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课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2 17:12:4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两课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两课德育功能论文
摘要:“两课”教学是高等学校实施德育的主阵地。增强“两课”的德育功能,提高“两课”教学的实效,一直是高校德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增强“两课”德育功能的问题。
关键词:“两课”建设;教师素质;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论文
一、抓好“两课”建设,把德育放在首位
“两课”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的课程,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但长期以来,“两课”教学在指导思想和主题要求上,存在侧重书本、忽视育人的倾向,素质教育观念淡薄,老师讲课照本宣科,学生则带着抵触情绪听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两课”教学没有面对现实,不能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只是死板地讲授原理,自然不吸引入。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存在种种问题与偏差,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是,大学生们对“特色理论”理解不够,对市场经济体制缺乏足够的认识,对改革出现的问题不能正确看待,以及他们自身对社会变化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教育,要把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教育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与看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问题,提高对社会问题的鉴别力;另一方面,要以思想品德课为基础,增开相关选修课,拓宽“两课”内容,使“两课”教学既有理论上的坚定性与彻底性,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正面回答和帮助学生认识大学期间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用学科的魅力吸引学生。如果说语文是以激情来吸引学生、数学是以逻辑征服学生的话,那么“两课”是以独特的理论魅力来赢得学生的,它永恒的魅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如果“两课”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就成了纯理论的清谈,毫无用处。这就要求“两课”教师必须有高度的理论修养,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探索学生的心灵世界,寻找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使“两课”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课程。
二、提高“两课”教师的素质,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职校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现状分析
一、“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活动的现状
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分上半年文化课和下半年专业课评比,每个职业学校的老师都能在这项比赛活动中找到自己可以参赛的项目。校、县、市、省各级把这一工作作为职教工作的重点工作,纷纷开展“两课”评比选拔活动。各职业学校老师老、中、青齐上阵,发挥各自的优点,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教师从中受益匪浅,教育教学能力都取得非常大的进步,自2010年该活动开展以来,各个职业学校的各科老师都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和不同的形式积极地参与了进来。大多数老师都通过该项活动的开展而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打破了过去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该活动的开展也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各科老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和促进。
二、“五课”教研对职业学校教学的影响
1.备课。“备课”作为“五课”教研工作中的重要一项,得到了各校各教研室的重视,大家通过单独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形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各校学生学习现状和特点,确立了教学目标,开发课程资源,对课程进行了二次开发和教学设计。也更加确定了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和学生应该学什么以及怎么学。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备课是老师的一项基本功,是课堂教学的提前设计,是上课的前提,要想上好课就必须要充分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首先要抓好备课这一环,备课作为教师课前准备的过程,亦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教师通过一次次的收集资料,一遍遍的处理教材、确定教法,专业水平和教学设计能力就必然会得到提高。
2.上课。按照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老师的任务就是把授课内容讲完,一般就是45分钟不停地讲课,而学生的任务就是认真听讲。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一节课下来老师疲惫不堪,而学生一无所获。“五课”教研工作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形式和教学模式,在上课时按照教学目标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利用教学资源和多媒体信息技术,加强师生互动与相互建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课程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展开与动态生成,追求教学特色和风格。强调知情意行合,强调要在做中学,做中做及教学做合一。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上课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把可能的教学能力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的过程,知识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对于老师的专业技术能力都是一种挑战。
3.听课。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听课是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五课”教研中要求听课者对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的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以及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学方式的合理性、教学资源与信息技术利用的整合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等进行全面透视和综合判断。就是要用辩证的头脑看待各种各样的观摩课,要以鉴别和挑剔的眼光学会筛选。不管多么优秀的教师的课,课堂也同样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要神化别人,那实际上就是愚化自己。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去鉴别,不能全信,不能照搬,应该创造性地吸收,有选择地学习。在听课的过程中努力地完善自己,提高自己。
红色之旅“两课”社会实践心得
红色之旅“两课”社会实践心得
很幸运能作为井冈山支队的一员参加暑期“两课”社会实践。说实话,自进大学校园以来,我已多次参加过校系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但这样历时久、路程远的社会实践,我还是生平第一次参加。随着日历一页页地被撕下,我的心越来越激动,井冈山的模样不时地在脑海里构筑。原创:当踏上由杭州驶往南昌的列车,我们心潮澎湃,彻夜难眠,因为无数个为什么都将在一夜之后彻底解开。
南昌古城寻枪声
火车在南昌站还未停稳,我们的心早已飞向了八一大道、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和八一起义纪念馆。打点好行装,准备接受革命的“洗礼”。尽管从中学到大学我们都在学习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总认为对这段历史的了解是比较全面的,但在参观之后才发现自己掌握的都是些只言片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尽管提起、、八一南昌起义,我们都能说上几句,但这仅仅局限于感性认识,未能从书本课堂转到实地实景。而在这里,我们实现了质的飞跃。当我们走在八一大道上,我们仿佛听到了起义军震天的号角,听到了打响中国革命的第一枪;我们也仿佛看到了战士们冲出战壕、奋勇杀敌的场景,看到了奋死拼搏、前仆后继的身影。当我们站在八一南昌起义纪念碑下,历史向我们讲述了一段不同寻常可歌可泣的故事。踏着起义将士们在大炮、枪支下留下的血的足迹,我们总有一种想穿越时间的隧道与革命运动面对面的冲动,因为我们已经好久没有这样亲近过历史了。当我们走进八一起义纪念馆,我们仿佛听到了朱老总在天心坪军人大会上的讲话:“同志们……,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要革命的,……大家要把革命的前途看清楚,黑暗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像俄国一样的‘一九一七年’的,只要能保证有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回到“大本营”,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总觉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烟雨蒙蒙上井冈
次日,我们特地起了个大早,尽管下着蒙蒙细雨,但我们的心跟着车在飞奔,只为赶往那绵延五百里井冈。从南昌奔波了近八个小时,我们终于到达了歇脚地——井冈山市,并以此为根据地,四处“打游击”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学习。旧居内,人头攒动,却大都比较安静,不像在别的旅游景点,喧哗不止。到了此地,似乎人人都怀着一种崇敬、景仰,甚至是顶礼膜拜的心情。继而参观的革命博物馆,记载着年代末至年代初这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大大小小的七个展厅讲述着同样一个故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影片《重上井冈山》不禁让人思绪万千;看着陈列在博物馆内的件件遗物,让人真正体味到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的话语。
两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论文
摘要:“两课”改革中教师是改革的主要方面,是解决“两课”实效性的中心环节。提高“两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哲学思辫的运用,是“两课”教师教学实效性的真谛。
关键词:“两课”教师哲学思辫三对关系实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两课”教师队伍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一极是优秀的教师俏走课堂和社会,使“两课”历经“山重水复”后走出一个“柳暗花明”;另一极则是整体无多大改观,学生在考勤点名的压力下勉强身在曹营。两极反差,不得不让我们在“两课”改革中思考一个问题:假如学生无法对“两课”人其门而窥其妙,更逞论要求学生对“两课”的忠诚。在“两课”改革中教师是改革的主要方面,是解决“两课”实效性的中心环节。
一、大学生对“两课”教学的认同
从2000年一2004年我们以《邓论》课为突破口,兼其他“两课”,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试图找出“两课”教学实效性的中心环节。
2000年在学院党委和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邓论》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把近1500名学生分为两个对照组:一组是大班专题授课。从党委书记刘绍怀、院长姚大金到所有党委成员都开了专题,其余授课也是由副教授以上院内外的优秀教师承担;另一组按自然班授课。专题授课好评如潮,比自然班授课实效性大的多,虽无条件成为常态。但却给了我们启发,要让学生喜欢“两课”,教师是关键。这为以后的“两课”改革和调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小学德育论文:试论“两课”———教师育人的课外途径
现代中学生生活在改革开放时期,思想、心理特征上都有以往同龄人所不同的特点。他们大量接受外界社会信息,难免是精华、糟粕俱心。作为我们教师来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能急于求成,而应注意教育效果。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要急于处罚学生,要好好想一想是什么促使他犯这种或那种过失的。”为了有效地做好学生思想转化工作,我认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多留些时间让学生陈述、争辨和思考。一般来说应该注意在下列几个方面多给学生一些时间。
一、多给学生一些解释的时间
无论学生犯了什么错误,教师都应让他讲话,决不能堵学生的嘴。我认为师生所受的教育不同,认识能力也不一样,对于某个错误的认识,教师已洞察昭然,学生尚朦胧昏然。犯了错误的学生如果一见教师就遭训斥,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酿成抗教情绪,有时会出现“随你批,听你骂,大小错误不认帐”的现象。这样,他们的错误思想或行为非但得不到及时纠正,反而会给教师带来教育上的负效应。
为了避免这一点,我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坚持不堵嘴,不塞言,尽量做到开启言路,?引发讲话。我一般使用这些问题诱导学生:(1)刚才是怎么回事?能谈谈吗?(2)你认为这样做对吗?有什么想法?(3)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该怎么办呢?就这些问题,无论学生谈多谈少,我都认真听,并适当提点看法。由于师生双方都能讲,情感比较融洽,学生的解释使教师情况更明,教师的意见使学生易于接受。实践告诉我,多给些时间,让犯错误的学生说明情况,作些解释,教师施教的针对性、可行性强些,随意性、盲目性少些,施教的情境会畅通宽松,效果也较好些。
二、多给学生一些申辩的时间
从常情说,学生跟教师回嘴顶牛常会引起教师的不满。而教育实践证明,给点时间让学生回回嘴,顶顷牛,多少有点益处,至少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顶撞的“力点”,有利于教师了解事情的各个侧面,体察学生“委屈”的真情,从而揣摩学生的错误思想,透视学生的个性特点,也有利于教师对教育方法的反思和改进等等。我在工作中,尽量给时间让学生申辨,从中捕捉有关信息,然后先冷处理些日子,再找他变,一次不成两次,两次不成三次,直至学生能够认识客观事实,服从道理说明为止,有效地促进了这类学生的思想转化。如:我班有位属胆汁型的学生,常跟任课教师顶牛。我找了他,从他的申辨中,我了解到:一次上体育课时,?教师要求学生跑步、由于天气热,同学们都懒得跑,他说了句气话“那你们就别跑好了。”(该同学体育很好)这句话被教师听见,引起一场误会。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哲学思辩的运用论文
摘要:“两课”改革中教师是改革的主要方面,是解决“两课”实效性的中心环节。提高“两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哲学思辫的运用,是“两课”教师教学实效性的真谛。
关键词:“两课”教师哲学思辫三对关系实效性
改革开放以来,“两课”教师队伍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一极是优秀的教师俏走课堂和社会,使“两课”历经“山重水复”后走出一个“柳暗花明”;另一极则是整体无多大改观,学生在考勤点名的压力下勉强身在曹营。两极反差,不得不让我们在“两课”改革中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学生无法对“两课”人其门而窥其妙,更逞论要求学生对“两课”的忠诚。在“两课”改革中教师是改革的主要方面,是解决“两课”实效性的中心环节。
一、大学生对“两课”教学的认同
从2000年一2004年我们以《邓论》课为突破口,兼其他“两课”,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和调研。在调研过程中不断解决问题,试图找出“两课”教学实效性的中心环节。
2000年在学院党委和有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邓论》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把近1500名学生分为两个对照组:一组是大班专题授课。从党委书记刘绍怀、院长姚大金到所有党委成员都开了专题,其余授课也是由副教授以上院内外的优秀教师承担;另一组按自然班授课。专题授课好评如潮,比自然班授课实效性大的多,虽无条件成为常态。但却给了我们启发,要让学生喜欢“两课”,教师是关键。这为以后的“两课”改革和调研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论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高校“两课”教育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高校“两课”教育应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创新,增强说服力和实效性,圆满完成“两课”教育的重要使命。
一、“两课”教育创新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在“两课”教育中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括许多重要的方面和丰富的内容。其中,在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两课”教育中开拓创新,促进“两课”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尤其重要。进行“两课”教育创新,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的根本品格要求“两课”教育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它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实际而形成的科学结论,是党和人民的智慧的结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根本精神和宝贵品格,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结果。同志非常重视创新问题,高度肯定创新精神。他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使理论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论科学技术》,199、20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可以说,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特征,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品格。因此,在“两课”教育中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然要求我们具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内容要求“两课”教育创新。在“两课”教育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使“两课”教育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社会主义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产物,“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内容内在地蕴涵着创新的客观要求。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意味着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积极、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决定着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始终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代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否则,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思进取,不愿创新,就根本不可能始终代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人类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其他方面如政治、文化、人民的利益要求等也必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这也必然要求人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否则,就不可能适应和代表社会政治、文化、人民利益发展的要求。概而言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所以,在“两课”教育中坚持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然要求我们以“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指导方向来进行创新。
二、坚持“三个代表”思想,努力进行“两课”教育创新
价值观两课教学研究
摘要式教学价值观关系到社会、教师、学生对“两课”的教学价值取向,关系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认真分析和研究“两课”教学价值,进行教学价值设计是成功进行“两课”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教学价值观价值取向基本价值价值结构
Abstracttheteachingvaluesrelatethesociety,theteacher,thestudentto"twoclasses"theteachingvalueorientation,relatesthecoursecontent,theeducationalmodel,theteachingmethodchoice.Earnestlyanalyzeswiththeresearch"twoclasses"theteachingvalue,carriesontheteachingvaluedesignisthesuccesscarrieson"twoclasses"theeducationalreformfoundationandthepremise.
Keywordteachingvaluesvalueorientationbasicvaluevaluestructure
教学价值观,是指教学活动和教学主体需要的关系,即教学活动应该满足教学主体的哪些需要。相应地,“两课”教学价值观就是“两课”教学活动和“两课”教学主体需要的关系,即“两课”教学活动能满足“两课”教学主体哪些需要。很明显,“两课”教学价值观关系到社会、教师、学生对“两课”的教学价值取向,关系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选择。因而,对“两课”教学的价值分析和价值设计是成功进行“两课”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一、“两课”教学的价值分析
学生心理教学质量管理论文
摘要:“两课”教学要贴近现实,抓住学生的心;要“意新理透”,深入学生的心;要客观辩正,理顺学生的心;要高屋建瓴,开阔学生的心;要语言生动得体,打动学生的心;要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网住”学生的心。只有如此,才能提高“两课”教学质量。
关键词:“两课”教学;学生心理;教学质量
高校“两课”教学一直被定位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但长期以来“两课教学”并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主渠道作用,大学生们对“两课”的学习兴趣低,缺乏学习热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两课”教学患了“虚高症”,高高在上,没有切中学生的思想要害。“两课”教学的直接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有目的的施加影响中,逐步内化形成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外部教育只有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因起作用,使受教育者接受定向的影响,教育才是成功的。因此,要使“两课”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抓住学生的心理学问题是关键。
一、“两课”教学要贴近现实,抓住学生的心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两课”教学必须贴近现实,紧密联系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思想问题、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和工作问题,贯彻邓小平说的“两课”教学“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才能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两课”教学质量。
首先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对于目前的大学生来讲,不少学生认为对时事的关注不能产生实际效用,因而失去了参与政治的积极性,转而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物,比如爱情、就业、考研、出国。另外,长期应试教育下的学生对社会生活没有深刻的了解,缺乏切身的经验和体会,对很多政治问题只能停留在浅层认识上。为此,我们在讲授形势与政策时,不妨及时提出一些大家感兴趣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国内外局势,如何辩证地看待中美关系、中日关系,政府的体制改革对学生就业有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当前如何看待就业难等问题。只有敢于和善于回答、解决学生心中的疑虑重、难度大的现实思想问题,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循循善诱,使学生想听、爱听。
两课教学掌握几个维度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价值观、道德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两课”教师需要把握好以下八个维度。
一、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把握“两课”教学的高度
2005年1月17日至18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特别提出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大学是培养理想人才的地方,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理想人才。何谓理想人才?他与普通的世俗人才有什么本质的区别?笔者认为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理想人才具有思想上的独立性和进步性,他是能够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和社会潮流的那一部分人,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而产生的新生产力的代表,他不会随波逐流,他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大学教育的目的决定了“两课”教师决不能也不应该把自己的教学仅仅降低为世俗社会的翻译器,而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导师,真正起到传授知识、引领精神的作用。在大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帮助他们学会如何看待周围的世界,如何在千变万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把握住自己,抓住机遇,发展自己,鼓励大学生正确看待人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挫折和困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中充分发挥“小我”的作用。
二、关注思想品德教育,增加“两课”教学的深度
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和归宿就是使大学生成为高尚道德情操的传播者和践行者。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确切地说是一种社会秩序。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生存发展需要摆脱两个奴役,一个是自然奴役、一个是社会奴役。所以马克思提出人类社会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人类总体从自然界的奴役中摆脱出来。那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发展生产力就需要人的群体生活,需要组成社会。社会是建立在一定的秩序之上的大系统,只有社会大系统内部的各个部分协调好、平衡好,这个系统才是有序的而非杂乱无章的,才能发挥最大的效能。这个秩序通常指的就是社会规则。简单地说对规则的认识和实践就是道德。作为社会的人,我们首先需要认识这个系统、了解这个秩序,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道德秩序安装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道德秩序安装的过程之中,他们的思想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各种社会思潮的涌入,人们的价值取向也由原来的单一化变得日趋多元化。这些变化必然会反映到大学生身上,很多学生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特别是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存在较为严重的偏差,这无疑给两课教师提出巨大的挑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承载着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如果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都如此堪忧,那么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才能实现?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坚持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已经是大学教育必须面临的课题和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关注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高尚道德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断增加两课教学深度,这不仅是时代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和要求,也是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
三、养成独立思考习惯,注重“两课”教学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