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1 16:46:5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浪漫主义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肖邦与浪漫主义民族主义综述

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贝多芬、巴赫等作曲家的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他的练习曲作品训练目的明确,艺术形象鲜明;他的圆舞曲作品,赋予温柔抒情的情感;他的前奏曲作品,可将风格迥异的个曲,自由结合为组曲;他的谐谑曲成为独立的作品感情激动、富裕戏剧性;他的马祖卡舞曲作品,曲调单纯、和声简朴、明朗欢快;他的夜曲作品,充满幻想、情调深沉。就是这样一个爱国的肖邦,使他的作品有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最完美的交融!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4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

华沙时期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其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就是这个时期,肖邦深深的受到了民族解放思想和文学浪漫主义的影响。奠定了他作为一个民族主义音乐家的基础。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

华沙起义时期,肖邦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飞跃。《b小调谐谑曲》写于逗留维也纳时期。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d小调前奏曲》则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

在巴黎的全盛时期的创作中,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波洛奈兹舞曲是肖邦在这个时期创作中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是同类体裁乐曲中性格最刚毅、豪迈,气势最宏伟、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题具有果断、刚健的节奏,热情豪迈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调式和声,体现着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豪杰的形象。

晚期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g小调马祖卡舞曲》、《f小调马祖卡舞曲》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首亲切、温存的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

查看全文

浪漫主义音乐分析论文

摘要:肖邦专注于钢琴音乐并开创了内容丰富的浪漫主义钢琴音乐。肖邦夜曲是肖邦浪漫主义音乐风格与个性特征的标志,是肖邦“钢琴诗人”的内心独白。

关键词:浪漫主义钢琴音乐肖邦夜曲

浪漫主义艺术源自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它突破古典传统形式,强调用个性化语言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感受。音乐是最富于浪漫主义精神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浪漫主义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浪漫主义音乐贯穿整个19世纪并延续到20世纪初,它强调个人的自我表现,是一种个性化、理想化,富于诗意的音乐。浪漫主义艺术滋生了诸多浪漫乐派音乐家,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专注于一种或几种音乐体裁的写作,由此催生了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音乐形式,如艺术歌曲、特性曲、各种标题音乐等。浪漫主义音乐家当中,肖邦是唯一专注于钢琴音乐并通过它传达自己的诗意情感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他开创了独具个性的多样化的浪漫主义音乐——肖邦钢琴音乐。特别是他的夜曲,从旋律到富于色彩的和声都彻底的钢琴化,内容丰富并具有其他乐器无法表达的神韵,是肖邦“钢琴诗人”的重要标志。

肖邦,1831年出生并成长于波兰华沙,曾在华沙音乐学院就读。从小在浪漫主义的气氛中接受着德国古典主义音乐教育,但他对既定形式的古典作曲体系并不热衷,他喜欢利用空闲创作一些自己喜欢的曲子,这时的肖邦已经体现了对于钢琴音乐的专注和自由的作曲风格。①作为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结的作曲家,肖邦在巴黎追求艺术人生并在此度过了他的后半生,他与柏辽兹、李斯特、梅耶贝尔、海涅、巴尔扎克等音乐家和诗人、文学家建立了友谊,与女作家乔治·桑有着多年的爱情生活,深受浪漫主义文学艺术的影响。肖邦的大多数钢琴夜曲(共21首)正是这一时期完成的。

肖邦浪漫主义艺术精神的重要体现,即终其一生集中于钢琴音乐创作领域,这在浪漫主义音乐家中绝无仅有,而夜曲正是肖邦最为真诚的内心流露和细腻敏锐的情感表现。首先,与乔治·桑长达8年的爱情生活,对肖邦的音乐创作有着巨大影响。这段恋情使得肖邦不仅成为闻名一时的钢琴演奏家,更成为伟大的作曲家而名垂千古。正是在他们共同生活的时期,肖邦写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包括大量的夜曲。乔治·桑的影响和对肖邦创作天才的发现和“爱护”,使得专注于在钢琴上表现自己的内心与情感的肖邦,能够摆脱参加“沙龙”活动与频繁演出的束缚,潜心于钢琴音乐创作,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特别是夜曲提升到高度的艺术境界,为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艺术遗产。同时,肖邦与乔治·桑的爱情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了肖邦夜曲的灵感与激情。独特的创作经历使肖邦夜曲具有了不为世俗尘染的深刻内省与丰富细腻的情感表现特征。

夜曲体裁在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获得了很大发展,它虽不是肖邦首创,但肖邦真正创造了这一体裁的强烈艺术性并赋之于深刻的美感。“浪漫主义在客观上扩大和加深了音乐心理刻画的能力,丰富了对心理刻画的表现手段和技巧。”②肖邦的音乐创作奠定在古典音乐传统基础之上,但其中却充满了敏锐细腻、富于诗意的感情,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浪漫主义音乐形式“对心理刻画的表现手段和技巧”,体现了他富于独创性的浪漫主义精神。

查看全文

浪漫主义音乐研究论文

[摘要]古典主义的音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宗教、皇家色彩。浪漫主义作品除了具有一定的移情性、炫技性、标题性之外,有些作品还具有沙龙性。

[关键词]浪漫主义音乐沙龙炫技性

人们通常将19世纪的欧洲音乐称为浪漫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的动荡时期。当时欧洲流行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对浪漫主义的兴起也有直接的关系。德国古典哲学夸大主观精神,强调个人作用,宣扬神秘主义为浪漫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和批评,对人人平等,人人幸福的理想社会的幻想也从积极方面影响了浪漫主义思潮。浪漫主义音乐也是随着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而产生。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所具有的特征,几乎都可以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找到对应的一面。浪漫主义音乐家强调自我发现,自我表现。在创作中突出而深刻地加以渲染的,是他们内心的激情;他们把个人的命运和感受视为最重要的内容,作品常有自传的性质。在浪漫主义音乐中,感情统御着一切。它不受严格形式的控制,尽管在外貌上还保持着古典形式的框架,却已不再受其束缚。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虽以封建复辟告终,但它为后来的一个世纪提供了反抗压迫的方式,也赋予音乐家要求挣脱约束,获得自由和表露个性的精神。这是新的时代精神,它使新的音乐家与社会形成了新的关系。音乐家的地位从原来的奴仆一跃为时代的先导。然而由于音乐文化的接受者从有教养的贵族和教会移到富裕的中产阶级,公开音乐会成为主要的音乐实践形态,音乐家要获的成功,必须使音乐打动广大听众。为争取听众,求得理解,音乐朝着技艺高超和富丽堂皇的方向走去,促进了作曲技法和演奏技巧的发展。同时,音乐家们又深感很少能找到理想的听众而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凭借“内在的冲动”创作,自我表白和亲密交谈也恰恰在这一时代最为盛行,从舒伯特、肖邦等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和钢琴小品均可看到。

一、浪漫主义音乐特性

1.移情性。浪漫主义音乐的崇尚情感代替了古典主义的崇尚理性,强调音乐表现主观情感,将情感和想象提到重要地位。音乐热衷于表现内心的强烈情感、爱情主题,不满现实的孤独者精神,对大自然景色的感觉印象都成了表现的主要内容。对激情的渲染与对自由的追求必然会突破古典均衡的形式规范。贝多芬作为从古典主义走向浪漫主义的伟大音乐家,在激情的引导下冲破了古典均衡的樊篱,积极探求形式上的丰富变化,形成富有生气的新风格。个人主观性的情绪表现在舒伯特、舒曼、肖邦的音乐中,他们的音乐作品多姿多彩,实现了浪漫主义的审美理想。

2.标题性。浪漫主义时期不少音乐家来自有教养的中产阶级,如韦伯、柏辽兹、李斯特,他们多才多艺,不仅是音乐家,还是文艺评论家,甚至是哲学家。期望革新的作曲家们,力求突破音乐自身的界限,寻求与其他艺术的融合。19世纪新的标题音乐,就将音乐以外的因素化为乐思,用文字来说明其思想的统一,在瓦格纳的创作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浪漫主义音乐强调和各个艺术的结合,他们将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的因素结合起来,创造出来艺术歌曲,器乐性的标题交响乐、交响诗、交响音画,开拓了音乐的表现领域,也体现了审美追求的丰富性。歌德、莎士比亚、普希金的文学作品被用于纯器乐音乐的创作题材,自然风光、春色美景也都成了浪漫派音乐家的音乐内容。

查看全文

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论文

摘要:艺术歌曲在浪漫主义时期发展到颠峰,本文通过对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背景分析、词曲关系、钢琴伴奏、二度创造等方面,论述了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演绎过程。

关键词:人文演绎艺术歌曲美学特征

研究音乐作品的人文演绎,首先要对“人文”的观念有明晰的界定。“人文”这个词有三种指称:第一,指对最高价值、终极关怀的一种诉求;第二,指把人作为最高价值的所谓“唯人主义”(人道主义、人本主义等);第三,指文史哲艺这些人文学科的学习和培养。而在音乐作品中,这三个指称是三合一的。音乐作品以对最高价值和终极关怀为诉求,以人道人本主义为核心,通过音乐作品的表现和演奏促进本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一、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产生背景

十九世纪初,欧洲文学艺术形成了一种新的潮流、新的风格,即“浪漫主义”。浪漫主义的产生,虽可追溯到十八世纪,但是它形成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及拿破仑专政时期。而对它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后来资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和封建势力的复辟。在浪漫主义文学艺术中,反映了当时欧洲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和对社会生活的态度。

十九世纪欧洲各国反对拿破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具有两重性的。人民的力量推翻了拿破仑的统治,但战争的结束给人民带来的不是自由民主,而是更深的痛苦和黑暗。当时的知识分子看到的社会现实是堕落和理想的破灭。由于知识分子所处的社会地位、思想情绪以及对待革命、生活的态度不同,因此,形成了进步的和反动的两种浪漫主义倾向。1830年及1848年两次革命的高潮时期,也正是此类浪漫主义最兴盛的时期。在1848年大革命失败后,此类浪漫主义几乎影响了整个19世纪的下半叶的欧洲,其特征是充满着消极的、悲观的、神秘的色彩,它几乎影响了整个19世纪的下半叶的欧洲。

查看全文

浪漫主义音乐研究论文

一、浪漫主义音乐的历史分期

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拥有众多璀璨的明星,这一时期是欧洲音乐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个阶段。但浪漫主义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以它来命名的浪漫主义音乐也显得有些模糊,因而学术界关于其历史分期的界定也存在着一定的分歧。浪漫本为幻想的意思,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浪漫主义音乐泛指19至20世纪初欧洲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作曲派别。于润洋先生主编的《西方音乐通史》中的界定与此类似,不过此书列出了具体的年代和有代表的音乐家而显得更具体,“这是指19世纪前后一百多年(1790—1910年)的西方音乐历史,即浪漫主义作为主导潮流支配和指导大多数作曲家的时期。它所涵盖的是从贝多芬的晚期作品,罗西尼的歌剧、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到勋伯格‘不协和音解放’之前的初期作品,以及理查德·斯特劳斯那些被‘现代主义’拒绝的作品……阶段分期:早期,舒伯特、韦伯(19世纪10—20年代);盛期,门德尔松、舒曼、肖邦、柏辽兹(30—40年代);中后期,李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40—80年代);晚期,布鲁克纳、马勒、理查德·斯特劳斯(90年代到20世纪初)。期间还穿插有法国、意大利歌剧以及与此并行或独立的欧洲各民族乐派的线索。”①上述界定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说法。舒伯特同贝多芬都是承上启下的人物,二者均在古典主义音乐和浪漫主义之间留下过探索的轨迹。从狭义来讲,舒伯特的音乐相对而言更能体现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特征,其声乐作品中的诗情画意、器乐作品中的声乐化倾向令人耳目一新,而且这种现象迅速在其后多位音乐家当中得到扩展,最终蔓延为浩浩荡荡的浪漫音乐风情。

二、浪漫主义音乐产生的历史根源

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它与法国的“启蒙运动”及受此影响而出现的德国“狂飙突进运动”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启蒙主义者以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为代表,他们最为强调理性的力量,提倡个性自由和权利平等。理性在这一时期成了衡量一切的尺度。启蒙运动以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神权的面貌出现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对同期音乐家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欧洲自由的人文主义浪潮迅猛发展,并最终爆发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革命虽以失败而告终,但身处历史进程中的人们在思想和情绪上均发生了新的变化,古典主义“理性的自由”被“感性的自由”所代替,“庄严的图像”仿佛都打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人们常用一些与古典主义相对比的词句来形容浪漫主义:感情与理性、主体与客体、本能与理智、想象与规范、神秘与常识、超自然与可理解、无尽的渴望与节制条理……这前一半的词汇确实描述了浪漫主义的特征。”②文学最初显露了这方面的倾向,从而形成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而文学又促成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形成。

三、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特征

1.主观性与抒情性

查看全文

小议浪漫主义音乐的特性

古典主义的音乐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宗教、皇家色彩。浪漫主义作品除了具有一定的移情性、炫技性、标题性之外,有些作品还具有沙龙性。

人们通常将19世纪的欧洲音乐称为浪漫主义音乐。浪漫主义音乐思潮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的动荡时期。当时欧洲流行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对浪漫主义的兴起也有直接的关系。德国古典哲学夸大主观精神,强调个人作用,宣扬神秘主义为浪漫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揭露和批评,对人人平等,人人幸福的理想社会的幻想也从积极方面影响了浪漫主义思潮。浪漫主义音乐也是随着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而产生。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所具有的特征,几乎都可以在浪漫主义文学中找到对应的一面。浪漫主义音乐家强调自我发现,自我表现。在创作中突出而深刻地加以渲染的,是他们内心的激情;他们把个人的命运和感受视为最重要的内容,作品常有自传的性质。在浪漫主义音乐中,感情统御着一切。它不受严格形式的控制,尽管在外貌上还保持着古典形式的框架,却已不再受其束缚。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虽以封建复辟告终,但它为后来的一个世纪提供了反抗压迫的方式,也赋予音乐家要求挣脱约束,获得自由和表露个性的精神。这是新的时代精神,它使新的音乐家与社会形成了新的关系。音乐家的地位从原来的奴仆一跃为时代的先导。然而由于音乐文化的接受者从有教养的贵族和教会移到富裕的中产阶级,公开音乐会成为主要的音乐实践形态,音乐家要获的成功,必须使音乐打动广大听众。为争取听众,求得理解,音乐朝着技艺高超和富丽堂皇的方向走去,促进了作曲技法和演奏技巧的发展。同时,音乐家们又深感很少能找到理想的听众而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远,凭借“内在的冲动”创作,自我表白和亲密交谈也恰恰在这一时代最为盛行,从舒伯特、肖邦等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和钢琴小品均可看到。

一、浪漫主义音乐特性

1.移情性。浪漫主义音乐的崇尚情感代替了古典主义的崇尚理性,强调音乐表现主观情感,将情感和想象提到重要地位。音乐热衷于表现内心的强烈情感、爱情主题,不满现实的孤独者精神,对大自然景色的感觉印象都成了表现的主要内容。对激情的渲染与对自由的追求必然会突破古典均衡的形式规范。贝多芬作为从古典主义走向浪漫主义的伟大音乐家,在激情的引导下冲破了古典均衡的樊篱,积极探求形式上的丰富变化,形成富有生气的新风格。个人主观性的情绪表现在舒伯特、舒曼、肖邦的音乐中,他们的音乐作品多姿多彩,实现了浪漫主义的审美理想。

2.标题性。浪漫主义时期不少音乐家来自有教养的中产阶级,如韦伯、柏辽兹、李斯特,他们多才多艺,不仅是音乐家,还是文艺评论家,甚至是哲学家。期望革新的作曲家们,力求突破音乐自身的界限,寻求与其他艺术的融合。19世纪新的标题音乐,就将音乐以外的因素化为乐思,用文字来说明其思想的统一,在瓦格纳的创作中得到最集中的体现。浪漫主义音乐强调和各个艺术的结合,他们将音乐与文学、戏剧、绘画的因素结合起来,创造出来艺术歌曲,器乐性的标题交响乐、交响诗、交响音画,开拓了音乐的表现领域,也体现了审美追求的丰富性。歌德、莎士比亚、普希金的文学作品被用于纯器乐音乐的创作题材,自然风光、春色美景也都成了浪漫派音乐家的音乐内容。

3.民族性。19世纪是欧洲各个民族意识觉醒的时期又是民族主义的世纪。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和音乐色彩感的不断增强,音乐家们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注重民族性。特别是在东欧、北美诸国,音乐家们搜集出版民歌,选取民族的历史传说、自然风光、人民生活等为题材,大量运用民间歌舞曲的音调节奏,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语汇,为19世纪音乐增添了新的色彩,并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力量。作为对民族音乐关注的一个补充,不少音乐家热衷于异国情调,采用诸如西班牙和东方国家的乐汇,创作出瑰丽多彩的音乐。在格里格、肖邦、柴科夫斯基等作曲家的作品中,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受到充分的重视。

查看全文

浪漫主义艺术歌曲论文

一、舒伯特及其艺术歌曲

1792年法国对奥地利宣战,战争一度陷入危机,虽然临时组织的法军凭借“保卫共和国”的高昂热情最终取得了胜利,但是这场战争使还高坐在王位上的其他封建君主警觉到资产阶级革命对其统治的严重威胁。1793年,法国封建帝王路易十六以叛国罪被处死,这一行动直接激怒了欧洲几乎所有的君主,以奥地利为代表的反法同盟建立。奥地利国王弗朗茨二世一边在外联合普鲁士对法国政治进行影响用残酷的手段镇压革命,一边在国内实行文化高压政策。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扑使各国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受到镇压,战乱使物质匮乏,经济萧条。1797年1月31日“歌曲之王”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维也纳出生了。虽然父亲在当地一所小学担任校长,但因为家中孩子众多,微薄的薪水和不断上涨的物价使这个家庭生活十分困苦。幸运的是,舒伯特很小的时候就从父亲那里受到音乐的启蒙,9岁时跟随教堂合唱指挥霍尔策学习音乐理论和风琴演奏,11岁时,担任教会合唱队的童声歌手,期间兼奏小提琴,舒伯特少年时已经在多个方面流露出卓越的音乐天分。1816年不满20岁的舒伯特辞去教师的职位决心做一名“自由艺术家”,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浪漫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已经在我们伟大的音乐家身上闪现光芒了。

年轻的舒伯特尚不知道在维也纳要做一名“自由”的艺术家有多么艰难,19世纪初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没有一丝民主的空气,封建阶级对人们的一切文化生活进行着严密的监控,整座城市都笼罩在黑暗的、令人窒息的白色恐怖之中。因为在1815年法国拿破仑滑铁卢战役失败后,奥地利政治家克莱门斯·文策尔·冯·梅特涅提议和组织了维也纳会议,目的是恢复拿破仑战争时期被推翻的封建旧王朝,重新建立欧洲的封建秩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欧洲封建复辟时期。奥地利政府为了腐朽进步人士的思想在维也纳大力倡导享乐主义,歌剧给推崇为最正规、最高雅的艺术是主流的音乐欣赏体裁。华丽的,空虚的,麻痹人民意志的意大利歌剧不断的在歌剧院里上演,社会上的书报、戏剧受到严格管制,任何宣扬革命和自由的信息绝不允许出现,高压的文化管制政策使空气都能凝结出腐朽的水滴。19世纪初浪漫主义早期倡导的自由思想荡然无存,这些都和一心想要追求自由的舒伯特格格不入,他既不愿依附于权贵的门下又不愿用自己的艺术为统治者粉饰太平的思想使其和统治阶级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官方的不认可使舒伯特的音乐发展道路走的异常辛苦。

奥地利皇帝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不需要天才,我们只要忠于职守的臣仆。”3舒伯特这个音乐上的天才恰恰不愿意成为统治阶级的“臣仆”,他立志要做“自由艺术家”没有屈服在政治的淫威之下,官方不赏识他就寻找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这时的舒伯特因为出色的音乐才能已经让他在维也纳小有名气,他把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美好的想象全都融入音乐的作品之中。受浪漫主义的影响,舒伯特喜欢德国诗人歌德的诗,并很多次在自己的艺术歌曲中专门用钢琴伴奏为诗歌谱曲。在1814年选用歌德长篇诗作《浮士德》为题材创作《纺车旁的玛格丽特》,舒伯特在这首作品中巧妙的运用钢琴的伴奏音型模仿纺车摇动的声响和节奏,描写了格丽卿对浮士德的爱情,生动的刻画了主人公犹豫和彷徨,苦闷和爆发的感情变化这首艺术歌曲的出现在音乐史上意义非凡;1815年,同样选用歌德的诗歌创作《野玫瑰》,歌曲和《纺车旁的玛格丽特》不同的是采用德国传统艺术性歌曲分节歌的形式体现了“民族性”;同年,根据歌德同名叙事诗舒伯特创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最优秀的艺术歌曲—《魔王》,这是一部具有戏剧性的叙事歌曲,歌中共有四个角色:我(叙述者)、孩子、父亲和魔王,其中描述深夜里父亲抱着生病的孩子在树林里飞奔,魔王紧随其后惊扰孩子的片段渲染了神秘、虚幻、恐怖的色彩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

“曾有人给予这部杰作以高度的评价,认为即使舒伯特医生只写这一部作品,也完全有资格进入世界杰出作曲家的行列。”(选自欧洲声乐史)过于贫苦的现实生活和理想中的社会的冲突使舒伯特流连于积极浪漫主义(备注)诗人的诗歌,他认为只有在音乐创作的时候才能感到自己找到了精神的栖息之所。早期的艺术歌曲《纺车旁的玛格丽特》、《野玫瑰》、《魔王》都是以诗人歌德的诗谱写的,表达了对被欺骗、被损害的弱者的同情,和正处于封建阶级剥削压迫下的维也纳市民阶层的思想息息相通,作品刚一问世就在市民中引起强烈的反响。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并没有给舒伯特的生活带来任何经济收益,不愿和奥地利统治阶级虚伪欺骗的音乐思想同流合污使其一直不受当局者的重视和欢迎,虽然作品在维也纳市民中流传甚广,却因现实因素难于出版和演出。他创作的不朽的名曲《魔王》只得到了2盾(当时奥地利的钱币,2盾约合1美元)的稿酬,《菩提树》的稿酬更少只有1盾,他谱写的《流浪汉》一歌也只获得2盾稿酬,万恶的黑心出版商却从舒伯特的作品中得到高达5位数的净收入。社会对舒伯特太过于残忍冷酷,他一生穷困潦倒,冬天家中生不起温暖的炉火,有时甚至和朋友同穿一件外衣,物质世界的贫瘠使他常常疾病缠身却没钱用来看病买药,但即使这样这位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人也从未放弃过对音乐的追求,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音乐创作,生活的磨砺在他的作品中被赋予了时代的特性,诗歌和音乐的完美结合,钢琴织体的灵活运用,戏剧性和民族性兼具的旋律使人声演唱和钢琴伴奏达到了理想的协调关系,使得德奥艺术歌曲在欧洲声乐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交响乐、歌剧等体裁同等重要。

历史磨砺了舒伯特这个音乐天才,他的音乐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作为19世纪初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之一,特殊的历史时间和事件给他的生命乃至作品都染上了浪漫主义的颜色,他一生追求浪漫主义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却也为此付出了深刻的代价。舒伯特在不向丑陋的剥削阶级奴颜婢膝,不以自己的创作去美化现实社会,真实、深刻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处处闪现着光辉。“流浪者”“磨坊女”等形象的塑造着重细腻的描写人的心理,注重创作时的内心体验和真实感受,我们可以称他为富有诗人气质与灵性的歌曲作家。他的作品大多采用浪漫主义诗人的诗歌做为歌词,通过钢琴和声别出心裁的运用,准确地、形象地、深刻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诗歌的画卷。他一生创作了600多首歌曲被后世誉为“歌曲之王”,却从来没有真正得到同时代人的赏识,他们唱他的歌曲,弹奏他的钢琴曲,但是没人能真正懂得他的伟大之处。1828年11月年仅31岁的舒伯特在维也纳与世长辞,经好友清点,他的遗产只是几件旧衣服、一套被褥和一堆未出版的手稿,最后按照他的遗愿,他被安葬在了贝多芬的身旁,在他的墓碑上镌刻着:“这里埋着一块音乐瑰宝以及更璀璨的希望。”

查看全文

市场浪漫主义和市场现实主义

这些年来,学术界围绕中国加入WTO的时间和条件已经有不少讨论,也出了一些书。但是,我总感到这些讨论似乎还缺点什么。有的人可能自己是懂得的,却未免故作高深,给人以雾里看花的感觉;有的人可能自己也不懂,跟着唱高调;有的则是半懂不懂,煮了夹生饭给人吃,或卖弄名词、术语和规则,或就事论事,学理上漏洞不少,却仓促地下一个毋庸置疑的结论。与学术界的扑朔迷离相应,还有一个让人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众多报刊杂志的热情期盼,另一方面却是一些经济部门和企业领导人的忧喜参半。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谜底也许是非常复杂的。从学理上说,这可能是市场竞争崇拜情结在作怪。人们对竞争的态度就是非常复杂暖昧的。经过学习和熏陶,人们在理论上相信市场竞争的优越性,但在现实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却感受着竞争的残酷淘汰。因此,人们支持加入世贸组织,却害怕在激烈的竞争中丢掉饭碗。然而“害怕”只是一种不好意思说出口的情绪,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撑,成不了制定政策的依据。正因为如此,常常出现很奇怪的讨论,双方争着认同自由贸易,痛斥贸易保护观点,在这一前提下小心翼翼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然而,这就从根本上取消了讨论,因为真正严肃的、有价值的问题恰恰在于对市场竞争万能论的真实性探讨。中国刚刚引入市场经济,形成竞争万能的舆论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也必须认识到竞争万能论的局限性。事实上,亚当·斯密式的自由竞争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因为即使人为地设定了一个平等的完全自由的竞争状态,要不了多久,优胜劣汰规律就将起作用而消灭自由竞争,逐渐形成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甚至纯粹垄断,垄断的程度也会从地方垄断走向一国垄断直至走向全球垄断。萨缪尔森等在《经济学》第16版(英文版,1998)中也指出:“竞争市场的结果即使实现了效率,也不会是社会方面值得向往的。竞争市场本身并不必然保证符合于收入和消费公平分配的社会理想的后果。”相反,有的学者还指出,它使“赢者夺取全部市场,吸引过多的参与者,导致无效的消费和投资,并且经常使文明堕落”。与由竞争走向垄断相伴随的,一方面是技术日新月异地进步,另一方面却是技术进步的成果愈益集中到少数强者手中,愈益将弱者排斥到社会生活的边缘。号称富甲天下的美国,不是有3000万贫困人口吗?不是有数百万人流落街头、生死由天吗?这还只是美国富人在国内留下的阴影。由于美国是全球财富中心,世界上十多亿食不裹腹者都可以被理解为美国富人的阴影。从强者的角度来看,竞争肯定是万能的;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竞争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从弱者的角度来看,竞争却是危险的,至少是需要清醒对待,而不能盲目崇拜的。当中国选择市场经济时,论者可以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当中国考虑加入以自由贸易为核心诉求的WTO时,论者就不得不考虑站到弱者的位置上来。因为,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位置的确是弱者。这才是根本的问题。

令人高兴的是,现在有的学者实际上已经站在弱者的立场上在考虑加入WTO的问题,而且有的还是青年学者。他们从WTO问题入手,分析了竞争万能论的逻辑错误及其危害,把竞争万能论称为市场浪漫主义,认为它由三部分组成,即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和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这是有着重要意义的。因为此三论的确使人容易形成“市场机制能自动带来进步和发展”的浪漫主义情调,也的确是目前竞争崇拜情结的核心。市场浪漫主义是经济强国拆除经济弱国自我保护屏障的战略工具,这也是有历史和现实依据的。事实上,当今美国所力倡的经济全球化正是起了这样一个作用。美国企图在全球化旗帜下让各国把经济主权交给由它操纵的各类全球经济组织,这样,美国就将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享有完全经济主权的国家,实际上成为各国的中央政府。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说,这就是淘汰各国政府,实现美国赢家通吃的美梦。

中国不会那么容易被淘汰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度被淘汰过。但是随即有孙中山、等一大批民族英雄挺身而出,建立了新中国,奠定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当然,中国由弱而强的路才走了一半,与世界强国相比,我们还仍然弱小落后。因此也仍然需要强烈的国家意识,仍然需要新一代人的远见卓识和艰苦奋斗。我感到欣慰的是,青年人正在成长、成熟起来。他们不但认识到了市场浪漫主义的逻辑缺陷,还能提出所谓市场现实主义的建设性思路。这种思路也有三论,即“竞争论”,“贸易保护论”和“中心—外围论”。其中,“竞争论”是核心观点。这种观点认为,市场如同战场,竞争如同战争。市场机制是一个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正反馈机制。由于正反馈机制的不可持续性,因此会遇到周期性的崩溃,这就是经济危机。这一观点不仅可以合乎逻辑地推论出“贸易保护论”和“中心—外围论”,而且可以更充分地解释和指导微观经济活动,甚至可以更好地整理500年资本主义经济史。应该说,这种见解是大胆的,富有启发性的,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沿着这一思路,中国需要制定一项由弱变强的国际经济持久战战略,这项战略由四个要点构成,即:就业优先、资源节约、扶植战略产业以及为科技和教育事业重铸灵魂。这意味着我们得承认,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经济的城乡二元结构都具有现实合理性。

我想,这些观点对于习惯了把当前的一切问题都归咎于市场不完善、不成熟的人来说,应该是具有一定震撼性的。其实,真正成问题的恰恰是所谓“成熟的、完善的市场经济”概念。欧美的经济学家们并没有这一概念,因为他们知道市场经济内在地具有缺陷。他们既为不存在完全自由竞争市场苦恼,也为由外部效应、信息不对称、垄断等产生的“市场失灵”所困扰。而且,他们还提出这样的见解:分析市场含义应涉及政治的、文化的和经济的制度方面,因而对市场的评论必须扩展到它们对权力结构和人文发展进程的影响。市场存在的缺陷不但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反而有可能逐渐加剧,例如垄断的规模越来越大,一国经济危机有可能引发全球经济大萧条。像日本90年代以来所深陷的大萧条是19世纪的经济学家无法想象的。这是日本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成熟所造成的吗?有的人说是,认为日本的经济危机暴露了裙带式资本主义的问题。我看,这可能是美国人推卸责任的说法。更合理的说法恐怕是,80年代美国逼迫日元大幅度升值,一手制造了日本的经济严重泡沫化,90年代的萧条只是泡沫破裂的产物而已。在很多人眼里,美国的市场经济可谓是成熟、完善的典范了。但是,1998年8月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基金(LTCM,其主要操盘手中有两位是获得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MyronS.Scholes和RobertC.Merton)破产,差一点把整个美国的金融体系拖下水,是美联储打破常规,运用裙带资本主义的办法注入资金,才算是堵住了眼看决口的大堤。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经济可能也已经被高度泡沫化。最近,麻省理工学院的克鲁格曼教授又发出了警告,认为不出一年,最多一年半,美股、美钞将有大幅贬值。果真如此,届时,我们又将到哪里去寻找“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典范”呢?

查看全文

浪漫主义与民族主义研究论文

摘要:肖邦,波兰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细腻而富有色彩,更兼民族主义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肖邦音乐语言。本文通过分析《降A大调波洛乃兹》及《c小调叙事曲》,从创作风格方面,阐述了肖邦音乐的这一特点。

关键词:肖邦;浪漫主义民族主义;《降A大调波洛乃兹》;《c小调叙事曲》。

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贝多芬、巴赫等作曲家的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他的练习曲作品训练目的明确,艺术形象鲜明;他的圆舞曲作品,赋予温柔抒情的情感;他的前奏曲作品,可将风格迥异的个曲,自由结合为组曲;他的谐谑曲成为独立的作品感情激动、富裕戏剧性;他的马祖卡舞曲作品,曲调单纯、和声简朴、明朗欢快;他的夜曲作品,充满幻想、情调深沉。就是这样一个爱国的肖邦,使他的作品有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最完美的交融!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4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

华沙时期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其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就是这个时期,肖邦深深的受到了民族解放思想和文学浪漫主义的影响。奠定了他作为一个民族主义音乐家的基础。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钢琴协奏曲》

华沙起义时期,肖邦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飞跃。《b小调谐谑曲》写于逗留维也纳时期。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d小调前奏曲》则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

查看全文

试论空想社会主义的浪漫主义特征

内容摘要:空想社会主义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初理论形式,在社会主义学说史上具有重要的贡献。但是从总体上看,它是非科学的社会主义。其中突出地表现在它的浪漫主义性质上。空想社会主义以唯心主义人性论作为哲学基础;以人文主义的价值批判作为唯一的方法;非革命性和非人民性成为其社会历史观的本质,在道德的层面而非科学的层面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浪漫而抽象地构思未来理想社会。这就注定了它流于遐想的结局。马克思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在方法上实现了科学批判与价值批判的有机统一,并把社会主义最终落实在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革命实践上,从而使社会主义学说发展成为科学。现实中有些社会主义学者企图重新拾起被马克思主义克服了的浪漫主义因素来解释社会主义,其性质只能是反动的。

关键词: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浪漫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

400多年前,伴随着西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伴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成长,从城市平民和破产农民中产生了近代无产阶级的始祖。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不仅遭受封建力量的剥削和压榨,同时还受到新生的资产阶级在原始积累中的欺凌。因此,他们不仅与封建势力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而且又与资产阶级存在着矛盾。于是他们一方面与资产阶级一起反对封建主义,另一方面又开始探索求得自己解放的独立道路。社会主义学说就是这种探索的理论表现。

400多年里,社会主义作为与资本主义相对立的学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的成长而逐渐得到发展。其间,一大批社会主义思想家艰苦地进行着探索。他们通常站在资本主义的对立面,对资本主义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从批判资本的原始积累,到批判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进而全面地批判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些揭露和批判构成了空想社会主义最有价值的理论部分。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这些社会主义也都程度不同地为人们描绘未来社会的理想图景,提出一个个社会发展与改革的方案。这些方案处处显露天才的思想萌芽和天才思想。它们一方面丰富了人类的社会知识宝库,另一方面,为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源泉。

然而,这些社会主义思想、学说,均属于空想的范畴。它们的理论基点并没有越出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甚至直接借助于资产阶级的社会观念,它们均不能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性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以及它与社会主义之间的辩证关系。它们把社会主义浪漫地设想为与资本主义“实然”状况毫无历史关系的“应然”状态。这些社会主义思想家们热衷于在头脑中用理性构想未来社会。他们对资本主义的谴责和对未来世界的展望,都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及其规律性的非科学认识基础上的,充满浪漫主义的良好愿望和主观臆想构成了它们的基本特点。它们从根本上说,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应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8页)

马克思正是通过他所创立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在对以往这些浪漫的社会主义学说进行深入研究和批判,在科学把握社会发展及其规律性、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上升为科学的理论形态,实现了社会主义学说史上的革命变革。

查看全文