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2 18:02: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粮食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粮食

粮食监督粮食安全职责小结

食品质量安全关系生命安全,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发展.县粮食局作为全县粮油食品的主要监管部门,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县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粮食系统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我们较好地履行了自身职能,在促进全县粮食经济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发展和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为全县粮油食品食用安全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较好成绩,现将相关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监管职责.

为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去年的基础上,今年我们根据市粮食局和县政府的要求先后成立了"''''五放心''''粮店创建领导组"和"放心消费创建领导组",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中心(粮油专项)工作的领导.领导组的组长由县局一把手局长担任,负主要领导责任,分管局长担任副组长,负直接领导责任,同时明确产业指导科为粮油食品安全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并建立责任制度,做到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职责落实.

根据食品安全委员会[]1号文件的分工和要求,粮食部门在粮油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承担的监管职能为:负责县级储备粮质量安全管理,依法履行对收购,储存,运输活动和政策性用粮购销活动中粮食质量及原粮卫生的监管职责;负责组织实施粮食质量安全标准,检测制度及有关技术规范;指导粮食行业质量安全工作和诚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今年月日,县人民政府和县粮食局签订了《县食品安全工作责任书》.我们按照《责任书》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落实保障措施,确定了节日期间重点检查,平时跟踪检查;开展专项整治,消除重大隐患;抓好"放心"创建,惠及全县百姓;强化安全责任,实施长效监管;确保全年安全无事故的的工作目标.

二,开展专项整治,消除重大隐患.

今年以来局粮食流通执法检查科和粮油食品安全领导组,开展了常年的联合执法活动,按照行政许可和职能分工,逐步加大了粮食流通和食品安全的监督检查力度,保障了粮食流通秩序和粮油食品安全环境的有序和规范.

查看全文

粮食安全讲话

同志们:

党中央决定,从20*年9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分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国家粮食局是第一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单位。经中央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同意,今天,我们召开动员大会,对我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动员部署。中央指导检查组的全体同志出席了今天的动员大会,一会儿组长徐荣凯同志要作重要讲话,对我们进行具体指导。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党中央对学习实践活动高度重视。十七大闭幕不久,总书记就指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20*年上半年先行试点,奥运会后在全党推开。在今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上,总书记又多次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组织开展好学习实践活动。今年2月到8月,中央在全国不同层面的23个单位进行了试点,为在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供了宝贵经验。9月19日至21日,奥运会刚刚结束,中央就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和第一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会议。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深刻阐明了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现实意义和紧迫性,对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了动员部署。这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坚决贯彻落实。会议结束后,局党组迅速召开扩大会议,专题传达学习中央会议精神,对我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研究部署,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认真研究制定了工作方案。下面,我代表局党组就如何开展我局的学习实践活动,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国家粮食局担负着党中央、国务院交给的全国粮食流通行政管理任务,承担着全国粮食流通宏观调控的具体业务、行业指导和中央储备粮行政管理的重要责任,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水平、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领导和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如何,将直接影响粮食流通工作的科学发展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通过近几年的学习实践,同志们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认识水平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对中央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活动的决策是坚决拥护和认真执行的。要把这次深入学习实践活动搞深入、搞扎实,要求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要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有关重要讲话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深刻领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现实意义,进一步提高认识水平,切实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

(一)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思想的重大举措。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这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丰富内涵、完善政策措施,有效地推动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深化,必将引导和推动全局党员、干部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认识,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转化为推动粮食流通事业不断发展、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强大力量。

查看全文

粮食财会处长讲话

同志们:

刚刚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为今后几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描绘了崭新的蓝图。随后,为贯彻落实国家“十一五”规划和中共中央[*]1号文件精神,国家粮食局召开了全国粮食局长会议,认真分析了当前的粮食形势,对“十一五”期间特别*年的粮食流通工作进行统一部署。我们召开这次全国粮食财会处长会议,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粮食局长会议精神,总结“十五”期间粮食财会工作,认真分析粮食财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研究布置“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年的粮食财会工作,以更好地为粮食流通工作服务。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新时期粮食流通工作发生了重要变化,粮食财会工作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我说的“新时期”,就是我们已迈入的“十一五”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同样,粮食流通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也面临新的机遇。

(一)经过“十五”期间的改革和发展,新的粮食流通体制基本框架初步确立,粮食流通工作发生了重要变化。首先,从2001年率先放开主销区粮食收购市场,到2004年全国全面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粮食流通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粮食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初步形成。国务院制定和颁布了《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标志着粮食流通纳入了法制化轨道,粮食流通秩序逐步规范。第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有粮食企业继续发挥市场主渠道作用。经过几年的改革,长期困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老人、老粮、老帐”问题逐步解决,企业富余人员大幅度减少,大部分省份的“老粮”已经逐步销售处理,粮食财务挂账进行了清理,正在进行从企业剥离和实行集中管理。企业布局和结构得到合理调整,产权制度改革迈出重要步伐。到2005年底,全国国有粮食企业已由1998年的53240个减少到27831个,其中购销企业由30434个减少到17714个,减幅分别为48%和42%。改制企业数16837个,其中购销企业10852个,分别占企业总数的60.5%和61.3%。同时,粮食产业化经营取得较快发展。截止2005年底,粮食部门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数达到1442个,其中购销企业712个。第三,粮食宏观调控和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以直接补贴和最低收购价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支持体系初步建立;健全了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地方储备粮管理体系也逐步完善,充实了中央和地方储备粮库存规模;制定颁布了《国家粮食应急预案》,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第四,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仓储技术水平有所提高。“十五”期间,使用国债资金建设了1000多亿斤具有现代化功能的粮库和相关基础设施,粮食储粮条件明显改善,现代粮食仓储体系初步形成。总体来说,通过五年的改革和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基本框架已经初步确立。

(二)“十一五”期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粮食流通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刚刚通过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具体部署。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做出的重要决策,强调“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三农”问题,推动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之道,为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创造重要条件。

查看全文

粮食订购合同

甲方(订购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邮码: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职务:____________

乙方(交售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邮码:____________电话: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职务:____________

查看全文

未来粮食供需推测

内容提要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粮食生产供过于求到新世纪初期的粮食供求偏紧的转变,警示我们必须对我国未来的粮食生产、消费需求和进出口形势进行早期预测和把握,以便及时而准确地调整粮食生产相关政策和措施,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本文采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农业政策研究室的“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动态监测系统模型”来对未来我国粮食供需状况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未来几年我国粮食的产需关系在总体上仍可保持相对平稳的发展态势。粮食生产将进入一个新的恢复性增长期,但同时也存在一定规模的国内产需缺口,不过弥补缺口的净进口量并非为居民口粮所用,对我国未来粮食安全影响不大。

关键词粮食供需粮食主产区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粮食生产供过于求到新世纪初期的粮食供求偏紧的转变,警示我们必须对我国未来的粮食生产、消费需求和进出口形势进行早期预测和把握,以便及时而准确地调整粮食生产相关政策和措施,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但在进行预测时,除了要充分考虑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中耕地减少和水资源短缺影响农业生产能力(环境胁迫),人口增长、收入提高和市场发育将诱发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与结构变化,科学技术进步和农业基础设施投资水平影响农业增长进程以外,还应考虑到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外价格关系变化对国内各种农产品生产和需求的影响效应:国内粮食供需平衡的微调变化都可能引起国际粮食市场价格的波动,同样,国际粮食市场价格的变化也可能影响中国粮食的进出口量以及国内市场价格。

因此,对未来我国粮食供需状况的预测,我们采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农业政策研究室的“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动态监测系统模型”来实现。因为该模型充分考虑上述因素对未来粮食生产,消费需求和进出口能力的影响。在未来预测中,对一些宏观变量的假定如:未来中国城乡人口变动趋势预测和未来汇率变动趋势预测是根据我们对现有资料和数据构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分析结果给出,未来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率由有关专家预测值给出,未来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趋势来自200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

表1.预测模型宏观变量值设定

查看全文

粮食党建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按照《全国粮食系统党建研究会章程》在厦门召开第二次会员大会。这次会议是在全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各项建设的新形势下,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万众一心、顽强拼搏,深入开展抗震救灾斗争的时候召开的。

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等地发生8.0级强烈地震,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以及各界救灾人员数十万大军立即奔赴地震灾区展开救援。兵马先动,粮草未行。受灾地区救援人员和群众的粮油供应能否跟得上,成为确保抗震救灾斗争胜利的关键环节,成为对粮食系统党组织、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最现实最直接的严峻考验。为此,各级粮食局和粮食收储加工企业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精神,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最重要最紧迫的政治任务,以顽强的精神、得力的举措、深入的作风、扎实的工作,努力为打胜抗震救灾这场硬仗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危难之时,各级领导干部挺身而出、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全力以赴,充分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关键时刻,广大党员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地震发生后,国家粮食局立即动员部署,成立以局长、党组书记聂振邦为组长的国家粮食局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迅速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振邦同志多次召开紧急会议,对灾区粮食供应工作做出部署。紧急下发了《关于做好抗震救灾确保灾区粮油供应工作的紧急通知》,指导和协调四川省粮食部门启动粮食供应应急预案,千方百计为灾区提供成品粮源,全力做好救援部队的粮食保障工作,及时研究提出灾区困难群众口粮供应工作方案,加强成品粮组织调度和投放。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精神,我局立即与有关部门联合,向地震灾区紧急安排了第一批中央储备粮38.4万吨,支援地震灾区。截至5月22日,中央储备已累计出库粮油20298吨。地震灾区的四川省粮食局党员干部职工不顾个人和家人的安危,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深入救灾一线了解情况,组织粮食加工调运,负责灾区粮油供应,为抗震救灾斗争做出了突出贡献。据统计,截至5月22日,四川省粮食局已分别向成都、绵阳、德阳、广元、雅安、阿坝等地震重灾区调运成品粮油31346吨,保证了灾区群众和救灾人员的粮油供应。其他各省、区、市的粮食局及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也积极行动起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积极支援灾区的抗震救灾斗争,捐献了一大批粮油、衣被和资金,向灾区人民送温暖、献爱心。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在粮食系统得到了充分体现。

在与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过程中,又一次在世人面前充分诠释了我们党始终代表人民的利益,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展示了我们的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敢于负责、务实高效的优良作风;证明了粮食系统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坚强的,广大党员是无愧于共产党员称号的,职工队伍是敢于善于打硬仗的。充分说明多年来我们各级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是值得我们总结经验的。

我们召开这次会议,主要任务就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回顾总结党建研究会成立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20*年的任务,表彰优秀研究成果,总结交流党建工作经验,进一步振奋精神,凝聚力量,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最后胜利,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查看全文

土地粮食形势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就农业农村工作问题发了十个“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稳农、强农、惠农政策,形成了完善的加强“三农”的政策体系。其中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改革最重要的成果;免除农民的税费、实行种粮补贴,是含金量最高的政策。这就说明土地和粮食问题是中央一系列政策的核心问题。下面我就自己对中央土地和粮食政策问题的理解谈一下个人观点。

一、土地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根本。

中国农民对土地的记忆可谓刻骨铭心,“30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曾是中国农民的人生理想。土地是万物立命之本,如果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保障,社会就不会安定。我们农民在外面混不下去的时候有一句话:“大不了回家种地”!受到委屈的时候用一句话安慰自己:“只要有二尺五镢把在,咱还怕什么”!从农民这些发自肺腑的语言中,我们就可以认定,如果农民没有了土地,就等于断了后路,失去了依靠,一个失去了生存后盾的群体给社会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土地形势非常严峻。解放初期,全国人口4.5亿,到**年猛增到13.14亿,净增加近9亿人。而耕地面积从“”前1957年的峰值23.53亿亩,减少到**年末的18.51亿亩,净减了5亿亩。人地比率由**年的3.96亩/人下降到**年的1.39亩/人。其中有14个省人均不到1亩,有660个县人均不到半亩,已经低于联合国确定土地对人口最低保障0.8亩/人的警戒线。人均土地面积较多的地区,耕地质量又属于中低产田。所以保护耕地,稳定土地承包制度,是我国土地政策的必然要求。中央提出保留18亿亩耕地是“生命红线”。今年“一号文件”指出,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又提出: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土地经营体制不仅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而且关系到国家建设基础的牢固。历代王朝都非常注重土地制度建设,唐朝的“均田制”是我国较早的土地制度,他把分给农户或官吏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永业田”,可以买卖、继承,另一部分叫“口分田”,受田人死亡、逃离或判刑以后就被收回,这种体制实施了几百年,对唐朝的稳定、强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唐宋年间还规定:弃田户三年内回乡还地一半,五年内回乡还地1/3,五年后一律不还。这种制度保证了土地的充分利用,促进了粮食生产。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首先就进行“”,进而组建,收回土地走合作化的道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国内农业出现了危机,造成全国性的“三年困难时期”,这个时候中央就土地问题,在高层发生了严重的分岐。在中国农业如何走出严重困境问题上,发生了两种政治主张的尖锐对立。首先是因为安徽农民搞了包产到户,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极力主张在全国推行,陈云还提出分田到户,四年恢复农业的建议。则坚决主张巩固和壮大集体经济,以克服国民经济的暂时困难。批评用恢复个体经济来克服农业困难的办法为“单干风”。认为,农村个体小农经济,同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是不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合作化必须同步,否则,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将面临绝大的困难。他说,包产到户、分田到户也不是不能增产,但“增产有限”,而且势必引发贫富两级分化。在土地政策上有一条底线,就是要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坚持集体所有制。在的坚持下,中国农村走了合作化的道路,结果是用了三年时间,中国农业就走出了困境。但是受计划经济的束绑,在以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农业始终得不到大发展。时间到了1979年,安徽农民再次搞起了单干,由小岗村的一个小组长严俊昌秘密召集群众,签了契约,人人按手印,率先实行包产到户,成为“中国分田到户第一村”。据说这份“秘密契约”被收进了国家博物馆。对这个问题想了多年的邓小平同志认为小岗村的做法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由此引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第二年全国就实行包产到户,宣告结束。在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这二十几年中,土地承包期由原来的15年,延长到现在的长期不变。中央只所以这么做,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保稳定,保国民经济建设基础。尽管现在这种体制导致人地矛盾凸现,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

早在**年邓小平就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坚持长期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长期不变”和“很长的过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专家们争议不休。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虽着计划经济的终结,涌现出一批没有经过“第一个飞跃”的村,这些村没有在党报、党刊上尽情露脸,也没有作为一种农村发展模式被推广,但全国各地的农村都慕名而去,自觉的去考察学习。这就是以江西华西村为代表“国内始终走集体化道路”的村。2000年5月,中国小康村研究会,在北京韩村河村举办了首届“乡村发展世纪论坛”,同时举办了各省“第一村”经济发展历史展览,结果参展的各省“第一村”,竟全是依靠集体经济发展起来的,唯独没有一个包产到户的村。小岗村当初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安徽省委书记曾经说他们,几千万共产党员解决不了的问题,你们包产到户解决了。他们解决了些什么问题呢?小岗村支书严俊昌在1993年退位时说,吃饱容易致富难,大包干只能解决吃饮肚子的问题,解决不了共同致富的问题。严俊昌离任以后,小岗村作为名村,支部书记一直由安徽省里派任,现任支书沉浩是省财政厅干部,上任以后首先参观了耿庄、红旗渠、南街村这些走集体化道路的明星村,媒体称这是“红色洗脑”。**年小岗村又将土地集中到村里,搞集体化规模经营,这回是“收地”第一村。这说明马克思在《资本论》讲的,简单协作也可以形成新的生产力,是一个颠扑不破的客观真理。当前我国“地权分散化”、“耕地细碎化”的程度到了至明清以来最严重的时期,“有人没地种,有地没人种”的问题成了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一大障碍。规模经营耕地是提升土地产出能力的出路,是强化农业基础建设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现阶段我们应该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的土地政策呢?怎样才能做到“统分结合”呢?前题是要“切实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也就是稳定农村社会。一号文件有这么几个关键词,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推敲。一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政府要“健全”的是一个“市场”;二是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门要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门在土地流转中的角色是“中介服务”;三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培育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市场环境。没有集中就没有规模,谁去集中呢?不是政府,政府要做的是“培育能够集中土地的市场环境”。这三句话里边用了“流转市场”、“中介服务”、“市场环境”三个关键词,这实际上给政府参与土地问题定了位。我县银州镇孟岔村的土地流转程序完全符合一号文件精神。一是在稳定农民承包权不变的情况下依法、自愿、有偿把经营权流转给8户农民;二是村集体组织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中介服务”作用;三是我们政府通过宣传、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给孟岔村的规模经营红枣培育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粮食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物质基础。

查看全文

粮食总结讲话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

各位来宾:

上午好!今天我们召开的总结大会,是中国粮食仓储行业开展甲基溴淘汰工作的一次重要会议,标志着中国粮食仓储行业甲基溴淘汰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中国粮食仓储行业已于20*年起在全国实现了全面停止使用甲基溴的目标,这项成绩的取得是粮食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环境保护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支持与指导分不开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国家粮食局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向出席今天会议的环境保护部、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有关省(区、市)粮食局和公司、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代表表示崇高的敬意!

刚才环保部祝光耀副部长介绍了中国淘汰甲基溴进展有关情况,对我国粮食仓储行业甲基溴淘汰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我国如何进一步做好的臭氧层保护工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表示完全赞同。

中国的粮食仓储行业甲基溴淘汰项目历时四年,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群策群力,圆满完成了预定的任务。这次会议我们将总结粮食仓储行业甲基溴淘汰工作的经验,表彰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先进单位,力争继续为保护臭氧层做出新的贡献。

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查看全文

土地粮食形势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就农业农村工作问题发了十个“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稳农、强农、惠农政策,形成了完善的加强“三农”的政策体系。其中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农村改革最重要的成果;免除农民的税费、实行种粮补贴,是含金量最高的政策。这就说明土地和粮食问题是中央一系列政策的核心问题。下面我就自己对中央土地和粮食政策问题的理解谈一下个人观点。

一、土地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根本。

中国农民对土地的记忆可谓刻骨铭心,“30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曾是中国农民的人生理想。土地是万物立命之本,如果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没有保障,社会就不会安定。我们农民在外面混不下去的时候有一句话:“大不了回家种地”!受到委屈的时候用一句话安慰自己:“只要有二尺五镢把在,咱还怕什么”!从农民这些发自肺腑的语言中,我们就可以认定,如果农民没有了土地,就等于断了后路,失去了依靠,一个失去了生存后盾的群体给社会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的土地形势非常严峻。解放初期,全国人口4.5亿,到2006年猛增到13.14亿,净增加近9亿人。而耕地面积从“”前1957年的峰值23.53亿亩,减少到2006年末的18.51亿亩,净减了5亿亩。人地比率由1953年的3.96亩/人下降到2006年的1.39亩/人。其中有14个省人均不到1亩,有660个县人均不到半亩,已经低于联合国确定土地对人口最低保障0.8亩/人的警戒线。人均土地面积较多的地区,耕地质量又属于中低产田。所以保护耕地,稳定土地承包制度,是我国土地政策的必然要求。中央提出保留18亿亩耕地是“生命红线”。今年“一号文件”指出,要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全面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又提出:坚持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必须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土地经营体制不仅影响到社会的稳定,而且关系到国家建设基础的牢固。历代王朝都非常注重土地制度建设,唐朝的“均田制”是我国较早的土地制度,他把分给农户或官吏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永业田”,可以买卖、继承,另一部分叫“口分田”,受田人死亡、逃离或判刑以后就被收回,这种体制实施了几百年,对唐朝的稳定、强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唐宋年间还规定:弃田户三年内回乡还地一半,五年内回乡还地1/3,五年后一律不还。这种制度保证了土地的充分利用,促进了粮食生产。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首先就进行“”,进而组建,收回土地走合作化的道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国内农业出现了危机,造成全国性的“三年困难时期”,这个时候中央就土地问题,在高层发生了严重的分岐。在中国农业如何走出严重困境问题上,发生了两种政治主张的尖锐对立。首先是因为安徽农民搞了包产到户,以刘少奇、邓小平、陈云为代表的中央领导人,极力主张在全国推行,陈云还提出分田到户,四年恢复农业的建议。则坚决主张巩固和壮大集体经济,以克服国民经济的暂时困难。批评用恢复个体经济来克服农业困难的办法为“单干风”。认为,农村个体小农经济,同社会主义的工业化是不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合作化必须同步,否则,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将面临绝大的困难。他说,包产到户、分田到户也不是不能增产,但“增产有限”,而且势必引发贫富两级分化。在土地政策上有一条底线,就是要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坚持集体所有制。在的坚持下,中国农村走了合作化的道路,结果是用了三年时间,中国农业就走出了困境。但是受计划经济的束绑,在以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农业始终得不到大发展。时间到了1979年,安徽农民再次搞起了单干,由小岗村的一个小组长严俊昌秘密召集群众,签了契约,人人按手印,率先实行包产到户,成为“中国分田到户第一村”。据说这份“秘密契约”被收进了国家博物馆。对这个问题想了多年的邓小平同志认为小岗村的做法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由此引发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第二年全国就实行包产到户,宣告结束。在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这二十几年中,土地承包期由原来的15年,延长到现在的长期不变。中央只所以这么做,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保稳定,保国民经济建设基础。尽管现在这种体制导致人地矛盾凸现,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

早在1990年邓小平就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坚持长期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长期不变”和“很长的过程”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专家们争议不休。但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虽着计划经济的终结,涌现出一批没有经过“第一个飞跃”的村,这些村没有在党报、党刊上尽情露脸,也没有作为一种农村发展模式被推广,但全国各地的农村都慕名而去,自觉的去考察学习。这就是以江西华西村为代表“国内始终走集体化道路”的村。2000年5月,中国小康村研究会,在北京韩村河村举办了首届“乡村发展世纪论坛”,同时举办了各省“第一村”经济发展历史展览,结果参展的各省“第一村”,竟全是依靠集体经济发展起来的,唯独没有一个包产到户的村。小岗村当初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安徽省委书记曾经说他们,几千万共产党员解决不了的问题,你们包产到户解决了。他们解决了些什么问题呢?小岗村支书严俊昌在1993年退位时说,吃饱容易致富难,大包干只能解决吃饮肚子的问题,解决不了共同致富的问题。严俊昌离任以后,小岗村作为名村,支部书记一直由安徽省里派任,现任支书沉浩是省财政厅干部,上任以后首先参观了耿庄、红旗渠、南街村这些走集体化道路的明星村,媒体称这是“红色洗脑”。2006年小岗村又将土地集中到村里,搞集体化规模经营,这回是“收地”第一村。这说明马克思在《资本论》讲的,简单协作也可以形成新的生产力,是一个颠扑不破的客观真理。当前我国“地权分散化”、“耕地细碎化”的程度到了至明清以来最严重的时期,“有人没地种,有地没人种”的问题成了国家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一大障碍。规模经营耕地是提升土地产出能力的出路,是强化农业基础建设不容忽视的问题。那么现阶段我们应该如何贯彻落实中央的土地政策呢?怎样才能做到“统分结合”呢?前题是要“切实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也就是稳定农村社会。一号文件有这么几个关键词,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推敲。一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政府要“健全”的是一个“市场”;二是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门要加强土地流转中介服务,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部门在土地流转中的角色是“中介服务”;三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培育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市场环境。没有集中就没有规模,谁去集中呢?不是政府,政府要做的是“培育能够集中土地的市场环境”。这三句话里边用了“流转市场”、“中介服务”、“市场环境”三个关键词,这实际上给政府参与土地问题定了位。我县银州镇孟岔村的土地流转程序完全符合一号文件精神。一是在稳定农民承包权不变的情况下依法、自愿、有偿把经营权流转给8户农民;二是村集体组织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中介服务”作用;三是我们政府通过宣传、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给孟岔村的规模经营红枣培育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二、粮食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物质基础。

查看全文

粮食流通讲话

同志们: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按照中央关于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部署,今天,我们举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座谈会,结合粮食工作实际,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进行总结,分析当前粮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请大家对如何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与之相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按照中央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30年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经历了统购统销、购销价格“双轨制”,“放开销区、保护产区”和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等几个主要阶段,基本建立起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国国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新的粮食流通体制。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实现了粮食管理体制从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向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省长负责制的转变,保证了粮食市场供应,维护了粮价基本稳定。二是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初步实现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从过去“计划主渠道”向“市场主渠道”的转变,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搞活了粮食流通。三是粮油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初步实现了粮食流通管理手段从过去的行政手段直接管理国有粮食企业向依法管理全社会粮食流通的转变,保证了储备等政策性粮食存储安全,维护了正常粮食流通秩序。四是粮食流通体系建设逐步加强,初步实现了粮食流通发展方式从传统的粮食流通业向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转变,提高了粮食宏观调控的能力,夯实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五是粮食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逐步增强,初步建立起了保护和调动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的有效机制,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较好地满足了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要。

30年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发展、保障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一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处理好大胆探索与稳步推进的关系,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二是坚持粮食购销市场化取向,处理好放开市场与加强调控和监管的关系,建立健全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粮食资源基础性作用的体制机制。三是坚持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和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处理好“主渠道”和“多渠道”的关系,形成主渠道保稳定、多渠道活流通的粮食流通新格局。四是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处理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国内粮食供求总量与品种结构的基本平衡。五是坚持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理念,积极发挥粮食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引导作用,始终把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六是坚持国家宏观调控下的粮食省长负责制,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健全和深化各地区分担国家粮食安全责任的体制机制。

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当前比较突出的有,一是国有粮食企业历史包袱还未完全解决,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发挥主渠道作用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撑,多渠道作用的发挥也需要统筹兼顾。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场形成粮食价格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三是种粮收益和比较效益还有待提高,部分地区地方政府实施粮食调控的手段和动力不足,促进地方抓粮、农民种粮的粮食支持保护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市场主体发育不够,大多数粮食企业规模小,经营方式还比较传统、粗放,企业与农民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与外商投资企业相比,国内粮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弱。五是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步伐亟待加快,粮食宏观调控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粮食市场体系、粮食物流体系、粮食监管体系以及粮食法制建设都还需要继续健全。

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十七大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写入了党的重要文献,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中央〔20*〕15号文件明确了制定《粮食法》的任务,国务院〔20*〕24号文件出台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最近出台的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又把加强粮食生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内容。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粮食工作的新部署、新政策、新措施,紧紧围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总要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支撑,以市场化和产业化为重点,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更好地实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具体来看,一是要加快健全以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为基础,中央和省级粮食储备为依托,国有粮食企业为主渠道、多元市场主体共同发展,粮食应急供应系统为保障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二是要加快健全以粮食收购、零售市场为基础,粮食批发市场为骨干,粮食期货市场为先导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三是要加快健全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现代粮食物流和加工业为依托,科技为支撑的粮食产业化体系。四是要加快健全以粮食法律法规为依据,库存监管为主线,质量安全为重点的面向全社会的粮食流通行政执法监督保障体系。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