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1 20:35: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劳动创造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劳动创造

创造性劳动创造剩余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马克思所讲的劳动创造价值中的劳动实际上指的是重复劳动,因为,只有重复劳动才存在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问题。同时,在马克思看来,创造性劳动的成果往往是被无偿地吸收到资本当中的,所以,虽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与创造性劳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但他并没有直接将创造性劳动放入他的劳动价值论的考察中。而在现代知识经济形态中,创造性劳动日益重要,“创造性劳动创造剩余”就成为新的时代命题。不过,这种“剩余”,已不再是传统的“剩余价值”,而不过是将价值作为计量方法来衡量创造性劳动成果的“计量价值”;积累也主要是使用价值的积累,本质上则是知识(一般社会财富)的积累。这就是新的剩余价值论和积累规律。

关键词:创造性劳动创造剩余计量价值

一、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分析

马克思的分析是从最简单的最常见的商品交换现象开始的。概括地说,日常经济活动中,A和B两种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以一定的比例相交换,这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它们为什么能够互相交换?又为什么有这样的比例?这只能是它们中间包括着某种共同的东西——这就是人类劳动,是人类的生理学意义上消耗,而包括劳动量的多少则决定它们之间相互交换的比例。这种关系就像机械运动和电子运动两种运动形式一样,因为这两种运动形式中包含共同的东西——能量——能按一定当量相互转化。劳动就是人类的社会性能量。在机械大生产发展的条件下,劳动的质也日益表现出同一性,即机械劳动这样一种同质的重复性劳动(因此,马克思的有关“正常条件下,平均劳动强度和劳动熟练程度”的抽象也接近于现实)。所以,我们很容易计算出重复劳动生产一种产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因为它仅决定于“劳动时间”,就可以进行客观的度量。

其实,亚里斯多德早就认识到,只有劳动耗费相等的物品,才可以互相交换。托马斯•阿奎那还将公平价格看作是与生产上劳动耗费相等的价格。因为,这是符合当时的经验的:在简单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交易双方互相对对方商品的生产条件和所耗费的劳动量都是清楚的。不过,马克思以前的学者没有抽象出价值,都不能正确地区分交换价值与价值。

当然,为什么要交换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存在社会分工(它也是商品生产的原因),价值就反映了分工这种间接协作性质的社会关系。相反,如果只是企业内部分工,则不存在这种商品价值关系,而是分配关系。

查看全文

劳动创造了世界演讲稿

编者按:劳动人民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民,他们用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五月,在这春天的季节,是一场雷鸣后大雨来临,南飞的大雁跋山涉水归家的日子;是杏花开遍山野“她在丛中笑”的烂漫季节;是冬麦扬穗农民挥汗荷锄,辛勤耕耘的好光景。五月是孩子们的天堂,抛掉厚重的棉衣棉帽,跑到田野里尽情的撒欢儿,用柳笛唱一支春天的歌。在充满真情的五月,紧握你因劳动而开满茧花的手,送上我最真心的祝福,聆听你劳动的赞歌。具体材料请详见:

春风春雨把原野拂过,惊起一层漫漫绿色。

五月,在这春天的季节,是一场雷鸣后大雨来临,南飞的大雁跋山涉水归家的日子;是杏花开遍山野“她在丛中笑”的烂漫季节;是冬麦扬穗农民挥汗荷锄,辛勤耕耘的好光景。

蛙鸣虫叫,鱼跃雀散,初春的旷野已是喧声鼎沸了。扶摇而上的风筝拥入碧空的怀抱,地上的人们舒展着筋骨攒足了劲。不知不觉中,春天正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的向我们走来——在春意盎然的五月。

五月是孩子们的天堂,抛掉厚重的棉衣棉帽,跑到田野里尽情的撒欢儿,用柳笛唱一支春天的歌;五月是青年人的日子,春潮涌动的时节,执子之手,与子同行,撷下春天里的玫瑰点缀爱的天空;五月是老年人的节日,踏着一路路春光,和着一串串鸟鸣,到刚刚解冻的湖面垂钓人生……五月,全体人民的日子——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

水一样流走的是日子,记忆被时间流逝得日益斑驳,人们却没有遗忘这一幕,“五一国际劳动节”成为他们英勇壮举的特别纪念。

查看全文

创造价值劳动研究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引导我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思想,而劳动价值论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中的重要部分。我国当代所遇到的困难与瓶颈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已截然不同。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的不断升级,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等都对劳动价值理论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要拓展劳动价值论,就要认定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观。同时要坚持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活劳动创造价值。

关键词:劳动;劳动价值论;科技劳动;服务劳动;管理劳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层次创新,价值创造的形式也在不断丰富,以前被认为并不能创造价值的劳动现在反而成为价值创造的主力。过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解决了很多的经济上的困惑,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理论。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先前对于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已经不合时宜。处于新时代的我们应该联系时代特征,进一步发展劳动价值论。同时,还应当加强对马克思理论的认识,不断为劳动价值论增加新元素,从而使其更好地为我们服务。本文在继承马克思的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观点的基础上,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范围进行拓展。

一、劳动的形式和范围

改革开放在为我国经济带来新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亟待解决的困惑,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在这种新的经济环境下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当今时代,劳动出现了很多和以往不同的新景象,劳动的形式和范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新兴劳动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逐步上升。

(一)生产物质商品的劳动

查看全文

五一劳动节演讲之劳动创造了未来

满山的桃花、碧绿的田野、金灿的油菜花望不到边际,农民,您用那粗壮的双臂换来我们的美食,您用汗水浇灌了我们的身体。

钢花的四溅、机床的轰鸣、高楼大厦上看不到原始的印记,工人,您用那坚实的臂膀拖起我们的生活。您用那扎实的工作方便了我们的便利

当你坐在小汽车享受个人的流动空间,当你坐在巴士享受公众的效益,当你坐在远行的大船享受旅途的潇洒,当你飞入蓝天把世界变小,您可知道劳动的美丽。

当你走进饭店、走进商店、走进繁华的商业区,你可知道服务的辛苦,站了一天的腿还是那样站立。

当你走进学校,你可看见知识的闪光,你可听到书与人的交流,你可闻到老师的汗水,知识变的劳动更加的伟大无比。

当你一切容入了社会,周围的一切都是平凡的劳动所给予。

查看全文

剖析劳动创造价值内涵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创造价值劳动

论文摘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发展着的科学理论,当代世界,马克思创立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地对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尤其要深化对创造价值劳动的认识。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发展着的科学理论,当代世界,马克思创立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地对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尤其要深化对创造价值劳动的认识。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

1876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诞生即《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当时社会经济正值欧洲大陆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时代,社会存在决定人们意识,分析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不能离开马克思那个时代的客观历史条件。

第一,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从整个社会劳动生产情况看,创造价值的劳动主要集中在生产物质的部门或领域,非物质生产占总体劳动中比例较小,影响不大,马克思在谈到服务交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查看全文

较少劳动创造较多价值现象解读

马克思说:“在比较有利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商品,同在比较不利的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商品相比,包含的劳动时间较少,可是却按同一价格出卖,具有同一价值,就好比它包含了它实际上并不包含的同一劳动时间。”这一论断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深化对它的认识,有助于澄清人们对劳动价值论的某些误解,尤其是对于分析科学技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速发展的内在机制,分析发明先进技术的创新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生产条件在商品价值决定中的作用

马克思关于较少劳动能够创造较多价值的论断,深刻揭示了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商品价值体现着市场经济中一种基本的经济关系,即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时实际耗费的劳动量,同被市场承认的劳动量往往并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会决定商品生产者的不同命运。竞争迫使商品生产者千方百计地降低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力争使其小于它的社会价值。而价值规律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有通过这种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矛盾运动,才能发挥优胜劣汰、推动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作用。

那么,商品生产者怎样才能使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使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呢?关键就在于要力争“在比较有利的条件下”生产商品。马克思说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也就是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是由“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或“社会平均生产条件”)和“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这样两类标准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制约的。长期以来,人们对前一类标准条件及其变化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其实,随着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与技术进步的加快,前一类标准条件已越来越起着主导的作用了。各厂商拥有的生产条件与当时社会正常的或平均的生产条件相比是更先进还是更落后,往往决定着他们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是小于还是大于社会价值。当然,生产条件是多个变量的综合,包括分工协作、生产组织与管理、生产规模、自然条件与生产技术或生产资料的效能等。其中,生产技术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对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在生产中使用比社会平均水平更为先进的技术,正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比较有利的条件”,它能使生产单位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而又按社会价值被市场所接受,“就好比它包含了它实际上并不包含的同一劳动时间”。

先进技术与价值创造的复杂关系

马克思认为,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在生产中只转移自身的价值,并不创造价值。那么,对先进技术与价值创造的关系又应如何认识呢?

查看全文

劳动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内容提要】马克思以人类社会实践和劳动创造为基石创建人的全面发展观,经历了从抽象表述到科学制定再到系统完善三个阶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深刻批判异化劳动,确立人类劳动新理念,是马克思萌发产生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劳动实践观为理论基础,全面科学地制定和创立了以高度丰富社会关系为核心的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最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中,以劳动价值论为科学依据,以充分发展人的创造能力为目的,系统地完善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

【关键词】人类实践/劳动创造/人的全面发展

【正文】

中图分类号:A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3)06-0137-04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划时代的运用创新和继承发展。那么,当年马克思又是如何基于历史唯物论的形成发展来创立其劳动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呢?

一、批判异化劳动,确立人类劳动新理念,是马克思萌发产生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

查看全文

技术创新劳动价值创造作用论文

以科学发现为依托的技术创新的实质,就在于更深入更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更有效地无偿利用自然力为发展生产服务。在市场经济中,体现价值规律客观要求的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矛盾运动,具有强大的动力与压力,能够有力地推动技术创新的不断发展。在激烈竞争中技术创新能够创造出最重要的有利条件,可使较少的劳动形成较多的(社会)价值。深入分析技术创新在价值创造中的这种重大而独特的作用,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相应的分配制度,调动广大科技劳动者创新的积极性,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条件能使较少劳动创造较多价值

为了展开分析我们的问题,首先有必要确切把握马克思所说的商品价值的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这看似老生常谈,但不少分歧都与此有关。商品的价值,体现的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市场经济中一种人与人的关系。按照通常的说法,它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但需要明确的是,这种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充满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首先表现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其次也表现在商品的买者与卖者之间乃至买者之间。正是这种竞争关系决定了同类商品一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个别劳动耗费量即个别价值,另一方面却只能有一个为市场确认的社会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意味着诸多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与被市场承认的劳动量往往并不一致,正是这种不一致决定着他们的不同命运。竞争迫使他们千方百计降低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使它小于社会价值,力争以较少的劳动(包括活劳动与物化劳动)耗费能够被市场认可为较多的劳动耗费。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的价值规律,正是通过这种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运动,才能够发挥优胜劣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的巨大作用。

那么,商品生产者怎样才能使其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商品的社会价值有个全面理解。大家知道,商品社会价值的实体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马克思指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的这一界定意味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少,是由两类标准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制约的。其一是“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二是“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历史经验证明,劳动者在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方面的差异相对说来要小得多,而他所拥有的生产条件的差异要大得多,发展变化的潜力几乎是无可限量的。而且,如果说在手工劳动时代是活劳动支配物化劳动,那么,随着机器大工业不断发展进步,情况就大变了。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工人不再是生产过程的主要当事者,而是站在生产过程的旁边。”这一变化今天更加突出了。随着科技进步的加快,在制约商品生产所需的劳动时间方面,前一标准条件更加明显地起着主导作用了。各厂商拥有的生产条件是先进还是落后,从根本上决定了所生产的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量的对比关系。令人遗憾的是过去不少人对这一点是重视不够的。

应该指出,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条件是多个变量的综合,包括分工协作、生产组织与管理、生产规模、自然条件与生产技术或生产资料的效能等等。但其中生产技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劳动生产率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然,技术创新与进步对社会生产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例如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可以不断创造出各种新产品丰富人们的生活等。但可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则是它所起的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作用,这种作用也是我们探索技术创新在价值创造中的独特作用时所关注的焦点。

二、先进技术与商品价值创造的复杂关系

查看全文

劳动创造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论文

内容提要】马克思以人类社会实践和劳动创造为基石创建人的全面发展观,经历了从抽象表述到科学制定再到系统完善三个阶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深刻批判异化劳动,确立人类劳动新理念,是马克思萌发产生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劳动实践观为理论基础,全面科学地制定和创立了以高度丰富社会关系为核心的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观;最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中,以劳动价值论为科学依据,以充分发展人的创造能力为目的,系统地完善了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

【关键词】人类实践/劳动创造/人的全面发展

【正文】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划时代的运用创新和继承发展。那么,当年马克思又是如何基于历史唯物论的形成发展来创立其劳动创造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呢?

一、批判异化劳动,确立人类劳动新理念,是马克思萌发产生人的全面发展观的前提和基础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这部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立场后的探索性著作,在研究异化劳动过程中,马克思开始了对人类劳动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对人的全面发展观作了抽象表述,使之开始冲破国民经济学和思辨哲学的思想束缚,从而成为走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人的全面发展观的理论开端。

查看全文

劳动力国际流动创造外汇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现状与问题;菲律宾对外劳务输出的现状与经验;进一步加快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政策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现状与特点、业务总量保持增长、传统行业增加较快,部分省市高级劳务派遣有所突破、亚洲市场份额最大,其他市场比重有所提高、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外劳务输出面临各种市场准入限制和障碍、劳工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对外劳务输出立法滞后,多头管理体制极易引起混乱、我国外派劳务结构不合理,高级劳务人才储备不足、对外劳务输出支持体系不完善、菲律宾对外劳务输出中的许多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政府积极的支持与参与、加强双边及多边经济合作,进一步发挥政府涉外职能、完善劳务输出立法体系,改革劳务输出管理体系、提高对外劳务人员素质,加强对外劳务人员培训、建立起统一的、实时的劳务输出网络等,具体请详见。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与深化,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重新的优化配置和组合。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的不断扩张,为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的自由流动提供了可能。作为六大生产要素和国际服务贸易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劳动力国际流动,对于促进中国人力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拓宽信息来源渠道,为国民经济创造外汇收入,促进国内劳动力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菲律宾是世界上劳动力国际流动比较频繁的国家,在这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学习和借鉴这些经验,对于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现状与特点

我国的对外劳务输出是建立在20世纪50、60年代向亚非等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的基础之上的。改革开放以后则是在对外经济合作框架之下,主要通过对外承包工程以及和国外雇主签订劳务合同,并直接派出劳务人员(包括对外设计咨询人员)这两个渠道进行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劳务合作渠道的不断拓展,我国的对外劳务合作事业蓬勃发展。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年均派出人数增长迅速,地区市场分布日趋多元化,行业领域越来越广,已经扩展到工业、农业、建筑、服务等多个领域。目前,我国对外劳务输出呈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业务总量保持增长。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完成营业额达559亿美元,合同额达599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62万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外劳务合作年营业额增长近80倍,年末在外总人数(包括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翻了几番。对外劳务合作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高增长时期后,营业额增长率基本上保持在年均10%-15%的增速。年派出人数、年末在外人数等都保持了稳步增长。2002-2003年受某些国家暂停引进中国劳务政策和“非典”疫情的影响,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业务受到了一定影响,但2004年后恢复了良好的增长态势。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海啸虽使外部宏观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但我国劳务输出各项指标依然呈现增长趋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