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诵艺术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1 17:01: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朗诵艺术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朗诵艺术

小议声乐学习中的朗诵艺术

从歌唱的角度看,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增加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声乐表演的水平。

《尚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是说心有所感,用语言陈其情、敷其事,便叫做诗,把诗里的语言读音用高低疾徐的方法咏叹,便叫做歌,依着歌的高低疾徐配成乐曲,便叫做声。发出与乐曲相符的音响的东西便叫做律。所以未有歌之先,就有语言,不过语言的作用,在于表达思想而不是用来宣泄情感,如要附加情感上去,必须借助于声音,声音虽能表达情感,也要靠语言的帮助才能表达,歌唱就是把语言附加在声音上去,使情感表达得更完全。从歌唱的角度看,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关睢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因此歌唱与语言便分不开,没有语言就没有歌唱。歌唱发音就是说话的艺术化。掌握说话中的咬字、气息、共鸣并且移植到歌唱中,能使发声更自然,而且初学者对声调比对音调熟悉。朗诵也不需要任何乐器的辅助,这些都使朗诵法的运用在歌唱中更简单有效。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增加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声乐表演的水平。

一、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运用

呼吸在歌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掌握控制好呼吸。就不可能真正把歌唱好。歌唱不仅需要大量的气息,而且气息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发音的正确,音质的优美、音色的丰富、共鸣的扩大和运腔行腔的自如等等。学习声乐的人常常为了让自己的声音持久一些,吸入了过多的气,导致整个身体的僵硬。其实不是吸入越多的气,声音就能保持越久,吸入的气息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就可以了。有的人唱歌老觉得自己气不够,可是有谁说话的时候感觉气不够呢,其实歌唱就是大声地说话,需要调整气息吸入和呼出的比例。而歌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变化的比例是相似的。只是歌唱比说话的呼吸吸得深。根据歌曲的需要,情绪、节奏、音高的变化,呼吸随之调整,可以在带着情绪、相同的节奏和相同的音高朗诵,感受丹田,两肋的运动,然后再回到歌唱中。例如,在高音部分的呼吸处理方面,有的老师会反问跟你面前人说话的感觉和对五楼上的人叫喊的感觉相同吗,同理,不带旋律地。带节奏的朗诵在不同音高上气息的运用也是不同的。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平稳、自然歌唱中的气息即歌唱中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歌唱的动力,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没有足够的气息支持是唱不好歌的,可以说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础,呼吸是声音的生命。歌唱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即深呼吸,但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尤其对于初学者,经常容易出现气息方面的问题。如:气息太浅、气不够用、漏气等。实际上,笔者认为并不是气息真的不够用,是不会用,用不上。在日常的交谈中,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每个人的音质、音量不同,却很少有人在交谈中感到肌体僵硬,气息不足,声音吃力,吐字不清等现象,即使是在大声说话时亦是如此。原因在于大家都没有强迫使用嗓音,遵循了自身的发音体条件和自然状态,歌唱更应如此。因为朗诵和我们日常的语言更接近,使学生感觉更放松,通过一阶段的练习渐渐使学生在气息方面做到“深、通、活”。有了“深、通、活”的气息支持便为歌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深呼吸经常用到,比如在闻花香时,气息吸得很深,充满了整个肺部,同时也非常自然放松,这样的吸气是符合歌唱要求的,再如、从远处喊人等,不由自主的便用上了深呼吸。在声乐教学中我发现对于初学声乐者,要求他们有感情的朗诵一首歌词远远比让他们有表情的唱这首歌更容易,且效果更具感染力。在朗诵中学生无论在气息、声音、感情上都把握得非常好,而在歌唱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很简单,他们把歌唱与朗诵的状态隔离开了,其实我认为朗诵时的肌体状态与歌唱时的状态完全一致,我尝试着让学生用朗诵的感觉去歌唱,每练习演唱一首歌曲之前先有表情的朗诵,在较高的音区让学生体会在广场上大声朗诵的感觉,掌握之后再用于歌唱,这样不仅可使他们充分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而且能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状态。

二、朗诵有助于打开共鸣腔体

歌唱的中心意义就是要用声音把词义传给听众,为求字正,腔随字走,字领腔行,达到把字唱清楚,象说话一样自然清晰的艺术效果。通过歌唱状态下的朗诵和普通朗诵的比较。是可以调整呼吸、发声、共鸣三者之间的关系的,以求达到最佳状态。一些人说话不够圆润,比较干涩,除去天生嗓音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在于他少用或根本没有用共鸣,爱扯着嗓子说话,用本嗓较多:有些人说话天生就会带一些共鸣,说话就好听。那些平时不用共鸣的人一旦用上共鸣,声音就会和以前大不相同。虽然歌唱中的共鸣要比说话多,但在说话正确的前提下,可先多体会说话的感觉。美国著名女高音罗斯·班普登也认为:“歌唱者首先从自己自然的声音中找出唱得最好的、最自然的声音,然后用最自然、最不费力的方式去把它唱出来,使它得到恰当的共鸣。”这就告诉我们,正确的歌唱训练必须以自然为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自然不是随便,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在科学、正确的方式指导下,掌握了规律和获得的一种自由和解脱。朗诵有助于声音的放松,充分运用共鸣歌唱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应该是非常愉快的,就其本质而言,歌唱也是一种运动,是呼吸、发声、共鸣等器官及相应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协调运动。这些器官在歌唱时各自运动的状态和相互闻的协调程度决定着歌唱声音的优劣。通常认为正确的歌唱发音需要用打开喉咙的状态去歌唱,即“半打哈欠”状态:软腭抬起,后咽壁挺住,喉头处于稍低而稳定的位置和状态,这时各发声、共鸣器官正处于积极、开放而又不过分用力的状态。在我们平时的说话中,并不要求象歌唱时那样把喉咙打开,而说话的习惯和意识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出现在歌唱活动中,使一些歌唱者产生一种打开喉咙就发不出音的错误意识,这种意识又迫使歌唱者在歌唱发声时,不自觉地收缩喉管(尤其是在高音区)从而破坏了打开喉咙的良好歌唱状态,影响发音。而朗诵则可避免这些问题,朗诵时的发音状态是日常说话状态的延伸和夸大,尤其是放声朗诵时的发音状态,与歌唱状态完全一致,在朗诵时学生很少感觉声音吃力、不圆润等现象,能在较自然的状态下发音,使发音器官与共鸣器官能在自然状态下协调运动。用朗诵的状态歌唱,可以使声音更加自然放松,通畅,也容易使高中低三个声区衔接紧密,转换自如,正确运用上各个腔体的共鸣。使我们的歌声更加多姿多彩。

查看全文

朗诵创作及播音主持语言艺术素养

1声音的艺术

1.1朗诵创作。朗诵是艺术创作,是基于文学作品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这是一项综合艺术。虽然关于朗诵的起源在业界还没有比较权威的结论,但其实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朗诵艺术从很早之前就显现踪迹。我国先秦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就曾经有过关于“诵”的记载,《尚书•舜典》中“诵起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让我们看到了“诵”的雏形。宋代诗人陆游对于朗诵尤其喜爱,《剑南诗稿》中“横陈粝饭侧,朗诵短檠前”充分展现了其对于诗歌诵读的推崇。而在西方,古希腊时期就有了朗诵的萌芽,其中,话剧中的独白成为朗诵艺术的前身。长期以来,朗诵伴随我们的生活,那些经过声音再创作的文学作品,让受众在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感受下产生情感的共鸣,这绝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见字发声,也不是机械的套用语言技巧实现停连重音,而是朗诵者在深刻理解后用声音勾画出原文学作品中的主要精神和美感。好的朗诵作品,会让人由衷感受到艺术之美,不仅是声音的美、音乐的美、舞台的美,更是朗诵作品的创作者与受众情感连接时的共鸣之美。1.2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播音主持中的“有稿播音”,需要对于稿件内容有充分的理解,调动思想感受,“由内而外”将信息内容传达给受众,满足更多人的信息需求和审美期待。而当“无稿播音”时,能运用自己知识储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出口成章、条理清晰的表情达意、引领受众,这是声音的魅力,更是智慧创作的光芒。向公众客观传达真实信息是播音员的职责,但播音员内心依然需要积极的表达态度,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没有对稿件的深刻理解,没有对情感的调动是不能真正打动受众,让人信服的。张颂教授提出以“真实的身份、真诚的态度、真挚的情感、真切的语气”去驾驭作品,技巧要幻化为自己的利器,但本质的“真”才是最重要的,最后呈现给受众最淳朴的表达但是最深的感动,这才是真正的播音主持创作,想要达到这个高度,只能刻苦钻研,深刻体会,不可一蹴而就,只能持之以恒。

2朗诵奠定播音主持艺术素养基础

2.1专业素养。朗诵是播音主持专业考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是因为朗诵作为一门高雅的有声语言艺术,与播音主持一脉相承,能为播音主持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作为优秀的播音员、主持人需要有良好的语言艺术功底,从吐字归音到呼吸控制、语言表达等都需要系统的训练培养。在播音主持教学中,朗诵练习运用越来越广泛,并成为不可或缺的培训课程。朗诵中要求规范的语言基本功,口齿清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用科学的理论指导用气发声,并最终学会驾驭自己的声音,用较好的声音弹性,丰富的声音色彩,展现作品中的情感变化。2018年5月,惠州电台交通广播举办《988传递温暖——声音的温度》公益朗诵会,为提升台内主持人播音主持业务素养带来了较明显效果。朗诵需要扎实的基本功,舞台中任何小失误都会被放大,标准的普通话只是起步,应具备过硬的吐字功夫,还要有良好的声音表现力、丰富的语言色彩,这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稳定的气息控制能力。气随情走,“情、气、声”缺一不可,应随内容和情感的变化而变化。本次朗诵会摒弃了“读诵”,全部采用脱稿朗诵创作,这有助于朗诵者对文学作品加深理解,更是有声语言创作中对受众基本的尊重。“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三个月的精心准备、刻苦训练,本次朗诵会取得较好的演出效果,集中展示了播音员、主持人的业务素养,筹备中反复练习和彩排对每个年轻主持人更是最大的收获,既是对自己业务能力的检验,更是一次集中业务学习的过程。朗诵中的声音变化和心理节奏与播音主持相通,但又大为不同,作为语言工作者,更应熟悉两种语言艺术形式,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2.2文化素养。朗诵,以文字为依托,通过有声语言,充分表达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与意境,朗诵者必须要学会发现作品精髓,体会文学之美,才能让受众不仅接收到作品文字信息,更在情感上被感染。播音员主持人未来将会面对各种类型稿件或活动,修炼语言技巧更要修炼“内在”,做一个言之有物有文化素养的思想传播者。艺术创作都有共通性,关注当下生活、心灵需求,传播正确价值观,体现文化精神,并根据时代的特点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创新融合,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结合的表达方式。朗诵创作以文学作品为依托,在深入理解和感受后,让文字入脑进心,只有较好的文化素养才能真正了解这字里行间的真情和哲理,这样为创作出好的有声语言作品打下坚实基础。言之有物,心中有情,好的朗诵可以使受众与朗诵者、文学作品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充分感受文字艺术和有声艺术间的交流,与精神世界的共鸣。本次朗诵会准备过程中,不少主持人创作之初遇上类似问题——情感投放与角色认同无法和自己建立有效连接,没有对作品本身的信念感将无法产生好的创作效果。事实证明,播音主持工作其实是一个“拼内在”的过程,如果只追逐技巧,最终将会被其束缚沦落为只有匠技的“空心人”;而“脑中空空”成为一个见字发声的“机器人”,这样的作品将失去灵魂和情感,只有思想的丰满、知识的积累才能让播音员主持人拥有更持久的魅力。2.3个人修养。长久以来生活的提炼、阅历的凝聚、智慧的结晶都会在朗诵创作中体现,但在这个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个人修养,播音员主持人首先应该是“人”,真诚大度、善良勤奋是做人的基本,更是作为播音专业团队一员的根本,谨记“言由心生”,捍卫真善美的信念,更传递真善美的声音。本次公益朗诵会,播音员、主持人与特殊学校的小演员们共同表演,当看到听障、视障、自闭症儿童倾尽全力演出,在场观众、参与这次演出的所有播音员主持人得到极大的心灵震撼。只有发自心底的声音最能打动人,朗诵创作对播音员主持人个人素养提升大有帮助,向受众传递正能量,更对自己的精神境界带来更高的追求。

3互为促进,引领大众审美

艺术的本质其实没有那么深奥和华丽,相反它很朴素,因为它至始至终所描绘的都是人类自己的精神世界。以诗明志的古人通过吟诵传达心境,战争年代朗诵成为仁人志士振臂高呼、激励人心的利器,新中国建设时期朗诵更是为无数投身奋斗的年轻人带来精神力量和心灵抚慰,在当今社会,我们更需要用声音记录历史,用声音展现风貌,用声音激励人心,在这一点上播音员主持人作为专业的语言工作者责无旁贷。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朗诵是一台晚会的主题,人们愿意排队买票感受朗诵带来的艺术美感和精神享受。但近些年,网络选秀节目、电视真人秀充斥传统和新媒体,惠州电台交通广播公益朗诵会在筹备时对大众的审美需求不无担心,但最终事实证明播音员、主持人精心准备和刻苦钻研,让受众获得了真正高品质的艺术享受。

查看全文

声乐学习之朗诵艺术透析

摘要:从歌唱的角度看,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增加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声乐表演的水平。

关键词:朗诵歌唱教学实践音区共鸣

《尚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是说心有所感,用语言陈其情、敷其事,便叫做诗,把诗里的语言读音用高低疾徐的方法咏叹,便叫做歌,依着歌的高低疾徐配成乐曲,便叫做声。发出与乐曲相符的音响的东西便叫做律。所以未有歌之先,就有语言,不过语言的作用,在于表达思想而不是用来宣泄情感,如要附加情感上去,必须借助于声音,声音虽能表达情感,也要靠语言的帮助才能表达,歌唱就是把语言附加在声音上去,使情感表达得更完全。从歌唱的角度看,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关睢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因此歌唱与语言便分不开,没有语言就没有歌唱。歌唱发音就是说话的艺术化。掌握说话中的咬字、气息、共鸣并且移植到歌唱中,能使发声更自然,而且初学者对声调比对音调熟悉。朗诵也不需要任何乐器的辅助,这些都使朗诵法的运用在歌唱中更简单有效。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增加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声乐表演的水平。

一、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运用

呼吸在歌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掌握控制好呼吸。就不可能真正把歌唱好。歌唱不仅需要大量的气息,而且气息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发音的正确,音质的优美、音色的丰富、共鸣的扩大和运腔行腔的自如等等。学习声乐的人常常为了让自己的声音持久一些,吸入了过多的气,导致整个身体的僵硬。其实不是吸入越多的气,声音就能保持越久,吸入的气息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就可以了。有的人唱歌老觉得自己气不够,可是有谁说话的时候感觉气不够呢,其实歌唱就是大声地说话,需要调整气息吸入和呼出的比例。而歌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变化的比例是相似的。只是歌唱比说话的呼吸吸得深。根据歌曲的需要,情绪、节奏、音高的变化,呼吸随之调整,可以在带着情绪、相同的节奏和相同的音高朗诵,感受丹田,两肋的运动,然后再回到歌唱中。例如,在高音部分的呼吸处理方面,有的老师会反问跟你面前人说话的感觉和对五楼上的人叫喊的感觉相同吗,同理,不带旋律地。带节奏的朗诵在不同音高上气息的运用也是不同的。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平稳、自然歌唱中的气息即歌唱中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歌唱的动力,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没有足够的气息支持是唱不好歌的,可以说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础,呼吸是声音的生命。歌唱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即深呼吸,但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尤其对于初学者,经常容易出现气息方面的问题。如:气息太浅、气不够用、漏气等。实际上,笔者认为并不是气息真的不够用,是不会用,用不上。在日常的交谈中,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每个人的音质、音量不同,却很少有人在交谈中感到肌体僵硬,气息不足,声音吃力,吐字不清等现象,即使是在大声说话时亦是如此。原因在于大家都没有强迫使用嗓音,遵循了自身的发音体条件和自然状态,歌唱更应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深呼吸经常用到,比如在闻花香时,气息吸得很深,充满了整个肺部,同时也非常自然放松,这样的吸气是符合歌唱要求的,再如、从远处喊人等,不由自主的便用上了深呼吸。在声乐教学中我发现对于初学声乐者,要求他们有感情的朗诵一首歌词远远比让他们有表情的唱这首歌更容易,且效果更具感染力。在朗诵中学生无论在气息、声音、感情上都把握得非常好,而在歌唱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很简单,他们把歌唱与朗诵的状态隔离开了,其实我认为朗诵时的肌体状态与歌唱时的状态完全一致,我尝试着让学生用朗诵的感觉去歌唱,每练习演唱一首歌曲之前先有表情的朗诵,在较高的音区让学生体会在广场上大声朗诵的感觉,掌握之后再用于歌唱,这样不仅可使他们充分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而且能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状态。因为朗诵和我们日常的语言更接近,使学生感觉更放松,通过一阶段的练习渐渐使学生在气息方面做到“深、通、活”。有了“深、通、活”的气息支持便为歌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朗诵有助于打开共鸣腔体

查看全文

歌唱艺术与朗诵艺术的相似点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歌唱和朗诵都是人类用语言交流的形式,在发音状态、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感情上都有诸多相似之处。通过对歌唱与朗诵相似点的概括,我们可以了解朗诵对学习歌唱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歌唱与朗诵基本功训练艺术处理

在声乐教学中,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在歌唱之前要先有感情地朗诵歌词,除了能更好地熟悉和理解歌曲内涵外,更重要的是朗诵能帮助学生练习歌唱基本功,提高发声训练的效果,增强艺术处理的能力。

歌唱是人类用以抒发情感、交流情感的一种自然而普遍的形式,是一门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表演艺术,它通过美好的声音、清晰的语言来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二者虽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歌唱与朗诵都是口语的加工和提高,都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来表达思想感情。如今的歌唱与朗诵也都是在舞台上与观众较远距离地交流,需要扩大音量、扩展音域、美化音色,做到字正腔圆、有板有眼,才能准确、清晰地表情达意,以此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一、基本功训练方法的相似点

歌唱艺术与朗诵艺术的基本功都要求在声音上达到松弛、清晰、纯正,不能给人以紧张造作、吃力、声嘶力竭的感觉。所以,两者都必须在呼吸、发声、吐字上下工夫。

查看全文

朗诵艺术在播音主持教学的应用

朗诵艺术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表达作品思想的一种语言艺术,它将静止、平淡的文字转化为立体的语言艺术,给作品增加了活力,将作品中的情感通过声情并茂的声音让人们更直接地感受。朗诵不但能够陶冶人的性情,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对语言细致入微的体会和表达,对学生表达能力有极大的提升作用。朗诵艺术对朗读者的语言功底、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的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所以它和播音主持的语言表达有一定的相同之处,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合理利用朗诵艺术,将其和播音主持教学有效结合,通过朗诵艺术来加强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效果。

一、朗诵艺术在播音主持教学中的作用

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对口的工作一般都是播音员、主持人,不管是新闻主持人、播音员还是其他节目主持人,他们都是语言艺术的工作者,他们不仅是向观众传递新闻信息、了解社会动态,同时他们更是普通话推广的重要人员,肩负着普及普通话、弘扬中国语言文化的重任。所以,这些主持人、播音员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艺术功底,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感染观众、调动观众的情绪,使自己的语言表达具有丰富的色彩和生命力。如果播音员、主持人发音不准确、吐字不清楚、不能自如控制呼吸节奏,就可能影响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效果,会对观众造成误导或影响观感,所以作为未来的播音员、主持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必须要加强语言艺术方面的能力。而朗诵艺术也是语言表达方式的一种,同样对朗读者的语言表达方式、语气发声、节奏快慢、情感激发都有很高的要求,朗诵者要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声情并茂的声音来感染观众,引起观众共鸣。朗诵者在进行这些功力方面的训练时,可以极大地提高语言艺术功底,而将这些训练和播音主持教学结合起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性,对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会逐渐培养出表现的欲望和自信心,对以后的从业也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二、朗诵艺术在播音主持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朗诵艺术提高普通话水平。普通话语言教学是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因为播音员、主持人是面向大众和社会,是一个窗口榜样和标杆,承担着普通话普及和传播的责任,所以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普通话,国家有关规定中明确指出: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和节目主持人应达到一级水平,所以提高普通话水平是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最基础的要求。普通话语言教学是在播音主持专业一年级就开设的课程,让学生通过声调、吐字等最基础方面的训练提高普通话水平。将朗诵艺术引入普通话语言教学中,通过学生朗诵作品的练习来检测普通话语言学习的效果,发现不足之处及时改正,提高语调、语气、情感等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而且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参加普通话等级考试中也会出现文学作品朗读的形式,学生通过朗读艺术的训练也可以针对普通话等级考试进行训练,适应这种形式之后,在普通话等级考试中就可以以平常心对待,不易出错。进行朗诵艺术训练时,学生可以先从一些简单的作品开始,比如唐诗、宋词,篇幅短、对仗工整、有节奏感,朗诵时特别容易培养出语感。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技巧,达到朗诵字正腔圆的效果后,老师可以再选取一些篇幅较长、情感丰富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朗诵训练,锻炼学生的节奏变化、情感表达一些高难度的语言表达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二)利用朗诵艺术训练气息控制和声音控制。在朗诵中,朗读者通过控制声音的快慢、高低、强弱来表达不同的感情,通过声音来形成一种情感上的层次感,使语言表达更生动、更具魅力,给听众和观众更直观的冲击和感受,播音和主持也是如此,比如“我们回家了”这么简单的一句话,通过不同的语气、语调、停顿能够表达出多种不同的语境,给人完全不同的感受。所以在利用朗诵艺术训练时,学生应注意声音控制方面的训练,掌握好时机和分寸,让语言表达更有层次性。同时在朗诵艺术训练中还应注意气息控制的训练,比如换气的时机、如何补气、如何在连续的朗诵中抢气、偷气等,因为气息是发音的动力,气息控制不稳对发音准确性、语言表达流畅性有很大的影响。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怀念和敬仰以及对自己坎坷人生的感慨,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要注意语气变化、声音的高低、气息的停顿等方面的训练,表达出作者的情感,逐渐提高对气息和声音的控制。(三)组织朗诵艺术比赛。除了课堂教学引用朗诵艺术外,老师还可以在课外组织朗诵艺术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检验,让学生在朗诵比赛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现场的掌控能力。

三、结束语

查看全文

声乐学习中朗诵艺术分析论文

《尚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是说心有所感,用语言陈其情、敷其事,便叫做诗,把诗里的语言读音用高低疾徐的方法咏叹,便叫做歌,依着歌的高低疾徐配成乐曲,便叫做声。发出与乐曲相符的音响的东西便叫做律。所以未有歌之先,就有语言,不过语言的作用,在于表达思想而不是用来宣泄情感,如要附加情感上去,必须借助于声音,声音虽能表达情感,也要靠语言的帮助才能表达,歌唱就是把语言附加在声音上去,使情感表达得更完全。从歌唱的角度看,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关睢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因此歌唱与语言便分不开,没有语言就没有歌唱。歌唱发音就是说话的艺术化。掌握说话中的咬字、气息、共鸣并且移植到歌唱中,能使发声更自然,而且初学者对声调比对音调熟悉。朗诵也不需要任何乐器的辅助,这些都使朗诵法的运用在歌唱中更简单有效。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增加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声乐表演的水平。来源于/

一、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运用

呼吸在歌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掌握控制好呼吸。就不可能真正把歌唱好。歌唱不仅需要大量的气息,而且气息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发音的正确,音质的优美、音色的丰富、共鸣的扩大和运腔行腔的自如等等。学习声乐的人常常为了让自己的声音持久一些,吸入了过多的气,导致整个身体的僵硬。其实不是吸入越多的气,声音就能保持越久,吸入的气息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就可以了。有的人唱歌老觉得自己气不够,可是有谁说话的时候感觉气不够呢,其实歌唱就是大声地说话,需要调整气息吸入和呼出的比例。而歌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变化的比例是相似的。只是歌唱比说话的呼吸吸得深。根据歌曲的需要,情绪、节奏、音高的变化,呼吸随之调整,可以在带着情绪、相同的节奏和相同的音高朗诵,感受丹田,两肋的运动,然后再回到歌唱中。例如,在高音部分的呼吸处理方面,有的老师会反问跟你面前人说话的感觉和对五楼上的人叫喊的感觉相同吗,同理,不带旋律地。带节奏的朗诵在不同音高上气息的运用也是不同的。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平稳、自然歌唱中的气息即歌唱中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歌唱的动力,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没有足够的气息支持是唱不好歌的,可以说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础,呼吸是声音的生命。歌唱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即深呼吸,但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尤其对于初学者,经常容易出现气息方面的问题。如:气息太浅、气不够用、漏气等。实际上,笔者认为并不是气息真的不够用,是不会用,用不上。在日常的交谈中,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每个人的音质、音量不同,却很少有人在交谈中感到肌体僵硬,气息不足,声音吃力,吐字不清等现象,即使是在大声说话时亦是如此。原因在于大家都没有强迫使用嗓音,遵循了自身的发音体条件和自然状态,歌唱更应如此。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深呼吸经常用到,比如在闻花香时,气息吸得很深,充满了整个肺部,同时也非常自然放松,这样的吸气是符合歌唱要求的,再如、从远处喊人等,不由自主的便用上了深呼吸。在声乐教学中我发现对于初学声乐者,要求他们有感情的朗诵一首歌词远远比让他们有表情的唱这首歌更容易,且效果更具感染力。在朗诵中学生无论在气息、声音、感情上都把握得非常好,而在歌唱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很简单,他们把歌唱与朗诵的状态隔离开了,其实我认为朗诵时的肌体状态与歌唱时的状态完全一致,我尝试着让学生用朗诵的感觉去歌唱,每练习演唱一首歌曲之前先有表情的朗诵,在较高的音区让学生体会在广场上大声朗诵的感觉,掌握之后再用于歌唱,这样不仅可使他们充分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而且能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状态。因为朗诵和我们日常的语言更接近,使学生感觉更放松,通过一阶段的练习渐渐使学生在气息方面做到“深、通、活”。有了“深、通、活”的气息支持便为歌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朗诵有助于打开共鸣腔体

歌唱的中心意义就是要用声音把词义传给听众,为求字正,腔随字走,字领腔行,达到把字唱清楚,象说话一样自然清晰的艺术效果。通过歌唱状态下的朗诵和普通朗诵的比较。是可以调整呼吸、发声、共鸣三者之间的关系的,以求达到最佳状态。一些人说话不够圆润,比较干涩,除去天生嗓音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在于他少用或根本没有用共鸣,爱扯着嗓子说话,用本嗓较多:有些人说话天生就会带一些共鸣,说话就好听。那些平时不用共鸣的人一旦用上共鸣,声音就会和以前大不相同。虽然歌唱中的共鸣要比说话多,但在说话正确的前提下,可先多体会说话的感觉。美国著名女高音罗斯·班普登也认为:“歌唱者首先从自己自然的声音中找出唱得最好的、最自然的声音,然后用最自然、最不费力的方式去把它唱出来,使它得到恰当的共鸣。”这就告诉我们,正确的歌唱训练必须以自然为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自然不是随便,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在科学、正确的方式指导下,掌握了规律和获得的一种自由和解脱。朗诵有助于声音的放松,充分运用共鸣歌唱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应该是非常愉快的,就其本质而言,歌唱也是一种运动,是呼吸、发声、共鸣等器官及相应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协调运动。这些器官在歌唱时各自运动的状态和相互闻的协调程度决定着歌唱声音的优劣。通常认为正确的歌唱发音需要用打开喉咙的状态去歌唱,即“半打哈欠”状态:软腭抬起,后咽壁挺住,喉头处于稍低而稳定的位置和状态,这时各发声、共鸣器官正处于积极、开放而又不过分用力的状态。在我们平时的说话中,并不要求象歌唱时那样把喉咙打开,而说话的习惯和意识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出现在歌唱活动中,使一些歌唱者产生一种打开喉咙就发不出音的错误意识,这种意识又迫使歌唱者在歌唱发声时,不自觉地收缩喉管(尤其是在高音区)从而破坏了打开喉咙的良好歌唱状态,影响发音。而朗诵则可避免这些问题,朗诵时的发音状态是日常说话状态的延伸和夸大,尤其是放声朗诵时的发音状态,与歌唱状态完全一致,在朗诵时学生很少感觉声音吃力、不圆润等现象,能在较自然的状态下发音,使发音器官与共鸣器官能在自然状态下协调运动。用朗诵的状态歌唱,可以使声音更加自然放松,通畅,也容易使高中低三个声区衔接紧密,转换自如,正确运用上各个腔体的共鸣。使我们的歌声更加多姿多彩。来源于/

三、朗诵有助于歌唱中的咬字吐字清晰和正确把握作品感情

查看全文

朗诵艺术大赛节目主持词

第一组:

1.天上的草原

2.秋天的怀念

3.匆匆

4.再别康桥

第二组:

查看全文

学校开展朗诵比赛策划方案

一、活动目的

包括活动的主题、意义、国内外高校开展现状、理论和实践上的科学价值和推广应用前景

本届朗诵大赛是由新闻与传播系“Xx”朗诵艺术团(以下简称朗艺团)举办的,是在立足于新闻系特色的基础之上,并在团委的大力支持下开展的一项的活动,旨在更好的活跃校园文化,服务学生生活,给广大热爱朗诵艺术的同学一个更好的展示平台,一个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

本活动将采取:

参加本次活动的同学以个人或组为单位,进行朗诵。

前期面向全学校选拔优秀的朗诵艺术爱好者。

查看全文

诗歌朗诵对民族文化传承作用探究

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保持我国文化的独立性和生命力是重中之重。朗诵作为文化传承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从诗歌朗诵的角度探讨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提升朗诵的效果,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朗诵;诗歌朗诵;民族文化;传承;作用

一、诗歌朗诵及其与民族文化传承的关系

(一)朗诵与诗歌朗诵

朗诵就是用宏亮清晰的声音和多种语言手段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也就是文字作品的“无声化有声”的一种创作活动,通过把文字作品用声音的高低变化和不同节奏表达出来,使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审美价值得以外化。诗歌朗诵是一种以诗歌为朗诵语料的二次创作。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多样化,可以书写,可以朗诵,可以品味,可以吟咏。诗歌朗诵的最大特点是充满感情的有声表达,具有表演性、文学性和艺术性,通过有声语言引起听者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再现场景,才可能去展现作者的情感、作品的内涵和美,因此诗歌朗诵与传统的背书不同,因为背书只要求能准确地背出来,并不要求声音的节奏和韵律。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苏东坡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歌朗诵常常指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从形式来说通常字句优美短小精炼,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从历代名篇佳作挑选出诗歌进行朗诵,会改善我们做人的质地,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陶冶我们的审美情操。如果朗诵者不深入地分析了解作品,加强感受,体验作品中的思想,而为了完成任务,粗略地了解作品,就无法表达出应有的感情。

(二)诗歌朗诵的现状与问题

查看全文

朗诵对声乐学习的启示论文

论文摘要:从歌唱的角度看,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增加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声乐表演的水平。

《尚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即是说心有所感,用语言陈其情、敷其事,便叫做诗,把诗里的语言读音用高低疾徐的方法咏叹,便叫做歌,依着歌的高低疾徐配成乐曲,便叫做声。发出与乐曲相符的音响的东西便叫做律。所以未有歌之先,就有语言,不过语言的作用,在于表达思想而不是用来宣泄情感,如要附加情感上去,必须借助于声音,声音虽能表达情感,也要靠语言的帮助才能表达,歌唱就是把语言附加在声音上去,使情感表达得更完全。从歌唱的角度看,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中,历来十分强调语言的清晰动听,讲究“字正腔圆”、“以字行腔”。《关睢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因此歌唱与语言便分不开,没有语言就没有歌唱。歌唱发音就是说话的艺术化。掌握说话中的咬字、气息、共鸣并且移植到歌唱中,能使发声更自然,而且初学者对声调比对音调熟悉。朗诵也不需要任何乐器的辅助,这些都使朗诵法的运用在歌唱中更简单有效。因此,在声乐学习中借鉴朗诵的一些训练方法,可以增加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把握,提高声乐表演的水平。

一、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运用

呼吸在歌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掌握控制好呼吸。就不可能真正把歌唱好。歌唱不仅需要大量的气息,而且气息运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发音的正确,音质的优美、音色的丰富、共鸣的扩大和运腔行腔的自如等等。学习声乐的人常常为了让自己的声音持久一些,吸入了过多的气,导致整个身体的僵硬。其实不是吸入越多的气,声音就能保持越久,吸入的气息根据歌曲的需要适当就可以了。有的人唱歌老觉得自己气不够,可是有谁说话的时候感觉气不够呢,其实歌唱就是大声地说话,需要调整气息吸入和呼出的比例。而歌唱中的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变化的比例是相似的。只是歌唱比说话的呼吸吸得深。根据歌曲的需要,情绪、节奏、音高的变化,呼吸随之调整,可以在带着情绪、相同的节奏和相同的音高朗诵,感受丹田,两肋的运动,然后再回到歌唱中。例如,在高音部分的呼吸处理方面,有的老师会反问跟你面前人说话的感觉和对五楼上的人叫喊的感觉相同吗,同理,不带旋律地。带节奏的朗诵在不同音高上气息的运用也是不同的。朗诵有助于歌唱气息的平稳、自然歌唱中的气息即歌唱中的呼吸,呼吸在歌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歌唱的动力,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没有足够的气息支持是唱不好歌的,可以说正确的呼吸方法是歌唱的基础,呼吸是声音的生命。歌唱的呼吸方法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即深呼吸,但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尤其对于初学者,经常容易出现气息方面的问题。如:气息太浅、气不够用、漏气等。实际上,笔者认为并不是气息真的不够用,是不会用,用不上。在日常的交谈中,我们大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每个人的音质、音量不同,却很少有人在交谈中感到肌体僵硬,气息不足,声音吃力,吐字不清等现象,即使是在大声说话时亦是如此。原因在于大家都没有强迫使用嗓音,遵循了自身的发音体条件和自然状态,歌唱更应如此。因为朗诵和我们日常的语言更接近,使学生感觉更放松,通过一阶段的练习渐渐使学生在气息方面做到“深、通、活”。有了“深、通、活”的气息支持便为歌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深呼吸经常用到,比如在闻花香时,气息吸得很深,充满了整个肺部,同时也非常自然放松,这样的吸气是符合歌唱要求的,再如、从远处喊人等,不由自主的便用上了深呼吸。在声乐教学中我发现对于初学声乐者,要求他们有感情的朗诵一首歌词远远比让他们有表情的唱这首歌更容易,且效果更具感染力。在朗诵中学生无论在气息、声音、感情上都把握得非常好,而在歌唱时却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很简单,他们把歌唱与朗诵的状态隔离开了,其实我认为朗诵时的肌体状态与歌唱时的状态完全一致,我尝试着让学生用朗诵的感觉去歌唱,每练习演唱一首歌曲之前先有表情的朗诵,在较高的音区让学生体会在广场上大声朗诵的感觉,掌握之后再用于歌唱,这样不仅可使他们充分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情感,而且能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正确的呼吸发声状态。公务员之家:

二、朗诵有助于打开共鸣腔体

歌唱的中心意义就是要用声音把词义传给听众,为求字正,腔随字走,字领腔行,达到把字唱清楚,象说话一样自然清晰的艺术效果。通过歌唱状态下的朗诵和普通朗诵的比较。是可以调整呼吸、发声、共鸣三者之间的关系的,以求达到最佳状态。一些人说话不够圆润,比较干涩,除去天生嗓音条件外,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就在于他少用或根本没有用共鸣,爱扯着嗓子说话,用本嗓较多:有些人说话天生就会带一些共鸣,说话就好听。那些平时不用共鸣的人一旦用上共鸣,声音就会和以前大不相同。虽然歌唱中的共鸣要比说话多,但在说话正确的前提下,可先多体会说话的感觉。美国著名女高音罗斯·班普登也认为:“歌唱者首先从自己自然的声音中找出唱得最好的、最自然的声音,然后用最自然、最不费力的方式去把它唱出来,使它得到恰当的共鸣。”这就告诉我们,正确的歌唱训练必须以自然为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自然不是随便,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要在科学、正确的方式指导下,掌握了规律和获得的一种自由和解脱。朗诵有助于声音的放松,充分运用共鸣歌唱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应该是非常愉快的,就其本质而言,歌唱也是一种运动,是呼吸、发声、共鸣等器官及相应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协调运动。这些器官在歌唱时各自运动的状态和相互闻的协调程度决定着歌唱声音的优劣。通常认为正确的歌唱发音需要用打开喉咙的状态去歌唱,即“半打哈欠”状态:软腭抬起,后咽壁挺住,喉头处于稍低而稳定的位置和状态,这时各发声、共鸣器官正处于积极、开放而又不过分用力的状态。在我们平时的说话中,并不要求象歌唱时那样把喉咙打开,而说话的习惯和意识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出现在歌唱活动中,使一些歌唱者产生一种打开喉咙就发不出音的错误意识,这种意识又迫使歌唱者在歌唱发声时,不自觉地收缩喉管(尤其是在高音区)从而破坏了打开喉咙的良好歌唱状态,影响发音。而朗诵则可避免这些问题,朗诵时的发音状态是日常说话状态的延伸和夸大,尤其是放声朗诵时的发音状态,与歌唱状态完全一致,在朗诵时学生很少感觉声音吃力、不圆润等现象,能在较自然的状态下发音,使发音器官与共鸣器官能在自然状态下协调运动。用朗诵的状态歌唱,可以使声音更加自然放松,通畅,也容易使高中低三个声区衔接紧密,转换自如,正确运用上各个腔体的共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