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2 07:42:0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老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老舍话剧分析论文

一、“京味”之魅:老舍话剧“京味”特色的影响

老舍对当代戏剧影视发展的影响首先集中在“京味”特色方面,这种影响明显地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新时期以前,主要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老舍话剧“京味”形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老舍的话剧更多地是形成了一种自身的“京味”特色和经典。新时期以后老舍的话剧在“京味”特色方面的影响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辐射力,更加鲜明突出地表现在对当代话剧创作的示范作用上。今天,“京味”话剧已经成为戏剧舞台上的一个卓有成就、生机勃勃的文化现象,这与老舍《茶馆》为代表的“京味”价值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和认同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新时期以后,中国的话剧界已经旗帜鲜明地形成了一个“茶馆派”[1],或者被称为“茶馆模式”[2],由北京人艺焦菊隐执导的《茶馆》被确定为“人艺风格”或“焦菊隐表演学派”的经典象征。当代剧坛也的确有一批杰出的作家和编导演热情地追随老舍,自觉地学习老舍,形成了与老舍《茶馆》非常相似的审美追求和艺术风格。那么,老舍话剧对当代“京味”戏剧影视的影响主要体现哪些方面呢?

首先是取材上的连贯。从老舍到新时期以来的“京味”剧作家们,一个显著的共同点就是以平民世界为主要的取材对象。这是因为不少剧作家本身就来自于平民世界,尤其老舍本人,这种带有自身真切人生体验的题材选择,很容易形成当代部分剧作家与老舍在人生和社会感悟方面的共鸣。另一个或许是更主要的原因,是当代剧作家们普遍地意识到,老舍剧作取材平民世界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意蕴以及真实动人的艺术效果。老舍的目光紧盯着北京底层市民社会,紧紧抓住底层社会市民的命运,这就在最大程度上使老舍的话剧洋溢着一种北京市民社会从根底上散发出的生活气息。这一点甚至可以回溯到老舍话剧创作的原点和动因:老舍始终认为戏剧更容易为广大民众,特别是底层市民所接受。而平民世界的题材就更容易为底层市民所接受。从当代话剧舞台表演的实际情况来看,老舍的《茶馆》以及与其有着相似之处的《左邻右舍》(苏叔阳)、《小井胡同》(李龙云)、《天下第一楼》(何冀平)、《北京大爷》(中英杰)等,都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长久地受到读者和观众的欢迎。老舍“京味”话剧在取材上对当代戏剧的影响不是什么技巧的问题,而是一个包含着话剧观念的根本的创作态度问题。

在平民世界取材的问题上,还有一点不能忽视,这就是与上海等大都市相比,北京城虽然也很大,甚至是皇城国都,但自古以来,北京这片土地上就更多地带有一股特定的平民意味和乡土气息,这是北京城特有的性格,因此,抓住了平民的心态与性格,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抓住了北京城的本质和特点,这也是老舍及其影响下的当代“京味”剧作家们的重要共识和情感基础。

第二是叙事结构上的相通。对老舍话剧的艺术结构历来有两种概括:一个是“世态画卷式”,另一个是“人物展览式”。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共同显示了老舍话剧写实型的基本体式。但是,人们也注意到,在老舍这种纯朴的写实的话剧体式中,又蕴含着一种诗化的特色。有学者把老舍《茶馆》看作是“写实型体式诗化的又一高峰”[3],这种诗化体现在哪里呢?从“世态画卷式”的角度来看,诗就“化”在老舍透过几幅影响社会历史进程的典型生活场景,表达出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完整理解,使得一部话剧在艺术结构上呈现出一种巨大的张力和韧性;从“人物展览式”的角度来看,诗化则体现在剧中的每一个形象,既是那样的真实具体,又都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象征意义,每个人的性格和命运都超越了具体的人事而具有形而上的哲学意蕴。老舍话剧在结构上的这种特色明显影响了当代剧作家的创作。比如李龙云的话剧《万家灯火》,在结构上将历史与现实从容地揉捏在一起,将京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快乐与辛酸娓娓道出,使人们透过该剧感悟到生活赋予每个人的那一份甘苦,感受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那一份永远的向往。在这里,日常生活、美好理想、普通情景、诗化哲理都自然地交织在一起,极具老舍《茶馆》的神韵。

老舍话剧的结构,既开放又相对封闭、既视野开阔又自成体系,使得戏剧冲突看起来比较平和、舒缓,很少白热化,不像曹禺剧作那样紧张激烈,但内在蕴含却更加深沉,包含的意蕴也更趋复杂。老舍话剧在结构上的这一特点,也对当代戏剧创作影响深刻。比如何冀平的《天下第一楼》就最为典型。无论是《茶馆》中的“茶馆”,还是《天下第一楼》中的“饭馆”,在北京都是各色人等的聚散地。无论是《茶馆》中的“茶文化”,还是《天下第一楼》中的“食文化”,都同属老北京的“饮食文化”。两剧所使用的语言都是“京味十足”,并且都以一个小老板为主要人物,都以讲述生活本身为主,这些很自然地造成了两剧在人物、氛围、语言和格调上的相似性。再比如由叶广芩的同名小说改编、由任鸣导演的六幕话剧《全家福》可谓是在平淡之中显神奇。作品描写的是北京一个平民化的小四合院里王满堂一家及其邻里几代人5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但场景始终是四合院,彩绘描金的垂花门进,历经风雨但依旧华贵的雕花影壁,见证了时代风云的变幻,以及它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查看全文

刍议老舍经历的一生

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清光绪二十四年生于北京西城小羊圈儿胡同的贫民家庭里,上有三个姊姊和一个哥哥,老舍是家中最小的孩子。父亲舒永寿,是满清正红旗的皇城护军,1900年八国联军,他在与侵略者的巷战中身受重伤,全身被炸成肉花,死于北长街的一家粮店中。从此,老舍一家原本清苦的境况更是雪上加霜。

老舍家境困苦,使他的求学道路上也坎坷多艰。从私塾、小学到中学,经济上十分为难,数进数出,还是母亲咬了牙作难和好心人资助,最后才得以进入北京师范学院。

老舍在北京师院的五年学习生活,成绩一直是上等,还受校长方环和语文老师宗子威的影响,开始写诗、散文和演讲,光芒毕露,这是在文化基础上奠定他将来创作生涯的第一步,也是他将来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起点。

毕业之后,直接被派任公立小学校长。任上,爆发,虽不能直接参加,但是反帝国、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潮流,启示了他的思想:

假若没有‘五四’,我很可能终生作这样一个人:兢兢业业地办小学,恭恭顺顺地侍奉老母,规规矩矩地结婚生子,如是而已,我绝不会忽然想洗去搞文艺。

以前我以为对的变成了不对……这一下子就打乱了两千年来的老规矩,这可不简单!我还是我,只是我的心灵变了,变得敢于怀疑孔圣人了!这还了得!假若没有这一招,不论我怎么爱好文艺,我也不会想到跟才子佳人、鸳鸯蝴蝶有所不同的题材,也不敢对老人老事有任何批判。

查看全文

论老舍小说的幽默艺术

摘要:老舍幽默讽刺的写作风格著称。本文阐述了他在幽默讽刺小说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所作的贡献,分析了他选择幽默讽刺艺术的不同原因及侧重,辨析了他的幽默讽刺观,指出了他各自的个性、特点、风格及其在幽默讽刺艺术上各自的优势、不足和局限,说明了他各自为中国现代幽默讽刺艺术所提供的新的气息。

关键词:老舍幽默讽刺

在中国,幽默讽刺作为美学概念出现的较晚,但作为喜剧范畴的幽默讽刺却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幽默讽刺文学始终没有占据显赫地位,但却也如一脉清流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延宕不绝,并不断拓展自己的领域,扩大自己的影响,以不同的形式活跃在各种文体之中。

一老舍的幽默观

老舍是一位十分偏爱幽默的作家,初登文坛就以鲜明的幽默风格而引人注目。他曾经认真地研究过幽默,对幽默的论述也较多,《什么是幽默》、《谈幽默》、《幽默的危险》等都是专门的论文。老舍对幽默的理论阐释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对幽默的含义、特点、作用等都有过科学的论述。

1.幽默是一种心态

查看全文

老舍文学作品语言特色

语言的艺术。老舍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文学大师,其语言的炉火纯青与艺术内涵让许多评论家和非评论家敬赞有佳,众说纷纭。现就老舍先生的文学语言艺术作一次浅探,主要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通俗易懂

老舍先生说:“我无论是写什么,我总希望能够充分的信赖大白话。”(《我怎样学习语言》)综观他的作品,学生腔最少,书袋更是几近于无。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在老舍的笔下,就算是人人都会说的那些大白话,也都全部变成了一个个五彩缤纷的万花筒:表面上平淡无奇,里面包含的美妙意境却一层套一层。无论是叙事还是状物与刻画人物,都十分的惟妙惟肖,逼真生动。

武汉大学曾用电子计算机做了一次统计,那部已列入世界文学名著之林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老舍写它只用了2411个互不相同的汉字。而且都是人们一般常用的。有些人写文章写小说象展览字典似的,效果却难堪上乘。而老舍却一心一意地在深入浅出方面下功夫,把大白话处理得生龙活虎,花团锦簇。他的文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粗粗看去,好象作家在写着一些简单的大实话。略为思索,却发现话中还有话,后劲十足。这与好酒是一样的道理:不好的酒冲劲大,入口即感觉到呛,但是马上就没有回味的余地了。而好的酒往往是先入口只觉得醇、香,慢慢的后劲才提上来,令人招架不住。这才是大作家的大本领。

《我这一辈子》写一个穷困潦倒的老北京的自述。小说的语言通篇都很好。言简意赅,明白如话。信手拈来开头一部分:

“我学的是裱糊匠。在那太平年月,裱糊匠是不愁没饭吃的。那时候,死一个人不象现在这么省事。这可并不是说,老年间的人要翻来覆去的死上好几回,不干脆的一下子断了气……一个死人到六十天后才和我们裱糊匠脱离关系。一年之中,死那么十来个有钱的人,我们便有了吃喝。”

查看全文

老舍作品艺术风格分析

老舍是人民艺术家,是杰出的语言大师。阅读老舍先生的作品,会感受到其鲜明的艺术风格。

一、“老舍式”京味

最初开始读老舍先生的文字,是源于他文字中透出的恰到火候的市井之气,仿佛一个沸沸扬扬的生命热源。“文化程度高的,染上沙龙气,只听得机敏的言辞滚滚滔滔,找不到生命激潮的涌动;文化程度低的,便不分场合耍弄机智,每每堕于刻薄和恶劣;再糟糕一点的,则走向市侩气乃至流氓气,成为街市间让人头痛的渣滓。”余秋雨在《上海人》中所述的这段话极好,老舍的文字恰在这两者之间。老舍这种通俗明白的语言艺术得力于他对市民语言(尤其是北京市民语言)和民间通俗文艺的熟悉和热爱,他大量运用北京方言中俗白浅易的口语,并加以加工,从而使得“把顶平凡的话调动得生动有力”,烧制出白话的“原味儿”来,也因此老舍被称为白话大师和人民艺术家;与此同时,他也不是简单地追求俗白,在措辞方面更是追求雅致,成功地把文学性和通俗性结合起来,干净利落,鲜活纯熟,方得到各种阶级、各种文化程度读者的喜爱,实为难得。另一方面,老舍作品广为人知的特色就是浓郁的京味儿。《骆驼祥子》的一大成功就凸显了老舍先生作品的京味儿。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当中。从开篇对于北平洋车夫门派的引言,到虎妞筹办婚礼的民俗交代,从对于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小说写祥子在混乱军营中顺手牵走几匹骆驼,卖得了一些钱走到北平城郊的时候,对故都那种平和、静谧的景物描写,很好地衬托了祥子此时的心情。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祥子,对瞬间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了北平的自然地理情况,又与祥子这个特定人物的身份相一致,表现出作者对故乡了如指掌的熟谙和驾轻就熟的描写技巧。a

二、“老舍式”幽默

老舍先生作品中还有一个主要的语言风格就是幽默,不过个人认为这种幽默在本文探究的三部作品里没有突出的体现,除了茶馆中各色人物一些京范儿的口语,如刘麻子的一句“我跟你是吃冰块拉冰块,没化(话)”,还有小唐铁嘴的“大英帝国的烟卷儿,日本的白面面儿,两大强国侍候着我,福气不小吧”,王利发的“我是西瓜皮擦屁股,还越擦越黏糊了”,诸如此类,在《茶馆》中体现出的这种幽默感,不像是老舍一贯的温和幽默,而是夹杂着口语的粗俗和辛辣的讽刺。老舍说“我之揭露他们的坏处原是出于爱他们也是不可否认的”b。老舍给予他们适当的同情,更主要的是揭露出他们身上的癣疥,以便治疗,用心可谓良苦。

三、“老舍式”悲剧

查看全文

老舍话剧影响管理论文

摘要:老舍作品对当代戏剧影视的影响,既源于其自身的独特感染力,更源于其蕴含的“京味”之魅以及老舍创作的整体美学追求。老舍话剧对当代“京味”艺术的持续影响,不仅显示了老舍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更表明了“京味”艺术在当今与未来的新的发展空间与广阔前景。

关键词:老舍;“京味”作家;“京味”戏剧;“京味”艺术

Abstract:InfluenceofLaoShe’sworksoncurrentdramasandmoviescomesnotonlyfromdistinctiveartisticappealofhisworksthemselvesbutalsofromtheircharmof“Beijingaccent”andtheauthor’saestheticpursuitasawhole.ThelastinginfluenceofLaoShe’soperasonthecurrent“Beijing-accent”artshowsnotonlythevalueandsignificanceofhiswritingbutalsothenewdevelopingspaceandextensiveprospectofthe“Beijing-accent”artatpresentandinthefuture.

KeyWords:LaoShe;“Beijing-accent”writer;“Beijing-accent”drama;“Beijing-accent”art

老舍话剧对当代戏剧影视创作与表演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一方面,是老舍话剧的风范作用,使一部分当代戏剧影视作品继续保持了浓郁而独特的“京味”风情;另一方面,老舍话剧对当代戏剧影视的影响实际上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更加迅速的文化变异面前,“京味”戏剧如果只是延续老舍的风格,沉湎于老北京的悠然情调,那将难以迈开新的步伐。老舍话剧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在作为当代“京味”创作的一种重要参照和示范的同时,也激发着后者在发展过程中的创新和提升。

一、“京味”之魅:老舍话剧“京味”特色的影响

查看全文

老舍与茅盾文学观比较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文学观;命运;叙事;指导人生;国民性

论文摘要:老舍和茅盾同为现代“为人生派”作家,而其作品的表现内容有相当的差异,本文认为是文学观的差异造成了作品内容的不同,并于表现时代命运与个人命运、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指导人生和改造国民性三方面比较了两者的文学观,以此来明确二者在文学史中的参照。

茅盾与老舍俱为现代文坛上的杰出作家,二者又都把目光投注向当时的国民启蒙,表现二十世纪的城市社会、人物和历史。他们同样高举着文学“为人生”的大旗,都曾经历过五四思想的洗礼,并具有扎实的传统文学的底子,又在中西思潮交会和激荡中对西方文化有着各自独特而深刻的了解,然而,因为文学观的差异,二者的作品焕发出迥然不同的光采。

本文试图从二者作品的文本出发,由表现时代命运与个人命运、宏大叙事与日常生活叙事、指导人生和改造国民性三方面来比较两者文学观的不同。

一、时代命运与个人命运

茅盾对个体命运的表现常常投射出在当时时代背景下的激化的社会矛盾,这种矛盾的发展往往关系着时代国家的命运。比如《子夜》中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的矛盾和斗争。表现出民族资本主义的独立性以及他们与帝国主义的——买办金融资本家的矛盾,吴荪甫一次次的抗争都是民族资本主义的挣扎,一次次的失败也就说明了时代和社会环境决定了在当时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时代的命运把握在更具有先进性的阶级手中。

查看全文

高校文化与老舍文学创作

在中国现代史上,文学与大学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相当大的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新文学诞生于大学。在现代文学史和现代大学史上,一个很值得重视的现象,是很多大学里的著名学者同时又是著名的创作家。大学既是学术研究的大本营又是文学创作的大本营,大学教师和学生既从事学术研究又致力于文学创作,这对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大学成为文学创作的大本营,也使得大学校园具有更浓郁的文化气息,使得大学校园更富有诗意。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1934年,老舍从齐鲁大学来到国立山东大学。在齐鲁大学时老舍就已经有了“疏远油滑”的愿望,等写完《铁牛和病鸭》、《黑白李》等小说后,老舍的心态和风格明显变了:“既不想再闹着玩,当然就得好好干了。”所以国立山东大学的老舍陆续写出了《月牙》、《断魂枪》、《新时代的旧悲剧》等代表性的“严肃”作品,到1936年《骆驼祥子》的完成,标志着他已经真正“走出油滑”,成为了“带着含泪的笑”的“严肃作家”。大学文化对老舍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一、国立青岛/山东大学的文化氛围———一个自由的文学港湾

20世纪30年代的青岛,显现出独有的城市特点,即其特殊的历史氛围和文化环境。青岛从未成为过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政治重心南移,青岛也越来越边缘化。青岛作为殖民地城市,弥漫着浓厚的殖民地气息。在这种气息的笼罩之下,这里的新文学发展就迟缓得多。而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的成立,不仅树立了良好的学风,更主要的是从国内外吸引了著名的教授专家,这些社会的精英知识分子们不仅致力于校园文化的建设,而且还为青岛文化氛围的确立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们除了进行文学创作与研究之外,还通过一系列文学活动,支持国立青岛大学乃至整个青岛的新文学事业。国立青岛/山东大学变成了一个自由的文学港湾。国立青岛/山东大学的“教授作家”,不是一个文学创作的群体、社团或流派,没有统一的创作宗旨以及文学主张,也没有前后延续的、固定的发表成果的刊物。他们是先后来到这所大学,彼此之间是各自独立的个体存在,他们在这段时期的文学行动对其一生意义重大。老舍就是为调整创作心态而来。边缘的青岛使国立青岛/山东大学远离政治、文化中心,这种边缘的地理位置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吸引老舍的环境因素,因为在这里他可以专心于文学创作,他是为追求一种相对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生存环境和创作环境而选择来此。另外,两任“作家校长”开明自由的治学理念,吸引了思想处于边缘状态的“教授作家”的加盟;学校自由理性的文学观念与文学氛围为自由文学的滋生准备了适宜的土壤,因此吸引了“新月派”等自由人士到来。他们在此可以不受某些流行文学元素的影响而自由创作。他们追求文学自由的精神与这所大学的文化精神相契合并互为依托,共同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纯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月”式的自由与学校自由人文精神的契合进一步巩固了自由的文学精神。

二、老舍创作心态的转变———从“疏远油滑”到“走出油滑”

青岛三年是老舍创作的繁盛期,经过几年的创作摸索,老舍已经能够更加娴熟地运用手中的笔,理解和表达底层市民的心声。“走出油滑”后的老舍对世态人情的描绘中浸润着忧虑与思考,作品总蕴含有一股悲天悯人的力量。而他的忧虑和思考却往往含而不露、措辞委婉,正契合了他温和宽厚的性情,形成他独树一帜的风格。1932年8月《猫城记》被连载出来,作者以幻想形式描写了“猫人”怎样因麻木、愚昧、自残、苟且偷安而被“矮人”灭绝的故事,它是一部政治寓言体小说。而老舍自己却认为这是个失败的作品,没有可取之处,悲观情绪过重,有点概念化、脸谱化,也不幽默、少含蓄。老舍在《猫城记》里“禁止幽默”的尝试是失败的。但是老舍并没有灰心。在“疏远油滑”的努力过程中,老舍又写了另一个自己比较满意的长篇《离婚》。《离婚》成于1933年,这部作品解剖了典型市民的庸碌性格,保住作者原有的一切长处,而避免了前些作品的油滑等不足。这部再现了现实社会的全部丑恶和无可救药的讽刺剧,将妥协、敷衍、折中、怯懦等这些中国人骨子里的固有的性格特征揭露得体无完UIWENXUE肤。所以“它是含泪的笑”,并且《离婚》“比较好点”,“我明白了怎样控制自己”。《离婚》中的幽默,已经避免了先前作品中油滑、追求笑料的缺点,虽然讽刺尖锐但却没有流于“戏笑”,所以在这部长篇小说里,老舍的努力获得了初步的成功,是老舍的“第一本完美的作品”。使老舍步入中国现代小说大师殿堂的,还是开始写作于1936年夏天的《骆驼祥子》。这部小说是老舍辞去山东大学职位后所写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他自己创作生涯的里程碑,被誉为现代中国小说中“正统”写实主义的一座高峰。老舍有力地控诉了社会的不公,同时对下层人民追求幸福时的希望和绝望表达了深切同情。这部作品的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都很深刻,从中我们不难体会出老舍创作心态的转变和创作方法的成熟。与老舍早期的作品相比,《骆驼祥子》在文体上呈现了突出的变化,我们在其中既不见一系列滑稽的人物,也不见插科打诨的闹剧行为。相反,我们见证了人类在不可抗拒的环境中,所作的徒劳斗争。老舍对现实的悲观犬儒态度及宿命信念,在这部小说中呼之欲出。然而,在这部小说的叹息及眼泪背后,我们似乎也听到一种捉摸不定的、暧昧的笑声潜伏左右。用老舍本人的话来说:“生命是闹着玩的,事事显出如此;从前我这么想过,现在我懂得了。”可见,沉浸在对严肃社会命题思考中的老舍已经从那些过分看重创作技巧方法、追求笑料,所以难免失之油滑的作品中走了出来。况且,这绝不是刻意而为,而是其创作走向严肃与成熟的标志。

三、文化启蒙与国民性批判的双重变奏

查看全文

话剧之魅影响管理论文

摘要:老舍作品对当代戏剧影视的影响,既源于其自身的独特感染力,更源于其蕴含的“京味”之魅以及老舍创作的整体美学追求。老舍话剧对当代“京味”艺术的持续影响,不仅显示了老舍创作的价值和意义,更表明了“京味”艺术在当今与未来的新的发展空间与广阔前景。

关键词:老舍;“京味”作家;“京味”戏剧;“京味”艺术

Abstract:InfluenceofLaoShe’sworksoncurrentdramasandmoviescomesnotonlyfromdistinctiveartisticappealofhisworksthemselvesbutalsofromtheircharmof“Beijingaccent”andtheauthor’saestheticpursuitasawhole.ThelastinginfluenceofLaoShe’soperasonthecurrent“Beijing-accent”artshowsnotonlythevalueandsignificanceofhiswritingbutalsothenewdevelopingspaceandextensiveprospectofthe“Beijing-accent”artatpresentandinthefuture.

KeyWords:LaoShe;“Beijing-accent”writer;“Beijing-accent”drama;“Beijing-accent”art

老舍话剧对当代戏剧影视创作与表演的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一方面,是老舍话剧的风范作用,使一部分当代戏剧影视作品继续保持了浓郁而独特的“京味”风情;另一方面,老舍话剧对当代戏剧影视的影响实际上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更加迅速的文化变异面前,“京味”戏剧如果只是延续老舍的风格,沉湎于老北京的悠然情调,那将难以迈开新的步伐。老舍话剧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它在作为当代“京味”创作的一种重要参照和示范的同时,也激发着后者在发展过程中的创新和提升。

一、“京味”之魅:老舍话剧“京味”特色的影响

查看全文

《骆驼祥子》中的人道温情与启蒙立场

《骆驼祥子》中,“老实,规矩,要强”的祥子经受一系列致命的打击之后,变成一具懒惰、挑刺、甚至不惜出卖人命以换取金钱的行尸走肉。这一精神堕落的原因,主要来自乱兵、孙侦探、虎妞父女所代表的社会黑暗势力对祥子生命意志的摧毁;祥子堕落的过程,又是一个命运和精神两方面都向车夫群体认同的过程。这样,祥子的生命悲剧也就具有了更为普泛的典型意义。对这一悲剧充满激情的叙说,透出的是老舍温厚的人道情怀和深刻的启蒙思想。二者相互交融,构成一个具有对话性的复杂世界。而把握住老舍对祥子个人主义思想的看法、对车夫群体关系的认识,也许是进一步解读《骆驼祥子》、深入考察老舍这一思想特质的关键。

祥子的堕落是一个精神渐变的过程,他是一步步由“人”变成“牲口”的。但其中最关键的一个质变的点,也就是祥子作为“人”与作为“牲口’的分界点,则是小福子的死给他的打击。此前,车

被兵抢去,祥子还是一角钱一角钱地省,想再买回车;钱被孙侦探敲去,祥子虽然无可奈何地娶了虎妞,但也没有放弃“拉车,买上自己的车”的愿望;及至虎妞死去,车再一次失去,祥子有过“就那么淡而不厌的一天天的混”的时候,但毕竟很快就重新振作起来,要去找回小福子,找回幸福;但小福子死了以后,“他不再有希望,就那么迷迷忽忽的往下坠,坠入那无底的深坑。’,他从一个坚持个人奋斗的个人主义者,“变成了走兽”,不对别人负责任,也不对自己负责。既已放弃自己的生命意志,只凭本能浑浑噩噩地混着,那么他的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明确的信念,实际上也已经不复存在。这点在和阮明比较中尤为明显。“阮明知道,遇必要的时候,可以牺牲了祥子。祥子并没作过这样的打算,可是到时候就这么作了一一出卖了阮明。”阮明才是一个具有明确个人目标的个人主义者,而祥子成天“留神在地上找,看有没有值得拾起来的烟头儿”,“他停止住思想,所以就是杀了人,他也不负什么责任”,他只是活在感性欲望中,精神一片混沌,缺乏理性,也就无所谓主义,虽然他在得过且过之中产生的盲目破坏力也可能给别人造成严重的毁坏。

老舍对祥子的个人主义进行正面批判的时候,却正是祥子已经没有理性信仰、谈不上有什么主义的时候,虽然在祥子彻底堕落之前,老舍对其个人主义已经有清醒的洞察。但彼时,老舍一面交代祥子的自私,一面又总是取谅解的态度说明祥子的万不得已。

在堕落之前,祥子的自私,与小福子的牺牲精神,与小马儿祖父年轻时的热心肠相对照,就已十分明显。虽然,祥子也仍然有对别人深切同情的另一面。比如,当小马儿祖父饿得发晕时,“他向来没有轻易撒手过一个钱,现在他觉得痛快,为这一老一少买了十个包子。”但是,小福子“为教弟弟

吃饱,她得卖了自己的肉’,。而祥子深爱小福子,却因为她肩负着养家的责任而离开她;即使在最美好的爱情憧‘憬中,祥子仍然想“她可以不管二强子,也可以不管两个弟弟,她必须来帮助祥子。’,小马儿祖父年轻时,“拿别人的事当自己的作”,“跳河的,上吊的”都救过;而祥子为了买上自己的车,不惜与老弱病残者抢生意,以致于“背后跟着一片骂声”。对此,老舍进行细致的描写之后,又总是找出客观原因为祥子辩解。针对祥子爱情关系中的私心,老舍议论说“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在没有公道的世界里,穷人仗着狠心维持个人的自由,那很小很小的一点自由。’,这两句话,既有深刻的社会批判与人性洞悉内涵,也有着对穷苦人的深切同情,但以贫穷为由却太过轻松地原谅了祥子的人格缺陷。对于抢生意这一点他则宽肴地让祥子自辩说“我要不是为买车,决不能这么不要脸。”奋斗成了祥子免受质问的挡箭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