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流通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2 20:18: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粮食流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粮食流通讲话
同志们: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按照中央关于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部署,今天,我们举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座谈会,结合粮食工作实际,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进行总结,分析当前粮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请大家对如何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与之相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按照中央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30年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经历了统购统销、购销价格“双轨制”,“放开销区、保护产区”和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等几个主要阶段,基本建立起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新的粮食流通体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实现了粮食管理体制从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省长负责制的转变,保证了粮食市场供应,维护了粮价基本稳定。二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初步实现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从过去“计划主渠道”向“市场主渠道”的转变,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搞活了粮食流通。三是粮油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初步实现了粮食流通管理手段从过去的行政手段直接管理国有粮食企业向依法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的转变,保证了储备等政策性粮食存储安全,维护了正常粮食流通秩序。四是粮食流通体系建设逐步加强,初步实现了粮食流通发展方式从传统的粮食流通业向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转变,提高了粮食宏观调控的能力,夯实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五是粮食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逐步增强,初步建立起了保护和调动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的有效机制,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较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
30年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障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处理好大胆探索与稳步推进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二是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取向,处理好放开市场与加强调控和监管的关系,建立健全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三是坚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和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处理好“主渠道”和“多渠道”的关系,形成主渠道保稳定、多渠道活流通的粮食流通新格局。四是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处理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国内粮食供求总量与品种结构的基本平衡。五是坚持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理念,积极发挥粮食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引导作用,始终把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六是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省长负责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健全和深化各地区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体制机制。
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当前比较突出的有,一是国有粮食企业历史包袱还未完全解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发挥主渠道作用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撑,多渠道作用的发挥也需要统筹兼顾。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场形成粮食价格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种粮收益和比较效益还有待提高,部分地区地方政府实施粮食调控的手段和动力不足,促进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的粮食支持保护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市场主体发育不够,大多数粮食企业规模小,经营方式还比较传统、粗放,企业与农民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与外商投资企业相比,国内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五是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步伐亟待加快,粮食宏观调控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粮食市场体系、粮食物流体系、粮食监管体系以及粮食法制建设都还需要继续健全。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十七大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写入了党的重要文献,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央〔20*〕15号文件明确了制定《粮食法》的任务,国务院〔20*〕24号文件出台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最近出台的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又把加强粮食生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粮食工作的新部署、新政策、新措施,紧紧围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总要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支撑,以市场化和产业化为重点,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更好地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具体来看,一是要加快健全以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为基础,中央和省级粮食储备为依托,国有粮食企业为主渠道、多元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粮食应急供应系统为保障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二是要加快健全以粮食收购、零售市场为基础,粮食批发市场为骨干,粮食期货市场为先导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三是要加快健全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现代粮食物流和加工业为依托,科技为支撑的粮食产业化体系。四是要加快健全以粮食法律法规为依据,库存监管为主线,质量安全为重点的面向全社会的粮食流通行政执法监督保障体系。
粮食流通改革讲话
同志们: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按照中央关于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部署,今天,我们举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座谈会,结合粮食工作实际,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进行总结,分析当前粮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请大家对如何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与之相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按照中央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30年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经历了统购统销、购销价格“双轨制”,“放开销区、保护产区”和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等几个主要阶段,基本建立起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新的粮食流通体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实现了粮食管理体制从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省长负责制的转变,保证了粮食市场供应,维护了粮价基本稳定。二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初步实现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从过去“计划主渠道”向“市场主渠道”的转变,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搞活了粮食流通。三是粮油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初步实现了粮食流通管理手段从过去的行政手段直接管理国有粮食企业向依法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的转变,保证了储备等政策性粮食存储安全,维护了正常粮食流通秩序。四是粮食流通体系建设逐步加强,初步实现了粮食流通发展方式从传统的粮食流通业向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转变,提高了粮食宏观调控的能力,夯实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五是粮食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逐步增强,初步建立起了保护和调动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的有效机制,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较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
30年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障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处理好大胆探索与稳步推进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二是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取向,处理好放开市场与加强调控和监管的关系,建立健全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三是坚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和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处理好“主渠道”和“多渠道”的关系,形成主渠道保稳定、多渠道活流通的粮食流通新格局。四是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处理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国内粮食供求总量与品种结构的基本平衡。五是坚持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理念,积极发挥粮食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引导作用,始终把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六是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省长负责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健全和深化各地区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体制机制。
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当前比较突出的有,一是国有粮食企业历史包袱还未完全解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发挥主渠道作用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撑,多渠道作用的发挥也需要统筹兼顾。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场形成粮食价格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种粮收益和比较效益还有待提高,部分地区地方政府实施粮食调控的手段和动力不足,促进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的粮食支持保护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市场主体发育不够,大多数粮食企业规模小,经营方式还比较传统、粗放,企业与农民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与外商投资企业相比,国内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五是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步伐亟待加快,粮食宏观调控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粮食市场体系、粮食物流体系、粮食监管体系以及粮食法制建设都还需要继续健全。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十七大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写入了党的重要文献,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央〔2008〕15号文件明确了制定《粮食法》的任务,国务院〔2008〕24号文件出台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最近出台的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又把加强粮食生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粮食工作的新部署、新政策、新措施,紧紧围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总要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支撑,以市场化和产业化为重点,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更好地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具体来看,一是要加快健全以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为基础,中央和省级粮食储备为依托,国有粮食企业为主渠道、多元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粮食应急供应系统为保障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二是要加快健全以粮食收购、零售市场为基础,粮食批发市场为骨干,粮食期货市场为先导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三是要加快健全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现代粮食物流和加工业为依托,科技为支撑的粮食产业化体系。四是要加快健全以粮食法律法规为依据,库存监管为主线,质量安全为重点的面向全社会的粮食流通行政执法监督保障体系。
农村粮食流通思考
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我国农村粮食流通发展现状
自20*年沿海八省市率先推行直至20*年全国各省市全面推行的以“放开粮食购销、放开粮食市场场、放开粮食价格”即“三放开”为特征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粮食流通业得到了一定发展。农村粮食市场被激活,农村粮食流通的市场主体、形式、环节、渠道、设施等,都开始发生了一定变化,但发展不快,发展层次仍较低,还很不适应发展粮食流通业、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农村粮食市场主体发育状况
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前,农村粮食市场主体基本上为清一色的国有粮食企业,同时伴随着国家粮食购销政策的局部调整,另外也存在着为数不多的私人粮食加工经营企业以及农村私商粮贩”(有些地方俗称“粮贩子”),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三放开”,催生了农村粮食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了粮食流通,成为农村重要的粮食市场主体。
1.国有粮食企业。近几年国有粮企自身改革力度大,一方面通过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人员大幅减少,通过撤并、拍卖资产收缩网点,设施大幅减少,其影响力与作用不再可能与过去相比,但另一方面又因其依托于政府某些粮食政策性业务,如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储备订单粮收购,退耕还林粮、救灾粮、以工代赈粮供应,以及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如在农村建立粮食生产、收购基地,与农户共向建立粮食生产经营联合体等,这些国有粮企仍然是农村粮食流通的重要市场主体。特别是在主产区,由手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步伐比销区慢,民营、私营经济力量还薄弱,国有粮食企业在农村粮食流通中依然发挥主渠道作用。
2.农村粮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农村粮商一度被国有粮食部门独家垄断粮食购销压得无法生存,只能充当偷偷摸摸、私下收购销售一些粮食的“粮贩子”,随着粮食市场化的深刻变革,这些“粮贩子”转而光明正大,公开地走在农村粮食收购队伍中,活跃在粮食收购第一线,并在国有粮企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收缩农村购销网点,影响力减弱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氛围中,已经成长为各地农村粮食流通的重要市场主体,并且得到迅速发展。在这里,笔者拟对目前全国粮食系统内使用频率很高、叫得很响又十分流行的“农村粮食经纪人”问题谈点不同看法。按照辞海解释,“一般经纪人”是指:“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以获取佣金的中间商人”。可见,经纪人本身不直接从事买卖,只是为买卖双方介绍买卖,起中介作用,从中收取佣金。而归纳目前粮食系统某些媒体、专家学者所指的系统内较流行的“农村粮食经纪人”,主要是指三种类型的对象:一是农村有小本买卖经验的农民;二是粮食企业下岗职工;三是农村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如:稻谷协会、小麦协会、粮油服务社等)。而这三种类型“农村粮食经纪人”的共同点是:从分散的农户手中收购粮食,再转手出售给国有粮企或其它粮食经营、加工企业。对此,笔者认为,第一种、第二种类型所谓的“粮食经纪人”,他们从农户手中收购粮食并销售出去;实际是在从事粮食直接买卖,而不是介绍买卖;获得的是粮食销售利润,而不是收取佣金。因此他们实质上并不是“农村粮食经纪人”,而是原先被称为的”粮贩子“,现应称之为“农村粮商”的粮食购销经营者。如果将他们称之为“农村粮食经纪人”,那设在农村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因其收购的粮食转售给中央储备粮或其他粮食经营者,则也应归入此类。依此推理,农村将不再存在粮食经销商、粮商,不再存在农村粮食商业,粮食商业变成了粮食经纪业,这显然是荒谬的。第三种类型“农村粮食经纪人”,笔者认为情况比较复杂。虽然都是农民自我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但有的纯粹是为农民提供粮食生产、收购、种子、技术等方面服务,它属于中介服务组织,属于真正的“农村粮食经纪人”。有的以合作经济组织的名义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应属于集体粮食商业性质,不能划归为经纪人。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粮食经纪人”还包括农村中只是为农民售粮介绍购买方或为企业介绍售粮农产的公民或法人组织,他们通过介绍粮食购销业务获得一定的介绍费、服务费。
粮食流通会议讲话
一、改革体制,创新机制,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多次探索。特别是1998年以来,按照市场化取向,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从“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到“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再到主产区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试点,经过不断的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实施,特别是粮食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进一步推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条件和时机基本成熟。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在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粮食生产的同时,决定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这是贯彻党的大和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当前宏观调控政策的基本内容,对于构筑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流通新格局,推进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民增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市国有粮食企业在全省率先超额完成减员分流的改革目标(减员分流3003人)后,又积极稳妥地实施了“两放开一调整”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通过这两项改革,国有粮食企业破解了“三老”难题,走出了困境,焕发了生机和活力,粮食产业化经营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国有粮食企业实现了由“计划主渠道”向“市场主渠道”的演变,打造了粮食产业经济新平台,建立了粮食市场预警系统和粮食行情监测系统,初步建立了本市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也调动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粮食生产。这些成绩是来之不易的,市委、市政府对粮食部门的工作是满意的。但是,如果置于新的时代背景下来看,我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目前面临的任务仍很艰巨,仍有不少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认真探索并加以解决。粮食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监管相对薄弱,宏观调控能力不强,粮食企业机制不活,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粮食县、区长负责制还没有完全落实等等。这些问题表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作用:
第一,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建立健全粮食市场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在绝大多数商品市场和价格已经放开的情况下,粮食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其市场和价格还没有完全放开,市场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确立粮食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规范粮食市场秩序,解决粮食流通体制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进程。
第二,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几年,粮食比较效益下降,种粮农民增收困难,从而造成粮食生产滑坡。尤其是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农民不能直接得到补贴实惠,增产不增收,这就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因此,建立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机制,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对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必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粮食的重要战略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无农不稳,有粮不慌,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粮食生产和粮价的大幅波动,会产生强烈地连锁反应,对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改善和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不仅有利于确保粮食市场稳定,也有利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总之,粮食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周密部署,强力推进,坚决打好我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攻坚战。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正确处理好粮食改革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这次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放开收购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改革要坚持的原则是: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有利于种粮农民增收,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要达到的目标是:粮食购销市场化,市场主体多元化,市场监管规范化。与以往相比,这次粮改更为全面、更为深刻、更为系统。从主产区的角度看,既要确定新体制的基本框架,又要解决好原有体制遗留的历史问题;既要全面放开,又要监管跟进;既要搞活流通,又要加强宏观调控;既要主产区多做贡献,又要主销区自求平衡。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中部地区的崛起,首先是要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这对我们来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发展农业,首先是搞好粮食生产和销售,这既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我们要以市场为导向,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调优增效。只有粮食生产得到稳定发展,结构调整才有坚实基础。反过来,只有通过结构调整,才能更好地促进粮食生产。只有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保证,才能避免高产低效、增产不增收局面的发生。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放开市场与加强监管的关系。放开市场和加强监管,是这次改革中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既要放开搞活,又要加强监管;放开是必然,监管是保障。放开不是放任自流、一放了之,监管也不是管死、不是制约,而是规范和服务,是放而不乱,管而不死,管放结合,活而有序。粮食既是重要商品,又是特殊商品,任何国家都不能忽视对粮食市场的管理。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在深化改革中加强市场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履行职责,从市场准入、监管服务、整顿秩序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三是要正确处理好主体多元化与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主渠道作用的关系。发展多种所有制粮食企业,实现市场主体多元化,有利于促进公平竞争,有利于搞活粮食流通,但这并不是不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这个主渠道。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的粮食购销企业,是国家实行粮食宏观调控的重要载体,如果没有这个抓手,政府就难以有效地对粮食市场进行调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在粮食收购、掌握粮源、保障市场供应和服从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主渠道作用,尤其在目前的过渡阶段,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尤为重要。没有多元化不活,没有主渠道不稳。主渠道是多元化格局中的主渠道,多元化是有主渠道支撑的多元化,主渠道作用要通过平等竞争来实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面向市场,转换机制,增强竞争力,认真执行国家粮食政策,尽快走向“市场化的主渠道”。四是要正确处理好粮食全面市场化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市场不断档,粮价不暴涨,这是我们在改革中必须高度重视的大问题。粮食是季节性生产、常年消费的商品,粮价是百价之基,万民之本,如果粮食供求出现大的波动,势必影响经济全局,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在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的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县、区粮食储备制度,建立中长期粮食供求总量平衡机制和市场预警体系,开展粮食产销区之间的长期稳定协作等。
三、加强调控,各司其职,切实把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到实处这次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进一步落实好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要正确认识、深刻理解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基本精神。粮食安全是政府的职责,而且主要是行政一把手的重要职责,只有加强一把手的责任,提高一把手的责任意识,才能把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真正落到实处。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切实加强和完善县、区长负责制,要签订责任书,哪一级出问题,哪一级负责。县、区长要切实担负起本地粮食生产、流通和安全的全部责任。一是要重视粮食生产,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要加快推进国有粮食企业的第二步改革,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发挥主渠道作用。各县要确保年底前完成改革目标任务。三是要按要求建立县、区粮食储备,力争两年内达到省下达的规模。今年我们已经建立了首批市级粮食储备,各有关单位要继续通力合作,确保年底完成任务,否则将按规定追究有关单位责任。四是要规范粮食经营行为,建立和维护粮食市场正常秩序。五是要搞好产销衔接,做好区域内粮食供求总量平衡,保证粮食供应和粮食价格基本稳定。二要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职能作用。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在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中的职能作用,深入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抓好落实。各级粮食主管部门,要逐步实现从粮食行业管理向全社会粮食管理转变,精心组织实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整体方案,切实履行粮食流通监管的职责,健全粮食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督促和指导,加强行业指导和粮食统计,继续做好政策性粮食供应工作。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要求,履行好各自的职责。三要加强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长期以来,我市国有粮食部门,为保证军需民用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广大粮食干部职工迎难而上,开拓创新,为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希望在新的形势下再接再励。各县、区政府要稳定和加强本地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机构和队伍建设,人数较少的要适当增加人员编制,保证执法经费,使其承担起粮食流通的监管职责。
粮食流通检查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指导粮食流通监督管理,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维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及有关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对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经营活动(以下统称粮食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
第三条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实行国家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制和中央与地方分级负责制。
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有关粮食流通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负责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和行业指导。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和行业指导。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本辖区内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执行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下达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任务。
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卫生、价格、财政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有关的工作。
粮食流通抽样计划
为了进一步强化对粮油质量的监管,营造全市放心消费的氛围,确保粮食储存安全,督促各粮食经营单位自觉落实《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有关“销售粮食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粮食质量、卫生标准”、“粮食储存企业对超过正常储存年限的陈粮,在出库前应当经过有资质的质量检验机构进行质量检定”和《粮油仓储管理办法》之“粮油仓储单位应当在粮油出库前按规定检验出库粮油质量”以及《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建立粮食质量和原粮卫生的抽查、监测制度”的有关要求,经本局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同意,根据《2013年度市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要点》(常粮监检〔2013〕8号)精神,现将《2013年度市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质量抽样计划》印发给你们,我局将按照本计划开展质量抽样监管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与检测机构
全市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质量抽检工作由市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由市粮食局监督检查处具体组织,由受托的市粮油质量监督检测站具体实施。
二、检验项目与要求
粮食(包括成品粮)的检验项目主要为国家粮食质量标准规定的各项质量指标和国家、省明确的部分卫生指标;对小麦粉及其制品增加过氧化苯甲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等指标的检测。
根据省粮食局《关于执行〈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地方储备粮(油)(原粮)除了检验质量指标项目以外,还应增加以下储存指标项目并对地方储备粮进行等级判定。
粮食流通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维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粮食流通秩序,根据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以下统称粮食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前款所称粮食,是指小麦、稻谷、玉米、杂粮及其成品粮。
粮食流通改革调研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文件精神,推动我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意见的通知》(新政发〔2007〕17号),对我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行了具体部署和安排。目前,我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在国有粮食企业重组改制、政企分开、减员分流、粮食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粮食企业布局和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为适应粮食购销市场化的需要,提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我区通过继续深化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转换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机制,组建国有独资和国有控股的购销企业等多种形式,对粮食企业布局进行了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企业为主的产权制度格局。截止2006年底,全区国有粮食企业调整至254家,其中:国有粮食购销企业128家。通过调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竞争力逐渐增强。
二、粮食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按照“宜并则并、宜售则售、宜破则破、宜租则租,不求所有,但求所活”的原则,以培育粮食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规模化经营。一是成立了自治区产业化指导小组,负责指导全区粮食产业化工作;二是建立了粮食产业化发展基金,用贴息的方式,重点支持粮油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三是采取兼并整合、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农企协作、产销协作、仓厂联合等有效方式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我区现有31家涉粮企业进入自治区农业化龙头企业的行列,38家企业成为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信贷重点支持企业。四是积极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健全粮食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管执法力度,进一步完善了粮食市场体系。五是实施品牌战略。全区粮油产品创中国名牌1个,新疆名牌11个。名牌粮油产品在市场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促进了我区放心粮油工程的推广,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
三、“三老”问题基本解决。一是企业富余职工基本得到安置。截止今年6月底,全区及国有控股粮食企业在岗职工约1.3万余人,减少了3万余人。二是政策性“老粮”全部核清。自治区锁定的政策性老粮为8亿多公斤,已明确要求在三年时间内分期分批售完。今年4月,通过新疆粮油中心批发市场,共委托拍卖成交量1.48亿公斤,成交金额1.85亿元。三是历史挂帐得到规范处理。**年,经自治区审计部门清理、审计和核定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政策性挂账为38.3亿元,属政策性亏损27亿元,经营性亏损11.34亿元。经过处理,**年前的政策性亏损,除未占用农发行贷款的部分,已全部从企业剥离,为企业减轻了负担。
四、粮食物流园区建设全面展开。为给新疆粮食经济长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根据自治区“十一五”规划,我区拟沿铁路线建立三个粮食集散物流中心。目前,乌鲁木齐北站、伊宁市、阿克苏市的粮食产业化园区建设的前期工作已经开展。伊宁市粮食物流园区已征购土地200亩,“三通”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已全面展开。
通过改革,我区国有粮食企业效益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逐步增强。**,全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比上年减亏2321万元,其中:新粮盈利2760万元。全区有三分之一地州市粮食企业实现了整体盈利。
粮食流通监管的调研报告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粮食购销市场的全面放开,多元化的市场主体平等地参与粮食市场竞争,激励了多元化市场主体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粮食商品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我国粮食市场在转轨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仅靠市场自身无法完全弥补,因此依法对粮食流通进行规范性管理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试从加强粮食流通监管工作的意义入手来分析粮食流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的意义
加强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对维护粮食流通秩序、维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以及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一)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护种粮农民、粮食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的粮食经营主体受到利益驱动,容易出现背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意无意地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当粮食供过于求时,个别经营者在收购时压级压价,出现谷贱伤农,使种粮农民利益受到损害;当粮食供给吃紧时,个别经营者互相争夺粮源,囤积居奇,哄抬粮价使粮食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宣传和执行粮食流通法律法规的规定,规范市场秩序,纠正违规行为、鼓励合法经营,保护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打击不法经营者的违法经营行为,维护国家粮食法律法规的严肃性。粮食市场全面放开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个别带着侥幸心理的经营者,在暴利的诱惑下违法经营的现象。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就是要及时发现和打击不法经营者的违法经营行为,维护国家粮食法律法规的尊严。
(三)保障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服务。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粮食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粮食已不仅仅是解决人类社会温饱问题的物品,更是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稳定的战略资源。我国目前的粮食流通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经济运行模式。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对市场进行适度干预,保持了适当的粮食宏观调控能力。越是粮食市场放开,越需要加强宏观调控。这是保障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贯彻落实、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制度(市)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指导粮食流通监督管理,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维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有关法律、《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及有关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对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经营活动(以下统称粮食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
第三条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实行国家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制和中央与地方分级负责制。
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有关粮食流通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负责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和行业指导。省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辖区内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和行业指导。地方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在本辖区内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执行上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下达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任务。
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卫生、价格、财政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有关的工作。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粮食浪费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