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转移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2 01:38: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劳动转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劳动转移

市劳动转移就业会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表彰会,隆重表彰*市第八届“十佳百优”转移就业青年。我代表市劳动保障局,向获得“十佳百优”的转移就业青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广大转移就业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评选活动的领导和有关单位及新闻界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下,全市劳动保障系统认真履行职责,采取积极措施,扎实做好农民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1+3”就业培训模式、“农民工权益保全”新模式等经验做法全国推广。“十佳百优”评选表彰活动,作为我市农民工工作的一个特色亮点,既是对我市外来外出务工人员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也是对我市外来外出务工人员所做贡献的充分肯定。本次评选活动是第八届,共评选出“十佳百优”转移就业青年127名。这次评选活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李柳身市长亲自挂帅指导;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市建委、市工商局、市广电局、市文明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日报社等部门和单位给予了大力支持。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时期,外来外出就业人员作为联系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党和国家对农民工工作越来越重视,从今年开始,还将开展全国优秀农民工评选表彰活动。深入落实国家关于农民工的各项政策,统筹发展城乡劳动保障事业,既是劳动保障部门的重要职责,也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的客观需要。全市劳动保障系统要以此次活动为契机,“高举旗帜、科学发展、创新推动、统筹城乡”,全力发展劳动保障事业,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同志们,第八届“十佳百优”转移就业青年评选活动已经圆满结束,但做好农民工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希望受表彰的同志们,珍惜荣誉,再接再厉,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我们将继续强化服务,巩固成果,搞好宣传,为外来外出务工人员创造更好的就业环境,更优的创业环境,推动我市农民工工作再上新台阶。

谢谢大家!

查看全文

县农村人员劳动转移的调研报告

农村调研报告

×文鼎大标宋简县农村人员劳动转移的调研报告

×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措施。近年来,随着我县工业加速发展,企业不断壮大,用工需求日益扩大的同时,农业生产技术也逐渐提高,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完善,农村富余劳动力明显增多,县域企业出现“招工难”、“用工难”和下岗失业职工、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难”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县开展了大规模的“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吹响了农村劳动力加快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新号角。一年来,全县共完成技能培训××人,转移××人,转移率高达××,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就业,实现了农民增收。培训中,农村人员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开始印入人们的眼帘,更加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一、农村人员的基本现状

×农村人员,按照目前普遍认同的说法是,女满周岁、男满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劳动人员。根据××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统计,全县农村人员共有人,其中男性人,女性人,男女性别比为。在文化结构上:初中及以下人员人,占全部人员的比率高达,高中(中专)及以上人,只占,其中大专以上仅人。在产业分布上:现有实际从业人员人,占总数的,从事三次产业的比例依次为,其中二产中,从事服装加工工业、建筑业、转椅家具业的人数分别达到人、人、人,三项之和占到了二产从业人员的,这与我县主导产业的迅猛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密切相关;三产中,从事批零贸易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旅游业的人数分别为人、人、人,高居三产前三位。在就业地域上:本乡镇内就业人数为人,占到了总数的;在县外与县内其他乡镇从业人员分别为人和人,占就业总数的和。

×普查资料显示,我县属于农村劳动力资源范畴而未参加劳动的人数为人,再加上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全县有近人员在理论上有可能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是一个数量不小的群体,也可以认为是目前我县人员的富余劳动力。随着我县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大力推进,必然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今后的一产面临的主要是季节性农忙,富余劳动力在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将会被完全闲置,人员走出田间地头,实现就业转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查看全文

农村人员劳动转移调研报告

×一、农村人员的基本现状

×农村人员,按照目前普遍认同的说法是,女满周岁、男满周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农村劳动人员。根据××年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普查统计,全县农村人员共有人,其中男性人,女性人,男女性别比为。在文化结构上:初中及以下人员人,占全部人员的比率高达,高中(中专)及以上人,只占,其中大专以上仅人。在产业分布上:现有实际从业人员人,占总数的,从事三次产业的比例依次为,其中二产中,从事服装加工工业、建筑业、转椅家具业的人数分别达到人、人、人,三项之和占到了二产从业人员的,这与我县主导产业的迅猛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密切相关;三产中,从事批零贸易业、交通运输业、餐饮、旅游业的人数分别为人、人、人,高居三产前三位。在就业地域上:本乡镇内就业人数为人,占到了总数的;在县外与县内其他乡镇从业人员分别为人和人,占就业总数的和。

×普查资料显示,我县属于农村劳动力资源范畴而未参加劳动的人数为人,再加上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全县有近人员在理论上有可能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是一个数量不小的群体,也可以认为是目前我县人员的富余劳动力。随着我县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大力推进,必然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和劳动生产率的快速提高,今后的一产面临的主要是季节性农忙,富余劳动力在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将会被完全闲置,人员走出田间地头,实现就业转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二、农村人员的基本特征

×开展农村人员的调查,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人员的基本特征,有针对地开展劳动转移。从普查的情况来看,目前农村人员主要存在以下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文化程度低,竞争能力弱。由于农村人员九成以下都是小学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又缺少一技之长,大多数人员只能从事没有技术含量的简单劳动。二是家庭负担重,转移愿望强。农村人员基本上都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阶段,是一个家庭的主心骨,大多数承担着子女就学、婚嫁、造房等沉重的经济负担,养家糊口的愿望非常强烈。三是不愿出远门,希望就近转。普查资料显示,在参加求职意向调查的万人中,有万人希望在离家较近的地方上班,占到了被调查人的,可以考虑外出务工的人数占到了。

×三、农村人员劳动转移的几点建议

查看全文

扶贫办劳动转移情况汇报2篇

第一篇

为将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做实做好,我县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主题,以提高素质、促进增收为目标,瞄准贫困对象,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此项工作.现将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任务分解情况。我办早在去年7月份就已在各重点村开展了培训需求调查摸底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力数量、需求专业、培训时间及就业方向,为培训任务分解提供了科学依据。因此,我办在任务下达一周内就将其分解到村,并且将此纳入重点村扶贫工作绩效考核。

二、省、市、县配套资金到位情况。根据吉财农[2006]91号文件,下达我县贫困地区劳动转移培训任务是170人,后追加“雨露计划”10人,共180人,补助资金为6.29万元,要求县配套资金0.34万元。为此,我办及时向县分管领导进行了汇报,并提请县政府将此支出列入我县2012年度财政预算,极力争取培训配套资金落实到位。到目前为此,省、市资金已全部到位。

三、任务完成情况。一是加大宣传,增强群众参与积极性。为使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这项“民生工程”深入人心,2月初,我办协同培训基地下到各重点村,通过发放宣传单、现场问答的形式,面对面地向广大贫困户宣传国家有关培训的扶贫政策、培训基地的教学条件、设置专业、培训转移模式等情况,既提高了群众对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认识,又促使培训基地更有针对性地拟定培训计划。二是落实订单,强化培训实效。转移就业、提高收入是劳动力培训的落脚点。自培训任务下达我县后,我办就督促基地外出联系订单。到目前为止,培训基地已与富士康等3家企业签订了转移就业协议。三是结合实际,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利用外出人员返乡高峰和中、高考结束,我办计划在4月份上旬和6月底分期举办培训班。

四、存在困难与建议。

查看全文

论我国贫困区剩余劳动转移进路

[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阐明了我国现阶段中贫困地区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探讨了中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和转移渠道。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建议

一、中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问题

1.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加上没有专业技术,他们难以接受科技知识,农业生产率难以提高,致使广大农村大多仍停留在传统的耕作模式上,农村劳动力退出农业生产的基础不稳。同时,低水平的文化素质使得农村劳动力适应不了非农产业的发展要求,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产业比较困难,极大地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有效转移。这是制约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

2.制度因素

查看全文

县委书记在劳动转移大会发言

同志们

一、抓好工作落实。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问题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当前。作为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富民的重点与难点在于农民的增收。中央经济工作和农村工作会议都把农民增收工作提到很高位置,强调指出: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增收,解决农民增收,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这既是当前紧迫而繁重的任务,也是今后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既是农村工作的基本目标,也是整个经济工作的重大课题;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围绕农民增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促进农民增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第一位责任。今天上午,县委、政府召开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农民增收的工作措施,对农民增收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天这个会议,也是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的动员部署会。现阶段,解决农民增收,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让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农村走出去,从事非农产业,县的劳动力转移实践已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区、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刚刚过去的一年。全县各级组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全民创业和发展劳务产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组织推进全民创业,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全民创业和劳务产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全年共输出务工人员1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9亿元,人均劳务收入达1310元,比上年增长260元。可以说,全民创业工作的扎实开展,劳务产业稳步推进,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还应该看到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44元,这个数字,还达不到全市的平均水平(2962元)与全区相比(全区是4048元)差距更大,达到1004元。县委、政府提出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净增300元,可以说难度很大,压力很大。全县各级党政组织必须进一步认清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必须进一步增强加快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必须深刻认识到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劳动力转移就业,推进全民创业,作用不仅仅是增加农民收入,更重要的大大缓解了就业压力,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素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实施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发展战略。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加快劳动力转移,必须继续把增加务工收入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来抓,进一步增强劳动力转移的责任意识,坚定信心、鼓足干劲,乘势而上,积极抓好创业就业工作。

二、抓好工作落实。

也是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方式转变的开局之年。全县创业就业工作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着力在五个方面”下功夫,努力促进全民创业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查看全文

深入做好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

做好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是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难点在农村,农村实现小康的必由之路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成功转移并获得持续发展能力。有关资料显示,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已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3%,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量占人均纯收入增量的比重已达60%以上。可以这样讲,做好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素质既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妥转移的重要因素,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城乡经济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近年来,各级工会组织自觉站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把做好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作为履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职责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大投入,积极主动作为,取得了明显成效。

建立健全农民工转移培训机制。全国总工会把抓好农民工转移培训作为要为农民工办的10件实事之一,建立健全有关机制,保证培训工作落实。与有关部委联合将农民工纳入“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中,共同举办了以农民工为主体的行业职业技能大赛,启动了“向农民工送文化行动”。专门拨出1000多万元,用于为农民工编写培训教材,在全国建立31所农民工业余学校和200多个流动电影放映队,仅2007年就培训农民工达1000多万人。今年,全总还将投入2000万元,在全国建立1000个“职工书屋”示范点,着力解决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有书可读、有处读书”的问题。

下大力气提升农民工素质。做好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是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农民工已成为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有关统计显示,农民工在我国第二产业工人中所占的比例达到52%,而在第三产业所占的比例达到58%,要完成这一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有赖于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全面素质的提高。

做好农民工转移培训,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的内在要求。2007年全总组织的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参加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月工资收入平均为1304.2元,没有参加培训的农民工为1057.6元,前者比后者高23.3%。因此,做好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竞争能力,就能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从根本上得到维护。

努力增强农民工转移培训的实效性。学有所用,学有专长,是农民工对培训工作的新期待。为此,做好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要合理构建农民工转移培训的内容体系,把农民工适应城市生活的引导性培训、帮助农民工寻找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工自主创业的创业培训作为重要内容,统筹规划,统一考虑,实现三个培训的层层递进,互相衔接。要大力推广“订单培训”,发挥基层工会对劳动用工信息掌握快捷的优势,根据市场需求,加强与用人单位及劳动力市场的沟通协调,建立起职业技能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衔接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订单、定向、定岗培训为重点的培训机制,努力把培训、管理、就业、维权融为一体,做到“合格一个,输送一个,就业一个”。要大力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努力推动“校企联办”等多种办学模式,走出一条“工会搭台,学校唱戏,企业发展,农民受益”的农民工转移培训新路子。同时,要督促企业落实好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推动加大对农民工转移培训的投入,为做好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要大力办好“农民工业余学校”,推动在矿山、建筑工地等农民工较为集中的行业、企业,创建“农民工业余学校”,分期分批、灵活务实地对农民工进行专业技能、安全常识、礼仪、卫生防疫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培训工作,使业余学校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助推器”。要注重用好现代化教育手段,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系统,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农民工培训网络,紧紧围绕农民工之所需,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对农民工进行“空中课堂”培训,通过投影仪、微机、音响等培训设备,滚动播放搞好“音像课堂”培训,通过改造大轿车等交通工具,在车内配备培训设施,深入车间、工地开展流动性培训。

查看全文

公考申论热点之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措施与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以上“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涉及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和重大关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领域。

第一,处理好消费、投资、出口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我国经济能否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三驾马车”的协调是关键。近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消费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过去15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合计占到GDP总值的大约80%,并且仍在以每年25%到30%的速度增长,而消费则逐渐滑落至历史低点。我国贸易出口与进口总额自2014年起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德国。全国进出口总额从2014年的4743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76*亿美元,年均增长24.4%.其中,出口从2492亿美元增加到9691亿美元,年均增长25.4%;进口从2251亿美元增加到7916亿美元,年均增长23.3%。20*年美国、欧盟等主要经济体增长速度可能放缓,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将影响我国对美出口的竞争力。国际原油价格持续高位运行,总体上对我国工业增长具有一定程度的制约,对于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行业和企业将会产生一定影响,继续过度依靠出口实现经济发展难以为继。从现代化的目标和国际比较看,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偏低,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需要继续提高。努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党的十七大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随着住房、教育、医疗、分配等民生问题的解决,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国民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都将得到提高,消费完全可以更好地发挥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

第二,在保持经济总量持续平稳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优化三次产业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现象,是劳动人口从农业到制造业,再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转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后的两个世纪里,发达国家的经济经历了两次显著结构变化:占支配地位的农业经济进入由工业占更重要地位经济的第一阶段的结构变化,这就是工业革命;随后农业的比重进一步衰落,工业增长速度逐渐放慢或者甚至稳定不动,而服务业则大幅度增长,这就是服务业革命。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已经扩张到一个新的层级。GDP从1978年3645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2094*亿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2014年,按汇率折算的世界GDP总量48.1万亿美元,中国GDP为2.6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4.9%,总量列世界第4名。按购买力平价测算,2014年中国GDP为9.98万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5.1%,总量列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在经济总量扩张的同时,我国三次产业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出结构由1990年的27.1∶41.3∶31.6调整为2014年的15.1∶45.9∶39.0和2014年的11.7∶48.9∶39.4,就业结构从1990年的60.1∶21.4∶18.5调整为2014年的50.0∶22.5∶27.5和2014年的42.6∶25.2∶32.2.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于产出比重3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和从业人员比重的变化虽然稳定上升,但就业比重低于产出比重7.2个百分点。就业结构和产出结构的这个特点,说明今后较长时期我国就业结构主要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实现这个转移客观上要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通过第三产业来提升一、二产业素质,实现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第三,更好地发挥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三者相互促进,但起基础和拉动作用的主要是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从经济发展实践看,英国是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技术革新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技术革新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纺织业为先导部门,采矿业和冶金业与其并行发展,带动了其他部门的产生和发展,工业化逐渐扩散到各工业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业中。美国的发展方式起源于英国,可以说是英国发展方式的顶峰。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推动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提高,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重要因素。美国从19世纪至今天一直在不停地吸纳世界各国、各民族、各领域、各层次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极大地提高了美国劳动者素质,使美国从20世纪初开始在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以及创立新产业方面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航空航天、电子、有线和无线通讯等技术和产业都诞生于美国,空间科学、海洋工程、生物工程和信息技术美国是最主要的贡献者。近年来,美国朝野更加注重人才、技术和制度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采取各种措施吸纳优秀人才。日本、韩国总体属于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制度创新实现了现代化。世界经济增长中没有出现经济增长趋同和停滞,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水平等方面的差距。从经济理论演进看,早期认为土地、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数量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后来逐渐认识到生产要素质量和利用效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经济学家在对20世纪中后期的经济现实做出理论解释的过程中提出了新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强调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或制约作用,把知识和技术看作经济增长的比资本和劳动更为重要的内在要素,并且特别强调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是生产和收益递增的重要源泉。新增长理论认为,世界经济增长中没有出现经济增长趋同和停滞,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水平等方面的差距。经济发展实践和理论都表明,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和推动力。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偏低,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和环境投入,在过去经济总量较小的时候还可以承受。在今后发展过程中,如果不能摆脱传统发展方式和资源与环境利用方式,延续以往依靠生产要素大量投入和生产规模外延扩张的发展方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的资源和环境制约将越来越严峻,甚至可能因为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发展的步伐受到阻挡。如何发挥好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作用,努力提高这三个因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一个必须加以重视的战略问题。

查看全文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论文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乎农民增收,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文章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和现状,针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及与人口总量变化相关联。但由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等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的作用,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劳动力过剩。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出路是转移到非农产业,流向收入水平高或预期收入高的部门。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有四个方面。一是乡镇企业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主渠道。从1998年到2006年,乡镇企业从业人数逐年增加,并于2006年达到1.468亿人。二是农民向城镇转移。我国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积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有效地吸引了部分农民向城镇转移。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已达到5.77亿。三是农村异地转移和跨区域流动。随着城镇劳动力市场的逐步放开,部分农民纷纷外出就业,劳务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四是农业产业化拓展了农业就业空间。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而且吸引农民由产中向产前、产后转移,解决了部分农村劳动力的出路。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

查看全文

关于峄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报告

关于峄城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的报告

近几年来,我区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拓宽就业空间,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积极培育就业载体,推动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目前,全区16.5万农村劳动力已有7.1万人转移到二三产业,其中外出务工人员2.3万人,农村非农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3.2%。

(一)加大宣传力度,改变农村劳动力陈旧的就业观念。我区的城乡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初期大多是以投靠亲友为主,属于小规模、零散的盲目流动,经济效益不明显。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的思想落后、就业观念陈旧,对外出就业存有偏见、怕上当受骗、怕有风险,宁肯在家受苦受穷,也不敢走出去。虽然目前有所好转,但仍存在小富即安、不愿外出的观念。为改变这种陈旧的就业观念,区劳动、农业部门在全区范围内经常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采取发表电视讲话、现场采访、制作专题、开辟专栏等形式,宣传政府对外出就业的优惠政策和规定,打消人们外出务工的种种顾虑,鼓起他们走出家门的信心和勇气。今年1—10月份,共发放宣传单和用工信息30000余份,制作专题节目3期,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亲自到场欢送外出务工人员5次。同时利用外出务工致富典型开展宣传活动,有计划地组织这些先进典型到城乡巡回报告,大力宣传外出务工致富和返乡创业的先进事迹,通过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从而在我区农村营造了“外出务工光荣,劳务输出致富”的浓厚舆论氛围。

(二)打造经济平台,创造转移空间,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我区将加快经济发展速度,积极培植就业岗位,加快农民非农化进程,作为促进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措施,采取各种手段,引导更多的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一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就地转移一批。把农业产业化作为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关键环节来抓,采取培强做大一批、引进新上一批、巩固发展一批的办法,培植一批农字号农业龙头企业,全区现已形成源大实业、东方变性淀粉、海石花蜂蜜、小杂粮加工、天缘乳业、盛源食品等农产品加工企业20余家,培育粉皮、地瓜枣等农产品加工专业村8个,专业户200余户,带动转移农村劳动力近1.3万人。二是壮大民营经济,就近转移一批。按照强产业、壮载体、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将民营经济发展与镇(街)企业改制、小城镇建设、招商引资有机结合起来,出台各项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今年1—10月份,全区新上招商引资项目109个,完成实际到位资金11.33亿元;全区新上及续建技改项目91个,累计投入资金4.64亿元;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000户,增加劳动力就业岗位12000余个。三是发展工业经济,吸纳转移一批。围绕工业兴区计划,坚持把重点项目建设作为膨胀经济规模的重要举措来抓,突出抓好续建和新建项目的落实。今年全区40个重点项目,已开工建设38个,开工率95%,累计完成投资11.3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78.9%,其中过亿元的项目6个。截至目前,全区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2.23亿元,同比增长31.81%;实现销售收入44.92亿元,同比增长72.61%。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今年以来,全区新增农村在岗职工1500人,其中分布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矿山企业的工人劳动力达1000余人。四是致力发展服务业,拉动转移一批。把服务业作为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行业,在加快发展餐饮、流通、维修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中介等新兴服务业。目前,全区从事商业、运输、餐饮的农民已近2.6万人,已形成运输专业村22个,商饮服务专业村19个,庭院经济专业村17个。五是建立健全农民中介协会,带动转移一批。坚持“因地制宜、积极引导、规范运作、强化服务、促进发展”的原则和“谁投资、谁受益、谁管理”的工作方针,不断加强农民中介组织建设,带动了全区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今年以来,全区新成立无公害蔬菜产销协会、养殖协会4个,全区已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32家,入社农户7143户,带动农户30306户,帮助农户平均增收3900余元。

(三)发展劳务输出机构,健全输出信息网络,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输出。一是规范本地劳务输出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通过市场就业,有效解决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建设要求,加大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在原峄城区劳务输出办公室的基础上成立人力资源合作中心,专门负责劳务和劳务输出的管理服务工作,实现内供与外输的合理配置,达到资源共享,有偿服务,互惠互利。推行了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劳务输出、失业登记等“一站式”服务,把人力资源市场建成了峄城区的人才和劳动力的交易集市。严把民办中介机构资格审批关,实行劳务输出定期回访,建立劳务输出纠纷处理机制,及时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工作、生活上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外出务工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二是建立驻外劳务输出机构。在用工单位需求量大且外出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并健全驻外劳务输出服务机构,负责务工人员的跟踪管理,协调劳务关系,解决务工人员的一些实际困难,开拓新的用工市场,切实做到“输出有组织、流动有服务、权益有保障”。目前,我区已在黄岛、南京、苏州建立3处劳务输出基地。三是健全劳务输出信息网络。以区人力资源市场为主体,以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为依托,以村级信息员和驻外劳务输出服务机构为延伸,充分发挥镇(街)劳动保障事务所、村级信息员的作用,摸排富余劳动力情况,建档立卡,建立基本数据库,变以前的被动报名求职为主动推荐择业,形成了劳务接收地、劳务中介组织、劳力输出地之间互通信息、密切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输出信息网络。今年以来,除镇(街)保障所外,还在徐楼、桃花、邵楼三个村(居)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截至目前,全区共聘任村级信息员423人,并为其颁发了信息员证。

(四)整合教育资源,强化技能培训,打造峄城劳务品牌。劳动者素质偏低、技能单一是制约就业再就业的瓶颈。为此,我区一直把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基础性措施来抓,制定了先培训后输送的输出机制,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带培训。一是整合教育资源。今年以来,我区以实施国家级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为契机,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实行“订单”式培训,为农民提供实用技术、信息咨询服务,提高了农民就业和择业能力。围绕该工程实施,全区确定培训基地6个,规范劳务中介机构8个,设立劳动保障联系点7处,配备兼职联络员130人,形成了组织严密、功能齐全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网络。二是加强技能培训。进一步膨胀教育规模,加大职业教育力度,充分发挥职业中专培养专门实用人才方面的作用,根据企业和市场的用工需求,进行订单培训,实现了市场需要什么样劳动者,就培训什么样劳动者,企业需要什么工种,就培训什么工种。近年来,依托区就业训练中心、区职业中专累计对1200余名务工人员进行了系统的技能培训,逐步实现了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培训农村劳动力2000人,就业安置率在到90%以上。其中,为无锡华丰公司培训的陶瓷彩工150人,月工资都在1000元左右。三是开展诚信教育。在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法律常识、择业观念、竞争意识、社会生存能力和安全知识教育培训的基础上,重点对输出人员进行诚实守信教育。区劳动保障局还编印了《外出务工人员须知》小册子,发给每个外出务工人员。通过狠抓以诚信为重点的宣传教育,全面提高了外出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峄城外出务工人员深受各用工单位的好评,先后有600余名获得先进生产者称号,180余人走上了生产班组长、车间主任等重要工作岗位,树立了峄城外出务工人员的良好形象。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