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2 01:16: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劳动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劳动者忠诚义务探析
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主线脉络比较清楚,围绕着支付报酬和付出劳务这一对主要权利义务,双方产生其他各种权利义务纠纷。这中间劳动者对用人单位尽忠诚义务和用人单位保障劳动者应得的权利又尤为重要,因此忠诚义务成了用人单位最为关注以及敏感的劳动者行为。
一、忠诚义务概述
(一)忠诚义务的内涵。忠诚并不仅仅出现在劳动市场上,在家庭夫妻关系中,忠诚既是法律的约束,也是道德的考量;同样在职场中,人力资源也把忠诚度作为录用员工的因素之一。我国提倡的包括劳动者在合同存续期间承担服从、保密、竞业禁止、注意、维护用人单位等忠诚义务规范符合国情,但另一方面笔者认为合同中双方可以自行约定达成促进对方利益的行为,劳动者尽力做到,不故意损害即可,若将增进用人单位利益直接作为劳动者的义务,反而是为弱势的劳动者增加负担。在本文中我们可以从义务主体、义务内容、义务结果三方面定义忠诚义务的内涵。[1]1.在义务主体方面。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关系密不可分,劳动者不以其他公民身份承担该义务。高级管理人员这些人员的身份可能与劳动者重叠,本文讨论的忠诚义务系经营关系和机构治理产生的,经理和有关经理管理人员的主体身份相对于本文讨论的劳动者来说更倾向于雇主代表人。2.在义务内容方面。忠诚义务内容包括三项内容:一是服从义务;二是保密义务,这也是忠诚义务基础的要求,更是忠诚义务要达成的目标。这两项内容不属于协商条款,而是基于劳动关系法律特征“从属性”所产生的劳动者基本义务;三是增进义务,劳动者要以谨慎态度对待工作以及工作设施,这种属于劳动者工作组成部分的义务可以法定,但如限制劳动者言论自由、举报权利等只为维护公司利益而忽视道德的增进义务在本文中并不支持。3.在义务结果方面。完整履行忠诚义务对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是一种双赢的结果。履行忠诚义务能够使劳动者获得自身报酬的同时,建立起用人者对劳动者一方的信任,增强用人单位的心理安全程度,搭建较好的劳资关系。(二)忠诚义务理论基础。劳动者为何肩负忠诚义务,依据又是什么?对此笔者进行一些粗浅的思考,结合相关法律基础,将观点总结如下:1.人身属性。劳动关系不仅具有财产性,还具有人身性,劳动力由劳动者自身付出,不可转让,不能作为出资。劳动关系成立后,用人单位通过对劳动者进行管理、监督而拥有劳动力。2.诚实信用原则。受雇人的义务就是为了增进雇主的利益,因此不可妨碍雇主的营利活动,在《劳动合同法》以及《民法典》中都有关于劳动者诚实信用原则的要求。3.对用人单位给予保护。虽然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位置较弱势,但《劳动合同法》在此基于不平等地位规定了针对劳动者的保护。而用人单位想要利用好劳动资源、维护自身利益就需要劳动者履行忠诚义务,使用人单位乐于和劳动者建立劳资关系,那么此时对于用人单位的保护就不可或缺。
二、关于我国涉及忠诚义务纠纷的思考
上文提到了将增进用人单位的利益中所有行为都作为劳动者的“应尽义务”具有片面性,我们应当把增进企业利益的行为细化,在合法化的前提下双方进行协商与选择,赋予劳动者明确的责任,也将不可取的部分向用人单位明示。2014年8月,Wal-mart某雇员向媒体曝光店内熟食的食物油长时间不换,以及其他卫生标准不合格的熟食制作程序,其他员工也证实了该事实。次月,这几名工人被解雇,原因是违反企业相应规章制度。显然,这彰显了自由发表言论与忠诚义务的矛盾,但这四名员工是否违反了忠诚义务呢?存在于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中的这种行为被称为“吹哨”行为,两年前上映的国语电影《吹哨人》就是真实反映商业反腐题材的电影,多数人反映看完电影后意识到即使身为普通人,也肩负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那么我们提倡的忠诚义务中“增进利益义务”与社会责任发生冲突又该如何解决呢?根据劳动法规定,借鉴各国判例法,笔者进行如下展开:(一)忠诚义务与言论自由相协调。言论自由是由《宪法》规定的,从立法角度看,应当是公开发表言论的自由,虽然权利由宪法保护,但这个权利的行使并非全然“自由”,在劳动法中与忠诚义务发生冲突也是很合理的现象。德国雇员“吹哨”制度开始较早,德国制定了相关法律规避雇员在被辞退后可能遭受的来自雇主的报复,譬如《联邦数据保护法》[2]。在日本,《公益告发者保护法》同样也对用人单位实行不公解雇行为做出限制,另外明细了公益范围,这些都是对于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言论自由的保护。言论自由不会阻碍忠诚义务的遵守的前提是,劳动者所发表言论具有公益性。可以理解为如果劳动者没有揭露则会影响更广泛群体的利益。因为忠诚义务设立的直接目标是保护用人单位的利益,却没有在此规范社会利益,用人单位很容易借此钻空子。所以对于劳动者的言论自由进行规章制度的限制时,必须有足够强的合理性、正当性。(二)忠诚义务与社会责任的冲突平衡。在“长春长生疫苗事件”中,公司员工曝光违法行为属于言论自由,也是社会责任感的体现。用人单位若单凭着忠诚义务的“增进利益”就默示劳动者保守一切秘密,忠诚义务就是被完全误解了,公益告发属于舍小义成大义,当公益与私益矛盾时,忠诚义务的履行程度要与社会价值持平。(三)解决冲突的制度完善。总结忠诚义务下“增进利益”如何界定完善,笔者将从以下几点概述:1.设立内部告发程序。排除企业高层自身违法或参与违法犯罪行为,大部分用人单位高级管理人员可能并不清楚公司违法事实的存在,这时内部告发的设置既能使劳动者揭露问题,也给企业减少不必要的负面影响[3]。如果出现雇主怠于调整改正违法行为,或者内部举报机制失调,此时,雇员可以通过外部监督渠道例如新闻媒体、专属职能机构进行揭露。2.严禁“打击报复性”解雇。劳动者进行告发以后,用人单位多数情况会进行对劳动者的不同形式的打击,最常见的就是解雇,可以从两方面完善规避,一是需要法律规定特定的几项行为不属于违背忠诚义务;二是明确时间,劳动者告发后的一个时间段内,公司不可辞退该劳动者。3.劳动者不可滥用言论自由做“保护色”。劳动者不能因为保护言论自由妄造虚假信息、传播不利于企业的内容。劳动者行使言论自由要满足相对应的条件,一是主观上为善意;二是客观方面,用人单位存在有不法行为[4],不可制造噱头,浪费公众资源;三是证据方面,劳动者出具的证据要使人有足够理由相信该不法行为。
三、我国忠诚义务的构建不足
劳动者安全素质研究
摘要:保护劳动者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是党和国家一贯方针政策,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质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以下简称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保护劳动者安全与健康的工作已由政策指导上升为法律规范调整。其重视程度的提高已不言而喻。实践亦是如此。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范各类事故发生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来看,安全生产形势依然比较严峻。仅以**年1?11月份为例,全国共发生各类事故980689起,死亡124581人,一次事故死伤数十人甚至逾百人的亦不罕见。如此,岂不发人深思,既然政策对头,法律、法规健全,各级政府和绝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又都处心积虑地抓安全生产工作,其用心不可谓不苦。然而,我国的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那么,究其原因何在?诚然,安全生产是个系统工程,预防和杜绝事故,涉及方方面面,但笔者认为和我国劳动者素质特别是安全素质不高不无关系。
根据事故分析,造成生产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劳动者安全素质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劳动者安全素质是劳动者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劳动者安全技术知识、安全意识等,是劳动者自我保护能力的综合体现。质言之,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就是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而劳动者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很大程度取决于劳动者的自我保护能力。勿庸置疑,人是生产活动的第一要素,生产经营活动最直接的承担者就是具体生产岗位的劳动者,每个岗位劳动者的具体生产经营活动安全了,这个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就得到了保障。反之,劳动者缺乏必要的安全素质,缺乏起码的自我保护能力,一旦其所在的生产岗位安全生产系统某些方面出现问题或漏洞,安全事故在所难免。笔者多年从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耳闻目睹的大量生产伤害事故足可证明这一论断。君不信,在此可以试举几例。
例一、天津市某建厂工地,承包工头欲寻一会使用蛙夯机的民工从事地基夯实工作,恰有一民工侄儿张某想找活干,其叔找到工头,工头称如他会使用蛙夯机便可留下,其叔表示曾干过些时。于是就告诉侄儿,工头问你,你就说在别处干过。张某顺利通过工头的面试,当即操作蛙夯机。由于张某从未操作过蛙夯机,更不懂蛙夯机的安全操作规程,同时又对电缆漏电伤人的危险性一无所知。其操作中电缆线缠绕传动轴,电缆胶皮绝缘被磨破,蛙夯机体带电,张某既不穿绝缘鞋、又不戴绝缘手套,最终触电身亡,时年不满十八周岁。
例二、塘沽某大型国营企业劳动服务公司,想利用一废油罐从事油料运输业务,但由于顶盖销子损坏,需要焊接。初找焊工焊接时,焊工称油罐直接电焊作业违反操作规程而拒绝。但巧合的是,服务公司经理的丈夫是该企业的生产调度室主任,主任耐不住妻子的央求,下派工单给电焊工,并说出事故他负责。于是,女电焊工就冒险作业,为便于操作焊工踩在盖好的顶盖处。由于电焊中产生的明火和高温使油罐残留的油垢迅速蒸发燃烧,罐内压力急剧膨胀,瞬时油罐变成带压容器,最终导致油罐突然爆炸,女焊工、服务公司经理及调室主任等三人当场被炸死,另一在场人员被炸成重伤。
例三、租赁塘沽建材制品厂房生产的天津美联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其所雇佣的山东莘县民工杨某、李某、孙某等**年3月7日夜,炉火取暖时将烟道风挡关闭,炉盖敞开,造成三人一氧化碳中毒的重大死亡事故(见<天津劳动保护>报**年3月30日第一版)。
诸如此类,颇多颇多,在此恕不多举。
维护劳动者尊严权现实困境分析
[摘要]维护劳动者尊严权不仅是对劳动者身心健康的保护,更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但近年来,劳动者尊严权受到侵犯的事件频繁发生。劳动者尊严权受侵犯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劳动法律体系尚不完善,企业为了追求利益不惜侵害劳动者尊严,以及缺乏相应的劳动监察。为了能够使劳动者尊严权得到相应的保护,需借鉴国际相关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行政部门对企业的监管,充分发挥工会职能,使劳动者尊严权能够真正得到有效保护。
[关键词]劳动者尊严权;体面劳动;人格尊严
一、劳动者尊严权概说
劳动者尊严权是劳动者所享有的一种特殊的权利,具体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关系建立和存续的过程中,应当享有平等、公平、安全、自由的工作环境以及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利。劳动尊严权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要。劳动者尊严权以体面劳动、人权思想以及公平正义平等意识形态作为理论根据。同时,在社会实践中,劳动者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其享有正当的权利。劳动者尊严权是劳动者应该享有的精神方面的人格权[1]。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当人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得到很好的满足时,才会产生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因此,劳动者尊严权必须以劳动者的生命、健康等物质性人格权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劳动者尊严权最突出的特点是权利保障范围具有场所性。劳动者在日常生活中拥有许多种角色,根据生活空间的不同可以分为私人场所、社会公共场所以及工作场所。因此,与人格尊严权存在明显不同,劳动尊严权只涉及劳动者所处的工作地点以及与工作有关的场所,而和其他生活环境无关。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具有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等侵害劳动者尊严的行为时,要给予行政处罚、追究刑事责任以及承担赔偿责任。这为保护劳动者的人格尊严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劳动合同法》以及我国现有的其他法律法规并没有单独对保护劳动者尊严权做出明确规定。
二、劳动者尊严权受侵害案例及法理分析
(一)业绩未达标罚跪员工
劳动者素质提升调研报告
根据市政协年工作计划,今年10月,由市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领导组成调研组,对我市农村劳动者素质状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到、两县的部分村、组、户和学校、医院进行实地调研,详细了解了我市农村特别是农村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就医、就学、就业等情况。市教育局、卫生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科技局、民宗局、体育局等部门和各县(区)政协上报了相关情况,调研组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对我市农村劳动者素质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劳动者素质基本现状
农村劳动者素质是指乡村人口中年龄在16岁以上、经常参加集体经济组织(包括乡镇企业、事业单位)和家庭副业劳务的劳动者参与社会生产、从事社会劳动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养、思想素质、科技知识、参与市场能力、职业技能等。截止年末,我市人口总数258.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数153.92万人,占总人口的59.5%。农村人口有181.09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0%。有劳动就业者156.77万人,其中农村就业人员123.44万人,劳动力占农村家庭常住人口的69.5%。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91.84%,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1.55%,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6.61%;男劳动力占53.91%,16-45岁的劳动力占73.13%,45岁以上的劳动力占26.87%。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我市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绝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少数农民开始向小康生活迈进,贫困面大幅下降,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尤其是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科技、体育事业得以迅速发展,促进了我市农村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当前,我市农村劳动者素质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身体素质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近年来,我市婴儿死亡率、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1990年,我市人口死亡率为8.4‰,到年我市人口死亡率下降至6.35‰,比1990年下降了2.05个千分点,比全国死亡率(全国为6.93‰)平均水平还略低;年,我市婴儿死亡率为12.40‰,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5.49‰。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看,1982年我市乡村地区平均预期寿命约为59.64岁(其中男性59.32岁、女性为60.76岁),到年我市乡村地区平均预期寿命年已提高到64.55岁(其中男性为63.80岁、女性为65.44岁),但仍然低于全国和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人口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变动的趋势表明:在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普遍改善的情况下,农村劳动者的身体素质状况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全国、全省相比,我市农村劳动者的身体素质仍然较低,特别是在婴儿死亡率和平均身高、耐力、力量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二)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但文化层次仍然较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是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建国初期,我市教育事业基础十分薄弱,1950年,仅有师范学校1所,学生55人,普通中学9所,学生915人,小学300所,学生25340人,平均每万人口中只有中学(含师范)生10人,小学生261人。到年,已经有各级各类学校1985所,其中有大专院校2所,中专4所,职业高中10所,技工学校1所,普通中学135所,小学833所,幼儿园103所,各类成人文化技术学校875所,涵盖了从学前教育到成人教育各个层面,教育事业取得巨大进步,为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解放初期,我市“直过区”和内地县不少地方特别是各少数民族聚居区还处于刻木结绳记事的原始状态。建国60余年来,我市农村地区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截止年,在6及6岁以上人口中,受过教育的占85.6%。到年,全市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6%,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三是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农村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地区比,文化层次还是较低。具体表现为在农村受过教育的劳动者中,初中和初中下文化程度的比例较高,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较低。如在农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11.90%,小学到初中文化程度的占81.5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6.55%。而且,在许多少数民族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男性人口比率高于女性。从总体上看,我市农村劳动力的文化层次偏低,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人才很少,与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相差甚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科技知识得到普及,但科技素质仍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各民族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科技知识在农村中得到了普及,但在一些地方科技素质、科学素养仍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年省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省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0.89%(每一千人中有8.9人具有科学素养),其中农村公众为0.67%,城市公众为1.89%,而我市农村的科学素养平均只有0.51%,明显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由于科技素质低下,相当一部分农民只具有传统农业的经验和技能,只能从事简单的传统农业耕作,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应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吸收能力,以至于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和机械设备无法得到推广和应用。严重影响了农业科学生产水平的提高,进而也影响了农业科技的进步。如:个别地方的农民,对基本的农时节令都缺乏认识,不能适时栽种,管理也十分“粗放”,种植收获十分微薄;有的缺乏科学的饲养方法,一些农户一年消耗大量粮食,结果只育肥1—2头猪过年;又如,孟连糖厂,由于蔗农缺乏科学种植的知识,导致甘蔗品种退化,早、中、晚熟比例失调,种植及管理粗放,造成甘蔗产量低。致使年可榨糖40万吨的糖厂,实际年工业入榨量只有20—25万吨,仅此一项,农民每年就减收2000—3000万元。
深究劳动者权益会计
摘要:现行的人力资源权益会计的确立是基于人力资本这个生产要素参与利润分配。一般人们认为以前都是物质资本在独享利润,随着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在生产要素中变为第一位后,它也应该参与利润的分配。不少学者认为人力资本应与物质资本一样,进入财务报表的权益部分,以更好地反映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而文章认为劳动者权益会计尚未可行。这里主要是通过分析借款与资本的关系、工资形式的变化及具体操作的程度后得出。虽然人力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了,但也不必急着进入财务报表中。我们应加强人力资源在企业中所起作用的研究,先使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一种加强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工具。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劳动者权益会计生产要素分配
自古以来,在创造人类财富的过程中,人的作用就是极其重要的,虽然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的重要性也不能忽视。其中,领导者、技术创新者的作用更大。技术的创新是人类社会得以进步的关键。现代社会,特别是以进入信息时代为标志,人在企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许多例子都证明了这一点。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以西奥多舒尔茨为首的西方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强调人在企业中的作用,试图将人这个最能动、最复杂的生产因素分析清楚,以提高其使用效果(对人的投资收益率)。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但人力的取得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是需要消耗稀缺资源即需要进行资本投资。包括人的知识和人的技能的形成是对其进行投资的结果,不是一切人力资源而是通过一定方式的投资,并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人力资源才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因此,人的知识和技能也是资本的一种形态,可以将它称之为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可以理解为是对人力资源的投资而形成的资本。从货币形态来看,它表现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即增加人的知识和技能的各项支出。对人力资源的投资体现在许多方面,如教育(正规的和非正规的教育)的投资,它能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在优生、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投资有助于增强劳动者的体质从而提高活劳动的产出率,有助于延长劳动者的寿命从而增加人的劳动年限,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力资源。
人力资本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为人力资源会计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它使人们认识到,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一样也是创造社会财富的资本,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资本不再是单一的物质资本,而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是任何其他资本所不能替代的。人力资本理论的这一观念为人力资源会计中人力资产、人力资本等一系列重要概念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一般的,人力资源会计可以分为人力资源成本会计、人力资源价值会计和人力资源权益会计。
劳动者知情权分析论文
一、劳动者知情权的基础
劳动者知情权的基础有社会基础和法律基础,即劳动者知情权得以产生并具有合理性的社会和法律条件,其社会基础是劳动者的弱势性,更确切地说是劳动者在信息的占有和获取上的弱势性;其法律基础是劳动权实现的需要。
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就缔结职业劳动关系进行磋商时其弱势性就产生了,并在就缔结劳动合同进行磋商的过程中,在履行劳动合同的过程中,在解除劳动合同以及解决相关劳动争议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弱势性。沿着这一思路,考察劳动者占有和掌握信息上的弱势性也要从这三个阶段入手。首先,在缔结劳动合同的过程中,劳动者作为个人,他所面对的生产组织是以公司为主要形式的具有现代组织结构的企业。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生产过程日益复杂,信息对企业生产和经营影响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企业更加注重信息的采集和整理。而劳动者作为个体,他对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也有强烈的需求,但他没有能力获取足够的信息,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他所取得的信息是用人单位给予的。最后,在劳动关系解除以及劳动争议解决的过程中,劳动者在信息占有和获取上的弱势性处于延续状态。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依据是《劳动法》第二十五、二十六条,这两条规定的7种情形概括性强,而某种现实情况是否属于解除情形是由用人单位确定的。
知情权作为劳动权体系中的一项权利,是“权利的权利”。劳动者的弱势性是劳动权的基础。劳动者通过行使工作权、报酬权、休息权等各项劳动权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现代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劳动者行使劳动权也必须以相关的信息获取和占有为基础,否则不能切实地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知情权与工作权。工作权在劳动合同缔结过程中表现为自由择业和平等就业的权利。劳动者行使工作权,必须首先对相关的职业劳动及用人单位的信息由充分了解。工作权在劳动合同履行中表现为用人单位不得无理解雇的权利。劳动者必须对就业、用人单位的信息和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相关信息有充分的掌握才能切实地行使工作权。
第一,知情权与报酬权。报酬权在劳动权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其作用是保障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工资扣除和工资拖欠问题是报酬权关注的主要问题。我国法律规定的扣除种类有代扣和自扣两种。法律规定可以代扣劳动者工资的情形有: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代扣代缴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代扣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扶养费、赡养费;其他法定可以扣除的情况。
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思考
〔摘要〕休息休假权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是劳动权的必要补充,与劳动权密不可分。当前《劳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存在可操作性不强、处罚力度不够等状况。保障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一是要完善立法,增强可操作性;二是工会要在立法和决策参与过程中,把好源头关;三是要加大对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的监督及惩处力度;四是要加强法制宣传,提高用人单位权利保障意识、劳动者自身维权意识和劳动行政部门服务意识。
〔关键词〕劳动者;休息休假权;劳动法
休息休假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关乎劳动者的健康和尊严,无论是国际性公约还是国内立法都对其进行了规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惊人的进步,但是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特别是休息休假权的维护并没有同社会的发展成正比,劳动者的倦容已经形象地成为最具中国代表性的职场脸谱。劳动者休息休假权所遭受的侵害丝毫没有随着它受重视的程度越来越高而减弱,反而越发严重起来。新形势下如何保障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已成为社会各方面临的共同课题。
一、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的内涵及法律依据
休息休假权是一项基本人权。休息休假权是指劳动者在享受劳动权的过程中,拥有为了保护自己身体健康和提高劳动效率,根据国家法律和制度的有关规定而享有的一系列休息权和休假权的总称。《世界人权宣言》第二十四条规定:“人人有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包括工作时间有合理限制和定期给薪休假的权利。”《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七条规定:“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享受公正或良好的工作条件,特别要保证:……休息、闲暇和工作时间的合理限制,定期给薪休假以及公共假日报酬。”上述国际性公约的相关规定表明休息权具有普遍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颁布法令,对休息休假作出规定。1954年《宪法》以及现行《宪法》都规定: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国家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逐步改善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物质条件,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从根本大法上保障了劳动者的休息权。依据这一规定,我国《劳动法》建立了保证劳动者该项基本权利实现的具体法律制度。《劳动法》通过严格控制加班和延长劳动时间的法律规定,保证劳动者休息权的切实实现,同时还规定劳动者享有工作日内的间歇时间、两个工作日之间的必要的休息时间、周末休假日、法定节假日、职工探亲假、年休假、病假、婚丧假、产假和女职工劳动保护等休息休假时间。从我国《宪法》的相关规定中可以看出,休息权规范条款所处位置位于《宪法》第四十二条关于劳动权的规定之后,故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是和劳动者的劳动权密切相关的,休息休假权是劳动权的必要补充,与劳动权密不可分。特别是在我国生产力水平普遍不高的情况下,更需要强制执行法定工时,保障劳动者的休息休假权,禁止任意加班加点、延长工作时间和不科学倒班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使劳动者有时间参与家庭生活、文化生活、体育活动和社交活动。我国《宪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因此,休息休假权的主体是劳动者。休息权,主要针对每日工作时间而言。目前,世界各国对休息权的保障普遍实行的是每天八小时工作制,八小时以外的时间是劳动者自由支配的时间,属于劳动者自由支配的权利范围。根据多年的实践和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状况,按照《劳动法》和《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休假权,主要是指劳动者连续工作一段时间以后,享有的用整天时间放松身心的权利。对休假权的保障,各国普遍实行的是每周有两天休息日,即双休日。除了双休日外,我国还规定了一些休假日。比如,我国劳动者享有的休假日包括: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国庆节、法定节假日等等。
二、侵害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的现象
劳动者最光荣演讲稿
编者按:在此五一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大家有幸聚在了一起,在这里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劳动者最光荣》。成长为了千万劳动者中的一员,才深深体会到生活的多味,劳动的艰辛。你给生活付出了多少耕耘,生活就会回报你多少果实,你就会拥有多少快乐与幸福,对于企业也是如此。有很多人们默默无闻的靠自己全部的力量去拼搏、去进取、去创造,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声名显赫的地位,他们同样享受着劳动带来的快乐和幸福,甚至还要充实,因为幸福不仅仅只与物质有关!具体材料请详见: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晚上好
在此五一劳动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大家有幸聚在了一起,在这里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劳动者最光荣》,因为屯河果业成立至今所取得的各种成绩都是屯河果业上下每一位员工辛勤劳动的结晶,因此我赞美劳动,赞美劳动者,劳动者是最光荣的!
记得上小学时,老师教会了一首《劳动最光荣》的歌曲,最喜欢其中的那句“幸福的生活在哪里?要靠劳动来创造”。那时候只把劳动简单的理解为“劳作”,局限于每周一次的劳动课。多年以后,成长为了千万劳动者中的一员,才深深体会到生活的多味,劳动的艰辛。劳动是汗水,是欢笑;是苦涩,是甜蜜;是给予,更是幸福。有一分劳动,就有一份收获。你给生活付出了多少耕耘,生活就会回报你多少果实,你就会拥有多少快乐与幸福,对于企业也是如此。
2001年3月5日,屯河果业事业部的第一个分公司新疆屯河喀什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启动。随着公司拓宽国际、国内市场力度的不断加大,公司以依托当地资源优势迅速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发展思路,2002年在和阗市新建屯河和阗果业有限公司,2003年在阿克苏地区新建屯河阿克苏果业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在喀什英吉沙县新建年加工万吨果脯厂,目前屯河公司的杏浆、杏脯已经在国际上形成一定的影响。
城乡劳动者就业通知
为进一步加强职业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就业与经济协调发展,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职业培训的重要职责
各级政府要把职业培训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现开发就业岗位与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并重、发展普通教育与重视职业教育培训并重、强化新生劳动力培训与在职职工培训并重、加强城镇人员培训与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并重。具体目标要求是,使有就业培训要求的下岗失业人员都能够得到相应的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用5年左右的时间,把在职职工基本轮训一遍,逐步建立企业职工终身培训机制,到“*”末,高级工占在职职工总数的比重由目前的5%提高到8%以上,工人技师增加1倍;每年培训农村转移劳动力百万人左右。各级政府要根据各自实际,明确目标任务,认真抓好落实。要建立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培训领导体制,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会同教育、经贸、农业、科技、财政等部门制定推动职业培训工作的具体措施,研究解决职业培训工作中的问题,共同促进职业培训事业的发展。
二、统筹各类培训教育资源,提高培训工作整体效益
各级政府要加快教育结构调整,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协调发展。职业学校要以国家职业标准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就业为目标,增强培训功能。继续实施职业教育“十、百、千”工程,提高办学水平。各级政府要保证城市教育费附加的20%用于职业学校的发展。加快建成一批规模大、质量高的高级技工学校。“*”期间,全省高级技校和技术学院要达到30所左右,每个市至少都要有1所高级技校,半岛地区要优先发展。同时要积极创办技师学院。从2003年起,各级政府每年都要视财力情况安排专项资金,改善技工学校办学条件,扶持重点专业和新专业。政府办的技工学校经费要逐步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对培训质量好、规模大的就业训练中心也要给予重点扶持。大力提倡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争取到“*”末,全省民办技能培训机构发展到千家以上。鼓励中外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继续办好县乡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农村劳动力培训方面发挥其积极作用。
三、积极探索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市场培训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