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经济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2 08:46: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劳务经济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论发展农村劳务经济
农村劳务经济是农村富余劳动力为家庭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提供劳务而获得收益的一种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加快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农村劳务经济正面临新的发展契机。
劳务经济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正日趋走向成熟。近些年来,各地高度重视发展农村劳务经济,改善服务,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已初具规模,初见成效。农民从非农产业得到的收入不断增加,基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农村经济得到发展,仅仅依赖土地生存的意识逐步淡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新的态势:从事技术、管理工种的多了,向全国范围转移和国际劳务输出的多了,政府有序组织的多了,长期稳定务工的多了,劳务收入在输入地就地消费的多了。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为外出务工农民和用工单位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减少“盲流”,使劳动力转移组织化、有序化。
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障碍,为发展劳务经济提供了制度保证。最近几年间,我国开始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各地正陆续打破城乡户籍制度壁垒,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已经松动,农民获得了对自身劳动力的自由支配权。这是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又一次解放,也是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一次全新的历史机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性障碍逐步消除,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市场机制在配置劳动力资源中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使企业获得了招工、用工、工资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提供了制度方面的条件。
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劳务输出将有较大的发展。当今国际劳务市场需求巨大,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显示:世界各地输出国境以外的劳务剧增,全球已达1亿人。2003年末我国在外各类人员仅52.5万人,与传统的劳务输出大国数以百万的规模差距很大,我国的国际劳务潜力远远没有得到发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成员国进一步向我国开放劳务市场,一些对我国劳动力限入的国家将逐步取消限制,将有更多的劳动力进入国际劳务市场。现在,我国国际劳务输出的普通劳务市场不断扩大,从传统的日本、东南亚地区向中东、非洲和拉美发展;高级劳务开始打入欧洲市场,如英国、德国方面的高层次劳务需求明显增加。尤为重要的是,国际劳务市场正在向亚太地区转移,这为我们向国际劳务市场输出劳动力提供了大好机遇。
当前,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有利因素很多,但制约因素也不少,最为突出的是农村务工人员量多质低和外出务工环境不优的问题。要使农村劳务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就要建立起劳务合作交流的长效机制,让农村劳务输出机制发挥长久的作用,以机制自身的运行来产生效益。
加快经济发展,拓展就业空间。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必须从农内改造(即传统农业改造)和农外发展两方面着手。从农内来讲,就是推进农业产业化,抓好农村内部劳动力的转移消化。加强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综合开发农村资源,支持和鼓励农民经营、发展二、三产业,突出发展第三产业,扶植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新的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带动农村劳务经济发展。从农外来讲,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开发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建设一批投资小、见效快、无污染、资源可再生、并能容纳大量劳动力的新型产业,既发展经济,又启动市场、扩大就业。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重要作用,实现小城镇建设、企业壮大和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的“三赢”。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国内外劳务市场。
农村劳务经济调研汇报
县农办对全县农村劳务经济现状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各乡镇及县直相关部门、龙头企业、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重点抽查了460户务工农户、230户就近从事二、三产业农户、部分培训学校及龙头企业。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全县劳务经济发展迅速,无论从人数或收入,已成为农村经济的“半边天”,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基本情况
㈠转移输出情况
1、转移就业量大,增收明显。据调查,全县共有从事劳务人数16.84万人,占全县54万农业人口31.19%,占全县32万农村劳动力的52.63%。外出务工人数达14.34万人,占全县54万农业人口的26.56%,占全县32万农村劳动力的44.81%,务工人数中男性7.71万人,女性达6.73万人。按抽样分析,每名务工者月工资平均达1000多元,年收入1.2万元以上,年纯收至少可达6000元。仅此一项,全县农民可纯增收入8.6亿元。此外,约有2.5万专门就近从事二、三产业,人均增收1.2万多元,全县农民年增收3亿元。两项合计至少为全县农民增收11多亿元,人平增收2000多元。
2、转移就业分布面广,分布行业多。一是分布面广。全县14.34万外出务工人中,前往广东沿海者居多,达8.12万人,其次为江浙及福建地区,为2.78万人,上海3400多人、省外1.30万多人、县城5800多人、市内4000多人、省内8200多人。此外,就近从事二、三产业2.5万多人。从抽样分析调查来看,务工收入分别为:上海1.5万元、广东及江浙、福建地区1.3万元、省外1.1万元,省内1万元,就近从事二、三产业为1.2万元,本市0.9万元、本县0.8万元。二是从事行业多。从全县230户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户抽样来看,涉及行业20多个,人数达310多人,以从事加工、餐饮、服务、汽车运输、个体工商及劳工居多,占调查户数的70%。从全县460户务工农户抽样来来看,务工行业多达40多个,务工人数达480多人,大多从事制造、电子、服务、纺织、制鞋、玩具等行业。
㈡转移输出效应
劳务经济实施办法
为加快城乡统筹就业的步伐,增加就业总量,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2012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400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00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5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实现农民工转移就业37700人,其中转移6个月以上28000人;城乡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6200人,其中异地培训500人,中长期培训占50%以上。
二、工作措施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发展劳务经济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各乡镇、办事处及相关部门要从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明确责任任务,早动手、早安排。各乡镇、办事处要对本辖区劳动力状况进行详细摸排,摸清剩余劳动力和外出务工人员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掌握的技能、务工地点、从事职业、劳务收入等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心中有数。同时,要建立动态管理台账,为全市劳务经济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制定落实优惠政策,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各乡镇、办事处及各相关部门要从工作机制和配套政策入手,认真贯彻落实好中央及各级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就业再就业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一系列文件精神,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对企业降压减负,实行更加优惠的土地和税收减免政策,扶持和鼓励企业发展壮大,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降低准入门槛,对新创业的小企业,要减收或免收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制定出台创业就业园区的扶持鼓励政策,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并给予更加优惠的自主创业政策,激发下岗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及返乡农民工的创业热情,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围绕扶持主导产业发展积极开发新的就业岗位;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开发社区服务安置就业。
全市劳务经济会讲话
新一届市委领导班子产生后,同志代表新当选的同志向全市党员、干部和群众表态,要抓好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的贯彻落实。今天的劳务经济工作会议标志着第三次党代会精神贯彻落实工作开始启动,具有象征意义。根据会议主题,我讲四个方面的意见:
一、直辖十年来我市已趟出一条劳务输出的成功路子
我们一直把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作为“三农”难题的破解之策,大胆探索和实践,趟出了一条新路子。特别是去年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劳务经济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经济”之后,各区县、各部门都有一些切实的行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积累了一些新鲜的经验、涌现了一批先进的典型。到去年末全市已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706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量的51.6%。这主要得益于“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政府与市场联动,扩大劳务输出规模。40个市级部门组成了市农村劳务开发领导小组,下设办事机构专司其职,区县建立了相应的工作体系。**年以来,投入财政性资金4亿多元,用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政府在强化宣传引导、政策调控和公共服务的同时,也注重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充分调动企业、学校、中介机构和民间力量组织劳务培训、输出,全市劳动力成建制转移输出的比重不断提高。如江津区津北建筑公司,使用农民工2万多人,将建筑劳务市场拓展到18个省市,并将重点锁定在北京,中南海的建筑维修就是由他们来承建的,这是**的光荣。在**进京的65家劳务企业中,该公司输出农民工规模等四项指标雄居第一。
二是坚持以中长期培训为主,着力提升劳动力素质。近三年来,我们狠抓中长期技能培训,全市共完成订单培训58.45万人,就业率达98%。截至去年底,全市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总数达到116万人,占转移总数的16.4%。其中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有11万人,占培训人数的9.5%。技能培训催生了职教产业,市区和一批区域性职教中心迅速崛起。发展态势最好、也是起步最早的永川“职教城”,现有在校生7万多名。为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去年我们对“三类”人员实施免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的政策,有4.68万名学生从中受惠。今年,这一政策又拓展覆盖到了福利机构有劳动能力的适龄孤儿和退役士兵。
三是坚持整体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精确设计,定点落实。针对三峡库区就业困难的特殊矛盾,我们制定实施了“双零”转移的目标,2963户城镇移民“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了就业,农村移民富余劳动力“零转移就业家庭”可望在上半年消除。去年下半年,主城区与库区重点移民区县建立了对口支援新机制,仅半年时间,对口支援集团就吸纳了1.3万名库区劳动力就业。对不同年龄段的劳动力,我们分类进行培训辅导和职业介绍。如将青年农民推荐到大中型企业,培养成为稳定转移的技术工人;鼓励竞争力较弱的中年农民不拘方式打短工、挣现钱。
劳务经济主要特征论文
1.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释放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土地制度和分配制度的变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的进步进一步发展了生产力,农产品产量、商品量、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以迅速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迅速增加。剩余劳动力为寻求更加充分的就业机会,必然向农村以外转移。湖南省农业人口多,耕地少,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仅1.4亩,剩余劳动力数量相对较多,向农村以外转移的“推力”更强。
2.农业比较效益低。据湖南省2000年农业生产效益调查:每亩水田种粮食获得的纯收入仅150.7元(不含劳动力成本),若扣除用工作价,每亩的纯收益只有16.6元。养猪的纯收入也不高,平均每头只有43.3元。农业效益如此低下,所以农民说“辛辛苦苦种养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个月”。
3.乡镇企业不景气,促使农民外出务工。近几年来,关并“五小企业”,大部分乡镇企业转制,乡镇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减少,迫使农民外出寻找工作。仅攸县就有近1万乡镇企业职工北上南下寻求新的就业门路。
4.外出打工收入相对较高是主要的拉动因素。目前,农民外出一般是到县城、大中城市,城市收入明显高于农村,弃农进城转入二、三产业符合人口流动总是由低收入地区向高收入地区流动的规律。据调查测算,2000年湖南省外出务工农民(含季节性外出人员)人均劳务收入达4339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高出一倍多。外出从事劳务,如能找到比较固定的工种,每月收入少则400-500元,多的达到1000元左右,月平均工资为600元左右,比在家务农的收入高得多。因此,农民总结说,“早外出早富,迟外出迟富,不外出不富”。
5.城镇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劳务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发展,经济快速增长,尤其是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近几年来各地更加大了城镇化建设步伐,经济增长和各项建设投资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较大的劳务市场。
6.城乡差别也是导致农村劳动力外出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活条件相对较差,文化生活相对贫乏;而城市较高的工资和生活水准、娱乐和文化上的优势以及较好的发展前景,吸引着农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农村居民,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愿望比较强烈。
县劳务经济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县促进农民增收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提升劳务经济质量和水平,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月初,县人劳局和县创业办结合全县农民增收5年规划和3年行动计划编制工作,抽组专门力量,在15个乡镇认真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暨劳务经济发展情况调查,在此基地上进行了认真评估分析,提出了今后劳务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劳动力资源和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一)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
石泉县辖15个乡(镇)202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为18.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5.29万人。本次调查统计:全县有农村劳动力82253人。其中:男性49408人,占总数60%;女性32845人,占农村人口总数40%。从调查统计的劳动力资源构成看:
1、年龄结构:16—25岁19734人,26-45岁43364人,46-60岁(女46—50岁)19155人,分别占劳动力总数的24%、53%、23%。
2、文化结构:大专及以上文化564人,中专技校1160人,高中文化4865人,初中及以下文化75664人,分别占总数的0.6%、1.4%、6%、92%。
劳务经济发展调查
农村富余劳动力战略化转移,是现代农业跃升发展的大趋势,是农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应循坦途。**县挟口岸之利,特色农业气候小成,劳务经济发展也自成特色,需予以疏理、探究和提升。为此,县委办调研室会同县农委等部门的同志进行了针对性的调研,并形成报告。
一、特色劳务经济发展情况
作为龙江重要的国家一类对俄陆路口岸,**县辖6镇102个村,农业人口10.1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6.2万人,富余劳动力3.5万人;耕地面积73.3万亩,人均7.26亩。近年来,通过境内外互动,转移、中转、吸纳并举,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2004年共转移3.38万人,占富余劳动力总数的96.8%,其中,就地转移2.46万人,向境外及国内大中城市转移9200人,分别占转移总数的73%和27%。具体呈现以下趋向和特点。
1、转移领域由埠内向境外转变。充分发挥口岸中龙头带动作用,扩大对外投资与合作,扩张农村富余劳力就业空间。大力开拓俄罗斯市场,先后在俄十月区、乌苏里斯克、海参崴等地建成16处以轻工产品、果菜、粮食为主的综合批发市场,有1700多名农村劳动力在此从事境外营销,人均年收入1万多元。积极推进跨国投资,目前边贸企业已在境外创办各类实体52家,其中加工型38家,投资额达2.97亿元,涉及轻工产品、木材加工及金属冶炼、装璜建筑等领域,承载农村劳动力近千人。扩大对俄农业科技合作,县政府在俄罗斯租赁土地1300公顷兴建农业技术合作基地,在俄远东地区创办13家中小型农场,年输出县内外农民劳务人员2000多人,收入近2000万元。2004年,向俄、韩、日等地转移县内劳动力4300人,占转移总数的13%。
2、转移渠道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做精做强县域经济,广辟转移渠道。围绕壮大口岸进出口加工业,深入实施“落地生根”工程,累计投资1.26亿元,兴建对俄进出口加工、绥阳进口锯材加工及华宇工业园区,已承载企业37户,26户建成投产,华海木业、宁城渔业、顺风松仁加工厂等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相继投产,安置农民进城务工1700多人。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培养产值超百万元、就业超百人的乡企45户,安置农村劳动力2400余人;绥阳镇创办木材加工企业28户、黑木耳加工企业15家,安置农村劳动力1000多人。加速发育农村第三产业,吸纳富余劳动力到小城镇经商、务工,**镇依托城郊优势,常年从事餐饮、运输各业农民4000多人,占农村劳动力50%以上;绥阳镇投资1800万元建成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中心——绥阳黑木耳批发大市场,带动6000多名农民专门从事黑木耳销售、运输及其它关联产业。发展“能人”经济,县内及境外已有4000多名经纪人脱离土地,常年或季节性从事农产品贩销。
3、转移方式由输出向吸纳转变。培育壮大特色农业,发展袋栽木耳2.4亿袋,耳农7000余户,年产量达万吨;建成果树、蔬菜生产基地18.5万亩,年产鲜品17万吨,成为全国黑木耳生产销售第一县和沿边较大的出口果菜生产集散地。黑木耳、出口果菜、特色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蓬勃兴起,对本地和外埠农民产生了强劲的吸纳力。据不完全统计,4大农业主导产业年以“离土不离村”方式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2万余人,吸纳穆棱、林口等周边县(市)民工1000多人。绥阳镇绥西村218户农民,今年发展袋栽木耳1200万袋,冬春两季户均雇佣附近农村劳动力4人,全村年劳务费支出达到80多万元。启动建设以加工为主的中俄**——波尔塔夫卡互市贸易区,中方一侧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商品交易中心主体工程完工,仅建筑一项就吸纳外地民工2000余人。走出国门创建吸纳基地,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十月区等地兴建劳务点300多个,面积达到4.5万亩,长期雇工4000余人,其中外地民工达2500多人,来源多为吉林、山东及本省齐齐哈尔、龙江、海伦、巴彦、兰溪、绥化、呼兰等地农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吉信工贸集团分别与温州达芙妮、盛宏达鞋业合作,投资3000万元在俄乌苏里斯克兴建11条鞋业生产线,日产皮鞋、旅游鞋4万双,仅此吸纳温州籍农民工400人,月收入均在2000元以上。
某乡发展劳务经济经验材料
领导重视真抓实管
劳务经济良性发展
**乡现有5个行政村,63个村民组,4375户,17892口人,7941个劳动力,其中富余劳动力4373人。针对富余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实际,几年来,我们把发展劳务经济定位为强乡富民的一项重要举措,常抓不懈,坚持走内转外输同步、多轮驱动之路,在打造劳务输出品牌上下功夫,从而使劳务输出有了长足进步,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04年转移劳动力4086人(内转1280人,外输2806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2%,创收1175万元,人均创收2875元,拉动人均增收657元。2005年转移劳动力43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4%,创收3699万元,拉动人均增收860元,再创历史新高,劳务经济已经真正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2006年,截止到3月末,转移劳动力4200人(内转899人,外输3501人),足迹遍布全国40多个城市和地区,远涉美国、俄罗斯和日本,转移人数占富余劳动力的96%,占劳动力总数的53%。
目前,我乡劳务输出已实现了由自发的单打独奏向规模输出、基地输出转化;由原来单一的养家糊口目的向作为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转化;由靠单一的种植业向劳动力资源开发、多业并举方向转化。
一、领导高度重视,切实真抓实管,是搞好劳务经济的前提和保障
几年来,乡党委、政府一直把劳务输出作为富民工程、德政工程和乡村“一号工程”来抓,健全领导组织,明确责任,纳入日程。形成乡村一把手挂帅抓,乡长、村主任具体抓,乡村干部人人抓、经常抓的工作氛围。同时,把劳务输出纳入目标考核责任制,与村干部工资、乡干部升职挂钩,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严格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表现突出的给予奖励,提拨重用,表现差的给予惩罚,绝不提拨。这样使我乡的劳务输出同乡村干部的切身利益联系在一起,从而调动了广大乡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干部真抓实管、争先创优的积极性,改变了过去那种可抓可不抓,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的工作局面,使干部充分认识到人人肩上有担子,抓好劳务输出不但是尽义务,而且是一种政治责任,绝不能等闲视之,从而加快了全乡劳务经济的发展步伐。实践看,领导重视,真抓实管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抓与不抓就是不一样。
某镇发展劳务经济经验材料
重引导强服务发展劳务经济
树品牌固基地培育支柱产业
**镇位于**县东北部,全镇8个行政村,总人口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万人,农村实有劳动力1.2万人。2004年全镇转移劳动力51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2.5%;2005年转移劳动力631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2.2%,劳务收入3500万元,占全镇GDP的28%,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以上。
一、抓劳务输出工作的主要方法
1、加强引导,转变观念。在贫困的半山区农民心中,“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等陈旧观念根深蒂固,许多农民宁肯死守自己的1亩3分薄地过苦日子,也不愿挪动一步出门挣钱。“等、靠、要”思想十分严重,祖祖辈辈对生活质量要求很低,认为:有饭吃、能填饱肚子就行;有衣穿、能遮身去寒就行;有房住、能避风挡雨就行。农民这些保守观念、低追求致使我镇劳务输出起步难,发展更难。镇里1999年与烟台签订了300人的用工合同,经多方动员,只有116人报名前往。针对这种实际情况,镇党委、政府迅速在全镇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走出农村,学会赚钱”活动,号召农民外出务工,挣钱致富。镇上为劳务输出的典型示范户命名授牌,披红戴花,在全镇干部群众中营造了一种“务工致富光荣”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风气。观念更新,万两黄金。从此,封闭落后的双岔河人开始走出乡村,闯荡世界,从开始转移几百人发展到现在的每年转移5000多人。这些人上省城、进京城、下闽粤、闯关东,活跃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几年来从外地挣回大量现金,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资金基础。
近年来,尝到了务工致富甜头的**人已经由过去被动的“要我出去”转变为自发的、主动的“我要出去”,逐步形成了一种气候。为了保持这种良好势头,进一步把我镇的劳务输出产业做大做强,镇党委、政府切实加强了对劳务输出工作的宣传力度,县电视台多次对我镇劳务输出工作进行专题报道,镇主要领导组织人员,深入到北京、山东、天津等地用工单位考察回访,精心制作了《离开土地挣钱去》、《创业者的足迹》等多部电视专题片,编印了《**外出务工创业者典型事迹简介》等宣传材料。各村两委班子也非常重视劳务输出,他们利用广播、黑板报、刷写标语、请务工能人现身说法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劳务输出的重要意义、典型经验和相关知识,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动员和激励更多的人外出创业,积累资本,建设家乡。
某镇发展劳务经济经验材料
重引导强服务发展劳务经济
树品牌固基地培育支柱产业
**镇位于**县东北部,全镇8个行政村,总人口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万人,农村实有劳动力1.2万人。2004年全镇转移劳动力510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2.5%;2005年转移劳动力6310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2.2%,劳务收入3500万元,占全镇GDP的28%,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1%以上。
一、抓劳务输出工作的主要方法
1、加强引导,转变观念。在贫困的半山区农民心中,“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等陈旧观念根深蒂固,许多农民宁肯死守自己的1亩3分薄地过苦日子,也不愿挪动一步出门挣钱。“等、靠、要”思想十分严重,祖祖辈辈对生活质量要求很低,认为:有饭吃、能填饱肚子就行;有衣穿、能遮身去寒就行;有房住、能避风挡雨就行。农民这些保守观念、低追求致使我镇劳务输出起步难,发展更难。镇里1999年与烟台签订了300人的用工合同,经多方动员,只有116人报名前往。针对这种实际情况,镇党委、政府迅速在全镇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走出农村,学会赚钱”活动,号召农民外出务工,挣钱致富。镇上为劳务输出的典型示范户命名授牌,披红戴花,在全镇干部群众中营造了一种“务工致富光荣”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风气。观念更新,万两黄金。从此,封闭落后的双岔河人开始走出乡村,闯荡世界,从开始转移几百人发展到现在的每年转移5000多人。这些人上省城、进京城、下闽粤、闯关东,活跃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几年来从外地挣回大量现金,为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资金基础。
近年来,尝到了务工致富甜头的**人已经由过去被动的“要我出去”转变为自发的、主动的“我要出去”,逐步形成了一种气候。为了保持这种良好势头,进一步把我镇的劳务输出产业做大做强,镇党委、政府切实加强了对劳务输出工作的宣传力度,县电视台多次对我镇劳务输出工作进行专题报道,镇主要领导组织人员,深入到北京、山东、天津等地用工单位考察回访,精心制作了《离开土地挣钱去》、《创业者的足迹》等多部电视专题片,编印了《**外出务工创业者典型事迹简介》等宣传材料。各村两委班子也非常重视劳务输出,他们利用广播、黑板报、刷写标语、请务工能人现身说法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劳务输出的重要意义、典型经验和相关知识,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动员和激励更多的人外出创业,积累资本,建设家乡。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劳务分包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