捞铁牛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2 08:10:3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捞铁牛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捞铁牛教学反思论文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小节,看看和尚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待会儿站起来说一说。

(学生读,并试着说)

师:你们对自己说的情况满意吗?

生:不满意。我觉得说了前面的就忘了后面的,说到了后面又想起了前面的忘了说。

生:不满意。我觉得自己说得不清楚。

查看全文

捞铁牛教学管理论文

[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三小节,看看和尚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待会儿站起来说一说。

(学生读,并试着说)

师:你们对自己说的情况满意吗?

生:不满意。我觉得说了前面的就忘了后面的,说到了后面又想起了前面的忘了说。

生:不满意。我觉得自己说得不清楚。

查看全文

多媒体语文阅读管理论文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为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注入了活力。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文、图、声并茂的特点,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真切感受

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其内容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课文中的许多事物对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候若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景,化难为易。例如教学《北京》,要求学生说清楚天安门广场上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建筑物,这对于大多数从未去过北京、方位概念又模糊的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天安门广场四周的景物,学生有了真切感受,就能容易地完成学习任务。

创设教学情景绝对是多媒体的拿手好戏。运用它辅助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力,激活学生与学习对象相关拥有认识,帮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如最近我听了一堂《火烧云》的课,上课教师根据学生一般都没有仔细观察过没有真正见过火烧云这一实际,课上注重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精心创设教学情景。先通过动画演示课文中描写的几种不同形、色的火烧云,用逼真的画面使学生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美丽和作者观察的仔细、描绘的细腻。后来又出示大量的火烧云图片,让学生欣赏、观察,模仿课文说话。这堂课,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习效果是传统的阅读课所望尘莫及的。

二、帮助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

计算机多媒体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背景资料,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社会情景中,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如《三味书屋》,那是一篇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学生要真切理解课文内容会有一定困难。教师事先搜集有关鲁迅先生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建立一个资料库,上课时让学生根据阅读需要提取相关的资料,这样就能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查看全文

语文创新源泉管理论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何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呢?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解疑。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产生解决问题这种强烈的内驱力,就会积极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等,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能力。质疑是创新思维、发展求异思维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大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疑问,主动参与,发展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从而更好地活化、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我从三个阶段培养学生学会质疑,在质疑过程中激发、培养学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探究的能力。

一、课前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课前质疑改变长期以来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前,课前预停留在生字、新词的预习上,对生字的部首、音序、意思这些周而复始、枯燥乏味预习,难以让学生主动参与。针对这一现象,教师指导学生扩大预习范围,不单从字词入手,还可对课文提出各方面的问题,如从题目中质疑,从词句、内容上质疑,标点符号质疑,还可对教材质疑。刚开始质疑时,学生都

为质疑问题犯难,只会提一些简单问题,如这个词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作者是谁,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差生更无从下手,提出问题常没头没尾,或者根本无从考证,我就耐心引导,如教《朱鹮飞回来了》这课之前,我见一学生预习时苦思冥想就是提不出一个问题来,他说对朱鹮这种鸟不认识,我说这不是问题吗?你可提出朱鹮是一种什么样的鸟?接着我再引导他从题目入手,在启发下,他又琢磨了一番,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朱鹮原先飞到哪里去?后来为什么又飞回来了?为什么以《朱鹮飞回来了》为题目?这样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班里学生都乐于质疑,而且提问题有了一定的水平,《和时间赛跑》一课,学生在预习时提出了如下的问题:(1)人跑得过时间吗?(2)作者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3)作者怎样和时间赛跑?(4)作者从和时间赛跑中得到什么启示?质疑是创新的源泉,学会了课前质疑,激发学习兴趣,就是创新的起点。

二、课中质疑,探讨中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凡是学生产生疑问的,都可作为探讨的对象,儿童的思维和认知具有独特的视角,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努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机会,解决课前预习提出的疑点,小组会解决的自个解决,对于文中重点、难点的问题可在全班讨论交流,共同寻求问题的答案,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观潮》一课中,小组交流一些简单的问题:(1)观潮的时间?(2)观潮的地点?(3)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不同的景象?全班同学对潮来之时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课文从几个方面写出潮水的特点?学生自读,感知全文后对这部分内容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语句读读,谈感受,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从读中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悟出了文中从大潮的声音、形态变化两方面写出潮水的雄伟、壮观。似乎对于这堂课师生都感到已尽善尽美。可有位细心的学生又提出了一些小疑问,

查看全文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分析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语文知识的殿堂里自由飞翔。本文从三个方面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探讨,旨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境魅力;教学艺术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语文功底,才能为学习其他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要更新语文教学理念,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树立合作竞争意识,激发他们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应该给学生充足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语文知识,在交流中学会分享、舒展个性、享受自由。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用微笑对待学生,用朋友似的态度与学生平等对话,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把全部精力投入课堂活动中,不断发现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主动探索语文奥秘。同时,教师还应运用现代媒体辅助教学,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语文创新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最多的语文知识。

一、设置悬念,唤起欲望

悬念是在小学生头脑中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能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唤起学习语文的动机。悬念的设置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要唤起学生的好奇欲望,引发学生读文的兴趣。教师用和蔼的语气和学生对话;用微笑解答学生提出的质疑;用关注的眼神给以激励,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愉悦中求知。例如:在学习《把掌声分给她一半》这节课时,教师把课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读题目,你想对课题说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提问,“我想知道题目中的她是指谁?”“为什么要把掌声分给她一半呢?”“掌声是自己赢得的,她为什么要分享?”“对于你们提出的问题,在文中就能找到答案,你们自己去读文吧。”学生在悬念的诱惑驱使下,立即对课文产生了兴趣,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认真读文,自己解决问题。悬念的设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欲望,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为新课教学做了恰当的铺垫。

二、渲染故事,放飞思维

查看全文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是使学生健康快乐主动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是使教学功能得以体现的重要途径。小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已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经验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人才素质的核心。

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要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多方面的创新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课本中选进的教材,大都有情文并茂,有声有色,它们以抽象的语言反映活生生的画面,以饱含情感的符号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易于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采用各种形式,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教师要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思路上要有一定的创新。

传统的教材处理的形式大多是根据文章的思路,从前到后,循序渐进来安排教学的,而在思路“变序”上创新,就要敢于打破传统设计中那种千篇一律从起点到终点的“直线运动”方法。“变序”创新的关键在于抓住“突破点”,而寻找突破点的方法很多,有“文眼点”、“重点句”、“中心句”等。如《捞铁牛》一果,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宋朝和尚怀丙捞铁牛的故事,人们究竟怎样捞的铁牛,可以先让学生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找到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写的是人们捞铁牛的事情,然后再找出人们有哪些动作,这些动作使得船、泥沙、铁牛各有什么变化,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词语,经过小组讲座自学,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人们怎样捞的铁牛,注意前后顺序要说清楚。这样学生经过反复地读,反复地说,理解掌握了本课书的教学难点以后,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按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其它内容了。又如《爬山虎的脚》一课,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位置,是怎样长的,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有关段落,然后分小组讲座自学,再看一看投影或录像,使学生在头脑中有一种清晰的感情认识,最后有语气地读一读,正是因为爬山虎的脚在墙上巴得这样牢固,才会使它的叶子长得非常茂盛,在微风的吹拂下,一墙的叶子就会漾起波纹,美丽极了,接着再让学生学习有关爬山虎叶子的段落。这样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创新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中要逐渐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1、大胆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查看全文

语文质疑问难分析论文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古代大思想家孟子曾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种说法很有道理。鼓励学生有意识地对所学课文大胆质疑,这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经常性的质疑问难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它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那么如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呢,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注意从课题引入,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一般来说,课文的课题总是提纲挈领之言,它常对课文起制约的作用:有的概括了课文的中心思想,有的明确了课文所选定的对象材料,有的提出了课文的时空范围,有的介绍了文中主要人物或事件等等。只要我们能抓住课题巧妙地进行质疑,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就能使阅读带有浓厚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阅读课文的能力。例如:教学《捞铁牛》,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经过质疑,归纳出:①谁捞铁牛?②为什么捞铁牛?③怎样捞铁牛?④捞铁牛的结果是怎样?等等,引导学生针对上述4个问题边读边做标记,然后同桌互议,师生交流。学生的思维就在这样的释疑解难中积极地开始了。我也就这样借助学生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这样,既发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第二,注意从重点词句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课文的疑点往往是学生质疑问难的突破口,同时也是将教学过程向纵深推进的突破口。学生的问题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这个句子我不明白”这个层次上。例如:教学《海滨小城》这课时,围绕“凤凰树开了花,开了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之中”,我要求学生以“什么”为形式提出了“笼罩是什么意思?”,以“为什么”的形式提出了“为什么凤凰树开的花用‘热闹’来形容?”以反问的形式提出了“作者把凤凰树的花比作红云而不比作红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在质疑教学中我们也提倡学生驳问,因为它能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和批判精神,学生的驳问也是他们主动钻研精神的表现。第三,注意从理解难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课文的难点,往往文字含蓄深沉,余味无穷,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这时,老师不宜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尝试去探索解决。通过对难点的探索,学生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而且还能学会如何学习,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和形成。如我在教《劳动最有滋味》这课时,较难理解的是为什么“我们的饺子会使我们的胃里和心里一齐舒服”?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这一难点问题,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有意识地用这一论题提问学生:看了这句话,你想提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提到“胃里”、“心里”分别指什么?为什么会一齐舒服?针对学生的问题,老师顺势再问:“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是什么意思?”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学生积极的思考,同学们不难发现:“胃里舒服”指的是饺子的味道好,“心里舒服”指的是精神愉快,是同学们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后的心安理得,有滋有味。这样就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质疑问难,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的好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就是阅读和思维能力提高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要善于诱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查看全文

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是使学生健康快乐主动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是使教学功能得以体现的重要途径。小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类已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经验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人才素质的核心。

同志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要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多方面的创新教学,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语文课本中选进的教材,大都有情文并茂,有声有色,它们以抽象的语言反映活生生的画面,以饱含情感的符号表达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易于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他们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采用各种形式,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教师要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思路上要有一定的创新。

传统的教材处理的形式大多是根据文章的思路,从前到后,循序渐进来安排教学的,而在思路“变序”上创新,就要敢于打破传统设计中那种千篇一律从起点到终点的“直线运动”方法。“变序”创新的关键在于抓住“突破点”,而寻找突破点的方法很多,有“文眼点”、“重点句”、“中心句”等。如《捞铁牛》一果,课文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宋朝和尚怀丙捞铁牛的故事,人们究竟怎样捞的铁牛,可以先让学生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找到文中哪一个自然段写的是人们捞铁牛的事情,然后再找出人们有哪些动作,这些动作使得船、泥沙、铁牛各有什么变化,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词语,经过小组讲座自学,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人们怎样捞的铁牛,注意前后顺序要说清楚。这样学生经过反复地读,反复地说,理解掌握了本课书的教学难点以后,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按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其它内容了。又如《爬山虎的脚》一课,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位置,是怎样长的,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有关段落,然后分小组讲座自学,再看一看投影或录像,使学生在头脑中有一种清晰的感情认识,最后有语气地读一读,正是因为爬山虎的脚在墙上巴得这样牢固,才会使它的叶子长得非常茂盛,在微风的吹拂下,一墙的叶子就会漾起波纹,美丽极了,接着再让学生学习有关爬山虎叶子的段落。这样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而且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创新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中要逐渐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1、大胆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查看全文

浅析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应用

一、把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黄山奇石》时,课本插图不足以让学生感受黄山风景的秀丽神奇、石的奇形怪状。于是我要求学生在网上寻找有关黄山的录像、图片资料,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展示,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欣赏品味,使学生不仅对黄山美景有了整体感知,而且对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也印象深刻,学习顿时变得主动起来了。他们不仅了解各种奇石的样子,还在欣赏美丽风光之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黄山的其他奇石。学生陶醉在美文中,更多的是陶醉在美轮美奂的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兴趣之浓,情绪之高,收获之丰是教学之前所不能预料的。

二、把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能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好学易学,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在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捞铁牛》时,因为本篇课文涉及到了一些工程问题和浮力知识,尽管作者利用一些顺序词清楚有序地记叙了捞铁牛的方法,但由于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很难将课本上的文字叙述转换成自己的理解。所以课堂上,我利用网络提供的Flash课件一边叙述课文内容,一边演示怀丙和尚带人捞铁牛的过程,声画并茂、视听结合,清楚地再现了怀丙和尚捞铁牛的场景,将抽象、概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使学生便于接受,且形象的视听效果让学生乐学,对所学文章加深了印象。

三、把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能激发学生说话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是口语训练的重要内容。利用多媒体可开拓学生视野,丰富说话内容,可以变无话可说为有话爱说,有利于拓展说话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在教学小语第一册课文《我是中国人》一文时,要求用“爱”字口头造句。刚踏入校园的小学生只能说出“我爱爸爸”“我爱妈妈”等单调的句子。我播放了欢快的音乐和可爱的小动物的画面,学生听着音乐、看着美丽的画面,激发了他们说话的兴趣,他们的话闸顿时打开,小手高高举起,说出了“我爱活泼可爱的小白兔”“小牛爱吃青青的草儿”“小鸟爱蓝蓝的天空“”鱼儿爱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等优美的句子。再播放人物的画面,学生便说出“我爱勇敢的解放军叔叔“”我爱敬爱的老师”等等。然后再播放祖国的名胜古迹和自然景物,学生说出的句子更是丰富多彩,有“我爱祖国的万里长城”“我爱长江、黄河”“我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我爱美丽的家乡”等。

查看全文

语言文字训练管理论文

从事语文教学或研究的人,也许会有一个共识,这就是:语文课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

所以要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第一,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所决定的。大纲中明确写道:“教好这门学科,对于学生学习其他各学科,获取新知识,有着重要意义。”第二,因为语文学科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听、说、读、写所涉及的,无非是口头或书面语言,说到底就是语言文字,而鉴别一个学生乃至一个人听说读写能力的高低,无非也是看其掌握或运用语言文字的好坏。

现在急需解决的是“训练什么,怎样训练”的问题。我们在一篇又一篇课文的备课中,在大量的实际课堂教学中,常常这样做:遇到什么,就备什么,遇到什么,就讲什么,面面俱到”,生怕学生知识学得少。而这样做往往是学生负担加重,重点却没掌握。由此可见,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盲目地进行,首先应该确立训练点,然后再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那么,依据什么确立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呢。

一、依据单元重点确立训练点六年制小语教材从第七册开始安排单元重点。第五、六册也在“基础训练”中揭示重点。这样安排旨在告诉我们老师上课里应有目的、有重点地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功方面的训练。例如,教《记金华的双龙洞》要突出“理清文章的条理”的训练,教《穷人》要训练学生用词造句恰如其分,从而表达真情实感。

确立了训练之后,又怎样具体训练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