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糖尿病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2 06:52: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老年糖尿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优质护理在老年糖尿病疾病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管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全科及广州市荔湾区中医医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诊治的、符合研究要求的7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按照硬币两面法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5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和优质护理进行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后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心理状况、血糖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护理有效率、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增高,P均<0.05;研究组心理焦虑评分、心理抑郁评分及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均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不仅可降低心理焦虑评分、心理抑郁评分及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而且可提高护理效果、护理满意度及患者生活质量,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老年糖尿病;满意度;心理状况;血糖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之一,不但危及患者生命健康,而且降低生活质量。糖尿病发病初期常无明显症状,多数患者是通过神经及血管等器官并发症就诊时才发现血糖异常升高。当机体血糖长时间处于高峰时,机体代谢功能会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引发其它一系列并发症[1]。糖尿病的治疗不能单纯依赖降糖药物,同时应严格控制饮食,提高运动量及自我管理能力。本文探讨优质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管理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入选标准: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年龄>60岁;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合并其它引发血糖波动的疾病;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精神疾病;语言功能障碍;依从性差。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来自作者单位的符合研究要求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共70例,并按照硬币两面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5;年龄63-80岁,平均年龄71.5±9.2岁。研究组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9.6±9.3岁。两组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1.2方法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糖尿病基本知识,并及时疏解患者因疾病而产生的不良情绪。研究组按优质护理。(1)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在首次接触患者时即开始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讲解有关糖尿病的宣传教育知识,以提高他们对糖尿病的认知度。鉴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记忆力相对差,在讲解过程中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反复多次进行,并仔细、耐心的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2)心理护理:在评估患者心理状况的前提下指订个性化心理护理方案。首先选择患者感兴趣的舒缓音乐为背景,在音乐氛围的烘托下以柔和的语言引导患者想象疾病及临床症状得到控制的场景,并鼓励患者通过想象缓解因病情产生的心理压力;其次将患者朋友及其家属纳入管理范畴,并灌输积极社会支持及良好家庭支持对控制疾病的重要性,引导其朋友及家属在与患者的日常交流中采用合理化沟通技巧对患者进行情绪疏导,缓解其负性情绪。(3)饮食护理:根据患者日常饮食习惯及喜好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选择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适量食用蛋白质及脂肪,避免糖分较高及含盐量较重的食物,帮助患者增强自身免疫力,禁烟酒;遵循少食多餐原则。(4)康复护理:制定个性化康复锻炼措施,做到循序渐进、由简至繁,并安排到日常生活中,如爬楼梯、散步,告知患者每日参与3次有特定运动量的项目,如跳广场舞、骑自行车、打太极等,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20分钟,但需避免出现不良反应1.3观察指标(1)护理满意度:采用自制护理满意程度量表进行评价,满意:>95分;部分满意:75-95分;不满意:75分;以满意和部分满意计算总满意度。(2)护理效果:包括显效、有效、无效,以显效和有效计算总有效。(3)生活质量:应用自制生活质量量表进行评价,包括心理素质、健康认知、生活功能。(4)心理状况: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心理状况,评分越低,心理状况越好[2](5)血糖:包括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老年糖尿病规范化管理探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来自我院2009年1-10月门诊及住院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及2007年中国糖尿病指南标准诊断为糖尿病的6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500例(医院组),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照同样诊断标准纳入社区管理的60岁及以上糖尿病患者500例(社区组)。
1.2方法
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民族、婚姻状况、工作单位、文化程度、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等);基本资料(身高、体重、血压、脉搏、腰围、臀围、体重指数、腰/臀围比值等);生活行为习惯(心理状况、睡眠情况、情绪、饮食习惯、是否控制饮食、体育锻炼情况、吸烟史、饮酒史、遵医行为等);同住家庭其他成员生活习惯(是否吸烟、睡眠时间等);对糖尿病知晓情况(是否阅读相关书籍、有否参加教育讲座);有无合并症;是否经常监测血糖等。入组后医院组按照国际糖尿病管理“五驾马车”规范标准治疗,社区组按照卫生部“十八项”社区卫生服务中糖尿病管理指南规范治疗2年。在入组时、期间和观察结束时均检测空腹血糖(FBS)、糖化血红蛋白(HbA1c)。
1.3统计学处理
老年糖尿病患家庭整体护理策略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患糖尿病的现象相对增加,普及糖尿病防治知识,提高患者对家庭护理重要性的认识是患者康复的关键。本文就糖尿病人的家庭护理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具体护理方法。
关键词:糖尿病家庭护理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症(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所至,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是一种终身疾病。糖尿病发生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糖大量从尿中排出,并出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头晕、乏力等症状。如得不到很好的控制,进一步发展则引起全身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可导致眼、肾、神经、皮肤、血管和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以致最终发生失明、坏疽、尿毒症、脑中风或心肌梗死,严重威胁身体健康。
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易感性,但这种遗传尚需外界因素的作用,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肥胖,体力活动减少,饮食结构不合理,病毒感染等。由于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糖尿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率和致残致死率已跃居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第四位。老年人群体中糖尿病患者的比率在逐年增加。然而老年糖尿病患者实际在医院病房中的时间却是比较少的,因此糖尿病患者在家中的护理和自我保健就显得尤为重要,但往往人们缺少这方面的知识或缺乏对糖尿病主要症状的了解,因此就需对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护理进行合理有效的安排,包括饮食结构,体育锻炼,精神神经因素,化学物质和药物,血糖监测和控制,预防和定期检查等内容。
一、合理的饮食结构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西方,人们的饮食结构都以高热量、高脂肪为主,而热量摄人过多超过消耗量,则造成体内脂肪储积引发肥胖。同时,高脂肪饮食可抑制代谢率使体重增加而肥胖,肥胖引发Ⅱ型糖尿病。老年人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更易使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并易并发心血管病。常年食肉食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高于常年素食者,主要与肉食中含脂肪、蛋白质热量较高有关。所以饮食要多样化,以保持营养平衡,避免营养过剩。糖尿病患者常有高血脂症,高血脂促使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老年糖尿病患者护理研究论文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护理
老年糖尿病是老年人内分泌代谢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种,其中老年糖尿病绝大多数是II型,占90%~95%,与非老年糖尿病患者相比,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脑并发症多,常有低血糖发生,且往往病情隐匿,临床上容易误诊。因此,早期诊断和处理对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自2000年至2003年共诊治老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46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6例中,男性33例,女性13例,年龄64~83岁,病程半年至16年,初诊糖尿病5例,合并糖尿病肾病21例,其中慢性肾功能不全血肌酐>133mmol/L8例,合并高血压10例,冠心病10例,肝功能不全6例,急性胃肠炎3例。
1.2临床特点:14例有面色苍白、出汗心悸、四肢颤抖及饥饿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8例有神经系统症状,其中昏睡5例,昏迷2例,神经模糊,反应迟钝及四肢乏力8例,全部患者进行血糖测试,平均为1.5mmol/L之间,尿糖、尿酮阴性,所有病例均进行头颅扫描,无脑部病变。
社区规范化管理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社区对于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规范化管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本社区2017年1月至12月6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做回顾性分析,将这些病例随机按照每30例一组,分成两个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于对照组只进行药物治疗,而观察组除了治疗之外,对其施以社区规范管理,跟踪观察两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血压和血糖的控制率。结果在血压和血糖的控制率上,观察组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而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上,观察组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社区规范化管理对于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有比较好的防治效果,不但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也能对血压血糖进行有效的控制。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糖尿病;社区规范化管理;效果
对于心血管疾病而言,高血压和糖尿病都是影响其发病的重要因素,而如果身患这两种疾病,则会大大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因为我国人口越来越趋于老龄化,这也使得老年人中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数量日增,不但影响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也使他们的生活质量日益下降。所以对于中老年高血压和糖尿病合并患者加强健康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1,2]。为了对社区这类患者的健康管理现状做深入研究,本文选择了2017年1月至12月60例本社区内的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得出如下研究结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资料取自本社区内2017年1月至12月60例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范围在60-82岁间。按每组30人将他们分为两个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是给予药物治疗,而观察组则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上社区规范管理。而两组患者都是随机分配的,在病程、性别、年龄上没有较明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临床诊断标准。①用WHO所颁布的糖尿病和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标准,这些患者每个人都符合这些标准。FPG≥7.0mmol/L和(或)2hPBG≥11.1mmol/L;SBP≥140mmHg和(或)DBP≥90mmHg;②其它一些患者要排除在外,比如心肝肾功能异常,或者这些脏器有慢性疾病,或者患者有血液循环系统疾病。 1.3管理方法。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不但要进行药物治疗,还要进行社区规范化管理。1.3.1健康指导。①针对这些老年患者,定期举办与糖尿病和高血压有关的讲座,使他们可以了解更多与这类疾病有关的知识;②向这些老年患者发放疾病预防手册、相关的书籍,引导他们观看一些与疾病相关的视频资料,或者针对这些患者所关心的问题,开通热线电话以供咨询[3]。1.3.2药物治疗。按照每个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为他们选择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尤其是降压和降糖类药物,从而实现个性化用药和合理用药[4]。1.3.3行为干预。①向患者发放随访卡,逐月进行回访,并测试其血糖和血压等指标;②饮食干预:严格控制患者的食盐食用量,使他们能合理地用盐,并做好食量和热量的控制[5];③运动指导:按照每一位患者的体质为他们制订合理的运动计划,从而保证他们的运动次数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运动时间不低于30min。1.4观察项目。①血糖和血压控制率;②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1.5统计学方法。在数据统计时,以SPSS18.0软件作为主要工具,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和t进行检验,且计数资料采用(%)表示,P<0.05表明差异具有较强的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糖尿病患者合并低血糖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糖尿病;低血糖症
【论文摘要】目的糖尿病患者合并低血糖的临床研究。方法集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临床所遇到的糖尿病患者并发低血糖症25例,采取分析病历记录、实验室血糖测得值、临床用药情况的方法等,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方法。结果25例中在3d内血糖恢复稳定者23例(占92.0%),其中6h内血糖恢复稳定14例;6~24h血糖恢复稳定6例;24~72h血糖恢复稳定3例;1例抢救治疗5d未清醒,且反复抽搐(2次脑CT未见异常)自动出院;1例合并陈旧性多发性脑梗死、脑出血及痴呆,住院15d,自动出院。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特别是有伴存病的患者应尽量选用半衰期短,血药浓度积蓄较小的降糖药,并宜从小剂量开始,注意个体化,及时随访血糖,治疗上应防止再次低血糖症状发生,减少病死率。
低血糖是糖尿病治疗中最常见的问题,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需尽量予以避免,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如不及时诊治,神经细胞可能发生不可逆的损伤和死亡,遗留痴呆等症状,甚至死亡。尤其是老年人缺乏自觉症状,以致产生重症低血糖甚至昏迷。本院从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治疗老年人糖尿病低血糖反应25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集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临床所遇到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症25例,均为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64~86岁,平均73.4岁。合并肾病5例,高血压病17例,冠心病8例,血脂异常15例,陈旧性脑卒中5例,感染2例,胆结石6例。胰岛素治疗9例,应用口服降糖药治疗16例(口服优降糖2例,消渴丸4例,美吡达2例,达美康3例,优降糖与二甲双胍并用3例,消渴丸与二甲双胍并用2例)。
1.2诊断标准糖尿病诊断参照1997美国糖尿病协会ADA/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低血糖症参照测得的血糖结果:①有低血糖的检验结果:血浆葡萄糖浓度<3.9mmol/L;②临床上以自主神经症状和神经低糖症状为主要表现[1]。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并发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P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T2DM组),35例老年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NT2DM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特点。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易并发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主要临床表现为牙痛、恶心呕吐、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电图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ST段不明显抬高,其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提高对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积极控制糖尿病,及时确诊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关键词】2型糖尿病;老年;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
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病程长,病因复杂,冠状动脉受损严重,波及范围广,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时胸痛的发生率较非2型糖尿病(NT2DM)人群低[1],往往没有压榨性胸闷、胸痛或伴有放射痛等典型症状,同时心电图改变延迟,这种心肌梗死即为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PAMI)[2]。在临床工作中PAMI易被医生忽略而造成误诊、漏诊,贻误治疗,影响预后。现对我院35例老年T2DM并发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4年—2007年在我院附属医院住院确诊的60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其中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例为观察组(T2DM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60~78岁,中位年龄65岁,糖尿病病程7~15年,入院时空腹血糖为8.7~20.5mmol/L。同期住院的非2型糖尿病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NT2DM组),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61~77岁,中位年龄68岁,住院前后血糖均在正常范围内。两组患者治疗方案、心脏功能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T2DM的诊断参照1999年WHO分类标准[3]。AMI的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4]。T2DM组的2型糖尿病均在发病前得以确诊,而NT2DM组在AMI的恢复期复查空腹及餐后2h血糖除外糖尿病。
健康管理模式在老年糖尿病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医养结合的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模式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科室常规实施的健康管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医养结合的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模式进行健康管理。统计两组干预前后各临床指标及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糖尿病痛苦量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较对照组血糖指标明显稳定,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糖尿病疼痛有一定程度缓解,生存质量明显改善(均P<0.01)。结论医养结合的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模式有利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稳定血糖,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缓解糖尿病疼痛,改善生存质量。
〔关键词〕医养结合;中医辨证;糖尿病;管理模式
糖尿病是由内分泌系统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异常综合征,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主要特征。201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发布的糖尿病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10.9%,患者数量为1.14亿〔1〕,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位居世界第一,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影响。中医药健康管理模式是在社区工作中结合中医理念的健康管理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健康管理模式,在慢病预防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已经较成熟地应用在糖尿病的健康管理上〔2〕。社区作为糖尿病防控的重要阵地,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极为重要。医养结合的老年健康管理是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组成部分,可提高社区养老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3〕。既往对基于医养结合的养老运营模式研究大多从医学角度进行理论探讨,而对关于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可行性、应用价值的实证研究较少〔4〕。本研究旨在探讨医养结合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模式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管理中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海南省干部疗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60~81岁,平均(70.32±5.93)岁;体重指数(BMI)17.56~30.73kg/m2,平均(24.41±3.02)kg/m2;合并高血压48例。对照组男31例,女29例;年龄60~83岁,平均(70.91±5.80)岁;BMI17.02~29.38kg/m2,平均(24.37±3.75)kg/m2;合并高血压51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1)诊断为糖尿病;(2)沟通表达能力相对正常;(3)病情相对平稳;(4)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精神认知障碍,无法正常交流;(2)存在严重的心功能不全、恶性高血压、终末期肾脏病、脑卒中等病变;(3)无法配合研究实施的干预措施;(4)正在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5)正在接受其他临床研究。1.2干预方法两组均干预3个月。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健康管理模式,包括饮食、用药、血糖监测、运动、足部保健、心理干预等内容。观察组采用医养结合的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模式,(1)采集健康信息:在现代医学检查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经络状态系统测量仪、舌象仪、脉象仪及闻诊装置等现代中医设备,推断人体内部变化;以“未病先防”的预防理念和“辨体论证”的辨证理念为指导,辨证老年体质类型。(2)评估健康状态:以“辨证施护”为指导,注重评价的个体化,把握评价的动态性和及时性,以达到有效健康咨询和持续监测管理的目标。(3)健康教育:饮食、运动、情志、起居是中医养生教育的四大基石,对处于不同生命阶段和身体健康状况的老年人进行日常生活和情感方面简单有效的教育,针对不同体质给予关于体质临床特征、形成原因、发病倾向、社会自然适应性等方面的分析及调理建议。(4)中医调养技术:根据医嘱,予以中药敷贴、中药泡脚、耳穴贴压、艾灸、腹部推拿、拔罐、中药熏蒸等干预。(5)饮食与运动管理:以糖尿病饮食和有氧运动为基础,根据体质识别指导饮食和运动方案。教育患者定期进行运动,如餐后散步30min,鼓励太极、广场舞等健身活动;合理饮食,以少食多餐为主要原则。1.3观察指标(1)血糖相关生化指标:测量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2)自我管理行为: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5〕,该量表包括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足部保健、用药行为5个方面内容。每个条目0~7分,总分0~77分,患者得分越高说明自我管理能力越强。该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62。(3)采用糖尿病痛苦量表(DDS)〔6〕评价患者干预前后痛苦程度。量表由情感负担(EB)、与医生相关的痛苦(PD)、与生活规律相关的痛苦(RD)和人际关系相关的痛苦(ID)4部分组成。采用Likert6点计分法,平均分≥3分认为患者具有中等以上痛苦,需引起关注;平均分<3分,但单项问题≥3分,认为应就此问题进行探究并干预。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42~0.951。(4)采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DSQL)〔7〕评价患者干预前后生存质量情况。该量表共27个条目,包括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关系、治疗状况4个维度。每个条目按1~5分来计分,4个维度及整个量表总分依次为60分、40分、20分、15分、135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生存质量越差。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0.95,分半信度0.91。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t检验。
2结果
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论文
【论文关键词】老年;糖尿病;心理问题;护理干预
【文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提高生活质量。方法对120例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干预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不同程度地消除了焦虑、恐惧、悲观情绪,有利于病情恢复。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使血糖降低,疾病控制,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60~80岁为糖尿病患病年龄高峰[1]。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常因精神紧张、焦虑、发急、恐惧、孤独、绝望、沮丧或激动使病情加重,甚至发生酮症,目前已公认,心理社会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都有一定影响,心理护理可以提高部分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实施不同的护理干预,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我们对12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护理干预,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2004年1月至2006年6月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120例,男69例,女51例,年龄60~85岁,平均71岁,糖尿病病史1个月至40年。其中合并高血压66例,合并心脏病33例,合并脑血管病22例,合并肾病36例,合并周围神经炎病变20例,合并眼底病变54例,糖尿病足5例,糖尿病病史6个月至30年。
1.2资料收集方法利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采用一对一的护患沟通方式收集资料。问卷涉及:①基本情况;②病情及健康情况,包括糖尿病病程、治疗方式、遵医行为、是否出现并发症、对糖尿病的认识、了解疾病的知识程度、健康状况;③社会家庭环境,包括职业、医疗费用、家庭经济情况、住院陪护、家人关心程度、是否独居、生活地区、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
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护理对策论文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老年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60~80岁为糖尿病患病年龄高峰[1]。目前已公认,心理社会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都有一定的影响,心理护理可以提高部分病人的常规治疗效果,对病人不同的心理问题实施不同的护理和干预,对糖尿病的代谢控制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3]。1年来,我们对8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2001年3月~2002年2月在我科住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85例,男49例,女36例,年龄60~85岁,其中糖尿病合并高血压35例,糖尿病性心脏病28例,糖尿病性脑血管病16例,糖尿病肾病1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8例,糖尿病合并眼底病变15例。糖尿病病史2个月~32年。
2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2.1老年糖尿病主要心理问题老年糖尿病患者心理问题的典型发病特征有[4]:高抑郁、回避痛苦、注意力分散、对应激的唤醒水平低,不善于延迟的需求,要马上得到满足,以及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集中、智力下降、疑虑、忧郁、自卑等表现,主要是情感、性格的异常和自我保健能力下降。常见为以下几种情形[5]:(1)忧思过度。有些患者对疾病不是积极地就医治疗,而是思虑重重,整日担心治不好怎么办?出现并发症后怎么办?陷入苦恼烦闷和忧郁之中,对疾病的治疗很不利。(2)心烦不安。有些患者对糖尿病知识了解甚少,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希望一吃药就能药到病除,一旦病情没有马上控制或出现并发症,就烦躁不安、夜不能寐,不利于疾病的治疗。(3)紧张恐惧。有的病人把糖尿病理解为不治之症,整天害怕,担心并发心脏病和肾衰怎么办?要是截肢?眼睛失明怎么办?(4)急躁易怒。有人得了糖尿病后,不能接受现实、积极主动地改变生活方式或习惯,以适应病情需要,而是对周围事物和环境厌烦、急躁,遇人遇事易动肝火,总认为别人对自己照顾不周。(5)悲伤易泣。有些糖尿病病人,尤其是患有多种合并症,家庭经济状况不良,医疗保障不遂心意,家人的关心照料不周,心境不好的病人,容易对前途丧失信心,对治疗感到无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不能积极配合,一般不易控制病情,对这种病人一定要耐心劝导,只有排除心理障碍,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2.2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