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密集型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2 00:16:1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劳动密集型产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劳动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论文

面对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加、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观、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的基本国情,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选择。

一、关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概念

按经济学家的一般解释,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单位资金吸收较多劳动力的经济部门。从统计角度看,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定义为在一个经济中,单位资金所吸收的劳动力明显高于本经济体平均水平的部门。在这一定义中,“一个经济体”可以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也可以是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明显高于”的标准是相对的,需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确定,可以定为50%,也可以定为一倍。

劳动密集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和研究对象的规模、层次以及比较的基准等有密切关系。一个经济体从整体上看可能不是劳动密集型的,但其内部的某一部分可以是劳动密集型的。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我国经济属于劳动密集型。在我国内部,相对于城市经济,农村经济属于劳动密集型;相对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在第三产业内部,商业和服务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分经济类型看,民营经济多为劳动密集型。分企业规模看,中小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为多。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经济从总体上看不仅现在是劳动密集型的,而且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也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

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必要性

对于是否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还存在着一些怀疑甚至否定的意见。这就需要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必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查看全文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地位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产业升级显得越发迫切。但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不能抛弃,与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同等重要。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要求产业发展应该梯度转移,中西部区别对待。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产业;国情;产业升级

一、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几个说明

1.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基本界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生产中主要依赖劳动力,而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低的产业。在生产成本中,与设备折旧费用和研发费用相比,工资支出所占比重较大,目前主要集中在农林业以服装、纺织、玩具、皮革、家具等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按照马克思主义复杂劳动创造更大价值理论,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简单劳动创造价值相对较少,利润空间非常有限。

2.与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区别与联系。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指主要依赖于尖端科学技术生产和服务部门,这些部门自动化程度高、资源消耗低、科技人员比重大、产品技术更新换代快,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工业、航空航天工业、原子能工业、精密机床、数控机床以及高级医疗器械等行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又称资金密集型产业,是指依赖于资金投入的行业或部门,这些部门大型装备多、资金周转慢,主要集中在冶金、石油化工、机械制造业等重工业。

查看全文

市扶持劳动密集产业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吸引投资者兴办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扩增全市经济总量。现结合我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就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出以下意见。

一、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意义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单位占用资金或资本少、技术装备程度低、容纳劳动力较多的产业,具有投资少、吸纳劳动力多、技术操作规程简便、资金周转较快的特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紧紧抓住国家发展实体经济、东中部地区产业加快转移机遇,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推动循环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扩大城乡就业、促进群众增收的重要途径。我市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不足,经济实力弱,市场容量小,工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能够促进城乡劳动力的充分就业,对于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拉动社会有效需求具有重要作用。

(二)扶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加快城镇化、缩小城乡差距的迫切需要。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典型的实体经济,具有吸纳就业、聚集人口、带动第三产业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有利于农民转移就业和进城定居,改变农民传统生活方式,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和文明程度,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查看全文

中国出口产业的调整方向诠释

摘要:当前,我国出口产业最大的比较优势就是低劳动力成本,但完全依靠这一传统优势,国家容易陷入贸易条件不断恶化、出口利润下降、国际竞争力趋于减弱的不利局面。本文认为,在以后相当长时间内,中国出口产业的调整应围绕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应地注入技术要素,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与技术含量,在保持传统优势、扩大就业的同时改善贸易条件、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此,笔者提出了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建议及相关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贸易条件贸易技术壁垒技术改造

一、引言

中国加入WTO后,“生产并出口何种产品对中国更有利、更能在世界贸易利益的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的问题便摆在众多专家学者的面前。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是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劳动力成本较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因此中国应大力发展以“低劳动力成本”为核心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另一种观点截然不同:以低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容易引起贸易条件的恶化,使得出口量增长的同时出口利润下降,特别是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中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因此中国应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善贸易条件,提高出口竞争力。这两种观点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都存在缺陷,本文将在分析以上两种观点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理论见解。

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优势相对较大的产品,可以给参加贸易的各国带来贸易利益。赫克谢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进一步指出: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占有优势,是由于该国拥有丰富的该种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该种要素价格相对便宜,使得该种产品成本相对低廉。

查看全文

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全球化的国际产业分工

随着技术创新速度的加快,信息传播的加速,规模经济的要求,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在经济不断全球化的进程中,产业全球化也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它使得产品的生产不再局限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而是分解成若干个环节在若干个地区或国家完成。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从而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一系列环节的国际经济大循环和国际产业链的形成。

在产业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国际产业分工呈现“金字塔”结构(图1)。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在国际分工中其产业结构处于“金字塔”结构的顶部。美国经济以新经济为主要特征,它的产业主要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其特点是产品附加值高、资源耗费少、污染小,在全球的贸易中占有绝对和优势。紧随美国处“金字塔”第二层的是日本和欧盟及其它发达国家,它们正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希望赶超美国,并抢占世界产业结构中部分产业的制高点。处于“金字塔”第三层的是新兴工业化国家,包括亚洲“四小龙”等。它们在20世纪80年代接受了发达国家转移的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经历了一个制造业繁荣的时期。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发生了相当程度的萎缩。因此,这些国家也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实现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的转移、升级。处于“金字塔”第四层的则是中国和其它一些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仍属于经济学家刘易斯所说的二元经济结构阶段,既有落后农业和手工业部门,也有部分现代工业;既有大量劳动力供给,又存在着劳动力素质低下等问题。因此,这些国家目前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辅。处于“金字塔”最底层的则是欠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以经营落后农业为主,兼有少量现代工业。在国际贸易中靠出口初级矿产品和原材料为主,产品附加值极低,陷入贫因的恶性循环。总之,从“金字塔”的底层到顶层,其产业技术层次、产业水平、产品附加值均呈逐步上升的趋势。发达国家在产业竞争中处于绝对的优势,这使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一个不利的外部环境。

附图

图1各层次国家在国际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二、中国加入WTO后,产业结构调整的两难

查看全文

中国产业拓展的策略选择途径

中文摘要:只要让市场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在竞争性产业部门中是不需要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的。企业的平等竞争和自由选择将决定各产业发展阶段的战略选择,市场选择的结果可能是各种技术水平的产业并存的局面。既然市场之手可以有效率地选择各阶段的产业发展战略,那么政府的有形之手将从该领域退出来,让市场更充分地发挥作用。在通过市场发挥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时,中国政府大有可为的领域就是如何让市场更顺畅地运转。

关键词:市场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发展战略

一、引言

中国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关系到中国产业发展和经济改革取向的重大理论问题。目前学术界存在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是中国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当前中国的各种稀缺资源中,劳动力资源是最丰富的,因此劳动力的成本远低于其他投入要素的成本,因此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应该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中国要想缩小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国际竞争能力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富民强国之梦。如何评判这两种不同的观点,中国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究竟该怎样抉择?本文将给予回答。本文认为战略发展选择不是政府政策的结果,其最佳的途径是如何让市场中的经济主体自由理性选择从事经济活动的产业,逐利的众多经济个体单位的经济活动将内生地决定各阶段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将分四部分:1、引言,2、对中国现阶段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点的反思,3、企业选择高科技产业的经济合理性,4、政府在产业发展战略中的作用,5、结束语。

二、对中国现阶段应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点的反思

林毅夫教授等提出的中国现阶段应该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观点在经济学界颇有影响。其主要思想是:当前中国的各种投入要素中劳动力资源是最丰富的,而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则相对比较稀缺。按照市场自由定价原则,稀缺程度高的资本、技术的市场价格将比劳动力价格高得多。在技术水平、产量既定的情况下,多使用劳动,少使用资本将使企业的成本降低,利润增加,增强企业的自生存能力。一个产业的企业如果多使用劳动,少使用资本,那么这个产业就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中国在现阶段应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企业的自笔者生成能力将增强,资本日渐丰裕,资本的机会成本将降低,那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将自动地得到发展。

查看全文

从二元化经济看外贸对比长处的拓展

[内容摘要]针对我国目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换及比较优势退位问题,本文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目前的出口贸易中占据主体地位,其原因主要是由我国国内经济的二元化结构决定的,因此应当继续遵循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发展经济和贸易。当资本积累的边际效用下降到一定程度后,优化劳动力就成为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走上效益化增长道路的重要手段,并提出可能的政策性建议,包括提高人力资本水平、生产地区转移和降低制度成本等。伴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工资率上涨,最终达到增强本国产业和贸易竞争优势的目的。

[关键词]二元化经济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型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参与世界贸易分工的基础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并由此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贸易。从1994年起,加工贸易就超过一般贸易,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贸易方式。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发展有深刻的经济原因——既是国际分工和产业内贸易发展的结果,又是产业内分工的特定生产环节的表现,即我国当前低成本劳动力供给占据的比较优势。由于这种比较优势基础是初级的,技术含量不高,价值增值较少;同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比较缺乏,在世界贸易中,本身就处于劣势。这给我们提出了如何提高竞争优势、提升产业结构水平和增加资本积累的问题。

学术界对此有着广泛的讨论。南京大学洪银兴较早提出,以本国拥有的资源的相对优势来确定贸易结构,虽然可以获得贸易利益,但不能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单纯根据资源禀赋来确定结构和企图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出口导向,就会跌入“比较优势陷阱”。这种看法是合理的。有学者认为,国内流行着一种错误看法,即把中国九十年代后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效益下降的原因归结为贸易形式,主张尽快实现结构的优化。这些学者认为,问题主要在于经济体制和企业本身。根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主导产业转换的特征之一是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到30%以下,而现在中国约为60%。北京大学林毅夫认为,给定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路径,在比较优势动态化的过程中,核心的因素是资本积累。林毅夫认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动力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生产要素——主要是资本——的积累;第二,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可能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引进,也可能是一种需要大量资金的自主研究和开发活动,两者都需要资本的投入。因此,技术进步往往也要受到资本积累程度的局限。正因如此,国家资本积累的能力成为经济增长和发展过程的关键动力。西北大学郎永清认为,先验的国际分工并不能成为决定因素,相对的要素禀赋和比较成本是处于永恒的变化中,后天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状况我们有着理性的认识,但是如何有效地回避“比较利益陷阱”或者说寻找有效的后天发展的途径,却有着不同意见。根据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创造竞争优势涉及到个两个问题:一是结构导向的转变,要从自身的供给条件转向国际市场需求;另一个就是以新产品打进国际市场。有学者认为合理地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是首选,应该积极提升产业结构水平。也有学者从目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效益低下出发,认为比较优势战略不适合我国外贸发展的新需要,“推行竞争优势战略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必然选择”。

查看全文

金融危机后商品竞争优势

一、危机前竞争优势分析

得益于特殊的地缘和省情优势,福建的出口贸易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出口贸易额1979年仅为2.46亿美元,2010年则高达714.97亿美元。[1]出口商品结构也不断优化。1979年以来,福建重点发展了水产品、鞋类、罐头、机械电子、矿产及加工品、服装、茶叶、首饰等10类产品,经过10年发展,1990年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有24种,机电产品出口达5.13亿美元,占福建出口比重的22.9%。[2]1993年福建贯彻“以质取胜”的出口战略,推进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当年福建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的产品达76种,其中运动鞋和尼龙伞的出口达1亿美元以上,机电产品出口11.7亿美元,占福建出口比重达20.1%。[3]2010福建机电产品出口293.96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1.1%,其中金属制品、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和仪器仪表类机电产品出口增势迅猛,出口额分别为18.84亿美元、130.47亿美元、31.88亿美元和39.49亿美元,分别增长59.8%、33.6%、39.4%和52.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31.75亿美元,占福建出口总额的18.4%,同比增长25.8%。[1]为了深入分析福建出口商品的竞争优势,笔者拟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和Michaely指数进行研究。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competitiveindex,简称TC)用来反映一国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状况。该指数表示为:TC=(Xi-Mi)/(Xi+Mi),Xi和Mi分别代表第i种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一般而言,TC值介于-1与1之间,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其TC值越接近于1,出口竞争力较差的商品TC值越接近于-1。由于对世界整体而言,Xi≈Mi,TC≈0,所以该指标也反映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而言,一国或地区的某一类产品是处于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优劣势的程度。Michaely指数(MI指数)用以反映一国或地区某一类产品进出口相对于本国或地区整体进出口的优势或劣势,该指数表示为:MI=Xi/∑Xi-Mi/∑Mi。Xi和Mi分别表示第i类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Xi和∑Mi分别表示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MI的取值范围为[-1,1],正数表示第i类产品出口相对于本地区整体出口具有竞争优势,负数表示第i类产品出口相对于本地区整体出口竞争力具有劣势。在商品分类上,拟采用联合国颁布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进行划分,分别是: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SITC0),饮料及烟类(SITC1),非食用原料(SITC2),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SITC3)和动植物油、脂及蜡(SITC4),化学品及有关产品(SITC5),轻纺、橡胶和矿冶产品及相关制成品(SITC6),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7),杂项制品(SITC8)和其他未分类产品(SITC9)。其中SITC0-SITC4为资源密集型产品,SITC5和SITC7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SITC6和SITC8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对于SITC1类产品,由于烟草是典型的政府控制、贸易保护的产品,而饮料则由于运输成本过高,是当地消费倾向显著的商品,且烟酒和饮料的进出口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较大,因此其进出口并不反映比较优势或者比较劣势,[4]且该类产品占出口比重较小,同时,由于SITC3、SITC4的商品性质与趋势与SITC2类同,SITC9类产品出口额和比重较小,因此,本文对这几类产品不予讨论。由测算竞争指数(见表1)得到的结论如下:

1.资源密集型产品中,SITC0类产品出口竞争优势较强,TC指数平均都在0.5以上,但是2008年的指数偏低,2009年有所恢复,2010年则略有上升,表明该类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其MI指数偏低,接近于0,表明该类商品在福建的出口贸易中不具有显著的优势。SITC1类产品TC指数较高,1999-2004年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接近于1,表明在这段时间内该类产品的竞争优势很强。但2005年起该类产品TC指数急剧下跌,2008年起出现负数,2009年和2010年则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其MI指数也一直在0附近波动,表明该类产品在福建出口商品中不特别具有优势,同时其自身的出口竞争也逐步趋于劣势。SITC2类产品TC指数一直为负且日益趋向-1,而其MI也是小于0并且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该类产品处于严重的比较劣势。

2.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SITC5类产品TC指数从2005年后开始趋向于0,竞争劣势逐渐缩小,但是2009年又有扩大的趋势,2010年略为好转。其MI值也小于0,表明该类产品不具有竞争优势,受金融危机的波及仍然较大。SITC7的TC值在2002年由负转正,呈现上升趋势,MI值在2007年以后也开始不断上升,然而2009年与2010年则双双呈现下降趋势,表明虽然该类产品竞争优势逐步增强,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且影响的持续时间较长。3.劳动密集型产品中,SITC6类产品的TC值呈现迅速扩大的趋势,其MI值2005年后由负转正且逐步扩大,但是2009年均有所下降,2010年略为回复,表明该类产品的竞争优势较强,但是也受到金融危机的波及。SITC8产品TC值与MI值在所有的出口商品中为最高,其TC值最高的时候接近0.9,MI值最高时达到0.4,但是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与其他类产品不同的是,2008年该类产品的TC值没有下降,2009年TC值与MI值反而略微上升,表明该类产品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金融危机影响有限。综上所述,目前福建出口商品中最具有竞争优势的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尤其是包括服装、鞋子、箱包等在内的杂项制品;其次,资源密集产品中的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类产品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不具有竞争优势但是其劣势有缩小的趋势,大部分产品均不同程度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二、危机后竞争优势分析

1.对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影响分析。资源密集型产品中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类产品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究其原因在于福建拥有适合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国家政策对农业的扶持。福建复杂多样的气候形成了不同的生态环境,适合发展多样的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同时,在中央农业政策的支持下,福建省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点扶持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以畜禽、笋竹、水产、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和烤烟为主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它们一直是福建的顺差产业。[5]美国、日本、欧盟、东盟和台湾是福建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市场尤其是美日欧消费信心受到打击,外围市场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人民币持续升值,经济不景气下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针对福建农产品的贸易摩擦加剧。同时,福建省内农业劳动力和农资产品的价格纷纷上升,导致农产品成本不断提高。这些内外因素造成福建该类商品出口竞争力下降。2009年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后,国际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回暖,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区的成立以及《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达成,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福建农产品的出口,出口竞争优势有所回升。但是,经济复苏的缓慢性以及前述种种因素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因此,危机后福建该类商品的竞争优势仍旧存在着相当的挑战。

查看全文

企业劳动密集型管理经验交流材料

根据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这三种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中的相对密集度,可以把产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大类,与其相对应的就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资金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不过,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着生产要素密集程度的变化,企业的类型可能会发生转变。

一般来说,劳动密集型企业是指资本有机构成低从而使得劳动者占用固定资产的数额相对较低,在产品成本中劳动所占比重较大,同时具有技能要求相对低、一定行业内附加值低等特点的企业,如纺织、家具、服装类企业。而所谓落后企业也是一个相对概念,通常是指生产工艺、技术、管理水平与社会发展需求及该行业的整体水平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的企业,如一定时期内工艺和技术相对落后的企业、相对于节能要求的高能耗企业、相对于环保要求的高污染企业,等等。

从中可以看出,劳动密集型企业与落后企业,具有一定的相对性特征。正是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一些特点与落后企业具有一定吻合性,加上从产业发展转化的时间角度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一定程度上可被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所替代,使得人们误以为可以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与落后企业之间划上等号,认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就是低端的、落后的企业。

其实就劳动密集型企业本身而言,作为维系经济社会正常运行的基础之一,这种类型的企业提供了大量的生活产品,容纳了众多的普通劳动力,在我国的市场链条中还承担了服务高端企业、扩大外贸交易总量的功能。劳动密集型企业具有的相对落后性,并不一定意味着它就是落后企业。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进行分析:

1、从技术角度来看,评价企业是否先进主要看其技术水平的高低。俗话说,只有落后的技术,没有落后的企业。首先,劳动密集型企业同样可以利用现代高新技术,如在传统纺织企业中推行机器更新和信息管理系统应用,用高新技术改造或装配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使这些企业获得持续生命力乃至竞争力。其次,新兴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内在地蕴涵着丰富的技术和创新元素。如计算机软件等高度依赖人力资本的研发型或知识密集型企业,同样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

事实上,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当前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因此不能生硬地把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与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对立起来。关键的问题,是考虑如何在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基础上,通过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改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以及鼓励创新等方式实现企业效率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的相关企业,有必要从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向高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

查看全文

产业结构升级论文

一、“比较优势战略”使中国主动滑向国际分工的低端

1、“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的实质

“比较优势战略”理论简单地从人均资本的视角出发,将产业的基本类型划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两种,并认为落后的中国只能从事前者。其实,以知识技术含量的密集度为标志,产业还可以划分为低知识技术含量产业和高知识技术含量产业。而将两种划分结合起来,对于正确选择产业结构有重要意义。一般而言,高知识技术含量产业大部分是资本密集型的,而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属于低知识技术含量类型。尽管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也有少量可能具有较高知识技术含量,但在知识技术落后的中国,能自然发展起来、具有“自生能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就必然是低知识技术含量型。因此,“比较优势战略”学派鼓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实质就是鼓吹发展低知识技术含量的产业。

2、“比较优势战略”下中国产业结构低级化的过程

(1)起点。在奉行“比较优势战略”之前,新中国实施的是“赶超战略”,在国家保护和扶持的条件下,只用了短短的20多年就建立了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部门,实现了中国的初步工业化。在这个过程中,也塑造了整体不算先进,但已具有一定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知识技术力。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是,其他国家基本上不存在高知识技术含量的产业,知识技术力几乎未曾积累,将全部资源用于发展低知识技术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就不存在什么损失。但中国已经在众多的高知识技术含量的产业中投入了大量资本,还培养了一支庞大的专业科技人才队伍,一旦放弃,巨额的存量资本和所有的高级人力资源基本上将损失殆尽,知识技术力趋于毁灭。

(2)政策导向。在国际垂直生产分工链条中,产业所属的位次是由其知识技术含量的密集度所决定的。高知识技术含量意味着高的生产率,就能获得高附加值,从而位于国际分工的高端;反之亦然。因此,推行“比较优势战略”,在已经建立起众多高知识技术含量产业的基础上转而将其放弃,却发展纯粹的低知识技术含量的产业,不仅使以前巨额资本积累化为乌有,而且在国际分工中主动放弃了高端产业或产业的高端,滑向低端产业或产业的低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