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漠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2 12:02: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冷漠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道德冷漠现象探析论文

摘要:当前社会道德出现的冷漠现象,与我们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关,也与一些公众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有关。要处理好“勇”为和“智”为的关系;娇正道德冷漠现象,开展全社会爱心培育工作。

关键词: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理性分析对策

对社会而言,道德是保证人们有一个平静、安宁、愉快、和谐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繁荣、文明健康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的社会却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公德不和谐的东西。

一、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的理性分析

(一)社会正义力量是主流。可以肯定地说,不论什么国家、什么地方,都会有见死不救的人,也都会有见义勇为者。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由于思想境界不同,价值判断标准不同,道德修养的水准不同,他们在处理遇到的问题时的态度和行动也不同。所以,社会上出现一些有悖于社会公德的现象并不奇怪。我们没有必要因为社会上存在一些负面的或消极的东西,就对社会失去信心,对社会公德的建设失去信心。应当说,社会的正义力量是主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的现象更是多见的。青年民工魏青刚三次下海抢救落水女青年;23岁大学生洪战辉携妹求学12年;“两弹”元勋朱光亚100万奖金捐科技;妇产科医生江庆霖,一边是心脏病突发、命悬一线的父亲,一边是手术台上等待剖腹产的孕妇,她毅然选择了先救病人。他们用一颗滚烫的爱心,践行着社会公德,坚守着职业公德,承传着家庭美德。

(二)社会道德冷漠是支流。无须讳言,在我们的社会还有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地方,在践行基本社会公德方面也常常出现令人失望的现象。面对现实,正确的态度应当是不掩饰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消极悲观,积极参与社会公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正气,正确把握主流与支流的关系。

查看全文

道德冷漠事关善恶论文

〔论文摘要〕道德冷漠作为一种善的缺乏,体现为道德敏感的缺乏、道德判断的搁置和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道德冷漠是一种“平庸的恶”,其出现主要是因为个体的道德抑制机制受损,因而缺乏与恶作斗争的自觉意识。道德冷漠本质上是一个如何看待他者的问题。

〔论文关键词〕道德冷漠“平庸的恶”他者

在现代社会,冷漠随处可见。冷漠一般是指情感上的不关心,而道德冷漠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冷漠,因为事关善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道德冷漠的表现

道德冷漠,简单地说,就是善的缺乏。万俊人先生指出,道德冷漠是一个道德心理学概念,“它是指一种人际道德关系上的隔膜和孤独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关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1]。他进一步指出,道德冷漠不同于一般的感情淡薄,而是人与人之间道德意识沟通的阻塞、道德心理互感的缺乏、道德情感的丧失以及道德行为上的互不关心。这种冷漠看似与道德无涉,实际上是一种缺乏道德感、缺乏同情和逃避道德责任的表现,是一种善的缺乏。

道德冷漠作为一种善的缺乏,具体表现为道德敏感的缺乏、道德判断的搁置和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第一,道德敏感的缺乏。所谓道德敏感,是一种自觉的道德意识,“是一种道德感知、感悟、反应能力,是从人文社会现象包括人与自然关系中发现道德问题的能力,是对人文、社会现象进行道德考量的能力”[2]。道德敏感作为一种能力,既包括对善的领悟、发现和把握,也包括对恶的感知和反应。它是道德发挥社会调节功能、维持基本道德秩序的重要保证。道德敏感的缺乏,意味着道德的缺席、道德的边缘化和道德的失语,将导致社会的道德失范。同时,道德敏感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和特征,一个没有道德敏感的人是一个不健全的人,一个没有羞恶心的人,一个没有同感能力和同情心的人。第二,道德判断的搁置。道德判断是关于行为的善恶、正当与否的判断,“它断定在特定情况下这种行为是对那些规整人与人之间秩序的原则的最切近的体现”[3]。道德判断可能是一种直观判断,即在原有的道德知识的基础上看到某种行为后不假思索地作出判断。它也可能是一种理性判断,是我们依据一般的道德法则,结合我们自己原有的道德知识和别人的道德知识,并充分考虑当前的特殊道德情境所得出的一种综合判断。不管是直观判断,还是理性判断,都具有改变道德情感和影响道德行为的功能。对于冷漠者而言,他具有关于行为善恶、正当与否的道德知识,具有做出道德判断的能力,而且知道哪些道德义务是他必须履行的,哪些行为是最适合于道德义务的。但是,他却吝于做出道德判断,导致道德判断的悬置。第三,道德实践上的不作为。从法律上看,不作为是指行为主体负有实施某种行为的特定法律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的危害行为。例如,负有抚养义务的行为主体拒绝抚养不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就是一种不作为。道德义务与法律义务不同,法律义务针对合法而言,道德义务则针对是否合乎道德。它更多地体现了人之为人对其他人所负的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道德上的不作为更多的是指人们面对恶行的一种麻木,这种麻木使得他们成为作恶者的帮凶,使恶得以横行和泛滥。

查看全文

中学生道德冷漠表征及消解

摘要:在全面加强社会公德、个人品德教育的过程中,我国道德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新问题,其中见义不为的道德冷漠行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中学生作为具备一定道德素养的群体,其道德冷漠行为会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而网络媒体逐渐成为中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影响着中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须及时探索网络新媒体时代下的学校道德教育工作,消解中学生道德冷漠行为,建立良好社会风气。

关键词:网络媒体;中学生;道德建设;道德冷漠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我们逐渐步入了新媒体网络时代,网络媒体平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信息获取习惯与方式。中学生群体对网络媒体接触时间早、使用率高、上网时间长,在为中学生提供丰富直观教育资源的同时,网络媒体所曝光的一系列道德问题,也对中学生的道德冷漠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道德冷漠是指人们道德感麻木和冷漠,具体表现为人们漠视、怀疑道德行为,推卸、排斥道德责任等一系列消极的道德态度及行为[1]。道德冷漠和一般的感情淡薄有所差别,它是指对人或事物在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上的一种漠不关心、不坚定和不作为。道德冷漠阻滞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是缺乏道德敏感与道德同情的一种道德责任的推拒与逃避[2]。

一、中学生道德冷漠的具体表征

中学时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个体的心灵迅速走向成熟且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处于这个时期的个体,其自我意识和世界观正在形成。整体而言,中学生群体进入了皮亚杰道德认知发展阶段中所划分的自律道德水平阶段,道德意识有所觉醒、道德行为水平有所提高,但与此同时中学生的道德理想也更加现实,他们不再作为象牙塔里不谙世事的埋头书生,在各种现实事件、舆论新闻的影响下知行脱节、知而不行的现象屡屡发生。具体而言,中学生道德冷漠具体可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贫乏的道德热情作为具备基本法律知识的群体,中学生在道德方面一直接受着高标准的、提倡崇高无私的教育,当世俗生活中一些道德情境要求个人牺牲自我利益去服务于别人时,他们及时地缩到法律的庇护下,信守“帮助别人是情分,不帮别人是本分”的世俗念条,法律的最低线与教育对个体要求的高尚、奉献精神产生了冲突,纠结选择中中学生个人的道德热情有所消减,从而道德动力严重不足,当遇到他人的道德困境时选择视而不见、置之不理。2.无意识的道德麻木开放便捷的互联网使得现代中学生思想多元化、接受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的弊端。媒体在作报道时倾向于倾诉苦难,呼吁真情来博取人们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现代中学生的“苦难饱和”和“同情疲劳”。面对扑面而来的网络求助消息和生活中的种种平台的众筹献爱心链接,部分中学生由一开始的触目惊心、深受触动到后来的麻不不仁、道德责任淡漠,甚至认为这才是生活的真相,久而久之,发展成部分中学生无意识的道德麻木,而电子媒体和网络报道无疑是其道德麻木的助推器。3.主动的责任推拒中学生具备关注社会新闻的能力和手段,网络媒体曝光的主动扶老人反被讹的新闻、见义勇为反蒙冤的事实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根据班杜拉的强化理论,在接收到这样的替代强化信号后,部分中学生面对道德情境时敏感地选择了逃避,秉承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及时躲开可能产生的道德困境。道德责任的缺失是该类中学生所具有的共性,强烈的个人意识和浅薄的社会经验让他们片面地吸收了网络媒体中报道的人性的阴暗面而忽视了社会中温情的部分,主动的责任推拒也成为面对他人困境时采取的一种自保措施。

二、中学生道德冷漠的消解

查看全文

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的理性透析论文

论文提要:当前社会道德出现的冷漠现象,与我们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关,也与一些公众缺乏社会公德意识有关。要处理好“勇”为和“智”为的关系;娇正道德冷漠现象,开展全社会爱心培育工作。

论文关键词: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理性分析对策

对社会而言,道德是保证人们有一个平静、安宁、愉快、和谐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繁荣、文明健康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的社会却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公德不和谐的东西。

一、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的理性分析

(一)社会正义力量是主流。可以肯定地说,不论什么国家、什么地方,都会有见死不救的人,也都会有见义勇为者。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由于思想境界不同,价值判断标准不同,道德修养的水准不同,他们在处理遇到的问题时的态度和行动也不同。所以,社会上出现一些有悖于社会公德的现象并不奇怪。我们没有必要因为社会上存在一些负面的或消极的东西,就对社会失去信心,对社会公德的建设失去信心。应当说,社会的正义力量是主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的现象更是多见的。青年民工魏青刚三次下海抢救落水女青年;23岁大学生洪战辉携妹求学12年;“两弹”元勋朱光亚100万奖金捐科技;妇产科医生江庆霖,一边是心脏病突发、命悬一线的父亲,一边是手术台上等待剖腹产的孕妇,她毅然选择了先救病人。他们用一颗滚烫的爱心,践行着社会公德,坚守着职业公德,承传着家庭美德。

(二)社会道德冷漠是支流。无须讳言,在我们的社会还有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地方,在践行基本社会公德方面也常常出现令人失望的现象。面对现实,正确的态度应当是不掩饰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消极悲观,积极参与社会公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正气,正确把握主流与支流的关系。

查看全文

道德冷漠现象的解析与建议

对社会而言,道德是保证人们有一个平静、安宁、愉快、和谐社会环境的必要条件,也是一个社会经济繁荣、文明健康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的社会却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公德不和谐的东西。

一、社会道德冷漠现象的理性分析

(一)社会正义力量是主流。

可以肯定地说,不论什么国家、什么地方,都会有见死不救的人,也都会有见义勇为者。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成员由于思想境界不同,价值判断标准不同,道德修养的水准不同,他们在处理遇到的问题时的态度和行动也不同。所以,社会上出现一些有悖于社会公德的现象并不奇怪。我们没有必要因为社会上存在一些负面的或消极的东西,就对社会失去信心,对社会公德的建设失去信心。应当说,社会的正义力量是主流,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的现象更是多见的。青年民工魏青刚三次下海抢救落水女青年;23岁大学生洪战辉携妹求学12年;“两弹”元勋朱光亚100万奖金捐科技;妇产科医生江庆霖,一边是心脏病突发、命悬一线的父亲,一边是手术台上等待剖腹产的孕妇,她毅然选择了先救病人。他们用一颗滚烫的爱心,践行着社会公德,坚守着职业公德,承传着家庭美德。

(二)社会道德冷漠是支流。无须讳言,在我们的社会还有这样那样不尽人意的地方,在践行基本社会公德方面也常常出现令人失望的现象。面对现实,正确的态度应当是不掩饰问题、不回避矛盾、不消极悲观,积极参与社会公德建设,大力弘扬社会正气,正确把握主流与支流的关系。

1.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出现社会公德缺失。当前出现社会公德缺失现象,与我们社会处于转型期的某些特殊性有关。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处在改革时期,生产关系处在发展完善时期,原有的社会公德中一些内容已经不完全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与新形势相适应的社会公德还没有完全形成,没有很好地被社会所普遍认可和遵从。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在一定时期出现公德规范的部分“真空”,进而在社会生活中出现社会公德的某些缺失现象。这种现象还会因惯性而延续一段时间。这是由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所决定的,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

查看全文

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论文

1焦虑的情绪

焦虑是个体主观上预料将会有某种不良后果产生或模糊的威胁出现时的一种不安情绪,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

焦虑会明显地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认知、行为和身体状况。被焦虑所困扰的大学生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思维受阻、行为不灵活、动作不敏捷、身体不舒服、失眠、食欲不振等。严重的焦虑能使人失去一切情趣和希望。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在心理上摧垮一个人。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焦虑都是坏事。在这个紧张刺激不断增多、竞争不断加强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可能处于一定的焦虑状态中,学习紧张繁忙、前途尚不明朗的大学生就更是如此。适度的焦虑可以唤起警觉、激发斗志,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比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中等焦虑最有利于考生自我能力的发挥,而无焦虑或高焦虑则不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不适当的高度焦虑对心身健康却是很不利的。为此,应增强自信,相信车到山前必有路,总会有办法的,这样可减轻焦虑;应磨炼意志,不怕困难,无谓地或过分地担忧正是焦虑的实质;应开阔胸襟,不计较得失,也不杞人忧天;应当机立断,积极行动,因为犹豫徘徊会增加焦虑。

2抑郁的困扰

查看全文

我国现代社会心态探析

大众整体冷漠的情绪让这个社会冰冷到极点。在自由的网络里网民在骂声一片,同时悲观的观点像洪水一样蔓延。到底发生什么事了?这是此篇论文探讨的方向。

首先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是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

现在中国社会的心态是怎样呢?学生认为主要有三种心态:悲观,愤怒,冷漠。这三种心态分别像水火风,将这个社会框架冲击的摇摇欲坠。

这三种情绪如何产生?这个“和谐”的社会怎会这样?

首先,学生先谈下关于愤怒。当人遇到不公的事情时,就会产生愤怒,是一种天然的情感。在现在这个社会体制下,许多基本的合理的权利受到限禁,对于极多数人而言。对于极少数人而言,他们的权利被无限的扩大,愤怒源于此。例如公务员招考,报纸上不断地登出关于其舞弊的内幕,“一个萝卜一个坑”。报考的人多不胜数,有的岗位甚至达到1000选一,而招的进去的都是与相关单位有关系的人。真正有才能的人总是名落孙山。有实力又怎样,笔试以超高分过了又怎样,面试就不让你过。更有况者笔试直接作弊,网上成为“开挂”。苦读寒窗十几载,有何用?除了公务员招考,社会不公的现象比比皆是,招商投标暗箱操作,房屋强拆,摆摊糊口被城管驱逐,贪官贪污几千万只需坐几年牢,石油价无理高涨,住保障房屋的人都是开小车……社会方方面面都是不公,人们的没有得到政府公正的对待,相应地,人与人之间逐渐也形成彼此的不公,你瞒我瞒,你欺我骗。愤怒逐渐积聚,正如名言所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火焰很高,而且不是一般的高。政府当然亦感觉到人们的火气,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增大维稳费用,将上访的人截回控制住,将揭露矛盾的人屏蔽掉等。可是,这些措施都没用,相反变相添加柴火,火焰更高了。

谈完愤怒,谈下悲观吧。愤怒完,悲观开始。公务员考不进,好吧,去打工糊口。一月一千多块,照五晚九,企业接单多时,直接加班,加班费是有的,不过连加班费加起来,亦是两千出头,这就是多劳多得的制度。两千多块,除去房租水电费伙食费,能剩下一千算是节俭了。生病了,去次医院就要几百。想买房?想都不要想。想结婚?想摆酒席买嫁妆存多几年吧,但是没房,住哪?租房?哪个女孩愿意跟你?有!好,终于有了。孩子教育怎办?好在高中前上学不要钱,可高中大学可不便宜啊,即使都读了又怎样,没钱没权,有好前途吗?穷二代继续吧。在这个社会里,前途的光芒是如此的渺茫,无论如何努力,人们始终摆脱不了穷的标签,生活的枷锁无论怎样都冲不破,能不悲观吗?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被黑暗吞噬,路已经看不清了,悲观在人们的心理挥之不去,悲观的从人们的眼里溢出,化成一滴滴泪水,汇成一条条河流。水将漫金山,政府当然也FEEL到,于是亦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电视台里歌舞升平,幸福美满,和谐无比;不断向人民说经济增长了;又说物价下降了……可是生活是如此的残酷,众人正在切身经历,况且政府说的与现实的差太远,经济是增长了,可是我们的钱包并没有增加,还减少了,电视是不错,可是与现实差太大了。落差感太明显,于是,政府又干砸了,河流又增加了。

查看全文

小议会计公正品质情感的培养

摘要:客观公正。会计人格的丰盈;决弃道德冷漠,凸现会计人的社会正义感。

关键词:公正公正情感道德内化社会正义

公正,又称为正义,意即“正直,不偏私”公正”应成为会计道德规范中的核心。但在现实的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对某些会计职业行为发生了道德的困境,加上现实世界各种利益的诱惑,于是行为上会出现公正的道德解约行为,陷入公正的悖论之中。如何解决会计人面临的职业道德上的困惑?著名的精神病理学家鲁克在情绪与个性中说到高水平的情感不是遗传的培养的结果,如果忽视这方面的教育,就会使整个一代人全部生活中相应的情感道德回到原始的野蛮状态之中”同时还说“要使人取得重大成绩,就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感”也就是说,会计人公正品质的形成和回归,职业道德教育中的公正品质情感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会计人公正的道德品质需要情感浸润。休谟提出过“道德来自情感”命题。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不能脱离情感,道德情感与理性是相统一的

1会计公正品质与情感密不可分

罗尔斯指出“正义论”一种有关道德情感的理论,旨在建立指导我道德能力或更确切地说,指导我正义感原则”道德意义上的公正,说到底是个情理原则。

查看全文

美丽的教学人生从感动中来

教育是门艺术,我认为掌握这门艺术并不在教龄的长短,与各位相比,我多的只是教龄,而对这艺术我只是个叩门者,倒是这七八年来品尝了一些教育的苦乐酸甜,我感谢大家给我这个诉说的机会,为了使说话不至于漫无目的还是确定一个话题吧:让美丽的人生从感动中走来。

老师们聚在一起常感叹:现在的学生不好教,打不得,骂不得,批不得不用说,还冷漠挑剔。上届我班有一位性情孤傲、同学关系紧张,认为所有老师都不够优秀的女生。我想,以诚心与人便没有攻不破的堡垒,更何况以之待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呢,相信自己会用真诚赢得她的信赖,于是时不时就找她谈心。但没料到她在班里向同学扬言:“哼,她没什么可怕的,欺软怕硬,根本不敢把我怎么样!”还有一个男生不但学习习惯不好,迟到、上课说话更是屡教不改,一次我请来家长交流情况,最后我让他当着家长的面对今后的行为表个态,他说:“以后好好做”我又追问了一句,他却说:“我敢不好好做吗,我怕你报复我。”自己的诚心付出得到的是学生的冷漠的拒绝,着实很痛心。我思考,学生的冷漠从家庭的角度来看,父母对子女的有求必应,过多的安全教育,让孩子不能正常的与人相处,甚至怀疑一切;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上对个性的张扬使得稚嫩的心把标新立异与叛逆当成了个性来追求,这就难免使教学在一部分学生中成为了老师的一相情愿。然而,我认为冷漠是一种人性的缺失,是学业、事业路上的绊脚石。身为教师,育人为本,我们有责任让学生走出冷漠,在阳光下绽放花朵。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要创造出让自己感动的人。遵循这一理念,我尝试了一些做法,收获还是颇丰的。

首先,给学生创造一个温暖的环境。

冷漠也是缺乏对生活的感动,这并非是身边缺少感动的人和事,只是常常视而不见。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我曾给学生布置了一份作业:每人用一周时间去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或发生在同学间感人的事,然后我开了一次“可爱的同学”的主题班会,让同学在班会上交流发现,在第一位同学羞涩的讲述后,发言的同学此起彼伏,一个个可爱动人的形象被描画了出来,再看那发言的听讲的一个个漾开了笑脸。之后的周记本上就有了“名人某某”、“淘气大王”、“同桌的她”,更有了“可爱的校园我的家”等生动鲜活的精彩纷呈的文章了。不仅如此,同学间互帮互助的场景也时时感动着我。同学间能互帮互助,互关互爱是形成良好班风的一个重要因素。

良好的班风除了同学间互帮互助,还应亲师信道,班主任是搭建学生与任课老师间的桥梁,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自己的老师,使任课老师不会因与学生课下交流少而给学生的印象只限于课堂上讲授知识时蹙额锁眉的那一面,我又开了一次“我们的老师”的主题班会。在学生谈了自己眼中的老师后,我把不为学生所知的各位老师的为人做了补充介绍。例如,英语老师的勤奋好学,不苟言笑;物理老师文理兼通,办公室里常常妙语连珠,睿智非凡等等。我从学生脸上读到了“感动”“景仰”,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依然要求我再讲些老师们的佳话。这使我感到只有学生觉得老师可爱可敬,我们的教育才不会是赶鸭子上架。

查看全文

家庭教育方式研究论文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和充分估计,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一个人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幼儿自信心的形成,与家庭的教养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专制型家庭,孩子缺乏自信

专制型家庭的主要特点是父母威信占绝对地位,孩子完全按父母的意志生活。家长对孩子的所作所为经常采取不信任的态度,孩子稍有差错便指责“你怎么总是这样?”“你怎么老是没耳朵呢?”常用“不能怎样、应该怎样”等词语来教育孩子,且目光挑剔。久而久之,使孩子形成“我什么都不会”、“我一样都不行”的自卑心理,做事无主见,习惯于依赖父母,不敢亲自尝试、探索。这种家庭谈不上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二、困爱型家庭,孩子盲目自信

溺爱型家庭的孩子往往娇生惯养,虚荣心强,他们在家庭中处于中心地位,对孩子的所作所为,不论是非对错,都以赞赏的口吻或神态加以认可。长此以往,便结孩子留下了“我的话总是对的,我的行为总是讨人喜欢的”,“你们必须都依我”等印象,使孩子形成很强的自我中心意识和盲目的优越感。但由于缺乏锻炼,孩子的能力并末得到相应发展,以致于遇事不愿也不敢尝试,表现出退缩行为,实际上也无自信心可言。

三、冷漠型(含忙碌型)家庭,孩子自信不足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