和谐世界也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联合国维和行动;联合固宪章;蛄构现实主义;和谐世界
从1945年联合国成立到2006年6月,联合国会员国由51个增加到192个,成为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项重大创新,对以联合国为中心构建和谐世界有着重要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也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结构现实主义的核心议题。结构现实主义为解析联合国维和行动提供了有别于其它理论的视角,为各国构建和谐世界指出了途径。
一、联台国宪章中的雏和思想
联合国宪章不但是联合国维和思想的理论来源,而且是以联合国为中心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恩想源泉。所以,用结构现实主义来分析联合国维和行动和构建和谐世界,首先应该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联合国宪章。
结构现实主义的标志性人物是美国学者肯尼思·华尔兹。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和汉斯·摩根索的传统现实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其理论核心都是权力政治,“不管国际政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权力(Power)总是其直接目的”。同时结构现实主义又对传统现实主义进行了发展创新。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有三个假定:(1)国际系统是以无政府性为基本性质的系统;(2)国家是此系统中的基本单元;(3)对系统的稳定和系统单元行为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系统结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被称为整体的或系统的方法,它的分析层次是国际系统,而不是国家行为体。系统被定义为一系列互动的单元。从一个层次来说,系统包含一个结构,结构是系统层次上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它才可能设想单元组成一个系统,而不同于简单的组合。在另~个层次上,系统包括互动的单元。单元性质以及互动模式的变化与单元行为的结果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结构对于解释细节的作用确实不大,但是,尽管缺乏详细的内容,结构却有助于解释那些重大的、重要的而且持久的模式。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决定了国际系统的结构,国际系统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惟一重要因素,即“结构选择”,单元(国家)行为由系统结构决定。
联合国维和的国际价值分析论文
摘要:联合国雏和行动是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项重大创新,它不但促进了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而且对构建和谐世界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多极化、多速主义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作为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联合国在构建和谐世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堆护联合国的权威和继续积极开展联合国维和行动。结构现实主义是当今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为分析联合固雏和行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构建和谐世界也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联合国维和行动;联合固宪章;蛄构现实主义;和谐世界
从1945年联合国成立到2006年6月,联合国会员国由51个增加到192个,成为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项重大创新,对以联合国为中心构建和谐世界有着重要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也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结构现实主义的核心议题。结构现实主义为解析联合国维和行动提供了有别于其它理论的视角,为各国构建和谐世界指出了途径。
一、联台国宪章中的雏和思想
联合国宪章不但是联合国维和思想的理论来源,而且是以联合国为中心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恩想源泉。所以,用结构现实主义来分析联合国维和行动和构建和谐世界,首先应该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联合国宪章。
结构现实主义的标志性人物是美国学者肯尼思·华尔兹。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和汉斯·摩根索的传统现实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其理论核心都是权力政治,“不管国际政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权力(Power)总是其直接目的”。同时结构现实主义又对传统现实主义进行了发展创新。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有三个假定:(1)国际系统是以无政府性为基本性质的系统;(2)国家是此系统中的基本单元;(3)对系统的稳定和系统单元行为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系统结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被称为整体的或系统的方法,它的分析层次是国际系统,而不是国家行为体。系统被定义为一系列互动的单元。从一个层次来说,系统包含一个结构,结构是系统层次上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它才可能设想单元组成一个系统,而不同于简单的组合。在另~个层次上,系统包括互动的单元。单元性质以及互动模式的变化与单元行为的结果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结构对于解释细节的作用确实不大,但是,尽管缺乏详细的内容,结构却有助于解释那些重大的、重要的而且持久的模式。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决定了国际系统的结构,国际系统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惟一重要因素,即“结构选择”,单元(国家)行为由系统结构决定。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新千年致辞
名人演讲稿
Mydearfriendsallovertheworld,
全世界亲爱的朋友们:
TodaywecelebrateaspecialNewYearwithamomentousnumber:theYearTwoThousand.
今天,我们庆祝一个特殊的新年,它的年号不同凡响,是2000年。
AswemoveintoanewMillennium,manyofushavemuchtobethankfulfor.Mostoftheworldisatpeace.Mostofusarebettereducatedthanourparentsorgrandparents,andcanexpecttolivelongerlives,withgreaterfreedomandawiderrangeofchoices.
联合国维和行动分析论文
一、联台国宪章中的雏和思想
联合国宪章不但是联合国维和思想的理论来源,而且是以联合国为中心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恩想源泉。所以,用结构现实主义来分析联合国维和行动和构建和谐世界,首先应该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联合国宪章。
结构现实主义的标志性人物是美国学者肯尼思·华尔兹。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和汉斯·摩根索的传统现实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其理论核心都是权力政治,“不管国际政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权力(Power)总是其直接目的”。同时结构现实主义又对传统现实主义进行了发展创新。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有三个假定:(1)国际系统是以无政府性为基本性质的系统;(2)国家是此系统中的基本单元;(3)对系统的稳定和系统单元行为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系统结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被称为整体的或系统的方法,它的分析层次是国际系统,而不是国家行为体。系统被定义为一系列互动的单元。从一个层次来说,系统包含一个结构,结构是系统层次上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它才可能设想单元组成一个系统,而不同于简单的组合。在另~个层次上,系统包括互动的单元。单元性质以及互动模式的变化与单元行为的结果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结构对于解释细节的作用确实不大,但是,尽管缺乏详细的内容,结构却有助于解释那些重大的、重要的而且持久的模式。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决定了国际系统的结构,国际系统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惟一重要因素,即“结构选择”,单元(国家)行为由系统结构决定。
近代以来,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是它并没有改变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国际联盟和联合国是其中两个最有代表性的政府问国际组织,它们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国家仍然是独立的最基本的行为主体,国际社会的无政府性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我们把联合国与国际联盟分别看作一个国际系统,其会员国为互动的单元,对联合国系统与国际联盟系统进行分析比较。国际联盟盟约和联合国宪章分别是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行动指针,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分别是国际联盟盟约和联合国宪章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国际联盟盟约结构中的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行政院由常任委员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苏联、德国和由大会定期选举产生的非常任委员国组成。盟约第三条第三项:大会开会时处理属于联盟行动范围以内或关系世界和平之任何事件。第四条第四项:行政院开会时得处理属于联盟行动范围以内或关系世界和平之任何事件。第五条第一项: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规定者外,凡大会或行政院开会时之决议应得联盟出席于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联合国系统的宪章结构中的大会由联合国所有会员国组成,安全理事会由中国、法国、苏联(俄罗斯)、英国、美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六个(后来增加到十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宪章第二十七条第二项: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表决票表决之。第三项:安全理事会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但对于第六章及第五十二条第三项内各事项之决议,争端当事国不得投票。第二十四条第一项: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国。第十二条第一项:当安全理事会对于任何争端或情势,正在执行本宪章所授予该会之职务时,大会非经安全理事会请求,对于该项争端或情势,不得提出任何建议。第十四条:大会对于其所认为足以妨害国际间公共福利或友好关系之任何情势,不论其起因如何,包括涉及本宪章所载联合国之宗旨及原则之情势,得建议和平调整办法,但不以违背第二十条之规定为限。
从上面国际联盟盟约结构和联合国宪章结构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联合国和国际联盟在维护国际和平安全方面截然不同的效果的根源。国际联盟盟约结构有重大缺陷。国联大会与行政院职权划分不清,责任不明,容易形成争权和推诿两种不利情况。形成决议必须全体一致就使每个会员国都有否决权,必定无法统一意见,最终失去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国联会员国约定彼此以完全诚意执行所宣告之裁决或判决,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无政府国际社会中,国联决议就无任何约束力,而国联既无权力,又无手段来强制实施决议,常常是一纸空文。联合国宪章结构克服了国际联盟盟约结构的先天不足,体现出结构的完美性和建设性。宪章设计时克服了大会、安全理事会权限划分不清、互相掣肘的弊端,把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权利专属安全理事会。安理会得调查任何争端或可能引起国际摩擦的任何情势,以断定其继续存在是否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其强制行动可以决定使用武力,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各会员国同意以宪章之规定接受并履行安全理事会之决议。这样,安全理事会在处理威胁世界和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事件时就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性。同时宪章结构实行五大常任理事国全体一致的原则,通常称为“否决权”。在安理会里,否决权是指任何常任理事国都可以阻止他们所不赞成的一切属于实质性的问题议案的通过。否决权是联合国组织的基础,它充分重视了大国的特殊作用。是给予在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中起重大作用的大国的一种特殊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大国团结和合作的程度决定了联合国行动的成败。同时,也吸取了国际联盟决议须大会全体一致,给会员国普遗否决权导致其难以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教训,这就使联合国迅速行动有了更多的可能和成效。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一项创举,虽然在宪章中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但是它是一种介于和平与武力之间的行动措施,不少人称之为联合国宪章的第6.5章,可以明确地说联合国维和行动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60多年来,正是在联合国宪章的指导下。联合国会员国集体采取行动为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保持世界稳定与和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联台国维和行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