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教人员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2 04:29: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劳教人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劳教人员安置和帮教调研对策

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和帮教问题一直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自1991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把这项工作列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任务以来,中央及各省市为做好这项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我区根据中央及省市综治委的工作部署,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按“四化”要求对安置帮教工作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面临一些问题需要从政策、法律的层面来考虑。本文拟结合我区的安置帮教工作的做法、现状,对安置帮教工作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分析,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我区安置帮教工作的现状

(一)组织机构的情况

我区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全盘工作;综治委下设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的工作;办公室放在司法局,与司法局基层工作管理股合署办公,实际上就是安置帮教工作成为基层工作管理股几大块工作之一。

安置帮教工作的具体实施则是由乡镇、街道的司法所负责,司法所承担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建档,落实帮教小组,制定帮教措施并具体实施,协调解决刑释解教人员生活、就业中遇到的困难,帮助落实有关低保、就业的优惠政策等及与有关部门配合,做好对重点人员的管控等。帮教小组则是“三帮一”落实结对帮扶措施,帮教小组一般由乡镇(街道)、派出所、村(居)相关人员组成。这些人员往往同时还担负着治安保卫、人民调解、普法宣传等项工作。

(二)刑释解教人员的情况

查看全文

劳教人员权利限制与保障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作为具有特色的劳动教养制度,对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劳教人员的人权保障和维护法定权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劳教人员的权利,是指劳动教养人员在劳动教养法律关系存续期间,依法所享有和应享有的资格和能力。劳教人员法定权利是人权的国内法制化、具体化的范畴。本文着重从劳动教养制度中对劳教人员权利的适用法律依据、处遇严厉程度、矫治对象个体权利和救济机制几个方面劳教人员权利的限制与保障方面存在的,应遵循人权保护价值理念,通过全面梳理、论证和设计劳动教养管理和执行制度,准确、合理界定劳教人员制度和体系等方式,做到人权保护兼顾秩序维护,在法定程序下实现犯罪控制与保障人权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劳教人员权利限制保障

法治、人权是国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已正式纳入新宪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主义为基础的法制理念和准则,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养法律制度,对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劳教人员的人权保障和维护法定权益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劳教人员法定权利是人权的国内法制化、具体化的范畴,是劳动教养制度的重要标志及立法依据。对劳教人员而言,则他们作为劳动教养制度中劳动教养法律关系主体的实存状态和行为表现。但是,劳动教养制度中对劳教人员权利的限制与保障存在严重缺陷,因此,讨论这一范畴,不仅是劳动教养与实践的迫切需要,也是劳动教养立法完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人对此谈几点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劳教人员权利的范围及其法理依据

在法治背景下认识劳教人员的权利,必须对劳教人员应有的、法定的权利加以明确解释,必须对劳教人员权利的限制加以明确规范。依照我国相关法律和法规,劳动教养处罚主要是以限制劳教人员的人身权利为主要内容,更具体的说是限制劳教人员的人身自由。被限制了人身自由的劳教人员处于法治机制下的“弱势群体”,其权益保障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劳教人员的权利,是指劳动教养人员在劳动教养法律关系存续期间,依法所享有或应享有的资格和能力。劳教人员的权利法理依据既包括宪法和法律对公民各项基本权利的规范标准,也包括劳动教养专门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制度、文件中对劳教人员权益保障的内容,同时,还要与国际法准则底线标准相一致。,劳动教养专门法律主要有《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补充规定》,是劳动教养法律体系中的主体法;近年来,国家立法机关也制定了一些涉及劳动教养内容的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条例》、《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禁的决定》等,劳动教养行政法规、规章和制度、文件等规范性文件主要是为了执行劳动教养法律就劳教工作时间中某些问题做出的具体规定。如《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司法部为规范劳动教养管理颁发的劳教人员管理、、生活卫生、执法、警戒护卫等6个部令,以及司法部就有关执法活动作出的专门规定,如《关于推进劳动教养管理机关执法活动“两公开一监督”制度的规定》、《监狱劳教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同时,我国签署加入的包括《公民权利和权利国际公约》、《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等在内的21项国际人权公约。这些国际公约的规定,是我国承诺的义务,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措施认真履行。

查看全文

劳教人员自杀预防论文

摘要:自杀近年来在社会上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作为受到法律制裁人身受到限制的特殊群体—劳教人员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自杀的现象常有发身,已成为影响劳动教养场所安全与稳定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对于自杀行为精神分析学说,感情交流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等心理学理论都有不同的解释,在现实生活中劳教人员自杀的原因主要基于文化、家庭、健康、心理四个方面。认为预防劳教人员自杀做好以下工作,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自杀危险性评估,加强管理严格防范,严格控制自杀行为报道,减少社会心理应激及时处理心理危机。并且对有自杀倾向的人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危机干预,有效预防自杀行为。确保场所的安全稳定。

关键词:自杀,预防,危机干预,稳定

自杀是一种非正常的死亡,它不是肉体生命发展的自然结局,而是个体蓄意或自愿结束生命的行为。自杀行为近几年来有上升的趋势,许多国家自杀已成为重要死因之一,作为常见的社会问题,自杀在社会上并不那么引人注目,但如果劳教人员在劳教所内自杀,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后果,也正由于此,防止劳教人员自杀一直是劳教场所管理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对于有自杀倾向的劳教人员进行预防和必要的危机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一、自杀行为的理论解释

(一)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有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正常人的这两种力量大致平衡,生存力量占上风,当个体面临重大的打击,生存的力量和支柱瓦解时,死亡的愿望占胜了生存的力量,所以造成自杀。弗洛伊德认为自杀和抑郁症一样是罪恶感和侵略感转向自身的结果,该理论认为自杀有三个基本原因,即谋杀(恨)欲,被杀(内疚欲),宁死(无望无助)欲。

(二)感情交流理论认为,自杀也是人类感情交流和沟通的一种方式,当人们面临某种绝境时,会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表达某种无法向别人发泄的极度愤怒或是惩罚自己可耻的愿望。这一学说把自杀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理智型,自杀者经过周密比较、思考,按理性要求作出自杀选择,它具有感情交流的作用。如为了逃避他人的致死攻击和侮辱时自杀,二是无理智型,由于冲动而自杀,如和同伴吵架而自杀,三是神经过敏型,在感情情绪活动和信息方面过于敏感而自杀,如听说地球要爆炸而先跳楼自杀,感情交流说反映了人的价值观念在自杀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查看全文

独家原创:劳教人员性病矫治研究论文

摘要:社会的发展,知识也不断的丰富,但是性病和艾滋病的比例还是一直的升高,特别是非洲地区和一些劳教人员,由于文化知识差,对性知识认识不够透彻,从而导致滥交的现象特别多,继而性病的传播尤为严重。

关键词:性病,劳改人员,教育,矫正

引言:开展健康教育是目前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劳教人员性病和爱滋病是发病率最频繁的人员,促进劳教场所内性病艾滋病的预防,使劳教劳教人员在劳改过程对性病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使性病的发病率下降,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和进行行为干预。本文从现实来论述为什么要加强对劳教人员进行性病。艾滋病知识的教育,继而分析下现状最后提出相关的矫正方法,同时给文章来给简单的总结。

社会发展的今天,人性化,知识化的已经是社会的主题,性病问题始终是医学界上一个重大的问题,特别的近年来艾滋病的传播变得广泛,发病率不断升高,笔者针对劳教人员对性知识的一些问题进行论述,

为了了解吸毒高危人群艾滋病、性病感染情况及其艾滋病、性病知识知晓情况,以及对吸毒高危人群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措施,以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的传播,为政府部门制度政策采取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据资料显示:对1997年1月~2002年6月在所的5025例戒毒劳教人员进行HIV及性病检测与调查,同时随机采用匿名问卷调查300例戒毒劳教人员对性病艾滋病知识情况的调查。结果检出静脉推注吸毒HIV阳性血清结果116例,梅毒RPR阳性结果177例,在完成的295份匿名问卷调查中,能够正确回答预防性病、艾滋病知识的有31人,其认识程序占调查对象的10.5%。结论吸毒人员为性病、艾滋病感染的高危人群,静脉注射吸毒已成为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之一;吸毒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较低。应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和进行行为干预。

可见导致性病。艾滋病的传播主要原因就是人们对性病的不认识。特别的对于劳教人员,他们的性知识很低,但是性病的发病率却很高,因此国家为了使劳教人员在劳教期间懂得更多的性方面的知识,同时在性方面健康发展,共同打造好的良好环境。笔者在这里简要描述为什么加大对劳教人员性病教育?

查看全文

劳教人员权利限制管理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养法律制度,对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劳教人员的人权保障和维护法定权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劳教人员的权利,是指劳动教养人员在劳动教养法律关系存续期间,依法所享有和应享有的资格和能力。劳教人员法定权利是人权的国内法制化、具体化的范畴。本文着重从劳动教养制度中对劳教人员权利的适用法律依据、处遇严厉程度、矫治对象个体权利和救济机制几个方面分析劳教人员权利的限制与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应遵循人权保护价值理念,通过全面梳理、论证和设计劳动教养管理和执行制度,准确、合理界定劳教人员制度和体系等方式,做到人权保护兼顾秩序维护,在法定程序下实现犯罪控制与保障人权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劳教人员权利限制保障

法治、人权是现代国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已正式纳入新宪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主义为基础的法制理念和准则,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养法律制度,对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劳教人员的人权保障和维护法定权益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劳教人员法定权利是人权的国内法制化、具体化的范畴,是劳动教养制度的重要标志及立法依据。对劳教人员而言,则他们作为劳动教养制度中劳动教养法律关系主体的实存状态和行为表现。但是,劳动教养制度中对劳教人员权利的限制与保障存在严重缺陷,因此,讨论这一范畴,不仅是劳动教养理论与实践的迫切需要,也是劳动教养立法完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人对此谈几点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劳教人员权利的范围及其法理依据

在法治背景下认识劳教人员的权利,必须对劳教人员应有的、法定的权利加以明确解释,必须对劳教人员权利的限制加以明确规范。依照我国相关法律和法规,劳动教养处罚主要是以限制劳教人员的人身权利为主要内容,更具体的说是限制劳教人员的人身自由。被限制了人身自由的劳教人员处于法治机制下的“弱势群体”,其权益保障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劳教人员的权利,是指劳动教养人员在劳动教养法律关系存续期间,依法所享有或应享有的资格和能力。劳教人员的权利法理依据既包括宪法和法律对公民各项基本权利的规范标准,也包括劳动教养专门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制度、文件中对劳教人员权益保障的内容,同时,还要与国际法准则底线标准相一致。目前,劳动教养专门法律主要有《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劳动教养问题的补充规定》,是劳动教养法律体系中的主体法;近年来,国家立法机关也制定了一些涉及劳动教养内容的相关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条例》、《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严禁的决定》等,劳动教养行政法规、规章和制度、文件等规范性文件主要是为了执行劳动教养法律就劳教工作时间中某些问题做出的具体规定。如《劳动教养试行办法》、司法部为规范劳动教养管理颁发的劳教人员管理、教育、生活卫生、执法、警戒护卫等6个部令,以及司法部就有关执法活动作出的专门规定,如《关于推进劳动教养管理机关执法活动“两公开一监督”制度的规定》、《监狱劳教人民警察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等。同时,我国签署加入的包括《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等在内的21项国际人权公约。这些国际公约的规定,是我国承诺的义务,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措施认真履行。

查看全文

劳教教育质量评估探讨

内容提要:劳动教养机关是我国特有的行政处罚的执行机关。衡量和评估其工作绩效的有效方法是看其教育效果,即教育质量的高低。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制度,对其教育效果的评估体制的研究,是处在参考监狱相关体制基础上的探索阶段。形势的发展和劳教工作的现时情况,需要尽快建立科学化的劳动教育评估体系,以便对劳动绩效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尺度,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作贡献。本文就建立科学化的劳动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稍作探讨。

当前,影响教育改造工作功能体现和深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科学的教育改造工作质量评估体系。客观上,教育工作的质量标准难于行政管理、劳动生产的质量标准的确定,教育改造工作以人的思想为对象,以人为“产品”,产品质量的根本标准是把违法犯罪人变为社会人。但由于人的层次性、差异性,由于人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规定性,决定了教育评估的复杂性。对劳教人员进行思想矫治是对其教育改造的核心,但对于劳教人员思想改造的变化和效果是很难用对物质生产一样的方法来鉴定的。教育改造的成效是隐蔽的、长效的,且具有渐进性的特征。对它的评估,随着对劳教人员的违法犯罪原因、思想改造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发展才能逐步接近科学。

一、劳教、劳教教育评估体系现状:教育评估虚化影响了教育价值的体现和教育信念的维护

目前,由于缺乏科学的教育改造工作质量评估体系,使现行的教育改造工作考核重工作考核轻质量工作,割裂了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存在形式化、模糊化、终极化的缺陷,不能准确的反映教育改造工作的功能和作用。

㈠、形式化。调查发现,劳动教养所的教育改造工作标准制定有形式过程的倾向,常见的是集体教育看“三率”,即入学率、到课率、及格率;社会帮教看活动的次数;个别教育看谈话次数、“四知道”及格率;劳教人员的改造效果看思想汇报的多少等等。强调工作的要求,缺乏质量的标准,重视教育活动的开展,忽视教育效果的分析,因此,教育改造工作往往是“投入多、产出少”,针对性不强,有效性不足,助长了形式主义倾向。

㈡、模糊化。在衡量教育改造工作量上,缺乏对教育效果的有效评估,习惯于用劳教人员的违纪率,生产值等反映,以至于有的干警反映“教育都是大箩筐,什么成果都是教育结果,什么成果都难说是教育结果”。教育改造工作融于劳教所的各项任务,但是如果教育不能对调动劳教人员改造和劳动的积极性上的作用做出定性或定量的评估,就不能直接体现教育改造价值。简单地用劳教人员的表现和其生产的产值来反映教育的改造效果,显然就会虚化教育改造的价值。

查看全文

司法践行科学发展观经验交流材料

20*年6月16日,*同志指出:“要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确保教育矫治工作取得实效。”“首要标准”的提出是劳教系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具体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是劳动教养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既体现了劳教工作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客观需要,也反映了新时期劳动教养工作顺应时代潮流向前推进的内在要求。

对于劳教所来说,实现“首要标准”的关键问题,就是要尽最大努力切实提高劳教人员教育矫治质量。从劳教所担负的职责和任务来看,最主要的就是确保劳教人员在劳教所矫治期间得到有效矫正,达到“重塑新人”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调整工作重心,确立教育矫治主业地位,围绕实现“首要标准”,采取一系列的具体措施,积极创新教育矫治的内容、手段和方式方法。

首先,要建立健全与“首要标准”相适应的教育矫治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教育矫治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考核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教育矫治工作机构,确保劳教所能够真正把工作重心、主要精力放在教育矫治劳教人员上。机制问题,是最关键的问题。只有建立健全与“首要标准”相适应的教育矫治工作机制,才能保证教育矫治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

其次,要注重发挥执法、管理、教育、习艺劳动等矫治手段的优势,努力提高劳教人员教育矫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保障劳教人员权利,教育引导劳教人员遵纪守法;通过规范化的管理,矫治劳教人员恶习,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通过针对性的教育,提高劳教人员认知水平,重塑其灵魂;通过习艺性的劳动,培养劳教人员勤劳的劳动观念,培训其劳动技能。这些手段的综合运用,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达到共同提高劳教人员矫治质量的目的。

第三,要大力加强对劳教人员心理矫治工作。劳教人员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在所内开展心理矫治工作,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必须特别重视的一项矫治措施。为此,司法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劳教办特色推进管理工作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力开展心理矫治工作。通过开展心理测量建立劳教人员的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矫治劳教人员的不良心理。”我们要在贯彻落实中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充分发挥心理矫治在矫治劳教人员过程中消除违法犯罪心理、养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作用。

第四,要建立劳教所、社区矫正、法制宣传等司法行政系统内部的协调机制,同时向社会延升、扩充,形成合力,推进教育矫治工作的社会化。教育矫治劳教人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劳教所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新时期的劳教人员矫治工作,必须走社会化的路子。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劳教所现有资源和社会可利用资源,积极探索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帮教体系。

查看全文

劳教所实行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汇报

劳教场所实行“两公开一监督”(公开执法规定,公开办理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制度,是保证劳教场所公正文明执法,维护劳教人员合法权益,促进干警廉洁自律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劳教场所执法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几年来,我所认真严格地实行了这项工作制度,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现简要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健全完善执法活动的各项办事规定,公告明示执法活动的办事条件和程序。几年来,我所严格按照部令和省局的有关执法规定,办理劳教人员奖惩、请假等事宜,并结合本所实际制定了《劳教人员日常奖惩考核实施细则》、《班组长、民管会选用规定》、《关于劳教勤杂人员管理的实施意见》等6项实施细则或规定,使我所执法工作有了制度作保证。为让执法对象劳教人员能较清楚了解以上有关执法规定,并接受劳教人员亲属和社会有关人士对我所执法活动的监督,我所分别在劳教所大门口、办公楼、劳教大院操场、劳教餐厅、会见室、中队活动室等处,公告明示了劳教执法活动规定、办事的条件、程序和办理结果,使我所“两公开一监督”制度落到了实处。

(二)严格履行办事程序,使执法活动公开透明。我所在对劳教人员的奖惩和“两外一假”的审批过程中,严格履行既定的办事程序。如对劳教人员的奖惩,先由分队提出意见,经中队集体研究并在中队活动室内公布后再呈报,管理科在查证核实后才签署意见,最后再报经所里或劳教局审批,并把最后的审批意见在劳教人员中公布执行。又如在办理劳教人员所外就医、所外执行、准假等手续时,几年来,我所均是在中队呈报的基础上,管理科根据有关执法规定的条件,进一步核实把关,必要时通过电话或发函等途径直接与劳教人员原所在地的公安机关或原工作单位联系核实,最后再邀请纪检监察部门、驻所检察室、所领导、卫生所和所在中队等有关部门的人员共同参与集体研究,认真做好会议记录,达成统一意见后,再予以办理有关审批手续。经审批后,再将办理的结果予以公布,使整个执法活动做到了公开和透明。

(三)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客观公正地搞好执法。管理部门深入实际掌握情况,是实现执法活动公开、公正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管理部门必须做到“六勤”,即嘴勤、手勤、腿勤、耳勤、眼勤、脑勤。平常管理要深入“三大现场”,注重调查研究,切实掌握好劳教人员的思想动态,了解劳教人员对我所执法活动是否做到公开、公正、公平的反映。这样就能保证我们客观、公正地执法,并且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凭印象和感情代替政策和原则的现象发生。

(四)增强中队执法责任意识,确保上报材料准确无误。中队基层领导执法责任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他们上报材料质量的优劣,准确率的高低。因此,我们十分重视提高基层中队领导执法责任意识,要求中队领导必须不折不扣地始终贯彻执行所里和上级的各项执法规定。该民主推荐的民主推荐,该集体研究的集体研究,该请示汇报的请示汇报,做到了事情件件有研究,工作件件有落实,确保了中队上报材料的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为我所公正文明执法提供第一手材料。

查看全文

独家原创:劳教所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劳教所与我国的其他一般场所不同,它是一个特殊的司法场所。劳教所的人群也与我国的其他一般场所不同,它比较简单,基本由民警和劳教人员两部分组成,不象其他一般场所人群类别众多。但是劳教所并不因为场所的特别就不需要文化,相反,它更加需要文化,因为文化是人的精神食粮,它决定了人的精神面貌。对于劳教所的文化建设应抓住民警和劳教人员这两类不同的群体,按照他们的实际情况来建设,整体上应达到“环境整洁、精神振奋、制度健全、行为规范、场所和谐”的要求,体现劳教所特有的“教育矫治功能,”与“育人氛围”,体现劳教所也是我国和谐大家庭的组成部分。下面我浅说怎样进行劳教所文化建设:

一、建设劳教所环境文化

人是生活在环境,并受到环境的熏陶。同样劳教所环境也熏陶着劳教人员,建设好劳教所环境文化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劳教人员,使他们感到劳教所是自己亲热的家,能弃邪归正,重做新人。环境文化建设要具体细化,比如在墙上书写“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和“重扬理想风帆,再启人生航船”等有关标语,体现了对劳教人员的期望,发挥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在生活区、教学楼的走廊上可以张贴内容丰富、形式统一的中外名人名言、格言警句和富有意义的图片等,使劳教人员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还可以加强图书室、操场、篮球场、等运动设施的建设,去丰富劳教人员的业余生活。总之,在建设环境文化上大有可为,建设好环境文化对于提高整个劳教所文化的作用极其重要。

二、建设劳教所精神文化

人是受精神支配的,在劳教所建设好精神文化,意义重大。精神文化的建设离不开载体,我们可以运用歌曲、墙报、黑板报、广播站等载体的宣传作用,曝光违规违纪、弘扬改造正气的典型事例,还可以设置“劳教所新闻、劳动学习、改造新生、心理辅导”等专栏专题对劳教人员进行教育。购置、订阅一些有益的书籍和报刊杂志,积极鼓励劳教人员看书看报,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通过这些举措,可以使劳教人员的精神风貌得到了全面提升,能取得了三个强化的效果,一是强化了“争做文明学员、弘扬进取精神”的意识;二是强化了文化知识素养;三是强化了为社会、为人民做贡献的责任。

三、建设劳教所制度文化

查看全文

劳教所爱岗奉献先进事迹

Xx同志自担任Xx省Xx市劳教所教育科副科长以来,在工作中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甘于奉献,从不计较个人的得与失,为促进该所教育矫治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劳教人员教育挽救质量挥洒了辛勤的汗水,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正是凭着这种在平时工作中形成的胸怀大局,勇于牺牲的精神,他在Xx省司法厅劳教局统一部署的劳教场所警戒护卫技能比赛中,为给Xx市劳教所争取荣誉,舍小家,顾大家,牺牲了照顾病重父亲的时间,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该所组织的警戒护卫技能训练活动中,自始至终没有因父亲而退出训练。就在父亲离世的头一天,他还在考核场上奋力拼搏,坚持参加完了省劳教局考核组组织的比赛考核。

勤奋工作不辱使命

20*年11月,Xx同志被任命为Xx市劳教所教育科副科长。从上任的第一天起,他就十分清楚,教育工作是劳教场所的主业,把劳教人员教育矫治成为遵纪守法的社会合格公民是劳教场所的神圣使命,而教育科则担负着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工作,劳教人员教育挽救质量的高低与教育科是否充分履行职责有着直接联系。为此,作为初次接触教育工作的他,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但想到既然领导把自己安排到这么重要的工作岗位,是对自己的信任和鞭策,自己绝不能辜负了领导的期望。为尽快掌握教育方面专业知识,使自己由教育工作的“门外汉”成为“行家里手”,他充分发扬钉子精神,利用工作间隙、下班后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刻苦钻研教育方面的专业书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系统学习了《教育学》、《心理学》等10余本专业书籍。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时,他常常虚心地向领导请教、向老同志请教、向电脑请教。正是凭着这种钻劲,使他在较短时间内就熟练掌握了教育专业知识,为做好劳教人员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不辱使命,使该所教育矫治工作再上新台阶,进一步提高教育矫治质量,Xx同志把全部的心血和汗水都倾注到教育挽救人这一神圣的事业上。在工作中,他经常亲自参与制定教育工作计划,亲自为劳教人员授课,亲自批改劳教人员作业,还经常主动要求分担更多的任务。为了提高教育矫治工作的针对性,他还经常走到劳教人员中间,对劳教人员进行个别谈话教育,深入细致地了解劳教人员的所思、所想、所需,据此对劳教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有时,为了落实一项教育活动,他经常加班加点,甚至放弃了节假日的休息时间。由于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他牺牲无数与妻儿团聚的时间,错过了多少向父母尽孝的机会,但他从未向任何人抱怨,从未向组织提过要求。正是在他的勤奋耕耘下,Xx市劳教所的劳教人员教育挽救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舍小顾大书写忠诚

20*年3月份,Xx省司法厅劳教局下发了全省劳教场所警戒护卫技能比赛实施方案,要求各劳教所按照方案认真做好训练工作。收到通知后,Xx市劳教所即着手挑选参训队员。因一线大队警力紧张,该所决定从机关中挑选部分警察但当队员,经综合考虑个人身体素质、年龄等因素,Xx同志成为最佳人选。但当时,他的父亲已是癌症晚期,卧病在床,这时正是需要有人照顾的时候,也是他作为一个儿子为父亲尽孝的时候。在所领导征求让他参加训练并担任集训队副队长的意见时,他本可以把父亲的情况如实反映给领导,他本可以以父亲需要照顾为由不参加训练。但他却主动对领导说:“我曾经多次参加全省劳教系统的警戒护卫技能比武,对训练工作有一定的经验,自己非常愿意参加这次比赛训练活动,希望可以为我所在比赛考核中取得佳绩贡献一份力量。”当即表示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他从没有因为父亲病重而请过一次假,没有提过任何要求,就是在父亲病情恶化不得不回老家时,他也没有陪送,自始至终都严格按照规定参加了每一次训练活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