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2 16:37: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粮价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小议粮价上涨原因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继大蒜、绿豆等出现价格疯涨之后,小麦、玉米、水稻这三大主粮价格也轮番上涨,2010年新粮开秤后,小麦收购价一举突破两元,随后的早稻开秤价超过1.9元,而处于青黄不接的玉米收购价已升至2.01元。几年来,我国主要粮食收购价一直稳定在每公斤1.4~1.7元之间。如果说“蒜你狠”、“豆你玩”等人造热词的流行表明人们对一定范围内的农副产品的价格波动尚可容忍的话,那么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价格的波动则加剧了国人通货膨胀的担心。那么,如何看待最近粮价上涨呢?本文就粮价的上涨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
二、粮价上涨原因。
1.粮食减产导致供给减少,供需不平衡。
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状况未根本改变,频繁的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正在不断加深。由于去冬今春以来部分地区先后遭受严重干旱、大范围洪涝灾害的影响,导致我国夏粮6年来首次减产。国家统计局公告显示,2010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462亿斤,比去年减少8亿斤,减少0.3%,虽然夏粮产量占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只有20%~25%,但减产信号对人们心里层面的影响却不小。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农产品的价值与价格长期背离,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土地、水、能源等大量的非可再生资源在价格上根本得不到体现,使得农民的收益极低,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常出现摞荒现象,甚至部分地区集体摞荒,摞荒现象导致的粮食减产也是相当惊人的。
2.生产成本的刚性增长,导致价格上升。
粮价上涨因素刍议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继大蒜、绿豆等出现价格疯涨之后,小麦、玉米、水稻这三大主粮价格也轮番上涨,2010年新粮开秤后,小麦收购价一举突破两元,随后的早稻开秤价超过1.9元,而处于青黄不接的玉米收购价已升至2.01元。几年来,我国主要粮食收购价一直稳定在每公斤1.4~1.7元之间。如果说“蒜你狠”、“豆你玩”等人造热词的流行表明人们对一定范围内的农副产品的价格波动尚可容忍的话,那么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价格的波动则加剧了国人通货膨胀的担心。那么,如何看待最近粮价上涨呢?本文就粮价的上涨原因进行简要的分析。
二、粮价上涨原因。
1.粮食减产导致供给减少,供需不平衡。
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状况未根本改变,频繁的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正在不断加深。由于去冬今春以来部分地区先后遭受严重干旱、大范围洪涝灾害的影响,导致我国夏粮6年来首次减产。国家统计局公告显示,2010年全国夏粮总产量2462亿斤,比去年减少8亿斤,减少0.3%,虽然夏粮产量占我国全年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只有20%~25%,但减产信号对人们心里层面的影响却不小。另一方面,长期以来,农产品的价值与价格长期背离,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土地、水、能源等大量的非可再生资源在价格上根本得不到体现,使得农民的收益极低,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经常出现摞荒现象,甚至部分地区集体摞荒,摞荒现象导致的粮食减产也是相当惊人的。
2.生产成本的刚性增长,导致价格上升。
粮价涨跌现象调研报告
根据上级部门的统一布置和安排,我市价格成本调查队组织直报县于7月下旬对全市12个乡镇的18户农调户种植的111亩早籼稻生产成本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今年我市农调户早籼稻生产总的情况是:产量略有下降,产值略增,总成本增加,净利润减少。
一、产量略有下降,市场粮价上涨,产值略增
18个调查户种植面积共111亩较去年同期108.7亩增加2.3亩,增幅为2.12%;平均亩产量为373.90公斤/亩,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7.7公斤/亩,减幅为4.52%。减产原因是今年年初以来化肥价格高涨,农调户调整了化肥品种,减少了化肥折纯用量,化肥折纯总用量为17.66公斤/亩,比去年同期减少4.68公斤/亩,减幅为20.95%。其中:尿素、碳铵、磷肥、氯化钾、复合肥、混配肥每亩折纯用量分别为5.24公斤、0.88公斤、1.23公斤、1.35公斤、8.96公斤、0公斤,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0.41公斤、-0.18公斤、-0.77公斤、-1.52公斤、-2.07公斤、-0.55公斤。
早籼稻上市后,市场收购价格高于去年和今年国家制定的最低收购价。调查户收割后直接出售给上门收购个体粮食经营者,价格为85—88元/50公斤,国有粮食企业收购价格为92元/50公斤左右,均高于去年同期10—14元/50公斤。因此平均亩产值656.73元/亩,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74.28元/亩,增幅为12.75%。
二、早稻生产成本增加
调查数据显示,总成本533.07元/亩,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6.72元/亩,增幅为22.17%。(一)生产成本454.48元/亩,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9.92元/亩,增幅为21.34%。较去年同期上升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化肥价格高涨。尿素、复合肥、钾肥每50公斤零售价分别为120元、165元、190元,较去年同期分别上涨30元、70元、82元,涨幅分别为33.33%,73.68%,75.93%。化肥费每111.1元/亩,同比增长24.25元/亩,增幅为27.92%。二是机械作业费用高。翻耕土地60元/亩,比去年50元/亩增加10元/亩,涨幅为20%;收割每亩70—90元,比去年55-65元/亩提高27.27%—38.46%,机械作业费67.09元/亩,同比增长19.79元/亩,增幅为41.84%。三是人工费用上升。男劳力工价60元/天、女劳力工价50元/天左右,分别比去年男劳力工价50元/天、女劳力工价40元/天上升了20%、25%。平均用工数量8.48个/亩,比去年同期增加0.4个/亩,增幅为4.95%,人工成本187.19元/亩,同比增长68.1元/亩,增幅为59.9%。其他成本89.1元/亩。(二)土地成本78.51元/亩同比增长33.97元/亩,增幅为76.27%。土地成本增加的原因是粮价较大幅度的上涨,流转地租金及自营地折租随之上升。
粮食储备和粮价思考
最近以来,新闻界对世界粮食价格飚涨和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很关注,一些媒体对我进行了采访,在报刊和网上发表了不少关于我对粮食安全、粮食储备和粮食价格的言论。其中,有的是从我在《粮油市场报》等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中断章取义择录下来的,很不全面,引起读者的误解。有粮食工作者因为误解还发表了批评文章。多年以来,我对媒体采访一直持慎重、负责的态度。我在每次接受采访时都诚恳地说明:本人只是一个农业粮食经济研究者,发表文章、会议发言或记者采访等都纯属个人研究和思考的一孔之见,不代表任何单位或机构。尽管我多次向记者朋友们说明这一点,但是网上少数文章仍把对我的采访看作国家粮食局的意见,这是完全不符合实际的。读者也会不言自明,一个普通研究人员不可能代表一个国家职能部门。为了对读者负责,我把近期发表的主要新观点和新看法简要整理出来,以飨读者。并借此文郑重申明:我发表的言论和文章,都纯属个人研究和思考的心得,是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的拙见。仅此而已。
一、关于国家粮食储备规模
中国的显著特点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村分散、运距遥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该树立适度粮食储备观。它的主要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粮食储备既不可过量、“多多益善”,把财富变成“包袱”;另一方面是,粮食储备又不可不足、“越少越好”,导致不能满足需要。也就是说,粮食储备规模和储备结构应该保持适度。从我国国情出发,国家粮食储备的安全线应该适当高于FAO提出的17—18%的粮食安全警戒线。具体说,我国粮食储备的规模应维持在相当于当年全国粮食消费量25—30%的水平上。基于这一理念,目前国家粮食储备总量高于FAO提出的粮食安全警戒线是必要的。目前国家粮食储备总量是充足的,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关于国家粮食储备结构
从中国粮食产销格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应对不可测事件出发,国家粮食储备不仅需要数量充足,而且还需要结构合理。首先是品种结构。要以大米、小麦、玉米等三大谷物为主要储备品种。此外,还需储存适量的大豆和食用植物油,以备应急之用。其次是布局结构。国家粮食储备适当向粮食主产区倾斜是必要的。但是,从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人口的粮食安全出发,应该在粮食主销区和粮食基本自给区安排足够的国家粮食储备。目前,国家应该适量增加稻谷的储备量,粮食主销区应该充实地方粮食储备。
三、关于国家粮食储备管理
从粮价上涨审视粮食安全
近一个时期国际粮价涨速过快引起全球广泛关注。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虽然较好地抑制了粮价过快上涨,但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隐忧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笔者认为,应审慎应对粮价上涨,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粮价上涨并不可怕
受诸多因素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呈下降之势。其根本原因在于,粮价低而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种粮收益差。据我们调查,在湖南,*年,早稻生产成本达到了每担68.3元,中稻生产成本每担达到了64元,晚稻生产成本每担在70元左右。在上市收购旺季,每担利润在14元左右,农民种一亩田利润在100元左右,产量低的可能还要亏本。毋庸置疑,粮食生产直补政策推行之初,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但近些年粮食生产直补的功效已被农资涨价所淹没,加上粮价过低,收益与劳动成本的不对称,农民除满足自我口粮需求外,不愿多种,现在种一季稻的农户越来越多,抛荒现象有增无减。
粮食安全首要取决于农民提供粮食的商品量,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尤为重要,而农民种粮积极性的保持,最终要依靠种粮收益的持续增加来维护。应该说,粮价上涨对农民绝对是利好消息,把粮食价格放开,给粮食合理的市场价格,才是对农民最大的补贴。政府千方百计希望农民增收,而农民有了增收的机会,何不就势让农民得利呢?政府为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给予适当补贴,这一政策导向是正确的。因为,农业毕竟是基础产业,现阶段也是弱势产业。笔者想说的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采用的方式不同,激励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就算是给农民补贴,也不能简单地按田亩数量补贴,而应该按提供粮食的商品量补贴才合理。
粮价适度上涨,对工作在城市里的高中收入群体的影响,其实微不足道。真正需要政府照顾的,是低收入群体。只要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下降,粮食涨价就无伤大局。面对粮价上涨,政府最应该作为的是补贴低收入群体。政府不应该、也没必要以牺牲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给高中收入者额外福利。那样,看似公平,却有违公平分配原则。
现代粮食安全概念,不光指粮食生产能力和流通能力,也包含粮食质量安全和消费者足够的购买能力。在某种意义上,消费安全关系着人们的消费心理预期和社会稳定。在市场竞争中,一部分弱势群体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是他们应有的权利,也是社会应尽的义务。公共财政理应为他们埋单。建立粮价关联机制,随着粮价波动,补贴水涨船高。这不仅可以解决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压力,还能稳定他们的消费心理预期,避免抢购、囤积,更有利于粮价走势平稳,确保粮食市场信号的真实性。
我国粮价研究论文
1.粮食价格的概念
我国的农产品价格体系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过程,在不同的背景下,曾出现过不同的价格概念,如统一的收购价格,统一的销售价格,超购价格,国家定购价格,专储收购价格,国内市场价格,议购议销价格,批发价格,消费价格,国际市场价格,定购混合平均价格,零售混合平均价格以及最低保护价格等,使得对粮食价格问题的研究、分析和讨论变得很复杂。
在我国的农产品价格体系中,主要的价格包括以下几种:国家定购价格,国家议购价格,国内市场价格,市场收购价格,最低保护价格,批发价格和消费价格。第一,国家收购价格是与统一收购价格一脉相承的:1985年实行“双轨制”以前是统购价格,1985年以后是定购价格。它是国家与农民签订的合同收购价格,合同定购的目的是保证定购粮食任务的完成,保证对城市居民,军队和大中专学生的口粮供应。第二,国家议购价格是指农民再完成国家定购任务以外,向国家交售农产品时的价格。由于我国粮食的国家定购价格一直比较低,为了鼓励农民多交售粮食,国家以高于定购价的议购价格收购农民的合同外交售的粮食。第三,国内市场价格一般是指有形的城乡农产品批发或零售市场的价格。在谈到粮食的市场价格时,通常是以一些大中城市粮食市场的价格作为代表。第四,市场收购价格也称为集市贸易价格,是粮食产地自由市场的价格,是农民出售粮食所获得价格。该价格直接受市场供求影响,对农民的收入又很大影响。第五,最低保护价格是政府为了保护农民的利益,规定收购粮食的最低价格,以此价格敞开收购粮食。当自由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格时,农民可以按照保护粮食价格全部卖给政府。第六,批发价格是反应从收购价格到零售阶段的粮食流通,主要由粮食批发市场的供求形成,直接反应粮食流通流域的情况。第七,消费价格是市场价格的一种,指城镇居民消费者所支付的价格,对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有着直接的影响。(武拉平,2002)
本文中,研究的粮食价格为市场价格。以前引发的粮价与通货膨胀关系讨论,也主要是指市场粮价变动和通货膨胀关系。在确定了市场粮价指标之后,还需要判定是利用哪一种市场粮价。市场粮价又可分为收购价格,批发价格,零售价格等不同种类。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和城市粮食交易规模越来越大,粮食批发,零售等流通环节的管理体制和政策经历了市场化取向改革。然而,国家仍多方管理粮食市场,粮食流通市场化发育程度还比较低。在这一背景下,考虑到数据的时间连续性及经济学含义以及CPI是零售物价指数,所以应当选取粮食零售价格与CPI匹配。
2.粮食价格波动的运行轨迹
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粮食价格在波动中上升。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任务,我国开始进行以价格改革为着力点的经济体制改革。1979年,国务院决定从夏粮上市起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其中计划内收购部分提价20%,超计划收购部分在此基础上再加价50%。当年中央掌握的六种粮食(小麦、稻谷、大豆、玉米、高粱、谷子)每50公斤加权平均统购价格由10.64元提高到12.86元。由于超购加价粮食比重上升,当年全国粮食收购价格指数上升30.5%。在此后几年中,陆续开放了农村粮食初级市场,允许农民在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后,实行政府和农民间的议价交易;重新开放粮食集市贸易,以公社为单位,在完成国家征购、超购任务之后,允许社员个人上市出售余粮,价格随行就市。由此粮食价格一改过去长期固定不变的僵局,开始呈现波动态势。全国三种粮食(稻谷、小麦、玉米)1978年~1984年每50公斤平均收购价格为11.03元、12.96元、
粮食储备和粮价新思考
最近以来,新闻界对世界粮食价格飚涨和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很关注,一些媒体对我进行了采访,在报刊和网上发表了不少关于我对粮食安全、粮食储备和粮食价格的言论。其中,有的是从我在《粮油市场报》等报刊上发表的文章中断章取义择录下来的,很不全面,引起读者的误解。有粮食工作者因为误解还发表了批评文章。多年以来,我对媒体采访一直持慎重、负责的态度。我在每次接受采访时都诚恳地说明:本人只是一个农业粮食经济研究者,发表文章、会议发言或记者采访等都纯属个人研究和思考的一孔之见,不代表任何单位或机构。尽管我多次向记者朋友们说明这一点,但是网上少数文章仍把对我的采访看作国家粮食局的意见,这是完全不符合实际的。读者也会不言自明,一个普通研究人员不可能代表一个国家职能部门。为了对读者负责,我把近期发表的主要新观点和新看法简要整理出来,以飨读者。并借此文郑重申明:我发表的言论和文章,都纯属个人研究和思考的心得,是供有兴趣的读者参考的拙见。仅此而已。
一、关于国家粮食储备规模
中国的显著特点是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村分散、运距遥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该树立适度粮食储备观。它的主要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粮食储备既不可过量、“多多益善”,把财富变成“包袱”;另一方面是,粮食储备又不可不足、“越少越好”,导致不能满足需要。也就是说,粮食储备规模和储备结构应该保持适度。从我国国情出发,国家粮食储备的安全线应该适当高于FAO提出的17—18%的粮食安全警戒线。具体说,我国粮食储备的规模应维持在相当于当年全国粮食消费量25—30%的水平上。基于这一理念,目前国家粮食储备总量高于FAO提出的粮食安全警戒线是必要的。目前国家粮食储备总量是充足的,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关于国家粮食储备结构
从中国粮食产销格局、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应对不可测事件出发,国家粮食储备不仅需要数量充足,而且还需要结构合理。首先是品种结构。要以大米、小麦、玉米等三大谷物为主要储备品种。此外,还需储存适量的大豆和食用植物油,以备应急之用。其次是布局结构。国家粮食储备适当向粮食主产区倾斜是必要的。但是,从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人口的粮食安全出发,应该在粮食主销区和粮食基本自给区安排足够的国家粮食储备。目前,国家应该适量增加稻谷的储备量,粮食主销区应该充实地方粮食储备。
三、关于国家粮食储备管理
我国应对粮价狂涨的五大举措
面对国际粮价飙涨的形势,从全局的、长远的、保障民生的高度出发,我国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切实采取以下五项应对举措:
第一,夯实农业基础,打造核心产区,增加粮食供给。生产是基础,供给是保证,要把功夫下在加强基础上。现阶段我国要吸取“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历史经验教训,继续坚定不移地把“三农”置于“重中之中”的战略地位,持续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新鲜经验证明,集中财力物力,建设现代农业基地,打造粮食核心产区,是增加粮食供给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要合理充分开发、广辟食物资源,增加丰富多彩的动物蛋白食品供给。2008年,新一届政府进一步加大农业直接补贴力度,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这一举措,应该全面贯彻落实下去,并向粮食主产区适当倾斜,切实做到这一条,我国就能够在国际粮价狂涨风浪的考验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二,健全市场体系,强化市场机制,创新交易形式。市场配置资源是基础手段,创新交易形式是必要途径。特别是要提升国家粮食交易中心和区域粮食批发市场的作用,使之兼有交易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复合功能。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全国需要创新和普及两种形式:一种是“三公”,即国家政策性粮食(例如国家托市收购粮和国家储备粮等)必须采取公开拍卖、竞价销售的现代交易形式,以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公开、公平和公正交易。另一种是建立和普及城乡一体的粮食等商品连锁、配送、等现代业态形式。通过这种现代营销网络,对粮食等农产品实行“分购联销”,对工业品实行“联购分销”。如是,既可以大幅度提高营销效率和节约交易成本,又可加强粮食等农产品市场的统一性、竞争性、灵活性、有序性和安全性。
第三,加强宏观调控,确保“储得进、调得出、用得上”。宏观调控是现代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意,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也常采用国家农产品干预措施。面对全球粮食价格持续暴涨,我国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宏观调控,是理所应当,势在必须。当前,需要继续坚持两项措施:一项是充实国家粮食储备。我国的粮食安全系数应该大于FAO提出的17%—18%的标准,需要提高到25%—30%的水平。通过扩大储备规模、调整品种结构、合理安排布局,完全做到“储得进、调得出,用得上”。另一项措施是,善于利用粮食外贸手段。粮食对外贸易必须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国内粮食供求平衡为原则,避免单纯的贸易观点。当前需要“控大放小”,即严格控制大米、小麦和玉米等三大谷物品种出口,完全放开小杂粮对外贸易。
第四,加强价格监管,构建“和谐价格”,保障民生安稳。加强市场价格监管是世界各国通用的必要手段。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的粮食价格,可以说是“民生价格”,更需要探索建立“和谐价格”关系,即既不可“谷贱伤农”,又不能“谷贵伤民”。迄今,除了猪肉、食用植物油价格上涨不正常之外,全国粮食价格上涨呈现温和性、合理性、结构性与可控性特点。当前,在国际粮价飞涨传导作用影响下,国内市场价格上涨的压力增大,因此特别需要建立和实施严格的价格监管和涨价申报制度,严禁变相涨价、串通涨价和“价格联盟”,以及适时采取价格临时干预的各项措施,维护粮食市场的正常秩序。
第五,加强主流信息,掌控粮食主动,严防“粮食陷阱”。面对国际投机资本对市场粮价飚升推波助澜的风浪,我国粮食企业必须高度警惕跨国粮食垄断集团制造“粮食陷阱”,力戒上当受骗。近来,受美国次贷危机和美元贬值的影响,证券、债券等传统投资产品的风险性加大,对投机资本的吸引力下降。部分国际投机资本便流向粮价飙涨的粮食市场进行投资炒作。投机资本惯用的伎俩是大幅度抬高和操纵粮食期价,推波助澜造成市场假象,以从中牟利。目前,我国粮食期货和粮食外贸在世界粮食市场上基本没有话语权,包括现货与期货在内的信息不对称,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国际粮食“大鳄”。面对这种新情况、新问题,我国信息机构和期货业界必须加强信息分析和综合研究,向国家和企业提供独立的、准确的、及时的主流信息作为决策依据,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跌入“粮食陷阱”,损害国家粮食安全。
粮食产量论文:粮食产量与粮价波动思索
本文作者:余家凤孔令成龚五堂工作单位:长江大学
实证研究
研究粮食产量与粮食价格的关系对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弄清楚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检验两者序列平稳性的基础之上,拟采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1.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的平稳性检验为了有效地消除由于序列的大幅波动而造成对估计结果有效性的影响,首先需要对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通常运用ADF检验方法,结果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序列LS在有截距项、趋势项,且滞后阶数为3情况下的ADF检验统计量为-3.116410,大于其在5%显著性水平条件下的临界值-3.574244,因此不能拒绝序列LS有单位根,表明其是非平稳的。而其一阶差分序列ΔLS在无截距项、无趋势项,且滞后阶数为5情况下的ADF检验统计量为-2.430093,小于其在5%显著性水平条件下的临界值-1.954414,因此拒绝二阶差分序列ΔLS有单位根,表明其是平稳的。其他变量序列JG、ΔJG的分析类似。因此,可以得出序列LS和JG都是一阶单整的。要想得出它们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还需要对它们进行协整检验。2.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的协整检验对于两变量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需要用到E-G检验方法,它是Engle和Granger提出的用两步检验法检验两变量是否为协整的一种较为切实可行的方法。它首先对两个平稳的时间序列进行线性回归,然后对得到的方程残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以判断两变量之间是否协整。限于篇幅,以下直接给出LS对JG进行回归后,其残差序列E平稳性检验的结果。从表2可以看出,残差序列E在无时间趋势项、截距项和滞后项,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假设,则残差序列E是平稳的,表明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3.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为克莱夫•格兰杰所开创,用于分析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为了弄清楚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之间的影响如何,或者更确切地说,它们之间的影响是单向的还是双向的,就有必要对它们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4。在检验过程中,根据AIC和SC信息量最小的准则确定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3。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下,粮食价格的变化会引起粮食产量较大的变化,而粮食产量的变化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却不是很明显。4.脉冲响应函数脉冲响应函数(IRF)用于衡量来自某个内生变量的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称之为“脉冲”)对VAR模型中所有内生变量的当前值和未来取值的影响。图1至图2是在上述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VAR模型的基础上得到的脉冲响应路径曲线。实线是相应的响应函数值,虚线表示正负两倍的标准差偏离带。纵轴表示的是脉冲响应函数的大小,横轴表示的是脉冲响应函数的追踪时期数。图1粮食价格对粮食产量扰动的响应从图1可以看出,粮食价格JG对来自粮食产量LS的扰动没有立即做出响应,粮食价格在第1期的响应等于0,在第2期,粮食价格对粮食产量所做出的响应达到最大(大约为4.2)且为负向的。之后,在第4期,粮食价格的响应上升为0。在第4期到第6期,粮食价格对粮食产量扰动的响应缓慢增加且为正向,之后在第6期又变为负向的,直到第18期左右稳定地趋于0。图2粮食产量对粮食价格扰动的响应从图2可以看出,粮食产量LS对来自粮食价格JG的扰动没有立即做出响应,粮食产量在第1期的响应等于0,在第3期,粮食产量对粮食价格所做出的响应达到最大(大约为0.02)且为正向的。在第3期之后,这种响应会缓慢下降。同时可以看出,前者对后者的这种扰动冲击对粮食产量影响的持续时间比较长,直到20期(即20年)后,粮食产量的这种响应仍为0.006左右。5.方差分解方差分解和脉冲响应函数一样,主要用来分析VAR模型中每个内生变量对它自身以及其他内生变量的扰动所做出的反应,从而进一步地了解VAR模型的动态特征。其主要思想是将VAR模型中每个外生变量预测误差的方差按照其成因分解为与各个内生变量相关联的组成部分,即分析每个新息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程度,从而了解各新息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见表4)。在表4中,粮食产量的波动在第1~3期受自身扰动的影响较为明显,从第6期开始受自身扰动的影响稳定在82%左右,粮食价格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则在18%左右。同理,粮食价格的方差分解中,其受自身的影响在第1~2期尤为明显,从第3期开始,粮食价格受自身扰动的影响稳定在87%左右,粮食产量对粮食价格的影响则在13%左右。因此,粮食价格变化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要大于粮食产量变化对粮食价格变化的影响,这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结论与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得出的结论是: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但是粮食产量对价格的弹性要大于粮食价格对产量的弹性,这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背景下,粮食产量的变化会带来粮食价格的浮动,而粮食价格的变动又会引起粮食产量更大的波动。2011年,我国的粮食产量迈上了5500亿公斤新台阶,达到了5712亿公斤,开创了建国以来粮食产量第一次连续八年增产的局面,但与上年同期相比,粮食价格涨幅近10%,使二者成螺旋状交替上升的格局已经形成并且日益强化。究其原因,既有生产资料等成本要素上涨的因素,也有国际传导、投机炒作、通胀预期等的影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需求呈现刚性增长的态势。故为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国必须做到既稳定粮价,又实现粮食稳定增产。为此,笔者建议:第一,严控流动性,防止热钱进入粮食流通领域而造成粮价波动。近年来我国货币超常规发行,为粮价上涨提供了必要条件。2009年,我国货币M1的供给量约以4倍增速较2008年增长了32.4%,成为2010年和2011年粮价过快上涨重要原因。货币供给虽然不是粮价上涨的充分条件,但是,其在短期内急剧增长往往会诱发粮价迅速飙升。因此,我国当前要密切关注流动性对粮价的影响,必要时,应采取像调控房地产价格的政策措施一样,防止热钱冲击粮价。第二,合理引导粮价上涨,促使消费者在提高收入的同时承担一部分上升的成本。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向前推进,居民收入在提高的同时,其消费结构日益升级,对消费品尤其是农产品,不仅在数量、品种上,而且在质量、层次上,特别是在食品安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满足这些要求,消费者必须支付一定的代价,那就是承担粮价合理上涨的成本。如果总是人为地压低粮价,必然会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从而造成重大的粮食安全问题。从目前城乡居民收入的对比来看,城镇大多数居民显然具备了承担粮食价格适度上涨的压力,政府要做的是在合理放开粮价的同时,加大财政对城镇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力度,以消除粮食价格适度上升对其生活造成的压力,从而将种粮收益逐步地返还给农民。第三,做好市场调控,保证粮食能卖上合理的价格,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在农业生产中,增产和增收要统筹考虑。既要将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也要做好市场调控。近些年来,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多次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使得粮食价格逐年稳步增长,进一步强化了与粮食相关的各利益者对粮价上涨的预期。基于此,一些粮食加工、经销商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加强了投机炒作力度,在丰年时往往增加储备,在粮食市场供求紧张时则人为地渲染这种紧张关系,导致某些粮食品种的价格过快上涨;另一方面,“谷贱伤农”的事也经常出现。粮价的波动,让农民从增产中看不到增收的希望,直接影响他们次年种粮的热情。一旦农民失去了种粮的热情,即便是农业投入增加、科技到位、基础设施改善,我们面对的仍可能会是土地撂荒、粮食减产,这将直接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要加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保证种粮农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