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课教学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2 17:16:1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两课教学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两课教学掌握几个维度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两课”教师需要把握好以下八个维度。
一、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把握“两课”教学的高度
2005年1月17日至18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特别提出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大学是培养理想人才的地方,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理想人才。何谓理想人才?他与普通的世俗人才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笔者认为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理想人才具有思想上的独立性和进步性,他是能够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和社会潮流的那一部分人,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而产生的新生产力的代表,他不会随波逐流,他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大学教育的目的决定了“两课”教师决不能也不应该把自己的教学仅仅降低为世俗社会的翻译器,而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真正起到传授知识、引领精神的作用。在大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帮助他们学会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如何在千变万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把握住自己,抓住机遇,发展自己,鼓励大学生正确看待人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挫折和困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中充分发挥“小我”的作用。
二、关注思想品德教育,增加“两课”教学的深度
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就是使大学生成为高尚道德情操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确切地说是一种社会秩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生存发展需要摆脱两个奴役,一个是自然奴役、一个是社会奴役。所以马克思提出人类社会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类总体从自然界的奴役中摆脱出来。那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发展生产力就需要人的群体生活,需要组成社会。社会是建立在一定的秩序之上的大系统,只有社会大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协调好、平衡好,这个系统才是有序的而非杂乱无章的,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这个秩序通常指的就是社会规则。简单地说对规则的认识和实践就是道德。作为社会的人,我们首先需要认识这个系统、了解这个秩序,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道德秩序安装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道德秩序安装的过程之中,他们的思想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人们的价值取向也由原来的单一化变得日趋多元化。这些变化必然会反映到大学生身上,很多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特别是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存在较为严重的偏差,这无疑给两课教师提出巨大的挑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承载着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如果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都如此堪忧,那么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才能实现?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坚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经是大学教育必须面临的课题和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关注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高尚道德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断增加两课教学深度,这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
三、养成独立思考习惯,注重“两课”教学的角度
两课教学部教育工作计划
教学工作计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教学质量的好坏,制定好了,那么一个学期工作进行的一定十分顺利,如果不制定工作计划或是制定的不好,都会对教学产生巨大的影响,这是必然的。
2009年,两课教学部将认真贯彻教育厅相关工作精神的指示,结合学院和两课教学部的工作实际,以营造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造就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工作团队,实现高效的工作绩效为目标,制定学期工作计划。
根据我们教学部的综合计划,我们制定了一份完整的教学工作计划。
一、业务学习
通过组织教研室全体教师进行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在学习安排上,采取以教研室集体学习带动和促进教师个体学习的方式,确保每次活动都有相应的学习内容,防止流于形式的走过场学习。
1、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每次活动都确定议题,并做好详细记录。
价值观两课教学研究
摘要式教学价值观关系到社会、教师、学生对“两课”的教学价值取向,关系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认真分析和研究“两课”教学价值,进行教学价值设计是成功进行“两课”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教学价值观价值取向基本价值价值结构
Abstracttheteachingvaluesrelatethesociety,theteacher,thestudentto"twoclasses"theteachingvalueorientation,relatesthecoursecontent,theeducationalmodel,theteachingmethodchoice.Earnestlyanalyzeswiththeresearch"twoclasses"theteachingvalue,carriesontheteachingvaluedesignisthesuccesscarrieson"twoclasses"theeducationalreformfoundationandthepremise.
Keywordteachingvaluesvalueorientationbasicvaluevaluestructure
教学价值观,是指教学活动和教学主体需要的关系,即教学活动应该满足教学主体的哪些需要。相应地,“两课”教学价值观就是“两课”教学活动和“两课”教学主体需要的关系,即“两课”教学活动能满足“两课”教学主体哪些需要。很明显,“两课”教学价值观关系到社会、教师、学生对“两课”的教学价值取向,关系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因而,对“两课”教学的价值分析和价值设计是成功进行“两课”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一、“两课”教学的价值分析
小议两课教学的哲学伦理诠释
论文关键词:“两课”实践哲学伦理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两课”教学改革走实践战略之路所蕴含的哲学伦理精神,即实践的观点、遵循规律的观点和矛盾时立统一的观点,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时教育规律的伦理精神的真诚和对教育主体学生的人文关怀。
如何提高“两课”教学效果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两课”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者。“两课”教学方法上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大胆走实践战略之路,有益于增强“两课”教学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全面实施了“两课”教学改革的新方案。
一、走实践战略之路所依据的实践的观点,鲜明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动力,是人的认识的目的,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正如所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一原理要求“两课”教学改革必须关注社会实践,强调“知”与“行”的统一。因为“两课”教学的对象是“万物之灵”的人,而“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决定了“两课”教学不可能孤立存在,必须立足于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全局,着眼于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全面地看问题。正如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而走实践战略之路可以使“两课”教学产生以下几方面的教育作用:
一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通过与社会的联系和社会调查,可以对我国的国情、近年来改革的成果、人民群众的心声等,有个初步的了解,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清形势、端正态度,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尽早地成长成熟起来,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二是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单纯的课堂教学因学时的限制、授课内容与授课形式的矛盾等等,不能全面地完成对学生的培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开展课外教学活动,既延长了教学时间,成为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又使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授课形式更好地服从于授课内容;也使间断的、静态的课堂教学和连续的、动态的课外教学达到了结合,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弥补了教材因时滞所造成的理论与现实的差距,充实了教学内容,介绍了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增强了教学的时代感,保持了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沟通了师生感情,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思想发展动态,及时地发现了各种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更好地发挥“两课”教学在教书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三是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合理建构。通过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获得关于社会现实生活的丰富的直接经验,耳闻目睹活生生的社会现实,接触和感受纷繁复杂的社会实际,体验和了解人民群众的甘苦和需要。因而可以学到在有限的书斋中无法学到的知识,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信息,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知识获得全面的检阅,并且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书本知识与亲身感触相结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四是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了解情况、获取信息的观察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增强了个人对社会的适应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了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减少了依赖性,发展了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开拓创新勇气和创造精神。五是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社会实践是个体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不仅能表现个体的才华,实现个体的归属动机、成就动机,完成有我实现的任务,而且有助于个体人生目标的完成,体现个体的存在及其社会价值,为学生自我实现和发展开创广阔的空间。
两课教学与职业素养论文
一、职业素养的含义
由于不同的研究者视角不同,细致程度不一,关于职业素养的内容也有多种表述。笔者以为,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品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三个部分。职业品德、意识和技能三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支撑起一个职业人的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是外在素养,主要体现在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职业品德和职业意识是内在素养,主要表现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勤奋工作、敢于担当,团队精神、整体意识、积极进取、职业规划等方面,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一个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人,应当内外兼修,职业品德、职业意识要内化于心,职业技能要外塑于行。
二“、两课”与职业素养教育的现状
1.职业素养教育弱化。在当前高职教育倡导“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背景下,职业素养在学校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课时分配方面,存在着重文化基础,轻专业实训的现象,学生也存在着“重技能、轻素质”的争功近利的思维。很多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理论上主要靠“两课”教学进行。事实上当前“两课”教学并不受学生欢迎,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法单调、枯燥无味,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聊天,甚至旷课,仅靠“两课”的课堂教学,难以承担起提升职业素养教育的重任。
2.职业素养教育合力不足。当前高职院校的各机构部门,在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方面存在着各自为政、各说自话,教育目标分散、合力不足的现象。职业品德、意识、技能,作为职业素养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需要学校制定培养规划体系、课堂教学的讲解、现场实践的磨炼、自身思考的悟性,学校的相关机构和部门,应当通力协作,相互配合,释放更多的素质教育正能量。
3.职业特色明显不足。高职院校的“两课”教学,主要由通识教育系教师承担,一个授课老师同时承担多个院系专业学生的“两课”教育,授课老师囿于自身知识视野的局限,授课的内容在体现行业特色方面相对不足。同时,由于学生实践基地的固化,在拓展新的实训场所、引入新兴前沿实习领域方面相对滞后,多方面原因的叠加导致了缺乏职业教育特色的现象。
深究高校两课教学方针
摘要:近几年来,教育部门推行素质教育,而“两课”的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校“两课”的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两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地探索,总结经验愿与同行们磋商。
关键词:教学法;高校;“两课”教学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1993年第四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教学改革的任务提上了重要的日程上来,并进行了试点工作。因此,切实提高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具有十分深远的、重要的政治意义。
一、深化改革,探索教学新模式
高校“两课”教育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说过:人们的思想必须适应已经变化的情况。因此,探索高校“两课”教学新模式是党中央历来十分关心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党把它看作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前途和21世纪国家命运的大事。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不少高校根据中央确定的“两课”课程设置的方案,加强对新方案实施工作的领导,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加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并及时地对“两课”课程设置进行了整合,在保证学时不减少太多的前提下,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逐步形成了课堂讲授与多环节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两课”教学模式。在教材建设方面,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基本要求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大纲,组织编写了全国示范教材和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材。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组织专家从多方面、多种角度对任课教师进行了课程教学培训。总之,经过广大“两课”教师和全体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者两年来的共同努力,全国各高校的“两课”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维护高校稳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小议高校两课教学方法诠释
摘要:近几年来,教育部门推行素质教育,而“两课”的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高校“两课”的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对“两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地探索,总结经验愿与同行们磋商。
关键词:教学法;高校;“两课”教学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1993年第四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把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简称“两课”)教学改革的任务提上了重要的日程上来,并进行了试点工作。因此,切实提高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具有十分深远的、重要的政治意义。
一、深化改革,探索教学新模式
高校“两课”教育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说过:人们的思想必须适应已经变化的情况。因此,探索高校“两课”教学新模式是党中央历来十分关心的思想理论教育工作,党把它看作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前途和21世纪国家命运的大事。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不少高校根据中央确定的“两课”课程设置的方案,加强对新方案实施工作的领导,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创新,加强“两课”教师队伍建设,并及时地对“两课”课程设置进行了整合,在保证学时不减少太多的前提下,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逐步形成了课堂讲授与多环节实践教学相结合的“两课”教学模式。在教材建设方面,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基本要求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大纲,组织编写了全国示范教材和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材。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组织专家从多方面、多种角度对任课教师进行了课程教学培训。总之,经过广大“两课”教师和全体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工作者两年来的共同努力,全国各高校的“两课”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和实际效果有了较为明显的提高,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维护高校稳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两课教学实践分析论文
[摘要]在“两课”教学过程中实践“以学生为本”是非常必要的,而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一是要实施主体性教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二要与时俱进,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上求实求新求活。
[关键词]“两课”;以学生为本;主体性教育;与时俱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意见的引发了如何在高校“两课”教学中实践“以学生为本”精神的热烈讨论。作为一名从事“两课”教学近十年的教师,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本文尝试就这一话题发表一下自己的浅见。
一、“两课”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必要性
“两课”作为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养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以学生为本”是增强“两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爱国主义教育方法管理论文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青年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成才的一面旗帜,爱国主义教育是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矗多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了整套课内外、校内外紧密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经常化、系列化的教育机制.
一、以“两课”(马列、德育)教学为阵地,从理性的高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为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的育人功能,我们首先加强两课师资队伍建设。除了保证一定数量的教师担任两课的教学任务外,还组织学校有关部门领导兼任学生两课教学。并通过脱产进修培训、参加教学研讨会、学术讨论会等形式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使其具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其次,认真改进两课教学内容和方法。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增加新内容,剔除过时的理论观点,使理论教学同现实结合得更紧密,更有时代气息。
同时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实施目标教学,使两课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十分重视对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在两课教学的全过程,并力争做到“五个结合”,即把爱国主义教育同我国近现代史教育、国情教育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教育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教育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教育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例如,在革命史教学中,我们着重讲解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中华民族倍受欺凌的。屈辱历史以及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珍惜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新生活。在社会主义教育中,我们着重阐述了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的基本道理,以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在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我们讲明了青年学生必须具备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报效祖国,造福人类。在国际主义教育中,我们教育学生主持正义、不畏强暴、热爱和平,并把爱国主义同狭隘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引导学生爱护公物、勤俭节约,助人为乐,倡导“看百部电影,读百本图书,知百名人物,唱百首歌曲”等活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同时我们还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提高中专生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二、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生动活泼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校园文化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完善,包含了政治、学术、文艺、体育等文化知识,覆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各个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去影响学生,有很强的感染力。几年来,我校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结合校园文化建设把爱国主义教育贯彻到各项活动中去,如定期举办业余党、团学习班,组织书画比赛、卡拉ok、诗歌朗诵会,创“国优”演讲赛,创建文明宿舍等活动,结合校庆、纪念诞辰一百周年,开展了“校史、国史、国情”、“爱班、爱校、爱国”等系列活动。通过学习《邓小平文逊第三卷,开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育。在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对学生进行了“迎国庆、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如升国旗,唱国歌,邀请爱国人士作报告,到烈士陵园瞻仰等活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这一活动中我们坚持做到三个结合,即正面灌输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比如,在每次报告前注意收集了解情况,做到有的放矢;报告结束后,配合团委学生科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座谈讨论,听取意见,搞好信息反馈,有针对性地强化教育。
小学德育政治课教学改革创新论文
思想政治(品德)课是对中小学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品德)课的建设。在以往改革的基础上,原国家教委分别于1996年6月7日和1997年4月1日印发了《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并决定依据《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一套示范性试验教材。高中教材1997年秋季起在江西、山西和天津二省一市试用,修订后自1998年秋季起供全国高中学生使用;初中教材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的需要,经报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同意,采取特殊的“审读”方式,提前一年于今年秋季起在全国试用。小学思想品德教材将于1999年秋季起在全国试用。同时,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试用)》、《全日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用)》以及依据该大纲编写的教材停止使用。
这次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的改革,是本世纪末重要的一次政治课改革。
一、这次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改革的原因和思路
现行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是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的教学大纲确定的,至今已使用了6年。教学内容和教材相对稳定,教师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积累了经验,改进了教学方法,促进了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建设。那么,为什么还要修订现行两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原因。
(一)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当前,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面临的形势与90年代初期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1992年10月召开了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要求“全党要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并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定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根据青少年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引导他们学习和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精神,是思想品德课特别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任务。国际上,苏联东欧剧变以后,两极对峙瓦解,冷战结束,多极的世界格局已基本形成。中国经受住了90年代初期西方敌对势力妄想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颠覆的考验,广大青少年增强了对中国共产党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同时,世界经济正在发生一次深刻的变革。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在世界兴起,一种全新的经济——知识经济正在形成和发展,它对现在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包括教育都提出了新的挑战。1992年以来,国内外政治、经济、科技形势发展变化在实践和理论上提出的面向21世纪的重大战略问题,在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编的教材中都需要正确反映。这样,我们的课程在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上才不会脱离实际,才能具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