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事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2 05:08: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老龄事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老龄事业工作计划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关于认真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青岛市**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结合我区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形势,制定《**区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一、**期间老龄事业发展回顾
**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区各有关部门、单位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区2001—2005年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各项目标基本完成,老龄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全社会关注老龄事业发展,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舆论氛围日渐浓厚;社会养老保障水平逐年提高,养老覆盖面不断扩大,养老金待遇不断提高;社会救助体系日趋完善;老龄工作组织逐步建立健全;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所改善;老年福利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为老服务迈出新步伐;医疗保障事业稳步推进,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但是,我区老龄事业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老龄问题和老龄工作尚未得到全社会应有的关注和重视;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老龄事业的投入和养老服务水平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还有差距;老龄产业还有待进一步开发;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老龄事业发展机制有待确立等。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做好老龄工作,改善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精神文化生活,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实现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二、指导思想
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为促进自治区老龄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条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发〔**〕13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新政发〔**〕53号),结合自治区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老龄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一、自治区老龄事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期间,自治区老龄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基本养老金水平逐年提高,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政府、社会、家庭、个人相结合的养老保障机制初步健全。农村建立了以土地保障为基础的家庭养老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初步建立,老年人的疾病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纳入了城乡三级医疗保健网络,老年人均寿命逐步延长。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及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统筹制度不断完善,建立了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的“三无”老人得到“五保”供养,“三老”人员各项待遇得到落实,农村合作医疗运行良好,覆盖面逐步扩大。各地为百岁老人每月发放50-300元的生活补助和保健费。城乡老年人在生活、医疗方面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全区现有各类老年大学(学校)571所,开设专业30多种,在校学员4.6万人,历年毕业学员12万多人,老年教育呈现出向基层扩展的网络化发展趋势,为老有所教、老有所学创造了条件。社会各界积极引导老年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全区各级各类老年文体活动组织1857个,老年活动中心(室)5705处,各地和社会各界为“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投入资金2.4亿元,建成600多个老年服务项目,“星光老年之家”遍布社区乡村,老年人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更加注重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风尚得到巩固和加强。自治区制定了《优待老年人规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第124号令),老年人普遍受到优待,地州、县市老龄工作机构基本理顺,老龄工作有效开展,为加快老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面对未来五年人口老龄化的新形势,自治区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经济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全社会对自治区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认识不够,老龄问题和老龄工作尚未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老年人的需求与社会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老年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老龄事业发展经费的投入机制还不够健全,老年服务设施建设比较缓慢,老龄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老龄问题日益突出,这些都需要在**期间切实加以解决。
二、**时期自治区老龄工作面临的形势
区老龄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依据老年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省、市关于加强老龄工作、发展老龄事业的要求,结合区实际,制定《市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老龄事业发展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区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全区以城乡一体化社会养老、医疗、救助、发放生活补贴为主要内容的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以敬老院、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为主的老年福利设施建设快速发展,街道、社区老龄工作扎实开展,基层老年协会建设工作为全市树立了标杆。各级惠老政策不断出台,让广大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先后被评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省敬老模范区”、“省长寿之乡”、“市敬老模范区”。
“十一五”期间,全区的老龄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养老、医疗保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尚不配套,老龄工作体制机制还难以适应当前老龄事业发展的要求,老龄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等。
二、“十二五”期间全区老龄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市老龄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推动老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老年人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执行情况
(一)“十一五”期间人口老龄化发展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市人口老龄化快速、持续发展,呈现出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和空巢化趋势明显、农村老龄问题突出等特点。到2010年末,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2696万人,占总人口的1663%,5年净增1832万人,年均增长317%。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45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611%,5年净增521万人,年均增长605%。在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男性6115万人,占老年人口的4816%,女性6581万人,占老年人口的5184%;农村8351万人,占老年人口的6578%。
(二)“十一五”期间老龄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1、建立了覆盖城乡居民的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水平逐步提高。截至“十一五”末,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771万人,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1561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含地方新农保)参保人员1321万人,有371万老年人已领取养老金。被征地农民实现了即征即保,参保率达到97%以上。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为每人每月350元、每人每年1800元,符合条件的3825名城乡老年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农村五保老人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为每人每年3600元、1920元,五保对象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集中供养率80%。有35555人每人每月领取60元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达到324万人,原无医保的5万余名城镇户籍老年居民全部纳入社会医疗保障范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全覆盖,筹资标准每人每年最低150元,参合率999%,住院补偿率达到602%。
区老龄人群事业规划意见
区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各直属机构:
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区老龄事业发展,积极创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发〔2000〕1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国办发〔2006〕6号)、国家老龄办等10部委《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08〕4号)和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的意见》(市政发〔2009〕80号)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现就加快我区老龄事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老龄事业面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妥善处理人口老龄化问题,关心老年人的需求,认真解决老年人生活的实际困难,有利于保持家庭关系和睦稳定,促进老年群体与其他群体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二)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有利于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全体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我国于1999年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是最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目前,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达124.2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83%;我区60岁以上老年人达9.7万,占全区总人口的13%,人口老龄化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阶段。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培育养老服务产业链,是拓展服务新领域、扩大就业的有效途径,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是关爱老年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迫切需要。中华民族素有尊老敬老的传统。随着我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高龄、“空巢”、独居、失能老年人越来越多,老年群体在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籍、康复护理、紧急救助和临终关怀等方面呈现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但是,我区老龄工作体制机制还难以适应当前工作要求,为老服务体系建设与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机构养老床位数量不足,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居家养老的覆盖面窄,服务内容单一,难以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是破解我区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切实提高广大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的重要出路。
市政办老龄事业发展指导意见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老龄事业发展,切实维护广大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结合我县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认清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
(一)重大意义。
人口老龄化既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就业岗位增加,又会对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养老服务、代际关系以及社会和谐等产生不利影响。我县自1982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截至年底,全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8.1万,占全县人口总数的16.3%,预计到2020年,全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按每年3.5%的速度递增。我县人口老龄化呈现发展速度快、高龄化明显、空巢比例大、农村老龄化比例高于城镇、老年人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日趋多元化等特点。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全县各级高度重视老龄事业发展,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老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目前我县老龄事业发展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与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老龄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充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不够得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尚不配套,老龄工作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等。各乡镇(街道、县经济开发区,下同)和县直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切实增强加快发展老龄事业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推动老龄事业加快发展。
(二)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坚持老龄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围绕养老保障、养老服务、老年文化教育、老有所为管理服务、老年人权益保障等体系建设,突出社会养老服务、银龄行动、权益保障、敬老文化等重点,持续提高老年人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在更高层次上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促进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区政办老龄事业发展规划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推动老龄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老龄事业发展的意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市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区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和老年人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老龄事业基本情况
(一)“十一五”期间老龄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街道、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区“十一五”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基本完成,老龄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以居民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以企业养老保险、农工商养老保险、自由职业者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老年居民生活补助“四保一补”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建立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金发放标准调整机制,目前月养老金最高标准620元,最低410元,保障水平全省领先,参保人数达6.2万多人。新农合参合率达99.8%,筹资标准由2005年的80元提高到270元,门诊大病病种由20种扩大到26种,住院报销比例5年间提高了30个百分点,最高报销额达9.54万元,位居全省首位,在全市率先实现定点医院新农合“直补”,老年人“看病贵”问题得到有效改善。定期为老年人进行免费查体,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为百岁老人免费上门查体。贫困老年人救助力度加大,将符合条件的城乡老年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实现了应保尽保,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每人每月35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每人每年2100元,全区“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78%,供养标准8200元,居全市前列。
2.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全区共有养老机构11家,养老服务床位1024张(其中公办敬老院4处,床位142张,民办养老机构7处,床位882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达30张。五年来,共投入500余万元对各街道中心敬老院进行改扩建,目前王哥庄街道敬老院达省一级标准,其他三个街道敬老院均达到省二级标准。年,区政府投资3200万元,建设建筑面积8700平方米、床位300余张的高档次、综合性区级养老福利服务中心。
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为促进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发〔2000〕13号)、《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老龄工作的意见》(川委发〔2001〕19号)、《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关于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全国老龄委发〔2006〕7号),结合我省老龄事业实际制订《四川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
一、背景
“十五”期间,我省全面贯彻实施《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及《四川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老龄事业健康发展,全省各级老龄工作体系基本建立,老龄事业投入机制初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体现城乡不同特点的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和以城市社区为基础的老年人管理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较好维护,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进一步落实。
“十一五”期间是我省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将更加显著。未富先老是我省人口老龄化的最大特点,老年人口抚养比例逐年上升,养老保障所需费用迅速增加,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贫困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仍在增加,空巢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社会照料压力越来越大。截至2005年底,四川省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已达1126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2.87%,其中农村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75%以上。预计到2010年老年人总数将达到1300万,约占届时全省总人口的14.6%。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与老龄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十分突出。面对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形势,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按照“五个统筹”的思想,协调处理好经济社会与老龄事业发展的关系,认真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逐步建立健全老龄法规,继续完善老年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努力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命质量。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促进老龄事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总目标创造代际和谐的社会环境。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2001-2005年)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为促进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发[2000]13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实际,制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以下简称《纲要》)。
一、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国老龄事业有了较快发展。1994年12月,国家计委、民政部等部门联合制定了《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2000年)》,1999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成立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2000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老年人的经济供养与医疗保障得到改善,老年福利、文化、教育、体育事业有了较快发展,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重视,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氛围逐步形成,老年人生活质量明显提高,老龄组织健康发展,各级老龄工作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正在健全和加强。但是,我国老龄事业总体上仍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老年设施、产品与服务短缺,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老龄事业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
世纪之交,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超过总人口的10%,人口年龄结构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老年人口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到201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超过2亿,约占总人口的14%。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先期进入人口老年型的国家相比,具有老龄化发展快、老年人口数量大、地区之间不平衡、超前于社会经济发展等特点。老年人对经济供养、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和精神文化等方面需求的日益增长,必将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解决老龄问题,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实现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和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全面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发展战略,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将为解决老龄问题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同时,未来十几年,虽然老年赡养比开始上升,但少儿抚养比明显降低,社会总抚养比持续下降,也为做好21世纪人口老龄化高峰前的准备提供了有利条件。我们要抓住机遇,制定对策,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老龄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十二五中老龄事业规划及执行
一、规划背景
(一)我市老龄事业“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和市老龄委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我市老龄事业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一是养老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新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在晋安区、连江县顺利试点,截至2010年底,两个区(县)共有7.57万名60周岁以上农村居民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其中,晋安区参保率96.08%;四城区和市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已全面推开,参保人数达6598人。现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92.30万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2.75万人,23.06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持续调整提高,至2010年,月人均养老金1350.39元,比上年增长14.64%,并实现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社会化管理率100%。城市1.2万名和农村1.5万名贫困老年人享受城乡低保政策;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标准提高90—200元,供养条件得到改善。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50元,新农合老年人参合人数36.76万人;农村3.34万名困难老年人和特殊人群列入城乡医疗救助对象。部分农村地区建立了村集体对高龄老人养老补贴制度。二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完成新建、改扩建农村敬老院44所,建成市老年公寓和鼓楼、罗源等县(市)区社会福利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城区全面推进、逐步拓展和深化,并向、侯、连江等县(市)延伸,全市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10个。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和“爱心护理工程”试点工作逐步推进,全市拥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07个,床位6748张,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7.26张。关爱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在基层和社区广泛持续开展。三是老年人权益保障和优待工作得到进一步落实。率先在全省实行7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凭《省老年人优待证》免费乘坐城区公交车,在社区可直接申请办理《老年人优待证》;百岁老人的营养补贴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进一步使老年人得到方便和实惠。老年人法律维权服务工作逐步向基层和社区延伸,在街道(乡镇)建立了老年人法律援助站,并设立法律服务点189个,“十一五”期间共办理各类涉及老年维权的法律援助案件270件,占办案总数的12.4%,有效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四是老年人文化教育体育工作得到加强。全市现有各类老年大学(学校)1461所,其中,市、县(市)区两级老年大学13所,在校学员共7.6万多人。市老年大学办学规模发展到有10个系、52个专业、155个教学班,招收学员5000多人,对基层老年教育发展起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基层老年群众文体健身活动设施和场所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活动队伍不断壮大,老年群众活动的参与率不断提高。全市建立老年体育辅导站1617个,老体协会员达32.17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34.6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52%。具有特色的“激情广场”及社区群众性老年文体健身活动广泛开展,老年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已成为基层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五是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制订出台了《市基层老年协会规范化建设标准》,基层老年人协会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建立各类关工委组织4489个,参与关工委工作的离退休干部达5.9万多人,建立了市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作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银色人才网”,储备老年人才427人。
(二)“十二五”期间老龄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市现有60周岁及以上人口86.01万人,占全市常住总人口12.09%,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了2.27个百分点和1.11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总体上我市人口出生率趋于稳定,呈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状况。但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伴随家庭结构小型化趋势进一步发展,预计到2015年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108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5.8%,且人口高龄化程度继续加深,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日益增多,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养老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社会养老服务将面临更大的压力。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全社会认识还不充分,准备还不足。总体上老龄事业发展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城乡发展不平衡,养老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够宽,保障水平还不高,养老服务的投入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社会养老服务还不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养老机构的床位率低于全省12.8‰和全国15.9‰的水平。“十二五”时期是加快海西建设,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全面推进老龄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正确处理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抓住机遇,以更加积极的态度、积极的政策、积极的行动拓展老龄工作,促进老龄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进一步从物质、精神、服务、政策、制度、体制和机制等方面不断夯实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基础。
二、“十二五”期间老龄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